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 now ! Login
主選單
內觀雜誌第54期【2007年7月】
  Posted on Sun 23 Dec 2007 by RESP (3520 reads)

內觀雜誌第54期【20077月】

 

內觀雜誌第54

 

【本期重點】:緣起無我和譬喻:繩與蛇喻、電腦。入中論的甚深見自序。

 

繩與蛇喻

 

林崇安,2007

 

【例】草堆上盤著一條雜色的草繩,由於光線昏暗,最初粗粗一看誤以為是一條蛇,光線明亮下,仔細觀察,看清只是一條雜色的草繩。

 

1)自續派認為:

a「草繩看成蛇」的蛇,是以心增上安立,是遍計執,是無,不是名言有,不是從自方存在。

b草繩,是以心增上安立,是名言有,是有,是從自方存在。

說明:《入中論善顯密義疏》說:「由不違(無妨難)正量之心增上安立者,乃名言有。不是許『凡以心增上安立的一切,皆是名言有』。」

 

2)應成派認為:

a「草繩看成蛇」的蛇,是唯以分別安立,是遍計執,是無,不是名言有,不是從自方存在。

b草繩,是唯以分別安立,是名言有,是有,不是從自方存在。

 

3)中觀宗共同的觀點:

這一條草繩和這一條蛇,是「以正量所得」,符合事實,稱作「名言有」。而「繩誤看為蛇」的蛇,則不是名言有,是「無」。

 

4)中觀宗自續師的觀點:

這一條草繩,是「以心增上安立」,因為是經由觀察者以「能力有限的感官」所得,與實際的草繩有所出入,因而表裡不如一,是「非真實有」,是真實有空。

 

5)中觀宗應成師的觀點:

在觀察時經由明亮光線的照射才得知是草繩或是蛇,可知觀察的結果必受到觀察的干預,是「唯以分別安立」,不是從自方存在。

 

6)自續師的觀點:

凡是名言有,遍是以心增上安立,遍是從自方存在,遍是自性有、自相有。

凡是以心增上安立,不遍是從自方存在。

凡是以心增上安立,不遍是名言有。理由:

凡是以心增上安立,不遍是名言有,因為「繩誤看為蛇」的蛇是心增上安立,而不是名言有。

凡是無,遍不是名言有,遍不是從自方存在,遍不是自性有、自相有。

真繩是從自方存在,不受觀察者的影響,是自性有。

 

7)應成師的觀點:

凡是名言有,遍是唯以分別安立,遍不是從自方存在,遍不是自性有、自相有。

凡是唯以分別安立,遍不是從自方存在。

凡是唯以分別安立,不遍是名言有。理由:

凡是唯以分別安立,不遍是名言有,因為「繩誤看為蛇」的蛇是唯以分別安立,而不是名言有。(又如,實質有的我、真實有、自性有的我,都是唯以分別安立,而不是名言有。)

凡是無,遍不是名言有,遍不是從自方存在,遍不是自性有、自相有。

真繩或真蛇、假繩或假蛇都不是從自方存在,都受觀察者的影響,都不是自性有,都是自性空。

此處,將繩看為蛇的這個蛇,是以心增上安立,而不是名言有。

 

8)一般觀察的過程:

觀察時,一般先是發現對象是「以心增上安立」,再深入觀察就發現對象是「唯以分別安立」。在「以心增上安立」的階段,是主觀色彩加到所觀察的對象上,包括繩看成蛇;而在「唯以分別安立」的階段,除了主觀色彩之外,還有對對象的直接作用,並影響對方。 

 

9)應用:

由於是「唯以分別安立」,所以人們相互之間,不可避免的,就有相互的影響。人的能夠從「無種性」變成「有種性」,也是依據於此,因為可以經由外善知識的薰習而成熟、解脫。另外,菩薩的事業也是經由相互影響,才能引導眾生、教導眾生。這是自性空、自相空的道理,這也是「唯以分別安立」的重要引伸意義。所以,《中論》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 」另一方面,人的貪心和嗔恨心,也是緣起而有的,所以,要看清楚,我們對別人的愛恨必有自己主觀的色彩,並經由互動而產生的,此中是緣起無我的,因而要以內觀的智慧,跳出我執,不要捲入愛恨的漩渦中。唯有如此,生活中的順境和逆境都能變成使自己提升的機會,這也就是所謂的「轉煩惱為菩提」。

 

10)探究:

《章嘉宗義》說:「以心增上安立」的「心」是指無妨難、無錯亂的知覺。此處的「心」,既然是指無妨難、無錯亂的心,則:「凡是有,都是名言有,都是以心增上安立。凡是以心增上安立,都是名言有。」這一說法與宗喀巴大師的《入中論善顯密義疏》的說法不同。《密義疏》說:「不是許『凡以心增上安立的一切,皆是名言有』。」

 

 

眼前電腦的緣起性空

 

林崇安,2007

 

1)一般人的觀點:

大家以不錯亂的眼識,都看到眼前的電腦。這是正確的認知,沒有錯誤,合乎世俗的事實,所以眼前的電腦是「名言有」。

 

2)自續師的觀點:

大家以不錯亂的眼識,見到電腦,是正確的認知,是合乎世俗的事實,所以是「名言有」。觀察時,觀察者雖沒有影響到對方(電腦),但是由於人類感官的缺陷,呈現在視覺上所見到的電腦其實電腦本身是有差距的,是表裡不如一的,所以,對觀察者而言,眼前的電腦是「以心增上安立」,是緣起如幻,而不是真實有,因而是真實有空。

 

3)應成師的觀點:

大家以不錯亂的眼識,見到電腦,是正確的認知,是合乎世俗的事實,所以是「名言有」。觀察時,不但由於人類感官的缺陷,所見到的電腦表裡不如一,而且觀察者必然影響到電腦(必須有光線照射到電腦並反射到觀察者的眼睛),所以,眼前的電腦是「唯以分別安立」,不是從自方存在,是自性空、自相空,能觀所觀互動,這是最細的緣起觀。電腦是色,所以這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推而廣之,心理現象的「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在緣起性空中,相互影響,唯以分別安立。

 

 

 

《西藏中觀學──入中論的甚深見》自序

 

林崇安,2007

 

西藏佛學的一個特色是深入剖析中觀的正見,發掘佛法義理的難處,闡明諸法無我的奧義,此中又以《入中論》的探究最為出色,此論含攝中觀宗的甚深見和廣大行二大部分,也就是智慧和慈悲二大部分。本書便是以宗喀巴大師的名著《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作為「西藏中觀學」甚深見的主軸,並作為《菩提道次第廣論》毗婆舎那的延伸發揮。

佛陀提出重要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三法印。佛滅二百年後,佛教的不同部派對無我和空的意義開始分歧,有的部派主張有「即蘊我」,有的部派主張有「不可言說我」等等。佛滅六百年後,約西元二百年,龍樹《中論》的出現就是釐清《阿含經》中無我和空的意義,破除「離蘊我」、「即蘊我」、「不可言說我」、「實質有之我」和「自性有之我」等錯誤的見解。但是《中論》的義理深奧,仍常被誤解。到了西元六百五十年,出現了月稱的《入中論》,將無我和空的意義,給予更細膩的分析,並以大悲心結合深觀和廣行的道次第,成為印度佛教後期思想的頂峰。這一系統後來稱之為中觀宗應成派。

西藏佛學非常重視理性的思維,以因明辯經的方式,廣引經論來剖析義理。從宗喀巴大師早期(31歲)的《現觀莊嚴論金鬘疏》,經由中期(46歲)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到晚期(62歲)的《入中論善顯密意疏》,都可看出這一風格。由於中觀的義理甚為艱深,因而宗喀巴大師《入中論善顯密意疏》,將其微細難解之處釐清,使後學者有所依循。

中觀宗應成派的不共見解是,一切法(包含一切物質現象和精神現象)都不是從自方存在,都是自性空,都是自相空。最重要的是,這一思想符合現代科學的看法,認為我們所觀測的現象,都必受到觀測者的影響,所以「自性空、自相空、不是從自方存在」的觀點經得起科學的檢驗。

佛法的禪修內容不外是奢摩他(寂止)和毗婆奢那(內)。釐清無我的意義,是屬於毗婆奢那的核心項目。為了理解「諸法無我」,實有必要先從《入中論》來聽聞和思考無我的要義,而後以止觀雙運來體證真實性,獲得「涅槃寂靜」。本書一方面參考法尊法師的《入中論善顯密意疏》漢譯本(1942年初譯),一方面針對「甚深見」這一主題,配合藏文原文作初步的校定,同時略加說明,並將複雜的科判簡化成一些扼要的章節,便於現代人的閱讀。此中先編出「法無我」的略說,而後是「法無我」和「人無我」的詳說,共有三章(三單元)。其餘的五章也以單元的方式呈現出來,便於教學和掌握要義,其內容是:二乘通達法無我、考察真實性的異品、二諦的差別、全無自性生、空性的差別。

回憶西元19758月起有緣從福德法幢上師(1914 - 1997)修學西藏寧瑪派教法,11月起又君庇亟美喇嘛(歐陽無畏教授,1913 - 1991)處,依次學習藏文的《因明啟蒙》、《宗義》、《現觀莊嚴論金鬘疏》、《入中論善顯密意疏》、《釋量論》等格魯派要典,前後共十六年,受益實深。今日一方面溫故知新,由《因明》而《入中》,一方面整理《善顯密意疏》的要義,編成《西藏中觀學》,用以報師恩於萬一。

願正法久住!

 

◎本書由大千出版社出版,目錄如下:

第一章、《中論》相關資料

第二章、「法無我」略說

第三章、「法無我」詳說

第四章、「人無我」詳說

第五章、二乘通達法無我

第六章、考察真實性的異品

第七章、二諦的差別

第八章、全無自性生

第九章、空性的差別

 

 

Index :: Print ::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