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title:   B3攝事分˙緣品
First posted:   Thu 02 Feb 2006
Description:   瑜伽師地論《攝事分˙緣品並科判》
Article text:

《攝事分˙緣品》

 

《瑜伽師地論》卷93-96

玄奘法師譯

林崇安編,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

【內觀教育版】2003

 

1.          本版列出《瑜伽師地論.攝事分》論文並標出科判(主要依據韓清淨所編的科判)。【內x】表示內觀教育版的《雜阿含經˙緣品》中之第x經。

2.          凡是對舊譯經論有所更正的字句,都用括號〔〕標出。

 

 

緣品/緣起食諦界擇攝

 

如是已說「處」擇攝,「緣起、食、諦、界」擇攝,我今當說。

 

總嗢柁南曰:

 

A1立等;

A2二諦等;

A3以觸為緣等;

A4有滅等;

A5食等;

A6最後如理等。

 


緣起相應

 

A1攝頌標列

 

別嗢柁南曰:

 

【170】立、【171】苦、【172】聚、【173】諦觀;

【174】攝聖教、【175】微智;

【176】思量際、【177】觀察;

【178】上慢、後【179】甚深。

 

【170】寅一「立門」(分二)

  卯一略標列

略由三相,應知建立緣起差別:

一、從前際中際得生;

二、從中際後際得生;

三、於中際生已隨轉,及趣清淨。

  卯二廣釋相(分二)

    辰一從前際中際生及生隨轉(分二)

      巳一徵

此中云何從其前際中際得生,及於中際生已隨轉?

      巳二釋(分二)

        午一辨生轉相(分二)

          未一辨(分二)

            申一從前際生(分二)

              酉一前際攝(分二)

                戌一無明緣行

謂如有一,宿非聰慧,「無明」為緣,造作增長罪、福、不動「身、語、意業」。

                戌二行緣識

由此為緣,隨業行「識」,乃至命終隨轉不絕,能為後世「續生識」因。

              酉二中際攝(分二)

                戌一生起位

如是展轉,有內、外愛,識生果時,能為助伴,現前而起。既命終已,由前際因,於現在世自體得生。

                戌二增長位

生已漸次,於母腹中,「因識」為緣續生「果識」,隨轉不絕,任持所有羯邏藍等「名色」分位;後後殊勝,始從胎藏乃至衰老。

            申二生已隨轉(分二)

              酉一出二依止(分二)

                戌一別辨(分二)

                  亥一名色緣識(分二)

                    天一標說

又即此識當續生時,能感生業與異熟果,「異熟生識」復依「名色」相續而轉,謂依眼等六根轉故,由是說言「名色緣識」。

                    天二釋相

俱生五根,說名為「色」;無間滅等,說名為「名」。隨其所應,能與六識作所依止,識依彼故,乃至命終數數隨轉。

                  亥二識緣名色

又五色根,根依大種,根處大種所生諸色,及諸餘名,由彼執持所有根等,墮在相續流轉不絕。

                戌二總結

此二總名「隨轉依止」,由是故言:「識緣名色,名色緣識」。

              酉二喻如束盧

於現在世,猶如束蘆相依而轉,乃至壽住。

          未二結

如是名為:從其前際,中際緣起諸行得生;於其中際,生已隨轉。

        午二料簡差別(分二)

          未一約四生辨(分三)

            申一指依胎生

當知此中,依胎生者說轉次第。

            申二簡卵濕生

卵生、濕生,除在母腹,有餘差別。

            申三別辨化生(分二)

              酉一欲色界

有色有情,在欲、色界受化生者,於初生時諸根圓滿,與餘差別。

              酉二無色界

在無色界諸有情類,識依於名及色種子,名及色種依識而轉,由彼識中有色種故,色雖間斷後當更生,如是名為:此中差別。

          未二約三業辨

由福業故,生於欲界人、天兩趣;

由罪業故,生惡趣中;

由不動業,生色、無色。

    辰二從中際後際得生及趣清淨(分二)

      巳一總徵

云何名為:從其中際後際緣起諸行得生?云何不生,由不生故證得清淨?

      巳二別釋(分二)

        午一從中際後際生(分二)

          未一別辨(分二)

            申一中際攝(分二)

              酉一標列二果

謂彼如是於中際生補特伽羅,領受先業所得二果:

一者、領受內異熟果;

二者、領受境界所生受增上果。

              酉二別釋其因(分二)

                戌一引因(分二)

                  亥一辨相(分二)

                    天一能引(分二)

地一無明緣行

彼由聽聞不正法故,或由先世串習力故,於二種果發起愚癡。彼由於內異熟果中有愚癡故,不能如實了知當來後有生苦,由此前際、後際無明增上力故,如前造作增長諸行。

地二行緣識(分二)

玄一明緣起

由此新業熏變識故,於現法中隨業而行,如是無明以為緣故諸行得生。行為緣故,令識轉變。

玄二出體性

當知此識於現法中但是因性,攝受當生諸識果故,約就一切相續為名,說六識身。

                    天二所引

又即此識,當來後有名色種子之所隨逐;

名色種子,復為當來後有六處種子隨逐;

六處種子,復為當來後有諸觸種子隨逐;

此觸種子,復為當來後有諸受種子隨逐。

                  亥二結名

當知是名於其中際後有引因,由識為先,受為最後,遍能牽引諸自體故。

                戌二生因(分三)

                  亥一受緣愛

如是由先異熟果愚引後有已,復由第二境界所生增上果愚,緣境界受,發生貪愛。

                  亥二愛緣取

由此愛故,或求諸欲,或求諸有。

又取欲取,或取見、戒禁、我語取。

                  亥三取緣有

取諸取已,愛、取和合,潤先引因,轉名為有,是當生起因所攝故。

            申二後際攝(分二)

              酉一約自體辨(分二)

                戌一如引因生

此有無間,既命終已,如其引因所引諸行,識為最初,受為最後,或漸次生,或復頓生。

                戌二依生因生

如是應知,於現法中,初用無明觸所生受為緣生愛;

愛為緣故,次生於取;

取為緣故,轉成其有;

有為緣故,當生得生;

生為緣故,老、病、死等眾苦差別次第現前。

              酉二約依處辨

當知此中,或有處所生處現前,或有處所種子隨逐。

          未二總結

如是中際無明緣行、受緣愛等,能生後際緣起諸行。

        午二後際不生趣清淨(分四)

          未一得清靜智見

若現法中,從他聞法,或於先世已集資糧,由彼為因,能於二種果性諸行如理思惟:若於彼因,若於彼滅,若趣滅行,如理作意思惟彼故,發生正見。

又於諸諦,漸次獲得有學、無學清淨智見。

          未二證清淨解脫(分二)

            申一慧解脫

彼由如是智、見力故,能無餘斷無明及愛。

由彼斷故,即彼所緣不如實知諸無明觸所生諸受,亦復隨斷。

由此斷故,於現法中,由離無明,證慧解脫。

            申二心解脫

又無明觸所生諸受相應心中,所有相應貪愛煩惱,彼於其心亦得離繫,由離貪故,證心解脫。

          未三成不生法(分二)

            申一無牽引因

又即由彼無明滅故,諸有無明猶未斷時,依於後際應生行、識,乃至諸受,皆不得生,成不生法,是故說言:「無明」滅故,諸行隨滅,次第乃至「異熟所生諸觸滅故,異熟所生諸受隨滅」。

            申二無生起因

又現法中無明滅故,無明觸滅;

由無明觸永得滅故,從無明觸所生受滅;

由無明觸所生諸受永得滅故,愛亦隨減;

由愛滅故,如前說名所有取等,乃至損惱以為後邊諸行皆滅,成不生法。

          未四證得涅槃(分三)

            申一有餘依涅槃(分三)

              酉一證得現法涅槃

於現法中,如是諸行皆不流轉。不流轉故,於現法中住有餘依般涅槃界,名為「證得現法涅槃」。

              酉二清淨鮮白

彼於爾時,識緣名色,名色緣識,有餘未滅,而得說名:清淨鮮白。

              酉三辨住捨

乃至有識身住未滅,彼恆領受離繫諸受,無有繫縛。

彼有識身乃至先業所引壽量,恆相續住。

            申二無餘依涅槃(分二)

              酉一顯究竟(分二)

                戌一釋滅相

壽量若盡,能執持識捨所執身,命根亦捨,從此已後,所有滅根無餘永滅,都無所有。

又彼諸識與一切受,於此位中任運而滅,先因滅故,餘更不續,亦無餘滅。

                戌二結得名

由此道理,名無餘依般涅槃界,究竟寂靜、常住、妙跡。

              酉二出為趣

為此義故,常隨涅槃,常以涅槃為其究竟,於世尊所熟修梵行。

  卯三結建立

是名廣說由三種相,建立緣起:謂從前際中際流轉,從其中際後際流轉,復於中際流轉,清淨。

 

【171】寅二「苦門」(分二)【內242-243】

  卯一總標

復次,安立九相,後有苦樹能生當有。

  卯二別辨(分二)

    辰一約現業辨(分二)【內242】

      巳一出黑品(分二)

        午一安立五相(分三)

          未一初一相

謂有世間非聰慧者,於現法中所造新業,如小苦樹。

          未二次三相

若彼世間非聰慧者,於能隨順諸漏處所,依現在世隨觀愛味,依過去世深生顧戀,依未來世專心繫著。

          未三後一相

如是住已,先所未斷一切貪愛,由數習故轉更增長。

        午二能生當有

此非聰慧補特伽羅,欲令如是後有小樹復加滋茂,以貪愛水而恒溉灌,令如前說能感當來,取所得果,漸次圓滿。

      巳二簡白品(分二)

        午一正觀法性

若有多聞諸聖弟子,雖造有漏能感當來諸業小樹,然於能順煩惱諸行,無倒隨觀生滅法性,於斷、無欲及以滅界,無倒隨觀是寂靜性,損減彼業,不令增長,使其愛水亦皆消散。

        午二斷愛取等

故聰慧者,不欲滋榮後有小樹,便斷其愛、愛緣取等。

損壞如是後有小樹,尚令一切皆無所有,何況使其後更增長!

    辰二約先業辨(分二)【內243】

      巳一出黑品(分二)

        午一安立四相(分四)

          未一第一相

復更有一補特伽羅,已生自體,諸先所有造作增長順後受業,於現法中為其所繫;即彼自體及先所造順後受業,總攝為一,說名後有,如大苦樹。

          未二第二相

若於能順諸煩惱法,如前乃至專心繫著,如是住已,彼先所造順後受業,如直下根,令樹鬱茂。

          未三第三相

於現法中,彼愛煩惱,如傍注道,令樹潤澤。

          未四第四相

以此為因,令隨惑業行一切種子識,於當來世正續生時,住於名色,如是苦樹長時安立。

        午二能生當有

當知如是補特伽羅,欲令苦樹展轉滋茂。

      巳二簡白品

此中白品,如前應知。

 

【172】寅三「聚門」(分二)【內244-245】

  卯一出觀諸諦(分二)

    辰一標所為

復次,世尊在昔為菩薩時,棄前所得諸世俗道及世諸師,處菩提座,為欲悲愍利他有情以為上首,自於諸諦起正觀察。

    辰二明逆觀(分二)

      巳一觀苦集(分二)

        午一明道理(分三)

          未一總標

爾時,為欲歷觀苦諦,由老死支苦諦所攝,故於緣起逆歷觀察。

          未二別辨(分二)

            申一舉觀老死(分二)

              酉一標列

當知此中,由三種相,於其老死如理觀察:

一者、觀察細因緣故;

二者、觀察粗因緣故;

三者、觀察非不定故。

              酉二隨釋(分二)

                戌一初二相(分二)

                  亥一釋細粗

感生因緣,亦名為生;即生自體,亦名為生。前生是細,後生為粗。

                  亥二辨因緣

此中觀前細生有故而有老死,亦觀由後粗生緣故得有老死;當來老死,細生為因,現法老死,粗生為因。

                戌二後一相

云何名為:非不決定?謂即除彼生處所攝二種生體,餘定無能與老死果。

            申二例觀生等

如觀老死,生、有、取、愛,各由二種如理觀察,當知亦爾。

          未三結觀苦、集二諦

如是名為:始從老死,次第逆觀苦、集二諦緣起道理。

        午二出譬喻

應知此中,順集諦法猶如燈炷,即此集諦如膏油等,苦諦類燈。

諸非聰慧補特伽羅,譬於灌油并集炷者,如是苦燈燒然長世。

      巳二結觀滅、道二諦

當知白品,與此相違,謂「善方便觀滅、道諦」。

  卯二廣苦差別(分三)

    辰一總標

復有二種補特伽羅。

    辰二徵起

何等為二?

    辰三列釋(分二)

      巳一唯自苦燈相續喻【內244】

唯行自非利益行,謂但於己集炷、灌油,令一苦燈相續久住。

      巳二自他大苦火聚喻【內245】

復有餘補特伽羅,兼行自、他無量大眾非利益行,為然自、他大苦火聚。攝受聽聞邪法為先,聞、思、修慧所引邪行,譬如積集乾薪、乾草及乾牛糞,由是因緣,令苦火聚長時熾然,無有斷絕。

 

【173】寅四「諦觀門」(分二)【內246】

  卯一出觀四諦(分二)

    辰一辨(分三)

      巳一觀苦、集二諦(分二)

        午一辨觀相(分二)

          未一逆觀(分二)

            申一觀緣起支(分二)

              酉一始觀老死乃至愛

復次,世尊在昔為菩薩時,處菩提座,依緣起門,逆次而入。

先緣後際,如理思惟老死苦諦,乃至其愛。如是觀察後際苦諦,及後際苦所有集諦,未為喜足。

              酉二次觀受觸乃至識

遂復觀察後際集諦因緣所攝現在眾苦,謂遍逆觀受、觸、六處、名色與識。

            申二觀未來苦、集

當知此中,觀未來苦,是當苦諦;

觀彼集因,是當集諦。

觀未來世苦之集諦,由誰而有?知由從先集所生起識為邊際,現法苦有。

          未二順觀(分二)

            申一觀轉還

既知從先集所生起,不應復觀「此云何有?」是故世尊昔菩薩時,為觀當來所有苦、集,觀現在苦乃至作意相應心識,而復轉還。

            申二觀順上

又為漸次觀彼後際集諦依處。

後際苦諦所依止處,當知即是後際集諦,故乃至識,復還順上。

        午二結順逆

如是順、逆,如理觀察緣起苦、集。

      巳二觀滅諦(分三)

        午一標

從此無間,為觀滅諦,始從老死逆次第入,乃至無明。

        午二徵

何以故?

        午三釋

觀察「如是現在苦諦,云何一切皆悉盡滅?」

謂不造作無明為緣新業行故。

      巳三觀道諦(分二)

        午一標尋求

如是歷觀三聖諦已,次更尋求「此滅聖諦,何道何行而能證得?」

        午二顯證得

由如前說,宿住隨念,憶昔為求諸漏永盡世間正見,如教授者令現在前。

作是思惟:「我今證得先舊正道,古昔諸仙同所遊履。」

    辰二結

如是但以世間作意歷觀四諦。

  卯二明二利行(分二)

    辰一自利行

又以正見,於諸諦中得入現觀,次第方便,證覺無上正等菩提;現見方便,獲得無漏有學、無學善淨智見。

為此義故,於三大劫阿僧企耶修行一切難行之行,今於此義皆已證得。

    辰二利他行

為利他故,哀愍世間諸人天故,隨有堪能入聖法者,開四聖諦,令生等覺。

 

【174】寅五「攝聖教門」(分四)【內247】

  卯一標

復次,佛世尊教,三處所攝。

  卯二徵

何等為三?

  卯三列

一、善建立諸緣生法無作用故。

二、彼為依,利他行故。

三、彼為依,自利行故。

  卯四釋(分三)

    辰一善建立諸緣生法無作用故(分二)

      巳一名施設

此中善建立諸緣生法無作用故者,謂從後際苦,逆觀現法前際苦、集,名色緣識,識緣名色,譬如束蘆;展轉相依而得住立。

於其中間,諸緣生法,皆非自作、亦非他作、非自他作、非無因生。

如是施設,名善建立諸緣生法無作用故。

      巳二釋善立

所以者何?無常諸行,前際無故,後際無故,中際雖有唯剎那故;

作用動轉,約第一義都無所有,但依世俗暫假施教。

如是施設,如實無倒,是故說此名善建立。

    辰二彼為依利他行

即依如是善建立性,依諸緣起,為他宣說聖諦法教,名彼為依利他行故。

    辰三彼為依自利行(分二)

      巳一標能趣證

即此為依,自能趣入聖諦現觀,法隨法行,又能證得現法涅槃,當知是名用彼為依自利行故。

      巳二出其異名

又先積集智慧資糧諸弟子眾,成就猛利俱生慧故,名為聰慧;

具教智故,名為明了;

具證智故,名善調伏;

不由他緣自覺法故,名無所畏;

緣於涅槃如實覺故,名見甘露;

盡無生智為所依止,證有餘依涅槃界故,名「身證得妙甘露界具足安住」。

 

【175】寅六「微智門」(分二)【內248-249】

  卯一簡外道(分二)

    辰一標未解脫

復次,有諸愚夫外道種類,雖能觀見四大種身粗無常性,由觀此身雖久住立,而有增、減,死時、生時有捨、取故,便於其身能厭、能離、能起勝解,以世間道離欲界欲,離色界欲,極至有頂。

然彼於身,當知仍名未得解脫。

    辰二釋其所以

所以者何?

由於彼彼所得定中,瑩磨其識,執取為我,雜染而住。

復於後時壽盡、業盡,還退生下,以於緣起不善巧故。

  卯二明諸聖(分二)

    辰一出觀察(分二)

      巳一初位攝(分二)

        午一標觀未觀

諸聖弟子雖於緣起已得善巧,而但隨觀四大種身細無常性,未即觀察識無常性。

        午二釋其所以

所以者何?

四大種身經久時住,〔無常相〕可得。

剎那相似「相續」隨轉,其無常性難可得故。識無常相粗顯可得:剎那剎那所緣易脫,其相轉變,無量品類有差別故。

      巳二後位攝(分三)

        午一標識極細

雖即此識無常性相,無量品類粗顯易得,然復說名「最極微細」,當知其性難可識故,難可入故。

        午二釋境差別(分二)

          未一出自境

所以者何?唯是慧眼所見境故。

          未二勝餘境

四大種身,有增、有減,有捨、有取,其無常性尚為非理肉眼境界,況其餘眼。

        午三明能悟入

緣起善巧諸聖弟子,復欲悟入最極微細識無常性,即於緣起如理思惟,由能分別墮自「相續」觸所生起諸受分位差別性故,便能悟入識無常性。

    辰二明解脫

彼既成就如是智見,漸次於受所依止身、所因諸觸,及餘一切名所攝行,皆能厭離,生於勝解,亦得解脫。

得解脫故,安住畢竟,若有餘依、若無餘依二涅槃界。

 

【176】寅七「思量際門」(分三)【內250】

  卯一總標

復次,於緣起法善巧苾芻,由三種相,於其三際能正思量,正能盡苦。

  卯二別列(分二)

    辰一三相

云何三相?

一、苦依處(註:億波提);

二、苦因緣;

三、苦因緣依處。

是名三相。

    辰二

云何三際?

一者、中際;

二、過去際;

三、未來際。

是名三際。

  卯三隨釋(分二)

    辰一由三相(分三)

      巳一苦依處(分二)

        午一內身苦依

當知此中,「內身苦依」,是寒熱等及病死等眾苦差別,現法生起之所依處。何以故?

由有此故,於所依身彼得生故。

        午二攝受苦依

外父母等親屬朋黨「攝受苦依」,是供侍等,執持刀杖以為後邊,憂、愁、歎等眾苦差別之所依處。何以故?

如前說故。

      巳二苦因緣

此二種依,用攝受「愛」以為其因,由以集愛,此依生起,名苦因緣。

      巳三苦因緣依處

又即此愛,依止「可樂妙色境界」以為依處,方乃得生,說彼名苦因緣依處。

    辰二於三際(分二)

      巳一能正思量(分二)

        午一辨(分二)

          未一舉於現在

又諸所有現在境界,貪、瞋、癡火熱惱為因,令生燋渴,由是遂飲。

譬如雜毒可樂妙色所緣境界甘美之飲,不能棄捨,轉增渴愛,由渴愛故有當來依,當來依故便有眾苦。

如是當知,由第一義名為趣死。

          未二例於未來

即由如是現在道理,應當了知去、來道理。

        午二結

當知是名能正思量中、去、來際。

      巳二思量所依(分二)

        午一標

又即依止四種言說,應知一切所依三量:

        午二配

若見、若知二種言說,是依現量;

若覺言說,是依比量;

若聞言說,依至教量。

 

【177】寅八「觀察門」(分二)【內251】

  卯一出五相(分四)

    辰一標

復次,由五種相,正勤方便,觀察緣起,能盡眾苦,能作苦邊。

    辰二徵

何等為五?

    辰三列

一者、觀察諸緣生法生起因緣;

二者、觀察彼滅因緣;

三者、如實了知能趣彼滅正行;

四者、修行法隨法行;

五者、於證離增上慢。

    辰四結

如是名為:善巧觀察及果成滿。

  卯二別顯義(分二)

    辰一初四相(分二)

      巳一未來觀乃至識(分二)

        午一標

始從未來,依因緣苦,逆次乃至識緣名色,由四種相觀察通達,修習正行。

        午二釋

謂由二相,觀察當來因有故果有,因無故果無;既觀察已,通達因無由修正行,既通達已,隨正修行法隨法行。

      巳二現法觀無明、行(分二)

        午一觀察因緣

又正觀察,於現法中無明為緣,福及非福、不動新業,因法有故,隨福、非福、不動業行果識等有;彼非有故,此亦非有。

        午二通達修行(分二)

          未一標漸次

既觀察已,如前通達及正修行。

          未二出行果(分三)

            申一明證得

正修行時,不造無明為緣新業,故業觸已速能變吐,於現法中證得如前現見聖道、道果涅槃。

            申二喻清涼(分二)

              酉一喻離煩惱

彼於爾時,譬如陶師,舉煩惱火隨眠烝熱,隨有識身熟烝熱瓮,置極清涼涅槃岸上,令離一切煩惱烝熱。

              酉二喻得轉依

又令如瓦有識身攝依得清涼。

            申三顯究竟

應知如前領受所有身邊際受,乃至廣說,未捨命來常處恆住,終不退失阿羅漢果,亦不能造無明緣行。

    辰二後一相(分二)

      巳一徵

云何於證離增上慢?

      巳二釋

謂彼爾時,成就能緣緣起妙善清淨智見,作是思惟:依勝義諦,無流轉者,無涅槃者,唯有彼彼法生故,令彼彼法生;彼彼法滅故,令彼彼法滅。

【178】寅九「上慢門」(分三)【內252】

  卯一標

復次,略有二種增上慢者。

  卯二列

一、於有學增上慢者;

二、於無學增上慢者。

  卯三釋(分二)

    辰一辨增上慢者(分二)

      巳一出慢相(分二)

        午一別辨(分二)

          未一有學

若於有學增上慢者,彼告他言:我已渡疑,永斷三結;我於所證有學解脫,已離猶豫,已拔毒箭,已能永斷薩迦耶見以為根本一切見趣。

          未二無學

若於無學增上慢者,彼告他言:我無有上,所應作事、所應決擇,我皆已作。

        午二明依

如是二種,或依緣起,或依涅槃。

      巳二顯彼失(分三)

        午一不悟聖說

又依聖說而起說時,謂說甚深出離世間、空性相應緣性緣起順逆等事。於其所說,不能覺了,不隨悟入。

        午二起惑猶豫(分三)

          未一標

此二種因及緣故,於如實覺發起狐疑,於自相續煩惱永斷、涅槃作證亦生猶豫。

          未二徵未三釋(分二)

所以者何?

          未三釋(分二)

            申一別辨二慢(分二)

              酉一有學增上慢(分二)

                戌一出因緣

由於有學增上慢者,計我、我所常所隨逐,隨入作意,微細我慢間無間轉,不能了達。

又奢摩他任持相續,防粗煩惱令不雜亂。

                戌二結慢相

由是因緣,彼於未得生已得想,於未防護生已護想,便告於他。

            申二料簡實義(分二)

              酉一標非

又於無學增上慢者,彼自謂言:我已寂靜,我已涅槃,我已離愛,我已離取。於此未斷微細現行諸增上慢,不能了達,於所未得生已得想,於未防護生已護想,便告於他。

又於無學增上慢者,當知決定先於有學起增上慢;

無有實義諸有學者,於上無學起增上慢。

              酉二釋因

所以者何?

非彼相續煩惱現行,如是纏心堅牢而住,由此因緣,於所未得生已得想,起增上慢,堅固執著,經多時住,或告於他。

唯有失念,狹小暫時煩惱現行,尋復通達,速能遠離。

        午三獲大轟損

又彼如是,或由先時於所未得起得增上慢故,或由今時於其所得生疑惑、猶豫壞其心故,便生憂慼,作是思惟:若我所證無所有者,他之所證亦應無有。

如是便生謗聖邪見,受惡趣因,獲大衰損。

    辰二廣聖說甚深(分三)

      巳一徵

云何如前聖說甚深?

      巳二釋(分三)

        午一出聖說

謂能開示甚深緣起、究竟涅槃,三相相應有為、無為體性差別。

有為無常,無為常住;

諸行皆苦,涅槃寂靜。

一切有為,總唯是苦,及唯苦因;

一切無為,總唯眾苦及因永滅。

        午二顯證得(分二)

          未一有餘依

若諸苾芻於現法中得涅槃者,永斷後有眾苦因道,令當來世所有苦果究竟不轉。

          未二無餘依

入無餘依般涅槃時,後苦不續;先因所引現在苦依,任運而滅,至苦邊際。

        午三明甚深

此中都無先流轉者,亦無於今般涅槃者。

      巳三結

若能開示如是義言,當知名為如前所說聖說甚深。

 

【179】寅十「甚深門」(分二)【內252】《中阿含˙大因經》

  卯一出緣起教(分三)

    辰一標

復次,緣起本性最極甚深,而有一能開示令淺,當知此由二因緣故:

    辰二列

一、大師善開示故;

二、即由此補特伽羅成就微細審悉聰敏博達智故。

    辰三指

若說、若聽,是諸句義,應知如前《攝異門分》。

  卯二辨緣起相(分五)

    辰一標

當知此中諸緣起法,略由四相最極甚深。

    辰二徵

何等為四?

    辰三列

一、由微細因果難了知故;

二、由無我難了知故;

三、由離繫有情而有繫縛難了知故;

四、由有繫有情而離繫縛難了知故。

    辰四釋(分四)

      巳一微細因果難可了知(分三)

        午一徵

云何微細因果難可了知?

        午二釋(分二)

          未一總標

謂依觀察聖諦道理,始從老死,乃至識緣名色,所有有支有緣體性。

          未二別辨(分二)

            申一初老死支有緣體性(分二)

              酉一徵

云何名為:有緣體性?

              酉二釋(分二)

                戌一舉說生支(分三)

                  亥一標差別

謂於是中有因緣生,未永斷故而有生生,生既生已,唯當希待後時老死。

                  亥二釋為緣(分二)

                    天一明漸次

當知此中生之因緣,亦名為生;

因緣所起,亦名為生。

有前生故而有後生,有後生故而有老死。

                    天二簡因緣

此中前生是後生因,亦老死緣,後生唯是老死之緣。

                  亥三結總說

如是一切,總攝為一,略說名為生緣老死,當知是名初老死支有緣體性。

                戌二例有支等(分二)

                  亥一例二同

如說生支,如是有支、取支安立,當知亦爾。

                  亥二廣取別

〔取安立〕者,謂欲貪名「取」;取之差別,安立有四。

            申二愛乃至識有緣體性(分二)

              酉一辨(分四)

                戌一受緣愛(分二)

                  亥一總標

如是愛支,或「求欲門」發起諸業,或「求有門」發起諸業。

此二業門所有諸愛,當知歸趣愛、非愛受。

                  亥二料簡(分二)

                    天一是愛緣

又即此愛,由六處門所起無明觸所生受為緣故轉。

                    天二非愛緣

復有餘受非此愛緣,謂明觸所生,及非明非無明觸所生。

                戌二觸緣受(分二)

                  亥一標為緣

又即此受,當知一切皆用相似觸為其緣。

                  亥二廣二種

此復云何?謂明、無明相應,是「增語觸」。

與此相違,是「有對觸」。

                戌三六處緣觸(分二)

                  亥一辨為緣(分二)

                    天一舉差別

又此明觸及無明觸所隨增語觸,如其所應,當知彼用聽聞正法或不正法,於所緣境,若正、若邪,聞、思、修智相應諸名以為其緣;

非明非無明觸所攝有對觸,當知彼用若內、若外諸色為緣。

如是總名「名色緣觸」。

                    天二說六處

又即六處略為二分,謂名及色,與觸為緣。

                  亥二釋名色

當知此中,意處非色,與餘非色諸法相應,如是一分,說名為「名」。

諸餘色處,總為一分,說名為「色」。

                戌四識緣名色名色緣識(分二)

                  亥一別辨其相(分二)

                    天一識緣名色

又此名色,於現法中,由續生識為緣牽引,及能執持令不散壞。

                    天二名色緣識

又即此識續生已後,依名色住,或於同時或無間生依彼而轉,故於現法,此亦用彼名色為緣。

                  亥二總顯互緣

應知先業所引名色與識,展轉相依,展轉為緣。

              酉二結

如是當知識緣名色以為後邊。所有有支隨老死相,如前所說,隨其所應有緣體性。

        午三結

如是名為:微細因果難可了知。

難了知故,當知緣起名為:甚深,最極甚深。

      巳二無我難可了知(分三)

        午一微

云何無我難可了知?

        午二釋(分二)

          未一出假說(分二)

            申一標

謂諸因果安立緣起,齊爾所事,遍於一切有情眾中,起無差別有情增語。

            申二廣(分三)

              酉一施設種類

即此增語,應知是路,依此處所有言辭轉,施設各異有情眾別,謂鳥、魚、蛇、蠍、人、天等類。

              酉二施設名字

又立各異名字差別,謂鸚鵡、舍利、孔雀、鴻、雁、多聞、持國、增長、醜目、舍利子、極賢善、給孤獨、一切義成等名字差別。

              酉三施設言說

齊爾所事,於諸世俗言說士夫有言論轉。

          未二釋勝義

謂諸所有受,若明觸所生、若無明觸所生、若非明非無明觸所生,如是一切與名色俱。

若諸名色無餘永滅,所有諸受無容得生。

        午三結

當知是名:無我緣起難可了知。

      巳三離繫有情而有繫縛難了知性(分三)

        午一徵

云何離繫有情而有繫縛難了知性?

                           午二釋(分二)

          未一明邪見(分二)

            申一舉外道(分二)

              酉一出彼施設(分三)

                戌一總標

謂如外道,觸對無明觸所生受,由三門故,於其無我緣生諸行,分別有我,起見施設。

                戌二徵起

云何三門?

                戌三列釋(分三)

                  亥一妄計三受為受者性

一、於欲界未得離欲,於欲界繫三種受中,妄計一分為〔我所〕,妄計一分為受者性,分別有我,起見施設。

                  亥二妄計樂受有能受者

二、於欲界已得離欲,第三靜慮未得離欲,唯於樂受,計有所得,即妄計此為〔我所〕,計此受外,別有實我是能受者;起見施設,謂即此我是有受法,即用彼受領納其受。

                  亥三妄計捨受分別有我

三、於第三靜慮已上,不苦不樂微細諸受,不能通達,分別有我,謂於諸受都非受者,起見施設。

              酉二斥其非理(分三)

                戌一標

如是一切,由三種門所起我見,皆不應理。

                戌二徵

所以者何?

                戌三釋(分二)

                  亥一別難邪計(分三)

                    天一難第一計

以三種受皆無常故,其所計我應亦無常,是故彼見三受為我,不應道理。

                    天二難第二計

又於第四靜慮已上,都無樂受,其中亦無能受樂者,計我於彼由樂受故名有受法,不應道理。

                    天三難第三計

又於第四靜慮已上,無色定等,彼所計我應無覺受,彼由寂靜定所生受,發起我慢,謂我寂靜,此慢應無,然有此慢,是故此計亦不應理。

                  亥二結顯緣起

當知是中,若諸緣起非甚深者,彼應無有如是無智妄計失壞!

            申二簡內法(分二)

              酉一觀法無我

內法多聞諸聖弟子,觸對明觸所生受故,了知一切所起我見,皆不應理。

是故觀見諸法無我。

              酉二得諦善巧(分三)

                戌一出解脫事

彼於世俗及勝義諦,皆得善巧。於如前說:如來滅後,若有、若無、乃至非有非無,皆不執著,於如是事,心得解脫。

                戌二釋不記別

設有來問:如是為有?如其所應而不記別。

如是為無、俱及俱非?皆如所應而不記別。

如是彼由妙智為先而不記別。

                戌三結斥他非

或有謂言:是無知者。

當知此是極大無智、極大邪見!

          未二明有縛(分二)

            申一妄見施設(分二)

              酉一舉於現法

又彼如是見行外道,於現法中,依如前說三種妄見,或施設我是其有色,或施設我是其無色,或施設我以為狹小,或施設我以為無量。

              酉二例於當來

如現法中,妄分別我是真可得,起見施設。

如是當來,分別起見,為他施設,當知亦爾。

            申二未斷隨眠

雖有多種妄分別我,然唯一類薩迦耶見隨眠所繫。

未斷彼故,雖由下劣諸世俗道漸離繫縛,乃至有頂,當知即彼猶名繫縛。

        午三結

如是名為:以諸緣起善巧妙智,能隨悟入「離繫有情而有繫縛難了知性」。

      巳四有繫有情而離繫縛難了知性(分三)

        午一徵

云何名為:有繫有情而離繫縛難了知性?

        午二釋(分二)

          未一舉諸聖(分二)

            申一離妄施設(分二)

              酉一於現法

謂有多聞諸聖弟子,觸對明觸所生受故,於現法中不得實我,亦不施設。

              酉二於當來

身壞已後,亦不於彼七識住中,施設一切有情眾已,復於其下續生識處。又復於彼生起識處。

            申二證諸解脫

彼於識住及於二處,以諸緣起聖諦道理如實觀時,成阿羅漢,或慧解脫,或俱解脫,具八解脫、靜慮、等至。

          未二釋離繫(分三)

            申一於生老死

彼於現法,雖可現見有生、老、死,然名「從彼而得離繫」。

            申二於領納受

雖復現見領納諸受,然名「於受而得離繫」。

            申三於識名色

雖復現見有識、名色,然名「於彼而得離繫」。

        午三結

如是名為:以諸緣起善巧妙智,如實了知「有繫有情而離繫縛難了知性」。

    辰五結

由此四相,應知緣起名為甚深,最極甚深。

 

 


A2攝頌標列

 

復次,嗢柁南曰:

 

【180】異、【181】世俗勝義;

【182】法爾、【183】此作等;

【184】大空與【185】分別;

【186】自作為其後。

 

【180】寅一「異門」(分二)【內253】

  卯一標差別

於此正法毘奈耶中,雖復愚、智俱從前際至於中際,並由二種根本煩惱,集成如是有識之身,此身為緣,於外所有情、非情數,名色所攝所緣境界,領納三受;然其智者,於彼一切前、中、後際,與彼愚者大有差別。

  卯二隨別釋(分二)

    辰一中際後際差別(分二)

      巳一明二離繫(分二)

        午一現惑離繫

當知此中,於其中際有差別者,謂由二種根本煩惱,集成如是有識之身,於現法中此二皆斷。

        午二當苦離繫

斷此二故,於當來世無復有彼識所隨身,是即名為後際差別。

      巳二釋智愚性(分二)

        午一智

問:何緣智者成智者性?

答:於現法中,所有集諦,及於後際所有苦諦,皆離繫故。

        午二愚

問:何緣愚者成愚者性?

答:於斷彼二無力能故。

    辰二前際差別(分二)

      巳一約聖教辨

曾習聖教,名為智者,先已尋求智資糧攝諸梵行故。

於其聖教曾未修習,名為愚者,彼相違故。

      巳二結名差別

當知是名智者、愚者前際差別。

 

【181】寅二「世俗勝義門」(分三)【內254】

  卯一標善巧

復次,於諸緣起,善巧多聞諸聖弟子,如實了知世俗、勝義二諦道理。如實知故,於現法中有識身等所有諸法,了知無我,終不執彼為我、我所。

  卯二別釋相(分二)

    辰一於勝義

由於勝義得善巧故,無是邪執。於墮諸行相續自業所作有情,如實了知無有展轉所能作者,亦無不作有吉祥義,了知是已,遂正勤修煩惱離繫。

    辰二於世俗

由於世俗得善巧故,遠離所有增益不實,損減實事。

  卯三明修習(分二)

    辰一所觀事(分三)

      巳一於苦諦

彼現法中,於有識身,先所造作,思所祈願,思所建立,由誓願故。

即以聞、思所成妙慧、緣起善巧為所依止,用奢摩他、毘缽舍那修所成行,能隨悟入。

又於識、觸、受、想、思身,歷觀為苦。

      巳二於集諦

又於愛身差別觀時,當知即是觀察集諦。

      巳三於滅諦

彼於二諦有生滅智如實了知:

由因集故,如其所集;由因滅故,如其所滅。

謂由定地世間作意,修習如是作意因緣入諦現觀。

    辰二能觀智(分二)

      巳一辨異名(分三)

        午一初業地攝

彼於先時,於世間集及世間滅,由聞、思、慧說名善見、亦名善知。

由修慧故,名善思惟。

        午二有學地攝(分二)

          未一約加行辨(分三)

            申一善了、善達

今於聖諦入現觀時,名為善了、亦名善達。

由盡所有、如所有故,隨其次第。

            申二趣正法、近正法、證正法

彼於爾時由聞、思慧,名趣正法;

由修慧故,名近正法;

由諦通達,名證正法。

            申三到源底、遍到源底

又由趣、由近正法故,名到源底;

由證正法故,名遍到源底。

          未二約自性辨(分四)

            申一入世間出沒妙慧

又有學慧,名入世間出沒妙慧。

            申二聖慧

此無漏故,聖相續中而可得故,名為聖慧。

            申三出離慧

能盡、能出一切煩惱及諸苦故,名出離慧。

            申四決擇慧

最極究竟能通達故,名決擇慧。

        午三無學地攝

彼既成就如是妙慧,復作是思:我當進斷後諸所有一切煩惱,即於此事多修習故,於修道中出餘煩惱,盡一切苦。

      巳二結道諦

如是顯示,從初業地,乃至獲得阿羅漢果所有正道。

 

【182】寅三「法爾門」(分四)【內255】

  卯一出差別(分三)

    辰一標

復次,由二因緣,於諸緣起及緣生法,建立二分差別道理:

    辰二列

謂如所流轉故,及諸所流轉故。

    辰三釋

當知此中,有十二支差別流轉,彼復如其所應,稱理因果次第流轉。

  卯二釋異名(分五)

    辰一法性

又此稱理因果次第,無始時來,展轉安立,名為法性。

    辰二法住法定法如性(分二)

      巳一標三世別

由現在世,名為法住;

由過去世,名為法定;

由未來世,名法如性。

      巳二隨釋後一

非無因性,故名如性非不如性。

    辰三實性諦性

如實因性,故名實性;

如實果性,故名諦性。

    辰四真性無倒性

所知實性,故名真性;

由如實智依處性故,名無倒性、非顛倒性。

    辰五緣起順次第性

由彼一切緣起相應文字建立依處性故,名此緣起順次第性。

  卯三明善巧

又此二種善巧,多聞諸聖弟子,於三世中如實了知,遠離一切非理作意,於諸聖諦能入現觀,於諸外道諸見趣中能得離繫,如前趣等廣說應知。

  卯四顯方便(分二)

    辰一標

又彼緣起,無始時來,因果展轉流轉相續。如來於此流轉實性現等覺已,以微妙智,起正言詞,方便開示,非生、非作。

    辰二釋

當知此中,無始時來因果展轉,法住法性;

由彼相應名句文身,為令解了,隨順建立法住、法界種性依處。

 

【183】寅四「此作等門」(分二)【內256】

  卯一不應記別(分三)

    辰一標

復次,由二因緣,此作此受,餘作餘受,不應記別。

    辰二徵

云何為二?

    辰三列

一者、因果相屬一故,諸行相續前後異故。

二者、所餘作者、受者不可得故。

  卯二許正記別

若於此論不受、不執,以中道行,如唯因果而正記別,亦無過失。

 

【184】寅五「大空門」(分三)【內256】

  卯一出無我(分三)

    辰一總標一切

復次,一切無我,無有差別,總名為空,謂補特伽羅無我,及法無我。

    辰二隨釋差別(分二)

      巳一補特伽羅無我

補特伽羅無我者,謂離一切緣生行外,別有實我不可得故。

      巳二法無我

法無我者,謂即一切緣生諸行性非實我,是無常故。

    辰三結名大空

如是二種,略攝為一,彼處說此名為大空。

  卯二斥妄見(分二)

    辰一初空所對治見(分二)

      巳一毀彼論

謂若有離世俗言說,妄見為依,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謂有別物異緣生法,或緣生法異彼屬彼。

此依妄見,非住梵行。

      巳二釋所以

何以故?

由如是見依止初空所治見轉,非此見者應解脫故。

    辰二第二空所治見(分二)

      巳一毀彼論

或復即於名色所攝緣生法中,依如前說三種妄見,起如是見,立如是論:命即是身,乃至廣說。

如是亦非安住梵行。

      巳二釋所以

何以故?

由如是見,依第二空所治見轉,非此見者應解脫故。

  卯三顯中道(分二)

    辰一總標簡

遠離如是二邪見邊,唯見因果,名中道行。

    辰二別釋相(分二)

      巳一於真實法

所知真如,名如實性;能知真如,名無倒性。

      巳二於假有法

於有諸行假施設有,謂是諸行,諸行屬彼;

若依勝義有如是者,彼一切行若滅、若斷,云何可說此是諸行,或行屬彼!由於爾時,如是二種不可得故。

 

【185】寅六「分別門」(分三)【內257】

  卯一標列因緣

復次,由二因緣,當知施設所有緣起一切種相,謂總標舉,或別分別,云何為二?

一、如所有性故;

二、盡所有性故。

  卯二隨釋差別(分二)

    辰一如所有性(分三)

      巳一徵

云何如所有性?

      巳二釋

謂無明等諸緣生法,漸次相稱因果體性;

及有此因未斷故有彼果未斷,此未斷因生故彼未斷果生。

      巳三結

如是名為:如所有性。

    辰二盡所有性(分五)

      巳一徵

云何盡所有性?

      巳二標

謂無明等諸緣生行,一切種相。

      巳三結

如彼無明是前際無智,乃至廣說差別體相。

      巳四指

廣分別名,應知如前《攝異門分》。建立分別,如前應知。

      巳五結

如是名為:盡所有性。

  卯三總結得名

即依如是如所有性、盡所有性,若總標舉,若別分別。

先總標舉,說名為初;後即於此復廣開示,說名分別。

 

【186】寅七「自作門」(分二)【內258-262】

  卯一出不可記(分四)

    辰一標(分二)

      巳一舉自作

復次,由二因緣,自作苦樂,不可施設,不可記別。

      巳二例他作等

如是他作、俱作、俱非所作無因而生,當知亦爾。

    辰二徵

云何為二?

    辰三列

一者、諸行如前所說無作用故;

二者、有餘作者有情不可得故。

    辰四釋(分四)

      巳一非自作

此中諸行無作用故,此受、此領,自作苦樂,不應道理。

      巳二非他作

又彼有餘作者有情不可得故,餘受、餘領不應道理。

      巳三非俱作

受所渴愛,攝受他受,亦不應理。

      巳四非無因生

有諸緣故,諸受得生,故無因生亦不應理。

  卯二結依中道

是故遠離前之三種惡因論邊,後之一種無因論邊,覺了如前中道行教,勤修正行,能盡眾苦。


A3攝頌標列

 

復次,嗢柁南曰:

 

【187】觸緣、【188】見圓滿;

【189】實、【190】解、【191】不愛樂;

【192】法住智、【193】精進;

【194】生處等為後。

 

【187】寅一「觸緣門」(分二)【內263】

  卯一標列三記

於一切觸緣受有中,若諸沙門、或婆羅門,宣說無因、惡因論者,如前請問此作此受,乃至廣說。

安住正法大師弟子,若勝、若劣,略有三種無倒記別:

一、開自宗記;

二、伏他宗記;

三、有執無執,雜染清淨記。

  卯二隨釋差別(分三)

    辰一開自宗記

當知此中,於彼所問無差別記,謂「諸苦樂皆從緣生,是我宗致」,斯則名為開自宗記。

    辰二伏他宗記(分二)

      巳一出能伏(分二)

        午一舉記

若於彼問,作如是記:「諸計苦樂自作、他作、俱作、俱非無因而生,於一切處由觸生受,何用妄計自他作等?若觸因受現不可得,更求餘因,可為巧妙;然觸因受既現可得,故求餘因非為巧妙。」

        午二結名

如是記者,是則名為:伏他宗記。

      巳二釋所以(分二)

        午一第一義

所以者何?由二因緣,彼為摧伏:

一者、除唯根、境、識合,不能顯示餘作者故。

二者、不能誹撥一切世間現量,如理所得觸因緣故。

        午二第二義

又彼不能立自宗故,亦復不能破他宗故,名被摧伏。

    辰三有執無執雜染清淨記(分三)

      巳一舉記

若於彼問作如是記:「我亦唯依根、境、界識,假立自作、他作、俱作,若苦、若樂,而於實我都無所執。汝於此中有邪執著,故不隨許。所以者何?

若有執著,即為雜染;若無執著,即為清淨。」

      巳二辨相(分二)

        午一雜染

云何名為:若有執著即為雜染?

謂彼世間不聰慧者,若於前際有所執著,無明緣行,廣說如前,便於中際苦樂雜染。

若於中際有所執著,彼亦如前,當於後際苦樂雜染。

        午二清淨

云何名為:若無執著即為清淨?

謂聰慧者,若於前際或於中際,不於諸行執我、我所。彼於前際諸受因滅已般涅槃,或於後際諸受因滅當般涅槃。

      巳三結名

是名第三有執無執、雜染清淨記。

 

【188】寅二「見圓滿門」(分三)【內264】

  卯一出見差別(分二)

    辰一釋行相(分三)

      巳一名見圓滿

復次,若有棄捨無因、惡因,於因生法,五種因中獲得正見,名見圓滿。

      巳二名正直見

於此正法及毘奈耶不可轉故,亦得名為成正直見;

      巳三名成證淨

由於涅槃意樂淨故,亦名成就於佛證淨,於所知境智清淨故。

    辰二配所緣

由此三緣,如其次第,名於正法趣向、親近、及與正證。

  卯二釋五種因(分二)

    辰一徵起

云何名為:從因生法五種因耶?

    辰二列釋(分五)

      巳一惡趣因

一、惡趣因,謂諸不善及不善根。

      巳二善趣因

二、善趣因,謂一切善及諸善根。

      巳三識住因

三、於識住令識住因,謂四種食。

      巳四雜染因

四、現法、後法雜染因,謂一切漏。

      巳五清淨因

五、清淨因,謂諦、緣起。

  卯三釋見圓滿(分二)

    辰一標名

若有於此諸因自性,如實了知是其自性;

於此因緣,如實了知是其因緣;

於因緣滅,如實了知真實是滅;

於趣滅道,如實了知真實是道,名見圓滿。

    辰二顯義

觀緣生事,乃至無明為邊際故,過此更無緣生因觀,唯由此觀自義究竟。

 

【189】寅三「實門」(分二)【內265】

  卯一標列境事

復次,略有三種,於現法中真實寂滅,乃至壽量未永止息恆相續轉所知境事,於彼有學正修行時,施設學性。

於彼無學,作是思惟:我一切盡,不復當盡。

盡、無生智所思擇故,名思擇法。

云何為三?

一、六處;

二、六處緣觸;

三、觸緣受。

  卯二釋其施設(分二)

    辰一由補特伽羅增上(分二)

      巳一第一義(分二)

        午一學常委(分二)

          未一釋修相(分二)

            申一別辨三種(分二)

              酉一於受

當知此中,所有多聞諸聖弟子,隨所領受,即於彼受如實遍知,又即於彼厭、離欲、滅,勤修正行。

              酉二於觸六處

又能如實了知彼受觸所引生,觸復由彼六處引生,即於彼觸引因六處,厭、離欲、滅,勤修正行。

            申二略攝無常

又於彼受、觸及六處一切實事,略攝為一。

了知一切由無常滅名滅法已,於現法中,於此一切三種實事無常滅法,如前修行厭、離欲、滅。

          未二結得名

由此正行,名學常委。

        午二擇法常委

又由修行此正行故,無所造作,究竟解脫,是故說名擇法常委。

      巳二第二義(分二)

        午一學常委

為欲證得曾所未得,曾所未證,修行無間、殷重方便,名學常委。

        午二擇法常委

為於所有現法樂住無有退失,無間所作,殷重所作,由是說名擇法常委。

    辰二由法增上(分二)

      巳一名法界

等說一切事法增上名、句、文身,名為法界。

      巳二明善達法界(分二)

        午一由無礙解

諸有獲得無礙解故,名、句、文身隨欲自在,是故說名善達法界。

        午二能廣宣說(分二)

          未一於真實義

由於法界善通達故,即於如是真實想義,更以餘名,隨其所樂,差別宣說,乃至能於七日七夜,或過彼量,辭辯無竭。

          未二於有為法

復以如是差別種類,如實宣說:彼是有為、思所造作、動轉、羸頓、如病、如癰,乃至廣說。

 

【190】寅四「解門」(分三)《中阿含˙智經》

  卯一標列

復次,當知具解諸阿羅漢,略有六種記別所解:

一、有異門記別;

二、無異門記別;

三、智記別;

四、斷記別;

五、總記別;

六、別記別。

  卯二隨釋(分四)

    辰一有異門記別

有異門記別者,謂如有一,或他請問,或復自然,為欲令他於佛聖教多起恭敬,故如是記:我於今者,無一疑惑。

    辰二無異門記別

無異門記別者,謂作是記:我生已盡,乃至廣說。

    辰三智記別(分二)

      巳一標名

智記別者,謂有問言:云何知故,云何見故,彼生已盡?

便記別言:生緣盡故,彼生已盡。

以如是相,記別自己善解脫智所攝盡智,名智記別。

      巳二釋相(分二)

        午一別記別(分二)

          未一因緣諸取

又即於此別記別者,謂即記別彼因緣有。

又復記別彼生因緣,因緣諸取。

          未二遠離諸取

又復記別此諸取相,如實知故,如實見故,令取無有。

        午二總記別

總記別者,謂即於此一切所記,了知所有諸受皆苦。既了知已,令彼生盡。

如是記者,名總記別。

    辰四斷記別(分二)

      巳一標名

斷記別者,謂即由彼內解脫故,一切貪愛因緣皆盡。

如是記者,名斷記別。

      巳二釋相(分二)

        午一別記別

此斷記別,即如前說名別記別。

        午二總記別(分二)

          未一標

此總記別,當知略由三種行相:

          未二釋(分三)

            申一最初斷總記別

謂薄伽梵所說諸結,我皆無有,是名最初斷總記別,謂諸有結皆永斷故。

            申二第二斷總記別

又我安住如是正念,由我安住此正念故,一切貪憂、惡不善法,能令畢竟不漏於心,是名第二斷總記別,謂恒住故。

            申三第三斷總記別

又於此中,自無憍慢,是名第三斷總記別,謂無有餘增上慢故。

  卯三結數

如是總說,有六記別。

 

【191】寅五「不愛樂門」(分二)【內266】

  卯一舉所愛樂

復次,有三種法,是諸世間所愛、所樂,依內而說:

一者、勢力;

二者、妙色;

三者、壽命。

  卯二顯不愛樂(分二)

    辰一標列三法

復有違害如是三法,能引所治不可愛樂三種別法:

一者、疾病;

二者、衰老;

三者、夭沒。

    辰二料簡超越(分二)

      巳一總標列(分二)

        午一標差別

若於三學起邪行時,便不堪任超越疾病、衰老、夭沒。

若於三學起正行時,即能超越如是三事。

        午二列三學

云何三學?

一、增上戒學;

二、增上心學;

三、增上慧學。

      巳二別釋相(分二)

        午一釋諸學行(分三)

          未一依增上戒(分二)

            申一學邪行(分三)

              酉一徵

云何名為:依止所有增上戒學起諸邪行?

              酉二釋(分二)

                戌一舉因緣(分六)

                  亥一無有羞恥

謂如有一,於初學中,有所毀犯,或觀於自、或觀於他,無有羞恥。

                  亥二不自防護

既自安住無羞恥已,便於一切惡不善法不自防護。

                  亥三都無敬忌

既於彼法不自護已,於佛、法、僧,不起恭敬,於諸所學教授教誡,都無敬忌。

由是因緣,若於此事,他正諫舉,便於彼言不能忍受,自亦於彼默不與語。

                  亥四親近惡友

於處非處能正諫舉補特伽羅,憎背遠避,於行邪行同己法者,親近交遊,好共安止。

由與惡友共安止故,於諸賢聖尚生憎背,況當詣彼躬申敬覲!

                  亥五憎背聖教

設復往彼,為說正法,憎背聖故而不欲聞。

設暫屬耳,心無敬順,唯懷違諍,不為知解而有聽聞,於處非處分別正行諸智論中,不樂安住。

彼由內懷違諍心故,雖有聽聞而不信受,亦不依行。

                  亥六為賢聖棄

又諸賢聖默不與語,作是思惟:如是行者,不堪與語,教授教誡。

                戌二出毀犯

彼既自然,無法自制。

又為賢聖之所棄捨,於其內心恆不寂靜,外身、語、意猥雜而住。

勃惡、貪婪、強口、憍傲,於如是事不見過罪,多所毀犯,不如法悔。

由數習故,漸次毀犯一切尸羅。

              酉三結

當知是名:依止所有增上戒學,起諸邪行。

            申二翻正行

與此相違,當知即是依止所有增上戒學所起正行。

          未二依增上心(分二)

            申一舉邪行(分三)

              酉一徵

云何名為:依止所有增上心學起諸邪行?

              酉二釋(分二)

                戌一於行時

謂於行時,不如正理,執取境界諸相、隨好,由是因緣,發起妄念,即於其中不觀過患。

煩惱生已,堅執不捨,由是因緣不正知住。

                戌二於住時

或於住時,居遠離處,無有第二,即以忘念、不正知住為所依止,心外馳散。

              酉三結

如是名為:依止所有增上心學起諸邪行。

            申二翻正行

與此相違,當知即是依止所有增上心學所起正行。

          未三依增上慧(分二)

            申一舉邪行(分三)

              酉一徵

云何名為:依止所有增上慧學起諸邪行?

              酉二釋

謂如有一,離近賢聖,依近惡友,聞不正法勝解為因,不如正理思擇諸法,於諸惡欲及諸惡見,喜樂受行。

或於廣大所學、所得微妙法中而自輕蔑。

              酉三結

如是名為:依止所有增上慧學起諸邪行。

            申二翻正行

與此相違,當知即是依止所有增上慧學所起正行。

        午二辨於所治(分二)

          未一舉不超越(分二)

            申一不斷三結

此中異生補特伽羅,依止如是三種學中所起邪行,無有堪能超異生地,無倒趣入正性離生,永斷三結。

            申二不越當苦

由不永斷三種結故,無有堪能依止修道,得阿羅漢,於現法中,無餘永斷貪、瞋、癡等一切煩惱,超越當來疾病、衰老及以夭沒。

          未二翻能超越

與此相違,當知即是於三學中,如實正行一切白品,廣說乃至超越當來疾病、衰老及以夭沒。

 

【192】寅六「法住智門」(分二)【內267】

  卯一略辨(分二)

    辰一出二智依

復次,若有苾芻具淨尸羅,住別解脫清淨律儀,增上心學增上力故,得初靜慮近分所攝勝三摩地以為依止;增上慧學增上力故,得法住智及涅槃智。

    辰二明令解脫

用此二智以為依止,先由四種圓滿遠離,受學轉時,令心解脫一切煩惱,得阿羅漢,成慧解脫。

  卯二廣釋(分二)

    辰一法住智(分三)

      巳一徵

此中云何名法住智?

      巳二釋

謂如有一,聽聞隨順緣性緣起無倒教已,於緣生行因果分位,住異生地,便能如實以聞、思、修所成作意如理思惟,能以妙慧悟入信解:苦真是苦,集真是集,滅真是滅,道真是道。

      巳三結

諸如是等,如其因果安立法中所有妙智,名法住智。

    辰二涅槃智(分三)

      巳一徵

又復云何名涅槃智?

      巳二釋

謂彼法爾,若於苦、集、滅、道,以其妙慧悟入信解,是真苦、集、滅、道諦時,便於苦、集住厭逆想,於滅涅槃起寂靜想,所謂究竟、寂靜、微妙、棄捨一切生死所依,乃至廣說。

如是依止彼法住智,〔於苦、若苦因緣〕住厭逆想,便於涅槃,能以妙慧悟入信解:為寂靜等。

      巳三結

如是妙智,名涅槃智。

 

【193】寅七「精進門」(分二)【內268】

  卯一出觀六種(分四)

    辰一標

復次,於善說法毘奈耶中,諸聰慧者,正觀六種圓備現前,足能發起勤精進住。

    辰二徵

云何名為:六種圓備?

    辰三列

一、大師圓備;

二、聖教圓備;

三、聖教易入圓備;

四、證得自義無上圓備;

五、一切如理無間宣說圓備;

六、有聖言將圓備。

    辰四釋(分二)

      巳一能發精進(分二)

        午一觀圓備(分六)

          未一大師圓備

云何名為:大師圓備?

謂諸如來,成就十力、四無所畏,如是等名:大師圓備。

          未二聖教圓備

云何名為:聖教圓備?

謂自稱言:我今已處大仙尊位,能轉梵輪,於大眾中正師子吼,開示一切順逆緣起,寂滅涅槃,如是等名:聖教圓備。

          未三聖教易入圓備

云何名為:聖教易入圓備?

謂此聖教所有文句,其性明顯,其義甚深。由此聖教能正開發諸甚深義,故說文句,其性明顯,其義甚深,如是名為:聖教易入圓備。

          未四證得自義無上圓備

云何名為:證得自義無上圓備?

謂無沙門或婆羅門,於如來所,能正開覺通慧為勝,是故於他證得自義,所應得義、所應覺義,唯有如來所說法教,為妙、為上,若過於此,言辭路絕,如是名為:證得自義無上圓備。

          未五一切如理無間宣說圓備

云何名為:一切如理無間宣說圓備?

謂諸如來所說法教,普為一切人、天開示,無倒開示,於一切法不作師捲,無遺開示,如是名為:一切如理無間宣說圓備。

          未六有聖言將圓備

云何名為:有聖言將圓備?

謂有能斷一切疑惑,及能生起一切善根,一切善法所依大信,現量可得安足之所,大師現前,如是名為:有聖言將圓備。

        午二住修學    

諸聰慧者,正觀此六圓備現前,足能發起勤精進住。

於三學中,依增上戒,修習瑜伽;

依增上心,修不放逸;

依增上慧,於大師教修瑜伽行。

      巳二希求勝利(分二)

        午一簡有過患

若有安住懈怠心者,當知希求二種過患:

一者、希求現法、當來能生眾苦,一切煩惱雜染憂苦,不安隱住;

二者、希求退失所有未證、已證一切善法,退失能引、能往善趣、涅槃大義。

        午二正顯勝利(分二)

          未一標相違

與此相違,勤精進者,當知希求二種勝利:

          未二廣無退(分二)

            申一總標

此精進者,於諸善法,未證能證;

無退失時,能辦自義、他義、俱義。

            申二別辨(分三)

              酉一能辦自義

云何名為:能辦自義?

謂出家已,由其二相,說名有果:

一者、證得煩惱離繫究竟涅槃,謂離繫果;

二者、能起世間勝樂,謂往善趣樂異熟果。

              酉二能辦他義

云何名為:能辦他義?

謂廣為他宣說法要,令其能往世間善趣,究竟涅槃。

              酉三能辦俱義(分二)

                戌一徵

云何名為:能辦俱義?

                戌二釋(分二)

                  亥一成淨福田

謂自修治淨福田性,堪任受用從淨信邊所得如法衣服等事。

                  亥二得自他利(分二)

                    天一自利

由此受用攝養己身,令其能順一切善品。

                    天二利他(分四)

地一得大果報

又能令他於己所作,得大果報,謂於當來往善趣故。

地二得大勝利

得大勝利,謂當獲得財寶、僕從皆圓滿故。

地三得大榮盛

得大榮盛,謂當獲得壽命、色、力、樂、辯才等自圓滿故。

地四得大修廣

得大修廣,謂即於上所得三處,長時隨逐無間斷故。

  卯二廣聖教相(分二)

    辰一總標

由四種相,應知世尊所說聖教,名善說法。

    辰二列釋(分四)

      巳一能去寂靜

一、能趣寂靜,能令證得有餘依涅槃界故。

      巳二能般涅盤

二、能般涅槃,能令證得無餘依涅槃界故。

      巳三能趣菩提

三、能趣菩提,能令證得聲聞、獨覺、無上正等三菩提故。

      巳四善逝分別

四、善逝分別、最極究竟現量所顯,無上大師所開示故。

 

【194】寅八「生處等門」(分三)【內269-270】

  卯一能生聖處(分二)

    辰一出四圓滿(分四)

      巳一標

復次,具四圓滿,能生聖處。

若隨有一成此圓滿,於善說法毘奈耶中正修行時,名曰善來、善出家者。

      巳二徵

云何名為:四種圓滿?

      巳三列

一、增上意樂圓滿;

二、根圓滿;

三、智圓滿;

四、即於聖處有佛出世得值圓滿。

      巳四釋(分四)

        午一增上意樂圓滿

增上意樂圓滿者,謂如有一,於般涅槃,極淨修治增上意樂方乃出家,非為債主及諸怖畏之所逼迫,乃至廣說。

當知如是而出家者,名善出家、生於聖處。

        午二根圓滿(分二)

          未一舉種類

根圓滿者,謂如有一,眼、耳無闕,非半擇迦,不缺支分。

          未二釋堪能

由得如是根無缺故,於善說法毘奈耶中堪任出家,說正法時堪能聽受。

        午三智圓滿(分二)

          未一舉種類

智圓滿者,謂如有一,性不愚戇,無有下品愚癡障故;

亦不瘖啞,無有中品愚癡障故;

非手代言,無有上品愚癡障故。

          未二釋有能

離三種智愚癡障故,有力能解善說、惡說所有法義。

        午四值佛圓滿

即於聖處有佛出世得值圓滿者,謂如今時,有薄伽梵釋迦牟尼出現於世,是為如來、應、正等覺,乃至廣說。若廣解釋,應知如前《攝異門分》。

宣說正法,趣寂靜等,廣說如前。

    辰二略攝二種(分二)

      巳一名為善來善得出家

當知此中生聖處故,名為善來,善得出家。

      巳二名善獲得具足人身

根無缺故,不愚戇故,不瘖啞故,亦不以手代其言故,名善獲得具足人身。

 

  卯二觀察流轉(分二)

    辰一有疑惑(分二)

      巳一標列其因

復次,其於緣生諸行流轉,修觀行者,略有二種作猶豫法。云何為二?

一者、承習說無因論;

二者、承習說惡因論。

      巳二別釋其相(分二)

        午一承習說無因論

此中承習無因論者,觀一切種皆無所因,便生疑惑,云何諸法無因而轉?

        午二承習說惡因論

其有承習惡因論者,亦生疑惑,云何由彼不相似因、不稱理因有諸法轉?

    辰二無疑惑(分二)

      巳一標能正觀

若有多聞諸聖弟子,遠離二種非真實論,正觀流轉,由是因緣得善決定,無有疑惑,內證真實。

      巳二料簡差異

若於是處說有多聞諸聖弟子,當知此中是諸異生;若於是處唯說有其諸聖弟子,當知此中說已見諦。

  卯三有苦樂住(分二)

    辰一出苦住(分三)

      巳一標

復次,於正法中,略有三種補特伽羅,猶有苦惱不安隱住。

      巳二徵

云何為三?

      巳三釋(分三)

        午一第一補特伽羅(分二)

          未一辨(分二)

            申一舉類

謂如有一,於善說法毘奈耶中,為求涅槃,趣向涅槃,棄捨家法,趣於非家。既出家已,唯能受持所有禁戒,便喜足住,不於時時轉進修習增上心學、增上慧學。

            申二釋相

彼捨先時居家所有受用境界,未能隨得無上安隱、證涅槃道,處在中間,猶有苦惱不安隱住。

          未二結

是名第一補特伽羅。

        午二第二補特伽羅(分二)

          未一辨(分二)

            申一舉類

復如有一,雖不唯於所受禁戒喜足安住,然其未能超異生地。

            申二釋相

由未能超異生地故,於一切法緣藉他故,常視他面,常觀他口,何當如實知於所知、見於所見!恆於他所求聞正法,教授、教誡,然其自心有疑、有惑,猶有苦惱不安隱住。

          未二結

是名第二補特伽羅。

        午三第三補特伽羅

復如有一,是學見跡,放逸而住,於現法中不堪證得究竟涅槃,有能攝受第二有體生起之因,有第二住,猶有苦惱不安隱住,是名第三補特伽羅。

    辰二翻樂住(分二)

      巳一標三種

如是三種補特伽羅,復有三異補特伽羅,有諸快樂,善安隱住。

      巳二隨難釋

謂阿羅漢一向樂住。

 


A4攝頌標列

 

復次,嗢柁南曰:

 

【195】有滅、【196】若沙門婆羅門、【197】受智;

【198】流轉與【199】來往,【200】佛順逆為後。

 

【195】寅一「有滅門」(分三)【內271】

  卯一標相

諸學見跡,雖於有滅、寂靜、涅槃,不隨他信,內聖慧眼自能觀見,然猶未能於身觸證。

  卯二舉喻

譬如有人熱渴所逼,馳詣深井,雖以肉眼,現見井中離諸塵穢清冷美水,并給水器,而於此水身未觸證。

  卯三合法

如是有學,雖聖慧眼現見所求,後煩惱斷,最極寂靜,而於此斷身未觸證。

 

【196】寅二「若沙門婆羅門門」(分二)【內272-274】

  卯一出唯世俗

復次,有諸沙門,若婆羅門,於貪、瞋、癡無餘斷滅,真沙門義、婆羅門

義全未證得,而諸世間起沙門想、婆羅門想,彼亦自稱是真沙門、真婆羅門。世間於彼雖起是想,然彼但是世俗沙門及婆羅門,非第一義。

  卯二顯非勝義(分二)

    辰一標不忍許

若第一義諸有沙門及婆羅門,皆不忍許彼為沙門及婆羅門。

    辰二釋其所以(分二)

      巳一由不實知(分二)

        午一標列依處

所以者何?由彼不能如實了知諸雜染法,雜染法因,亦不如實了知彼滅,趣彼滅行。

        午二隨釋雜染(分二)

          未一雜染法

雜染法者,謂老死支所攝眾苦!及以生支。

          未二雜染因(分二)

            申一標列

雜染法因,復有二種:

一、愛所作;

二、業所作。

            申二隨釋(分二)

              酉一愛所作

愛所作者,謂由緣起逆次道理,有、取、愛支,若無明觸所生諸受,若無明觸及無明界所隨六處。

              酉二業所作

業所作者,謂由緣起逆次道理,名色、識、行,及即於彼不如實知。

      巳二由無實習

如法住智尚未能了,況當如彼諦現觀時能遍了知!或如修道未遍了知,如無學地未能超越。

 

【197】寅三「受智門」(分二)【內275-277】

  卯一略標列

復次,略由二種明觸生法,於其緣生一切行中,依四諦理趣入現觀。云何為二?

一、由領納所緣為性明觸生受;

二、由簡擇所緣為性明觸生慧。

  卯二釋差別(分二)

    辰一明建立(分二)

      巳一出依諦

當知此中,於十一支安立四諦,依此一一支諦,建立四十四事。

      巳二辨二事(分二)

        午一受事差別

即依明觸所生諸受,宣說如是四十四種受事差別;

        午二智事差別(分二)

          未一四十四智

即依明觸所生諸慧,宣說如是四十四種智事差別。

          未二七十七智(分二)

            申一辨因果

此中後際所作老死,唯果非因;於其前際所發無明,唯因非果;其餘有支,亦因亦果。

            申二出差別

三時遍智有差別故,如前所說決定遍智有差別故,由法住智所攝能取智無常性有差別故,當知建立七十七種智事差別。

    辰二結舉果

如是顯示歷觀諸諦-切行相,從此無間入諦現觀,漸次修習,乃至獲得阿羅漢果。          、

 

【198】寅四「流轉門」(分二)【內278】

  卯一第一義(分二)

    辰一出三相(分二)

      巳一舉流轉(分二)

        午一標列

復次,由三種相,於緣生行,應正了知流轉漸次。何等為三?

一、因增益故;

二、果生起故;

三、果增集故。

        午二略攝

如是一切,略攝為一,總名諸法若增、若生、若集。

      巳二顯還滅

依因果滅,如其所應,當知說名若減、若滅、若沒。

    辰二結意趣

如是意趣差別道理,不違法性。

  卯二第二義

復有別義,初、中、後際時差別故,欲,色,無色界差別故,如其次第,若增、若減,若生、若滅,若集,若沒,應正了

知。

 

【199】寅五「來往門」(分二)【內279-281】

  卯一出雜染(分三)

    辰一略標列

復次,當知略有二種雜染:一、業愛雜染,二、妄見雜染。

    辰二明所依

此二雜染,依於二品:一、在家品,二、出家品。

    辰三釋二因

應知此中,業愛雜染所造作故,名思所作;

妄見雜染邪計起故,名計所執。

  卯二辨來往(分二)

    辰一舉二類(分二)

      巳一異生(分二)

        午一由具雜染

此中異生,若在家品,若出家品,具二雜染。由諸纏故及隨眠故。

        午二能招後有

因彼所緣,於四識住令心生起諸雜染已,招集後有,循環往來,不得解脫。

      巳二有學(分二)

        午一斷見雜染

有學見跡,妄見雜染已永斷故,唯有我慢依處習氣尚有餘故,不造新業,不欣後有。

        午二有業愛染

業愛雜染,無有諸纏能為雜染,唯有隨眠依附相續能為雜染。因彼所緣,於諸識住雜染其心,招集後有。

    辰二簡無學

若諸無學,二種雜染,纏及隨眠皆永斷故,即現法中,於諸識住其心雜染,及與當來所招後有,一切皆無。

 

【200】寅六「佛順逆門」(分二)【內286-290】

  卯一出順逆觀(分二)

    辰一舉諸如來(分二)

      巳一意顯無量(分二)

        午一思惟緣起

復次,過去諸佛為菩薩時,如理思惟緣起法已,證覺無上正等菩提。

今薄伽梵,亦於緣起正思惟已,證覺無上正等菩提。

        午二現住安樂

如過去佛得菩提已,即於緣起作意攀緣順逆道理,方便隨修,現法樂住,已住安樂。

今薄伽梵亦復如是。

      巳二結唯說七

彼雖無量,如說世間七劫相似,故唯說七。

    辰二明證菩提

如是無上正等菩提,尚猶如實知緣起故,未證能證,證已獲得現法樂住,況餘下劣所有菩提!

  卯二指斷方便

又為如實等覺緣起,攝受五支為斷方便,如前應知。

又此緣起總略義者,謂依轉品,有因諸苦。

又依還品,有因無漏所有諸法。

又有因苦因緣諸漏。

又彼諸漏所依止性,從無明觸所生諸受。

又有因法住立因緣,則現法中煩惱斷者,唯有依緣。

 

【緣性、緣起甚深:七種清淨】(分三)《中阿含˙七車經》

丑一總標甚深
又復依於七種清淨,漸次修集,為得無造究竟涅槃,應知宣說隨順如是緣性、緣起甚深言教。

丑二釋漸清淨(分二)

寅一徵列七種

云何名為:七種清淨?

一、戒清淨;

二、心清淨;

三、見清淨;

四、度疑清淨;

五、道非道智見清淨;

六、行智見清淨;

七、行斷智見清淨。

寅二明漸修集(分三)

  卯一徵

云何名為:如是清淨漸次修集?

  卯二釋(分二)

    辰一明漸次(分七)

      巳一戒清淨

謂有苾芻,安住具足尸羅,守護別解脫律儀,廣說應知如《聲聞地》。

      巳二心清淨

彼由如是具尸羅故,便能無悔,廣說乃至心得正定,漸次乃至具足安住第四靜慮。

      巳三見清淨

彼既獲得如是定心,漸次乃至質直調柔,安住不動,於為證得漏盡智通,心定趣向,於四聖諦證入現觀,斷見所斷一切煩惱,獲得無漏有學正見。

      巳四度疑清淨

得正見故,能於一切苦、集、滅、道,及佛、法、僧永斷疑惑,由畢竟斷,超度猶豫,故名度疑。

      巳五道非道智見清淨

又於正見前行之道,如實了知是為正道,由此能斷見所斷後修所斷惑。

又於邪見前行非道,如實了知是為邪道。

於道、非道得善巧已,遠離非道,遊於正道。

      巳六行智見清淨

又於隨道四種行跡,如實了知。何等為四?

一、苦遲通;

二、苦速通;

三、樂遲通;

四、樂速通。

如是行跡,廣辯應知如《聲聞地》。

      巳七行斷智見清淨(分三)

        午一於初行跡

於此行跡,如實了知:最初行跡,一切應斷,超越義故,非由煩惱離繫義故。

        午二於第二第三行跡

如實了知:第二、第三苦速、樂遲二種行跡,一分應斷。

        午三於第四行跡

如是如實了知:初全及二,一分應當斷已,依樂速通,正勤修集。

    辰二明究竟

從此無間,永盡諸漏,於現法中獲得無造究竟涅槃。

身壞已後,證無餘依般涅槃界。

  卯三結

如是七種清淨,為依漸次修集,乃至獲得諸漏永盡,無造涅槃。

丑三釋具足(分二)

寅一應求一切

當知此中,由於如是七種清淨,一切具足,漸次修集,方乃證得無造涅槃,非隨闕一。

是故應求如是一切,於世尊所熟修梵行,非求隨一。

寅二具說一切(分二)

  卯一明施設

又佛世尊由此因緣,亦具施設如是一切,為令證得無造涅槃,非隨捨一。

  卯二明甚深

又於此中,依一一說,非唯由此,亦非離此,能獲無造究竟涅槃,如是應知此中緣性、緣起甚深。

 

 

 

 

 

 

 


食相應/食攝

 

A5攝頌標列

 

復次,嗢柁南曰:

 

【201】安立與【202】因緣;

【203】觀察於食義;

【204】極多諸過患;

【205】雜染等為後。

 

【201】子一「安立門」(分四)【內291】

丑一略辨(分二)

寅一能長養法(分三)

  卯一標

有四種法,於現法中最能長養諸根大種。

  卯二徵

云何為四?

  卯三列

一者、氣力;

二者、喜樂;

三者、於可愛事專注希望;

四者、氣力、喜樂、專注希望之所依止,諸根大種并壽并煖安住不壞。

寅二能為食法(分二)

  卯一標

如是四法,隨其次第,當知別用四法為食:

  卯二列

一者、段;

二者、順樂受觸;

三者、有漏意會思;

四者、能執諸根大種識。

丑二廣釋(分二)

寅一能令安住(分二)

  卯一辨(分四)

    辰一段食

當知此中,段於現法氣力為食,由氣力故,便能長養諸根大種。

    辰二觸食

能順樂受諸有漏觸,能與喜樂為食,由喜樂故,便能長養諸根大種。

    辰三意思食(分二)

      巳一出意思名

若在意地能會境思,名意會思。

      巳二釋為食義

能與一切,於可愛境專注希望為食。

由專注希望故,便能長養諸根大種。

    辰四識食

由能執受諸根大種識故,令彼諸根大種并壽并煖,與識不離身為因而住,是故說識名彼住因。

由彼住故,氣力、喜樂、專注希望依彼而轉。

  卯二結

如是四食,能令已生有情安住。

寅二能令攝益(分二)

  卯一辨(分二)

    辰一初三食(分二)

      巳一舉由段食(分二)

        午一作增長業

又由段故而有氣力,有氣力故諸根大種皆得增長。

由是因緣,諸有顧戀身命愚夫,為此義故有所追求,於追求時,造作種種新善、惡業亦令增長。

        午二增長煩惱

又能增長種種煩惱。

      巳二例由餘二

如說於段,觸、意會思,隨其所應,當知亦爾。

    辰二後識食(分二)

      巳一能集後有

由此三門,能集後有業煩惱識。

      巳二攝受後有

此於現法,由業煩惱所隨逐故,成其有取,便能攝受當來後有。

  卯二結

如是四食,令求後有、愛樂後有,於其後有未能斷者,能攝後有,遍攝後有,隨攝後有。

丑三料簡(分二)

寅一第一義(分二)

  卯一初段食

又諸段食,在欲界天名之為細,或處中有、母腹、卵〔殼〕,當知亦爾;

欲界餘位,段食名粗。

  卯二後三食

觸、意會思及以識食,在無色界,當知名細,餘處名粗;

有色為依易分別故,無色為依難分別故。

寅二第二義

又此諸食,當知有異粗細義門:

謂若能使已生有情得安住者,說名為粗;

攝益求有諸有情者,當知是細。

丑四結

如是應知安立四食。

 

【202】子二「因緣門」(分二)【內291】

丑一流轉攝(分二)

寅一舉愛為緣(分二)

  卯一於 已生有情

復次,如上所說諸根大種,由集諦攝先愛而生,為欲令彼得增長故,追求四食。由此道理,已生有情雖由四食而得安住,然本藉愛為緣故有。

  卯二於求有有情

又有愛故,於現法中依諸食身,由三種門滋長業惑,能辦業惑,常所隨逐有取之識,於現法中攝受後有。

是故一切求有有情,雖由四食之所攝益,然復藉愛為緣故有。

寅二廣餘為緣(分二)

  卯一舉受等

又即此愛,於現法中,由無明觸所生諸受為緣故起;

此無明觸所生諸受,由無明觸為緣故起;

此無明觸,由先串習諸無明界所隨六處為緣故起。

  卯二釋邊際

此六處後更無餘因,於現法中唯此六處展轉相依:

有色諸根依止於識,識亦依止識所執受有色諸根,由此因緣,六處已後更無所說。

丑二還滅攝(分二)

寅一舉因緣

或復有時,聽聞正法為外支力,如理作意正勤修習為內支力,由是因緣正見生起。

寅二釋滅相(分二)

  卯一轉依

正見生故,能斷無明,能生於明,彼現法中「諸無明界所隨六處」,皆得除滅,「明界所隨六處」得生,名為「轉依」。

  卯二永滅

彼品粗重皆止息故。

六處既滅,漸次乃至愛亦隨滅;

由愛滅故,諸食亦滅;

能取後有諸法滅故,當知後有亦復隨滅。

是故應知,處於明者,不求後有。

【203】子三「觀察食義門」(分二)【內292】

丑一初食義(分二)

寅一徵

復次,無有少法生已安住,亦無有我能食所食,由此因緣,彼何名食?

寅二釋

然唯約與未生諸法作生緣理,唯法引法,說為食義。

丑二名食者(分三)

寅一標唯假

但由法假,於其識上,假想施設補特伽羅,望此四食,說為食者。

為欲隨順世間言說,約世俗諦,說有如是補特伽羅能食四食,非約勝義。

寅二釋所以(分二)

  卯一明非理

所以者何?

若說:有識,生已安住,體是真實補特伽羅名能食者,不應立識為其食性,未曾見有補特伽羅,還自能食補特伽羅,一相續中定無二識同時安住,是故立識體是真實補特伽羅為能食者,不應道理。

  卯二記二問(分二)

    辰一斥他

由有如是不應理故,若作是問:「誰食識食?」當知此問為非理問。

    辰二顯自

若作是問:「誰是能食識食因緣?」當知此問為如理問,能令悟入緣起理故。

寅三明緣起(分二)

  卯一辨流轉(分二)

    辰一標列二有

復有二有:

一者、生有;

二者、業有。

    辰二釋其相續(分二)

      巳一由業有趣生有(分二)

        午一業有

若為當來後有生起,今現法中諸業、煩惱所隨逐識為因,能引當來生有,即彼曾有前行業性,說名業有。

        午二生有

於現法中有此有故,能令當來生有所攝後有生起,於命終時,前際六處纔無常滅,後際六處尋復續生。

      巳二由生有處業有

即此六處,識於先時為能引緣,復於今時為結生緣。如是由識入母胎故,得有名色;

名色為緣,便有六處;

由無明界所隨六處以為緣故,有相似觸;

漸次乃至取為緣故,令後際業轉成其有。

如是諸法,先未曾有,一切新從別別緣起。

  卯二結略義(分二)

    辰一簡無補特伽羅

當知此中,都無觸者乃至有者,能有所觸,乃至有有。

    辰二顯唯諸法假立(分三)

      巳一標因果

唯有諸法別名所食,別名能食。

是故因果墮在諸行,相續流轉,無有斷絕。

      巳二釋相續

由其先際業有,往趣後際生有;復由後際業有,還趣先際生有。

如是緣起,輪迴不絕,從此世間往彼世間,自彼世間還此世間。

      巳三結食義

是故唯法能引法義,當知此中說為食義。

 

【204】子四「極多諸過患門」(分三)【內293】

丑一標列苦因

復次,三食為因,能令三種內苦生起:

一者、界不平等所生病苦;

二者、欲希求苦;

三者、求不允苦。

初苦,段食為因;

第二苦,觸食為因;

第三苦,意會思食為因。

丑二正觀過患(分二)

寅一於前三食(分二)

  卯一辨(分三)

    辰一於段食

段食因緣,生內病苦,是故苾芻當觀段食,如子肉想,不應貪著。

    辰二於觸食(分二)

      巳一標當觀

隨順樂受觸食因緣,能生於內欲希求苦,是故苾芻當觀順彼六種觸處,如無皮牛。

      巳二釋觀相(分二)

        午一舉出觸處(分二)

          未一觀生眾苦

應作是觀:若我依於六種觸處,發起種種欲希求貪,便為依止諸色而住。

依止色故,令我發起種種諸惡不善尋思,如無皮牛,觸處諸蟲之所唼食,多生眾苦,不安隱住。

          未二結無雜住

如是觀已,於初觸處深見過患,無染而住。

        午二例餘觸處(分二)

          未一例生苦

如依於色,如是依聲、香、味、觸、法,當知亦爾。

          未二例無染

如於初觸處深見過患無染而住。

如是乃至於第六觸處,當知亦爾。

    辰三於意思食(分二)

      巳一出觀苦

有漏意會思食因緣,能生於內求不允苦,是故苾芻當觀有漏意會思食,如一分火,觀察如是所求不允,能引身心大熱惱故。

      巳二結住樂

彼作如是正觀察已,終不希望衣食等事往詣他家,是故不為所求不允所生苦觸,其心坦然安樂而住。

  卯二結

由是因緣,應正觀察如是三食,所謂段、觸、意會思食。

寅二於後識食(分三)

  卯一出觀苦

即由如是三食因緣,生如所說依識內苦,是故苾芻當觀識食,如三百鉾之所鑽刺。

  卯二釋所以

所以者何?段食因緣,能令非一種種眾多品類病苦依識而起;

隨順樂受觸食因緣,能令倍增欲希求苦依識而起;

有漏意會思食因緣,能令種種求不允苦依識而起。

  卯三結勝利

如是行者,於識食中,正觀諸食以識為依,多生過患,由是因緣,不顧身命。

丑三結能永斷

如是如理,於四種食審正觀察,審觀為依,能於現法永斷諸食;食永斷故,得至當來後有苦際。

 

【205】子五「雜染等門」(分二)【內294-298】

丑一喜貪過患(分二)

寅一略標列

復次,若不如實觀此四食,便為喜、貪之所染污。

若為是二所染污者,當知希求二種過患:

一者、當來;

二者、現法。

寅二隨別釋(分二)

  卯一釋名喜貪

於四食中,有漏意會思食因緣,專注希望俱行喜染,名喜;

隨順樂受觸食因緣,於能隨順喜樂諸食,多生染著,名貪。

  卯二釋二過慮(分二)

    辰一當來過患

此二煩惱,於現法中能染於識,令其安止四種識住,增長當來後有種子。

既增長已,生起後有生等眾苦。

當知是名喜、貪二種煩惱所作當來過患。

    辰二現法過患

彼由如是,於四食中安住喜、貪二種煩惱,便於現法有諸塵染;

由塵染故,食若變壞,於現法中便生悲歎、愁憂、萎頓、懷慼而住。

當知是名喜、貪二種煩惱所作現法過患。

丑二喜貪依處(分二)

寅一緣境煩惱依處(分二)

  卯一舉未斷(分二)

    辰一〔譬喻〕入住

復次,諸有於此四種〔食〕中,喜、貪未斷,彼六處攝有識之身,猶如臺觀。

六度窗牖,能與緣境煩惱日光作入依處,是光於此,或住上地,或住下地。

    辰二顯生苦

既得住已,如前所說,於四識住能染於識,生起當來後有眾苦。

  卯二翻能斷

若有能斷如是喜、貪二種煩惱,與彼相違,緣境煩惱尚不得起,況依此入而當得住!

寅二煩惱彩畫依處(分二)

  卯一未斷已斷(分二)

    辰一舉未斷

又復若有補特伽羅,喜、貪未斷,便為魔羅來詣其所,以其種種猶如彩色可愛境界,彩畫如是補特伽羅,令其變生種種煩惱相貌顯現。

當知如是補特伽羅,喜、貪未斷,譬如其地,能為種種煩惱彩畫作所依處。

    辰二翻已斷

已斷喜、貪補特伽羅,魔詣其所,如前廣說。

當知如是補特伽羅,喜、貪已斷,猶若虛空,非為種種煩惱彩畫作所依處。

  卯二過患功德

當知是名於諸食中,喜、貪未斷,如其次第所有過患;

當知是名於諸食中,喜、貪已斷,如其次第所有功德。

 

 

 

 

 

 

 

 

 

 

 

 

 

 

 

 

 

 

 

 

 

 

 

諦相應/諦攝

 

A6攝頌標列

 

復次,嗢柁南曰:

 

【206】如理、【207】攝、【208】集諦;

【209】得、【210】相、【211】處、【212】業、【213】障;

【214】過、【215】黑異熟等;

【216】大義、後【217】難得。

 

【206】子一「如理門」(分三)《中阿含˙漏盡經》

丑一標智別

若於諦智增上,如理及不如理不如實知,不能盡漏;

與此相違,如實知故,能盡諸漏。

丑二釋智名(分二)

寅一不如理

當知此中,聞不正法,不為寂靜,不為調伏,不為涅槃所起諸智,名不如理。

寅二知理

聽聞正法,與上相違,當知如理。

丑三辨彼類(分二)

寅一不能盡漏(分二)

  卯一辨(分二)

    辰一出邪行(分三)

      巳一由住惡法

又於此中,住惡說法補特伽羅,於此正法,佛、佛弟子真善丈夫,不樂瞻仰。於別解脫尸羅律儀,密護根門,正知而住,如是等類賢聖法中,不自調伏,不受學轉。

於諸聖諦,無聞、思、修照了通達。

      巳二由起邪解

又即於彼諸惡說法毘奈耶中,聞不正法,起邪勝解,於不如理生起如理顛倒妄想,於不如理不如實知是不如理。

又於聽聞正法如理,不如實知是其如理。

      巳三由邪作意(分二)

        午一略(分二)

          未一辨差別

由不知故,於諸所有惡說、惡解、有縛、無脫,不應思惟顛倒法中,不能解了而故思惟;

於諸所有善說、善解,有脫、無縛,應可思惟無顛倒法,所謂契經及應頌等,乃至廣說,不能解了而不思惟,如是亦名非理作意。

          未二釋非理

由此作意,不欲寂靜,不為調伏,不為涅槃,故名非理。

        午二廣(分二)

          未一出計實我

又復聽聞不正法故,依三言事增上緣力,顯示過去、未來、現在計我品類。

即由如是增上力故,於三世境起不如理作意思惟:謂於過去,分別計我,或有、或無。

未來、現在,當知亦爾。

          未二釋其見處(分二)

            申一辨相(分二)

              酉一總標

彼既如是不如正理作意思惟,或緣所取事,或緣能取事,此不如理作意思惟,或即諸行分別有我,或離諸行分別有我。

              酉二別辨(分二)

                戌一即行分別有我(分二)

                  亥一辨(分二)

                    天一緣所取事(分二)

地一成常見

彼於所計得決定時,若緣所取事分別為我,或成常見,由此見故,作是思惟:我有其我,於現法中是實、是常。

地二成斷見

或成斷見,由此見故,作是思惟:我無其我,於現法中是實、是常。

                    天二緣能取事(分二)

地一計有我見

若緣能取事計有我見,分別為我,作是思惟:我今以我觀察於我;

或謂我我先有今無,作是思惟:我今以我觀察無我。

地二計無我見

或復既緣能取之事,計無我見,於現法中,以其無我分別為我,作是思惟:我今以其無我,隨觀昔曾有我。

                  亥二結

如是且說所取、能取差別五相,不如正理作意思惟五種見處,謂即三世所有諸行分別有我。

                戌二離行分別有我(分二)

                  亥一標非理

又復由於不如正理比度作意,離於諸行分別有我。

                  亥二明所計(分二)

                    天一出異名(分六)

地一能作者等作者

彼謂如是所計實我,或自能作感後有業,名能作者。

或他令作,名等作者。

地二能起者等起者

或自能起現法士用,名能起者。

或他令起,名等起者。

地三能生者等生者

或自己作後有業故,或他令作後有業故,感果異熟,名能生者。

或自能起現士用故,或他等起現士用故,得士用果,名等生者。

地四能說者(分二)

                        玄一第一義

或由自見,或由他見,隨起言說;

如是或由自聞、覺、知,或由他聞、覺、知,隨起言說,名能說者。

                        玄二第二義

或於妻子及奴婢等所有家屬,隨其所應,施設教敕,令住其處,如是亦復名能說者。

地五能受者等受者

或復當來業果已生,名能受者。

或於現法諸士夫果,已現等生,名等受者。

地六領受者等

或於過去彼彼生中,造作種種善、不善業,今於現法領受種種彼果異熟,名領受者。

或有乃至壽量減盡而便夭喪,能捨此蘊,能續餘蘊。

                    天二結邪執

若異此者,既無有我,云何得成!如上所說諸所作事,是名第六不如正理作意思惟所攝見處。

            申二釋名(分七)

              酉一名見處

如是諸見,且說皆以薩迦耶見為其自性,能生其餘。

薩迦耶見以為根本所有見趣,故名見處。

              酉二名見稠林

由能障礙能取真實微妙慧故,名見稠林。

              酉三名見曠野

損善法故,名見曠野。

              酉四名見厭背

勞役他故,名見厭背。

              酉五名見行歷

欲求、有求所行歷故,名見行歷。

              酉六名見動搖

詰責他論,免脫己論而動搖故,名見動搖。

              酉七名見結

能善結構後有苦故,名為見結。

    辰二明生苦

習行如是諸邪行者,於現法中未現前漏,令起現前;

既現前已,令依下品起其中品,令依中品起其上品;

由此為因,生起當來老病死等一切苦法。

  卯二結

如是當知,由於如理及不如理不實知故,造作苦諦、集諦雜染。

寅二能盡諸漏(分二)

  卯一出因緣

與此相違,聽聞正法,起正勝解,於其如理,無不如理顛倒妄想;

於其如理,如實了知是其如理,廣說乃至於應思惟無顛倒法,能正思惟。

  卯二明斷漏(分二)

    辰一於見斷

由此因緣,於三世行并其所取及以能取,如實隨觀無我、我所。

當於聖諦入現觀時,於見所斷所有諸漏,皆得解脫。

    辰二於修斷(分二)

      巳一標列因緣

得此事已,於上修道所斷諸漏,為令無餘永斷滅故,精勤修習四種因緣。何等為四?

一、善護身故;

二、善守根故;

三、善住念故;

四、如先所得出世間道,以達世間出沒妙慧多修習故。

      巳二隨釋差別(分四)

        午一善護身

善護身者,謂正安住,遠避惡象,乃至廣說,如《聲聞地》。由遠避故,於盡諸漏無有障礙。

        午二善守根

善守根者,謂正安住,於諸可愛現前境界,非理淨相,能正遠離,如理思惟彼不淨相。

        午三善住念(分三)

          未一標

善住念者,謂住四處:

          未二列

一者、安住思擇受用衣服等處;

二者、安住能正除遣處靜現行惡尋思處;

三者、安住能正忍受發勤精進,所生疲倦、疏惡、不正淋漏等苦,他麤惡言所生諸苦,界不平等所生苦處;

四者、安住於所修道,依不放逸,無雜住處。

          未三結

由正安住如是四處,名善住念。

        午四善修習

彼由如是善護身故,善守根故,善住念故,如先所得出世間道善修習故、於修所斷所有諸漏,皆能解脫,及隨證得最極究竟。

 

【207】子二「攝門」(分二)《中阿含˙象跡喻經》

丑一遮異說

復次,若有說言:此四聖諦唯是境界,或有其我,或有有情緣此聖諦,修諸善法。

應告彼言:勿作是說!

丑二顯正義(分二)

寅一出諦攝(分三)

  卯一標

所以者何?

諸有無量世、出世間善法生起,一切皆歸四聖諦攝。

  卯二辨

當知諸法略有二種:

一、能知智;

二、所知境。

  卯三結

其能知智,亦所知境,是故諸智俱行善法,無不攝在四聖諦中。

寅二廣念住(分三)

  卯一標義

彼復修習循身念故,觀品、止品所有善法,始修業地,已作辦地,總得生起。

  卯二辨相(分二)

    辰一略攝修念(分二)

      巳一徵

云何名為:修循身念?

      巳二釋(分二)

        午一明所攝(分二)

          未一住始業地

謂若有住始修業地,如理攀緣若內、若外諸大種色為境正念;

或復由他愛與非愛增語有對觸現行時,如理攀緣觸、受、想、行,及與諸識為境正念。

          未二住已辨地

或若有住已作辦地,如理攀緣諸所造色為境正念。

或復如理攀緣作意,及彼所生受、想、行、識為境正念。

        午二結得名

如是一切,略攝名為修循身念。

當知此念,或緣色身,或緣名身。

    辰二廣釋差別(分二)

      巳一始業地攝(分二)

        午一釋(分二)

          未一生起觀品善法(分二)

            申一別徵

云何名觀?云何生起觀品善法?

            申二隨釋(分三)

              酉一出觀名

謂於內、外諸大種色,及所餘蘊,正決擇慧說名為觀。

              酉二釋修想(分二)

                戌一別辨相(分三)

                  亥一於外大種修無常想

若有從初,無倒修習分析聚想。

於外大種,由觀劫盡修無常想。

                  亥二於內大種修不淨等想

                    天一不淨想

於內大種所合成身,由觀唯食,漸漸不淨,修不淨想。

                    天二無常想及與苦想

由觀從愛所生長性,及於後際老死法性,修無常想及與苦想。

                    天三苦無我想

若於此身,一切愚夫不能如實了知體是無常、苦故,或執為我,或執我所。

即於此身,具足多聞諸聖弟子,如實知故,無有所執,是即能修苦、無我想。

                  亥三於受等修無常想

此無我想,由於其身唯有界想。

有此想故,若復由他愛與非愛增語有對諸觸現行。

言非愛者,即是手足、杖塊等觸,彼則於此及此為緣所有受等無色諸行,正觀無常,離愛、離恚、唯觀有界。

心緣此身正安住故,如是亦名遠離愚癡。

                戌二結略義

如是所有分析聚想,於外大種修無常想,於內大種修不淨想、若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於所生起受等諸法,依大種身修無常想,離貪瞋癡。

              酉三結生善

如是觀品無量善法,始修業地,由正修習循身念故,皆得生起。

          未二生起止品善法(分二)

            申一別徵

云何名止?云何生起止品善法?

            申二隨釋(分四)

              酉一出所依

謂由修習循身念故,以觀為依,如理修止。

              酉二釋止名

又言止者,謂於其內正安住心。

              酉三辨善法(分二)

                戌一舉種種(分五)

                  亥一正修忍慈

止品善法者,謂得如是正思擇力,攀緣鋸喻沙門教授,於怨家所正修忍辱,又即緣彼無倒修慈。

                  亥二尸羅清淨

既由忍、慈所攝受故,戒得清淨。

                  亥三無悔乃至得三摩地

觀戒淨故,作是思惟:我今已於大師聖教微有所作。由是因緣,無所憂悔,無憂悔故深生歡喜,廣說乃至得三摩地。

                  亥四修四支攝不放逸行

                   天一未善清淨

彼於爾時,由靜定心,乃至獲得第四靜慮。此三摩地,行拘執故,未能雙運無功用轉,未善清淨。

                   天二令善清淨

為欲令其善清淨故,修如前說四支所攝不放逸行,發勤精進,無有怯弱,乃至廣說。彼於後時,第四靜慮清淨鮮白。

                  亥五引妙捨等(分二)

                   天一念生厭恥

若復為其靜定愛味漂轉其心,不能於定正捨而住,於滅涅槃不觀寂靜,彼乃依佛、或法、或僧,深生厭恥,作是念言:我依如來大師佛寶、法毘奈耶善說法寶、無倒修習善行僧寶,為無所得非有所得,是其惡得非為善得,於薩迦耶愛藏而住,於滅涅槃不觀寂靜。

                   天二住觀寂靜

彼由內心善調柔故,纔生厭恥,便能安住引沙門義平等妙捨,於滅、涅槃能觀寂靜。

                戌二攝略義

生起如是止品善法,所謂忍,慈,尸羅清淨,無悔歡喜,廣說乃至得三摩地;四支所攝不放逸行,引沙門義,平等善捨,觀滅、涅槃、寂靜功德。

              酉四明所作

彼於爾時,由二因緣,多有所作:

一、由其妙慧,於大師教,為盡諸漏,能淨修治第四靜慮故。

二、於薩迦耶心增上捨故。

        午三結

齊此名為始修業地,究竟成滿。

      巳二已辨地攝(分二)

        午一舉善法(分二)

          未一別辨相(分二)

            申一觀色無色

從是已後,於所修習不生喜足,為欲趣入已作辦地,修循身念。觀造色身,如草木、泥,及彼所生餘非色法。以如實慧,通達緣起,能隨趣入如實諦智。

            申二起厭患乃至解脫

既得入已,依上修道、於去、來、今諸根境界,能起厭患,乃至解脫。能如實知我已解脫。

          未二攝略義

如是名為:已作辦地,修循身念所生善法:謂觀色身如草木、泥想,如是觀察無色諸法,真實妙慧通達緣起,能隨趣入四聖諦智,於修道中能起厭患、離欲、解脫、解脫智見。

        午二名已辦(分二)

          未一顯究竟

齊是名為於大師教,以其妙慧所應作事,皆已作訖。所以者何?一切自義,皆已究竟,從此已後,更無所作,非於作已,復須分別。

          未二簡退失

若有作已,餘時退失,當更有作,此作雖作,非畢竟作,如諸異生,以世間道而得解脫。

  卯三名攝

此中若先始修業地有漏善法,若後所有已作辨地無漏善法,如是一切隨其所應,當知皆入四聖諦攝。

【208】子三「集諦門」(分二)【內952】

丑一有差別相(分三)

寅一標別

復次,由四因緣,應正了知集諦所攝百八愛行:

一、由內外差別故;

二、由所依差別故;

三、由自性差別故;

四、由時分差別故。

寅二隨釋(分四)

  卯一內外差別

云何名為:內外差別?謂由內、外六處為依,起諸愛行。

  卯二所依差別(分二)

    辰一徵

云何名為:所依差別?

    辰二釋(分三)

      巳一標

謂愛依止五種我慢。

      巳二徵

何等名為五種我慢?

      巳三釋(分二)

        午一總標我慢

謂於我見未永斷故,得有如是我慢現行,於其六處計我起慢。

        午二別列五種(分三)

          未一思我如昔及不如昔

乃至未為衰老所損,諸行相似相續而轉,作是思惟:是我如昔;彼若復為衰老所損。

          未二思我美妙及非美妙(分二)

            申一辨成就

或於一時成就好色,或於一時成就惡色,或於一時成就大力、安樂、辯才,或於一時乃至無辯。

            申二出思惟

彼若成就好色、大力、安樂、辯時,作是思惟:我今美妙。

若違於此,作是思惟:我非美妙。

          未三思我變異

若為衰老所損敗時,作是思惟:我今變異。

  卯三自性差別(分二)

    辰一徵

云何名為:自性差別?

    辰二釋(分四)

      巳一出二愛

謂此五種我慢為依,發起有愛及無有愛。

      巳二辨三品(分二)

        午一明有愛別

又彼有愛,軟、中、上品差別而轉;

        午二簡無有愛

於其無有,由審思擇方能起愛,非由意樂任運而住,是故於中無有三品差別建立。

      巳三釋愛相(分三)

        午一蝡有愛(分二)

          未一出體

當知此中軟有愛者,謂於當來願我當有,即於六處願我當有。

          未二辨相(分四)

            申一願即如是

即如是類願我當有,於同類生有希求故。

            申二願異如是

異如是類願我當有,於異類生有希求故。

            申三願如今有

若先自體是可愛者,願彼相應,故造善業,作是思惟:願我當有如是種類,如今所有;

            申四願異今有

若先自體不可愛者,願彼離隔,故造善業,作是思惟:願我當有如是種類,異今所有。

        午二中有愛(分三)

          未一出體

中有愛者,謂於無有不生希欲,為治彼故,願我得有,即於六處願我得有。

          未二辨相

如前所說,即如是類願我得有,異如是類願我得有。

          未三結名

如是一切,應知皆名中品有愛。

        午三上有愛

上有愛者謂即如是行相差別,作是念言:願我定有猛利思求四種相愛,應知說名上品有愛。

      巳四廣差別(分二)

        午一依內處別

此五種愛自性差別,由有所依內處別故,說十八種愛行差別;

        午二依外處別(分三)

          未一例同

於其外處,當知亦爾。

          未二顯別(分二)

            申一舉計我所

此差別者,謂如於彼內六處中計我起慢,如是於色計為我所而起於慢,謂於此色我自在轉,如是乃至於諸法中計為我所而起於慢,謂於此法我自在轉。

            申二指餘隨應

餘隨所應,如前應知。

          未三合結

如是十八,并前愛行,合說總有三十六種愛行差別。

  卯四時分差別

云何名為:時分差別?謂即如是三十六行,各有過去、未來、現在三世差別。

寅三總結

如是名為:由四因緣有差別故,愛行合有一百八種。

丑二無差別相(分二)

寅一總出愛相

又於此中無差別相,凡諸所有染污希求,皆名為愛。

寅二廣其異名(分十一)

  卯一名因

又即此愛,集諦攝故,說名為因。

  卯二名流潤

津潤性故,順生死流而漂轉故,名為流潤。

  卯三名著竟

於諸境界執著性故,名為著境。

  卯四名癰

能與生已,依五取蘊如癰、病等所有眾苦為因緣故,說名癰根。

  卯五名流溢

難制伏故,說名流溢。

  卯六名纖繳

微細現行,魔所縛故,說名纖繳。

  卯七名條榦

上至有頂,高標出故,說名條幹。

  卯八名枯竭

令無飽故,說名枯竭。

  卯九名礙名覆

又即如是所說相愛,纏眾生故,說名為礙。由隨眠故,說名為覆。

  卯十名上聳名發起

即由如是纏及隨眠成上品故,說名上聳。成其中品及軟品故,說名發起。

  卯十一名冥闇等(分三)

    辰一釋說(分三)

      巳一冥闇

若欲界愛,於所知境令迷惑故,說為冥闇。

      巳二昏昧

若色界愛,於所知境令迷惑故,說為昏昧。

      巳三翳瞙

若無色愛,於所知境令迷惑故,說為翳瞙。

    辰二舉喻

如有三人:第一盲瞽,第二閉目,第三翳瞙微覆其眼。

此中第一全無所見;第二少分似有所見;第三雖見,眼不淨故不睹真色。

    辰三合法

如是三愛,隨其次第,冥暗、昏昧及與翳瞙,當知亦爾。

 

【209】子四「得門」(分三)【內299-301,309】

丑一諦證得(分二)【內299】

寅一標列

復次,由五種相轉法輪者,當知名為善轉法輪:

一者、世尊為菩薩時,為得所得所緣境界;

二者、為得所得方便;

三者、證得自所應得;

四者、得已樹他相續,令他自證,深生信解;

五者、令他於他所證,深生信解。

寅二隨釋(分五)

  卯一所緣境【內300】

當知此中所緣境者,謂四聖諦。

此四聖諦安立體相,如前應知。若略、若廣,如《聲聞地》。

  卯二得方便(分二)

    辰一總標

得方便者,謂即於此四聖諦中,三周正轉十二相智。

    辰二別釋(分三)

      巳一最初轉(分二)

        午一出菩薩

最初轉者,謂昔菩薩入現觀時,如實了知是苦聖諦,廣說乃至是道聖諦。

        午二辨智相

於中所有現量聖智,能斷見道所斷煩惱,爾時說名生聖慧眼。

即此由依去、來、今世有差別故,如其次第,名智、明、覺。

      巳二第二轉(分二)

        午一出有學

第二轉者,謂是有學,以其妙慧如實通達,我當於後猶有所作,應當遍知未知苦諦,應當永斷未斷集諦,應當作證未證滅諦,應當修習未修道諦。

        午二例智相

如是亦有四種行相,如前應知。

      巳三第三轉(分二)

        午一出無學

第三轉者,謂是無學,已得盡智、無生智故。言所應作,我皆已作。

        午二釋智相(分二)

          未一例同

如是亦有四種行相,如前應知。

          未二顯別

此差別者,謂前二轉四種行相,是其有學真聖慧眼;最後一轉,是其無學真聖慧眼。

  卯三得所得

得所得者,謂得無上正等菩提。

  卯四令他於自深信解

樹他相續,令於自證生信解者,謂如長老阿若憍陳,從世尊所聞正法已,最初悟解四聖諦法。

又答問言:我已解法。

從此已後,如前所說究竟行相,五皆證得阿羅漢果,生解脫處。

  卯五令他於他生信解(分二)

    辰一轉隨轉法

最後令他於他所證生信解者,謂如長老阿若憍陳,起世間心:我已解法。

如來知已,起世間心:阿若憍陳已解我法。

地神知已,舉聲傳告,經於剎那,瞚息須臾,其聲展轉,乃至梵世。

    辰二釋名輪等

當知世尊轉所解法,置於阿若憍陳身中,此復隨轉置餘身中,彼復隨轉置餘身中,以是展轉隨轉義故,說名為輪。

正見等法所成性故,說名法輪。

如來、應供,是梵增語,彼所轉故,亦名梵輪。

丑二諦瑜伽(分二)【內301】

寅一標列

復次,於四聖諦未入現觀,能入現觀,當知略有四種瑜伽:

謂為證得所未得法,淨信增上;

發生厚欲;

厚欲增上,精進熾然;

熾然精進,有善方便。

寅二隨釋(分四)

  卯一淨信

言淨信者,謂正信解。

  卯二厚欲

所言欲者,謂欲所得。

  卯三精進

精進,如前略有五種:有勢、有勤、有勇、堅猛、不捨其軛。

  卯四方便(分二)

    辰一出彼二法

善方便者,謂為修習不放逸故,無忘失相,說名為「念」。

於諸放逸所有過患了別智相,說名「正知」。

    辰二名不放逸

此二所攝,名不放逸,於諸染法防守心故,常能修習諸善法故。

丑三諦建立(分二)【內309】

寅一如病喻諦相

復次,苦諦如諸疾病,集諦如起病因,滅諦如病生已而得除愈,道諦如病除已令後不生。

寅二釋邊際(分二)

  卯一出因緣

諸有病者詣良醫所,但應尋求爾所正法;諸有良醫,亦但應授爾所正法,是故更無第五聖諦。

  卯二明宣說

諸佛如來拔大愛見無上良醫,亦但宣說爾所正法。

 

【210】子五「相門」(分二)【內310-312】

丑一舉十過患

復次,背聖諦智,不成現觀,諸有沙門,若婆羅門,當知略有十相過患:

謂有勝義諸沙門等,意不許彼為沙門等;

言亦不數為沙門等;

於諸後有生等眾苦皆未解脫;

於諸惡趣亦未解脫;

堪能棄捨正所學處;

不堪能證諸出世間過人勝法,所謂聖道、道果涅槃;

向善趣故,堪能尋訪除學、無學餘外福田;

於超苦苦,更不還果,無所堪能;

於現法中,究竟悟解,解脫一切有餘依苦,無所堪能。

丑二翻十功德

與此相違,當知即是不背諦智,成就現觀所有沙門、若婆羅門十相功德。

【211】子六「處門」(分二)【內313】

丑一總標

復次,趣向諦智、樂正覺者,應當了知,依四聖諦增上緣力,得所依處,得得方便。

丑二別釋(分三)

寅一得依處

應知是處。於善說法毘奈耶中,淨信出家,名得依處。

寅二得

若四沙門果所攝受聲聞菩提、若諸獨覺所有菩提、若諸如來無上菩提,如是三種,當知名得。

寅三得方便(分二)

  卯一釋名

如前所說三周正轉,隨其次第,智、見、現觀,名得方便。

  卯二辨位(分二)

    辰一第一義(分三)

      巳一智位

應知於入諦現觀時,如實了知是苦聖諦,乃至廣說是道聖諦,說名智位;

      巳二見位

從此已後,於諸諦中復有所作,應當遍知,廣說乃至應當修習,由此觀故,說名見位。

      巳三現觀位

於無學地,如實解了我已遍知,我已永斷,我已作證,我已修習,名現觀位。

    辰二第二義(分三)

      巳一智位

復有差別:謂諸無學盡、無生智所攝,一切極解脫智,說名智位。

      巳二見位

即此無學極解脫智所引正見,說名見位。

      巳三現觀位

從預流果乃至究竟,當知所有一切學慧,名現觀位。

 

【212】子七「業門」(分二)【內314-321】

丑一總標

復次,應知諦智略有六種作業及相:

丑二別辨(分二)

寅一初三業相(分三)

  卯一辨三種(分三)

    辰一能滅眾苦(分三)

      巳一滅苦前行

謂此諦智是能永滅眾苦前行,如日將出,先現明相。

      巳二正盡眾苦

正盡苦者,謂初見諦所斷眾苦。

      巳三作苦邊際

作苦邊者,謂阿羅漢所斷眾苦。

    辰二能破大闇

又此諦智,是能對治大無明闇,如日光明,能破世間所有大闇。

    辰三能證不退

又如有一已證諦智,永斷三結。從此無間,由失念故,暫為欲貪、瞋恚所染。彼於爾時,依不放逸,入初靜慮,由觸諦智,得不還果。

如是漸次,雖入非想非非想定,而與外凡有其差別,由已證得不退法故。

  卯二結廣大

如是諦智,有廣大用,有廣大果。

  卯三隨難釋(分二)

    辰一總名集法

此中所有過去諸行,說名已生;

現在諸行,說名正生;

          未來諸行,說名當生。

如是一切,總名集法。

    辰二總名滅法

即比一切,由無常滅,或有已滅,或有向滅,或有當滅,總名滅法。

寅二後三業相(分三)

  卯一自善決定(分二)

    辰一別辨相(分三)

      巳一不為他轉

又於諦智已證得者,如大石樓,已善雕飾,八方猛風不能傾動,一切異論不能移轉。

      巳二不視他面

所有悟解,不假他緣,不視他面,彼將何說,我當聽受。

      巳三不觀他口

不觀他口;適出語已,尋我聽聞思惟籌量審諦觀察。

    辰二隨難釋

諸他沙門、婆羅門者,當知即是諸外道輩。

  卯二漸次集成(分二)

    辰一標簡

又即一切四聖諦智,漸次集成,名諦現觀,非隨闕一。

    辰二舉喻(分二)

      巳一喻受用

此諦現觀,猶如餚膳,諸聖弟子無上慧命,皆依此活,如受欲者,食用餚膳。

      巳二喻圓滿

苦等諦智,闕餘三智,如睒彌葉;

當知餘似娑羅枝葉,四聖諦智漸次集成,一切圓滿。

  卯三與喜樂俱(分二)

    辰一別顯其相(分二)

      巳一令極輕安

又諸諦智,與喜樂俱,覺真義故,能令身心極輕安故,名諦現觀。

      巳二超越二苦

生那落迦中,略有二苦:

一、燒燃苦;

二、治罰苦。

由闕諦智,獲斯二苦。

此無量生猛利大苦,向聖諦智,皆能超越。

    辰二讚勵應得

如是諦智,假使因其燒燃治罰猛利大苦,於現法中一身滅壞而可得者,應生踊躍,歡喜忍受。縱毀百身,尚應歡喜,況乃唯一!

 

【213】子八「障門」(分二)【內322-340】

丑一明能除斷(分二)

寅一標列障礙

復次,若有為修聖諦現觀,當知略有四種障礙。何等為四?

一者、不信;

二者、上慢;

三者、待時;

四者、放逸。

寅二別釋斷除(分四)

  卯一於不信(分二)

    辰一廣三種

言不信者,復有三種:

一、於諦現觀不生信解;

二、於僧善行不生信解;

三、於佛菩提不生信解。

    辰二釋能治(分三)

      巳一於初不信【內322】

為欲斷除初不信故,世尊自引現量所證聖諦現觀,告諸弟子言:我已於四聖諦理得現觀故,證覺無上正等菩提。

      巳二於第二不信【內323】

為欲斷除第二不信,故復說言:我昔與汝輩,長世久流轉,由未正思惟,覺悟於真諦。我今與汝等,由正見通達,以通達為因,盡生死流轉。彼因緣盡故,自今無後有唯餘最後身,任持令不滅。

      巳三於第三不信(分二)【內324】

        午一出彼疑

第三不信於佛菩提如是相轉,謂若沙門喬答摩種是一切智,何故有問一類能記、一類不記?

        午二明除斷(分二)

          未一引佛說

為欲斷除如是不信,故復說言:我所覺法,無量無邊,譬如大地諸草木葉;為他說者,少不足言,譬如手中升攝波葉。

多分能引無義利故;少分能引有義利故。

          未二釋不記

當知此中,非不知故而不記別,但由能引無義利故而不記別。

  卯二於上慢(分二)【內325】

    辰一明依處

言上慢者,謂即於彼諦現觀中,起增上慢。

    辰二顯難斷(分二)

      巳一舉譬喻

為欲斷除如是上慢,故復說言:如人在遠,以箭射箭,筈筈無遺,甚為希有。或復一毛析為百分,以毛〔攢〕毛,端端不落,以極細故,是事復難。通達聖諦,轉難於彼。

      巳二釋所以

所以者何?由即以其能取作意,還即通達能取作意,如是方有能緣、所緣,平等平等,無漏智生,通達諦理。是故此事最細、最難,箭射箭筈,毛〔攢〕毛端,則不如是。

  卯三於待時【內326】

言待時者,謂於所作推待後時。為欲斷滅如是待時,故世尊說:無墜人身,甚為難得,復引盲龜以況其事。

  卯四於放逸(分二)【內327-335】

    辰一釋彼相(分三)

      巳一略標舉

云何放逸?謂略而言,若邪思惟,若邪尋思,若邪戲論,是名放逸。

      巳二隨別釋(分三)

        午一邪思惟(分三)

          未一標得名

當知若於不應思處而強思惟,名邪思惟。

          未二釋其相(分二)

            申一舉不應思處

謂或思惟:我於過去世為曾有邪?乃至廣說。

於未來世,於內猶豫,我為是誰?誰當是我?今此有情從何而來?於是沒已當往何所?或思世間,謂世間常乃至廣說。

如是,或謂世間有邊,乃至廣說。

或思有情,謂命即身,乃至廣說。

或思有情業果異熟,謂妄思惟,此作此受,乃至廣說。

或復思惟,諸靜慮者靜慮境界,或思諸佛諸佛境界,如來滅後若有若無,乃至廣說。

            申二釋不應思惟

彼由世俗、勝義善巧,於是一切,二因緣故不應思惟:

非思惟所緣境故;

由其事無所有故。

若有思求非思境事,或有思求無所有事,如是一切皆無所得,唯有令心轉增迷亂。

          未三出過患

若於此中,不如正理強思惟者,雖有一類,由宿因力,或起厭離,或起厭離相應作意緣實境界,於其中間暫爾現行,而復於彼見為過患,生不實想。如是思惟世間等法,能引無義。

        午二邪尋思

邪尋思者,當知即是欲等尋思。

        午三邪戲論

邪戲論者,復有六種:

謂顛倒戲論;

唐捐戲論;

諍競戲綸;

於他分別勝劣戲論;

分別工巧養命戲論;

耽染世間財食戲論。

      巳三總結名

如是一切,總名放逸。

    辰二明斷除

為欲斷除此放逸故,如來親自為教誨者,為堪受化補特伽羅,聞已速能斷諸放逸。

丑二廣由任持(分二)【內336-340】

寅一標列

世尊弟子為斷如是聖諦現觀四種障礙,由三行相,任持聖諦。何等為三?

一、由聞慧任持其文;

二、由思慧任持其義;

三、由修慧任持其證。

寅二隨釋(分二)

  卯一由聞思彗(分二)

    辰一別釋其相

此中聞慧,如其所聞,能正任持,是苦聖諦,乃至廣說。

又由思慧任持其義,謂諸聖者知其是諦,故名「聖諦」。

    辰二料簡諦名(分二)

      巳一總明二種

當知此中由二緣故,得名為諦:

一、法性故,由真實義,說名為諦;

二、勝解故,由即於此真實義中,起諦勝解,說名為諦。

      巳二別釋聖諦

一切愚夫,但由法性,得名為諦,非勝解故。

若諸聖者,俱由二種,得名為諦,故偏說此名為聖諦。

  卯二由修慧

又由修慧,於諸諦中獲得內證現量諦智,亦得證淨。由是因緣,於諸諦實遠離疑惑。諦智、證淨,更互相依,若處有一,必有第二。

 

【214】子九「過門」(分三)【內341-349】

丑一標

復次,若有沙門,或婆羅門,於聖諦智而未相應,於諸聖諦未成現觀,當知略有四種過患。

丑二徵

何等為四?

丑三釋(分四)

寅一惡趣過患

謂於能往下分惡趣生本行中,深起愛樂,造作增長彼相應業,由此顛墜生惡趣坑。

寅二欲纏過患

又於欲纏人、天兩趣,眾多煩惱常所燒煮生本行中,深起愛樂,造作增長彼相應業,由此因緣,既生彼已,大生熱惱,常所燒然。

寅三色無色纏過患

又於此上色、無色纏所有相應,如前所說無明、昏闇及〔諸翳瞙〕生本行中,廣說乃至墮於生闇。

寅四妄見黑闇過患(分二)

  卯一標墮界

又由退失受用境界、涅槃道故,於其中間,如生三種世界中間,墮在三種妄見黑闇:

一者、常見;

二者、斷見;

三者、現法涅槃見。

由是因緣,墜墮三界,生黑闇處。

  卯二顯應知【內347-349】

攝受如是自妄見故,邪無明闇所覆障故,不如實觀如前五支所攝受斷,由是因緣,應知如實顯示諸諦。

 

【215】子十「黑異熟等門」(分三)【內350-357】

丑一辨造業(分三)【內350-354】

寅一黑黑異熟業

復次,或有一類,於諸聖諦不得善巧,造作增長黑黑異熟業已,能感那落迦、傍生、鬼趣,由此業故,譬如擲杖,根墮那落迦,中墮旁生趣,端墮餓鬼界。

寅二黑白黑白異熟業

如是一類造作增長黑白黑白異熟業已,由此雜業,譬如擲杖,或墮惡趣不清淨處,或墮善趣少清淨處。

寅三白白異熟業

如是一類造作增長白白異熟業已,由此業故,生在五趣生死諸業所隨逐處,壽盡業盡,即還從彼色無色界沒已,退墮五趣生死,如五輻輪旋轉不住。

丑二明教說(分二)【內350-354】

寅一辨差別(分二)

  卯一說世間道

若有為他說世間道,乃至雖能上昇有頂,當知此說,非第一義令上昇教,何以故?

如是上昇非畢竟故。

  卯二說聖諦教

若諸如來所說聖諦相應言教,當知此教,是第一義令上昇教,何以故?

如是上昇是畢竟故。

寅二簡聰慧(分二)

  卯一非第一義

又若由得諸世俗智,乃至有頂名聰慧者,非第一義說名聰慧,如前說故。

  卯二是第一義

若由諦智名聰慧者,是第一義名為聰慧,如前說故。

丑三〔漸次〕(分二)【內355-357】

寅一有差別喻

復次,於其四種聖諦智中:

初聖諦智,能入聖諦,漸次現觀,譬如本足;

第二諦智,譬如牆壁;

第三諦智,如下層次;

第四諦智,如上寶臺。

寅二無差別喻(分二)

  卯一如四階蹬

又即如是四聖諦,如四階蹬,能令上昇大智慧墊。

  卯二如四桄梯

又即如是四種諦智,如四桄梯,能令蹬上解脫寂滅。

 

【216】子十一「大義門」(分三)【內358-361】

丑一出魔障(分二)【內358】

  寅一彼令墮轉

當知此中,有三種愛,譬如三槍,諸惡魔羅執持,撓攪生死大海,令彼受生諸有情類,隨而迴轉。

  寅二不隨彼轉

如是三種魔羅愛槍,不能令彼三種有情,隨而迴轉:

一者、勁銳,即是預流;

二者、處中,即餘有學;

三者、逆流,道行圓滿,隨其所欲,皆能造作。

丑二明盡苦(分二)

  寅一辨餘斷(分二)

    卯一舉慢苦【內359】

已見聖諦補特伽羅,永斷所有慢所作苦、慢所成苦,由是因緣,諸苦少在,多分已斷,謂諸有學及阿羅漢。

    卯二例餘苦

如慢所作、所成眾苦,如是諸愛、身語意業、貪瞋癡等所生眾苦,當知一切皆少分在,多分已斷。

  寅二譬喻(分三)

    卯一喻慢苦

譬如礫石及大雪山。

如是諸慢所作、所成所有眾苦,若餘、若斷,當知亦爾。

 

    卯二喻愛苦(分三)【內360】

      辰一無色愛

如大池沼,其水盈滿,於中沾引二滴、三滴,依大池沼水尚甚多。

如是無色愛所生苦,若餘、若斷,當知亦爾。

      辰二色界愛

如大陂湖,餘如前說。

如是色界愛所生苦,若餘、若斷,當知亦爾。

      辰三欲界愛

又如大海,餘如前說。

如是欲界愛所生苦,若餘、若斷,當知亦爾。

    卯三喻業等苦【內361】

又大雪山、若諸金山、若蘇迷盧及大地喻;

又有六種礫石之喻;

又泥團喻,餘如前說。

如是身業、語業、意業,貪、瞋、癡等所生眾苦,若餘、若斷,當知亦爾。

丑三結義利(分二)

  寅一標

如是多苦已遠離故,少苦在故,當知聖諦如實現觀,有大義利。

  寅二辨(分二)

    卯一有學

謂諸有學,最極七生人天苦在,諸惡趣苦皆已越度。

    卯二無學

若諸無學,唯有現法所依苦在,餘一切苦皆已越度。

 

【217】子十二「難得門」(分四)【內362-363】

丑一入現觀身難得

復次,若住是身入諦現觀,當知此身最為難得。

丑二見聖諦眼難得

又聖明眼見諦有學,轉甚難得。

丑三三所成慧難得(分三)

寅一標三種

又聞、思、修所成妙慧,亦為難得。

寅二配行相

由此慧故,於善說法毘奈耶中,如其次第,解了、勝了及以決了。

寅三釋差別

於解了時,能審分別;

於勝了時,能生勝解;

於決了時,於法入證。

丑四善資糧等難得(分二)

寅一標列種種(分三)

  卯一善資糧法

又諦現觀所有資糧善有漏法,亦為難得,謂於父母識恩養等諸善業道。

  卯二有暇圓滿

有暇圓滿亦為難得。

  卯三正見等法(分二)

    辰一舉初世間

又有世間初正見等,乃至解脫智為後邊,十種正法亦為難得。

    辰二例通諸聖

如是諸法,即是有學,即是無學。

寅二隨釋其相(分三)

  卯一善資糧攝(分七)

    辰一善識父母恩養

當知此中,善知恩養所有士夫補特伽羅,如實了知一切父母皆應孝養。

如是知已,於其父母勤修孝養,是名:善識父母恩養。

    辰二善知沙門若婆羅門

又樂己利所有士夫補特伽羅,於他有德一切沙門及婆羅門,如實了知是福田已,如其所應勤修供養,是名:善知所有沙門、若婆羅門。

    辰三善御家長等(分二)

      巳一辨(分二)

        午一善御家長

又無貪墮所有士夫補特伽羅,於諸妻子及奴婢等一切親屬,如實了知:彼既以我為室、為歸,我若有樂彼亦隨樂,我若有苦彼亦隨苦。

如是知已,於時時間,正以飲食、衣服給賜,復以病緣、醫藥攝受。

        午二善能造作自他義利

於彼義利,自然勇勵而為施造,非於一切求彼憶念。稟性忠平,好等分布,亦不淫佚,損費財寶,不於非處生毘奈耶,亦不非處而興憤發,於諸耆長及尊重處正善隨轉。

      巳二結

如是名為:善御家長善能造作自他義利。

    辰四於此世罪深見怖畏

諸所施為,皆以正法不以非法。於現法中,他作惡行,深見過失,謂或殺、或縛、或罰、或退,或被譏毀。正思擇已,終不現行,如是名為:於此世罪深見怖畏。

    辰五於他世罪深見怖畏

又正觀見造惡行已,於其後世感惡趣苦,及感所餘匱乏等苦。正思擇已,終不現行,如是名為:於他世罪深見怖畏。

    辰六惠施作福等(分二)

      巳一辨(分二)

        午一惠施作福

又時時間能正受學施福業事,造作種種差別福行,所謂看病,事佛、法、僧,躬為執當,如是等類,名作福行。

        午二受學戒

於一日夜,乃至盡壽,所有尸羅,能正受學。

      巳二結

如是總名:惠施作福,受齋學戒。

    辰七諸善業道

十業道者,謂二三等差別宣說。

乃至為令由聞、思、慧,於彼相應所有作意,正多修習。

  卯二有暇圓滿

又諸有情,生惡趣已難可解脫,生善趣已速疾乖離,當知是名:有暇圓滿甚為難得。

  卯三正見等法(分二)【內363】

    辰一舉正見(分二)

      巳一辨生起

又見諦故,無有差別,正見生起。

於過去世,名已生起;

於現在世,名今生起;

於未來世,名當生起。

如前所說,若習、若修、若多修習,其義應知。

      巳二簡差別

若世間正見,應隨防護;

若有學正見,并其斷果,應隨觸證;

若無學正見,并自離繫果,應隨作證。

    辰二例餘法

如說正見,如是乃至解脫智,應知亦爾。

 


復次,總嗢柁南曰:

 

A7總義等、A8光等;A9, A10受等最為後。

 

界相應/界攝

 

A7攝頌標列

 

別嗢柁南曰:

 

【218】總義、【219】自類別;

【220】似轉、後【221】三求。

 

【218】寅一「總義門」(分二)【內364】

  卯一標列

當知諸界略有二種:

一、住自性界;

二、習增長界。

  卯二隨釋(分二)

    辰一住自性界

住自性界者,謂十八界,墮自相續,各各決定差別種子。

    辰二習增長界

習增長界者,謂則諸法,或是其善,或是不善,於餘生中先已數習令彼現行,故於今時種子強盛,依附相續;由是為因,暫遇小緣,便能現起,定不可轉。

 

【219】寅二「自類別門」(分三)【內364】

  卯一總標

復次,以要言之,雖界種類十八可得,然一一界,業趣有情種種品類有差別故,當知無量。

  卯二舉喻

譬如世間大惡叉聚,於此聚中有多品類,種類一故,雖說為一而有無量。

  卯三合法

如是於其一一界中,各有無量品類差別,種類一故,雖各說一而實無量。

 

【220】寅三「似轉門」(分二)【內365-369】

  卯一標差別

復次,如是諸界,由勝解力之所集成。

先惡勝解集成惡界,先善勝解集成善界。

  卯二明似轉(分二)

    辰一標

隨所集成,還與如是相似有情同法而轉。

    辰二釋

謂相往來,同聚、同住、同見、同意,勝解相似。

由是故言:有情諸界,共相滋潤,相似而轉。

 

【221】寅四「三求門」(分三)【內370-375】

  卯一依梵行求(分三)【內370】

    辰一出學漸次(分二)

      巳一別辨相

復次,由梵行求增上力故,先說起信;

次於尸羅受學而轉;

次於現行所有過罪,觀自、觀他而生羞恥。

次於善法無間修習,發勤精進;於久所作及久所說,能無忘失。

是二為依,令心得定。

由心定故,得如實智。

      巳二略攝義

如是且說信增上力,漸次修習三種所學:

一、增上戒;

二、增上心;

三、增上慧。

    辰二名得圓滿

如是三學勝資糧道,謂世正見,好行惠捨,易養易滿,少欲喜足,及四攝事。

其易養等句義差別,如《聲聞地》已說其相。

如是當知名梵行求已得圓滿。

    辰三明安立界(分二)

      巳一顯差別

成就如是梵行求者,還與此界諸有情類,共相滋潤,相似而轉。

離此界者,還與遠離此界有情,共相滋潤,相似而轉。

      巳二隨難釋

當知此中果依於因,非因依果。

  卯二依有求(分二)【內371-373】

    辰一辨為緣

故無明界所隨六處諸界為緣,所依別故,起無明觸種種品類;

其無明觸種種品類以為緣故,起無明觸所生諸受種種品類;

其無明觸所生諸受種種品類以為緣故,起無明觸所生諸受為緣貪愛。

愛為緣故,而有其取,廣說乃至大苦蘊集。

    辰二結建立

當知是名依有求故,建立諸界。

  卯三依欲求(分二)【內374-375】

    辰一辨為緣

又無明界所隨六處諸界為緣,起無明觸。

此無明觸以為緣故,於諸境界,起不如理執取相、好所有諸想。

此想為緣,於諸境界發起希欲。希欲為緣,起彼隨法、多隨尋思。

由彼隨法,多隨尋思以為緣故,發起思慕、愁憂所作,身心熱惱。

身心熱惱以為緣故,於諸境界種種品類思求差別,皆可了知。

    辰二結建立

如是當知依欲求故,安立諸界。

 


A8攝頌標列

 

復次,嗢柁南曰:

 

【222】三七界相攝;

【223】見、【224】想與【225】希奇;

【226】差別性、【227】安立;

【228】寂靜、【229】愚夫後。

 

【222】寅一「三七界相攝門」(分三)【內376】

  卯一出界差別(分二)

    辰一三界

界有三種:

一者、色界;

二、無色界;

三者、滅界。

    辰二七界

復有七界:

一、光明界;

二、清淨界;

三、空處界;

四、識處界;

五、無所有處界;

六、非想非非想處界;

七、滅界。

  卯二明其相攝(分二)

    辰一具攝一切

當知此中,由其色界,攝光明界及清淨界;

由無色界,攝四無色;

由其滅界,還攝滅界。

    辰二隨釋初二

又諸色貪,由見、由受所顯發故,遍於一切色界地中,安立光明及清淨界。

  卯三廣遍知等(分二)

    辰一標應知

又於如是七界,遍知應當了知,於得方便應當了知,即於其得應當了知,於得所為應當了知。

    辰二別釋相(分四)

      巳一於界遍知(分二)

        午一標列因緣

如是諸界所有遍知,由四因緣應當了知:

謂有相違,所治、能治而相待故;

狹小、無量而相待故;

有及非有而相待故;

有上、無上而相待故。

        午二別釋其相(分四)

          未一待所治能治

黑闇為緣,施設光明;

不淨為緣,施設清淨;

色趣為緣,施設虛空;

如是名為:有相違故,待彼所治施設能治。

由待彼故,能於此中正覺慧轉。

          未二待狹小無量

由緣有量狹小境識以為緣故,施設識無邊處。

          未三待有非有

由少所有以為緣故,施設無所有處。

          未四待有上無上(分二)

            申一出二種

由一切有最勝現前以為緣故,施設非想非非想處為有無上;

由薩迦耶所有相應諸煩惱斷以為緣故,施設滅界為滅無上。

            申二簡差別

當知有頂是有無上,滅於諸法皆是無上。

      巳二於得方便(分二)

        午一由有行定(分二)

          未一標得名

又有想定名為有行。

          未二名獲得(分二)

            申一標

於七界中,次第乃至無所有處,一切皆是有想定故,皆由行定隨順獲得。

            申二釋(分二)

              酉一舉光明想

謂取明相、光明想俱修三摩地,隨順獲得光明想定。

              酉二例清淨等

如是由取清淨、虛空、識無邊想、無所有想,當知亦爾。

        午二不由行定(分二)

          未一別辨(分二)

            申一獲得第一有定

非想非非想處,由無相作意方便趣入,想極細故,取為第一;

諸有寂靜起勝解時,隨順獲得第一有定。

            申二獲得滅定滅界

於一切相不思惟故,於無相界正思惟故,薩迦耶滅;

由無相故,隨順獲得滅定、滅界。

          未二總結

如是二種,不由行定隨順獲得。

      巳三於得諸界

又由永害色、無色界所有貪故,不下屈故,不高舉故,解脫住故,住解脫故,如是諸定得隨所欲,有力調柔自在而轉,如是名為:隨得諸界。

      巳四於得所為(分二)

        午一標

又此諸界,能隨獲得八解脫定。

        午二配

當知初界能隨獲得第一、第二二解脫定。

其第二界,能隨獲得第三解脫勝靜慮定。

其餘五界,如其次第,能隨獲得五解脫定。

 

【223】寅二「見門」(分二)【內377,937】

  卯一見處差別(分二)

    辰一出因緣(分二)

      巳一由說法要(分二)

        午一總標

復次,諸外道輩,欲令弟子於三處中得昇進故,略說法要。

        午二別釋(分二)

          未一出說因緣(分三)

            申一於劣欲界

謂有一類,於劣欲界,為令獲得人中快樂,乃至他化自在天生,宣說能成彼果諸行。

            申二於中色界

復有一類,於中色界,為令獲得梵世間等眾同分生,宣說能感彼果諸行。

            申三於妙無色

復有一類,於妙無色,為令獲得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眾同分生,宣說能感彼果諸行。

          未二結說語

如是彼說,劣界為緣,名為劣語;

中界為緣,名為中語;

妙界為緣,名為妙語。

      巳二由起想等(分三)

        午一劣中妙想

彼諸弟子聞是法已,還起如是差別想解,如是想解,亦名劣想、中想、妙想。

        午二劣中妙見

如如其想,如是如是發生忍樂,如是忍樂發生劣見、中見、妙見。

        午三劣中妙願

彼由如是諸忍樂見,便於彼彼差別生處信解忍可,執為最勝,造作增長彼相應業;如是信解,名為劣願、中願、妙願。

    辰二名差別(分三)

      巳一補特伽羅差別

當知此二:說者、行者,亦說名為劣、中、妙品補特伽羅。

      巳二生類差別

又彼說者及以行者,亦傳為他宣說如是劣、中、妙法,彼亦獲得如是類生。

      巳三諸界差別(分三)

        午一明安立(分二)

          未一劣中妙別

又即此生,前後相待有差別故,安立諸界劣、中、妙別。

          未二皆劣界攝

如是三種,若待涅槃,一切皆是劣界所攝。

        午二簡聖義(分二)

          未一說語

若諸如來,由勝義故,妙界為緣,但說妙語,餘法差別,如應當知。

          未二行趣

若諸聖者所有行趣,應知皆為現法涅槃。

        午三顯有退(分二)

          未一由先妄見

先有外道,彼命終已來生此間;因增長故,眾緣和合,於善說法毘奈耶中,暫得出家。彼由先世外道妄見所迷亂故,集成今時大無明界。

          未二由今疑惑

由此為因,於其涅槃及大師所,生起疑惑,退失正法及毘奈耶,還歸外道。諸惡說法,彼由先世數習因力,還復宣說如是劣語,乃至廣說,如前所說,一切應知。

  卯二見依差別(分二)【內937】

    辰一略說(分二)

      巳一標得捨

復次,於外道處,外道弟子各別見趣廣施設中,略有三種,由忍見依差別可得。依此正法,能令永捨纏及隨眠;由纏捨故,彼亦隨捨。餘亦無執。

      巳二釋捨因

了知由彼於現法中,與他違諍忿競而住,能引自他一切無義。

既知是已,捨彼隨眠;由捨此故,所餘隨眠及餘因此所有諸纏,畢竟無執。

    辰二廣釋(分二)

      巳一釋見施設

於外道處各別見趣廣施設者,謂執世間若常、無常,廣說乃至如來滅後非有非無。

      巳二釋三差別(分三)

        午一第一類補特伽羅(分二)

          未一辨忍見相

於中一類外道弟子,為性遲鈍,如如自師或他教導,如是如是不審思量,取執堅著,唯此諦實,餘皆愚妄。

          未二結名見依

彼於一切各別見趣,悉皆忍受,是名第一由忍見依。

        午二第二類補特伽羅(分二)

          未一辨忍見相

復有一類外道弟子,性是中根而非遲鈍,不能自然於法猛利推尋觀察,亦不隨言便生信解,而於展轉相違見趣,隨喜樂一。

          未二結名見依

彼於一類見趣忍受,於餘一類而不忍受,是名第二由忍見依。

        午三第三補特伽羅(分二)

          未一總標利根

復有一類外道弟子,性是利根,彼能自然於法猛利推尋觀察。由諸見趣惡施設故,彼見一切皆不應理,見已一切都不〔喜〕樂;由是因緣,於諸見趣皆不忍受。

          未二別辨見行(分二)

            申一標列種

此復有二補特伽羅:

一、邪見行,性無堪能,無求解意;

二、正見行,性有堪能,有求解意。

            申二釋其差別(分二)

              酉一第一類(分二)

                戌一辨不忍相

此中第一一切不忍補特伽羅,即由如是非理比量,於善說法毘奈耶中,不審思量,執為非理,誹謗賢聖,起無有見。

又於一切各別見趣皆不忍受,方便令彼無所依仗,亦令滅壞無所宗承,而妄分別計度顯示,無所依仗所引見趣,常與一切各別見者共興違諍,互相惱害。

                戌二結名見依

是名第三由忍見依。

              酉二第二類(分二)

                戌一出求解意

此中第二一切不忍補特伽羅,於前一切不忍者見,亦不〔喜〕樂;住求解心,往詣他所,謂善說法毘奈耶中,佛、佛弟子,如實顯已,言我一切皆不忍受。

                戌二引入正法(分三)

                  亥一方便讚勵

佛、佛弟子,了知彼人有求解意,覺慧猛利,具堪任性,即以其心念彼心已,遂依於前補特伽羅而反詰曰:汝即於此都不忍見亦不忍耶?

彼便如實唯然而答。

如來遂舉此正法中諸弟子眾,讚勵於彼,告言:汝與多人相似,我等一切於諸見趣并不忍見,皆不忍受。汝若爾者,如此人眾,纏與隨眠一切見依皆永斷故,於當來世諸見雜染無所堪能,汝今與彼竟無差別。如是輩流,極為〔鮮〕少,汝於此少轉更為少!若於一切纏及隨眠,都不忍見能永斷者,彼於一切畢竟無執。

                  亥二策發希欲

如是如來、如來弟子,方便令彼外道弟子,於正智見發生希欲,竊作是念:我竟不知如來弟子,能斷如是纏及隨眠!

如來知彼於正智見生希欲已,更復策發彼希欲心,其遂承受。

                  亥三宣說法要(分三)

                    天一總標所為

如來為欲令彼依止思擇、修習二對治力,永斷一切纏及隨眠,宣說法要,令其獲得無倒智見,如餘安住此正法者,能捨一切纏及隨眠。

                    天二別釋捨依(分二)

地一依思擇力(分二)

                        玄一觀諸過患

所謂思擇彼諸見依,能令展轉互相乖背,由是因緣違諍惱害,能引自他一切無義。諸聖弟子,於彼一切皆無執取,設有來問,亦不記別。

                        玄二捨諸見依

觀察如是諸過患已,依思擇力,捨離諸纏,由此因緣,於彼見依能永捐棄。於餘見依,由正見故,亦令無有。

地二依修習力(分二)

                        玄一辨(分二)

黃一觀無常

如是為欲永斷諸纏、拔隨眠故,修循身念,於有色身觀無常性,於身染著淨修其心。於隨自身諸受分位,由無常門觀無常性,如實了知諸名色故,便於諸漏心得解脫。

黃二觀壞滅

觀身壞已,當來諸受皆悉斷滅。又於其身住當壞想,乃至命在,常能領受離繫諸受。

                        玄二結

                    天三隨釋一切(分三)

地一釋諸過患

如是名為:依修習力,捨離隨眠。

地二釋違諍等

當知此中貪、恚、癡等,令當來世生等諸苦,和合繫縛,亦令現法起業雜染,亦令欣求未來染事,執取過去已所捨事,耽著現在正現前事。

意佷名違;

言佷名諍;

由三損惱,說名為害。

觀無常等,如《聲聞地》已說其相。

地三指觀無常

觀無常等,如《聲聞地》已號其相。

 

【224】寅三「想門」(分二)【內378】

  卯一辨差別(分二)

    辰一舉欲貪、恚、害(分三)

      巳一出彼界

復次,不淨、慈悲修所對治,欲貪、恚、害未永斷故,諸依止中彼品粗重,猶如種子能生彼故,如其所應,說名欲貪及恚、害界。

      巳二明想生

由有此故,順欲、恚、害境現前時,依不如理作意思惟,於三種境,能取非理相好想生。

      巳三廣堅執(分二)

        午一發起過患(分三)

          未一標列

此想生已,由堅執故,當知發起二種過患:

一者、現法;

二者、後法。

          未二徵起

此中云何名為:堅執?

云何名為:現法過患?

云何名為:後法過患?

          未三隨釋(分三)

            申一名堅執想

若由已生想增上力,如前相似欣、欲分別,所有熱、惱、尋求生起,由是因緣,名堅執想。

            申二生現過患(分三)

              酉一出由邪行

又尋求時,於其三處,於諸有情發起邪行。

              酉二辨過患相(分二)

                戌一有苦有匱乏

由此為因,或有堪能能生現法所有憂苦。由此因緣,說名有苦,或無堪能。

然即由彼現在前故,名有匱乏。

                戌二有災害有燒惱

又此有苦及有匱乏,用二為緣:

一者、用他手、塊、刀、杖及粗言等為增上緣,由是緣故,名有災害;

二者、用內雜染而住為增上緣,由是緣故,名有燒惱。

              酉三總結得名

如是名為:現法過患。

            申三名後過患

即由此因,於當來世生諸惡趣,如是名為:後法過患。

        午二退失善法(分二)

          未一明被燒害

又若於其所受學處,有堅固執,當知於彼如乾葦舍所依止中,所有能依如蟲善法,由邪想火擲置其中,能焚滅故,當知即此補特伽羅所有如蟲一切善法,皆被燒害。

          未二結無堅執

與此相違,無堅執故,當知退失功德善法。

    辰二翻例出離等

與此相違,如其所應,當知出離、無恚、無害想等差別。

  卯二明方便(分二)

    辰一由具三慧

又於是中,聞、思、修慧,能令黑品無堅固執,能令白品有堅固執。

    辰二由闕三慧

若此三種妙慧有闕,能令黑品有堅固執,能令白品無堅固執。

【225】寅四「希奇門」(分二)【內379】

  卯一標列二法

復次,如來有二甚希奇法:

一者、顯示一切諸法皆無有我;

二者、顯示一切有情自作、他作皆無失壞。

  卯二廣有情界(分二)

    辰一出二品類

此中略有二種有情:

一、在家品;

二、出家品。

    辰二隨釋其界(分二)

      巳一別辨(分二)

        午一在家品(分五)

          未一發起界

在家有情,為求財寶,初興加行,名發起界。

          未二勢力界

即於此中若未獲得,由順精進障礙因緣,諸心勇悍,即望於彼名勢力界。

          未三任持界

若已獲得,由蚊虻等所有災害,順精進障不能令轉,名任持界。

          未四出離界

即此諸界,從自方所至餘方所,從未擯捨,至已擯捨,名出離界。

          未五勇猛界

即彼有情為財寶故,俱於二處,由起無間、殷重加行,無緩加行,名勇猛界。

        午二出家品(分五)

          未一發起界

出家有情,先樂出家,求出家故,生決定欲,名發起界。

          未二勢力界

依出家品,於所應得廣大善法,無有怯劣,名勢力界。

          未三任持界

種種淋漏所生眾苦,發勤精進所生眾苦,界相違等所生眾苦,不能敗壞,名任持界。

          未四出離界

若於下劣不生喜足,名出離界。

          未五勇猛界

乃至命在,常修無間、殷重加行,名勇猛界。

      巳二總結

如是一切應當了知,謂彼諸界及盡所有諸品類界。

 

【226】寅五「差別性門」(分四)【內380】

  卯一標

復次,於諸界中,略有二種界差別性。

  卯二徵

云何為二?

  卯三列

一者、他類差別性;

二者、自類差別性。

  卯四釋(分二)

    辰一他類差別性

他類差別性者,謂眼界異、色界異、眼識界異,如是乃至意識界異。

    辰二自類差別性

自類差別性者,謂即彼界,或順苦受、或順樂受、或順不苦不樂受,由是為緣能生三受。

 

【227】寅六「安立門」(分四)【內381-383】

  卯一標

復次,由四因緣,當知建立三種三界、二出離界。

  卯二徵

云何為四?

  卯三列

一者、外不出離而出離故;

二者、內不出離而出離故;

三者、非畢竟出離而出離故;

四者、無增上慢故。

  卯四釋(分四)

    辰一外不出離出離(分二)

      巳一辨(分三)

        午一欲界

當知此中,用外五妙欲貪為緣,建立欲界。

        午二色界(分二)

          未一最初靜慮

即由此界出離義故,建立色界最初靜慮。

          未二上三靜慮

由尋、喜、樂出離義故,建立此上三種靜慮。

        午三無色界(分二)

          未一空無邊處

由色有對種種性想出離義故,建立空無邊處所攝無色界。

          未二上三無色

由空、識、無所有想出離義故,建立此上所攝無色界。

      巳二結

如是外處,不出離出離義故,當知建立三界差別。

    辰二內不出離出離(分二)

      巳一辨(分三)

        午一〔非畢竟出離欲界〕

又色界中,具足六處內處圓滿。

        午二〔非畢竟出離色界〕

無色界中,五有色處皆已超越,唯餘意處。

        午三〔畢竟出離〕

於滅界中,一切六處皆已超越。

      巳二結

如是內處不出離出離義故,當知建立餘三種界。

又色界中非是畢竟出離欲界,無色界中望於色界,當知亦爾。

若諸有為皆悉寂滅,當知是名畢竟出離。

如是非畢竟出離出離義故,當知建立三界差別。

    辰四無增上慢

無增上慢者,謂由遍知,當知建立五種、六種諸出離界,如《三摩呬多地》已辯其相。

 

【228】寅七「寂靜門」(分二)【內384】

  卯一辨解脫(分二)

    辰一總標

復次,若諸苾芻專樂寂靜,勤修止觀,略由五相,當知其心名得解脫。

    辰二別列

一者、奢摩他熏修其心,依毘缽舍那解脫奢摩他品諸隨煩惱;

二者、毘缽舍那熏修其心,依奢摩他解脫毘缽舍那品諸隨煩惱;

三者、二種等運,離心隨惑,解脫一切見道所斷所有諸行;

四者、即由此故,解脫一切修道所斷所有諸行,住有餘依般涅槃界;

五者、解脫一切苦依諸行,住無餘依般涅槃界。

  卯二明所依(分二)

    辰一出善說法

於善說法毘奈耶中,略有二種師及弟子甚希奇法:

一、平等見,隨起言說;

二、最勝見,隨起言說。

    辰二簡外道無

如是二種,外道法中都不可得,所作差別故,遠離涅槃故。

 

【229】寅八「愚夫門」(分二) 《中阿含˙多界經》

  卯一出二相(分二)

    辰一舉愚類(分二)

      巳一標列

復次,世間愚夫,略有二種愚夫之相:

一、樂習行,能引自他無義利行;

二、於四處不得善巧。

      巳二隨釋(分二)

        午一能引自他無義利行(分三)

          未一標列四苦

當知能引無義利行,有四種相。云何為四?謂能生起四種苦故。

一、他差別苦;

二、內差別苦;

三、時差別苦;

四、身差別苦。

          未二釋其差別(分四)

            申一他差別苦

他差別苦者,或有疫厲,謂非人作;

或有災害,謂人所作;

或有已遭、或恐當遭,於所未遭而生怖畏。

如是名為:由他增上所生眾苦。

            申二內差別苦(分二)

              酉一出增上

內差別苦者,謂界相違疾病因緣,名為災患;

所愛變壞,所欲匱乏,生染惱心,名為擾惱。

如是名為:由內增上所生眾苦。

              酉二辨生苦

此復如前應知,或有已所遭苦,或恐當遭生怖畏苦。

            申三時差別苦

時差別苦者,謂即如是諸品類苦,過去已有,未來當有,現在今有,如是總名時差別苦。

            申四            申差別苦

身差別苦者,謂自習行邪行為因,能令己苦;由是因緣,他雖正行亦能令苦,如是名為:身差別苦。

          未三配屬自他

常知此中,前三名為唯能引自無義利行,後一名為亦能引他無義利行。

        午二四處不得善巧

云何四處不得善巧?謂於諸界、諸處、緣起、處非處中,皆不了達。

    辰二例相違

與上相違,當知即是聰慧二相。

  卯二廣善巧(分二)

    辰一界善巧(分十三)

      巳一眼等十八界

又由無色意處所依、所緣自類流轉差別,當知建立有十八界。

      巳二地等六界【內385】

由五色處安立、運轉、驅役所依體性差別,當知建立有餘六界:

安立所依體性差別,謂地等四;

運轉所依體性差別,即是空界;

驅役所依體性差別,即是識界。

      巳三欲等六界

由染、淨品想及尋思所依義故,當知建立有餘六界:

謂欲、恚、害;并彼對治。

      巳四苦等六界(分二)

        午一標建立

貪、瞋、癡縛所依義故,當知建立有餘六界:

謂苦、樂、憂、喜、捨、無明。

        午二隨難釋

若有非理作意思惟,即便生起邪想尋思;

若有如理作意思惟,即便生起正想尋思。

      巳五受等四界

又由三界染、淨二品遍行義故,當知建立有餘四界:

謂名所攝受等四蘊。

      巳六欲界色界無色界

又由所染、所淨清淨,即此不淨、清淨增上,如前所說,外不出離出離義故,當知建立有餘三界:

謂欲界、色界、無色界。

      巳七色界無色界滅界

如前所說,內不出離出離義故,當知建立有餘三界:

謂色界、無色界、滅界。

      巳八過去界未來界現在界

又即由此內外二事出離增上,聽聞正法或不正法,如理思惟或不如理思惟,依處三種言事差別義故,當知建立有餘三界:

謂過去界、未來界、現在界。

      巳九劣界中界妙界(分三)

        午一標建立

又由所知諸苦、煩惱,多、中、少義,當知建立有餘三界:

謂劣界、中界、妙界。

        午二別釋相

若有上苦及上煩惱,是名劣界;

若有中苦及中煩惱,是名中界;

若有少苦及少煩惱,是名妙界。

        午三結遍知

如是遍知劣、中、妙界。

      巳十善界不善界無記界

又由遠離此因緣義,及由修習此對治義,當知建立有餘三界:

謂善界、不善界、無記界。

      巳十一學界無學界非學非無學界

又由修善清淨差別,缺縛義故,無縛義故,具縛義故,當知建立有餘三界:

謂學界、無學界、非學非無學界。

      巳十二有漏界無漏界

又即由彼有學、無學與諸愚夫,若共不共、世出世法成就義故,當知建立有餘二界:

謂有漏界、無漏界。

      巳十三有為界無為界(分二)

        午一標建立

又即由彼世、出世間,若常無常,有上無上差別義故,當知建立有餘二界:

謂有為界、無為界。

        午二隨難得

一切皆為趣向涅槃,悉以涅槃為其後際,熟修梵行,是故過此無復立界。

    辰二餘善巧(分二)

      巳一指其三種

諸處、緣起及處非處所有善巧,如《聲聞地》已辨其相。

      巳二辨處非處(分三)

        午一標依二行

又若略說處及非處善巧相者,謂或依止趣五趣行,或復依止趣涅槃行。

        午二略辨三種

此一切行,略有三種,謂劣、中、勝。

趣惡趣行,說名為劣;

趣善趣行,說名為中;

趣涅槃行,說名為勝。

        午三廣釋所以(分二)

          未一趣善趣行(分二)

            申一標

所以者何?趣善趣行,此最為極,更無餘行,唯此能感所有世間最極圓滿。

            申二釋

謂能感得轉輪王身,或帝釋身,或魔羅身,或大梵身,彼無第二,更無有餘補特伽羅或男、或女與其等者。

          未二趣涅槃行(分二)

            申一標能證

趣涅槃行,當知能證一切有情最勝法性,謂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

            申二釋最勝(分二)

              酉一於彼一切

諸佛如來,於彼一切最為殊勝,一切三千大千世界補特伽羅無與等者。

              酉二於諸世間(分三)

                戌一標

又餘所有安住菩提劣功德者,於諸世間得增上位,尚為殊勝,何況如來!

                戌二徵

彼復云何?

                戌三釋

謂於是處,正見具足補特伽羅不能現行,諸異生類堪任現行,當知一切如經廣說。

 

 

 

 

 

 

 

 

 

 

 


受相應

 

A9攝頌標列

 

復次,嗢柁南曰:

 

【230】自性與【231】因緣;

【232】見、【233】染、【234】數取趣;

【235】〔解脫〕,【236】轉差別、【237】道理;

【238】寂靜、後【239】觀察。

 

諸受自性,應當了知;

諸受因緣,應當了知;

於受正見,應當了知;

於受雜染,應當了知;

於能受受補特伽羅,思擇、不思擇二力差別,應當了知;

如是於受解脫、不解脫,〔應當了知〕;〔諸受〕流轉品別,應當了知;

諸有所受皆苦道理,應當了知;

諸受寂靜止息差別,應當了知;

於受觀察一切受相,應當了知。

 

【230】卯一「自性門」【內386】

略說三受,是受自性。

 

【231】卯二「因緣門」【內386】

三品類觸,是受因緣。

 

【232】卯三「見門」(分二)【內387】

辰一出應觀(分三)

  巳一於樂受

又諸樂受,變壞法故,貪依處故,貪是當來眾苦因故,由此應觀樂受為苦。

  巳二於苦受

若諸苦受,現在前時惱害性故,如中毒箭而未得拔,由此應觀苦受如箭。

  巳三於不苦不樂受

非苦樂受,已滅壞者是無常故,正現前者是滅法故,於二更續能隨順故,由此應觀非苦樂受性是無常,性是滅法。

辰二結悟入

如是於受所生正見,能隨悟入諸有所受皆悉是苦。

 

【233】卯四「染門」(分二)【內388】

辰一標名雜染

於樂受中有貪隨眠,於苦受中有瞋隨眠,於非苦樂無明隨眠,是名於受所起雜染。

辰二釋彼隨眠

雖於樂等所有諸受現前分位,一切未斷煩惱隨眠之所隨眠,然由緣彼各別所行諸纏,生起此後隨眠煩惱隨縛,即名於彼相續隨眠。為欲永害諸隨眠故,熟修梵行,非唯為遣諸纏因緣。

 

【234】卯五「數取趣門」(分二)【內389】

辰一無思擇力

無思擇力補特伽羅,受苦受時,心極憂悴。即此苦受,若身、若心,現前領納。所餘樂受、非苦樂受,由未斷故而說相應,是如名為現見圓滿冥闇受坑,難得其底。

辰二有思擇力

有思擇力補特伽羅,應知一切與上相違。

 

【235】卯六「解脫門」(分二)【內390】

辰一未解脫(分三)

  巳一標喻苦受

又於諸受,心未解脫補特伽羅,但於苦受圓滿領納,猶如一人,中二毒箭。

  巳二釋其喻相

二毒箭者,即喻三受,或染心領納,謂由貪、瞋、癡;

或相應領納,謂由生等苦。

  巳三結受染惱

如是彼由現法所有上品苦故,及由現法諸雜染故,亦由後法所有苦故,由是諸處受其染惱。

辰二心解脫(分二)

  巳一例相違

心解脫者,應知一切與上相違。

  巳二顯差別

此差別者,具領三受。

 

【236】卯七「轉差別門」(分二)【內391-392】

辰一轉(分二)

  巳一觀如旋風

又若有受,於依止中,生已破壞,消散不住,速歸遷謝;不經多時,相似相續而流轉者,應觀此受,猶若旋風。

  巳二觀如羈旅

若有諸受少時經停,相似相續,不速變壞而流轉者,應觀此受,如客舍中,羇旅色類。

辰二差別(分二)

  巳一總標

又彼諸受自性所依染淨品別,當知名受品類差別。

  巳二別辨(分二)

    午一有味無味受

有味受者,諸世間受;

    午二依耽嗜依出離受

無味受者,諸出世受。依耽嗜受者,於妙五欲諸染污受;依出離受者,即是一切出離遠離所生,諸善定不定地俱行諸受。

 

【237】卯八「道理門」(分二)【內393-394】

辰一別辨(分二)

  巳一於苦受

又諸苦受,一切眾生現知是苦,不假成立。

  巳二於餘受(分二)

    午一標是苦

所餘二受,由二因緣,應知是苦。

    午二釋因緣

非苦樂受,及能隨順此受諸行,由無常故,應知是苦。所有樂受,及能隨順此受諸行,變壞法故,應知是苦。

辰二總結

由此道理,當知諸受皆悉是苦。

 

【238】卯九「寂靜門」(分二)【內394】

辰一略標列

又彼諸受,應知略有三種寂靜:

一、由依止上定地故,下地諸受皆得寂靜;

二、由暫時不現行故而得寂靜;

三、由當來究竟不轉而得寂靜。

辰二釋差別(分二)

  巳一簡得名

當知此中暫時不行,名為寂靜;令其究竟成不行法,名為止息。

  巳二別釋相(分二)

    午一釋寂靜(分二)

      未一第一義

樂言論者廣生言論,染污樂欲展轉發起種種論說,名為語言。即此語言,若正證入初靜慮定,即便寂靜。

      未二第二義

又麤尋、伺能發語言,諸未得定,或有已得還從定起,能發語言,非正在定,正在定者,雖有微細尋、伺隨轉而不能發所有語言,是故此位說名一切語言寂靜,是名第二義門差別。

    午二釋止息

又瑜伽師,於貪、瞋、癡深見過患,安住領納貪、瞋、癡等離繫諸受,數數遍知,數數斷滅貪、瞋、癡等,故說其心於貪、瞋、癡雜染解脫。

 

【239】卯十觀察門【內395-399】

又由七行,於諸受中觀受七相:謂觀諸受自性故,現在流轉、還滅因緣故,當來流轉因緣故,當來還滅因緣故,雜染因緣故,清淨因緣故,及清淨故。

 


A10攝頌標列

 

復次,嗢柁南曰:

 

【240】受生、【241】〔喜〕、【242】劣等;

【243】諸受相差別;

【244】見等為最勝;

【245】知(法)差別、【246】問記。

 

【240】卯一「受生門」(分三)【內400】

辰一略標列

一切有情應斷諸受,略由三緣而得生起:

一者、欲緣,謂於未來世;

二者、尋緣,謂於過去世;

三者、觸緣,謂於現在世現前境界。

辰二別釋相(分二)

  巳一出有情眾(分四)

    午一徵

云何名為:一切有情?

    午二標

謂有情眾略有八種:

    午三列

一、在家眾;

二、出家眾;

三、於諸欲未離貪眾;

四、於諸欲已離貪眾;

五、於初靜慮未離貪眾;

六、於初靜慮已離貪眾;

七、從此已上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未得離貪諸外道眾,能入世間定,具足於邪見乃至邪解脫智者;

八、住內法眾,能入世間定,具足於正見乃至正解脫智者,及住內法眾能入出世定者。

    午四結

由此八眾,依能領納諸受遍知,應知普攝諸有情眾。

  巳二配諸受緣(分四)

    午一未離貪已離貪眾(分二)

      未一總標三緣

又在家眾或出家眾,於諸欲中未離貪者,由三因緣,諸染污受而得生起:

一、由染著力;

二、由作意力;

三、由境界力。

      未二別釋二眾(分二)

        申一在家眾(分二)

          酉一第一義

當知此中諸在家者,追求諸欲,為受用故,發生欲樂,由染著力;

即此非理思惟先時曾所領受,由作意力;

於現前境現在受用,由境界力。

應知如是補特伽羅,欲、尋、觸緣,由現行故皆不寂靜,以此為緣發生三受。

          酉二第二義(分二)

            戌一釋(分二)

              亥一明隨轉

又由最初染污欲、尋、觸現行故,領納彼緣所生諸受,若彼生已染著不捨,亦不除遣,如是彼受長時相續隨轉不絕,不得寂靜,不寂靜緣長時相續領納諸受。

              亥二名為緣

又彼欲等,由其最初長時相續恒現行故,彼緣彼品所有煩惱,墮在相續未永斷故,即說名為不寂靜緣。

            戌二結

是名第二義門差別。

        申二出家眾(分二)

          酉一第一義(分二)

            戌一辨(分二)

              亥一未離貪(分二)

                天一尋觸現行

若諸出家未離貪者,由於諸欲能棄捨故,其染著力所攝受欲雖得寂靜,作意、境界力所攝受,若尋、若觸而未寂靜。

由是因緣,彼於獨處,於尋對治未善修故,一切離欲皆未作故,於曾受境非理作意尋思現行,於諸勝妙現前境界有觸現行。

                天二唯獨現行

若於尋思深見過失,於彼對治已善修故,一切離欲未盡作故,欲如前說已得寂靜,由是因緣尋亦寂靜。

唯觸獨一未得寂靜,若勝妙境現在前時,諸染污觸便復生起。

              亥二已離貪

若於諸欲已離貪者,當知一切皆得寂靜。

            戌二結

是名一種義門差別。

          酉二第二義(分二)

            戌一辨(分四)

              亥一貪欲尋觸皆未寂靜

復有一類,於諸欲中未離貪者,由於諸欲所有貪欲未永斷故,諸尋、染觸未永斷故,由是一切皆未寂靜。

              亥二欲已寂靜尋未寂靜

若於諸欲貪欲已斷,證初靜慮,欲已寂靜,尋未寂靜。

              亥三欲尋寂靜觸未寂靜

於初靜慮已離貪者,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未離貪者,二已寂靜,觸未寂靜。

              亥四貪欲尋觸一切寂靜

超過有頂,一切寂靜。

            戌二結

是名第二義門差別。

    午二入世間定諸外道眾

若諸外道,能入世間定,具足於邪見乃至邪解脫智者,由彼為緣,生起諸受,於彼染著。

又由彼品煩惱隨縛,即由如是不寂靜緣,諸受生起。

    午三入世間定諸內法眾

若住內法,能入世間定,具足於正見乃至正解脫智者,由彼為緣,生起諸受,於彼染著。

又由彼品煩惱隨縛,即由如是不寂靜緣,諸受生起。

    午四入出世定諸內法眾(分二)

      未一明彼欲(分二)

        申一未寂靜

又住內法能入出世定者,若依向道轉,自事未究竟,所有諸欲未得為得,未證為證,未觸為觸,作是希望:我於是處何時當得?廣說如前,彼未寂靜,由是為緣,彼於爾時,諸受生起。

        申二已寂靜

若於自事已得究竟,彼欲寂靜,由寂靜緣,便有第一寂靜無上諸受生起。

      未二出勝義

彼於一切所有諸受出離方便如實了知,是故如前於第一義,諸沙門中許為沙門,諸梵志中許為梵志。

若不了知,於彼一切皆不忍許。

辰三總料簡(分四)

  巳一苦法攝(分二)

    午一無差別緣

當知此中,一切諸受無有差別,皆觸為緣。

    午二有差別緣

又即此緣,欲亦為緣,尋亦為緣,境界愚癡所攝無明亦為其緣。

  巳二集法攝

如是一切不正思惟,及墮相續彼品煩惱以為其集。

  巳三滅法攝

由此滅故,彼亦隨滅。

  巳四道法攝

正見等道,當知說名能趣滅行。

 

【241】卯二〔喜門〕【內401】

復次,於遠離喜身作證住諸聖弟子,能斷五法,能修五法,令得圓滿,應知如前《三摩呬多地》廣辯其相。

 

【242】卯三「劣等門」(分二)【內402】

辰一於欲界及四靜慮

又喜、樂、捨,劣、中、勝品,謂在欲界,及四靜慮,如其所應,當知其相。

辰二於第四靜慮及在上地

又在第四靜慮地捨,一切過患皆遠離故,名善清淨。

若此上捨,復可立為勝無愛味。

 

【243】卯四「諸受相差別門」(分二)【內403】

辰一標列十相

復次,由十種相,當知諸受所有差別:

一、勝義差別;

二、流轉所依差別;

三、自相差別;

四、盡所有性差別;

五、自相品類差別;

六、流轉門差別;

七、雜染門差別;

八、所治能治差別;

九、時差別;

十、剎那展轉生起差別。

辰二隨釋勝義(分二)

  巳一敘異說

此中或有無開覺者,作如是言:

受唯有二:一、苦,二、樂。雖復說有不苦不樂,然唯苦樂無性所顯,是故世尊即依如是苦樂寂靜,假設為有。

  巳二顯實義(分二)

    午一別辨種類(分二)

      未一欲樂及遠離樂(分二)

        申一標二種

世尊為欲開曉彼故,說如是言:樂有二種,所謂欲樂及遠離樂。

        申二廣遠離樂(分三)

          酉一標列

此遠離樂,復有三種:

一者、劣樂;

二者、中樂;

三者、勝樂。

          酉二隨釋

劣樂者,謂無所有處已下;

中樂者,謂第一有;

勝樂者,謂想受滅。

          酉三辨說(分三)

            戌一依樂受說

既有是理,樂受亦得說為寂靜:謂在初、二、三靜慮中。

            戌二依捨受說

非苦樂受,亦名寂靜,謂在第四靜慮已上,乃至有頂。

            戌三依受無說

一切受無,亦名寂靜,謂在滅定。

      未二最寂靜樂(分二)

        申一舉貪解脫

然佛世尊約第一義,說有三種最寂靜樂,謂諸苾芻心於其貪離染解脫。

        申二例餘瞋癡

如於其貪,於瞋,於癡,當知亦爾。

    午二總攝一切(分二)

      未一標列

如是一切,總為三樂:

一者、應遠離樂;

二者、應修習有上住樂;

三者、最極究竟解脫無上住樂。

      未二隨釋(分三)

        申一應遠離樂

應遠離樂者,謂諸欲樂。

        申二應修習有上住樂(分二)

          酉一應修習樂

應修習樂者,謂初靜慮乃至有頂諸所有樂。

          酉二有上住樂

有上住樂者,謂滅盡定,此亦名為應修習樂。

        申三最極終究竟解脫無上住樂(分二)

          酉一指前說

最極究竟解脫無上住樂者,謂如前說三最勝樂。

          酉二釋樂名(分二)

            戌一標簡滅定

非據受樂,說滅盡定以為有樂,然斷受樂說名為樂。

            戌二顯彼差別(分二)

              亥一標名樂

又勝住樂,與樂相似。

又即依此有樂可得,說名為樂。

              亥二釋依受

謂如有一從此定起,有所領受,作如是言:我已多住如是如是色類最勝寂靜樂住。由依此故說名為樂。

 

【244】卯五「見等為最勝門」(分二)【內404】

辰一總標

復次,若有苾芻,依止如是色類見、聞及樂、想、有,無間隨得諸漏永盡,當知此見名最勝見,乃至此有名「最勝有」。

辰二別釋(分二)

  巳一名見最勝

從無我見,不更尋求其餘勝見,謂無常見,即此無間隨得漏盡,是故此見名「最勝見」。

  巳二名餘最勝(分二)

    午一標列四門

依止此見,復由四門方能隨得諸漏永盡:

一、或從他聽聞正法;

二、或依四現法樂住;

三、或依止三種想定,謂從空無邊處乃至無所有處;

四、或天有,或在人有。

    午二結說最勝

是故此聞於其餘聞,此樂於其餘樂,此想於其餘想,此有於其餘有,說為「最勝」。

 

【245】卯六「知(法)差別門」(分二)【內405-408】

辰一知斷證修四諦差別(分二)

  巳一總標

復次,由遍了知應遍知事,於其苦諦得遍解脫,於其集諦得勝解脫,於其滅諦能正作證,於其道諦能正修習。

  巳二別釋(分四)

    午一解脫苦諦

正於苦邊能隨得者,謂於苦諦得遍解脫。

    午二解脫集諦

於諸漏盡能隨得者,謂於集諦得勝解脫。

    午三作證滅諦

應厭、應離、應解脫者,謂於滅諦能正作證。

    午四修習道諦

於無常等隨觀住者,謂於道諦能正修習。

辰二雜染清淨境事差別(分二)

  巳一雜染品攝

又由十相,應當了知境事差別:

一者、已生諸行,繫屬命根住因差別;

二者、有色、無色諸行,展轉相依住立流轉差別;

三者、無色諸行,無常法性入門差別;

四者、心諸雜染依處差別;

五者、一切諸行,一切品類總皆是苦差別;

六者、淨不淨業果受用門差別;

七者、有喜樂識所行邊際差別;

八者、愛、恚依處差別;

九者、喜樂執藏有情生處,安住邊際差別;

十者、墮往惡趣依處邊際差別。

  巳二清淨品攝

又清淨品應得、應修事增上故,當知有餘十種差別:

一者、善法無間修習增上無逸差別;

二者、心慧解脫依止差別;

三者、勝三摩地邊際差別;

四者、於一切境繫縛其心邊際差別;

五者、解脫方便差別;

六者、解脫差別;

七者、等覺真義差別;

八者、現等覺後,於三學中受學差別;

九者、正學已學現法樂住差別;

十者、證聖神通廣行差別。

 

【246】卯七「記問門」(分六)【內405-408】

辰一標應問論   

復次,即依如上所說「(法)差別」,應生問論。

辰二出二差別

標舉者,謂由未了義理;

記別者,謂由已了義理。

辰三辨四因緣(分二)      《中阿含˙說處經》

  巳一總標

當知此中,由四因緣,能請問者不應與言;

由因緣,能記別者不應與言。

  巳二別釋(分二)

    午一不應與言(分三)

      未一列

前四種者:

一、於現量;

二、於應理;

三、於其因;

四、於非因。

      未二釋

謂〔善〕示現時而不領解;

比度分別正施設時而不領解;

汝自修行,自然當了而不領解;

正智論者親自演說,由此至教亦不領解。

      未三結

是故於此能請問者,不應與言。

    午二應可與言(分二)

      未一正辨相(分二)

        申一辨(分四)

          酉一一向記

後四種者,謂「一切行皆是無常」,「一切諸法皆無有我」,「一切生處皆不可樂」,「淨、不淨業終無失壞」,是一向記。

          酉二分別記

「故思造業當受於苦」,此非一向;

「獲得於捨,於現法中定般涅槃」,亦非一向。

          酉三反問記(分二)

            戌一於造業

若有問言;「造作業已,往善趣不?」

應反詰云:「汝問何業?」

            戌二於修道

若有問言:「修習道已,得涅槃不?」

應反詰云:「汝問何道?為是世間、為出世間?」

          酉四捨置記

置記論者,謂依一切所有見趣。

         申二結

如是四種正答問者,名善能記,應可與言。

      未二例相違

與此相違,不應與言。

辰四出二記別(分二)     《中阿含˙成就戒經》

  巳一標列

復次,諸佛如來有二記別:

一、共外道;

二者、不共。

  巳二隨釋(分二)

    午一共外道

共外道者,記諸弟子當生處等。

    午二不共外道(分二)

      未一簡他

言不共者,終不記別有生者等。

      未二顯自(分二)

        申一明識依住(分二)

          酉一標列二依

有二識火熾然所依:

一、微細愛;

二、麤名色。

          酉二識依住相(分三)

            戌一欲色界識

欲、色二界愛所生識,名、色為依;

愛若止息,乃至壽量,其識相續隨轉而住。

            戌二無色界識

若無色界愛所生識,但緣其名而得住立;

愛若斷滅,乃至壽量,其識相續隨轉而住。

            戌三色中有識

又於色界,此愛為依,生中有識,即愛為依,令於中有般涅槃者暫爾安住;

此愛若斷,即於爾時其識謝滅。

        申二辨意生身

復有二種意所生身:

一者、色界意所生身;

二、無色界意所生身;

謂由定地意門方便,而能集成二生身故。

辰五明善避他(分二)

又諸如來,略有二種善避他論:

一者、能避定不應記,作不定論;

二者、能避決定應記,作不定論。

辰六釋喜樂取等

如說喜樂「色」等義別,如是喜樂「取」等義別,應知亦爾。

 

※※※※※※※※※※※※※※※※※※※※※※※※※※※※※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資料

 

 

瑜伽師地論《攝事分‧緣品並科判》/玄奘法師譯;韓清淨科判;林崇安編輯--[桃園縣]中壢市:

內觀教育基金會,民92

面:29x21公分 --(佛法系列:B3)

ISBN:957-28567-9-0(平裝)

1.論藏

222.1                         92005640

 

 

 

 

 

 

 

瑜伽師地論《攝事分‧緣品並科判》

 


編輯:林崇安教授

出版:[桃園縣]中壢市內觀教育基金會

助印郵撥:19155446財團法人內觀教育基金會

通訊:320中壢郵政9–110信箱。或:

桃園縣大溪鎮頭寮福安里十鄰12之3(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電話:(03)388-2428; 0918-717-928

傳真:(03)425–8073

網址:http://www.insights.org.tw

版次:【內觀教育版】2003

出版日期:2003年(民92年)4月

 

This article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on:
Site:
URL: https://www.insights.org.tw/xoops/modules/articles/article.php?id=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