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 now ! Login
主選單
內觀雜誌第47期
  Posted on Tue 20 Mar 2007 by insights (1930 reads)

內觀雜誌第47期【2006年12月】

【本期重點】:一、因明推理和中文辯經的總則。二、因明立式和破式的實習:白馬非馬。三、佛教初期重要資料:《舍利弗問經》

 

因明推理和中文辯經的總則

林崇安

一、前言

西年1200年以來,西藏寺院盛行著以因明來辯經,經由推理,不斷深入佛法的義理。這種問答式的藏文教學訓練非常成功,但要轉成中文辯經,一方面要克服語言的隔閡,一方面要結合數學邏輯的原理,如此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總結因明推理和中文辯經的原理以及經常出現的格式,並以符號表達,用以看清脈絡。整個因明推理和辯經的過程,在明確的規範下,攻方只是一直提出定言或假言的因明論式,守方則始終只是回答「為什麼」「因不成」「不遍」「同意」四者之一。依據推理和辯經的性質,可以分成證明題和測驗題二類型。證明題的類型,守方不斷以「為什麼」「因不成」「不遍」來質疑,攻方不斷提出理由來證明。測驗題的類型,攻方不斷提出論式,守方則不斷找出錯處。經由來回問答,逐步深入佛法的義理,使雙方的智慧不斷增長。本文一方面列出因明推理和中文辦經所需遵循的原理和規則,一方面使將因明論式以符號的格式列出,使能一目了然。

二、因明論式與三段論法

(一)定言三段論法和定言因明論式

(1)定言三段論法:
大前提:凡是C都是B。
小前提:A是C。
結論:A是B。
此中共有三詞:A是「小詞」,C是「中詞」,B是「大詞」。
(2)定言因明論式:
「A應是B,因為是C故。」
所以,定言因明論式的結構是:
「小詞,大詞,中詞」
〔前陳,後陳〕,〔因〕。
因明術語:
前陳A=小詞,後陳B=大詞,因C=中詞。
宗=結論=小詞+大詞=前陳A+後陳B。
前陳=有法。後陳=所立法。
小結:
定言因明論式的結構是:「小詞,大詞,中詞」。為了分隔此三詞,論式中用「應是」「因為是」來隔開。

●辯經中的問答規則

辯經過程中,攻方就是問方,守方就是答方。
(1)當攻方提出「宗」來問時,守方只允許回答:「同意」或「為什麼」。
攻方:A,應是B嗎?守方只能回答下列二者之一:
(a)守方:同意。
(b)守方:為什麼? 接下來,攻方要給出理由,如:
攻方:A,應是B,因為是C故。
(2)當攻方提出由宗與因所構成的完整論式時,守方先檢驗小前提,而後檢驗大前提,並只允許回答下列三者之一:
(a)「因不成」:守方認為小前提不正確,或要攻方進一步提出理由。
(b)「不遍」:守方認為大前提不正確,或要攻方進一步提出理由。
(c)「同意」:守方認為該論式無誤。
(3)小前提和大前提都不正確時,規定守方只回答「因不成」;守方若回答「不遍」,則表示守方認為小前提正確,大前提不正確。
(4)有時,守方回答「不遍」,攻方可要求守方「請舉例外」。而後攻方以此「例外」作為前陳,繼續立出論式質詢。

(二)假言三段論法和假言因明論式

(1)假言三段論法:若P,則Q。
假言因明論式:Q,因為P故。
分解:
大命題:若P,則Q。
小命題:P。(註:小命題又稱*衍生命題)
結  論:Q。
(2)假言三段論法:若〔c是d〕,則〔a是b〕。
假言因明論式:〔a是b〕,因為〔c是d〕故。
分解:
大命題:若〔c是d〕,則〔a是b〕
小命題:〔c是d〕(註:小命題又稱*衍生命題)
結論:〔a是b〕

●辯經中的問答規則

(1)守方此時同樣有三種回答:
(a)若認為小命題有誤就回答「因不成」,或要攻方進一步提出理由。
(b)若認為大命題有誤就回答「不遍」,或要攻方進一步提出理由。
(c)若認為大小命題與結論都無誤就回答「同意」。
(2)小命題和大命題都不正確時,守方只限回答「因不成」;守方若回答「不遍」,則表示小命題正確,大命題不正確。

三、因明推理和辯經的公設

(一)小前提的成立與公設

●自身為一的公設:任何一法都是自身與自身為一。
(任何一法A=任何一存在的東西。A與A為一:A對A為同一)

(二)大前提的成立與公設

(1)A與B範圍相等:
定義的公設:名標A與定義B之間,必凡A都是B;凡B都是A。
同義詞的公設:A是B的同義詞,則凡A都是B;凡B都是A。
「A」、「與A為一」、「非非A」、「整體C中的部分A」等是同義詞。
(2)部分A(子集合)與整體B(母集合):
部分的公設:
A是B的部分,則凡A都是B。〔又,凡不是B都不是A。〕
若B分成A1和A2,則A1和A2是B的部分。
若B的元素中,bi在A的範圍內,bo在A的範圍外,此時有:
例外的公設:若bo是B而不是A,則凡B不都是A。
(3)A與B是部分重疊(部分交集),則凡B不都是A,凡A不都是B。
若B的元素中,bi在A的範圍內,bo在A的範圍外,此時有:
例外的公設:若bo是B而不是A,則凡B不都是A。
註:提出例外來破全稱命題,是一種證偽法、否證法,所以例外 的公設也可以稱做否證的公設。
(4)A與B是相違,互不遍(全無交集):
相違的公設:A與B相違,則凡A都不是B;凡B都不是A。
(5)若B與A是果與因的緣生相屬,則有果必有因:
緣生相屬的公設:B是A的果,則若有B則有A。

(三)聖言量的公設

(1)佛法的印度經論、自宗祖師之言為「聖言量」或「權證量」,這些都是基本公設。
對於這些「聖言量」或「權證量」,守方一般只答:「同意」或「不遍」,而不答「因不成」
(2)一般的百科全書、辭典、教科書中,沒有爭議的知識都是屬於公設,例如萬有引力定律、人種的類別等。
攻方引用沒有爭議的知識作「權證量」時,守方一般只答:「同意」或「不遍」,而不答「因不成」。但若引用有異議的知識作「權證量」時,則守方可以答:「因不成」
(3)若雙方對「權證量」有異議而無共識時,其中攻方就可順著守方的主張採用「破式」來質問守方。
(4)辯論的命題要講求共識下的明確,例如,「白馬是白色」,要補清楚成「白馬的顏色是白色」或「白馬是白色的馬」。「火是四劃」,要補清楚成「火的筆劃是四劃」。這些一般共識下所用的詞句,要使之明確,以免除無意義的詭辯。

四、因明論式小前提的成立格式

攻方:A應是B嗎?
守方:為什麼?
攻方:A應是B,因為是C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A應是C,因為是D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
守方:因不成。
攻方:A應是N,因為是N中的A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A應是N中的A,因為與A為一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A應是與A為一,因為依據自身為一的公設故。
守方:同意。                    
(總計同意,以下逆回,確認完成證明)
攻方:A應是N嗎?
守方:同意。
攻方:……
守方:同意。
攻方:A應是C嗎?
守方:同意。
攻方:A應是B嗎?
守方:同意。

五、因明論式大前提的成立格式

【1】名標A與其定義B
攻方:C應是A,因為是B故。
守方:(凡B遍是A)不遍。
攻方:(凡B遍是A)應有遍,因為*B是A的定義故。
守方:(若B是A的定義,則凡B遍是A)不遍。
攻方:應有遍,因為依據定義的公設故。
守方:同意。
(總計同意,以下逆回確認完成證明)
攻方:凡B遍是A嗎?
守方:同意。

【2】A與B是同義詞
攻方:C應是A,因為是B故。
守方:(凡B遍是A)不遍。
攻方:(凡B遍是A)應有遍,因為*B是A的同義詞故。
守方:(若B是A的同義詞,則凡B遍是A)不遍。
攻方:應有遍,因為依據同義詞的公設故。
守方:同意。
(總計同意,以下逆回確認完成證明)
攻方:凡B遍是A嗎?
守方:同意。

【3】A是整體(母集合),B是部分(子集合)
攻方:C應是A,因為是B故。
守方:(凡B遍是A)不遍。
攻方:(凡B遍是A)應有遍,因為*B是A的部分故。
守方:(若B是A的部分,則凡B遍是A)不遍。
攻方:應有遍,因為依據部分的公設故。
守方:同意。
(總計同意,以下逆回確認完成證明)
攻方:凡B遍是A嗎?
守方:同意。

【4】A與B是相違
攻方:C應不是A,因為是B故。
守方:(凡B遍不是A)不遍。
攻方:(凡B遍不是A)應有遍,因為*B與A相違故。
守方:(若B與A相違,則凡B遍不是A)不遍。
攻方:應有遍,因為依據相違的公設故。
守方:同意。
(總計同意,以下逆回確認完成證明)
攻方:凡B遍不是A嗎?
守方:同意。

【5】若A是果,B是因,A與B是果與因的緣生相屬
攻方:C應有B,因為有A故。
守方:(若有A則有B)不遍。
攻方:(若有A則有B)應有遍,因為*A與B是果與因的緣生相屬故。
守方:(若A與B是果與因的緣生相屬,則若有A則有B)不遍。
攻方:應有遍,因為依據緣生相屬的公設故。
守方:同意。
(總計同意,以下逆回確認完成證明)
攻方:若有A則有B嗎?
守方:同意。

六、大前題與*衍生命題的成立格式

【1】名標A與其定義B
攻方:C應是A,因為是B故。
守方:(凡B遍是A)不遍。
攻方:(凡B遍是A)應有遍,因為*B是A的定義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 B是A的定義,因為C(一般於此引聖言量)故。
守方:同意。
(總計同意)
攻方:凡B遍是A嗎?
守方:同意。

【2】A與B是同義詞
攻方:C應是A,因為是B故。
守方:(凡B遍是A)不遍。
攻方:(凡B遍是A)應有遍,因為*B是A的同義詞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 B是A的同義詞,因為C(一般於此引聖言量)故。
守方:同意。
(總計同意)
攻方:凡B遍是A嗎?
守方:同意。

【3】A是整體(母集合),B是部分(子集合)
攻方:C應是A,因為是B故。
守方:(凡B遍是A)不遍。
攻方:(凡B遍是A)應有遍,因為*B是A的部分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 B是A的部分,因為C(一般於此引聖言量)故。
守方:同意。
(總計同意)
攻方:凡B遍是A嗎?
守方:同意。

【4】A與B是相違
攻方:C應不是A,因為是B故。
守方:(凡B遍不是A)不遍。
攻方:(凡B遍不是A)應有遍,因為*B與A相違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 B是與A相違,因為(是與A相違的B)故。
守方:同意。
(總計同意)
攻方:凡B遍不是A嗎?
守方:同意。

【5】若A是果,B是因,A與B是果與因的緣生相屬
攻方:C應有B,因為有A故。
守方:(若有A則有B)不遍。
攻方:(若有A則有B)應有遍,因為*A與B是果與因的緣生相屬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 A與B是果與因的緣生相屬,因為C故。
守方:同意。
(總計同意)
攻方:若有A則有B嗎?
守方:同意。

七、因明立式的推論格式

◆單一基本命題
攻方:A應是B嗎?
守方:為什麼?
1攻方:A應是B,因為是C故。
守方:因不成。【第一輪檢驗小前提】
……
攻方:A應是N,因為是N中的A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A應是N中的A,因為與A為一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A應是與A為一,因為依據自身為一的公設故。
守方:同意。                    
(總計同意)
攻方:A應是N嗎?
守方:同意。
攻方:……
守方:同意。
攻方:A應是C嗎?
守方:同意。
1攻方:A應是B,因為是C故。因已許!
守方:不遍。【第二輪檢驗大前提】
攻方:(凡C遍是B)應有遍,因為*C是B的…故。
守方:不遍。
攻方:應有遍,因為依據…的公設故。
守方:同意。
〔*守方:因不成。〕
〔攻方:C應是B的…,因為D(一般於此引聖言量)故。〕
〔守方:同意。〕
(總計同意)
攻方:凡C遍是B嗎?
守方:同意。
1攻方:A應是B,因為是C故。因已許!周遍已許!
守方:同意。
攻方:完結!

◆雙基本命題
攻方:凡是A都是B嗎?
守方:同意。
0攻方:凡是A不都是B,因為C是A而不是B故。
守方:第一因不成。
1攻方:C,應是A,因為是D故。
守方:因不成。【第一輪檢驗小前提】
……
1攻方:C,應是A,因為是D故。因已許!
守方:不遍。【第二輪檢驗大前提】。
……
1攻方:C,應是A,因為是D故。因已許!周遍已許!
守方:同意。
0攻方:凡是A不都是B,因為C是A而不是B故。第一因已許!
守方:第二因不成。
2攻方:C,應不是B,因為是E故。
守方:因不成。【第一輪檢驗小前提】
……
2攻方:C,應不是B,因為是E故。因已許!
守方:不遍。【第二輪檢驗大前提】。
……
2攻方:C,應不是B,因為是E故。因已許!周遍已許!
守方:同意。
0攻方:凡是A不都是B,因為C是A而不是B故。因已許!
守方:不遍。
攻方:應有遍,因為依據例外的公設故。
守方:同意。
0攻方:凡是A不都是B,因為C是A而不是B故。因已許!周遍已許!
守方:同意。
攻方:完結!

小結:所有的推稐和辯經的終結,最後都會歸結到公設(含聖言量)。

八、立式和破式的基本格式

【立式方式一】單稱命題(宗或小前提類型)

攻方:A,應是B嗎?
守方:同意。(確認守方主張)
攻方:A,應不是B,因為是C故。(立式)
〔例〕
攻方:孔子,應是紐約人嗎?
守方:同意。(確認守方主張。接著攻方提出立式)
攻方:孔子,應不是紐約人,因為不是美國人故。(立式)

【立式方式二】全稱命題(大前提類型)

攻方:凡是B,應遍是B1嗎?
守方:同意。(確認守方主張)
攻方:凡是B,應不遍是B1,因為B3是B而不是B1故。
〔例〕
攻方:凡是人,都是男人嗎?
守方:同意。(確認守方主張。接著攻方提出立式)
攻方:凡是人,應不都是男人,因為伍則天是人而不是男人故。(立式)

【破式方式一】單稱命題(宗或小前提類型)

攻方:A,應是B嗎?
守方:同意。(確認守方主張)
攻方:A,應是C,因為是B故。因已許!(破式)
〔例〕
攻方:孔子,應是紐約人嗎?
守方:同意。(確認守方主張。接著攻方提出破式來問)
攻方:孔子,應是美國人,因為是紐約人故。因已許!(破式)

【破式方式二】全稱命題(大前提類型)

攻方:凡是B1,應遍是B嗎?
守方:同意。(確認守方主張)
攻方:B2,應是B1,因為是B故。周遍已許!(破式)
〔例〕
攻方:凡是人,都是男人嗎?
守方:同意。(確認守方主張。接著攻方提出破式來問)
攻方:伍則天,應是男人,因為是人故。周遍已許!(破式)

九、結語

以上總結因明推論和中文辯經的基本原理和規則,以符號示出基本格式,此中可以看出辯經所用的數學邏輯並不難,十三歲以上的學生大都可以理解,剩下的是結合佛法的主題(如,四諦、三寶等)來訓練。總之,釐清辯經的基本原理和規則後,用中文來推論或辯經,應不再是那麼遙遠了。

─────


因明立式和破式的實習:白馬非馬

林崇安

◆基本格式

【立式方式一】單稱命題
○守方主張白馬不是馬。
1攻方:白馬,應不是馬嗎?
守方:同意。(守方確認立場)
2攻方:白馬,應是馬,因為是白色的馬故。(立式)
說明:攻方以立式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理由。

【立式方式二】全稱命題
○守方主張凡是馬都是白馬。
1攻方:凡是馬,遍是白馬嗎?
守方:同意。(守方確認立場)
2攻方:凡是馬,應不遍是白馬,因為黑馬是馬而不是白馬故。(立式)
說明:針對全稱命題,攻方找出例外「黑馬」,來成立自己的觀點。

【破式方式一】單稱命題
○守方主張白馬不是馬。
1攻方:白馬,應不是馬嗎?
守方:同意。(守方確認立場)
2攻方:白馬,應不是白色的馬,因為不是馬故。因已許!(破式)
說明:攻方順著對方的觀點提出破式。因已許,是提醒守方這小前提(白馬不是馬)是守方同意的。

【破式方式二】全稱命題
○守方主張凡是馬都是白馬。
1攻方:凡是馬,遍是白馬嗎?
守方:同意。(守方確認立場)
2攻方:黑馬,應是白馬,因為是馬故。周遍已許!(破式)
說明:攻方順著對方的觀點提出破式。周遍已許,是提醒守方這大前提(凡是馬都是白馬)是守方同意的。針對全稱命題(大前提),攻方找出例外「黑馬」來破對方。

◆辯經的準備

辯經前雙方對所辯論的主題要有起碼的一些基本知識,例如,定義、分類、同義詞、舉例等。在百法或存有的分類下:
1存有分成常和無常。
2無常分成色蘊、知覺、不相應行三類。不相應行的定義是非色、非知的無常法。物質是色蘊的同義詞。
3色蘊的舉例,如桌子。知覺的舉例,如感受。不相應行的舉例,如動物、馬、牛。
4自身為一的公設:凡是存有,都是自身與自身為一。
例如,馬是與馬為一。白馬是與白馬為一。白馬不是與馬為一。
5同義詞的公設:若A是B的同義詞,則凡是A都是B。凡是B都是A。
6部分的公設:〔若B分成A、C等,則A是B的部分。〕
若A是B的部分,則凡是A都是B。〔又,凡不是B都不是A。〕
例如,白馬是馬的部分,則凡是白馬都是馬。〔又,凡不是馬都不是白馬。〕

◆立式辯經實例

○守方主張白馬不是馬。
1攻方:白馬,應不是馬嗎?
守方:同意。(守方確認立場)
2攻方:白馬,應是馬,因為是白色的馬故。(立式)
守方:因不成。
攻方:白馬,應是白色的馬,因為是與白馬為一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白馬,應是與白馬為一,因為依據自身為一的公設故。
守方:同意。
攻方:白馬,應是白色的馬嗎?
守方:同意。
攻方:白馬,應是馬,因為是白色的馬故。因已許!
守方:不遍。
攻方:(凡是白色的馬,都是馬)應有遍,因為白色的馬是馬的部分故。
守方:不遍。
攻方:應有遍,因為依據部分的公設故。
守方:同意。
攻方:凡是白色的馬,都是馬嗎?
守方:同意。
2攻方:白馬,應是馬,因為是白色的馬故。因已許!周遍已許!
守方:同意。(至此,守方同意1與2命題,此二者相違而失分)
攻方:完結!

◆破式辯經實例

○守方主張白馬不是馬。
1攻方:白馬,應不是馬嗎?
守方:同意。(守方確認立場)
攻方:白馬,應不是白色的馬,因為不是馬故。因已許!(破式)
守方:不遍。
攻方:(凡不是馬,都不是白色的馬)應有遍,因為「白色的馬」是馬的部分故。
守方:不遍。
攻方:應有遍,因為依據部分的公設故。
守方:同意。
攻方:凡不是馬,都不是白色的馬嗎?
守方:同意。
2攻方:白馬,應不是白色的馬,因為不是馬故。因已許!周遍已許!
守方:同意。(以上是運用破式)
接著,攻方立出立式來:
3攻方:白馬,應是白色的馬,因為是與白馬為一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白馬,應是與白馬為一,因為依據自身為一的公設故。
守方:同意。
3攻方:白馬,應是白色的馬,因為是與白馬為一故。因已許!
守方:不遍。
攻方:(凡是與白馬為一,都是白色的馬)應有遍,因為「與白馬為一」和「白色的馬」是同義詞故。
守方:不遍。
攻方:應有遍,因為依據同義詞的公設故。
守方:同意。
攻方:凡是與白馬為一,都是白色的馬嗎?
守方:同意。
3攻方:白馬,應是白色的馬,因為是與白馬為一故。因已許!周遍已許!
守方:同意。(至此,守方同意2與3命題,此二者相違而失分。)
4攻方:白馬,應是馬,因為是白色的馬故。因已許!
守方:不遍。
攻方:(凡是白色的馬,都是馬)應有遍,因為白色的馬是馬的部分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白色的馬,應是馬的部分,因為馬分成白色的馬、黑色的馬等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馬,應分成白色的馬、黑色的馬等,因為百科全書說:「馬分成白馬、黑馬等」故。
守方:同意。
攻方:凡是白色的馬,都是馬嗎?
守方:同意。
4攻方:白馬,應是馬,因為是白色的馬故。因已許!周遍已許!
守方:同意。(至此,守方同意1與4命題,此二者相違而失分。)
攻方:完結!

【實習】下例攻方如何以立式和破式質詢之?
○守方主張孔子是美國人。
○守方主張凡是人都是美國人。
○守方主張凡是顏色都是紅色。


舍利弗問經

說明:《舍利弗問經》一卷(T24,No. 1465),屬大眾律(摩訶僧祇律)之一重要記載。今將全文依次標號,以便掌握段落。
重要內容:
◎ 本論段落(8),指責「有一長老比丘(指耶舍)好於名聞,亟立諍論,開張增廣迦葉所結名曰大眾律,外採綜所遺,誑諸始學,別為群黨。」此是第二結集時會外大眾對耶舍長老之批評也。
◎ 本論段落(12),強調「摩訶僧祇其味純正」。
◎ 段落(7)與(9)二者,是後期插入說有部的傳承與部派分立的傳說,應移出本論,其中部派的分立是依據說有部世友的主張。
◎ 本論段落(28),指出:「邪導師者,雖讀眾經,以邪事業,矯製邪科,出邪諂法誑惑凡人,以求敬仰;非人所知,說云我知;非人所得,說云我得。或人難曰:那知那得?答曰:空界天神幽中知識,密以語我。或云:某年某月有利有害,逆相開示,應防應救,此滅彼興,我得汝失。」指出邪導師之欺誑世人,值得注意。

舍利弗問經(全)
(1)如是我聞:
(2)一時,佛住羅閱祇音樂樹下,與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俱,名聞十方,結盡解脫;八部鬼神等願聞法要。
(3)舍利弗從座而起,前白佛言:世尊!佛是法王,隨眾生欲,散說法教,令諸天人恭敬奉持,或聞傳聞,或行不行,云何名行法者?云何名不行法者?
(4)佛言:善哉善哉!汝能為諸眾生,作如是問,諦聽!諦聽!吾為汝說。
夫行法者,有聞而持,有傳聞而持,皆名曰僧,如寶事比丘,聞佛所說「諸行無常」,即觀生滅,斷諸有漏,真吾弟子,是行法者;其傳聞者,如「觀身」,比丘聞汝說、迦留陀夷說:「飲酒者開放逸門,於行道者作大留難」,即入無諍三昧,得見道斷集。行我法者不行非法;行非法者是名不行,是非法人,非吾弟子,入邪見稠林。
(5)舍利弗白佛言:云何世尊,為諸比丘所說戒律,或開或閉?如為忽起長者設供,斷諸比丘不聽朝食?如為社人請,復聽食飯米*(犮-乂+又)魚肉?如為頻富村人請,復不聽食飯但食薄粥?如為頻婆娑羅王請,復聽飽食飯食?如為闡陀師利請,復聽多家數數食,皆不得飽?諸如此語,後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云何奉持?
(6)佛言:如我言者,是名隨時,在此時中應行此語;在彼時中應行彼語,以利行故皆應奉持。
(7)我尋泥洹,大迦葉等當共分別,為比丘、比丘尼作大依止,如我不異。迦葉傳付阿難,阿難復付末田地,末田地復付舍那婆私,舍那婆私傳付優波笈多。
優婆笈多後,有孔雀輸柯王,世弘經律,其孫名曰弗沙蜜多羅,嗣正王位,顧問群臣:云何令我名事不滅?時有臣言:唯有二事,何等為二?猶如先王造八萬四千塔,捨傾國物供養三寶,此其一也;若其不爾,便應反之,毀塔滅法,殘害息心四眾,此其二也。名雖好惡俱不朽也。
王曰:我無威德以及先王,當建次業以成名行。
即御四兵攻雞雀寺,寺有二石師子,哮吼動地。
王大驚怖,退走入城,人民看者嗟泣盈路,王益忿怒,自不敢入,驅逼兵將,乍行死害,督令勤與,呼攝七眾: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尼,出家、出家尼一切集會。
問曰:壞塔好不?壞房好不?
僉曰:願皆勿壞,如不得已,壞房可耳。
王大忿厲曰:云何不可?
因遂害之無問少長,血流成川,壞諸寺塔八百餘所。諸清信士,舉聲號叫,悲哭懊惱。王取囚繫,加其鞭罰。五百羅漢登南山獲免,山谷隱險,軍甲不能至故。王恐不洗,賞慕諸國,若得一首即償金錢三千。
君徒缽歎阿羅漢及佛所囑累流通人,化作無量人,捉無量比丘、比丘尼頭,處處受金。王諸庫藏,一切空竭。
王益忿怒,君徒缽歎現身入滅盡定。王自加害,定力所持,初無傷損。次燒經臺,火始就然,飆炎及經,彌勒菩薩以神通力,接我經律上兜率天。
次至牙齒塔,塔神曰:有蟲行神,先索我女,我薄不與,今誓令護法!以女與之,使至心伏。蟲行神喜,手捧大山用以壓王及四兵眾,一時皆死。王家子孫於斯都盡。
其後有王,性甚良善,彌勒菩薩化作三百童子,下於人間以求佛道,從五百羅漢諮受法教,國土男女復共出家,如是比丘、比丘尼還復滋繁。羅漢上天,接取經律還於人間。
時有比丘名曰總聞,諮諸羅漢及與國王,分我經律多立臺館,為求學來難。
(8)時,有一長老比丘好於名聞,亟立諍論,抄治我律,開張增廣迦葉所結名曰大眾律,外採綜所遺,誑諸始學,別為群黨,互言是非。
時有比丘,求王判決。王集二部,行黑白籌,宣令眾曰:若樂舊律可取黑籌,若樂新律可取白籌。
時取黑者乃有萬數,時取白者只有百數。王以皆為佛說,好樂不同不得共處。學舊者多從以為名為摩訶僧祇也,學新者少而是上座,從上座為名,為他俾羅也。
(9a)他俾羅部(註:上座部),我去世時三百年中,因於諍故,復起薩婆多部(註:說有部)及犢子部。
(9b)於犢子部,復生曇摩尉多別迦部(註:法上部)、跋陀羅耶尼部(註:賢冑部)、沙摩帝部(註:正量部)、沙那利迦部(註:密林山部)。
(9c)其薩婆多部,復生彌沙塞部(註:化地部);目揵羅優婆提舍,起曇無屈多迦部(註:法藏部)、蘇婆利師部(註:善歲部)。
(9d)他俾羅部,復生迦葉維部(註:飲光部)、修多蘭婆提那部(註:經量部),四百年中,更生僧伽蘭提迦部(註:說轉部)。
(9e)摩訶僧祇部(註:大眾部),我滅度時二百年中,因於異論生,起鞞婆訶羅部(註:一說部)、盧迦尉多羅部(註:說出世部)、拘拘羅部(註:雞胤部)、婆收婁多柯部(註:多聞部)、缽蠟若帝婆耶那部(註:說假部)。三百年中,因諸異學,於此五部,復生摩訶提婆部(註:大天部)、質多羅部(註:制多山部)、末多利部(註:北山住部)。
(10)如是眾多久後流傳,若是若非,唯餘五部,各舉所長,名其服色。
摩訶僧祇部:勤學眾經,宣講真義,以處本居中,應著黃衣。
曇無屈多迦部:通達理味,開導利益,表發殊勝,應著赤衣。
薩婆多部:博通敏達,以導法化,應著皂衣。
迦葉維部:精勤勇猛,攝護眾生,應著木蘭衣。
彌沙塞部:禪思入微,究暢幽密,應著青衣。
是故,羅旬踰比丘分衛,不能得食,後以五種律衣更互而著,便大得食,何以故?是其前世執性多慳,見沙門來,急閉門戶云:大人不在。見他布施,歡喜攝念,發心願作沙門。是故今身雖得出家窮弊如此。我法出家,純服弊帛及死人衣,因羅旬踰故,受種種衣也。
(11)舍利弗言:如來正法,云何少時分散如是?既失本味云何奉持?
(12)佛言:摩訶僧祇其味純正,其餘部中,如被添甘露,諸天飲之,但飲甘露,棄於水去;人間飲之,水露俱進,或時消疾或時結病,其讀誦者亦復如是,多智慧人能取能捨,諸愚癡人不能分別。
(13)舍利弗言:如來先云:若寒國土,聽諸比丘身著俗服及覆頭首,迦那比丘行大林聚落,值天大寒鳥獸死盡,村人與其俗衣,世尊令其懺悔何耶?
(14)佛言:聽著染色置在衣裏耳!
(15)舍利弗言:云何世尊常言:諸比丘不得以缽布地,當擎以淨物,若無淨物,當以草葉木葉,君輸柯比丘與其眷屬受日難王請,行淨板擎缽,云何世尊而罵之言:是惡魔行、非行法者?
(16)〔佛〕言:以清淨物不受染,若淨無者,乃用草木之葉,一用即棄,不得用木皮木肉,以其體中本有膠故,若膠若漆,以受塵故。若已枯燥,本是有故,濕熱更流故。
(17)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聽諸比丘受施主請食及僧家常食?云何蘭若提比丘受無畏長者請食,如來罵云:是土木人,不應食人食也?
(18)佛言:以破壞威儀行食之,時但以眼視不以手受,外道梵志尚知受取,況我弟子而不受食,何況於食!一切諸物不得不受,唯除生寶及施女人。若作法者,猶應授與體上之衣,若貯金器受則判施。
(19)舍利弗白佛言:云何世尊說遮道法不得飲酒,如葶藶子,是名破戒開放逸門?云何迦蘭陀竹園精舍,有一比丘疾病,經年危篤將死,時優波離問言:汝須何藥,我為汝覓,天上人間乃至十方,是所應用我皆為取。答曰:我所須藥是違毘尼,故我不覓以至於此,寧盡身命無容犯律。優波離言:汝藥是何?答曰:師言須酒五升。優波離曰:若為病開如來所許。為乞得酒,服已消差。差已懷慚,猶謂犯律,往至佛所慇懃悔過。佛為說法,聞已歡喜,得羅漢道。
(20)佛言:酒有多失開放逸門,飲如葶藶子,犯罪已積,若消病若非先所斷。
(21)舍利弗又白佛言:云何如來常言:不得殺眾生乃至蟻子,而以臘月八日,於舍衛國長水河邊,與輸麗外道捔術,先逼以神通力令墮負處,其生慚羞投水自盡,眼視沈沒而不拯救,不亦殺乎!方復告眾言:輸麗持此惡法惑亂眾生,前世善熟,滅此惡身,轉生善見,不亦快乎!我諸弟子,當於此日設清淨浴洗,浣身垢念,除倒見身,若清淨心亦清淨,似結使人無有慈悲?
(22)佛言:大智!汝能為諸未通達者,問斯誠要。輸麗外道於無量世中積習邪見,誓障正法,往昔燈明佛時,我行菩薩道,遇一村落,人多癘病,死者縱橫,我採眾藥隨宜救濟皆得除愈,其中一人名曰不戴(吳音),是梵志學,自負多能,不肯信服,臨欲終時方復求我,我語之云:汝先可治與藥不取,今將氣盡方復有求,如汝即時非藥能治。不戴曰:我今不能復判優劣,願未來世共決勝負,我若負者當殺身,求生為汝弟子,汝若不如為我走使。時我報云:善哉善哉!故今生此土與我相值,臨終善熟,共契所會,發言失據,恥其眷屬,投水自害。身雖死亡,心發善故,生我法中,有勝進故我不救也。
(23)舍利弗言:云何於訓戒中,令弟子偏袒右肩?又為迦葉村人說城喻經云:我諸弟子當正被袈裟,俱覆兩肩,勿露肌肉,使上下齊平,現福田相,行步庠序,又言:勿現胸臆。於此二言云何奉持?
(24)佛言:修供養時,應須偏袒,以便作事。作福田時,應覆兩肩,現田文相。云何修供養?如見佛時問訊師僧時,應隨事相。若拂床,若掃地,若卷衣裳,若周正薦席,若泥地作華,若揵高足下,若灑若移種種供養,云何作福田時?國王請食,入里乞食,坐禪誦經,巡行樹下,人見端嚴有可觀也。
(25)舍利弗復白佛言:世尊!八部鬼神以何因緣生於惡道,而常聞正法?
(26)佛言:以二種業,一以惡故生於惡道,二以善故多受快樂。
(27)又問:善惡二異可得同耶?
(28)佛言:亦可得耳,是以八部鬼神,皆曰人非人也。
天神者,其之先身,以車輿舍宅飲食,供養三寶、父母、賢勝之人,猶懷慳儉、諂嫉、妒者故,受天神身,如普光淨勝天神等。
虛空龍神者,修建德本,廣行檀波羅蜜,不依正念,急性好瞋故,受人非人身,如摩尼光龍王等。
夜叉神者,好大布施,或先損害,後加饒益,隨功勝負,故在天上空中地下。
乾闥婆者,前生亦少瞋恚,常好布施,以青蓮自嚴,作眾伎樂,今為此神,常為諸天奏諸伎樂。
阿修羅神者,志強,不隨善友所作淨福,好逐幻偽之人,作諸邪福,傍於邪師,甚好布施,又樂觀他鬥訟,故受今身。
迦婁羅神者,先修大捨,常有高心,以倰於物故受今身。
緊那羅神者,昔好勸人發菩提心,未正其志逐諸邪行,故得今身。
摩[目*侯]羅伽神者,布施護法性好瞋恚,故受今身。
人、非人等,皆由依附邪師,行諂惡道,以邪亂正,俱謂是道,以自建立。
夫出世道者,不雜魔邪諂悅之語。
諂悅之語非出生死,是入惡道。諂悅邪人所可言說,大觀似道,細則睒鑠。
當依正法及行正法者,當得佛、法、僧力,解脫無為。
若依相似法,依行邪導師,繫縛生死,永淪惡趣,是無知人,非求出世,入邪見網。
邪導師者,雖讀眾經,以邪事業,矯製邪科,出邪諂法誑惑凡人,以求敬仰;非人所知,說云我知;非人所得,說云我得。
或人難曰:那知那得?
答曰:空界天神幽中知識,密以語我。或云:某年某月有利有害,逆相開示,應防應救,此滅彼興,我得汝失。
如是欺誑薄俗之人。不能深思德本,隨逐邪末,失其正見,興造邪業,生顧錢帛,死入惡道,拔舌吞銅百千萬歲,後作畜生亦無量歲,復生為鬼,或在山林曠野河海舍宅,益懷諂誑無有休息,或迷謗行人使失道徑,或示語邪巫言,先亡形服恐動百端,甚可惡賤,求人飲食,無有終極。
值我弟子心懷正直不失正念者,聞即呵叱,終敢復為?
若我弟子心懷怯弱易失心者,從其求免,踰得其便,千端萬緒求索無厭。
如是之人,無丈夫相,為邪所動,死墮惡趣,甚可悲念。
(29)舍利弗復白佛言:八部鬼神,依空為空神,依地為地神耶?
(30)佛言:別有地神,如淨華光等,過去世時,好修布施,多瞋、難滿、嗜酒、喜歌舞,故作此神,著純白之衣,潔淨無垢。
(31)舍利弗復白佛言:云何如來,告天帝釋及四天大王云:我不久滅度,汝等各於方土護持我法?我去世後,摩訶迦葉、賓頭盧、君徒般歎、羅[目*侯]羅四大比丘,住不泥洹,流通我法?
(32)佛言:但像教之時,信根微薄,雖發信心不能堅固,不能感致諸佛弟子,雖專到累年,不如佛在世時,一念之善,其極慊至,無復二向,汝為證信,隨事厚薄,為現佛像、僧像,若空中言,若作光明,乃至夢想,令其堅固,彌勒下生聽汝泥洹。
(33)舍利弗復白佛言:如來現世二十年前,度諸弟子無有常施,隨有便施,自二十年後,施多定物,是義云何?
(34)佛言:有長者子,名曰分若多羅,宿有善根,生婆羅門家,樂欲捨家修無上道,隨大目犍連,於巴連弗邑天王精舍,求受具戒。目連語云:汝可七日七夜悔汝先罪皆使清淨,無諸妨障者,我當為汝從僧中乞。
分若多羅言:云何得知妨障已滅,云何得知我受得戒?仰願諸佛,加我威神,令我罪滅得見得戒之相。
佛言:汝但勤誠,誠至自見。
分若白佛:謹奉尊教。
懇惻日夜到第五夕,於其室中雨種種物,若巾若帊、若拂若帚、若刀若斧、若錐若鏟,次第分別墮其目前。
分若多羅生歡喜心,生得果心。滿七日已,具白目連。
目連問我,我語之曰:是離塵相,拂割之物也當以嚫師,師其緣也。夫受戒者,隨其力辦,可以為施,不限於此,不必備此。
(35)舍利弗復白佛言:世尊!有諸檀越造僧伽藍,厚置資給供來世僧有似出家僧,非時就典食僧,索食而食,與者食者得何等罪?其本檀越得何等福?
(36)佛言:非時食者,是破戒人,是犯盜人。非時與者,亦破戒人,亦犯盜人。盜檀越物是不與取,非施主意施主無福,以失物故,猶有發心置立之善。
(37)舍利弗言:時受時食,食不盡者非時復食,或有時受至非時食,復得福不?
(38)佛言:時食淨者,是即福田,是即出家,是即僧伽,是即天人良友,是即天人導師。其不淨者,猶為破戒,是大劫盜,是即餓鬼,為罪窟宅。非時索者,以時非時,非時輒與,是典食者,是名退道,是名惡魔,是名三惡道,是名破器,是癩病人,壞善果故,偷乞自活,是故諸婆羅門,不非時食。外道梵志亦不邪食,況我弟子知法行法,而當爾耶?凡如此者非我弟子,是盜我法利,著無法人,盜名盜食,非法之人,盜與盜受,一團一撮片鹽片酢,死墮燋腸地獄,吞熱鐵丸,從地獄出生豬狗中,食諸不淨,又生惡鳥,人怪其聲,後生餓鬼,還伽藍中處,都圊內噉食糞穢,並百千萬歲,更生人中貧窮下賤,人所棄惡,所可言說人不信用,不如盜一人物其罪尚輕,割奪多人故良福田故,斷絕出世道故。
(39)舍利弗復白佛言:如來宗親多有出家,為自發心,為佛神力耶?
(40)佛言:諸釋憍慢著樂,何能願樂?特是父王宣勒:宗室生二子者,一人隨我,阿那律久積善根深樂正法,攜率釋子跋提難提、金毘羅、難陀、跋難陀、阿難陀、提婆達多、優波離,澡浴清淨來至我所,欲求出家。
時有上座名毘羅茶,別度阿難陀、難陀。
次一上座名婆修羅,別度提婆達多、跋難陀。
唯阿難修不忘禪,宿習總持,於少時中得佛覺三昧,積百萬川水,攬以為雨,雨水奔流入于大海,阿難手從海中取以分別色味,不雜,還置本源,無有漏失。
(41)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舍利弗者,如來常言其於聲聞中智慧第一,不謂小心能問要義?
(42)佛言:其久種明悟,發揚我法,以諸慧利利眾生故。
(43)云何如來說父母恩大不可不報?又言:師僧之恩不可稱量,其誰為最?
(44)佛言:夫在家者,孝事父母,在於膝下,莫以報生長與之等,以生育恩深,故言大也。若從師學開發知見,次恩大也。
夫出家者,捨其父母生死之家,入法門中受微妙法,師之力也。生長法身,出功德財,養智慧命,功莫大也。追其所生乃次之耳。
(45)又言:當何名斯經?
(46)佛言:當名《菩薩問喻》,以廣大故,又名《舍利弗問》。
(47)爾時,四眾聞說是已,五十新學比丘信根成立,法眼清淨,舊德天人八部等皆大歡喜,作禮而去。

Index :: Print ::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