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 now ! Login
主選單
知覺和受
  Posted on Fri 15 Sep 2006 by insights (2154 reads)
知覺和受

林崇安編,2006


●《雜阿含經》經文:

(0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0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毘婆尸如來未成佛時,獨一靜處,禪思思惟,作如是觀:觀察諸受,云何為受?云何受集?云何受滅?云何受集道跡?云何受滅道跡?云何受味?云何受患?云何受離?

(3a)如是觀察,有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3b)觸集是受集;

(3c)觸滅是受滅;

(3d)若於受愛樂、讚歎、染著、堅住,是名受集道跡;

(3e)若於受不愛樂、讚歎、染著、堅住,是名受滅道跡;

(3f)若受因緣生樂喜,是名受味;

(3g)若受無常變易法,是名受患;

(3h)若於受斷欲貪、越欲貪,是名受離。」

(0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5)如毘婆尸佛,如是式棄佛、毘濕波浮佛、迦羅迦孫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葉佛,及我釋迦文佛,未成佛時思惟觀察諸受,亦復如是。

(大四七五,內三九五,光四七四,S24)


●《雜阿含經》經文:

(0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我於諸受不如實知,受集、受滅、受集道跡、受滅道跡、受味、受患、受離不如實知,我於諸天世間魔、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不得解脫、出離,脫諸顛倒,亦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b)以我於諸受、受集、受滅、受集道跡、受滅道跡、受味、受患、受離如實知故,於諸天世間魔、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為脫、為出,為脫諸顛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3)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大四七九,內三九八,光四七八)


【因明論式舉例】

1身受,應是受,因為是領納的覺知故。

2身受,應是受,因為是受蘊故。


【因明證明題】

攻方:身受,應不是想,因為是受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身受,應是受,因為是領納的覺知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身受,應是領納的覺知,因為是身體的領納的覺知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身受,應是身體的領納的覺知,因為是與身受為一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身受,應是與身受為一,因為依據自身為一的公設故。

守方:同意。

攻方:身受,應是身體的領納的覺知嗎?

守方:同意。

攻方:身受,應是領納的覺知嗎?

守方:同意。

攻方:身受,應是受嗎?

守方:同意。

攻方:身受,應不是想,因為是受故。因已許。

守方:不遍!

攻方:應有遍,因為*受與想相違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受,應是與想相違,因為是與想相違的受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受,應是與想相違的受,因為與受為一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受,應是與受為一,因為依據自身為一的公設故。

守方:同意。

攻方:受,應是與想相違的受嗎?

守方:同意。

攻方:受,應是與想相違嗎?

守方:同意。

攻方:凡是受,都不是想嗎?

守方:同意。

攻方:身受,應不是想,因為是受故。因已許。周遍已許。

守方:同意。

Index :: Print ::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