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 now ! Login
主選單
B1攝事分˙蘊品
  Posted on Thu 02 Feb 2006 by insights (3966 reads)

《攝事分˙蘊品》

 

《瑜伽師地論》卷85-88

玄奘法師譯

林崇安編,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

【內觀教育版】2003

 

1.         本版列出《瑜伽師地論.攝事分》論文並標出科判(主要依據韓清淨所編的科判)。【內x】表示內觀教育版的《雜阿含經˙蘊品》中之第x經。

2.          凡是對舊譯經論有所更正的字句,都用括號〔〕標出。

 

蘊品/行擇攝

 

蘊相應/陰相應

 

總嗢柁南(註:總頌,列出文中之「綱」)曰:

 

A1界、A2略教、A3想行;

A4速通、A5因、A6斷支;

A7二品、A8智事、A9諍;

A10無厭、A11少欲住。

 

A1攝頌標列

 

別嗢柁南(註:別頌,列出文中之「門」)曰:

 

【1】界、【2】說、【3】前行、【4】觀察、【5】果;

【6】愚相、【7】無常等定、【8】界;

【9】二種漸次應當知;

【10】非斷非常、【11】及染淨。

 

 

【1】癸一「界門」(分二)【內1】   

子一四種邪界有情(分三) 

  丑一標

有四種所化有情,先數習邪〔勝解〕、見所集成界。

  丑二徵

何等為四?

  丑三釋(分二)

    寅一〔常見有情〕 

謂於先有、先世、先身、先所得自體中,聽聞「常見」增上不正法,不如理作意增上力故,於今由彼為因,由彼為緣,數習邪〔勝解〕、見所集成界。

    寅二〔斷見、現法涅槃見、薩迦耶見有情〕

如說由常見,如是由「斷見」、由「現法涅槃見」、由「薩迦耶見」,廣說亦爾。

子二四種法教(分二)

  丑一總顯

此中,世尊由種種勝解智力,種種界智力增上力故,尋求彼先勝解及彼後界。如其所應,為調伏彼邪勝解界故,多分為轉四種法教(註:諸行無常、苦、空、無我)。或為餘智未成熟者,令彼智成熟故;智已成熟者,令彼解脫諸煩惱故。

  丑二別辨(分四)

    寅一〔行盡無常〕 

為初邪界有情,說因滅故行滅,由「行盡門」說無常性,為調伏彼邪勝解界故。

    寅二〔行起無常〕 

為墮第二邪界有情,說因集故行集,由「行起門」說無常性,為調伏彼邪勝解界故。

    寅三〔諸行苦〕

為墮第三邪界有情,由「諸行苦門」轉正法教,為調伏彼邪勝解界故。

    寅四〔諸行空、無我〕 

為墮第四邪界有情,若「離諸行起薩迦耶見」行者,由「諸行空門」轉正法教;若「即諸行起薩迦耶見」行者,由「無我門」轉正法教,為調伏彼邪勝解界故。

 

【2】癸二「(善)說門」(分二)【內1】

子一標列

復次,善說法律,略由三種不共支故,不共外道,墮善說數:

一者、宣說真實、究竟解脫故;

二者、宣說即彼方便故;

三者、宣說即彼自內所證故。

子二隨釋(分三)

  丑一真實、究竟解脫(分二)

    寅一徵

云何真實、究竟解脫?

    寅二釋(分二)

      卯一約二種解脫辨(分二)

        辰一標舉 

謂畢竟解脫及一切解脫,即是見道果及此後所得世出世修道果。

        辰二料簡

此中見道果,由畢竟故得名真實而非究竟,於一切解脫,猶有所應作故(註:藏文無上二段)。

      卯二約三種解脫辨(分二)

        辰一標列          

又解脫有三種:

一、世間解脫;

二、有學解脫;

三、無學解脫。

        辰二料簡

世間解脫,非是真實,有退轉故。有學解脫,雖是真實而非究竟,猶有所作故。當知所餘(註:無學解脫),具足二種(註:真實且究竟,無所作故)。

  丑二解脫之方便(分二 )

    寅一徵

云何方便?

    寅二釋(分二)

      卯一真實解脫之方便

謂於諸行中,依如所有性及盡所有性,修「無常想」,依無常修「苦想」,依苦修「空、無我想」,因此得入諦現觀時,由正觀察所知境故,獲得「正見」。

      卯二究竟解脫之方便(分三)

        辰一住厭逆想

由此「正見」為依止故,修道位中,遍於諸行住「厭逆想」。

        辰二喜、貪盡(分二 )

          巳一別辨(分二)

            午一於住時  

彼於住時,雖由彼相應受,憶念思惟「不現前境」,明了現前而不生喜(註:執著於受,為「喜」)。

            午二於行時  

由不生喜增上力故,彼於行時,即於彼受所緣境界不生染著(註:不生貪;執著於生受之境,為「貪」),彼於一切〔所求境界〕,尚不希求,何況耽著!

          巳二總結

彼由如是若住、若行,於「喜、貪纏」速能滅盡,心清淨住。

        辰三心解脫 

又即於彼,如所得道極多修習為因緣故,永拔彼品麤重隨眠,獲得真實、究竟解脫,當知即是「心善解脫」。

  丑三自內所證(分三)

    寅一徵     

云何自內所證?

    寅二釋(分二)

      卯一標

當知有四種相。

      卯二辨二位(分二)

        辰一有學位(分二)

          巳一標 

若於有學解脫轉時,由二種相內慧觸證。

          巳二釋前二相

謂我已盡諸惡趣中所生諸行,又我已盡除其七生、二生、一生所餘後有所生諸行(註:預流果除其七生,一來果除其二生,不還果除其一生,依此安立此生已盡);又我已住能究竟盡無退轉道(註:依此安立梵行已立)。

        辰二無學位(分二)

          巳一標 

若於無學解脫轉時,即由如是二種相故,內慧觸證。

          巳二釋後二相 

謂我已作為斷其餘一切煩惱所應學事(註:所作已作);我今尚無餘一生在,況二、況七!(註:不受後有)又隨所樂,亦能為他如實記別。

    寅三結

如是名為「自內所證」。

 

【3】癸三「前行門」(分二)【內2】

子一標列

復次,即彼解脫有二種前行法:

一者、見前行法;

二者、道果前行法。

子二隨釋(分二)

  丑一見前行法

見前行法者,謂由解脫及彼方便、自內所證增上力故,從他言音,起聞、思、修所成妙善如理作意,未入正性離生能入正性離生,得如實見、出世「正見」。

  丑二道果前行法 

道果前行法者,謂得如是正見已,復起所餘「正思惟」等,或同時生,或後時生道前行法,為斷所餘諸煩惱故。(註:正見是正思惟、修道及斷除所餘煩惱之前行法。)

 

【4】癸四「觀察門」(分二)【內3-6】

子一略標列

復次,為欲證得所未得解脫故,應觀察八事:謂於諸行中,愛味、過患、出離觀察,及聞、思、思擇力、見道、修道觀察。

子二隨別釋(分二)

  丑一觀察三事(分二)

    寅一辨(分三)

      卯一觀察愛味

於諸行中觀察愛味時,能善通達(註:知)諸行愛味所有自相。

      卯二觀察過患

即於諸行觀察過患時,能善了知(註:明)三受分位過患共相,謂於是中甚少愛味、多諸過患。

      卯三觀察出離(分二)

        辰一標差別

如是了知愛味染著,多諸過患共相應已,於所愛味一切行中,隨所生起欲貪煩惱,即能除遣、制伏、斷捨(註:斷)。

        辰二釋斷

於此「欲貪不現行」故,說名為「斷」,非永離欲故名為「斷」,又於彼事,心未解脫。若於隨眠究竟超越,乃永「離欲」、「心得解脫」。

    寅二結

是名一門觀察差別。

  丑二觀察五事(分二)

    寅一辨(分五)

      卯一由聞

又修行者,於彼諸行正觀察時,先以聞所成慧,如《阿笈摩》,了知(註:知)諸行體是無常,無常故苦,苦故空及無我。

      卯二由思

彼隨聖教如是勝解,如是通達,既通達已,復以推度相應思惟所成微細作意,即於彼境如實了知(註:明)。

      卯三由思擇力

即由如是通達了知增上力故,於彼相應煩惱現行,現法、當來所有過患,如實觀察,由思擇力為依止故,設復生起而不實著,即能捨離(註:不現行斷)。

      卯四見道

彼由如是通達了知及思擇力多修習故,能入正性離生(註:一分斷)。

      卯五修道

既入正性離生已,由修道力漸離諸欲(註:離欲)。

    寅二料簡

彼由「思擇」、「見道」二種力故,隨其所應,斷諸煩惱,謂「不現行斷」故、及「一分斷」故,由修道力「究竟離欲」。如是由前二種漸離欲貪,由修道力「心得解脫」。

 

【5】癸五「果門」(分二)【內3-6】

子一總標

復次,有二種煩惱斷果及苦滅果。

子二別辨(分二)

  丑一煩惱斷果(分二)

    寅一見所斷果

一者、見所斷果,由證彼故,能自了知:我已永盡捺落迦、傍生、餓鬼,我今證得預流無退墮法,乃至廣說。

    寅二修所斷果

二者、修所斷果,由證彼故,能自了知:我最後身暫時支持,〔成阿羅漢〕,第二有等永不復轉。

  丑二苦滅果(分二)

    寅一斷苦(分四)

      卯一約因辨

復有二種苦滅:

一者、現在為因,未來苦滅;

二者、過去為因,現在苦滅。

      卯二約依辨

復有二種苦滅:

一者、心苦滅;

二者、身苦滅。

      卯三約受辨

復有二種苦滅:

一者、壞苦、苦苦苦滅;

二者、行苦苦滅。

      卯四約業果辨

復有二種苦滅:

一者、非愛業果苦滅;

二者、可愛業果苦滅。

    寅二越生老病死怖

復有少分已見諦跡諸聖弟子,雖已超過諸惡道苦所有怖畏,由未永盡一切結故,其心猶有於當來世共諸異生「老死怖」。為斷彼故,而能發起猛利樂欲,乃至正念,及無放逸,勤修觀行。

 

【6】癸六「愚相門」(分四)【內7】

子一標

復次,有二種愚夫之相。

子二徵

何等為二?

子三列

一者、於所應求不如實知;

二者、非所應求而反生起。

子四釋(分二)

  丑一於所應求不如實知(分二)

    寅一釋所應求

何等名為是所應求?所謂涅槃、諸行永滅。

    寅二不如實知

而諸愚夫,於當來世諸行不生都無樂欲,於諸行生唯有欣樂。由是因緣,於所應求及諸行生所有眾苦,不如實知。

  丑二非所應求而反生起(分三)

    寅一徵

何等名為非所應求而反生起?

    寅二釋(分二)

      卯一非所應求

非所求者,謂老、病、死、非愛合會、所愛別離、所欲匱乏、愁、歎、〔苦、憂〕、種種熱惱。

      卯二反生起

彼於如是諸行生起,反生欣樂;於生為本一切行中,深起樂著;於生為本所有諸業,造作積集。由是因緣,於有生苦,及生為本老、病、死等眾苦差別,不得解脫。

    寅三結

如是名為「非所應求而反生起」。

 

【7】癸七「無常等定門」(分二)【內8】

子一標列

復次,於諸行中,有四決定:

一、無常決定;

二、苦決定;

三、空決定;

四、無我決定。

子二隨釋(分二)

  丑一由三相(分四)

    寅一無常決定(分二)

      卯一徵

云何諸行無常決定?

      卯二釋(分五)

        辰一標

由三種相,當知過去、未來諸行尚定無常,何況現在!

        辰二徵

何等為三?

        辰三列

謂先無而有故、先有而無故、起盡相應故。

        辰四釋(分三)

          巳一〔未來諸行先無而有〕(分二)

            午一問難

若未來行,先所未有,定非有(註:畢竟無)者,是即應非「先無而有」,如是應非無常決定。

            午二回答

由彼先時施設非有,「非有」為先,後時方「有」,是故未來諸行無常決定。

          巳二〔過去諸行先有而無〕(分二)

            午一問難

若〔過去行〕從緣生已,決定有(註:畢竟有)者,是即應非「先有而無」,未來諸行便應非是無常決定,現在諸行亦應不與起盡相應。

            午二回答

由〔過去行〕從緣生已,非決定有,以「有」為先,〔後時〕施設「非有」,是故過去諸行無常決定。

          巳三〔現在諸行起盡相應〕

如是現在諸行,因未來行「先無而有」,因過去行「先有而無」,由此施設起盡相應。

        辰五結

是故說言:當知去、來諸行無常性尚決定,何況現在!是名「諸行無常決定」。

    寅二苦性決定(分二)

      卯一徵

云何諸行苦性決定?

      卯二釋(分四)

        辰一標

謂去、來諸行尚是生等苦法,何況現在!

        辰二徵

所以者何?

        辰三釋

過去諸行是已度苦,未來諸行是未至苦,現在諸行是現前苦。

        辰四結

是名「諸行苦性決定」。

    寅三空性決定(分二)

      卯一徵

云何諸行空性決定?

      卯二釋(分四)

        辰一標

謂去、來諸行尚定空性,何況現在!

        辰二徵

所以者何?

        辰三釋

未來諸行其性未有,由此故空;

過去諸行其性已滅,由此故空;

現在諸行雖有未滅,諦義、勝義性所遠離,由此故空。

        辰四結

是名「諸行空性決定」。

    寅四無我決定(分二)

      卯一徵

云何諸行無我決定?

      卯二釋(分四)

        辰一標

謂去、來諸行尚定無我,何況現在!

        辰二徵

所以者何?

        辰三釋

未來諸行非我之相,未現前故;

過去諸行非我之相,已越度故;

現在諸行非我之相,正現前故。

        辰四結

是名「諸行無我決定」。

  丑二由二相(分四)

    寅一無常決定

又由二相,當知諸行決定無常:

一、由過去世已滅壞故;

二、由未來、現在世是應滅壞法故。

    寅二苦決定

又由二相,當知諸行決定是苦:

一、是生等苦法故;

二、是三苦性故。

此諸苦相,如前應知。

    寅三空決定(分二)

      卯一標列

又由二相,當知諸行決定是空:

一、畢竟離性空故;

二、後方離性空故。

      卯二隨釋(分二)

        辰一畢竟離性空

畢竟離性空者,謂諸行中我、我所性畢竟空故。

        辰二後方離性空

後方離性空者,謂於已斷一切煩惱心解脫中,一切煩惱皆悉空故。

    寅四無我決定

又由二相,當知諸行決定無我:

一、諸行種種〔多性〕故;

二、諸行從眾緣生不自在故。

  丑三由十相

復由十相,當知諸行四相決定:謂由敗壞、變易、別離、相應(註:合會)、法性相故、非可樂、不安隱、相應(註:結縛)、遠離、異相相故,如是等相,如前《聲聞地》已廣分別。

 

【8】癸八「(五)界門」(分三)【內8】

子一辨品類(分二)

  丑一標列

復次,依出世道作意修中,有五離繫品界:

一者、斷界;

二者、無欲界;

三者、滅界;

四者、有餘依涅槃界;

五者、無餘依涅槃界。

  丑二隨釋(分二)

    寅一前二界

謂見道所斷諸行斷故,名為「斷界」。

修道所斷諸行斷故,名「無欲界」。

    寅二後三界

即此唯有餘依故,名「有餘依涅槃界」。

此依滅故,名為「滅界」,亦名「無餘依涅槃界」。

子二出異名(分六)

  丑一諸行止

即此五界,由一切行永寂靜故,名「諸行止」。

  丑二空

由我、我所、我慢、執著及與隨眠皆遠離故,說名為「空」。

  丑三無所得

由一切相皆遠離故,名「無所得」。

  丑四愛盡

於斷界中,一切隨順有漏法上所有貪愛皆遠離故,名為「愛盡」。

  丑五無欲

於無欲界,所有欲貪皆遠離故,名為「無欲」。

  丑六滅及涅槃

於「滅界」中,及於「有餘依、無餘依涅槃界」中,如其所應皆永滅故,皆寂靜故,隨其次第,說名為「滅」,〔及〕名「涅槃」。

子三明修習(分三)

  丑一修厭

又於斷界,未得為得勤修習故,名「於諸行修厭」。

  丑二修離欲

於無欲界,未得為得勤修習故,名「於諸行修離欲」。

  丑三修滅

於滅界,未得為得勤修習故,名「於諸行修滅」。

 

【9】癸九「二種漸次門」(分二)【內9-10】

子一標列

復次,為心解脫勤修習者,有二種漸次:

一、智漸次;

二、智果漸次。

子二隨釋(分二)

  丑一智漸次(分三)

    寅一徵

云何智漸次?

    寅二釋(分二)

      卯一無常故苦

謂於諸行中,先起「無常智」,由思擇彼生滅道理故。次後於彼生相應行,觀為生法、老法,乃至憂、苦、熱、惱等法。由是因緣,一切皆苦,此即依先無常智生後「苦智」。

      卯二苦故無我

又彼諸行,由是生法乃至是熱、惱法故,即是死生緣起,展轉流轉,不得自在行相道理,故無有我,此則依先苦智生後「無我智」。

    寅三結

如是觀無常故苦,苦故無我,是名「智漸次」。

  丑二智果漸次(分二)

    寅一徵

云何智果漸次?

    寅二釋(分二)

      卯一四種智果漸次(分三)

        辰一列

謂厭、離欲、解脫、遍解脫。

        辰二隨別釋(分二)

          巳一厭、離欲、解脫(分二)

            午一第一差別(分二)

              未一釋(分三)

                申一厭

云何「厭」?謂有對治現前故,起厭逆想,令諸煩惱不復現行。

                申二離欲

云何「離欲」?謂由修習厭心故,雖於對治不作意思惟,然於一切染愛事境貪不現行,此由伏斷增上力故。

                申三解脫

云何「解脫」?謂即於此伏斷對治多修習故,永拔隨眠。

              未二結

如是名厭、離欲、解脫第一差別。

            午二第二差別(分二)

              未一釋(分三)   

                申一厭

復有差別:謂於厭位,斷界極成滿故名「厭」。

                申二離欲

即依止厭,除非想非非想處,於餘下地得離欲時,施設離欲位,故名「離欲」。

                申三解脫

於非想非非想處得離欲時,施設解脫位,故名「解脫」。

              未二結

是名厭、離欲、解脫第二差別。

          巳二遍解脫

云何遍解脫?謂由如是煩惱雜染解脫故,「生等諸苦雜染」亦普解脫,是名「遍解脫」。

        辰三結得名

如是由智增上力故,於諸行中起「厭」,由習厭故得「離欲」,由習離欲故得「解脫」及「遍解脫」,如是名為「智果漸次」。

      卯二邪執與智果(分二)

        辰一邪執(分四)

          巳一標

此中復有四種邪執。

          巳二徵

何等為四?

          巳三列

一、見邪執;

二、慢邪執;

三、自內邪執;

四、他教邪執。

          巳四釋(分二)

            午一前二種邪執(分二)

              未一辨相(分二)

                申一見邪執

見邪執者,謂於諸行中執我、我所。

                申二慢邪執

慢邪執者,謂於諸行中起我慢執。

              未二料簡

前見邪執,障諦現觀;後我慢邪執,障修所斷煩惱等斷。

            午二後二種邪執(分二)

              未一別辨相(分二)

                申一自內邪執

自內邪執者,謂獨處空閑,不正分別為依止故,執有實我:或見邪執,或慢邪執。

                申二他教邪執

他教邪執者,謂由他教起邪執者,謂〔此是我之我,如是行轉〕。

              未二簡自他

又於內起不正分別,執我、我所,名「內邪執」,亦名「非他教邪執」。

        辰二智果

如是一切邪執永斷,當知是名「智果」。

 

【10】癸十「非斷非常門」(分二)【內11-12】

子一三相(分四)

  丑一標

復次,由三種相,應知諸行非斷非常。

  丑二徵

何等為三?

  丑三列

一、以無住行為因故;

二、生已無住因故;

三、未來諸行因性滅故。

  丑四釋(分二)

    寅一諸行非常

此中諸行因無常故,生已住因不可得,當知「諸行非常」。

    寅二諸行非斷

能生未來諸行,現在因性滅故,當知「諸行非斷」。

子二四緣(分四)

  丑一標

復有四緣,能令諸行展轉流轉。

  丑二徵

何等為四?

  丑三列

一、因緣;

二、等無間緣;

三、所緣緣;

四、增上緣。

  丑四釋(分二)

    寅一略攝

即此四緣,略有二種:

一、因;

二、緣。

因唯因緣,餘三唯緣。

    寅二別辨(分四)

      卯一因緣

又因緣者,謂「諸行種子」。

      卯二等無間緣

等無間緣者,謂前「六識等及相應法」等無間滅,後「六識等及相應法」等無間生。

      卯三所緣緣

所緣緣者,謂五識身等以「五別境」為所緣,第六識身等以「一切法」為所緣。

      卯四增上緣(分三)

        辰一約根望識辨

增上緣者,謂五識等以「眼等各別所依」為增上緣,及以「能生作意等」為增上緣;意識身等以「四大種身」,及「能生作意等」為增上緣。

        辰二約業望果辨

又「先所造業」,望所生愛非愛果,當知亦是增上緣。

        辰三約資糧望道果辨

如是「資糧」望道,「道」望得涅槃,當知亦是增上緣攝。

 

【11】癸十一「染淨門」(分四)【內13-14】

子一明觀察(分二)

  丑一總標

復次,由三種事、二種相,應當觀察雜染、清淨。

  丑二別識(分二)

    寅一由三事觀察(分三)

      卯一徵

云何由三種事,觀察一切雜染、清淨?

      卯二列

一者、於諸行中觀察雜染因緣,謂觀彼愛味為愛味故。

二者、於諸行中觀察清淨因緣,謂觀彼過患為過患故。

三者、於諸行中觀察清淨,謂觀彼出離為出離故。

      卯三結

如是一切總略為一,名「由三事觀察一切雜染、清淨」。

    寅二由二相觀察(分三)

      卯一徵

云何由二種相,觀察一切雜染、清淨?

      卯二列

一者、由如所有性故;

二者、由盡所有性故。

page 1 of 9 prev :: next
Index :: Print ::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