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 now ! Login
主選單
F3三摩呬多等地決擇
  Posted on Sun 11 Dec 2005 by insights (3744 reads)

              子六、對治離欲

對治離欲者,謂由厭壞對治故,或由斷對治故,或由持對治故,或由遠分對治故,或由世間、出世間道斷諸煩惱,如是皆名對治離欲。

        辛二、住等異名(分四)

          壬一、名住

問:何因緣故,說諸靜慮名為住耶?

答:繫心於內所緣境界,於外所緣不流散故。

          壬二、名三摩地

問:何因緣故,說諸靜慮名三摩地?

答:於所知事同分所緣一切影像,平等平等住持心故。

          壬三、名奢摩他

問:何因緣故,說諸靜慮名奢摩他?

答:為欲寂靜一切煩惱正安止故。

          壬四、名心一境性(分二)

            癸一、問

問:何因緣故,說諸靜慮名心一境性?

            癸二、答(分二)

              子一、標列一切

答:略有二種所緣境界:

一、不定地所緣境界;

二者、定地所緣境界。

              子二、簡取定地(分二)

                丑一、簡

此中一境,所謂定地所緣境界,非第二境。

                丑二、釋

繫心於此一所緣境,是故說名心一境性。

      庚三、從離欲退差別(分二)

        辛一、總標

復次,當知此中,從離欲退,略有十種。

        辛二、列釋(分十)

          壬一、由麤重(分二)

            癸一、大種乖違麤重(分二)

              子一、標列

謂或依止不平等故,從離欲退。

              子二、舉例

謂如有一,遭極重病,如馬勝言:我於此定不能入證,將無我定當退失耶?

            癸二、性多麤重

或復有一性多麤重,於三摩地先不串習,彼由如是多麤重故成其退法。

          壬二、由勝境(分二)

            癸一、標類

或有所緣境界勝故,從離欲退。

            癸二、舉例

謂如有一,值遇勝妙境界現前,如外道仙乃至獲得非想非非想處,遇觸少年美妙形色可愛母邑,從離欲退。

          壬三、由敬養(分二)

            癸一、標類

或有獲得敬養故退。

            癸二、舉例

謂如有一,從他獲得利養恭敬即便退墮,如提婆達多。

          壬四、由輕毀(分二)

            癸一、標類

或有遭遇輕毀故退。

            癸二、舉例

謂如有一,或遭他罵或瞋或責,從離欲退,如外道仙,由憤恚故退三摩地,現行咒詛。

          壬五、由慢

或慢故退,謂如有一,恃所得定自舉凌他。

          壬六、由增上慢

或有增上慢故退,謂如有一,於諸勝定證差別中起增上慢。

          壬七、由不作意

或有不作意故退,謂如有一,於能入定行相作意不復思惟。

          壬八、由未串習

或有未串習故退,謂如有一,安住始業新修善品。

          壬九、由自地煩惱數起

或有自地煩惱數起故退,謂如有一,愛上靜慮乃至疑上靜慮。

          壬十、由壽等盡

或有壽盡福盡業盡故退,謂如有一,從上生處退沒下生。

      庚四、補特伽羅差別(分四)

        辛一、難退難入

復次此中,或有補特伽羅下品煩惱下品善法,多念艱辛然後方退,多念艱辛方能入定。

        辛二、難退易入

或有補特伽羅下品煩惱,上品善法,多念艱辛然後方退,經一念頃速能入定。

        辛三、易退難入

或有補特伽羅上品煩惱,下品善法,經一念頃速疾而退,多念艱辛方能入定。

        辛四、易退易入

或有補特伽羅上品煩惱,上品善法,經一剎那速疾而退,一剎那頃速能入定。

      庚五、起定差別(分二)

        辛一、標二種

復有補特伽羅已得離欲,從定起已,或於一時,彼三摩地相間相雜作意而轉;或於一時,不相間雜。

        辛二、隨難釋(分三)

          壬一、標簡

若遇聲緣,從定而起,與定相應意識俱轉,餘耳識生,非即彼定相應意識能取此聲。

          壬二、反釋

若不爾者,於此音聲不領受故,不應出定。

          壬三、正成

非取聲時,即便出定。領受聲已,若有悕望後時方出。

丁三、略不說餘

於此地中,餘決擇文,更不復現。

 

※※※※※※※※※※※※※※※※※※※※※※※※※※※※※


《非三摩呬多地決擇》

 

《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卷63中

彌勒菩薩說,玄奘法師譯

林崇安編,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

【內觀教育版】2003

 

四、非三摩呬多地決擇(分三)

                                                

丁一、結前生後

如是已說「三摩呬多地」決擇。

「非三摩呬多」決擇,我今當說。

丁二、隨類決擇(分二)

  戊一、辨差別(分十二)

    己一、由自性

或有由自性故,名不定地,謂五識身。

    己二、由闕輕安

或有闕輕安故,名不定地,謂在欲界諸心心法。

    己三、由未發趣

或有未發趣故,名不定地,謂受欲者。

    己四、由有散亂

或有散亂故,名不定地,謂始業者雖修習定而於五欲其心流散。

    己五、由有太聚

或有太聚故,名不定地,謂始業者於內境界略聚其心便生沈沒。

    己六、由未得

或未得故,名不定地,謂即散心相應諸法。

    己七、由未圓滿

或未圓滿故,名不定地,謂未證得加行究竟作意。

    己八、由雜染

或雜染故,名不定地,謂雖證得加行究竟果作意,而於彼定多生愛味。

    己九、由不自在

或不自在故,名不定地,謂即由彼染污心故不得自在。

    己十、由不清淨

或不清淨故,名不定地,謂未永害煩惱隨眠。

    己十一、由出定

或出定故,名不定地,謂從已得三摩地起而不退失。

    己十二、由有退

或有退故,名不定地,謂從所得三摩地退。

  戊二、明所應(分十一)

    己一、應正取相

復次此中,依止初不定地,為安住心,應正取相,謂青瘀相,或膿爛相,廣說如前。

    己二、應勤修習(分二)

      庚一、為得作意

依止第二不定地故,為得作意,應勤修習。

      庚二、為得根本

依止第三不定地故,為得根本,應勤修習。

    己三、應住念知

依止第四現在前故,最初應正安住其念;

為無亂故,略攝其心,由正知故,速疾攝受。

    己四、應修舉相

依止第五現在前故應當思惟淨妙之相。

又應善達沈沒之相。

    己五、應念教授等

依止第六現在前故,於師教授能不忘失,應當安住猛利護念,如理方便,應當無間殷重修習。

    己六、應無喜足

依止第七現在前故,應於微劣所得定中,不生喜足。

    己七、應離雜染

依止第八現在前故,於諸雜染,應觀過失,設生愛味,所有雜染,尋即除遣,不應戀著。

    己八、應無間修等

依止第九現在前故,於三摩地應無間修。

又應善巧通達其相。

    己九、應修諦善巧

依止第十現在前故,應當猛利修諦善巧。

    己十、應不放逸

依第十一現在前故,為令不退,應不放逸。

    己十一、應修遠離等

依第十二現在前故,即為彼事應修遠離,如理作意,應隨順前,修習無間殷重方便。

丁三、略不說餘

於此地中,餘決擇文,更不復現。

 

※※※※※※※※※※※※※※※※※※※※※※※※※※※※※


《有心地決擇》

 

《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卷63中

彌勒菩薩說,玄奘法師譯

林崇安編,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

【內觀教育版】2003

 

五、有心地決擇(分三)

                                   

丁一、結前生後

如是已說「非三摩呬多地」決擇。

「有心地」決擇,我今當說。

丁二、決擇差別(分二)

  戊一、標列

當知諸心差別而轉,略由五相:

一由世俗道理建立故;

二由勝義道理建立故;

三由所依能依建立故;

四由俱有建立故;

五由染淨建立故。

  戊二、隨釋(分二)

    己一、世俗道理建立

云何世俗道理建立?

謂依世俗道理,建立諸心差別轉義,當知如前「意地」已說。

    己二、勝義道理建立(分三)

      庚一、標說

勝義道理建立差別,我今當說。

      庚二、徵起

云何名為勝義道理建立差別?

      庚三、廣釋(分三)

        辛一、建立所依能依差別(分二)

          壬一、釋(分三)

            癸一、出體

謂略有二識:

一者阿賴耶識;

二者轉識。

            癸二、辨依

阿賴耶識是所依,轉識是能依。

此復七種,所謂眼識乃至意識。

            癸三、舉喻

譬如水浪,依止暴流;

或如影像,依止明鏡。

          壬二、結

如是名依勝義道理,建立所依、能依差別。

        辛二、建立諸識俱有差別(分二)

          壬一、釋(分二)

            癸一、識俱轉(分三)

              子一、辨識名(分二)

                丑一、約總說

復次,此中,諸識皆名心、意、識。

                丑二、約勝說(分三)

                  寅一、名心(分三)

                    卯一、標

若就最勝,阿賴耶識名心。

                    卯二、徵

何以故?

                    卯三、釋

由此識能集聚一切法種子故,於一切時緣執受境,緣不可知一類器境。

                  寅二、名意

末那名意,於一切時執我我所及我慢等,思量為性。

                  寅三、名識

餘識名識,謂於境界了別為相。

              子二、釋俱轉(分二)

                丑一、約諸識辨

如是三種,有心位中,心、意、意識於一切時,俱有而轉;若眼識等轉識不起。

彼若起時,應知彼增俱有而轉,如是或時四識俱轉,乃至或時八識俱轉。

                丑二、約意識辨

又一意識,於一時間,分別一境或二或多自境、他境,故說意識不可思議。

              子三、釋妨難(分二)

                丑一、問

問:若彼末那,於一切時,思量為性,相續而轉,如世尊說出世末那,云何建立?

                丑二、答(分二)

                  寅一、釋得名(分二)

                    卯一、名不如義

答:名假施設,不必如義。

                    卯二、正思量義

又對治彼遠離顛倒正思量故。

                  寅二、釋為依

即此末那,任持意識,令分別轉,是故說為意識所依。

            癸二、受俱轉(分二)

              子一、轉識相應受

又諸轉識,或於一時一切唯與樂受相應俱有而轉,或於一時亦有苦受,或於一時亦有不苦不樂等受相應俱轉。

              子二、阿賴耶識相應受(分三)

                丑一、標體性

阿賴耶識相應受,於一切時唯是不苦不樂,唯是異熟生。

                丑二、顯恒轉

此於一切識流轉時,或樂俱行、或苦俱行、或非苦樂俱行位中,恒相續流,乃至命終,無有斷絕。

                丑三、簡差別

所餘三受,當知思惟之所引發,非是俱生,時時作意引發現前,彼俱生受極微細故,難可分別。

          壬二、結

如是等類當知,是名勝義道理建立諸識俱有差別。

        辛三、建立染淨差別(分二)

          壬一、釋(分二)

            癸一、雜染(分二)

              子一、阿賴耶識

復次,阿賴耶識無有煩惱而共相應。

              子二、末那識(分二)

                丑一、出體性(分二)

                  寅一、舉相應(分二)

                    卯一、標

末那恒與四種任運煩惱相應,於一切時俱起不絕。

                    卯二、列

謂我我所行薩迦耶見、我慢、我愛、不共無明。

                  寅二、明彼性(分二)

                    卯一、顯正

是諸煩惱,與善、不善、無記識俱而不相違,其性唯是隱沒無記,任運而起。

                    卯二、簡餘

當知諸餘分別所起,隨眾緣力差別而轉。

                丑二、明難治(分三)

                  寅一、標

又與末那相應俱有遍行任運四種煩惱,世間治道尚不能為損伏對治。

                  寅二、徵

何以故?

                  寅三、釋(分二)

                    卯一、標相

已離欲者猶現行故,隨所生處,是諸煩惱即此地攝。

當知此地已離欲者,此地煩惱現行不絕。

                    卯二、顯義(分二)

                      辰一、明任運

何以故?

此諸煩惱唯阿賴耶識種子所引,於一切時任運而生,非所對治及能對治境界緣力差別轉故。

                      辰二、明恒轉

諸離欲者世間治道,若現在前、若不現前,此諸煩惱現行不絕。

            癸二、清淨(分二)

              子一、有學

若諸有學已見跡者,出世間道現在前時,此諸煩惱不得現行,從彼出已,還復現行,善通達故,未永斷故。

              子二、無學(分二)

                丑一、標不現行

若諸無學,此一切種皆不現行。

                丑二、釋彼頓斷

是諸煩惱,當知唯離非想非非想處欲故,一時頓斷,非如餘惑漸漸而斷。

          壬二、結

如是等類,當知是名建立雜染、清淨差別。

丁三、略不說餘

於此地中,餘決擇文,更不復現。

 

※※※※※※※※※※※※※※※※※※※※※※※※※※※※
《無心地決擇》

 

《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卷63下

彌勒菩薩說,玄奘法師譯

林崇安編,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

【內觀教育版】2003

 

六、無心地決擇(分三)

 

丁一、結前生後

如是已說「有心地」決擇。

「無心地」決擇,我今當說。

丁二、正廣決擇(分二)

  戊一、舉心不生(分二)

    己一、問

問:心不生因,凡有幾種?由幾種因,心不得生?

    己二、答(分五)

      庚一、標

答:心不生因,略有七種,由此因故,心不得生。

      庚二、徵

何等為七?

      庚三、列

謂緣闕故,心不得生;如是作意闕故,未得故,相違故,斷故,滅故,已生故,心不得生。

      庚四、釋(分七)

        辛一、由緣闕(分三)

          壬一、徵

云何由緣闕故心不得生?

          壬二、釋

謂內眼處壞、若外色處不現在前,廣說乃至內意處壞、若外法處不現在前,爾時,由彼所生眼識乃至意識終不得生。

          壬三、結

如是名為:由緣闕故心不得生。

        辛二、由作意闕(分三)

          壬一、徵

云何作意闕故心不得生?

          壬二、釋

謂雖有內眼處不壞、外色處現前,廣說乃至內意處不壞、外法處現前,若無能生作意正起,爾時,由彼所生眼識乃至意識終不得生。

          壬三、結

如是名為:作意闕故心不得生。

        辛三、由未得(分三)

          壬一、徵

云何由未得故心不得生?

          壬二、釋(分二)

            癸一、依世間道(分二)

              子一、初靜慮攝(分二)

                丑一、明欲證得

謂如有一,於下欲界思惟麤相,於初靜慮思惟靜相,為欲證得初靜慮故。

                丑二、顯不得生

若於此道不極作意,若修、若習、若多修習,不善修故於初靜慮未能證得,由未得故,初靜慮俱心不得生。

              子二、第二靜慮等攝

又如有一,於初靜慮、第二、第三、第四靜慮、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思惟麤相,於第二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思惟靜相,如前廣說。

            癸二、依出世道(分二)

              子一、明欲證得

又如有一,遍於一切薩迦耶中,思惟苦相,於薩迦耶滅涅槃界,思惟靜相,為斷一切薩迦耶故,為欲證得涅槃界故。

              子二、顯不得生

若於此道不極作意,若修、若習、若多修習,不善修故不能盡證一切涅槃,由未證故,於諸結、縛及與隨眠、隨煩惱、纏,永解脫心便不得生。

          壬三、結

如是名為:由未得故心不得生。

        辛四、由相違(分三)

          壬一、徵

云何由相違故心不得生?

          壬二、釋(分二)

            癸一、約三受辨(分二)

              子一、於樂受位

謂如有一,觸能隨順樂受諸觸,受樂受時樂受相應心現在前,爾時,苦受、非苦樂受相應之心,以相違故便不得生。

              子二、於苦受等位

如是若觸能順苦受、不苦不樂受觸,如前廣說,爾時,樂受、非苦樂受;樂受、苦受相應之心,以相違故便不得生。

            癸二、約二纏辨(分二)

              子一、於貪纏位

又如有一,貪纏所纏,貪纏相應心現在前,爾時,瞋纏相應之心,以相違故便不得生。

              子二、於瞋纏位

如是若有瞋纏所纏,廣說乃至爾時,貪纏相應之心,以相違故便不得生。

          壬三、結

如是名為:由相違故心不得生。

        辛五、由永斷(分三)

          壬一、徵

云何斷故心不得生?

          壬二、釋

謂如有一,由善修習八聖支道故,證得無餘貪欲、瞋恚、愚癡永盡,彼於爾時,有貪、有瞋、有癡心等隨一心法,諸隨煩惱所染污心,彼由已斷、已遍知故皆不得生。

          壬三、結

如是名為:由永斷故心不得生。

        辛六、由滅盡(分三)

          壬一、徵

云何滅故心不得生?

          壬二、釋(分二)

            癸一、間斷滅

謂如有一,生無想天、入無想定、入滅盡定,於其中間經爾所時,由斷滅故心不得生。

            癸二、舉竟滅

又如有一,於無餘依涅槃界中,已般涅槃,彼於爾時,畢竟滅故心不得生。

          壬三、結

如是名為:由滅盡故心不得生。

        辛七、由已生(分三)

          壬一、徵

云何由已生故心不得生?

          壬二、釋(分二)

            癸一、標

所謂一切已生之心,於現在生,剎那已後,必成滅法。

            癸二、辨(分二)

              子一、生不更生

彼現在時,由已生故便不可生。

              子二、滅終不生

彼若滅已,亦已生故終不可生。

          壬三、結

如是名為:由已生故心不得生。

      庚五、結

應知由此七因緣故,心不得生。

  戊二、翻心得生(分二)

    己一、標

與此相違七因緣故,隨其所應,諸心得生。

    己二、列

謂緣不闕故,作意不闕故,已證得故,不相違故,未斷滅故,未滅盡故,未已生故。

丁三、略不說餘

於此地中,餘決擇文,更不復現。

 

※※※※※※※※※※※※※※※※※※※※※※※※※※※※


《有餘依及無餘依二地決擇》

 

《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卷80下

彌勒菩薩說,玄奘法師譯

林崇安編,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

【內觀教育版】2003

 

十二、有餘依及無餘依二地決擇(分三)

 

丁一、結前生後

如是已說「菩薩地」決擇。

「有餘依、無餘依二地」決擇,我今當說。

丁二、正廣決擇(分二)

  戊一、嗢柁南標

嗢柁南曰:

離繫與壽行,轉依住差別,有常樂殊勝,異性自在等。

  戊二、長行釋(分十二)

    己一、離繫(分二)

      庚一、煩惱

問:於有餘依涅槃界中,現在轉時,一切煩惱當言離繫耶?當言不離繫耶?

答:當言離繫。

      庚二、苦(分二)

        辛一、問

問:於一切苦,當言離繫耶?當言不離繫耶?

        辛二、答(分三)

          壬一、標

答:當言亦離繫亦不離繫。

          壬二、徵

所以者何?

          壬三、釋(分二)

            癸一、離繫

 

若未來生,所有眾苦當言離繫。

若現在生,心所有苦亦當言離繫。

            癸二、不離繫

若現身中,飢苦、渴苦、界不平苦、時節變苦,及餘所有逼迫等苦,當言不離繫,此由現前行故,非諸煩惱所繫縛故。

    己二、壽行(分二)

      庚一、問

問:若一切阿羅漢皆得心自在,何因緣故,不捨壽行入般涅槃,雖苦所逼而久住耶?

      庚二、答(分三)

        辛一、標

答:功能有差別故。

        辛二、徵

所以者何?

        辛三、釋

有一分阿羅漢能捨壽行,一分不能;

有一分阿羅漢能增壽行,一分不能故。

    己三、轉依(分二)

        辛一、有異

問:若阿羅漢如先所有六處生起,即如是住相續不滅,無有變異,更有何等異轉依性,而非六處相續而轉?

        辛二、無異

若更無有異轉依者,何因緣故,前後二種依止相似,而今後時煩惱不轉,聖道轉耶?

      庚二、答(分四)

        辛一、理釋(分二)

          壬一、非異不異(分五)

            癸一、標

答:諸阿羅漢實有轉依,而此轉依與其六處,異不異性俱不可說。

            癸二、徵

何以故?

            癸三、釋

由此轉依,真如清淨所顯,真如種性、真如種子、真如集成,而彼真如與其六處,異不異性俱不可說。

            癸四、指

不可說義,如前已辯。

            癸五、結

是故若問所得轉依與其六處為異不異,非如理問。

          壬二、有轉依性

若此轉依無有體者,應有如前所說過失,謂阿羅漢煩惱應行,道應不行。

是故當知有轉依性。

        辛二、教證

世尊依此轉依體性,密意說言:

遍計自性中,由有執無執,二種習氣故,成雜染清淨,

是即有漏界,是即無漏界,是即為轉依,清淨無有上。

        辛三、喻成(分二)

          壬一引喻

如屠牛師或彼弟子,以利牛刀殺害牛已,於內一切,斫刺椎剖,骨肉筋脈皆悉斷絕。復以其皮張而蔽之,當言此牛與皮,非離非合。

          壬二、合法

如是諸阿羅漢既得轉依,由慧利刀,斷截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已,當言與六處皮,非離非合。

        辛四、事例

又已轉依諸觀行者,雖取眾相,當知與昔所取差別。

此所取相,猶如真如自內所證,不可以言說示於他:我所觀相如是如是。

    己四、住(分二)

      庚一、問

問:諸阿羅漢住有餘依涅槃界中,住何等心,於無餘依般涅槃界,當般涅槃?

      庚二、答(分二)

        辛一、住無相界(分二)

          壬一、明漸次

答:於一切相不復思惟,唯正思惟真無相界,漸入滅定,滅轉識等。次異熟識捨所依止。

          壬二、明無取

由異熟識無有取故,諸轉識等不復得生,唯餘清淨無為離垢真法界在。

page 3 of 4 prev :: next
Index :: Print ::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