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 now ! Login
主選單
心念住的要義和生活中的應用
  Posted on Fri 13 Mar 2015 by RESP (6172 reads)

 

  

心念住的要義和生活中的應用

 

林崇安

(靈山現代佛教,370期,p12015.03.01

 

一、前言

 

學佛的目標在於成為覺醒者、覺悟者,其主角是「心」,如何使「心」醒過來便是內觀禪修或念住禪修的重點所在。念住禪修可由身、受、心、法的任一念住下手。一般是由身念住下手,但是在今日思考頻繁、妄想紛飛的時代,眾生是很適合由心念住下手,於生活中時時覺知當下的心。以下引據經典作說明,並指出實踐的要義以及在生活中的應用。

 

二、經文依據

 

南傳《大念住經》說:

 

「比丘如何於心觀心耶?諸比丘!於此,比丘心貪時,知道:『心貪。』心離貪時,知道:『心離貪。』心瞋時,知道:『心瞋。』心離瞋時,知道:『心離瞋。』心癡時,知道:『心癡。』心離癡時,知道:『心離癡。』……」

 

佛陀在這經中指出,心念住的實踐要義在於「知道」:要時時覺知當下自己的起心動念,例如,心貪時,就隨著知道:『心貪』;心離貪時,就隨著知道:『心離貪』;心瞋時,就隨著知道:『心瞋』;心離瞋時,就隨著知道:『心離瞋』;心癡時,就隨著知道:『心癡』;心離癡時,就隨著知道:『心離癡』等等。從方法來講,這是人人都可以練習的簡單方法:只要一直知道自己當下的念頭。從時間來講,除了睡著以外,其他所有的時間都可以用來覺知,幾乎是一全天候的內觀禪修。此處要注意,當知道或覺知時,有「能知的心」和「所知的對象」,分成能觀和所觀,這二者是分開的,就像用望遠鏡或顯微鏡時,觀看者和所觀的對象二者是分開的。例如,心貪時,就隨著知道:『心

貪』:此時能觀的是淡定而清醒的「心」,所觀的是剛剛生起的「貪心所」,由於是隨著知道,所以稱做「心隨念」,這便是心念住的觀心方式。只要心中生起了任何心理現象,立刻就隨著知道這一對象,當下便是一個真正的正念。當正念一生起,負面的貪瞋等煩惱立刻自然消失。剩下的重點只是,要在生活中耐心地一直隨著知道下去。訓練久了,正念自然發長成「大正念」和「正定」,同時「能知的心」成為客觀的「清醒的心」。以這種淡定而「清醒的心」去覺知所有的心理對象,最後將生起內觀智慧:如實看清所有心理對象的實相是無常、苦和無我,因而放下對現象的執著,成為真正的覺醒者、覺悟者。這便是心念住的實踐要義。這種結果便是《大念住經》所說的:

 

「於是覺知:『唯有心』,如是唯有觀智,唯有正念。彼無所依而住,不再執著世間任何事物。」

 

三、生活中的心念住

 

處在今日競爭劇烈的科技時代,大眾整天思考頻繁,生活中充滿壓力,貪、瞋、癡的煩惱時時籠罩在心中,這正是適合修習心念住或觀心的契機時期,可以於上班、下班、坐車、購物等隨時練習。在繁忙的食衣住行中,如何訓練心念住呢?例如,於飲食時,看到自己喜歡的食物起了快樂的感受時,如果我們沒有隨著覺察到起了快樂的感受,緊接著貪愛就會生起。當貪愛生起時,如果我們沒有隨著覺察到自己內心起了貪愛,緊接著執取就會生起。這一過程便是緣起的「受緣愛、愛緣取」的流轉過程。在心念住的觀心訓練下,如果看到自己喜歡的食物起了快樂的感受時,我們要隨著覺察到自己起了快樂的感受,此時就有正念生起並安住於中道。當貪愛生起時,我們要隨著覺察到自己內心起了貪愛,此時就有正念生起並安住於中道。如此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耐心地培養正念,接著正定和初步的「清醒的心」就會生起,繼續觀照下去,一直到看清無常、苦、無我的實相時,就能達成緣起的「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的還滅過程。

 

四、結語

 

內觀禪修或念住禪修是於生活中時時覺知自己當下的身和心,培

養出正念、正定和客觀的「清醒的心」,進一步生起內觀智慧,看清自己身心的實相:無常、苦、無我,因而放下對身心現象的執著,成為真正的覺醒者、覺悟者。此中的心念住是今日一契機的觀心法門,可應用於日常的生活中,值得推廣。

 

─────

 

Index :: Print ::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