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 now ! Login
主選單
談談心性本淨和功德本具
  Posted on Sun 28 Nov 2010 by RESP (2095 reads)

 


談談心性本淨和功德本具


 


林崇安


(法光雜誌,254,2010


 


「心性本淨」和「功德本具是一重要的佛法議題。談到「心性本淨」,就要回溯到佛陀在《增支部.一集》所說的:


 


諸比丘!心者,是極光淨者,卻為客隨煩惱所雜染,而無聞之異生,不能如實解,故我言無聞之異生不修心。


 


佛陀指出,凡夫的心,一方面是心性本淨(極光淨者,一方面是客塵所染(客隨煩惱所雜染);一般凡夫,對此不能如實了解也不知如何修心他們的心性本淨」和「客塵所染」是並存的,不能由於「心性本淨」而自動滅除染著的「客塵」,為何如此?這是由於「無聞」:沒有聽聞佛法,沒有外在的善知識(主要指佛陀)的指導;換句話說,想要滅除染著的「客塵」,修行者要「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所以佛陀又說:


 


「諸比丘!心者,是極光淨者,能從客隨煩惱得解脫,而有聞之聖弟子能如實解,故我言有聞之聖弟子修心。」


 


這裡佛陀明確指出,經由聽聞善知識的指導,修行者能如實了解並後,內心呈現光明,同時脫離客隨煩惱的染著。這段經文強調出,善知識的指導是修行者需先具備的要件。經由聽聞正法後,「心性本淨」的「有聞之聖弟子」,再經由實踐就能從「客塵」中得到解脫。可知排除「沒有聽聞正法這一根本障礙後,修行者在力和他力的配合下,將證得阿羅漢果。


佛滅約七百年後,印度開始流傳佛性或如來藏的思想,承襲上述的觀念,主張「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汙」,並認為一切眾生本具佛的功德。這種「功德本具」的思想是以成佛為目標


為何最初本具的佛的功德不能直接滅除客塵的染汙?這是佛性論的難題。雜阿含經》說:「智者因譬類得解」,今先以譬喻來解說。譬如,旅客到一民宿時,電源未開,屋內昏暗、電器功能不現。經由屋主告知隱處的電源開關,旅客打開開關後,屋內明亮,各種電器的功能全顯。這一譬喻中,民宿的電器設備完好,代表功德本具。開關未開,這是使功德不顯的根本障礙(這根本障礙屬客塵中必須優先排除的部份)。屋主告知隱處的電源開關,代表由善知識指導去除根本障礙的方法。旅客打開開關使電流流通,代表去除根本障礙。房間昏暗、電器設備沒有功能,代表有客塵,以及功德不顯。房間明亮、電器設備顯現功能,代表去除客塵並功德顯現。瞭解這一譬喻,就知道善知識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功德本具」和「功德顯現」的差異:排除「根本障礙」後,本具的功德才能顯現


在佛性或如來藏的思想中,眾生雖本具佛的功德,但有根本障礙,必須依靠善知識的教導來排除。依據《寶性論》,這根本障礙是:「一闡提障、諸外道障、聲聞人障、辟支佛障等四障」。菩薩行者必須依次排除這些根本障礙後,佛德才依次開顯出來,同時客塵開始消失,最後佛德全顯而成佛。


若問:為何自性淸淨心而有染汚為何眾生「功德本具答案是,這是「法爾如是」,這是聖言量,是「難可了知」,求那跋陀羅譯的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說:


 


「自性淸淨心而有染汚,難可了知。有二法難可了知,謂自性淸淨心難可了知;彼心爲煩惱所染亦難了知。」


 


總之,這種「心性本淨」或「功德本具」的思想,是一種「萬事皆備,只欠東風」的觀點。萬事皆備,代表功德本具。只欠東風,代表有根本障礙要解決,而這根本障礙必須來自善知識的教導。所以「心性本淨」或「功德本具」的思想,也是一種自力和他力兼具的緣起法門。


 

Index :: Print ::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