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 now ! Login
主選單
釋尊時期的僧伽教育
  Posted on Thu 20 Jan 2011 by RESP (2029 reads)

釋尊時期的僧伽教育


 


林崇安教授


 


一、前言


 


今日僧伽教育的目標為何?內容為何?如何實施僧伽教育?若能仔細探研釋尊時期的僧伽教育,就能浮現出明確的方向,有助於今日僧伽教育的規劃、實施和達成,而不會偏離目標和進退失據。以下引用佛經的實例,來說明釋尊時期的僧伽教育,最後歸結到「僧伽」的本質。


 


二、釋尊的初轉法輪


 


印度的悉達多太子(釋尊)為了解決生死的大問題,就出家去找答案,經過六年的苦行,最後以中道之行,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接著對五比丘初轉法輪,這便是佛教僧伽教育的開始。依據有部毘奈耶破僧事》的記載,初轉法輪的內容如下:


 


1)爾時,世尊告五人曰:「出家之人不得親近二種邪師,云何為二?一者樂著凡夫下劣俗法及耽樂婬欲處,二者自苦己身,造諸過失,並非聖者所行之法。此二邪法,出家之人當須遠離。我有處中之法,習行之者,當得清淨之眼及大智慧,成等正覺,寂靜涅槃。何為處中法?所謂八聖道,云何為八?所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爾時,世尊而為五人,以決定心說如是教。


 


分析:此處釋尊先指出,佛法最根本的一條正道是走在「中道」,而中道的內容就是八聖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八聖道是以正見為首,這表示修行的「目標」和「方法」二者都必須正確,也就是「境」和「行」二者都必須正確,才能得到後面的「果」。正見、正思惟、正精進,可歸入「慧學」;正語、正業、正命可歸入「戒學」;正念、正定,可歸入「定學」,所以,八聖道包含完整的「三學」。


 


2)時,五人中二人侍佛學法,三人晨時乞飯,還至本處充六人食;又於中後,三人侍佛學法,二人入村乞食,還至本處五人共餐,唯佛世尊不非時食。


 


分析:釋尊教導時,也要順著因緣,效果不是一下子就能呈現,必須經歷一些時日。修行時也要考慮到生活的所需,這些外在的助緣是不能忽略的。所以,食宿問題是僧伽教育所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3)爾時,世尊告五人曰:「此苦聖諦法,我未曾聞,由如理作意精勤力故,得淨慧眼智明覺生。此苦集聖諦法,我未曾聞,由如理作意精進力故,得淨慧眼智明覺生。此苦滅聖諦法,我未曾聞,由如理作意精進力故,得淨慧眼智明覺生。此苦滅道聖諦法,我未曾聞,由如理作意精進力故,得淨慧眼智明覺生。……」


世尊說此法時,具壽憍陳如證於無垢無塵法中得法眼淨,及八萬天眾於法中亦證法眼。


 


分析:釋尊教導弟子們走在「中道」,實踐八聖道,目的是生起法眼,體證四聖諦,先證得初果。當弟子心中已經體悟相同的真理時,「法輪」才算轉了。法輪有「證法輪」和「教法輪」二種。高標準的僧伽教育是使學生體證佛陀的真理,這是「證法輪」,低標準的僧伽教育是使學生理解正確的佛法,知道目標並正確地走向實踐八聖道,這是「教法輪」。


 


4)爾時,世尊復告四人曰:「有四聖諦,云何為四?所謂苦聖諦、集聖諦、滅聖諦、道聖諦。云何苦聖諦?所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乃至五取蘊苦;……云何道聖諦?所謂八聖道,應當修習!」


世尊說此四諦法時,阿若憍陳如證諸漏盡,心得解脫;四人於此法中,離諸塵垢,證清淨眼。


 


分析:釋尊繼續教導四聖諦,使憍陳如滅除煩惱,心得解脫,證得四果,並使其他四位生起法眼,證得初果。從以上釋尊的初轉法輪,可以初步看出整個佛教的僧伽教育:


老師:釋迦牟尼佛。


學生:五比丘(憍陳如、跋提、衛跋、摩訶那摩、阿說示)。


教學環境:住在禪修區,到禪修區外托缽。


教學內容:中道、八聖道、四聖諦。


學習過程:學生即學即行。


教學助緣:食、宿等。


教學結果:學生先生起聞所成慧、思所成慧,這是教法輪,此為僧伽教育的低標準;而後生起修所成慧,生起法眼,證得果位,這是證法輪,此為僧伽教育的高標準。


 


三、釋尊在伽耶山的教導


 


後來釋尊去度化三迦葉的一千被髮外道,成為一千苾芻(比丘),有部毘奈耶破僧事》的記載如下:


 


1)爾時,世尊度一千被髮外道,受具足戒,於優樓頻螺地隨意住已,漸漸遊行至伽耶山,住其山頂窣堵波處,與舊被髮出家外道一千苾芻,而共居止。爾時,世尊以三種神通化一千苾芻。三神通者,所謂神足通、記說通、教授通。


 


分析:僧伽教育是以「教授通為主幹,但是有時因特殊的對象,要用「神足通」和「記說通」來攝化,這是不得已的手段,但是絕不偏離目標:引導進入滅苦。


 


2a)神足通者,如來入三摩地,以心定故,即從本座忽然隱沒,現於東方,上昇虛空行住坐臥,入火光定,即於身內出種種光,所謂青黃赤白及以紅色,雙現其相,身下出火上流清水,身下出水上發火光,東方既爾,南西北方亦復如是,既現相已,從彼虛空沒,還復本處而現,此是世尊神足通。


2b)記說通者,所為苾芻應觀察心意識,如是應善尋伺,不應不善尋伺,此亦意念,此亦證身識,此為世尊記說通。


2c)教授通者,告諸苾芻:所有諸法悉皆熾然。


何者一切熾然?眼熾然,色熾然,眼識熾然,眼觸熾然,為因眼觸內所生受,或苦、或樂、非苦非樂,亦是熾然。以何火熾然?貪火熾然、瞋火熾然、癡火熾然。生老病死、愁歎憂悲苦惱,亦復如是火然,此皆為苦。眼既如是,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此是世尊教授通。


 


分析:這一千比丘以前是拜火的外道,也有禪修的基礎,所以釋尊針對他們,先以「神足通和記說通」滅除他們的傲慢心,而後以「教授通」教導他們,看清六處、諸受皆苦,滅除心中的貪火、瞋火和癡火。這也表示僧伽教育要能「因材施教」。


 


3)世尊說此法時,彼千苾芻不受後有故,於諸有漏,心得解脫,皆得阿羅漢果。


 


分析:以上整個釋尊的教導和僧伽教育的過程如下:


老師:釋迦牟尼佛。


學生:迦葉等一千比丘。


教學內容:神足通、記說通、教授通(從苦諦開始)。


學習過程:學生即學即行。


教學結果:學生先生起聞所成慧、思所成慧,這是教法輪;而後生起修所成慧,生起法眼,證得果位,這是證法輪。


 


四、羅睺羅的學習


 


羅睺羅受比丘戒後,看到許多親友和各地來求法的僧眾都滅除了煩惱,證得聖位,他也想要好好實修,所以,羅睺羅就去拜見佛陀,請求傳授法要並允許獨自專修,依據《雜阿含200經》的記載如下:


 


1)爾時,世尊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慧未熟,未堪任受增上法,問羅睺羅言:「汝以授人五受陰未?」羅睺羅白佛:「未也,世尊!」佛告羅睺羅:「汝當為人演說五受陰。」爾時,羅睺羅受佛教已,於異時為人演說五受陰。


 


分析:釋尊觀察出羅睺羅的「解脫慧未熟」,這是指羅睺羅還不具足聞所成慧和思所成慧,必須加強義理的訓練。所以佛陀要羅睺羅去對別人教導五取蘊(五受陰),藉由教學相長的訓練,掌握五取蘊的詳細內容和性質。此處的教導是屬於「教法輪」。過了一些時日,羅睺羅已經對別人教導了五取蘊,便來拜見佛陀,經上說:


 


2)爾時,世尊復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智未熟,不堪任受增上法,問羅睺羅言:「汝為人說六入處未?」羅睺羅白佛:「未也,世尊!」佛告羅睺羅:「汝當為人演說六入處。」爾時,羅睺羅於異時,為人演說六入處。


 


分析:釋尊同樣看出羅睺羅的「解脫慧未熟」,所以要他再去對別人教導六處(六入處),了知六處的詳細內容。六處分內六處(眼、耳、鼻、舌、身、意)及外六處(色、聲、香、味、觸、法),此中涉及個人身心和環境的互動。經由教學相長的訓練,羅睺羅教導了內外六處。此處的教導是屬於「教法輪」。過了一陣子,羅睺羅又來拜見佛陀,經上說:


 


3)爾時,世尊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智未熟,不堪任受增上法,問羅睺羅言:「汝已為人說尼陀那法未?」羅睺羅白佛言:「未也,世尊!」佛告羅睺羅:「汝當為人演說尼陀那法。」


 


分析:釋尊同樣看出羅睺羅的解脫智慧還未成熟,所以要他再去對別人教導緣起法尼陀那法),了知緣起的詳細內容,這是由於緣起的流轉和還滅,涉及眾生的輪迴和解脫,想要滅苦就要熟悉這一過程。經由教學相長的訓練,羅睺羅教導了緣起法。此處的教導是屬於「教法輪」。過了一陣子,羅睺羅又來拜見佛陀,經上說:


 


4)爾時,世尊復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智未熟,廣說乃至告羅睺羅言:「汝當於上所說諸法,獨於一靜處,專精思惟,觀察其義。」爾時,羅睺羅受佛教敕,如上所聞法、所說法,思惟稱量,觀察其義,作是念:此諸法,一切皆順趣涅槃、流注涅槃、浚輸涅槃。


 


分析:釋尊看出羅睺羅雖然教導了五取蘊、六處和緣起法的道理,但是還未融會貫通,解脫智慧還是未熟,所以佛陀要羅睺羅獨在靜處,將前面所說的法,專心思考。經中明確地指出佛法的切入點是由自己的五蘊和六處下手,這些不外是個人的身心現象,要看清它們的實相,才能從痛苦中解脫出來。因此,佛法的修行要落實到自己的身心上,在六內處與六外處接觸的剎那,看清緣起過程的無常和無我,不再生起貪瞋的心理,如此不斷淨化內心,順者因果的過程,自然得到最後的解脫。羅睺羅接受佛陀的指示後,回去觀察思考,有一天終於豁然貫通,體會到佛陀所教導的這一切法都是順趨涅槃、流注涅槃、導向涅槃。羅睺羅想通之後,便來到佛陀跟前,經上說:


 


5)爾時,世尊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智熟,堪任受增上法,告羅睺羅言:「羅睺羅!一切無常。何等法無常?謂眼無常,若色、眼識、眼觸,……」爾時,羅睺羅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禮佛而退。


 


分析:經過這一番的教學訓練後,釋尊看出羅睺羅的解脫智慧終於成熟了,可以接受更深的法要,於是向羅睺羅教導下一階段的修行重點:「一切無常。何等法無常?謂眼無常,若色、眼識、眼觸,……」這兒佛陀所說的法要,表面上看起來,羅睺羅在前面被訓練去講解「內六處及外六處」和「緣起法」時,不是都已經學過了嗎?這時的法要有何不同?其實,前面的教導是屬於資糧道和加行道的準備階段,現在是進入見道和修道的體證階段。見道時,初次證得出世間的智慧,接著在修道中,還要繼續滅除其餘的根本煩惱和隨煩惱,使心完全清淨。於行住坐臥中,此時如何正確地用功呢?這就要由有經驗的善知識,針對個人習氣的不同,給出修行的法要,例如,有的行者面對美妙的形色,要作意思惟「不淨」,才能滅除貪愛的隨煩惱;有的行者遇到他人的迫逼,要作意思惟「慈相」,才能滅除瞋恨的隨煩惱;有的行者內心出現欲、恚、害的分別心時,要修「入出息念」才能除遣。特別是,行者內心深處潛伏的「我慢」,必須依止出世間慧,於一切行修習「無常想」才能拔除。針對這些細微之處,佛陀對羅睺羅指出了修行的法要經上記載著


 


6)爾時,羅睺羅受佛教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思惟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純修梵行;乃至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成阿羅漢,心善解脫。


 


分析:貴為佛子的羅睺羅,他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也是由理論下手,釐清義理,而後走向實踐,最後證得聖者的果位。此處整個釋尊的教導和僧伽教育的過程如下:


老師:釋迦牟尼佛。


學生:羅睺羅


教學內容:五取蘊、六處、緣起法。


學習過程:學生即學即行。先經一般教學而後個人重點指導。


教學結果:學生先生起聞所成慧、思所成慧,這是教法輪;而後生起修所成慧,生起法眼,證得果位,這是證法輪。


 


五、釋尊入滅前的僧伽教育


 


依據有部毘奈耶事》的記載,釋尊最後度化的弟子是拘尸那城的出家外道,名為善賢(梵云:蘇跋陀羅),年百二十歲,教導的過程如下


 


1)佛告(善賢)梵志:「隨汝所問。」彼(善賢)即問曰:「喬答摩!我曾遍觀諸外道類,各別立宗,所謂晡刺拏迦攝波子、末塞羯利瞿梨子、珊逝移毘刺知子、阿市多雞舍甘跋羅子、腳具陀迦多演那子、昵揭爛陀慎若低子,此等諸師各述異宗,未知誰是?」


 


分析:善賢已經有研究過其他宗教的道理,知道各有缺陷,並想知道要如何證得聖果,因而才向釋尊提出疑問,經上說:


 


2)爾時,世尊即命善賢為說伽他曰:「我年二十九,出家求善法,又五十餘年,專行戒定慧,一心無散亂,唯求於正理,除斯真法外,無別有沙門。」爾時,世尊說此頌已,復告善賢曰:「此是諸佛善說八聖道支,甚為希有,難可值遇,除此已外,欲求一、二、三、四沙門道果,終無可得,是故能於善說法律八聖道支,求沙門果,必定當得。復次,善賢!離八聖法,諸有外道婆羅門等各執己見,或說三世無因無果,所修福善皆空無益,是故我於沙門、婆羅門眾中,大師子吼而作是言:『凡有修行,皆獲果報。』」


 


分析:釋尊給出明確的答案:只有走在八聖道才能獲得四種沙門道果,離此修行的其他宗派都不能獲得聖果,經上接著說:


 


3)說此法時,善賢梵志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於諸諦實得不壞信,超越愛河,斷諸疑網,自然通達諸微妙法,……爾時,世尊即告善賢:「善來苾芻!可修梵行。」於佛言下,如常威儀,出家近圓,成苾芻性,……爾時,善賢起徹到心,即便速證阿羅漢果,得心解脫。


 


分析:釋尊的最後教學指導,內容還是「八聖道」,這表示佛法是前後一貫的,諸佛的教導也必是一致的。由於善賢已曾深入研究各宗義理,並有禪定的基礎,因而能在釋尊的指引下,當下就證得了聖果。也可看出修行的指導,不在人多,是重質不重量。此處整個釋尊的教導和僧伽教育的過程如下:


老師:釋迦牟尼佛。


學生:善賢(蘇跋陀羅)


教學內容:八聖道。


學習過程:學生即學即行。


教學結果:證得初果而後四果。


 


六、僧伽的本質


 


以上先舉出釋尊時期僧伽教育的實際例子。談到僧伽教育,現在回到釐清「僧伽」的本質為何法蘊足論說:


 


如世尊言:「此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於僧,謂佛弟子具足妙行、質直行、如理行、法隨法行、和敬行、隨法行,……


 


可知「僧伽」的本質,在於具足1妙行、2質直行、3如理行、4法隨法行、5和敬行、6隨法行」。這六種行的內涵,《法蘊足論說:


 


1言妙行者,謂世尊說有四種行:一苦遲通行、二苦速通行、三樂遲通行、四樂速通行。佛弟子眾,於此中行,故名妙行。……


2質直行者,謂八支聖道,名為質直,所以者何?以八支聖道不迂、不曲、不迴,質直平坦一趣。佛弟子眾,於此中行,名質直行。


3如理行者,謂八支聖道,名為如理。佛弟子眾,於此中行,名如理行。……


4法隨法行者,謂涅槃名法,八支聖道名隨法。佛弟子眾,於此中行,名法隨法行。……


5和敬行者,謂佛弟子眾,一戒、一學、一說、一別解脫、同戒、同學、同說、同別解脫。……又佛弟子眾,互相恭敬,互相推讓,於長宿者,起迎合掌,慰問禮拜,表相和敬,佛弟子眾,如是而行,名和敬行。


6隨法行者,謂八支聖道,名為隨法。佛弟子眾,於中隨順遊歷涉行,名隨法行。


 


從以上六種行的解說,可以明顯看出,這六種行的主體就是實踐「八聖道」。妙行的「四種行和「和敬行」都不超出戒、定、慧三學或八聖道」。所以,僧伽六種行的本質就是奉行八聖道。


 


七、結語


 


從釋尊時期的教導,掌握到僧伽教育的本質後,分清主從,就容易規劃今日的僧伽教育。僧伽教育的「主」,是八聖道;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薪傳」,不外是以八聖道為核心的「教法輪」和「證法輪」。僧伽教育的「從」,是各類的硬體設備:校舍、電腦、媒體傳播以及語言翻譯等等。今日的僧伽教育,先求達成低標準的「教法輪」,使學生理解正確的佛法,正確地走向實踐八聖道;而後積極邁向高標準的「證法輪」,使學生體證佛陀的真理,成為勝義的僧伽,成為佛法的中流砥柱。


(本文發表於圓光佛學院三十週年慶「佛學與僧伽教育論壇」,201119


 


――――

Index :: Print ::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