Register now ! Login
主選單
緣起的命題及其實踐
  Posted on Wed 21 Feb 2007 by insights (2013 reads)

緣起的命題及其實踐

林崇安(法光雜誌,208期,2007)

緣起是佛法中最核心的主題之一。在《阿含經》中,釋尊從不同的角度來教導緣起的流轉與還滅,使眾生從無明的輪迴中走向明與解脫。釋尊告訴迦旃延說:

迦旃延!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1)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苦惱集;(2)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滅。(T二六二)

這是緣起的流轉與還滅的成對命題:(命題1)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格式是「若A則B」。(命題2)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格式是「若-A則-B」。相同於此種格式的成對命題,處處出現在《阿含經》中,例如:

(1)若於眼不離欲、心不解脫者,不堪任正盡苦。於耳、鼻、舌、身、意,不離欲、心不解脫者,不堪任正盡苦。
(2)若於眼離欲、心解脫者,彼堪任正盡苦。於耳、鼻、舌、身、意,離欲、心解脫者,堪任正盡苦。(T一九二)
(1)若沙門、婆羅門,眼習近於色,則為魔所自在,乃至不得解脫魔繫。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2)若沙門、婆羅門,眼不習近於色,不隨魔自在,乃至得解脫魔繫。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T二四七)

以下進一步分析這種成對的假言命題的意義:
(命題1)「若A則B」,表示A是B的充分條件,並有(逆命題1):「若-B則-A」的成立。
(命題2)「若-A則-B」,表示B是A的充分條件,並有(逆命題2):「若B則A」的成立。
因此,當(命題1)與(命題2)同時成立,就有:A是B的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簡稱為充要條件),B也是A的充要條件。這種成對的假言命題形成一種簡單的因果關係:
(命題1):若A(有因)則B(有果)。
(命題2):若-A(無因)則-B(無果)。
(逆命題1):若-B(無果)則-A(無因)。
(逆命題2):若B(有果)則A(有因)。

今考察上面所引用的成對經文,可以明顯看出,釋尊在緣起中所說的因與果之間,是一種簡單而「強勢」的因果關係:「有因必有果」。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在因明上所說的因果是「有果必有因」:由果推因,稱之為「果正因」;但是現在出現「有因必有果」的這種情況時,所呈現的便是一種「剎那緣起」的強勢因果,這意義是說:一方面,當下只要有苦(果),就一定有無明(因);另一方面,當下只要有無明(因),馬上就有苦(果)。這種「強勢」的因果關係,從因到果只是一剎那,在佛法的實踐上有特別的意義:將修行落實到眼前這一刻。所以,釋尊要求弟子們時時活在當下,以正念、正知滅除當下的無明,使當下不會有苦;經由如此不斷地訓練,定慧日增,終於現觀無我並徹底拔除無明。這是《阿含經》的實踐精神,也是成對命題所透露出來的旨趣。

總之,在佛法的義理和實踐上,應重視這種「成對」的假言命題。

Index :: Print ::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