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 now ! Login
主選單
因明論式的分解和檢驗
  Posted on Thu 14 Nov 2013 by RESP (1814 reads)

 

因明論式的分解和檢驗

 

林崇安

 

(《法光雜誌》289期,201310月)

 

一、前言

 

佛教邏輯源自印度,屬於「因明」這一學科。「因」是原因、理由;「明」是學科。因明是訓練「思所成慧」的重要工具:探索一法與另一法之間的相屬、相違、因果的關係,及其成立的理由。因明的用處便是在於正確地陳述己見並判斷別人論述的正確與否。今日學習因明,應立刻進入因明論式的實用面,直接進行論式的分解並判別命題的正誤,而非一直停留在抽象的因明理論上。學習時,先瞭解因明論式及其分解,接著以測驗題來實習並檢驗命題。這一方法可以應用到檢驗所有論典或議論文的論述

 

二、定言因明論式及其分解

 

定言因明論式的例子是:

 

孔子,應是人,因為是亞洲人故。

 

論式中,「孔子應是人」是」,「亞洲人」。論式的「」、「因為」,在於區隔開「孔子」、「」與亞洲人。「」是應該的意思:一是己方提出自己正確的主張,認為應是如此(此時稱立式或自續式);一是當對方提出錯誤的主張後,己方認為對方的主張應成如此(此時稱破式或應成式)。

上例的因明論式可以分解出前提和結論如下:

 

小前提 : 孔子是亞洲人。    (宗法)

大前提a:凡是亞洲人是人。 (隨遍,同品

大前提b:凡不是人都不是亞洲人。(返遍,異品

  論 :孔子是人。

 

小前提中的「亞洲人」是宗法,大前提a中的「亞洲人」是隨遍(同品定有),大前提b中的「亞洲人」是返遍(異品遍無)。一般而言,大前提a和大前提b是同一內涵。從上列的前提和結論可以選出對應的西洋三段論法:

 

大前提a:凡是亞洲人都是人。

小前提: 孔子是亞洲人。

  論: 孔子是人。

 

三段論法中共有三詞:孔子是「小詞」,亞洲人是「中詞」,人是「大詞」。所以,定言因明論式的格式是:

 

小詞+大詞,中詞。

 

1)注意:中詞的範圍是介於小詞和大詞之間。

2)小詞又稱「前陳」,大詞又稱「後陳」,中詞是「因」。

3)以上這種「小詞+大詞,中詞」的論式稱作「定言」因明論式。

 

在佛教邏輯的推理過程中,問答雙方要熟練因明論式的分解,先分解出「小前提」而後分解出「大前提」。

 

〔核心四例〕

1)孔子,應是人,因為是理性的動物故。

小前提:孔子是理性的動物。(小詞和中詞的關係)

大前提:凡是理性的動物都是人。(中詞和大詞的關係)

說明:理性的動物是人的「定義」。

2)孔子,應是人,因為是萬物之靈故。

小前提:孔子是萬物之靈。

大前提:凡是萬物之靈都是人。

說明:萬物之靈是人的「同義詞」。

3)孔子,應是人,因為是男人故。

小前提:孔子是男人。

大前提:凡是男人都是人。

說明:男人是人的「部分」。

4)孔子,應不是白種人,因為是黃種人故。

小前提:孔子是黃種人。

大前提:凡是黃種人都不是白種人。

說明:白種人和黃種人是「相違」的關係。

以上四例的「因」,都是正因(正確的理由)。

 

三、定言因明論式及其檢驗

 

推理時要先選出論題(如,法、道、勝義諦),接著雙方對這一論題的同義字、定義、分類與事例有一基本的了解,這是最基礎的部分,而後可以開始立出論式,進行分解。分解出小前提和大前提後,就可以進行正誤的判斷,所以熟於分解小前提和大前提,就掌握到因明實習的要點了。

當攻方(問方)提出由「宗與因」所構成的完整「因明論式」時,為了檢驗這一論式是否正確,要有明確的「遊戲規則」,守方(答方)只允許回答下列四者之一:

 

a)因不成:守方認為小前提不正確,而大前提正確。

b)不遍:守方認為小前提正確,而大前提不正確。

c)因遍不成:守方認為小前提和大前提都不正確。

d)同意:守方認為該論式無誤。

 

以上是檢驗論式的四種回答,合乎科學的精準原則。一般數學有「測驗題」和「證明題」,在因明教學上,同樣可以分成這二類題目來訓練。測驗題的訓練,就像老師出「選擇題」後,學生要選出正確的答案。同理,因明的「測驗題」中,攻方是出題者,守方是回應者攻方立出「因明論式」測驗題後,守方要分解該論式的小前提和大前提,而後給予判定,只能回答「因不成、不遍、因遍不成、同意」之一。若判定錯誤就失分了。

 

〔測驗題舉例〕

攻方:孔子,應不是美洲人,因為不是美國人故。

說明:先分解出小大前提:

小前提:孔子不是美國人。

大前提:凡不是美國人都不是美洲人。

    顯然,小前提正確而大前提錯誤,所以守方要回答:不遍。

 

測驗題1

1)孔子,應是西方人,因為是歐洲人故。(因不成)

2)孔子,應不是西方人,因為是東方人故。(同意)

3)孔子,應不是西方人,因為是歐洲人故。(因遍不成)

4)孔子,應不是西方人,因為不是歐洲人故。(不遍)

5)孔子,應是西方人,因為不是歐洲人故。(不遍)

 

測驗題2

1)機器人,應是無,因為是人故。

2)機器人,應不是人,因為不是眾生故。

3)白,應不是,因為是白

4)紅蘋果,應是色蘊,因為眼睛所見的法故。

5)劉邦,應是龍,因為人中之龍故。

6不動的腳踏車,應是常,因為是「非刹那生滅的法故。

7腳踏車,應又是常又是無常,因為不動時是常,動時是無常故。

 

四、假言因明論式及其分解

 

假言因明論式的一種廣義而最簡的格式是:

 

Q,因為P故。

 

將假言因明論式分解時,先分解出「小命題」而後分解出「大命題」:

 

小命題:P。(理由)

大命題:若P,則Q

─────────

  論:Q

 

這一分解相當於西洋的假言三段論法,只是西洋的大命題置前。

 

假言因明論式的一種基本格式是:

 

AB,因為CD故。

 

這一假言因明論式,分解出小命題、大命題如下:

 

小命題:CD。(理由)

大命題:若CD,則AB

──────────────

  論:AB

 

   大命題中的「若」字,一是條件下的意義(下雨則地溼);一是如果,表示假設(武則天是男人)。小命題可稱「理由命題」;大命題可稱「關聯命題」。

 

(一)特殊假言因明論式

 

假言因明論式的一種特殊例子是上述的CA相同:

 

AB,因為AD故。

 

這種特殊的假言因明論式,分解出小命題、大命題如下:

 

小命題:AD。(理由)

大命題:若AD,則AB

──────────────

  論:AB

 

〔核心四例〕分解出「小命題」和「大命題」

1)孔子應是人,因為孔子是理性的動物故。

小命題:孔子是理性的動物。

大命題:若孔子是理性的動物,則孔子是人。

2)孔子應是人,因為孔子是萬物之靈故。

小命題:孔子是萬物之靈。

大命題:若孔子是萬物之靈,則孔子是人。

3)孔子應是人,因為孔子是男人故。

小命題:孔子是男人。

大命題:若孔子是男人,則孔子是人。

4)孔子應不是白種人,因為孔子是黃種人故。

小命題:孔子是黃種人。

大命題:若孔子是黃種人,則孔子不是白種人。

 

(二)特殊假言論式和定言論式的相通

 

〔舉例〕定言和假言比對

 

1)定言因明論式:

孔子,應是人,因為是亞洲人故。

分解出:

小前提:孔子是亞洲人。(理由)

大前提:凡是亞洲人都是人。(關聯)

 

2假言因明論式:

孔子,應是人,因為孔子是亞洲人故。

分解出:

小命題:孔子是亞洲人。(理由)

大命題:若孔子是亞洲人,則孔子是人。(關聯)

    比對可知,此大命題意味著「凡是亞洲人都是人」,同於上列定言因明論式的大前提。

由於小前提同於小命題,而大前提和大命題又常相通,所以,定言因明論式可以攝入「假言因明論式」,當做假言因明論式的一種特例。

 

(三)假言因明論式的變型

 

上述的三種假言因明論式:

 

Q,因為P故。

AB,因為CD故。

AB,因為AD故。

 

可以將每一論式的前後互調成:

 

因為P,所以Q

因為CD,所以AB

因為AD,所以AB

 

這是將「因」列於前,「宗」或結論列於後,其內涵和命題的分解都相同於前述。

 

五、假言因明論式的檢驗

 

熟於分解假言因明論式為小命題和大命題後,就可以輕易判定該論式的正確與否了。問答雙方同樣要遵行遊戲規則:當攻方(問方)提出「假言因明論式」時,守方(答方)只允許回答下列四者之一:

 

a)因不成:守方認為小命題不正確,而大命題正確。

b)不遍:守方認為小命題正確,而大命題不正確。

c)因遍不成:守方認為小命題和大命題都不正確。

d)同意:守方認為該論式無誤。

 

一般而言,定言因明論式可以攝入「假言因明論式」,所以「前提」可視為是「命題」的一種,因而因明的運用(如回答)更行統一而簡化了。

 

〔測驗題舉例〕

1)王醫師應是有錢人,因為王醫師是醫師故

說明:先分解出小大命題:

小命題:王醫師是醫師

大命題:若王醫師是醫師,則王醫師有錢人

    顯然,小命題正確而大命題錯誤,所以守方要回答:不遍

2)孔子應是韓國人,因為韓國人崇拜孔子故。

小命題:韓國人崇拜孔子

大命題:若韓國人崇拜孔子,則孔子是韓國人。

顯然,小命題正確而大命題錯誤,所以守方要回答:不遍

3)禹應是大虫,因為禹的字面是大虫故。

小命題:禹的字面是大虫。

大命題:若禹的字面是大虫,則禹是大虫。

顯然,小命題正確而大命題錯誤,所以守方要回答:不遍

 

測驗題1

已知有三人,年輕時是教師,中年時都改行作商人。今探討:這三人應是教師?或是商人?

1)凡是這三人不都是商人,因為年輕時這三人是教師故。

2)這三人不是商人,因為年輕時這三人是教師故。

說明:「這三人不是商人」是「凡是這三人都不是商人」的略稱,注意其意義不同於「凡是這三人不都是商人」。

3)這三人應是商人,因為中年時這三人是商人故。

4)這三人應又是教師又是商人,因為年輕時這三人是教師,中年時這三人改行作商人故。

要點:有的論式在「前陳」故意模糊,所以要將「前陳」縮小範圍就能避免混淆:

1)年輕時這三人,應不是商人,因為年輕時這三人是教師故。(假言)

2)年輕時這三人,應不是商人,因為是教師故。(定言)

3)中年時這三人,應不是教師,因為是商人故。(定言)

4)中年時這三人,應是商人,因為已知「中年時這三人改行作商人」故。(假言)

 

測驗題2

已知佛陀時期的瓶沙王死後,投生為夜叉神,名為「闍尼沙」(見《長部》第十八經)。

1)瓶沙王,應不是夜叉神,因為是人故。

2)瓶沙王,應不是人,因為是夜叉神故。

3)瓶沙王,應是人,因為是佛陀時期的人故。

4)瓶沙王,應是夜叉神,因為死後的瓶沙王成夜叉神故。

5)瓶沙王,應又是人又是夜叉神,因為瓶沙王生前是人,死後是夜叉神故。

6)瓶沙王,應不是人也不是夜叉神,因為瓶沙王生前不是夜叉神,死後不是人故。

7)死後的瓶沙王,應是夜叉神,因為是名為「闍尼沙」的夜叉神故。

 

六、因明論式與演繹邏輯的會通

 

1948年,韓佩爾提出演繹法則「DN模式」(Deductive-Nomological Model,是假言三段論法的細化。設L普遍原則C前置條件:

 

普遍原則L1,..,Ln
}說明項 ─P
前置條件C1,..,Cm
─────────────────
∴事件Q          }被說明項─Q
 

說明項P:包含普遍原則(定律、假說)和前置條件(含初始條件及邊界條件)。完整的DN模式的三段論法應為:

 

L1,..,Ln以及C1,..,Cm,則Q

L1,..,Ln
P
C1,..,Cm
──────────────
Q            Q

 

Q』是結果,相當於『宗』;將『因』(P)寫於後,因而演繹法則DN模式」可以成「因明DN論式」:

 

Q,因為L1,..,Ln以及C1,..,Cm故。

 

檢驗「因明DN論式」時,同樣先分解出小命題:

 
L1,..,Ln
P
C1,..,Cm

 

而後分解出大命題:

 

L1,..,Ln以及C1,..,Cm,則Q

 

上述小命題和大命題都正確時,結論『Q』才正確。此出可以看出,「因明DN論式」的檢驗過程,相同於原先DN模式的演繹過程。西洋的其他演繹模式都可以類推。

 

七、結語

 

當檢驗假言因明論式(含定言因明論式)時,要分解出小命題和大命題來進行判斷。這一檢驗大小命題的方法,可以應用到檢驗任何論典或議論文中的論述。另一方面,還有因明論式的證明題,由攻方積極成立論式中的小命題和大命題,最後推演到公設、普遍原則或權證量。當今西洋科學採用DN模式」,由普遍原則前置條件來進行演繹,得出結論,這是一實用的方法,而這方法也可歸入「假言三段論法。熟悉因明論式的證明題(屬於立式)後,接著來學習因明的「破式」,就可駕輕就熟了。

 

Index :: Print ::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