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 now ! Login
主選單
內觀雜誌第39期
  Posted on Sat 08 Apr 2006 by insights (2326 reads)

內觀雜誌第39期【2006年4月】

 

內觀雜誌第39期

 

【本期重點】:內觀禪林法談:(1)禪修中「正知」的重要性。(2)三歸與五戒的重要意義。

 

 

內觀禪林法談:正知與提升

 

林崇安,2006

 

各位精進的法友和熱心的義工們:

 

1、先祝福大家。也歡迎大家能夠來「內觀教育禪林」精進禪修、研習經論或者當義工,用以累積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

2、首先,我們簡單地介紹一下「內觀教育禪林」的成立目標和用途。「內觀教育禪林」是一個累積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的道場,不同於一般的休閒場所,也不同於一般的有機農場。「內觀」的意義是往內觀察自己的身心現象、觀察自己的一舉一動,這是禪修訓練的核心,也是佛法的核心。「內觀教育」就是透過教育的學習過程,培養出個人的戒律、禪定和智慧的能力,這種能力唯有經由學員不斷地訓練才能達成。「內觀教育」的訓練內容有二方面,一個是佛經義理的研習,包含因明辯經營,用以提升聞所成慧和思所成慧。另一個是禪修的實踐,包含內觀禪修營,用以達成修所成慧。所以,「內觀教育禪林」是提供給真正想往上提升自己能力的人的禪修之林。

3、佛陀說,只要在生活中具有正念正知,便是在修行,所以,學員們和義工們都能夠同樣的在「內觀教育禪林」裡累積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義工們還能夠在服務中以愛心來提昇自己、淨化自己。所以我們特別讚嘆義工們。

4、佛經上也說,有的人種下小的種子,可以得到非常大的果;有的人辛苦耕種,却只得到一丁點兒的果。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別呢?就是因為所選的種子不同和所種的地方不同,例如,把經濟價值不高的種子種在砂石的土地上,再多的灌溉也得不到好的成果。所以,佛陀要我們在生活和禪修時,用正念正知去灌溉慈悲和智慧的種子。慈悲和智慧便是我們心中最好的種子,將這種子好好灌溉,耐心地呵護,自然就會得到大的果。這種慈善的能力將一直跟隨著你,別人一親近你就會受到感染而感到快樂、喜悅。

5、那麼,如何建立起正念和正知呢?首先,要一直鎖定自己的目標:來禪林當學員或義工,只是為了培養自己福德和智慧的資糧、只是為了培養自己的慈悲和智慧的能力,這種能力是我們所擁有的最珍貴的一種能力。這是學員或義工們來禪林的唯一目標。時時正知於這一個目標、鎖定這一個目標,那麼,在這兒的每一分每一秒就變得有意義,禪修或工作時再多的辛苦也都值得,這些辛苦都會自然轉成纍纍的果實。所以,「正知目標」實在太重要了。

6、知道目標,掌握目標後,接著認清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一直要正知自己的角色。學員有學員的角色、義工有義工的角色,把自己份內的角色做好,這是最重要的。把自己份內的事情做好,就像完成一件藝術品,一旦完成,內心的喜悅自然就會生起。所以,要一直正知自己的角色,就像演戲一樣,每人是戲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好好演完這場義工大戲後,每人就累積了真正的功德。不要去干涉別人的角色,每個人演好自己的角色是最重要的。

所以前面說過,有的人得到很大的果,就是因為他懂得默默耕耘,正知於自己的目標,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能夠放下我執,享受學習或服務的樂趣。所以,「正知角色」實在太重要了。

7、正知自己的目標和角色後,剩下的就是一直正知於自己的行為和工作:以輕鬆而喜悅的心覺察自己的一舉一動,這樣身業就清淨。禪修的學員時時保持禁語,而研習義理的學員和義工只說該說的話,這樣就是語業清淨。大家的內心一直保持安詳和正知,這樣就是意業清淨。所以,在這當下,就是生活和禪修結合在一起,每人都在培養三業清淨:使身業、語業、意業都清淨,這樣一天下來,所累積的功德,比起用散亂心來工作不知超越了幾千萬倍,因為你當下是一顆清淨的心。

當然,修行也不是那麼容易的,因為在你工作的過程中,難免時時會出現內在和外在的干擾。內在的干擾是來自於自己的不良習性,例如緊張、生氣、貪心、鬆懈等等。外在的干擾是來自於環境和團體生活的不便。所以,正知於目標和正知於角色外,要時時正知於自己的身心行為。例如,要時時放鬆身心,時時覺察,我的動作是否輕柔、是否安詳,是否扮演好份內的角色?碰到外在的突發狀況時,更要用智慧和愛心來處理,內心一點也不能急,反而要以正知來覺察自己當下的行為。如此,耐心地照顧好自己這一顆心,輕柔地回到觀照自己的身心動作上,一直活在當下,以愛心呵護自己,漸漸就能脫離那種過去的習性反應。這種正知於自己的行為、正知於自己的工作,也就是正知於自己的身、語、意三業,所以,「正知三業」實在太重要了。

8、前面提到,來到內觀禪林的唯一目的就是往上提升自己的能力。但是有的人卻認為自己不用提昇,別人去提昇就好;還有一種的人,不懂得業障,卻口口聲聲說:「我業障深重」,認為自己不能提昇,這種心態都是一種無知。讓我們來看看明朝的袁了凡先生。袁了凡在少年時期,從雲南來了一位孔先生特別算他的命,算得非常準確,例如,算出袁了凡的縣考會得第十四名,府考會得第七十一名,提學考試會得第九名,放榜出來,果然都相同。因而他認為命運已定,不用再去作為。後來,碰到雲谷禪師,禪師告訴他:只要從內心改變,命運就會隨之改變。所以,雲谷禪師要袁了凡將每日的一切善事、惡事都記到功過簿上,即使是很小的善事、惡事也要記上。袁了凡本來的名字是袁學海,因為聽了雲谷禪師的話,從這一天開始,就改名為袁了凡。了凡這二個字的意思是,不要再當迷迷糊糊的凡夫了,他立志改過向善,提昇自己,從此開始培養正知,言行謹慎,每做一件善事就在日曆上圈一紅圈。袁了凡不斷行善,結果二年內就做了三千件善事,而且也開始發現他的命改變了,孔先生所算的不準了。原先孔先生算他沒有兒子的命,結果他有一個好兒子,並且中了進士。原先孔先生算他只能活到五十三歲,在八月十四日死去,我們依據袁了凡的傳記,知道他活了七十四歲,足足多了二十一歲。所以,我們不要怨天尤人,不要說命中注定如何如何,不要認為自己不能提昇。只要此時此刻下定決心,開始以正念正知來守護自己的心,當下就是自己生命的新開始。這是我們所強調的。

9、內觀禪林中的修行,為何於正念之外,特別強調正知呢?現在我們以釋迦牟尼佛的修行例子來作說明。釋尊成佛之前,先以六年的時間來修傳統的種種苦行,他心無旁念,以專注的心來修,靠內心的專注,他的每一種苦行都比別人多出兩倍。修了六年後,有一天,釋尊心中生起了正知:檢察自己這麼苦修,為什麼不能開悟呢?他的心中生起了三個沒有人教導過的重要譬喻。第一個譬喻是,水中的濕木頭,用鑽子鑽,鑽不出火來;第二個譬喻是,地上的濕木頭,用鑽子鑽也鑽不出火來;第三個譬喻是,只有地上的乾木頭,用鑽子鑽才能鑽出火來。這表示為了生火,首先要將濕木頭,脫離水中,接著要使濕木頭變乾,最後再用鑽子鑽木頭,才能生出火來。同樣的道理,智慧之火的生起,也是有條件和次第的:要先減少外在感官的刺激,就像將濕木頭脫離水中一樣。接著,要減少內心的貪欲,就像將濕木頭變乾一樣。最後以正念、正知和正定才能生起智慧之火,就像用鑽子一直鑽乾木頭就能生起火來一樣。至於極端的苦行,就好像將身體變成枯朽的木頭一樣,永遠生不起智慧之火,這是釋尊成佛前以正知所悟出的非常重要的道理。想通了這一點,釋尊便放棄苦行,改走中道之行。所以,釋尊此後就開始吃營養食品,來補充身體。這時,在西那延村有一村長,他有二個女兒,一位名叫歡喜,另一位名叫歡喜力,她們二位攜帶非常營養的乳粥來供養釋尊,釋尊食用以後,氣力充盛,六根圓滿,身心喜悅,走到尼連禪河岸的菩提樹下,在黃昏時降伏魔王和魔女,隔日清晨就成佛了。後來釋尊說,這二位女兒懂得護持修行,她們所獲得的功德實在難以想像。這一故事,一方面說明正知的重要,一方面說明護持修行是累積功德的妙方。

10、當然,當學員和做義工都要接受考驗,只有接受考驗才能提昇自己,就像釋尊要接受魔王和魔女的種種考驗才能成佛一樣。我們修行和生活時,一個主要的考驗是來自個人的我慢和執著。要知道,我們在累積福德和智慧資糧時,最大的敵人和考驗好像來自外在的環境,例如,看到別人不合規矩,看到別人不順自己的意思,不由得生起無明之火,這火一生起就把功德林都燒掉了。但是追究起來,如果自己的內心沒有無明的火種,自己怎麼會生氣呢?如果自己的內心沒有執著的習性,怎麼會斤斤計較呢?所以,真正問題的源頭是來至自己內裡的瞋恨之心和我慢,也可以說魔王和魔女就坐在我們的心頭上。每當無明之火生起時,我們要立刻生起正知,知道自己內心的火種要生起了,知道魔王和魔女要出動了,此時只有用智慧和愛心來滅火,如何滅呢?一方面知道自己是來培養愛心和耐心的,現在是考驗自己、提昇自己的時機,別人正在給我機會來練習,真該謝謝他;一方面,要把握這機會,將注意力移回到自己的身上,觀察正要生氣的自己,覺察自己的呼吸和感受,看清魔王和魔女的面貌,而後心平氣和的回到自己該做的事情上,守住自己的目標,做好自己的角色。有些人的習氣較重,難免會一再捲入是非和煩惱中,就要一再提醒自己:現在是提昇自己的好機會,為什麼不利用這一機會來改改自己的習性?為什麼不將工作和修行結合在一起,以得到大的功德?過去的我已經過去了,一個新的我就要誕生了,此刻我不重新出發,更要待到何時?所以,我們要一而再、再而三的以正知立刻回到自己的本份上,這就是真正的修行。做學員和做義工,都要勇於接受種種考驗,而不是排斥它,那麼,內心自然會得到真正的功德。就像梅花要經過寒風冷雪的考驗,才能散發出清香一樣。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禪林內,我們就像在一條船上的一夥人,正往佛法滅苦的目標前進,能在末法的時代來用功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應相互勉勵、相互提攜,並能隨喜讚嘆,內心自然會生起一份喜悅。

11、今日國內有許多禪修營和義工團體。他們有許多寶貴的經驗可以供我們參考。一般而言,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常是來自「禍從口出」。所以,在禪林研習的期間,便是我們培養八聖道中的「正語」的最好時機。禪修的學員在正知下,保持單純的禁語。研習義理的學員和義工在正知下,只說相關的話。平時我們沒有機會守住自己的口,現在便是一個提昇自己的最好機會,只要生起是非之心,只要口出猗語,就立刻回到當下身體動作上,用正念切斷妄念,用正知切斷無知。如果一邊工作,一邊口出猗語,不但偏離了目標,沒有扮好自己的角色,也把自己所累積的功德都耗損掉了。所以,口中不出現任何是非的句子,耳朵不用豎起來聽這一些話,以正知切斷自己不良的習性,以愛心呵護自己當下的工作。

12、我們要效法袁了凡的精算精神,讓正知作為我們的「精算師」,時時以正知來檢驗我們,計算自己的功德和過失。要時時檢驗自己,以精算師的眼光來要求自己,而以一般寬厚的標準去要求別人,這樣就對了。要常常以正知檢查自己:我的身體動作是不是越來越輕柔了?我的心是不是越來越柔和了?我的心是不是執著在一個觀點而放不下?我是不是只說該說的話?只要一察覺到是有過失和不對的,就要立刻鬆手,像觸到電一樣立刻鬆手。在鬆手的當下,你就提昇了。所以,正知於自己的提昇,實在太重要了。

13、現在,將以上所說的再作一提醒:在「內觀教育禪林」裡所有的學員們和義工們都是修行的一份子,每分每秒都應正知於自己的工作,守住自己的目標、守住自己的角色,守住自己這唯一的一顆心,不讓它溜出去,以耐心和愛心來呵護它,讓自己不斷走在正法的道路上,快樂地活在當下。佛法其實不是離我們很遙遠的,就在我們的眼前,就在我們當學員和做義工的當下。培養出這種正知的能力,是我們所帶回去的最珍貴的禮物,一個值得可以和別人分享的禮物。最後,

 

願所有的法友和義工們,正知自己的目標。

願所有的法友和義工們,正知自己的角色。

願所有的法友和義工們,正知自己的身、口、意的行為。

願所有走在覺醒的道路上的人們,不斷地提昇、提昇、再提昇。

 

――――


內觀禪林法談:因果與三歸五戒

 

林崇安,2006

 

各位精進的法友和熱心的義工們:

 

1、先祝福大家。也歡迎大家能夠來「內觀教育禪林」精進禪修、研習經論或者當義工,用以累積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

首先,我們簡單地介紹一下「內觀教育禪林」的訓練內容。「內觀教育」就是透過教育的學習過程,培養出個人的戒律、禪定和智慧的能力,這種能力唯有經由學員不斷地訓練才能達成。「內觀教育」的訓練內容有二方面,一個是佛經義理的研習,包含因明辯經營,用以提升聞所成慧和思所成慧。另一個是禪修的實踐,包含內觀禪修營,用以達成修所成慧。所以,「內觀教育禪林」是提供給真正想往上提升自己能力的人,以正知來淨化自己,累積自己的智慧和慈悲。

2、如何以正知來提昇自己、淨化自己呢?答案是,我們要把工作當作是修行。首先,時時正知自己的目標、時時正知自己的角色,接著,時時正知自己的身業、語業和意業,也就是,時時守好自己當下的一顆心,那麼,你不但是在工作而且是在禪修。

3、但是如何看顧好自己當下的一顆心呢?這就需要靠正念和正知這二個天生的大護法。許多人都能專注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也可以說,天生下來都有念念不忘的一種憶念能力,這便是我們本來就有的第一個大護法,稱做正念。但是,我們所喜歡的事情、我們所憶念的東西,如果是不好的,就要靠第二個大護法來阻止,使我們從不好的事情放手,回歸到正途上,這種檢驗和警覺的能力,便是正知。所以,修行時除了把心鎖定在正念外,還要有正知來辨別,這是我們在這兒所特別強調的。

4、我們看到不同的禪修者,同樣是修行,有的進步很快,有的卻是始終都在原地踏步,為什麼呢?追究起來,最主要的原因是由於缺少了正知,未能守好自己當下的一顆心,未能守住自己的本分,忙於浪費時間在無意義的事上,因而始終都在原地踏步。從一般世間的道理來看,做先生的應做好先生的角色,做太太的應做好太太的角色,做教務的應做好教務的角色,做訓導的就應好訓導的角色。誰能在正知下,做好自己的角色,誰就會生起喜悅與快樂,因為在正知下,可以不捲入是非中,可以不節外生枝;在正知下,除了單純去做份內的事外,心無所求,因而不會跟隨外在的稱讚或貶損而起舞。同樣的道理,如果禪修者有正念和正知做靠山,單純去做份內的事,時時守好自己當下的這一顆心,最後將生起明和解脫。明和解脫就是修行佛法的終點。

5、正知自己的身業、語業和意業,也就是,時時守好自己當下的一顆心,能夠這樣來修行就是懂得緣起、正知因果。什麼是正知因果呢?不要把因果看得很神秘。我們每天都生活在因果中。在厨房做一道菜,從買材料開始,經過洗菜、切菜、炒菜,配合素料、火力等等,一直到端到桌面上,這一整個過程,就是一個因果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我們當下就可以學習到佛法,可以學習到緣起的法則。在這一系列的過程中,只要有一個環結出了問題,就不能得到好的結果,例如,菜太老了,配料太鹹了,火太火了,都會使這道菜不能色香味俱全。從緣起的因果來看,「因」沒有弄好,「果」就會不理想;因弄好了,果就自然會理想。這便是大自然的因果法則,這一法則每天都活生生的呈現在我們的眼前,我們由於沒有聽聞佛法,因而不知道如何將因果法則用到淨化心靈上,實在可惜。

6、從因果的角度來看,我們要淨化心靈也不是那麼困難的,因為淨化心靈也同樣遵循著因果的法則:只要把相關的材料具足,從因到果以正知來操作,小心的進行,過濾掉心中不淨的雜質,孕育出智慧和慈悲,漸漸就能夠得到清淨的明和解脫,這整個心靈建設的過程,就像大厨做菜一樣,按照次序,一步一步做出可口的菜。

7、我們也懂得,蓋房子要一步步來完成,從設計到買材料、建地基和往上蓋主體結構到完工,都是順著因果而來。同樣的,佛法的教育就是蓋建心靈的大殿堂,也要一步步來完成。這大殿堂有它的材料,我們要知道它的材料,就是戒律、禪定和智慧三大類,也可以細分成八聖道或三十七菩提分法。這些材料若不齊全,我們的心靈大殿堂就不可能完成,再急也沒有用。

8、這一心靈的工程也不很抽象的而是很具體的。就像一個學生從入學開始,遵守校規,認真上課,三、四年後就畢業了。一點也不抽象。要知道佛法的教育課程也是如此。來到禪林或任何寺院,都要清楚自己的目標和角色,要以正知看清自己是不是往目標前進,以正知檢查自己的正念、正定和智慧是不是穩定的成長,這是可以檢驗的,就像學生透過考試可以客觀檢驗出他的程度一樣。所以,佛弟子應時時以正知檢驗自己的身語意三業是否越來越清淨了,在生活中是否越來越活在當下了,時時正知自己的心靈大殿堂蓋建到那一階段了,而不是一幅一直掛在牆壁上的豪華設計圖而已。

9、所以,正知目標、正知角色後,要掌握正知因果。由於正知因果,你知道成果不會憑空掉下來,必須步步為營,將材料、元件準備齊全,最後才能得到好的結果。所以,由「正知因果」走向「正知材料和元件」――要將材料和元件一一準備好,這實在太重要了。

10、首先,要確認:修行的種子是我們當下的這一顆心修行的主角也是我們當下的這一顆心。這一顆心的組成元件就是戒、定、慧。每一元件都要堅固,合成才能堅固。現在的問題是,我們此刻的這一顆心太軟弱了,太容易受環境左右了,就像一隻弱小的貓,看到大老鼠就忙著追趕,結果疲於奔命而沒有任何的效果。想要徹底解決,就是把這隻弱小的貓養大,養成大貓後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同樣的道理,我們要掌握修行的重點,要由基地下手。

11、但是修行的基地是什麼呢?以下先舉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期的戒勝長者的故事。

12、戒勝長者是一位很守戒律的在家居士,因而他的言行很令人信服。有一次,城內的一批強盜抓住他,企圖利用他的名聲去詐騙錢財,也就是說,這些強盜威脅戒勝長者,要他去作偽證,向一戶很有錢的人家詐騙一大筆錢財。

但是戒勝長者視死如歸,寧願被殺死也不作偽證,因為守戒可以生天,破戒則會墮落。他向這些強盜說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道理, 戒勝長者接著說:「你們由於前世作了欺誑的惡業,雖然現在得到人身,但是衣食常常缺乏,如果這一輩子又不去作善,累積更多的惡業,那麼,這一世命終之後,除了投生更差的三惡道外,無處相容了。」

這些強盜聽了不由得生起懺悔之心,並說:「長者!今後我們應當如何作而得改過向善呢?」

戒勝長者說:「一切是以三歸依和五戒作為善趣的因。」三歸依是歸依佛寶、歸依法寶、歸依僧寶等三寶。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殺生就是不故意殺害有生命的眾生。不偷盜就是不經過允許不拿走別人的東西,這裡也包括不賭博和不詐財。不邪淫就是不正當的性行為。不妄語就是不說謊,這裡也包括不搬弄是非和惡口罵人。不飲酒就是不喝酒,這裡也包括不吸食會喪失心智的毒品等。

這些強盜聽完戒勝長者的分析後很受感動,表示願意接受三歸五戒,從此改過向善。戒勝長者當下便對這些具有善根的強盜傳授三歸五戒。傳授完他們歡歡喜喜的離去了。

這兒,戒勝長者明白指出,向善的基地是要從三歸五戒開始。

任何人從歸依三寶開始後,一直到生命結束,都能遵守,就稱做盡形壽歸依三寶。

13、我們再舉一經上的實例來說明歸依三寶的殊勝之處。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期,有一位天神在天上享樂一段長日子後,有一天觀察到自己就要命終了,並且由於過去的業報,他覺察到自己死後立即將投生到王舍城做豬,要吃一輩子的豬食,不由得愁嘆憂苦。帝釋天王看到了,生起悲憫之心,告訴這位天神說:「你不如歸依三寶,誠心念: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吧!」

這一位天神由於怕死,更怕投生到惡道,便跟著念:「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天神受三歸後不久就命終了。帝釋天王在他命終後,想觀察他投生到何處去,結果在王舍城找不到,在人間的其他地方也找不到,在帝釋天王所管轄之處也找不到。帝釋天王便去請教佛陀。

佛陀告訴帝釋天王說:「這一天神由於誠心歸依三寶,已經投生到你上方的覩史多天,正在享受著天界的快樂。」

14、這一故事指出,三寶是眾生的救護,是往上提升的一個基地,所以誠心歸依三寶實在太重要了。為何歸依三寶有這麼大的功德呢?這是因為,一個人過去的惡業快要成熟時,如同石頭正要往水下沈,但是如果有一大船撐住,石頭就不下沈了。同樣的道理,一個人過去的惡業雖將使人下落,但是如果這人現在改過向善,以誠心來歸依三寶,這種清淨心的功德,就如同大船的撐住,因而能逢凶化吉。所以,歸依三寶的功德是非常大的。

15、在《雜阿含經》中,還有一重要的實際例子。舍衛城的大富豪給孤獨長者是一位積極授人三歸五戒的在家居士。

給孤獨長者如果知道家中有親人懷孕,就教導懷孕的母親受三歸五戒。小孩出生後,聽得懂話時,就教導小孩三歸依,小孩長大有分別是非的能力時,就授與五戒。

同樣的,給孤獨長者家中的婢女、傭人、住客們,如果有人懷孕,也同樣勸受三歸依和五戒。

如果聽說有人要賣奴婢,便請賣者受三歸五戒,如果能受便買他的奴婢,如果不能受便不買。

如果家中有新進的僱員和傭工,同樣也要先求受三歸五戒,接受之後才予以僱用。

雖然給孤獨長者的這種作風強硬了一些,但是他有信心知道自己這樣做是對的,並且知道這些奉行三歸五戒的人死後都會生到天上去。經由他的勸導,他的親友們由於奉行三歸五戒,死後確實都生到天上去,這是由釋迦牟尼佛所親自確認的。如果在活著的此時,奉行三歸五戒,培養出天堂般的喜悅,死時自然生到天堂去。如果在活著的此時,養成邪惡的心念,死時自然生到惡道或地獄去。如果在活著的此時,內心已經達成超越無明的束縛,死時自然超出三界,不再輪迴。這些過程完全順著大自然的因果法則。

16、我們再進一步來分析歸依的意義。什麼是歸依呢?依據《大毗婆沙論》的解釋,歸依的意義就是救護的意義。歸依三寶就是以佛寶、法寶、僧寶作救護。歸依佛寶是歸依佛陀的無學菩提法,也就是智慧法身。歸依法寶是歸依滅諦和愛盡涅槃。歸依僧寶是歸依達成僧伽的學、無學法,也就是有學聖者的道諦。所以,佛寶是指正等覺者心中的智慧,法寶是指內心痛苦的完全滅除,僧寶是指聖者心中的道諦和真正的智慧。這些是我們真正的歸依處、真正的救護,也是我們真正嚮往的目標。我們真誠歸依三寶後,就是已經確立了自己人生和修行的究竟目標,所以「正知歸依」實在太重要了。

17、由此解說,可以看出歸依其實不是一種儀式,而是一種自我的期許,期許自己成為無學的聖者,並確立自己今後的角色是一位往上提升、走向滅苦的目標的佛弟子。同樣的,五戒也不是一種儀式,而是自己對基本道德的一種期許,這是社會善良風氣的基礎,也是佛弟子所應奉行的。

18、總之,三歸五戒是滅苦的基地,也是修出禪定和智慧的基礎。既然來內觀禪林是為了累積福德和智慧資糧,就要建立在三歸五戒這一基地上。所以,在禪林的人員每天都要效法給孤獨長者授人三歸五戒的精神,也要效法戒勝長者的奉行三歸五戒。

認清三歸五戒的正面意義後,凡是未受三歸五戒的人,請利用這次機會,生起稀有之心,虔誠地接受三歸五戒,現在大家一起如下唸誦三歸三遍:

 

我 盡形壽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我 盡形壽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我 盡形壽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18、接著,所有的學員和義工們當停留在禪林的期間內時,都要奉行五戒,所以凡是未受五戒的人,現在一起如下唸誦五戒三遍:

 

我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

我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

我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

 

19、大家唸誦完這些句子,表示我們在禪林內將奉行五戒。這些句子,是提醒我們要「正知目標」:要記住佛陀所教導的涅槃和滅苦是我們修行的目標。也提醒我們要「正知角色」:我們奉行五戒,所扮演的角色是往這究竟的目標前進,使內心生起真正的智慧,這是佛弟子們不愧於天地之間的角色。至於願意來禪林長期服務的義工們,更必須以身作則,盡形壽奉行五戒:終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並且要按月來自我檢討和聆聽法談,這實在太重要了,唯有如此我們才有可能往上提升。許多修行人沒有進步,就是因為沒有以三歸五戒作基礎,結果就像把城堡建築在沙灘上,難免白忙一場,實在可惜。所以,三歸五戒實在太重要了。一旦立足於「三歸五戒」這一基地,那麼,我們的人生將不再徬徨,因為我們的身業、語業和意業一切都有了方向,我們將順著因果,在基地上安穩地蓋建出禪定、智慧和慈悲的大殿堂。

20、現在,將以上所說的再作一提醒:守住自己的目標、守住自己的角色,守住自己這唯一的一顆心,不要讓它溜出去,以正知和愛心來呵護它,時時正知於「三歸五戒」,讓自己不斷走在正法的道路上,就像戒勝長者一樣,有信心而快樂地活在當下,毫不畏懼死亡。佛法其實不是離我們很遙遠的,就在我們的眼前,就在我們當學員和做義工的當下。培養出這種正知的能力,是我們所帶回去的最珍貴的禮物,一個值得可以和別人分享的禮物。最後:

 

願所有的法友和義工們,正知自己的目標。

願所有的法友和義工們,正知自己的角色。

願所有的法友和義工們,正知自己的身、口、意的行為。

願所有走在覺醒的道路上的人們,不斷地提昇、提昇、再提昇。

 

――――

 


《內觀雜誌》

 

行政院新聞局登記證局版北市誌字第313號

1995年10月1日創刊

發行人:李雪卿

編輯:內觀雜誌編輯組

聯絡:320中壢市郵政信箱9-110

Index :: Print ::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