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title:   因明立式辯經實例之五
First posted:   Thu 16 Feb 2006
Description:   林崇安,內觀教育,2006.02
Article text:

因明立式辯經實例之五

林崇安,內觀教育,2006.02

說明:因明立式辯經有「證明題」和「測驗題」二類,第二類是機動的問答,在於測驗雙方的觀念是否正確。守方必須抓出似因的錯邊(選擇回答因不成不遍),若抓錯則必前後相違而落敗。以下為一「測驗題」,由於守方防守的不同而有贏或輸。 

〔例〕孫中山先生是中山嗎?

1攻方:孫中山先生,應是中山,因為是名為中山的人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孫中山先生,應是名為中山的人,因為是姓孫名為中山的人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孫中山先生,應是姓孫名為中山的人,因為與孫中山先生為一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孫中山先生,應是與孫中山先生為一,因為依據自身為一的公設故。

守方:同意。

攻方:孫中山先生,應是姓孫名為中山的人嗎?

守方:同意。

攻方:孫中山先生,應是名為中山的人嗎?

守方:同意。

攻方:孫中山先生,應是中山嗎?

守方:同意。  (以上為正確) 

2攻方:孫中山先生,應不是中山,因為不是中間的山故。

守方:不遍。 (此為正答)

攻方:應有遍,因為*中間的山是中山的同義詞故。

守方:因不成。 (此為正答)

攻方:*中間的山應是中山的同義詞,因為是一般的共識故。

守方:不遍。 (此為正答)

評解:一般的共識並不認為「中間的山」是中山的同義詞,因為中 山一詞廣含人名、地名、山名等等。守方只要一直守住「中山是不相應行」「孫中山先生是不相應行」,而「中間的山是色法」即成功。以上守方守得成功,攻方未得分。 

於上2起若問答如下:

2攻方:孫中山先生,應不是中山,因為不是中間的山故。

守方:因不成。 (此為守方錯答)

攻方:孫中山先生,應不是中間的山,因為不是山故。

    (說明:以下對攻方而言是證明題而已)

守方:因不成。

攻方:孫中山先生,應不是山,因為不是色法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孫中山先生,應不是色法,因為是不相應行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孫中山先生,應是不相應行,因為是人故。

守方:不遍。

攻方:〔凡是都是不相應行〕應有遍,因為不相應行的部分故。

守方:不遍。

攻方:應有遍,因為依據部分的公設故。

守方:同意。

攻方:凡是人都是不相應行嗎?

守方:同意。

攻方:孫中山先生,應是不相應行嗎?

守方:同意。

攻方:孫中山先生,應不是色法嗎?

守方:同意。

攻方:孫中山先生,應不是山嗎?

守方:同意。

攻方:孫中山先生,應不是中間的山嗎?

守方:同意。

攻方:孫中山先生,應不是中山嗎?

守方:同意

攻方:完結!

(說明:守方1和2前後相違而失分) 

於上2起若問答如下:

2攻方:孫中山先生,應不是中山,因為不是中間的山故。

守方:不遍。 (此為正答)

攻方:應有遍,因為*中間的山是中山的同義詞故。

守方:不遍。(此為守方錯答)

攻方:〔若中間的山是中山的同義詞,則凡不是中間的山都不是中山〕應有遍,因為依據同義詞的公設故。

守方:不遍。

(說明:此時,雙方唯有攤開同義詞的公設來檢驗:若A是B的同義詞,則凡不是A都不是B。今經由檢驗,攻方合乎公設,守方不合公設),所以:

攻方:〔若中間的山是中山的同義詞,則凡不是中間的山都不是中山〕應有遍,因為依據同義詞的公設故。

守方:同意。

攻方:凡不是中間的山都不是中山嗎?

守方:同意。

攻方:孫中山先生,應不是中山嗎?

守方:同意

攻方:完結!

(說明:守方1和2前後相違而失分) 

於上2起若問答如下:

2攻方:孫中山先生,應不是中山,因為不是中間的山故。

守方:不遍。(此為正答)

攻方:〔凡不是中間的山都不是中山〕應有遍,因為*中間的山是中山的部分故。

守方:不遍。 (此為正答)

攻方:〔若中間的山是中山的部分,則凡不是中間的山都不是中山〕應有遍,因為依據部分的公設故。

守方:不遍。

(說明:此時,雙方唯有攤開部分的公設來檢驗:若A是B的部分,則凡A都是B凡不是B都不是A。今經由檢驗,攻方不合乎公設,守方合公設),所以守方守得成功,攻方未得分。 

於上2起若問答如下:

2攻方:孫中山先生,應不是中山,因為不是中間的山故。

守方:不遍。 (此為正答)

攻方:〔凡不是中間的山都不是中山〕應有遍,因為*中間的山是中山的部分故。

守方:因不成。 (此為守方錯答)

攻方:*中間的山應是中山的部分,因為中山是人名、地名、山名等等不同種類的集合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中山應是人名、地名、山名等等不同種類的集合,因為依據一般的共識故。

守方:不遍。

(說明:此時,雙方唯有攤開一般的共識:中山應是孫中山先生、中山縣、山名等等不同種類的集合。今經由檢驗,攻方合乎公設,守方不合公設),所以:

攻方:中山應是人名、地名、山名等等不同種類的集合,因為依據一般的共識故。

守方:同意。

攻方:中間的山應是中山的部分嗎?

守方:同意。

攻方:凡不是中間的山都不是中山嗎?

守方:同意。

攻方:孫中山先生,應不是中山嗎?

守方:同意

攻方:完結!

(說明:守方1和2前後相違而失分) 

分析:「中山」一詞隨著時代的演變,民國以來其內涵已隨孫中山先生的名聲而擴充成為包括山名、人名、街名等等,因而成為「不相應行」。「中山」一詞可歸入「不相應行」中的「不和合性」。

This article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on:
Site:
URL: https://www.insights.org.tw/xoops/modules/articles/article.php?id=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