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title:   B4攝事分˙道品
First posted:   Thu 02 Feb 2006
Description:   瑜伽師地論《攝事分˙道品並科判》
Article text:

《攝事分˙道品》

 

《瑜伽師地論》卷97-98

玄奘法師譯

林崇安編,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

【內觀教育版】2003

 

1.          本版列出《瑜伽師地論.攝事分》論文並標出科判(主要依據韓清淨所編的科判)。【內x】表示內觀教育版的《雜阿含經˙道品》中之第x經。

2.          凡是對舊譯經論有所更正的字句,都用括號〔〕標出。

 

道品/菩提分法擇攝

 

如是已說緣起、食、諦、界擇攝,菩提分法擇攝,我今當說。

 

總嗢柁南曰:

 

A1,A2,A3,A4念住;

與A5正斷、神足;

及A6根,A7力,A8覺,A9道支;

A10息念,A11學,A12證淨為後。

 

念處相應/念處攝

 

A1攝頌標列

 

別嗢柁南曰:

 

【247】沙門、【248】沙門義;

【249】喜樂、【250】一切法;

【251】梵行、【252】數取趣;

【253】超、【254】二染為後。

【247】丑一「沙門門」(分二)     《中阿含˙師子吼經》

寅一總標簡

依四念住修習增上,由四因緣,應知內法有沙門道及有究竟,外法決定無沙門

道亦無究竟,當知他論諸沙門道及以究竟,一切皆空。

寅二別釋相(分二)

  卯一略釋一切(分四)

    辰一四種因緣

云何名為四種因緣?

一者、依止四處得四證智故;

二者、解脫四種外隨煩惱故;

三者、內法弟子與外道弟子不同品類故;

四者、內法大師與外道師不同品類故。

    辰二內法沙門(分四)

      巳一徵

云何名為內法沙門?

      巳二標

謂諸沙門,略有四種:

      巳三列

一者、勝道沙門;

二者、論道沙門;

三者、命道沙門;

四者、污道沙門。

      巳四指

是四沙門,若略、若廣,如《聲聞地》已辯其相。

    辰三內法道(分二)

      巳一徵

內法道者,云何為道?

      巳二釋(分二)

        午一出體性

謂八支聖道。

        午二明施設(分二)

          未一唯內法有

若處施設八支聖道,是處施設污道為後四種沙門。

          未二簡外法無

若有其道,自行邪行,非生道器,由是因緣容有污道。是故外法尚無污道,況得有餘!

    辰四內法究竟

內法究竟者,云何究竟?

謂斷諸取,諸取斷已,當來畢竟無復相續。

  卯二廣釋因緣(分四)

    辰一第一因緣攝(分二)

      巳一徵

云何名為依止四處?云何復名得四證智?

      巳二釋(分二)

        午一四依處

謂四處者:

一、三結永斷蘇息處;

二、無退墮法勢力處;

三、定趣菩提種類處;

四、極七反有隨行處。

        午二四證智

依此四處,於佛、法、僧及於淨戒,得證淨智。

    辰二第二因緣攝(分三)

      巳一徵

云何名為解脫四種外隨煩惱?

      巳二列

一者、解脫現法外隨煩惱;

二者、解脫後法外隨煩惱;

三者、解脫展轉互相違戾所作外隨煩惱;

四者、解脫於諸聖諦不能宣說、不能覺悟所作外隨煩惱。

      巳三釋(分二)

        午一辨煩惱(分四)

          未一第一現法外隨煩惱

當知此中諸外道類,闕念住故,其念忘失,不正知住。

領納諸受,或樂、或苦、或非苦樂,於樂起染,於苦起恚,於非苦樂發起愚癡。如是名為第一現法外隨煩惱。

          未二第二後法外隨煩惱

彼由如是染、恚、癡故,以受為緣生後有愛;

以愛為緣發生諸取;

有愛、取故,以取為緣成辦於有,廣說乃至純大苦聚積集增長。

如是名為第二後法外隨煩惱。

          未三第三外隨煩惱

又諸外道,薩迦耶見以為根本,種種見趣意各別故,彼此展轉互相違戾。

是名第三外隨煩惱。

          未四第四外隨煩惱

又諸外道,遍於一切四聖諦中,尚無有能施設其教,況當覺悟!

是故彼於自師宗智雖得增上,而實無知,墮無明趣。

是名第四外隨煩惱。

        午二明解脫

住內法者,於是一切皆能解脫。

    辰三第三因緣攝(分二)

      巳一徵

云何內法弟子與外道弟子不同品類?

      巳二釋(分二)

        午一外道弟子

謂外道弟子,或墮有見常邊,或墮無見斷邊,長夜積集,深起藏護;由聞親近,由思染著,由修染著。

        午二內法弟子

內法弟子行處中行,遠離二邊。

    辰四第四因緣攝(分三)

      巳一徵

云何內法大師與外道師不同品類?

      巳二釋(分二)

        午一外道師(分三)

          未一標

謂外道師,於一切取,雖同宣說斷

遍知論,而於諸取不能施設正斷遍知。

          未二釋(分二)

            申一由未全斷(分四)

              酉一能於欲取立斷遍知

由彼本契出家捨欲,故於欲取立斷遍知,非於自見、自戒、我語。

              酉二於分見取立斷遍知

若有與他諸餘沙門、婆羅門等見不同分,戒禁同分,彼於見取亦能隨分立斷遍知,非於戒禁、我語二取。

              酉三於分戒禁立斷遍知

若有戒禁亦不同分,於戒禁取亦能隨分立斷遍知。

              酉四不於我語立斷遍知

其我語取,於一切時,一切外道悉皆共有,是故外道於自於他我語取中,皆不施設斷遍知論。

            申二由未永斷

又彼雖能分捨諸取,而於當來還復能取,未永斷故。

          未三結

如是外道於諸取中未全斷故,未永斷故,不得究竟。

        午二內法大師

內法大師,當知一切與上相違。

      巳三結

如是應知內法大師與外道師不同品類。

 

【248】丑二「沙門義門」(分二) 《中阿含˙分別六界經》

寅一標

復次,依四念住修習增上,略由三處、三地、三種補特伽羅,當知普攝諸沙

門義。

寅二釋(分二)

  卯一列種類(分三)

    辰一三處

云何三處?

一、境;

二、智;

三、證。

    辰二三地

云何三地?

一、正加行攝異生地;

二、有學地;

三、無學地。

    辰三三種補特伽羅

云何三種補特伽羅?

一、正加行異生補特伽羅;

二、有學補特伽羅;

三、無學補特伽羅。

  卯二釋彼相(分二)

    辰一三處攝(分二)

      巳一釋得名(分三)

        午一境

云何名境?

謂地等六界,與六觸處為所依體;

此六觸處,與十八意行為所依體;

十八意行能雜染心。

        午二智

云何名智?

謂心清淨,增上慧依處。

        午三證

云何名證?

謂即慧依處增上,若諦依處,若捨依處,若寂依處。

      巳二成依處(分四)

        午一別辨相(分四)

          未一慧依處

云何慧依處?

謂慧為依處,於正加行異生地中,正修善法為因緣故,能無放逸。

入有學地,若慧為依處,證阿羅漢。

無學地中,得盡智故,如實了知我生盡等,若學、無學出世智,後諸世間慧。

          未二諦依處

云何諦依處?

謂已獲得八支聖道,斷諸煩惱。由此依處,當來眾苦畢竟不生;由此畢竟無忘失故,名諦依處。

          未三捨依處

云何捨依處?

謂斷彼事;由此依處,於已斷事無雜染行,現法樂住。

          未四寂依處

云何寂依處?

謂為斷滅所餘結事,方便勤修,如已得道;此為依處,於所餘結及所餘事能捨無餘。

        午二攝要義

如是一切,以要而言,為欲得證故修其智;既得證已,便獲聖道及聖道果。果有二種,謂煩惱斷及與事斷。

        午三明施設(分二)

          未一出應作

此中一種,證所未證;

第二依處,捨未來苦;

第三依處,能隨習近現法樂住;

第四依處,斷未圓滿能令圓滿。

齊爾所處,諸瑜伽師於所應作,皆得究竟:

          未二釋應知

謂於未證,由初能證;

於未來苦,第二能捨;

於現法樂,第三能住;

於上斷滅所未圓滿,第四能滿。

如是一切,由四依處應當了知。

        午四簡所證

此中先所獲得聖道,名寂靜道,為斷上位煩惱事故,正修習時,於其事斷倍趣增益,於煩惱斷防未得退。

    辰二三地及三補特伽羅攝(分二)

      巳一明智觀察(分二)

        午一徵

此中云何由智觀察所知境界,證所應證?

        午二釋(分三)

          未一異生位(分三)

            申一住循身觀(分三)

              酉一出其觀相

謂正加行異生地中,正行異生補特伽羅,由內、外別,觀察五界,於所有身住循身觀,謂心解脫及慧解脫為增上故。彼起如是如理加行,於諸界中住唯界想,觀唯有界,都無有我。

              酉二明斷未斷(分二)

戌一標

依思擇力,於諸色界已遠離貪,而於所緣猶未能斷。

戌二釋

於未來世不希望故,於現在世不耽著故,名已離貪,未能永害彼隨眠故,名於所緣猶未能斷。

              酉三結應修治

彼於其貪已遠離故,由心解脫為增上力,遠離貪故,心得清淨;而於所緣未能斷故,有餘上位,應更修治。

            申二住循受觀(分二)

              酉一明斷未斷(分二)

                戌一總標簡

從此已後,於六觸處所攝境界,無倒觀察,於諸受中住循受觀。彼如前說,依思擇力,於諸受界亦遠離貪,歷觀緣生無常性故。即如前說,而於所緣猶未能斷。

                戌二隨難釋

彼於無明已遠離故,由慧解脫為增上力,依諸明觸所生如理作意相應所有善受,於一切受所生雜染厭捨而住。

              酉二結應治修

由於無明觸所生受為緣起貪,已遠離故,名得清淨,而於隨眠未永斷故,有餘上位應更修治。

            申三住循心法觀(分三)

              酉一總標

從此已後,於十八意行無倒觀察,俱於心法同時安住循心法觀。

              酉二別釋(分二)

                戌一於心住循心觀(分二)

亥一釋相(分二)

天一思惟妙捨

彼作是思:此十八意行最第一者,謂諸所有寂靜、解脫,超過諸色,在於無色,於能順捨起諸意行。

天二思令清淨

復作是思:若我依此勝妙意行,於清淨捨,若定、若生,耽著係憶,因此我心便成雜染。如是知已,捨而不憶。

亥二結名

是名於心住循心觀。

                戌二於法住循法觀

復於諸處觀無常性,是名於法住循法觀。

              酉三結簡

彼於爾時,於三想定,及以非想非非想處所有諸行,餘第一有,已離貪故,名於想界及行界貪亦得遠離,餘如前說。

          未二有學位

如是彼於正加行攝異生地中,淨修心已,為欲證會學心解脫,復於一切身、受、心、法,觀唯有法,都無有我。於一切有深心厭捨,不起加行,謂我當有,或我當無,如實了知:此中,無有有者、無者。

          未三無學位

彼由如是如實知故,漸於見、修所斷三漏心得解脫。得盡智故,觀察一切當來諸受,不復流轉。此不流轉,由身滅故。彼於爾時,依諸漏盡所獲盡智,為最第一。有學異生諸慧依處,猶有垢故,今此所得定無垢故。

      巳二料簡依處(分二)

        午一成就第一(分四)

          未一慧依處

又即此慧,於諸煩惱斷滅諦中,以寂靜行攀緣而住;暫時失念,亦不能動。

          未二諦依處

如是所有心、慧解脫,不為忘念之所陵雜。如前異生及有學位,以彼尚有忘失法故,諦不圓滿;在無學位,於一切時如實性故,其諦圓滿,故諦依處成就第一。

          未三捨依處

由能棄捨一切依事,故捨依處成就第一。

          未四寂依處

一切道果所集成故,名善修道,非如異生及諸有學,故寂依處成就第一。

        午二問答因緣(分二)

          未一問

問:何因緣故,唯在無學,四種依處說為第一,非在異生及有學位?

          未二答(分二)

            申一一切位相(分二)

              酉一料簡差別

答:在此位中,微細淋漏亦不可知,況有中、上!在異生地,淋漏彌多;有學位中,少可知有。

              酉二釋名淋漏

此中何等名為淋漏?

應知如前諸動舉等,說名淋漏。

            申二無學位相(分三)

              酉一永斷淋漏

於彼一切皆永斷故,趣向圓滿牟尼性故,說名牟尼最極寂靜。

              酉二盡  苦邊際

又已永害當來因故,於初、中、後,生、老、死苦永止息故。

              酉三行住永寂

現法行時,於諸世法,四種貪愛永寂靜故,四種瞋恚永寂靜故。

又於住時,不悅諠雜,永寂止故。

 

【249】丑三「喜樂門」(分二)     《中阿含˙善法經》

寅一標列七法

復次,依修所有菩提分法圓滿增上,由七因緣,當知建立七種正法。

何等為七?

一、聞所成作意所緣故;

二、思所成及修所成作意所緣故;

三、即此三種作意加行時差別故;

四、於受用財、遍受用財,善通達故;

五、受用財、法,於時時間從他得故;

六、於究竟時,內離上慢無失壞故;

七、亦於他所,離增上慢無失壞故。

寅二隨釋後五(分二)

  卯一指釋初二

此中依諸止、舉、捨相、修習知時,如《聲聞地》及《三摩呬多地》已辯其相。

食飲等義,如《聲聞地》應知差別。

  卯二別釋後三(分三)

    辰一受用財法等(分六)

      巳一受用財

又於此中,受用財者,謂於剎帝利、婆羅門、長者等眾。

      巳二受用法

受用法者,謂於沙門眾。

      巳三應如是行

我應如是行者,謂善護於身,善守諸根,善住正念。

      巳四應如是住

應如是住者,謂至門首,若不聽許則不應入;或得入已,若不聽許,不應自專就座而坐。

      巳五應如是坐

應如是坐者,謂不應寬縱一切身分,乃至廣說。

      巳六應如是語嘿(分二)

        午一標列二相

應如是語者,謂五種語:

一、應時語;

二、應理語;

三、應量語;

四、寂靜語、

五、正直語。

應如是默者,謂於五時應當宴默:謂或紛擾故,或相誹撥故,或違諍而住故,或延請故,或談論故為待言終所以宴默。

        午二別釋五語(分五)

          未一應時語(分三)

            申一徵

云何應時語?

            申二釋(分二)

              酉一遮非

謂非紛擾,或遽尋思,或不樂聞,或不安住正威儀時而有所說。

              酉二顯正

又應先序初時所作,然後讚勵,正起言說。又應待他語論終已,方起言說。

            申三結

如是等類,一切當知名應時語。

          未二應理語

云何應理語?謂依四道理,能引義利,稱實而語,名應理語。

          未三應量語

云何應量語?謂文句周圓,齊爾所語決有所須,但說爾所不增不減,非說雜亂無義文辭,如是等類名應量語。

          未四寂靜語

云何寂靜語?謂言不高疏,亦不喧動,身無奮發,口不咆勃而有所說,名寂靜語。

          未五正直語

云何正直語?謂言無詭詐,不因虛構而有所說;離諂曲故,發言純質,如是當知

名正直語。

    辰二於究竟時內離上慢(分二)

      巳一名自知

於己所無信等善法,不起上慢,謂為自有;

於其狹小,亦不增益以為廣大。

唯於實有,乃至所有如實了知,自稱言有,故名自知。

      巳二顯漸次(分二)

        午一出五法

又信為先,受持淨戒;

持戒為先,求多聞法;

由此為先,捨諸過失,普於一切資財、身命無所顧戀;

由此為先,心得靜定,證如實智。

        午二釋因緣

如是五法,由四因緣之所顯發:

一、由他教故;

二、教增上力自內證故;

三、俱生尋思勝辯才故;

四、由先串習獲得俱生功德相應善男子故。

    辰三亦於他所離增上慢(分二)

      巳一約補特伽羅辨(分二)

        午一雙標二種

略有二種補特伽羅者,雙標二種。

        午二分別二種

如是二種者,分別二種。

      巳二約法勝利辨(分二)

        午一標二種

此二為勝者,當知簡擇二種差別。修七善法,得二勝利。

        午二釋二相

謂現法中得輕安樂,覺境實性,發生勝喜,由是因緣,多住喜樂。安住是已,能如理思,速疾證得諸漏永盡。

 

【250】丑四「一切法門」(分二) 《中阿含˙諸法本經》

寅一諸學學果攝一切法(分三)

  卯一總標

復次,依修菩提分法增上,於善說法毘奈耶中,略由諸學及諸學果,攝一切法。

  卯二別釋(分二)

    辰一出體性(分三)

      巳一諸學

云何諸學?

謂三種學:

一、增上戒;

二、增上心;

三、增上慧。

      巳二學果

云何學果?謂有餘依及無餘依二涅槃果。

      巳三一切法(分九)

        午一善法欲

當知此中一切法者,謂善法欲,清淨出家,為證涅槃,先受持戒,由是漸次,乃至獲得究竟涅槃,是故宣說一切諸法,欲為根本。

        午二觸

又依淨戒,引求正法,攝受多聞;由聞正法增上力故,能速集證增語明觸,是故說彼以為觸集。

        午三受

又彼皆為流趣明觸所生諸受,乃至有餘依般涅槃界為其後際,為求安樂而發起故,此樂一向無罪性故,是故說彼學所攝法為受流趣。

        午四作意

又彼為求所有明觸,及依明觸所生諸受,起聞、思、修所成作意,是故說彼為作意生。

        午五念

又於爾時,於四念住,由觀品念,以觀為依,與內心止為其增上,是故說彼念為增上。

        午六定

又念增上起奢摩他,與後聖諦現觀妙智為上首轉,是故說彼定為上首。

        午七慧

又於聖諦,諸現觀中慧為最勝,謂能無餘永盡諸漏,是故說彼慧為最勝。

        午八解脫

又由一切漏永盡故,獲得究竟明觸生受俱行解脫。即此解脫,非由一切學所攝法數數隨得,唯由頓得,由此解脫,一切樂中為最第一,無罪性故,是故說彼即用解脫以為堅固。

        午九涅盤

又彼如是善解脫心,若諸明觸所生受等,若學所攝所有諸法,并所依身,於無餘依般涅槃界,任運自然究竟寂滅,是故說彼皆以涅槃為其後際。

    辰二別配屬(分二)

      巳一配諸學(分二)

        午一別配(分三)

          未一增上戒學

應知此中,欲為增上,受持淨戒,名增上戒學。

          未二增上心學

依止觸、受增上心、慧,任持方便所有作意、若念、若定,并其加行,名增上心學。

          未三增上慧學

慧為最勝,名增上慧學。

        午二總結

如是應知名為三學。

      巳二配學果

及彼依持解脫堅固,是有餘依般涅槃界第一學果;

涅槃後際,是無餘依般涅槃界第二學果。

  卯三總結

如是略說學及學果,攝一切法。

寅二諸學學果能證資糧(分二)

  卯一總標

又此諸學及諸學果,能證資糧,當知對治八種過患,修集九想。

  卯二別釋(分二)

    辰一釋八過患

云何名為八種過患?

所謂耽著利養恭敬;

愛藏一切後有諸行;

懈怠懶惰;

薩迦耶見;

貪著美味;

於諸世間種種妙事欣、欲、貪愛;

依止放逸惡行方便;

依止邪願修習梵行。

    辰二釋修九想(分二)

      巳一出種類

云何名為修集九想?

一者、修集出家想;

二者、修集無常想;

三者、修集無常苦想;

四者、修集苦無我想;

五者、修集厭逆食想;

六者、修集一切世間不可樂想;

七者、修集死想;

八者、修集世間平等、不平等想;

九者、修集有、無、出、沒、過患、出離想。

      巳二隨難釋(分二)

        午一釋名平等不平等

應知此中所有如法,平等行攝,能往善趣;善身、語、意業,說名平等。

所有非法,不平等行攝,能往惡趣;不善身、語、意業,名不平等。

        午二釋名有無出沒等

又住於此,若生、若長,能生後際所有眾苦,說名為有。

從其前際、於現法中有死滅苦,說名為無。

餘出、沒等,應知如前已廣分別。

 

【251】丑五「梵行門」(分二)     《中阿含˙達梵行經》

寅一舉外道(分二)

  卯一出不實知(分二)

    辰一於集苦諦(分二)

      巳一別辨相(分二)

        午一初三處

復次,諸外道輩,聞不正法增上所生,不如理想為依止故,發起無明所生諸受

,由此為依發生諸漏。而諸外道,於是諸漏不如實知,亦於無明觸所生受不如實知,亦於聽聞諸不正法增上所生所有邪想不如實知。

        午二後三處

於是三處不實知故,發起欲求,發起有求,亦復發起邪梵行求及無有求。彼於諸欲不如實知,於後有業不如實知,於其眾苦不如實知。

      巳二結配屬

此中前五是集諦處,最後一種是苦諦處,如是外道於此集諦及以苦諦不如實知。

    辰二於染淨相(分二)

      巳一標列

又即於此集諦、苦諦,略由二相不如實知:

一、雜染故;

二、清淨故。

      巳二別廣(分二)

        午一雜染

此中雜染,復有四相:

一、自性故;

二、因故;

三、果故;

四、因果差別故。

        午二清淨

此中清淨,復有二種;

一、集苦滅;

二、趣滅行。

  卯二斥彼梵行

彼於如是四聖諦中,闕乏正智,不能修習菩提分法,由是因緣,彼所修行所有梵行,不得名為最極究竟;即由此緣,不名究達,不盡漏故。

寅二翻內法

住內法者,與彼相違,所修梵行最極究竟,名為究達,盡諸漏故。

 

【252】丑六「數取趣門」(分二) 《中阿含˙阿奴波經》

寅一總標

復次,於其六種補特伽羅,依染淨法,如來所有大士根智,及當來法生起智

轉。

寅二別釋(分三)

  卯一補特伽羅相(分二)

    辰一徵

云何名六補特伽羅?

    辰二釋(分二)

      巳一舉初三種(分二)

        午一別辨相三

          未一第一補特伽羅(分二)

            申一辨(分二)

              酉一先餘生行

謂有一類補特伽羅,先餘生中,於佛善說法毘奈耶,獲得淨信,廣說乃至得正直見。

              酉二今現法行(分二)

                戌一先行放逸

彼於今生,於惡說法毘奈耶中,近不善士,聞不正法,非理作意,於現法中最初生起諸邪見愛、諸業雜染。彼於爾時,成就前生所有善法,及現法中諸不善法。

                戌二後不放逸

復於後時,於善說法毘奈耶中,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即由先因,棄捨惡說法毘奈耶,於惡說想、諸不善法,不生染著,速能遣滅。此於當來成清淨法。

            申二結

是名第一補特伽羅。

          未二第二補特伽羅(分二)

            申一辨(分二)

              酉一先餘生行

復有一類補特伽羅,先餘生中,俱行二法毘奈耶行;由彼為因,於現法中,成就善法及不善法。

              酉二今現法行

彼於今生,最初如前,於善說法,乃至獲得如理作意,於現法中諸不善法,令舊滅沒,新不復生;諸有善法,令舊增長,新復更生。諸先所有不善未斷,隨眠隨逐,今於一切皆能斷除,無放逸住,此於當來成清淨法。

            申二結

釋名第二補特伽羅。

          未三第三補特伽羅(分二)

            申一辨(分二)

              酉一先餘生行

復有一類補特伽羅,先餘生中,唯行外行。

              酉二今現法行

彼於今生,由是為因,串習出家故,串習邪見故,於善說法毘奈耶中,遇緣和合而得出家;既出家已,復生邪見,住自見取,造無間業,亦斷善根,一向成就諸不善法,惡趣決定。

            申二結

是名第三補特伽羅。

        午二略攝義

如是三種補特伽羅,當知第一先於內法純習因行,於現法中先行放逸,後不放逸;

第二補特伽羅,先於內外俱習因行,於現法中當知一向行不放逸;

第三補特伽羅,先於外法純習因行,於現法中當知一向多行放逸。

      巳二例後三種(分二)

        午一標相違

如是三種補特伽羅,復有餘三補特伽羅、與上相違,應知其相。

        午二釋彼相

此中第一補特伽羅,先於外法純習因行,於現法中先不放逸,後行放逸。

第二補特伽羅,先於內外俱習因行,於現法中專行放逸。

第三補特伽羅,先於內法純習因行,於現法中當知一向修不放逸。

  卯二釋染淨法相(分四)

    辰一因緣差別喻(分二)

      巳一約善說辨

又於此中,先世所習善不善因,猶如種子;

今世善說法毘奈耶,於其先世諸善種子,猶如良田;

於彼先世不善種子,猶如瘠田。

      巳二約惡說辨

與是相違,今世惡說法毘奈耶,於其先世不善種子,猶如良田;

於彼先世諸善種子,猶如瘠田。

    辰二能治所治喻

又彼先世因增上力,今善法起,猶如光明,與彼一切如無明闇諸不善法為能對治;彼不善法,與彼一切猶如光明所有善法為所對治。

    辰三能燒所燒喻(分二)

      巳一約不善法辨

如是先世諸不善法,如有熱炭,由有能燒身心義故;今世惡說法毘奈耶,如乾葦舍。

      巳二約善法辨

又彼先世所有善法,如有熱炭,由有能燒煩惱義故;今世善說法毘奈耶,如乾葦舍。

    辰四依處差別喻(分二)

      巳一約善法辨

又彼先世所有善法,處今惡說法毘奈耶,由損減故,猶如置在冷地石器,如無熱炭。

      巳二約不善法辨

又彼先世諸不善法,處今善說法毘奈耶,由斷滅故,猶如置在冷地石器,如無熱炭。

  卯三顯如來希有

此中諸如來由大士無上根勝劣智力,於其先世善、不善因所集成根,隨其所應如實了知。又於現法染淨門轉,生起當來染淨諸法,亦隨所應如實了知,故言成就甚奇希有。

 

【253】丑七「超門」(分三)【內1005-1006】

寅一總標

復次,往惡趣行,往善趣行,超度差別,當知略有五門不同。

由此五門,於自超度如實了知,於他超度亦正遍知,所謂諸佛及佛弟子。

寅二別釋(分五)

  卯一永損害門(分二)

    辰一出往惡趣行(分三)

      巳一徵

云何名為往惡趣行?

      巳二釋

謂諸外道,所有一切薩迦耶見以為根本諸惡見趣,并彼所緣,并彼所依以為依止,發生種種惡欲及害,若殺生等,所有無量惡不善法,如經廣說。乃至所有諸非法行,不平等行,以為最後,能往險惡處,能往那落迦,能往諸惡趣差別生起。若往於彼,名生惡趣;領受彼因所感非愛諸果異熟。

      巳三結

如實名為往惡趣行。

    辰二名能永害道(分二)

      巳一由現觀(分三)

        午一出觀相

於此多聞諸聖弟子,若彼所緣生諸見趣,若自所依令起執著,若諸所有能往一切險惡趣等諸惡欲等,廣說乃至諸非法行,不平等行以為最後。若住於彼,領受非愛險惡等果,如是一切,如實隨觀非我、我所,謂於是中決定無我,亦無我所。

        午二明永斷

如是觀已,當於聖諦得現觀時,彼諸見趣隨眠根本皆永拔故,說名為斷,其餘一切畢竟不續。

        午三結永害

此聖弟子,於彼見趣以為根本,所有能往險惡處等,定不能作,定不能往險惡處等,是名第一往惡趣行永損害門。

      巳二由遍知(分二)

        午一辨(分二)

          未一異生

由是因緣,能於自內如實了知,離我等聖,所餘異生,雖復有能以世間道,超度能往惡趣不善及惡趣等,獲得四種現法樂住,或得超過諸色,無色寂靜解脫,然其不能究竟損害諸惡趣等,後可相應;是故彼流,雖極能離欲、色界愛,暫時獲得勝上樂住,而復當來更還造作殺生等事,往諸惡趣。

          未二諸聖

我等定當不能造作殺生等事,乃至廣說,諸非法行,不平等行,我等定當能不造作,是名聖法毘奈耶中永損害門,謂能損害往惡趣行。

        午二結

如是諸佛及佛弟子,能實遍知永損害門所有差別。

  卯二發心願門

又即如是諸聖弟子,為欲超度所餘未斷往善趣行,此聖弟子於先所作,不生喜足,於上漏盡起欣樂欲,發正願心,於彼所得諸世俗道,審觀過患,謂彼不能究竟離苦,是名第一為欲超度往善趣行發心願門。

  卯三能進趣門

發心願已,普於一切善趣後有所生愛味,深觀過患,如險惡道,心生厭離,欣慕寂靜現法涅槃,正修方便,由是進趣如先所得趣涅槃行,如是名為能進趣門。

  卯四後上行門

彼由修道漸次離欲,乃至能入第一有定,若於上捨多生愛味、放逸因緣,於現法中不般涅槃,但名上行不還果者,如是名為後上行門。

  卯五般涅盤門(分二)

    辰一標觀相

若復於彼深觀過患,於上捨中不生愛味,彼於現法能證涅槃,依有餘依般涅槃說,如是名為般涅槃門。

    辰二明正知

由是門故,如實了知自般涅槃,超度一切往善趣行,於他超度亦正遍知,所謂諸佛及佛弟子。

寅三結配

此中初一永損害門,當知超度往惡趣行。

後發心願、進趣、上行、涅槃四門,當知超度往善趣行。

 

【254】丑八「二染門」(分二)     《中阿含˙淨不動道經》

寅一總標

復次,諸聖弟子已見諦跡,未離欲者,應知略有二種雜染:

謂欲雜染、後有雜染。

於此二種,諸聖弟子應勤加行,淨修其心。

寅二別釋(分二)

  卯一辨雜染(分二)

    辰一出二差別(分二)

      巳一斷欲雜染

諸聖弟子為欲斷除欲雜染故,勤方便時,漸依三行:

謂趣無動行;

趣無所有處行;

證入無動、無所有、非想非非想處定。

此由斷對治故,及遠分對治故,超度欲雜染。

      巳二斷有雜染(分二)

        午一出正修習

或為斷除後有雜染,勤方便時,已離欲界愛,未離色界愛,謂我所何當不有,我何當不有,我當不有,我所當不有,若今所有,若昔所有,如是一切我皆棄捨。

彼正修習能斷後有所有差別對治道已,離色界愛,乃至能入非想非非想處定。

        午二料簡差別(分二)

          未一不般涅盤般涅盤別

若現法中,於其上捨多生愛味,不般涅槃,彼於現法不全解脫一切所有後有雜染。若於上捨不生愛味,彼現法中能般涅槃,能全解脫所有一切後有雜染。

          未二名共解脫聖解脫別(分二)

            申一共解脫

當知此中,若為對治欲雜染故,修對治道,漸次乃至能入第一有定。

若為對治後有雜染,修對治道,漸次乃至能入第一有定。

如是二種,名共解脫,由諸聖者、非聖異生皆可容有,是故此解脫不名聖解脫。

            申二聖解脫

若於一切乃至有頂,薩迦耶苦如實知已,超度有頂,於現法中永斷一切所有雜染,如是解脫,唯諸聖者方能獲得,故此解脫名聖解脫。

    辰二結顯五處

如是一切,總有五處:

一、趣無動行;

二、趣無所有處行;

三、趣非想非非想處行;

四、現法涅槃;

五、聖解脫。

  卯二釋修治(分二)

    辰一欲雜染攝(分三)

      巳一趣無動行(分三)

        午一辨離欲(分二)

          未一厭壞諸欲(分二)

            申一出過患

復有三種諸欲過患:

一者、諸欲能為順樂受境界所生貪欲因緣;

二者、諸欲能為順苦受境界所生瞋恚因緣;

三者、諸欲能為順不苦不樂受境界所生無明憤發因緣。

            申二辨應觀(分二)

              酉一標列

又此諸欲,當於三處應觀過患:

一、自性故;

二、所緣故;

三、助伴故。

              酉二隨釋

自性故者,謂虛妄分別所生貪愛。

所緣故者,謂若內、若外五種色境。

助伴故者,謂非理作意相應倒想。

          未二厭離上欲(分二)

            申一修廣大心(分二)

              酉一釋名

又離上欲勝方便心,說名廣大,何以故?

由彼上地轉上轉勝,故修彼心,說名廣大。

              酉二顯相

若能厭離下地世間,當知定以無常等行厭壞制伏;

於其上地所應得處,當知亦以暫時方便起寂靜想,住持其心。

            申二住淨信心(分二)

              酉一能入諸定

又我已得於是處所具足安住生信解者,當知彼於加行道中修習淨信,於是處所生淨信心。由此淨信增上力故,修習精進、念、定、慧等,從初靜慮,漸次乃至識無邊處諸無動定,皆能證入。又由其慧,起是勝解,謂我已能入如是定。

              酉二能感生果

此即能感識無動處所有生果。若現法中不般涅槃,或不進求往於上地,彼於當來決定應往此無動處。

        午二明建立(分二)

          未一建立無動(分四)

            申一標由三緣

又由三緣,於是諸地,當知建立為無動處:

            申二別辨其相

謂外欲等散動斷故,立初靜慮為無動處;

尋伺、喜樂色界地中諸動斷故,立第四靜慮為無動處;

有色、有對、種種、別異想動斷故,立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為無動處。

            申三通釋一切

第二、第三靜慮中,後後所有諸動斷故,當知亦得名無動處。

識無邊處,由空無邊處外門緣動得遠離故,當知建立為無動處。

以要言之,緣所有定無動搖故,皆名無動。

            申四結顯邊際

此定邊際,極至識無邊處。是故當知,乃至此處建立無動。

          未二料簡一切

即此一切緣所有定,皆名有上想定。

從此已上,緣無所有定,當知名為無上想定。

從此已上,復名非想非非想處定。故由三分,宣說三行。

        午三結能趣

由三種門,諸聖弟子厭壞欲等,既厭壞已,漸次能入,乃至識無邊處定,是故建立能趣三種無動處行。

      巳二趣無所有處行(分二)

        午一第一趣行

又若色想,若無動想,於諸下地深厭壞已,能入無所有處定,是名第一能趣無所有處行。

            申二廣二種(分二)

              酉一標列

又即此處,是無漏道修習邊際,此無漏道復有二種:

一者、有上;

二者、無上。

              酉二隨釋

如有想定,其有上者,無常行俱;

其無上者,無我行俱。

由有上行,於其下地,深厭壞已,入此處定;

由無上行,於下於上一切法中,思惟無我,能入無漏無所有處定。

            申三結無上

此無上行,當知名為第二趣行。

          未二顯差別(分三)

            申一標列二種

此第二趣行,復由二行有差別故,建立二種。

云何二行?

謂能依、所依智差別故。

            申二別釋其相(分二)

              酉一能依無我智

此中能依無我智者,謂諸所有,若有情界,若我己身,於中都無我所屬處,謂地方域;我所屬者,謂諸有情;我所屬事,謂或父、或母、或伴、或主,如是等類。如彼於我非所屬處,非所屬者,非所屬事,如是我亦於彼非所屬處,非所屬者,非所屬事。

              酉二所依無我智

此中所依無我智者,謂諸世間空無有常,及我我所,此中都無常我、我所真實可得,唯有諸法。如是世間既悉是空,當復有誰有所屬處,有所屬者,有所屬事?

            申三結其差別

是故當知前無我智,是其能依;

後無我智,是其所依。

      巳三趣非想非想處行

非想非非想處無無漏道,唯由厭壞無所有處想故,能入此處定,於中唯有此一趣行。

    辰二有雜染攝(分六)

      巳一我所何當不有

又於此中,我所何當不有者,謂由生等苦故,說我有苦。

      巳二我何當不有

我何當不有者,謂即以生等苦,為我發生。如是樂欲心已,正勤加行。

      巳三我當不有我所當不有

正加行已,獲得前後所有差別。由是因緣,復得決定,謂我當不有,我所當不有。

      巳四若今所有

若今所有者,謂今現法造作增長所有新業。

      巳五若昔所有

若昔所有者,謂諸故業。

      巳六一切棄捨

彼於此一切所有異熟果,皆不願求,一切棄捨無顧戀故。

 

 

 

 

 

 


A2攝頌標列

 

復次、嗢柁南曰:

 

【255】安立、【256】邊際、【257】純;

及【258】如理、【259】緣起;

【260】修【261】時【262】障自性;

【263】說、【264】斷起、【265】修後。

 

【255】丑一「安立門」【內409】

此中,安立四念住為初,道支為最後,三十七種菩提分法,若略、若廣,如《聲聞地》應知其相。

 

【256】丑二「邊際門」【內409】

又由四念住,應知一切「所知事」邊際;

由所知事邊際故,復應了知「智事」邊際。

 

【257】丑三「純門」(分三)【內410,411】

寅一〔修習圓滿〕

又四念住,由欲、精進(正念正知)等修習加行,方得圓滿。【內416】

寅二〔顯純一正道〕

應知除此四種念住,更無有餘不同分道或所緣境,由此道、此境,能盡諸漏,獲得涅槃。

由無第二清淨道故,說純有一能趣正道。

寅三廣其因緣(分三)

  卯一標列

又此純一能趣正道,由二因緣,能令有情究竟清淨:

由思擇力故;

由修習力故。

  卯二隨釋(分二)

    辰一出染法

此中愁者,謂染污憂。

所言泆者,謂掉俱行欲界染喜。

愁以四種世法為所依處。

泆以餘四世法為所依處。

    辰二辨清淨(分二)

      巳一由思擇力

於四念住勤修加行,依思擇力超度愁、泆。

      巳二由修習力

由依世間修習力故,得離欲愛,棄捨憂、苦。

依出世間修習力故,超度一切薩迦耶苦,亦能證得八支聖道及聖道果,真實妙法。

  卯三總結

一切有情,當知皆由思擇、修習二種力故,得一切種究竟清淨。

 

【256】丑四「如理門」【內412】

復次,若於身等四種所緣,發起種種非理作意,即便違背四種念住。

違背此故,即便違背如理作意,謂聖如理,無間能生正見支等所有聖道。

違背此故,即便違背一切聖道。

違背道故,便為違背道果、甘露、究竟涅槃。

 

【259】丑五「緣起門」(分四)【內413】

寅一知因緣生

又瑜伽師,了知身等因緣生已,復於三世身等諸法,住無常觀。

寅二淨治其心(分三)

  卯一於後有愛

由住如是無常觀故,於諸後有,終不依止後有愛住。

  卯二於執取見

又現法中,於一切行,若內、若外,都不執取我及於所。

  卯三集法、滅法、集滅法隨觀

又於未來,當知安住集法隨觀;

於過去世,當知安住滅法隨觀;

於現在世,生已無間盡、滅法故,當知安住集、滅法隨觀。

寅三總結

由彼最初,於身等法觀緣生性,悟入無常;悟入如是無常性已,於諸愛、見雜染等處,多修習住,淨治其心,如是作意方得圓滿,由此為依,能隨獲得究竟漏盡。

寅四別釋法(分二)

  卯一出品

又一切法,以要言之,謂善、不善,若雜染品、若清淨品。

  卯二辨集

當知此中,諸雜染品,皆用非理作意為集;

諸清淨品,皆用如理作意為集。

如是一切,總略說名作意為集。

 

【260】丑六「修門」【內414】

復次,修諸念住,若略、若廣,如《聲聞地》應知其相。

 

【261】丑七「時門」【內414】

又此念住修習道理,非今世尊出現於世方始宣說,今聖弟子適初修習;

然於過去無始時來,於諸念住修習流轉;

於未來世,當知修習亦無窮盡。

 

【262】丑八「障自性門」(分二)【內415】

寅一善聚

又是過去、未來、現在,世、出世間無量善法生起依處,故說如是四種念住,名為善聚。

寅二不善聚

又能障礙如是善聚,故說五蓋名不善聚。

 

【263】丑九「說門」(分三)【內416】

寅一明無邊

又由身等四所知法無邊別故,如來智慧於彼無礙,亦無有邊。

智無邊故,如來所說無上法教,亦無有邊。

寅二顯無量(分二)

  卯一出二緣(分二)

    辰一標列

如是法教,二緣所顯:

一、由文故;

二、由義故。

    辰二釋義

義差別門,無有數量;

法教文句開顯義門,亦無數量。

於此文句不重宣說,無邊展轉辯才無盡。

  卯二結善說

是故如來成就希奇未曾有法,善能宣說所有法教,於一義中,能以無量巧妙文句,方便開示而不重說。

寅三辨修習(分二)

  卯一成就差別(分四)

    辰一有趣

又於聖教宗義趣智善成就故,名為有趣。

    辰二有意

俱生聞、思所成妙慧善成就故,名為有意。

    辰三有念

成就定故,名為有念。

    辰四有慧

通達諦故,名為有慧。

  卯二結說次第

當知此中,初一總標,後三別釋。

 

【264】丑十「斷起門」(分二)【內416】

寅一出其漸次

復次,有諸苾芻於身等法,先由聞、思如理作意,安住唯有身等法觀,知一切法無我性已,不唯於此聞、思作意而生喜足,唯上希求定心解脫。

為求定故,住遠離處,唯緣身等,以九行相安住其心,令心內寂。

寅二略攝因緣

由二因緣起四念住,名善發起:

一、由如理作意如實智故;

二、由三摩地如實智故。此慧無間,由如實智當得究竟。

 

【265】丑十一「修門」(分三)【內416】

寅一出三對治

復次,有諸苾芻,於三對治得隨所欲,得無艱難,得無阻礙,謂無常想、若仁慈觀、若無相定。

寅二配釋三對治

彼由如是三種對治,隨其所應,如前所說,於可意等身等境界,住厭逆想、不厭逆想、棄彼二種,捨、念、正知。

寅三結名善修

由此因緣,當知名為「善修念住」。

 

 

 

 

 

 

 

 

 

 

 


A3攝頌標列

 

復次,嗢柁南曰:

 

【266】先諸根、【267】愛味;

【268】前後有差別;

【269】取相及【270】諸纏;

【271】大果利為後。

 

【266】丑一「諸根門」(分二)【內417】

寅一出種類(分二)

  卯一略標

有三種根,於諸念住一切善聚為障礙故,當知說名:不善法聚。

  卯二列釋

何等為三?

一、惡行根,能令當來住惡趣苦。

二、尋思根,能令現法住不安苦。

三者、根根,與惡行根及尋思根為根本故,說名根根。

寅二釋先因

應知此中,諸貪、瞋、癡三不善根,能與身等惡行為根;

欲等三想,能與欲等尋思為根;

欲等三界,當知能與貪等三根,及欲想等三根為根。

 

【267】丑二「愛味門」(分二)【內418】

寅一簡非大士(分三)

  卯一標

復次,有諸苾芻,於四念住勤修加行,以世間道離欲界愛,廣說乃至第一有定具足安住。即於此定多生愛味,即於此定生喜足想,不上勤求得所未得,此於聖法毘奈耶中,不名大士。

  卯二徵

何以故?

  卯三釋

其心未得善解脫故。

寅二翻名大士

與此相違,得名大士。

 

【268】丑三「前後差別門」(分二)【內419】

寅一明奢摩他(分二)

  卯一釋漸次(分二)

    辰一前位(分二)

      巳一出隨煩惱

復次,有諸苾芻,於身等境,精勤安住循身等觀,以九行相安住其心,令心內聚。當知此心,於奢摩他所治身心惛沈、下劣,不得解脫;不解脫故,依此聚心,生起身中諸惛沈性,生起心中諸下劣性。

      巳二明得解脫(分二)

        午一修方便

若於念住善安住心,如實了知此所生起隨煩惱已,便從內聚還收其心,安置在外淨妙境相,謂於佛等功德行緣,持心令住。由緣此故,發生歡喜,廣說乃至由妙舉門,於所緣境令心得定,從奢摩他之所對治諸隨煩惱而得解脫。

        午二如實知

從此已後,如實了知,於隨煩惱心得解脫。

    辰二後位(分二)

      巳一於外解脫

為此義故,祈願於外;得此義已,還復如前攝心內聚,而不為其諸隨煩惱之所惱亂。心內聚已,不由祈願〔於外〕,自然如實了知:心得解脫。

      巳二成辨勝定

彼於外緣行相尋思有所制伏,有其加行難可運轉,皆得自在解脫、棄捨,安樂而住,已得成辦勝奢摩他。

  卯二結差別

如是彼於四種念住善安住心,能正了知前後差別。

寅二出毗缽舍那

又應知此補特伽羅,先已修行毘缽舍那;毘缽舍那以為依止,於奢摩他修瑜伽行。

 

【269】丑四「取相門」(分三)【內420】

寅一出所應取相

復次,有諸苾芻,於諸念住勤修加行,毘缽舍那以為依止,於奢摩他樂修觀行。彼即應於內奢摩他所攝自心,取如是相:

謂我今者何所思惟、云何思惟,令奢摩他所攝受心,為奢摩他所治身心惛沈、下劣之所惱亂?

復我今者何所思惟、云何思惟,令奢摩他所攝受心,不為彼法之所惱亂?

寅二辨失德(分二)

  卯一不取自心相有失(分二)

    辰一隨惑所惱(分二)

若彼苾芻,不取如是自心相貌,但自了知此隨煩惱染污心已,便於外緣取淨妙相;由是為因,雖能暫時除遣現在現前隨惑,然於後時若復如前攝心內聚,還為如是隨惑所惱,不得靜定,如先不取自心相故。

    辰二五相有失

由是因緣,為隨煩惱數數擾亂。

又,不能得所欣求義,復為憂愁之所損惱。

又,經長時不能獲得內心寂止。

不能獲得依奢摩他、毘缽舍那為先,清淨增上第一正念、正知;由不獲得內心寂止故,不能得四增上心現法樂住。

由不獲得增上第一正念、正智故,不能得先所未得無上安隱究竟涅槃。

  卯二翻有德

與上相違,應知即是一切白品,乃至獲得先所未得無上安隱究竟涅槃。

寅三舉譬喻

此中,典廚譬喻「瑜伽師」;

主即譬於內「奢摩他所攝受心」;

其餚膳味喻執取「相」;

上妙衣食喻於內心「奢摩他等」。

當知黑品喻諸愚夫,所有白品喻諸智者。

 

【270】丑五「諸纏門」(分二)【內421】

寅一異生(分二)

  卯一出貪纏

復次,有諸苾芻,於諸念住正勤修習而是異生,或有勝妙可愛境界正現在前;或復獨處得諸相狀,由失念故,不如理想以為依止,率爾發起猛利貪纏。

  卯二明對治(分二)

    辰一由深厭恥

彼於此纏深心厭恥,謂如自身墮於厄難極鄙穢處,發起猛利思遠離心,由如是行,便於彼纏心得解脫。既解脫已,心生歡喜。

    辰二由無常想

從此已後起猛利厭,猛利厭後得無常想,如〔用〕大犁發「諸行」塊,便於聖諦如實現觀,以其依止依附涅槃。

寅二有學(分三)

  卯一出貪纏

又即有學觀察作意,於勝妙境思惟淨相,由未永斷貪隨眠故,貪纏率爾生起現前。

  卯二明對治

尋復於彼深見過患,為欲斷此纏及隨眠,入無相定,如是能斷餘未斷法。從定起已,如實了知一切已斷,領受微妙解脫喜樂。

  卯三辨勝劣

如實觀見自己成就大智力故,名為彊盛。

諸魔羅品,其力羸劣。

 

【271】丑六「大果利門」【內422】

復次,修四念住所引功德,當知能感最勝增上究竟果故,名有大果。

當知能感最勝增上樂勝利故,名有大利。

 

 

 

 

 

 

 

 

 

 


A4攝頌標列

 

復次,嗢柁南曰:

 

【272】邪師、【273】住雪山;

【274】勸勉、【275】繫屬、【276】淨;

【277】漸次、【278】戒圓滿;

【279】穗、【280】成就為後。

 

【272】丑一「邪師門」(分二)【內423】

寅一明專自利(分二)

  卯一標

有諸外道,於弟子眾自立為師,專求利養,專求恭敬,專求自利。

  卯二釋(分二)

    辰一舉二言(分二)

      巳一外道師

遇緣和合,有族姓子投其出家,因而謂曰:汝之與我,先無一切資身眾具可共受用,汝應為我往詣他處,褒讚我德,掩藏我失,我亦為汝行如是事。我等二人迭相依護,當於諸王,若與王等,乃至一切大商主邊,多獲利養及以恭敬。

若作是言諸外道師,名專自利。

      巳二彼弟子

然其弟子便發抗言:勿為此見!如是護者,未名自護,往惡趣失。若防此失,乃名自護。是故汝應如前自護,我亦當自別為餘護;我既不能護汝,汝亦不須護我。

    辰二辨德失

於此義中,當知弟子是如理語者,是聰慧者,重當來故。

應知其師是非理語者,是愚癡者,重現在故。

寅二明不護失(分二)

  卯一標失

復有雜染觸惱於他,由雜染故不能自護,因此惱他,不名護他。

  卯二釋義(分二)

    辰一當自護

此中如前,由親近等斷諸煩惱,名當自護。

    辰二當護他(分二)

      巳一標名

從此已後,由斷為因不惱他等,名當護他。

      巳二釋義(分二)

        午一由無瞋無害

應知此中,無瞋、無害是無惱義。

        午二由一切哀愍(分二)

          未一正顯此意義

無緣而起利、樂二心,無緣而起慈、悲二心,當知如此是哀愍義。由哀愍故,不惱於他。

          未二出彼相違

是故當知一切哀愍,與彼相違。

 

【273】丑二「住雪山門」(分二)【內424】

寅一喻善解脫(分二)

  卯一標列三地

復次,應知雪山喻佛善說法毘奈耶。

此中略有三分可得:

一、無學地;

二、有學地;

三、異生地。

  卯二配釋其相(分三)

    辰一於無學地

猿猴喻彼非理作意諸相應心。

獵人喻魔。

於無學地俱不能行。

    辰二於有學地

於有學地乃至不還,唯有非理作意相應。

猿猴喻心獨一能往,非獵人喻魔所能行。

    辰三於異生地

於異生地二俱能行。

寅二出不解脫

又諸愚夫,要觀餘境,能出餘境;

追求餘境,餘境所縛,是故於境不得解脫。

【274】丑三「勸勉門」(分二)【內425-427】

寅一出四義

復次,由於正法聽聞、受持、觀察義理、法隨法行,如其次第,應知勸、化、安、立四義。

寅二廣三力(分三)

  卯一標列

復有三法,尚能斷餘一切勝妙婬欲貪纏,況乎鄙劣諸欲貪纏!

何等為三?

一、精進力;

二、不放逸力;

三、對治力。

  卯二配釋

由精進力,其已生者令不堅住;

由餘二力,其未生者令不得生。

  卯三結顯

如是行者勤修正行,為欲斷除已生惡故,及未生者令不生故。

 

【275】丑四「繫屬門」(分二)【內428-429】

寅一指修相

復次,於四念住殷重修習,如《聲聞地》應知其相。

寅二明三界繫屬(分二)

  卯一繫屬魔

繫屬魔者,謂在欲界,此不還果即能超度。

  卯二繫屬死

繫屬死者,謂從欲界乃至有頂,此阿羅漢乃能超度。

 

【276】丑五「淨門」【內430-438】

寅一出差別(分三)

  卯一不清淨

言不清淨諸有情者,謂諸異生。

  卯二清淨

言清淨者,謂諸有學。

  卯三鮮白

言鮮白者,謂諸無學。

寅二廣清淨(分二)

  卯一出四證淨

復有三種證淨,未清淨者,能令清淨。

已清淨者,能令鮮白。

  卯二辨其分位

  卯一清淨

當知此中,上諸有學,說名清淨。

  卯二不清淨

下諸有學,名不清淨,彼由修道未清淨故。

  卯三鮮白

餘如前說(言鮮白者,謂諸無學)。

 

【277】丑六「漸次門」(分二)【內439】

寅一標列五種

復次,修四念住,應知略有五種漸次:

一、信增上力,清淨出家;

二、戒律儀;

三、根律儀;

四、樂遠離;

五、蓋清淨。

寅二簡非在家

諸在家者,雖復數數修諸念住,護得淨信,諸蓋清淨,然闕學處,當知所修不得圓滿。

 

【278】丑七「戒圓滿門」(分四)【內440】

寅一標

復次,由三因緣,具戒苾芻,當知禁戒淨命圓滿。

寅二徵

云何為三?

寅三列

一、所行圓滿;

二、攝取圓滿;

三、受用圓滿。

寅四釋(分三)

  卯一所行圓滿

所行圓滿者,謂從買賣乃至害縛、斷截、撾打、揣摩等事,皆悉遠離。

  卯二攝取圓滿

攝取圓滿者,謂於攝取象、馬等事,乃至攝取生穀等事,皆悉遠離。

  卯三受用圓滿

受用圓滿者,謂衣僅蔽身,食纔充腹,便生喜足,於餘長物、非時食等,皆悉遠離。

 

【279】丑八「穗門」(分二)

寅一標差別

復次,身等四法,如四大路。【內612】

於彼所生非理作意,如邪祈願稻穀、麥穗;

於彼所生如理作意,如正祈願稻穀、麥穗。

寅二明有漏

當知欲界是不定地,猶如其皮;

色、無色界俱是定地,猶如其肉;

無明如血;

於三界中由三種漏,有淋漏義。

 

【280】丑九「成就門」(分三)

寅一總標簡
復次,如先所說,所有貪等種種無量惡不善法,由二因緣,若成就者,不能修習四種念住,非是一切汎成就者。

寅二別列相

云何為二?

一、有貪等纏現前故;

二、於此纏不見過故。

寅三釋所以(分二)

  卯一由雜染心

纏現在前,雜染心故,不能修習。

  卯二由性染著(分二)

    辰一辨相

雖暫遠離,性染著故,非無戀故,於能隨順貪等諸法,其心散動,常逐漂淪,種種尋思恒隨擾亂,是故不能修習念住。

    辰二遮非

若不爾者,諸有其性不深染著,皆應不能修習念住。

若如是者,無容有能修四念住。

 

 

 

 

 

 

 


正斷、神足相應/正斷、神足攝

 

A5攝頌標列

 

復次,嗢柁南曰:

 

【281】勇:

【282】力、【283】修、【284】等持、【285】異門,【286】〔神通〕後。

 

正斷相應/正斷攝

 

應知建立四種正斷,如《聲聞地》已廣分別。【內443-448】

 

【281】子一「勇門」(分二)

丑一出第五句  

此中宣說勇第五句。

丑二釋得勇名

云何名勇?謂如前說,堪能忍受發勤精進所生眾苦,諸淋漏苦,界不平苦,他麤惡言損惱等事所生眾苦。非此因緣,退捨修習正斷加行,故名為勇。

 

神足相應/神足攝

 

復次,應知建立四種神足,如《聲聞地》已廣分別。

 

【282】子二「力門」(分五)【內449-450】

丑一標

若略說者,由四種力,持心令定,是故建立四種神足。

丑二徵

云何為四?

丑三列

一、淨意樂力;

二、勤務力;

三、心喜樂力;

四、正智力。

丑四釋(分四)

寅一由第一力

當知此中,由第一力,於三摩地發生樂欲。為證得故,修習勤務。

寅二由第二力

由第二力最初住心,令其安定。

寅三由第三力

由第三力,已住定心,無復散動,不令於外更復飄轉。

寅四由第四力

由第四力,觀察等持所治煩惱,於斷未斷如實了知;

又於等持入、住、出相,能善了別;

如是復於奢摩他等所有諸相,若奢摩他、毘缽舍那諸隨煩惱及隨煩惱能對治等,皆如實知。

丑五結

樂等持者,於等持中但有爾所等持作事,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283】子三「修門」(分四)【內449-450】

丑一略標列

復次,由五因緣,當知神足略修習相:

一、由遠離奢摩他品隨煩惱故;

二、由遠離毘缽舍那品隨煩惱故;

三、於毘缽舍那品所緣境界繫縛心故;

四、於奢摩他品所緣境界繫縛心故;

五、俱於二品所緣境界繫縛心故。

丑二別釋相(分二)

寅一初二相(分二)

  卯一出體(分二)

    辰一奢摩他品隨煩惱

應知此中,奢摩他品隨煩惱者,謂懈怠俱行欲等,及惛沈、睡眠俱行欲等;

當知懈怠俱行欲等,是惛沈、睡眠俱行欲等所依止性。

    辰二毗缽舍那品隨煩惱

毘缽舍那品隨煩惱者,謂掉舉俱行欲等,及妙欲散動俱行欲等;

當知掉舉俱行欲等,是妙欲散動俱行欲等所依止性。

  卯二料簡(分二)

    辰一於奢摩他

又於此中,由懈怠俱行欲等,於奢摩他品令住雜染,然不能令諸奢摩他皆悉滅沒;由惛沈、睡眠俱行欲等,於奢摩他品令住雜染,亦復能令諸奢摩他皆悉滅沒。

    辰二於毗缽舍那

由掉舉俱行欲等,於毘缽舍那品令住雜染,而不能令毘缽舍那一切滅沒;

妙欲散動俱行欲等,於毘缽舍那品令住雜染,亦令一切毘缽舍那皆悉滅沒。

寅二後三相(分三)

  卯一毗缽舍那品所緣境

毘缽舍那品所緣境者,謂前後想,此想分別,如《聲聞地》應知其相。

  卯二奢摩他品所緣境

奢摩他品所緣境者,謂上下想,此亦如前應知其相。

  卯三俱品所緣境

俱品所緣境者,謂光明想,彼於俱品由動搖故,有諸光影俱行心修。

丑三隨難釋

又非如欲等與餘懈怠相應說名懈怠俱行,精進亦爾得有懈怠共相應義,然即精進墮在慢緩,不正發勤精進相續,說名懈怠俱行。

丑四結總攝

又此五相,當知總攝一切種修,樂等持者,由此等持速得成滿。

 

【284】子四「等持門」(分二)【內449-450】

丑一總標

復次,於五解脫處,如其所應,當知欲等增上四種三摩地。

丑二別辨(分四)

  寅一欲增上三摩地

若有苾芻,依淨意樂及猛利欲,為欲證得最勝通慧,從諸如來及佛弟子,殷重恭敬聽聞正法,從聞無間,漸次證得勝三摩地,當知是名欲增上三摩地。

  寅二精進增上三摩地

復有苾芻,如所聞法,如所得法,起大功用,發大精進,或正為他宣說開示,或以勝妙音詞讀誦,從此無間,漸次因緣能隨獲得勝三摩地,當知是名精進增上三摩地。

  寅三心增上三摩地

復有苾芻,於諸賢善三摩地相,善取思惟,觀青瘀等,乃至骨鎖以為邊際,由此所緣,次第生起勝三摩地,當知是名心增上三摩地。

  寅四觀增上三摩地

復有苾芻,如所聞法,如所得法,獨處空閑,思惟籌量,審諦觀察,由此因緣,漸次生起勝三摩地,當知是名觀增上三摩地。

 

【285】子五「異門門」(分三)【內449-450】

丑一總標列

復有差別,謂由四門起三摩地:

一、由如前從他生起猛利樂欲聞正法門。

二、由從他獲得無倒教授教誡,無間殷重發起加行,未入根本勝三摩地,為欲趣入正教授門。

三、由已入根本勝三摩地,為欲轉得所餘上位勝三摩地心喜樂門。

四、由多聞聞持,自能於法如理觀察平等觀門。

丑二別配屬

當知此中,由第一門起欲增上三摩地;

由第二門,起精進增上三摩地;

由第三門,起心增上三摩地;

由第四門,起觀增上三摩地。

丑三指餘相

所餘分別義,及分別斷行,如《聲聞地》應知其相。

 

【286】子六「神通門」(分二)

丑一總標簡

復次,修諸神足以為依止,能正引發諸聖神通,無有外道修諸神足,能正引發諸聖神通。

丑二別釋相(分二)

寅一舉最勝

又諸聖者引發所有最勝神通,隨所願樂,延諸壽行,或住一劫,或一劫餘。

謂過一劫,不淨種性補特伽羅,名為物類,當知此類唯住內法。

寅二簡無能(分三)

  卯一於四事

又諸聖者變化神通,於其四事不能變化:

一者、根;

二者、心;

三者、心所有法;

四者、業及業異熟。

  卯二於辨性(分二)

    辰一轉令改受(分二)

      巳一舉樂受望苦受

又諸聖者變性神通,不能轉變順樂受業,令自性改成順苦受;

      巳二例苦受望樂受

如順樂受望順苦受,順苦受業望順樂受,應知亦爾。

    辰二轉令無受(分二)

      巳一舉順非苦受

若業能順非苦樂受,當知畢竟順非苦樂。

又諸聖者住持神通,不能住持順非苦樂受業,令成無受。

      巳二例餘苦樂受

餘亦如是。

  卯三於變時

又諸聖者變時神通,不能轉變順現法受業,令成順後法受業;及順後法受業,令成順現法受業。

 

 

 

 

 

 

 

 

 

 

 

 

 

 

根相應/根攝

A6攝頌標列

 

復次,嗢柁南曰:

 

【287】安立、【288】所行境;

【289】慧根為最勝;

當知後【290】安住外異生品等。

 

【287】子一「安立門」(分三)【內451-454】

丑一標列

略由六處增上義故,當知建立二十二根。何等為六?

一、能取境界增上義故;

二、繼嗣家族增上義故;

三、活命因緣,各別事業加行、士用增上義故;

四、受用先世諸業所作愛不愛果,及造新業增上義故;

五、趣向世間離欲增上義故;

六、趣向出世離欲增上義故。

丑二配釋(分六)

寅一眼等六根

當知此中,眼根最初,意根為後,如是六根,於取境界有增上義。

寅二男女二根

男、女二根,於能繼嗣家族子孫有增上義。

寅三命根

命根一種,於愛命者活命因緣,各別事業加行、士用有增上義。

寅四樂等五根

樂最為初,捨為其後,如是五根,於其受用先業所作愛不愛果,及造新業有增上義。

寅五信等五根

信為最初,慧為其後,如是五根,於能趣向世間離欲有增上義。

寅六三無漏根

未知當知、已知、具知三無漏根,於能趣向出世離欲,最極究竟有增上義。

丑三結攝

一切世間所現見義。其唯此量,當知是義能究竟者,無出於此二十二根,故一切根二十二攝。

 

【288】子二「所行境門」(分三)【內455-462】

丑一出邪分別

復次,或有一類作是思惟:若無內我託六根門,行六境界,如是六根各別所行,各別境界;然此六根唯能領受自所行境,誰能領受如是六根所行境性?

當知此由不能了達緣起道理,故於諸行起邪分別。

丑二明緣起理(分二)

寅一辨應修(分三)

   卯一修四念住

緣起理者,謂若有時,修瑜伽師於內六根如理攀緣,精勤加行修四念住,即於爾時,此四念住領受六根所行境性;即此於彼由清淨故,名為出離。

   卯二得七覺支

又即勤修四念住故,初達諦理,得七覺支,即於爾時,此諸覺支真故、實故,領受念住所行境性。

   卯三起於明脫

又由修習覺支因緣,起於明、脫,即於爾時,如是明、脫領受覺支已善修習。

寅二顯究竟

從此已後,不復應修所行境性。

如實已斷一切煩惱,即於爾時,於諸煩惱斷滅涅槃,離增上慢,即由遠離增上慢故,此現實有究竟明、脫,如實領受已得明脫所行境性。

由此出離一切所有有為法故,當知明、脫亦得出離。

丑三辨正施設(分三)

寅一簡非涅槃

於涅槃中,能取、所取二種施設皆無所有,一切戲論永滅離故。

寅二釋其差別

是故乃至諸有為法,可得展轉問答施設,能取、所取言論差別,究竟涅槃無為法中,一切問答言論差別皆不如理。

寅三結唯染淨

是故當知於無我中,應正顯示唯有雜染,唯有清淨。

 

【289】子三「慧根最勝門」(分二)【內459-464】

丑一辨(分二)

寅一最初所作

復次,若有黠慧,諸根猛利種類士夫補特伽羅,由思擇力如理作意,思惟諸法,乃於涅槃得正信解。

寅二次後所作

由此增上,發勤精進;

此增上故,能於身等所緣境界,安住正念;

此增上故,能於所緣,令心一趣;

此增上故,於一切法如實了知,如實觀見。

由是因緣,能到究竟。

丑二結

是故此慧若初、若後,多有所作,故說慧根最為殊勝。

 

【290】子四「安住外異生品等門」(分三)【內465-469】

丑一外異生品

復次,若依諸佛無上菩提所得正信,乃至正慧,於此世間亦無有者,當知此住外異生品。

丑二內異生品

即於此法,唯有世間無出世者,當知此住內異生品,非外異生。

丑三別住餘品

若於此法有出世者,當知一切別住餘品,非彼品類。


力相應/力攝

A7攝頌標列

 

復次,嗢柁南曰:

 

【291】思擇、【292】覺慧等;

【293】國等及諸王;

【294】阿羅漢、【295】有學;

【296】質直最為後。

 

【291】子一「思擇門」(分二)【內470-475】

丑一標的名

略於一切現法、後法諸惡行中,深見過已,能正思擇,息諸惡行,修諸善行,名思擇力。

丑二辨業用(分三)

寅一能成二事

當知此力,能成二事:

一者、能往人、天善趣;

二者、能往現法涅槃。

寅二能正修習

又此能與修習力攝,修諸念住為所依止,由此為依,能正修習四念住等菩提分法。當知此修,名修習力。

寅三能伴羞恥(分三)

    卯一標

又思擇力,能與三處羞恥為伴。

    卯二徵

何等名為三處羞恥?

   卯三釋(分二)

    辰一別辨相(分三)

      巳一他處羞恥

一者、他處羞恥,謂作是思:若我作惡,當為世間有他心智,諸佛世尊,若聖弟子、若諸天眾信佛教者共所呵毀。

是名第一處思擇力。

      巳二自處羞恥

二者、自處羞恥,謂作是思:若我作惡,定當為己深所呵毀,何有善人為斯惡行!是名第二處增上力。

      巳三法處羞恥

三者、法處羞恥,謂作是思:我若作惡,便為障礙於善說法毘奈耶中所修梵行;此法若有,便壞梵行。

是名第三處思擇力。

    辰二結略義

如是羞恥,當知三處以為增上:

一、世增上;

二、自增上;

三、法增上。

 

【292】子二「覺慧等門」(分二)【內476-481】

丑一標列

復次,由自利行及利他行為增上故,當知建立有四種力:

一、覺慧力;

二、精進力;

三、無罪力;

四、攝受力。

丑二配釋(分二)

寅一於自義(分二)

    卯一標差別

能往現法涅槃,名為自義;

能往人、天善趣,亦名自義。

    卯二配建立(分二)

      辰一能起方便

當知此中,依第一自義,建立覺慧、精進二力,由是二力,能有方便發起正勤。

      辰二能得究竟

依第二自義,立無罪力;由此三力,一切自義皆得究竟。

寅二於他義(分二)

    卯一明建立

樂利他者,他義有餘,由此增上立攝受力。

    卯二指攝事

當知攝事,如《菩薩地》已辯其相。

 

【293】子三「國及王等門」(分二)【內504-507】

丑一標建立

復次,依國及王,若男、若女,若夫、若妻,若愚、若智,若處居家,若出家眾,當知建立有十種力。

丑二指經說

謂諸國王有自在力,如是等力,廣說如經。

 

【294】子四「阿羅漢門」(分二)【內495-503】

丑一總標

復次,諸阿羅漢成就八力,如實領受貪、瞋、癡等永盡無餘,不造諸惡,修習諸善。

丑二別釋(分二)

寅一不造諸惡(分二)

    卯一由厭後有

謂心趣向遠離、出離、般涅槃故,厭背後有;厭背因緣,不造惡業。

    卯二由厭諸欲

又見諸欲,猶如一分熱炭火故,厭背諸欲;厭背因緣,不造惡業。

寅二修習諸善(分二)

    卯一標

由此二力,不造諸惡,不造惡故,復由六門修習諸善。

    卯二列

謂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

 

【295】子五「有學門」(分二)【內482-494】

丑一出佛說

復次,諸佛如來依自利行及利他行,為欲顯己與諸弟子有差別故,說如是言:諸有學者成就五力,唯有如來成就十力。

丑二顯彼義(分二)

寅一於諸有學

若有成就有學五力,行自利行,諸聖弟子獲得最上阿羅漢果,從此無間一切自義皆得究竟。

寅二於諸如來(分二)

    卯一略辨相(分二)

      辰一成就二行

如來獲得阿羅漢已,成就十力,行利他行,即用利他以為自義。

設於是時,一切所化其事究竟,入無餘依般涅槃界,當知爾時,於所作事方得圓滿。

      辰二顯其殊勝

若所修行阿羅漢行,若為利他,即自義行,此二因緣,於諸弟子皆為殊勝。

    卯二指廣說

如來十力,如《菩薩地》已廣分別。

 

【296】子六「質直門」(分三)【內508-510】

丑一標簡所依

復次,若有自愛,無諂、無誑,其性質直補特伽羅,為證自義,有四種相。

若依惡說法毘奈耶,便有稽留;

要依善說法毘奈耶,乃無稽留。

丑二別釋四相(分三)

寅一徵

云何四相?

寅二列

一、說正法教;

二、教授教誡;

三、如理通達;

四、得真實證。

寅三釋(分三)

    卯一說正法教

所聞正法,是諸勝解所依止處,由能遠離無因、惡因,開示稱理正因義故。

    卯二教授教誡

諸有無倒教授教誡,善能隨順斷加行教,文義所攝無顛倒法,能令證得如前勝解所依處法。

    卯三如理通達等(分二)

      辰一總標

若有自愛諸善男子,已調相續,有所堪能,來入內法毘奈耶中,得正宣說,得正開悟,便能速疾趣向勝進,如理通達所應通達,亦能實證真所應證。

      辰二別釋(分二)

        巳一如理通達

謂四念住以為依止,於有為法,諸聰慧者共許為有;

或許為無,皆正了知於無為法。

乃至有頂,皆是有上,能正了知是為有上;

涅槃無上,如實了知是為無上。

如是名為如理通達。

        巳二得真實證

又四念住以為依止,由靜定心,於七覺支正修習已,於明、解脫究竟作證,如是名為得真實證。

丑三簡名稽留

若彼自愛諸善男子,趣入惡說法毘奈耶,於是四處皆不能得,故名稽留。

 

 

 

 

 

 

 

 

 

 

 

 

 

 

 

 


覺支相應/覺支攝

 

A8攝頌標列

 

復次,嗢柁南曰:

 

【297】〔建立〕、【298】差別、【299】食、【300】漸次;

【301】安樂住、【302】〔寶〕、【303】修居後。

 

【297】子一「建立門」【內511-515】

由奢摩他、毘缽舍那、俱品差別,建立覺支,如《聲聞地》應知其相。

 

【298】子二「差別門」【內516-517】

復次,自性差別故,及所緣、因緣相差別故,應知七覺支、十四種差別。

所緣、因緣相廣分別義,如《三摩呬多地》,及《聲聞地》應知其相。

 

【299】子三「食門」(分二)【內518-529】

丑一舉為食(分三)

寅一標

復次,於能隨順覺支法中,略有二種無倒作意,當知總與覺支為食。

寅二徵

何等為二?

寅三列

一、正作意;

二、數作意。

丑二釋非食

與此相違,當知非食。

 

【300】子四「漸次門」(分二)【內530-542】

丑一標安立

復次,於初、中、後,隨闕一支,令如實覺不得圓滿。

如其色類,所依、能依流轉安立,隨其生起漸次而說。

丑二釋相依

當知此中,念為所依,擇法能依。餘隨所應,當知亦爾。

 

【301】子五「安樂住門」(分二)【內543-544】

丑一出因緣(分二)

寅一簡差別(分二)

    卯一舉不安住(分三)

      辰一標

復次,若有苾芻於諸覺支,方便修習,由四因緣,令其不得安隱而住。

      辰二徵

何等名為四種因緣?

      辰三列

一者、一切煩惱品類粗重皆未離故;

二者、奢摩他品諸隨煩惱現在前故;

三者、毘缽舍那品諸隨煩惱現在前故;

四者、道未調善而乘駕故。

    卯二翻得安住

與此相違四種因緣,令其獲得安隱而住。

寅二結正知

於此二種,善巧苾芻如實了達,正知而住。

丑二釋〔道調善、未調善〕(分二)

寅一不調善

由諸作意有加行故,精進太過;

又後由前有增減故,運轉不等。

由此二緣,當知名為道不調善。

寅二調善

與此相違,二因緣故名道調善。

 

【302】子六〔寶門〕(分二)【內545-547】

丑一寶喻(分二)【內545-546】

寅一總標

如轉輪王,於四洲渚得大自在,所獲七寶。

如是心王,於四聖諦得大自在,所獲真淨七覺支寶,當知亦爾。

寅二別辨(分七)

    卯一輪寶喻念覺支

謂於奢摩他、毘缽舍那雙品運轉,降伏一切煩惱勝怨,由此義故,初念覺支,猶如輪寶。

    卯二象寶喻擇法覺支

所知境相其量無邊,能知智體亦隨廣大,由此義故,擇法覺支猶如象寶。

    卯三馬寶喻精進覺支

依此速能乃至往彼,所行所得殊異勝處,由此義故,精進覺支猶如馬寶。

    卯四女寶喻喜覺支

悅意無罪,最為殊勝,由此義故,其喜覺支猶如女寶。

    卯五神珠寶喻輕安覺支

身心映徹,有所堪能,由此義故,輕安覺支如神珠寶。

    卯六藏臣寶喻定覺支

能辦一切所欣求事,由此義故,其定覺支如藏臣寶。

    卯七軍將寶喻捨覺支

能摧一切染污法軍,能率一切清淨法軍,能趣無相安隱住處,由此義故,其捨覺支如軍將寶。

丑二衣篋喻(分二)【內547】

寅一標喻

復次,諸修行者得七覺支,譬如大王有妙衣篋,三時受用,三分安住。

彼七覺支,當知亦爾。

寅二釋相(分三)

    卯一三時

言三時者,謂初日分時、中日分時、後日分時。

    卯二三分

言三分者,謂奢摩他品、毘缽舍那品,及其俱品。

    卯三安住(分四)

      辰一支具闕

於初分中住四覺支,第二分中住四覺支,第三分中具足安住七種覺支。

諸修行者,未曾安住唯一覺支。

      辰二無怨等

又七覺支,於諸外道無怨憎故,無違競故,恆懷利益意樂轉故,一切煩惱皆離繫故,說名無怨、無敵、無害、無有災患。

      辰三〔住、滅〕

若修行者於七覺分隨時現前,隨量現前,說名為住。

若時退出,說名為滅。

於是一切如實了知。

辰四〔無罪住等〕

彼由如是正知住故,名無罪住、無有愛味、心離味染。

 

【303】子七「修門」(分三)【內548-554】

丑一標列因緣

復次,二十一種想俱行修諸覺支者,當知略由二因緣故:

一、據相應俱行義;

二、據無間俱行義。

丑二配釋差別(分二)

寅一據相應義

無常等想俱行修,乃至死想俱行修者,據相應義。

寅二據無間義(分二)

    卯一舉不淨等

不淨等想俱行修,乃至觀空想俱行修者,據無間義。

    卯二例修慈等

〔慈〕等俱行修,應知亦爾。

丑三廣明對治(分二)

寅一修無常等及不淨等(分二)

    卯一標列所治

又於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行中,諸行愛染,若嬾墮懈怠,若薩迦耶見,雖已斷滅,習氣隨縛,我慢現行。

若貪味愛,若於世間種種妙事欲樂貪愛,若有所餘煩惱隨眠,若希求利養,若希求活命,若諸欲愛,若諸有愛,若隨虛妄分別所起四種欲貪:

一、美色貪;

二、形貌貪;

三、細觸貪;

四、承事貪。

如是能令生起所有非理過患,及令其心越路而轉。對治彼故,隨其所應,有二十一想俱行修覺支差別。

    卯二配釋修想(分六)

      辰一修無願行想

謂為對治四種障(註:諸行愛染、若嬾墮懈怠、若貪味愛、若於世間種種妙事欲樂貪愛)故,修「無願行想」,從無常想乃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

      辰二修空行想

為欲對治一種障(註:若薩迦耶見)故,修「空行想」:苦無我想。

      辰三修無相行想

為欲斷滅所餘煩惱隨眠障故,修於三界(註:斷界、離欲界、滅界)「無相行想」。

      辰四於諸欲中修過患想

為欲對治希求利養及欲愛故,於諸欲中修過患想。

      辰五修習死想

為欲對治希求活命及有愛故,修習死想。

      辰六修不淨等想(分二)

        巳一出差別

為欲對治隨逐虛妄分別所起四欲貪故修不淨想為初,乃至觀空想為後。

        巳二明所攝(分二)

          午一略標

又此一切,從青瘀想乃至觀空想,當知皆是不淨想攝。

          午二別辨

又於此中,青瘀想為初,膨脹想為後,對治美色貪;

食噉想、分赤想、分散想,對治形貌貪;

骸骨想、骨鎖想,對治細觸貪;

觀無心識,空有尸想,對治承事貪。

寅二修慈最極至清淨等

又於此中,修慈最極至遍淨等,如《三摩呬多地》應知其相。

  

 

 

 

 


聖道分相應/道支攝

 

A9攝頌標列

 

復次,嗢柁南曰:

 

初【304】內外力,【305】清淨、【306】差別;

【307】異門、【308】沙門,後婆羅門。

  

【304】子一「內外力門」(分二)【內555-561】

丑一標列最勝

若內、若外一切力中,為欲生起八支聖道,有二種力,於所餘力最為殊勝。

云何為二?

一者、於外力中,善知識力最為殊勝;

二者、於內力中,正思惟力最為殊勝。

丑二隨釋差別(分二)

寅一釋名所給

當知此中,離諸障礙,先修福業,於衣、食等無匱乏等,名餘外力。

除正思惟相應想外,餘斷支分,名餘內力。

寅二釋其最勝

外善知識者,謂從彼聞無上正法,由此故名從他聞音。

內正思惟者,謂此無間能發正見,為上首道。

 

【305】子二「清淨門」(分四)【內562-565】

丑一清淨

復次,彼正見等,若在有學,由無漏故,說名「清淨」。

丑二鮮白

若在無學,相續淨故,說名「鮮白」。

丑三無有塵點

若在世間,遠離無量隨外道見諸惡邪行,是故說名「無有塵點」。

丑四離隨煩惱

遠離塵點所起後有諸業雜染,是故說名「離隨煩惱」。

 

【306】子三「差別門」(分三) 【內566-580】

丑一標列

略說一切八聖道支,二處所攝:

一者、世間;

二、出世間。

丑二隨釋

其世間者,三漏、四取所隨縛故,不能盡苦;是善性故,能往善趣。

出世間者,與彼相違,能盡眾苦。

丑三廣分別義

又正見等八聖道支,廣分別義,如《聲聞地》及《攝異門分》應知其相。

七種定因、具,如《三摩呬多地》已說。【內579】

 

【307】子四「異門門」(分二)【內581-594】

丑一聖道支攝(分六)

  寅一名法

復次,正見為首八聖道支,會正理故,說名為法。

  寅二名毗奈耶

能滅一切諸煩惱故,名毘奈耶。

  寅三名聖

去諸惡法極懸遠故,一切聖賢共祖習故,說名為聖。

  寅四名善

能隨順往諸善趣故,說名為善。

  寅五名應修

趣涅槃故,說名應修。

  寅六名善哉

諸有智者所稱讚故,說名善哉。

丑二邪道支攝(分二)

  寅一標相違

與此相違,應知即是邪見為首八邪道支所有差別。

  寅二釋差別(分五)

    卯一名黑

墮在無明黑闇品故,說名為黑。

    卯二名無義

往惡趣故,說名無義。

    卯三名下劣

不善性故,說名下劣。

    卯四名有罪

生現法中所有怖畏及怨憎故,說名有罪。

    卯五名應遠離

諸有智者所譏毀故,所遠離故,名應遠離。

 

【308】子五「沙門婆羅門門」(分二)【內595-600】

丑一舉沙門(分二)

  寅一略顯差別(分三)

    卯一出安立(分二)

      辰一沙門義

復次,依第一義所有沙門,安立如是八支聖道為沙門義。

      辰二沙門性

為此義故,於善說法毘奈耶中,假名出家,受沙門性。

    卯二辨勝劣

又此畢竟無失壞故,名第一義;其假名者,即不如是。

    卯三明勝義(分二)

      辰一標得名

諸有成就此第一義沙門性者,當知亦名勝義沙門。

      辰二顯永斷(分二)

        巳一總標

又彼追求此沙門果,貪、瞋、癡等畢竟斷義,是故說彼名沙門義。

        巳二別廣

此沙門義,復有二種:

一、無差別,總相建立;

二、若有所作,若無所作,行向、住果差別建立。

  寅二結攝一切

如是一切,總有四種:

一、沙門性;

二、是沙門;

三、沙門義;

四、沙門果。

丑二例婆羅門

其婆羅門差別道理,當知亦爾。

 


入出息念相應/安那般那念/息念攝

 

A10攝頌標列

 

復次,嗢柁南曰:

 

【309】障、【310】隨惑、【311】尋等、【312】果、

【313】微細、【314】身勞;

【315】學住、及【316】〔作意知〕、【317】無執為後。

 

入出息念修習差別,有十六行,廣分別義,如《聲聞地》應知其相。

 

【309】子一「障門」(分三)【內601】

丑一標

又勤修行諸瑜伽師,修習如是入出息念,爾時應知五障礙法:

丑二列

一者、於其外緣,其心散亂;

二者、入出息轉,有所艱難;

三者、掉舉、惡作纏現在前;

四者、惛沈、睡眠纏現在前;

五者、樂與道俗,共相雜住。

丑三結

如是五法,於未得定欲求心定,及得定已倍復增長,當知一切能為障礙。

 

【310】子二「隨惑門」(分二)【內602-603】

丑一於奢摩他品

奢摩他品諸隨煩惱所染污時,發身惛沈,生心下劣,由正修習入出息念,身心輕安,能令惛沈、下劣俱行身心麤重,皆悉遠離。

丑二於毗缽舍那品(分二)

  寅一出所治

毘缽舍那品諸隨煩惱所染污時,發生種種尋伺、妄想:

謂欲尋伺等不正尋伺,及無明分尋伺所起諸欲想等種種妄想。

  寅二明能治(分二)

    卯一令靜息

由正修習入出息念,令尋伺等悉皆靜息。

    卯二令圓滿

為欲對治彼無明分諸妄想故,純修明分想,令速得圓滿。

 

【311】子三「尋等門」【內604,605】

復次,正勤修習入出息念諸瑜伽師,於緣過去諸行尋伺,能令無間所生等持有間缺者,速得損減;

於緣未來諸行尋伺,能令無間所生等持有間缺者,速得止息;

於緣現在諸行尋伺,能令無間所生等持有間缺者,速得寂靜。

 

【312】子四「果門」(分三)【內604】

丑一標經說

又若略說,由能永斷六種結故,當知建立二種、四種及以七種諸果勝利,如經廣說。

丑二釋六結

云何六結?謂順下分、上分二結,見道、修道所斷二結,若起、若生二分位結。

丑三配建立

如是別別,當知總說有六種結,如其次第,建立二種、四種、七種諸果勝利。

 

【312’】子五’(差別門)(分二)【內605-606】

丑一標列二種

復次,入出息念修習差別,略有二種:

一者、有上;

二者、無上。

丑二隨釋差別(分二)

  寅一有上(分二)

    卯一出觀察

其有上者,謂如有一,獨處空閑,以靜定心,如理觀察命根,繫屬入息、出息:「若我於入息後無有出息,或出息後無入息者,如是命根即應斷滅。而於無常行中有希奇事,入息滅已,我命根住,乃復得至出息生時;出息滅已,我命根住,乃復得至入息生時。」

    卯二明修習

彼由攀緣如是事故,深心厭離,於三世境所發愛恚,淨修其心,是名有上。

  寅二無上

十六行修,當知無上。

 

【313】子五「微細門」(分三)【內607-608】

丑一名微細住

復次,如是入息、出息念住,緣細風色為境界故,名微細住。

丑二名不流散

隔絕一切亂尋伺故,名不流散。

丑三名不可伏

發生廣大身心所有妙輕安故,名不可伏。

 

【314】子六「身勞門」(分五)【內609-610】

丑一令身無勞

復次,修習如是入出息念,令身無勞,善能除遣奢摩他品隨煩惱故。

丑二令眼無勞

令眼無勞,善能除遣毘缽舍那品隨煩惱故。

丑三名隨觀察

由隨觀察涅槃樂故,名隨觀樂。

丑四名領受樂

由隨領受第三靜慮地中樂故,名領受樂。

丑五名安樂住

無染住故,無恐畏故,名安樂住。

 

【315】子七「學住門」(分二)【內611】

丑一住無差別

復次,容有是處,或有一人作如是念:如來與彼最極下劣、得慧解脫阿羅漢果,無有差別。謂依解脫,作是思惟:如來解脫與慧解脫阿羅漢果,所有解脫,無有差別。

丑二住有差別(分二)

  寅一舉作念

頗復有人作如是念:如來所有離諸蓋住,居內法中最極下劣,若諸有學,若諸異生,由精進力,於其五蓋伏斷而住,名離蓋住。此離蓋住,彼離蓋住,為如解脫無有差別?為有差別?

  寅二顯正義(分二)

    卯一標差別

應知如是二離蓋住,極大差別:

    卯二釋彼相(分二)

      辰一有學

謂諸有學,雖現行故,離蓋住心與如來等,然彼隨眠未永斷故,諸蓋數數間心相續,數數作意勵力除遣;

      辰二如來

如來諸蓋畢竟斷故,離諸蓋住,與彼所有離諸蓋住,極大差別,非如解脫無有差別。

 

【316】子八「作意知門」(分二)【內612】

丑一出依止(分二)

  寅一能了知

復次,修瑜伽師,入出息念為所依止,修四念住,如理作意以為依止;

於諸未斷內心所有非理作意,如實了知是為非理;

於內所有如理作意,如實了知是為如理。

  寅二為永斷

既了知已,於內所有非理作意,一向遠離;

於內所有如理作意,一向修習,為欲令彼永斷滅故。

丑二舉譬喻(分二)

  寅一非理作意

又於此中身等四法,如四大路;非理作意,如塵土丘,不堅牢故,不真實故,迷亂心故。

  寅二如理作意

如理作意,如四方來輿乘車,車緣身等四境界門轉,能損害彼如塵土丘非理作意,亦令一切相續清淨。

 

【317】子九「無執門」(分二)【內613】

丑一出無我(分二)

  寅一總標

復次,精勤修習諸息念者,由正修習四種念住,無我等故,平等平等。

  寅二別釋(分二)

    卯一舉修身念住

是身種類,能取於身如理作意。

    卯二利修餘念住

如身,無我作意亦爾,是故說彼為身一分。能修如是身念住者,都不可得;如身念住,廣說乃至修法念住,當知亦爾。

丑二結無執

如是諸佛修念住教,外道法中皆無所有,是故說此修念住教,名非一切外道所執。

 

 

 

 

 

 

 

 

 

 

 

 

 

 

 

 

 

 

 

 

 

 

 

 


學相應/學攝

 

A11攝頌標列

 

復次,嗢柁南曰:

 

初【318】尊重尸羅,【319】清淨戒圓滿,【320】現行、【321】學勝利,【322】學差別為後。

 

學有三種,謂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建立如是三學差別,如《聲聞地》應知其相。【內614-616】

 

【318】子一「尊重尸羅門」(分二)【內617-626】

丑一辨應知(分三)

  寅一總標二行

又略於此諸所學中,所有邪行應正了知,所有正行應正了知。

  寅二別釋其相(分二)

    卯一邪行(分二)【內617-620】

      辰一出不尊重(分二)

        巳一舉於淨戒

言邪行者,謂如有一,不尊重戒,汎爾出家,雖復出家,不以淨戒為其增上。

        巳二例於定慧

如於淨戒,於定、於慧,應知亦爾。

      辰二明其毀犯

彼可容有犯無餘罪,於彼,世尊說其於諸沙門果證為無能者。是故當知彼於三學,一向毀犯。

    卯二正行(分二)【內621-626】

      辰一標列三種

言正行者,有三正行:謂下、中、上。

      辰二別釋其相(分三)

        巳一下正行(分二)

          午一辨尊重(分二)

            未一尊重淨戒

下正行者,謂如有一尊重淨戒,亦以淨戒為其增上,與前相違。

            未二非重定慧

於定、於慧,不生尊重,不為增上。

          午二明毀犯

此不容有犯無餘罪,而容有犯小隨小罪。於此,如來不說其於沙門果證為無能者。

        巳二中正行(分三)

          午一辨尊重

中正行者,謂於戒、定皆悉尊重,亦為增上。

          午二明毀犯

如尊重戒,毀犯次第,此中亦爾。

          午三結邊際

是故當知乃至所有諸異生位。

        巳三上正行(分二)

          午一辨尊重

上正行者,謂已見諦,於三種學皆悉尊重。

          午二出無犯

此已獲得沙門果證,不待思擇有能、無能。

  寅三結明開合

如是二行,開為四種;

即此四種,合為二行:

此二與四,平等平等。

丑三簡所作

當知此中,若有定學,必有戒學;

若有慧學,必有定學;

有戒學者,不必定有定學、慧學。

諸瑜伽師尊重諸學,當知是名所作圓滿;其餘但名所作一分。

 

【319】子二「清淨戒圓滿門」(分三)【內625-626】

丑一第一義(分三)

  寅一淨戒圓滿

復次,於性罪處能遠離故,當知是名淨戒圓滿。

  寅二善法圓滿

於能密護諸根門等,攝受淨戒所有善法,無間受持相續轉故,當知是名善法圓滿。

  寅三別解脫圓滿

於遮罪處能遠離故,當知是名別解脫圓滿。

丑二第二義

又依聖所愛戒、若依蘊等五種善巧、及依別解脫律儀受持世俗所有禁戒,隨其次第,應知淨戒圓滿等第二門差別。

丑三二種所學差別(分二)

  寅一第一種差別

復次,依淨尸羅,略有二種所學差別:

一者、受持「非止」所攝,所受尸羅所有如法身、語現行所攝學處;

二者、受持是「止」所攝,所受尸羅所攝學處。

  寅二第二種差別

此復二種:

謂或有是毘奈耶所說,非別解脫所說;

或有是毘奈耶所說,亦是別解脫所說。

 

【320】子三「現行門」(分二)【內627】

是故一切總略而言,有三學處:

一、增上現行;

二、增上毘奈耶;

三、增上別解脫。

 

【321】子四「學勝利門」【內628-629】

復次,學勝利住慧為上首,解脫堅固,念為增上。修習三學,速圓滿等,如《攝釋分》廣辯應知。

 

【322】子五「學差別門」(分二)【內630】

丑一戒學差別(分二)

  寅一辨(分二)

    卯一指前相

復次,「住具戒」等,如《聲聞地》應知已辯。

    卯二釋異名(分七)

      辰一名律儀

又即淨戒,對治一切犯戒惡故,密護根門所依處故,說名律儀。

      辰二名圓滿清淨

初善受故,說名圓滿。

後善守故,說名清淨。

      辰三名善無罪

感愛果故,說名為善。

無染污故,說名無罪。

      辰四名無害隨順

於諸有情能善隨順慈心定故,說名無害。

於沙門性善隨順故,說名隨順。

      辰五名順澄清及不隨順

趣聖所愛澄清性故,名順澄清。

終不隨順戒禁取故,名不隨順。

      辰六名同色類及與順轉

與同法者為同分故,名同色類。

於正修習增上心、慧為所依處,隨順轉故,名為順轉。

      辰七名無熱惱無燒惱無悔惱

不惱於他饒益轉故,又正遠離自苦行故,名無熱惱。

於所受持無變悔故,名無燒惱。

於諸毀犯不現行故,如法悔除己所犯故,名無悔惱。

  寅二結

如是名為增上戒學所有差別。

丑二心學、慧學差別(分三)

  寅一總標〔法住〕

三住為依,當知增上心學、慧學所有差別。

  寅二別配天住、梵住、聖住

謂由天住、梵住差別,應知增上心學差別;

由諸所有覺分等法,聖住差別,應知增上慧學差別。

  寅三隨釋(分三)

    卯一天住

謂四靜慮、四無色等,名為「天住」。

    卯二梵住

四無量定,名為「梵住」。

    卯三聖住(分二)

      辰一標列一切

四聖諦智、四種念住,乃至道支、四種行跡、勝奢摩他、毘缽舍那、四法跡等,當知一切皆名「聖住」。

      辰二廣無染法(分二)

        巳一標列四種

又有四種,若行、若住,無雜染法,令修觀者,或於境界退出遊行;或於所緣安心靜定,離諸雜染,安隱而住。云何為四?

一、於隨順喜受境界諸雜染喜,深心棄捨;

二、於隨順憂受境界諸染污憂,深心棄捨;

三、於毘缽舍那品諸隨煩惱,淨修其心;

四、於奢摩他品諸隨煩惱,淨修其心。

        巳二結〔四法跡〕

於是四種,若行、若住,離諸雜染,安隱住法,應知四種安足處所所依法跡,如其所應,當知即是「無貪、無瞋、正念、正定」。

 



 

 

 

 

 

 

 


證淨相應/不壞淨/證淨攝

 

A12攝頌標列

 

復次,嗢柁南曰:

 

【323】證淨初安立;

【324】有變異為先;

【325】天路、【326】喻明鏡;

【327】記別最居後。

 

【323】子一「安立門」(分四)【內631-640】

丑一標列二法

具足正見如來弟子,略由二法,能正攝受澄清性故,應知建立四種證淨,謂沙門義所攝信、戒。

丑二別釋其相(分二)

  寅一信澄清性

於能說者,於沙門義,於同法者,於能證得沙門助伴所有淨信,深固根本,於餘生中亦不可引,無虛誑故,名澄清性。

  寅二戒澄清性

及淨尸羅,於其一切能往惡趣惡不善法,獲得畢竟不作律儀,是故亦得名澄清性。

丑三明建立義(分二)

  寅一第一義(分二)

    卯一顯最勝(分二)

      辰一信澄清性

應知此中,依止淨信,於善說法毘奈耶中深生信解;由此淨信澄清性故,設在餘生,於佛善說法毘奈耶,畢竟無轉。

      辰二戒澄清性

又由怖畏諸惡道苦,受持淨戒,對治惡行;由此攝受戒澄清性,設在餘生,亦不造惡墮諸惡趣,畢竟無退,乃至涅槃。

    卯二簡所說

由於善說法毘奈耶畢竟無轉所依處故,畢竟不往一切惡趣所依處故,其用最勝,唯說信、戒為澄清性,非餘精進、念、定等法非澄清性。

  寅二第二義

又此信、戒,是其增上,戒定慧學所依止處;由說信、戒是清淨故,義顯三學皆得清淨。由是因緣,唯說是二以為證淨,是名第二義門差別。

丑四廣釋異名(分三)【內635】

  寅一名滋潤福

如是證淨,善能滋潤一切墮界白淨法故,名滋潤福。

  寅二名滋潤善

能引殊勝諸聖道故,名滋潤善。

  寅三名能引樂

能引所餘煩惱斷故,名能引樂。

 

【324】子二「有變異為先門」(分二)【內641-642】

丑一出有變異(分三)

  寅一標

復次,一向決定能往善趣,成就證淨諸聖弟子,猶有住於善趣,三種諸大互違變異所起重苦怖畏,然無惡趣所有怖畏。

  寅二徵

云何三種重苦怖畏?

  寅三列

一者、病苦;

二者、老苦;

三者、斷截末摩死苦。

丑二簡非變異

是故說言:其四大種可令變異,非已成就四種證淨,諸聖弟子可有變異。

 

【325】子三「天路門」(分三)【內643-646】

丑一出無惱害

復次,若第一義清淨諸天,說名最勝無有惱害,由身、語、意畢竟無有惱害事故。

即依如是清淨天性,說四證淨名為天路。

丑二明修隨念(分二)

  寅一總標

又四證淨為所依止,諸聖弟子依三種門,修六隨念。

  寅二別辨(分三)

    卯一辨所為

一者、為斷奢摩他品諸隨煩惱所起染惱;

二者、為斷毘缽舍那品諸隨煩惱所起染惱;

三者、為斷雖無染惱而於未來當可生起二隨煩惱。

    卯二辨隨煩惱

當知此中,惛沈、睡眠,名「奢摩他品諸隨煩惱」;

欣樂諸欲俱行掉舉、貪等過失所生不善欲尋伺等,令心流散諸雜染法,名「毘缽舍那品諸隨煩惱」。

    卯三辨差別

又由勝義諦理所得隨念,名「義威勇」。

由世俗諦理所得隨念,名「法威勇」。

 

【326】子四「喻明鏡門」【內647-650】

復次,譬如有人執持明鏡,為觀自面淨不淨相。

如是如來諸聖弟子,執持微妙證淨明鏡,為如實觀自身所有染淨諸相。

【327】子五「記別門」(分二)【內651-656】

丑一果證差別(分二)

  寅一辨前三果(分三)

    卯一預流【內651-652】

復次,若有成就四種證淨,唯即依自四種證淨,為他記別,不依上位能順歡喜所修隨念。

由此因緣,當知記別預流果證,未趣上位所修道故。

    卯二一來(分二)【內653】

      辰一標因緣

若於上位能順歡喜五種隨念,為他記別,由是因緣,當知記別一來果證。

      辰二釋所由

由三摩地未成滿故,於離欲道未圓滿故,於彼諸天未現見故,為求離欲,修習能順歡喜諸法。

由此歡喜為所依故,發生輕安;

由輕安故領受身樂,由受樂故心得正定,而於靜定未得成滿。

    卯三不還【內654-656】

若於上位六種隨念,為他記別,由是因緣,當知記別不還果證。

  寅二簡最上果

阿羅漢果,唯出世道乃能趣證;

所有隨念,唯是世間,是故不還果證已上,更無如是隨念記別。

丑二證淨差別

又四證淨,預流果中唯說為「淨」;

於餘學果說「圓滿淨」;

於最上果說為「第一圓滿清淨」。

 

結語

 

如是略引隨順此論「境」「智」相應諸經宗要摩呾理迦,其餘一切,隨此方隅,皆當覺了。

 

※※※※※※※※※※※※※※※※※※※※※※※※※※※※※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資料

 

 

瑜伽師地論《攝事分‧道品並科判》/玄奘法師譯;韓清淨科判;林崇安編輯--[桃園縣]中壢市:

內觀教育基金會,民92

面:29x21公分 --(佛法系列:B4)

ISBN:957-28567-8-2(平裝)

1.論藏

222.1                         92005641

 

 

 

 

 

 

 

瑜伽師地論《攝事分‧道品並科判》

 


編輯:林崇安教授

出版:[桃園縣]中壢市內觀教育基金會

助印郵撥:19155446財團法人內觀教育基金會

通訊:320中壢郵政9–110信箱。或:

桃園縣大溪鎮頭寮福安里十鄰12之3(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電話:(03)388-2428; 0918-717-928

傳真:(03)425–8073

網址:http://www.insights.org.tw

版次:【內觀教育版】2003

出版日期:2003年(民92年)4月

 

This article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on:
Site:
URL: https://www.insights.org.tw/xoops/modules/articles/article.php?id=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