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 now ! Login
主選單
讚念長老內觀開示(於圓光)
  Posted on Thu 26 Apr 2012 by RESP (4438 reads)

 

內觀開示(於圓光)

 

內觀是以「識智」洞見身心的無常、苦和無我,

不被喜歡和不喜歡所左右。              ――讚念長老

 

說明:

讚念長老的全稱是阿姜讚念‧錫拉寫陀(Ajahn Jamnien Silasettho)。阿姜讚念年紀大後,泰國人稱之為隆波讚念,意為讚念長老。193651日讚念長老生於泰國南部。他於一九七零年代即已列入《當代南傳佛教大師》一書中,舊譯為「阿姜朱連」,該書列有泰國和緬甸的禪修大師十二位,如阿姜查、佛使比丘、馬哈希、烏巴慶等,而讚念長老是今日碩果僅存的一位。他是今日泰國南部最有名望的高僧,並且是難得一見的菩薩行者。目前讚念長老於世界各地隨緣弘法並傳授內觀(毗婆奢那)禪法,近期也到圓光佛學院指導內觀,以下是讚念長老的一些重要開示,由大仁法師口譯,林崇安教授整理。

 

【五戒】

 

如何持守五戒?五戒要持久就要以「法」護「戒」,而不是以「戒」護「法」。

第一、不殺生戒:如果只持強制的不殺生,這是以戒護法;如果以法護戒,就是培養「慈波羅蜜」來護守不殺生戒。以戒護法是不易長久的,以法護戒才能長久的。比「一般波羅蜜」更高的,是「近波羅蜜」,為了護戒可以捨棄身體的一部份;最高的是「勝義波羅蜜」——為了護戒可以捨棄生命,這是最高的波羅蜜了。

第二是不偷盜戒:如果只是持強制的不偷盜戒,時間不易長久,這是以戒護法;若以法護戒,就是培養「布施波羅蜜」來護不偷盜戒。因為布施只是「給予、給予」,而偷盜則是「我要、我要」。

第三是不邪淫戒:我們守不邪淫戒,如果只是強制的守戒,一不留意就會起貪欲而不能守好;若以法護戒,是培養「出離波羅蜜」來護不邪淫戒,就能守好。

第四是不妄語戒:如果只是持強制的守戒,也很容易犯戒;若以法護戒,是培養「真諦波羅蜜」,以真實語來護戒,如此才會長久。一般的生意人若不以真實語來交往,就很容易破不妄語戒,所以要以法護戒。

第五是不飲酒戒:不飲酒是為了不迷醉我們的身體和精神。社會上的應酬,常用酒來交際,會讓我們犯戒或生起邪見。若要持戒永久,就要以法護戒,也就是培養正念和「般若波羅蜜」來護不飲酒戒。

 

【解釋七輪】

 

禪修時要先知道「七輪」的詞(文字、假名)、義(意義)、清淨、圓滿。身體由下往上的七輪是:1海底輪、2世間輪、3禪定輪、4心輪、5喉輪、6眉輪、7頂輪。瞭解七輪的不同內容和性質,是為了掌握禪修時要將心住於何處。

1海底輪是一名詞,男女性欲的感覺才是它的意義、內容。

2世間輪是一名詞,對世間吃喝玩樂的感覺是它的含義。

3禪定輪也是一名詞;真正入定時,我們才知道它的義(內容)

4心輪也是一種假名、文字而已,它的含意是一種所緣、種種情緒。

5喉輪是一種假名,真正的下決定、下判斷是它的意義。

6眉輪是一名詞,它的義就是「識智」。

7頂輪是一名詞,它的義就是由腦部下命令。

要把詞和義兩者都清淨、圓滿。從第五喉輪以上是清淨的,是出世間的。喉輪以下是染污的,是世間的。所以禪修時要將心安住於喉輪以上。

 

【中道和毘婆舍那】

 

禪修要走在中道,中道是一個詞;具足四念處和八聖道時,就走在中道,這是它的義。「毘婆舍那」的詞有兩個,義也有兩個。「毘婆舍那」是由「毘」和「婆舍那」兩個詞合成。「毘」是殊勝或特別,「婆舍那」是觀看。所以,「毘婆舍那」是特別的觀看:生起清淨的眼,看到三法印,稱作「眼生」;以清淨的眼,看到空和涅槃稱作「智生」。共有三種眼,第一種是一般的肉眼。第二眼是出世間的眼,可以看到無常、苦、無我,第三眼是涅槃眼可以看到空和涅槃。

毘婆舍那是培養、練習我們的六根,讓它們越來越增上。當色和眼根接觸時,存入心輪,也生起造作,從心上傳記錄在腦。詞義圓滿時,當色和眼根接觸,「識智」就覺察到;如果没有正念的話,識就跟著世間的法來造作了:喜歡的,就想擁有,不喜歡的,就想排斥,在心輪造作種種的世間法。欲愛在心造作時,我們的「識智」要能觀照到欲愛,如果没有正念,它就造作了。修習毘婆舍那時,當眼根和色接觸,會覺知這色不是「我的色」,或「色不是我」,當我們這樣觀察,心就走在中道,不斷的越來越清淨,心就不被六根、六塵所迷惑了。

要訓練意根從喉輪向上到眉輪。如果意根没訓練好,就會被世間輪和海底輪所迷惑,心輪生起煩惱就會執取種種的煩惱。我們訓練意根從喉輪向上到眉輪,越來越增上、越強,會慢慢把煩惱斷了。如此訓練我們的「識智」,從喉輪往上安住,慢慢把心清淨,把心走在中道,不去執取兩邊——好或不好。

 

【檢驗海底輪和世間輪】

 

我們可自我檢測識智在下時,情緒會有怎樣的變化。

先觀照(1)海底輪——想像男女的性愛等,它怎樣的讓我們的心起造作、起貪愛。貪愛會造作我們的心,想到我們以前有種種男女的關係。當我們喜歡的時候,會執取男女的欲貪,特別是在海底輪。海底輪的真正含義(內容) 是貪欲,海底輪只是詞,真正有了欲貪時,才是海底輪的含義。經由不斷的幻想,没有的也可以幻想為有,越來越貪戀,就會在海底輪越執著。這種造作的情緒,是海底輪的真正含義。

接著來觀照(2)世間輪——世間輪是詞;想到世間男女的吃喝玩樂、世間的美好是義。這也是有詞、有義,要把詞義清淨、圓滿。

我們要把「識智」安住在眉輪,然後用眉輪的「識智」來觀照世間輪,觀照世間輪怎樣的造作(無常和苦)。

 

【三法印】

 

為了進入聖位,不要把身體以為是我的,或以為身體是我。我們以「識智」來觀照「外身」:日常生活中我們穿著衣服等,可是我們的心卻不是執著在衣服,而是執著男女的外身,這叫外色的貪。要練習眼根使之增上,可以看見無常,才是無常的真正意義;如果只是想像無常——這是無常、那是無常,這是詞,不是它的意義。當我們能觀察到無常在我們外身的造作,才是無常的真正意義。現在我們練習眼根和意根,意根它會覺察。眼根和意根兩者看到外身,如果意根產生了「貪愛」,那是「貪愛」的真正意義,但如果只是想著「這是貪愛、這是貪愛」,只是文字上面的詞而已,不是它的意義。我們觀察三法印,要進入到它的意義。看到外身很可愛,想執取或摸觸等等,可是外身從小孩變青年,從青年變成中年,從中年慢慢變化,轉成了老年。所以這是無常的真正意義;我們如果只知道「這是年輕、這是老年」,那麼就是詞而已。當我們到了老年,青年和中年都要捨去,所以從過去到現在,我們觀察到色法和名法都不可以執著。年輕的時候,我們執著這是我的、美的、帥的,執著到了老年。

一般人看外身只看到無常時,還不想厭離,如果以「識智」來觀「內身」,看到了種種的苦,就會生起厭離的智慧。全身都是苦的,不論執著在哪裡,我們的內身都是苦的。要練習我們的眼根,看到外身是無常,內身是苦,觀照我們的內身,全身都是苦的。

接著,我們要離內身的苦,要超越苦進入無我。「我」本來是一個假名而已,卻執取有一個真正的我。當「識智」觀照到骨頭,骨頭內也没有我的存在,所以「身內身」是無我的。(登於圓光新誌,118期,2011.07

 

 

Index :: Print ::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