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 now ! Login
主選單

Forum Index


Board index » All Posts (宇桐屏)




Re: 「安那般那」法門之緣起
四階會員
四階會員


感謝「Amy69020」大德的補充與交流!

Posted on: 2011/9/30 8:21
Top


Re: 「安那般那」法門之緣起
四階會員
四階會員


參照:

amy69020 寫道:
不用期待史學家。

阿難是後期侍者,佛在早期早就教導安般了!



感謝「Amy69020」大德的交流!

Posted on: 2011/9/29 10:52
Top


Re: 上本站一週,初步發現!
四階會員
四階會員


感謝「Amy69020」大德的交流!

參照:

amy69020 寫道:
宇網友看多遍阿含等
確實非常難得

但如果不能體證無我
不能算是嚐到法味

禪、淨、密和內觀法門都是為了體證無我

各找適合自己的去體證
各自努力

各法門有其特色
都應尊重



純粹只是論法義!沒有不尊重之意!目的是讓他人能貫穿其思路!

佛法一直在流傳與演化,在「世尊」時代,弟子們也會互相討論;在「部派」時代,也會相互對論;大乘也會與小乘對論!

據說:玄奘大師時代的「那難陀寺」,辯經風氣很盛行。

Brain Storming 是需要的!各宗各派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來對論,讓自己理路能圓融貫穿!

對論要注意的是:以法論法,莫論人;發言時,應無「我、人、眾生、壽」者相!

緣生緣滅,何處有「我」?
三千大千世界宛然而現,何處不是「汝」?

Posted on: 2011/9/29 10:51
Top


Re: 「安那般那」法門之緣起
四階會員
四階會員


感謝「Amy69020」大德的補充!

參照:

amy69020 寫道:
雜阿含經第二十九卷(八○九)

這經是區域性的教導

先不淨觀而後安般

不能說是佛首次教導安般


史跡如何就留給「史學家」去研究!


「安那般那」初探 – by釋空理
http://www.fuyan.org.tw/8l/04.htm

Posted on: 2011/9/28 20:40
Top


Re: 「安那般那」法門之緣起
四階會員
四階會員


大正新脩大藏經 - 雜阿含經第二十九卷(八一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安那般那念。修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已,身不疲倦,眼亦不患,樂隨順觀住,樂覺知,不染著樂。

云何修安那般那念,身不疲倦,眼亦不患,樂隨觀住,樂覺知,不染著樂?是比丘依止聚落,乃至觀滅出息時如滅出息學,是名修安那般那念,身不疲倦,眼亦不患,樂隨觀住,樂覺知,不染著樂。如是修安那般那念者,得大果大福利。

是比丘欲求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是比丘當修安那般那念。如是修安那般那念,得大果大福利。

是比丘欲求第二、第三、第四禪,慈、悲、喜、捨,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具足三結盡,得須陀洹果;三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果;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果,得無量種神通力,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者。如是比丘當修安那般那念。如是安那般那念,得大果大福利。」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Posted on: 2011/9/28 20:37
Top


Re: 上本站一週,初步發現!
四階會員
四階會員


感謝「Amy69020」大德的補充!

歡迎「Amy69020」大德再上網來分享!

「Amy69020」大德:您所補充的資料,個人已看過多次,謝謝!

個人於 1988-1989 間,反復讀過「四部阿含」三次、印順導師「雜阿含彙編」三次、印順導師「雜阿含彙編簡集」十數次,往後又常常翻閱。

個人於 2010.07 正式上網分享,希望能於分享中圓融個人之思維。

下面之主題係個人於 2010.07 之創作:
http://www.insights.org.tw/xoops/modu ... .php?topic_id=663&forum=2

Posted on: 2011/9/28 19:30
Top


Re: 「安那般那」法門之緣起
四階會員
四階會員


大正新脩大藏經 - 雜阿含經第二十九卷(八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金剛跋求摩河側薩羅梨林中。

爾時,尊者阿難獨一靜處,思惟禪思,作如是念:「頗有一法,修習多修習,令四法滿足;四法滿足已,七法滿足;七法滿足已,二法滿足?」

時,尊者阿難從禪覺已,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獨一靜處,思惟禪思,作是念:『頗有一法,多修習已,令四法滿足,乃至二法滿足?我今問世尊,寧有一法,多修習已,能令,乃至二法滿足耶?』」

佛告阿難:「有一法,多修習已,乃至能令二法滿足。何等為一法?謂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已,能令四念處滿足;四念處滿足已,七覺分滿足;七覺分滿足已,明、解脫滿足。

云何修安那般那念,四念處滿足?是比丘依止聚落,乃至如滅出息念學。

阿難!如是聖弟子入息念時如入息念學,出息念時如出息念學;若長若短,一切身行覺知,入息念時如入息念學,出息念時如出息念學;身行休息入息念時,如身行休息入息念學;身行休息出息念時,如身行休息出息念學。

聖弟子爾時身身觀念住,異於身者,彼亦如是隨身比思惟。

「若有時聖弟子喜覺知,樂覺知,心行覺知,心行息覺知,入息念時如心行息入息念學,心行息出息念時如心行息出息念學。是聖弟子爾時受受觀念住,若復異受者,彼亦受隨身比思惟。

有時聖弟子心覺知,心悅、心定、心解脫覺知,入息念時如入息念學,心解脫出息念時如心解脫出息念學,是聖弟子爾時心心觀念住,若有異心者,彼亦隨心比思惟。

「若聖弟子有時觀無常、斷、無欲、滅,如無常、斷、無欲、滅觀住學,是聖弟子爾時法法觀念住異於法者,亦隨法比思惟,是名修安那般那念,滿足四念處。」

阿難白佛:「如是修習安那般那念,令四念處滿足。云何修四念處,令七覺分滿足?」

佛告阿難:「若比丘身身觀念住,念住已,繫念住不忘。爾時方便修念覺分,修念覺分已,念覺分滿足;念覺滿足已,於法選擇思量。爾時方便修擇法覺分,修擇法覺分已,擇法覺分滿足,於法選擇分別思量已,得精勤方便。爾時方便修習精進覺分,修精進覺分已,精進覺分滿足,方便精進已,則心歡喜。爾時方便修喜覺分,修喜覺分已,喜覺分滿足,歡喜已,身心猗息。爾時方便修猗覺分,修猗覺分已,猗覺分滿足,身心樂已,得三昧。爾時修定覺分,修定覺分已,定覺分滿足,定覺分滿足已,貪憂則滅,得平等捨。爾時方便修捨覺分,修捨覺分已,捨覺分滿足,受、心、法法念處亦如是說,是名修四念處,滿足七覺分。」

阿難白佛:「是名修四念處,滿足七覺分。云何修七覺分,滿足明、解脫?」

佛告阿難:「若比丘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修念覺分已,滿足明、解脫。乃至修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如是修捨覺分已,明、解脫滿足。阿難!是名法法相類、法法相潤。如是十三法,一法為增上,一法為門,次第增進,修習滿足。」

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Posted on: 2011/9/28 19:17
Top


Re: 「安那般那」法門之緣起
四階會員
四階會員


大正新脩大藏經 - 雜阿含經第二十九卷(八○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一奢能伽羅林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欲二月坐禪,諸比丘勿復往來,唯除送食比丘及布薩時。」

爾時,世尊作是語已,即二月坐禪,無一比丘敢往來者,唯除送食及布薩時。

爾時,世尊坐禪二月過已,從禪覺,於比丘僧前坐,告諸比丘:「若諸外道出家來問汝等:『沙門瞿曇於二月中云何坐禪?』汝應答言:『如來二月以安那般那念坐禪思惟住。』所以者何?

我於此二月念安那般那,多住思惟,入息時念入息如實知,出息時念出息如實知。若長若短,一切身覺入息念如實知,一切身覺出息念如實知。身行休息入息念如實知,乃至滅出息念如實知。我悉知已,我時作是念:『此則麤思惟住,我今於此思惟止息已,當更修餘微細修住而住。』

「爾時,我息止麤思惟已,即更入微細思惟,多住而住。

時,有三天子,極上妙色,過夜來至我所。一天子作是言:『沙門瞿曇時到。』

復有一天子言:『此非時到,是時向至。』

第三天子言:『非為時到,亦非時向至,此則修住,是阿羅訶寂滅耳!』」

佛告諸比丘:「若有正說,聖住、天住、梵住、學住、無學住、如來住,學人所不得當得,不到當到,不證當證,無學人現法樂住者,謂安那般那念,此則正說。所以者何?安那般那念者,是聖住、天住、梵住,乃至無學現法樂住。」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Posted on: 2011/9/28 19:04
Top


Re: 「安那般那」法門之緣起
四階會員
四階會員


大正新脩大藏經 - 雜阿含經第二十九卷(八○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若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者,得身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何等為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已,身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是比丘若依聚落、城邑止住,晨朝著衣持缽,入村乞食,善護其身,守諸根門,善繫心住。乞食已,還住處,舉衣缽,洗足已,或入林中、閑房、樹下,或空露地,端身正坐,繫念面前,斷世貪愛,離欲清淨,瞋恚、睡眠、掉悔、疑斷,度諸疑惑,於諸善法心得決定。遠離五蓋煩惱於心,令慧力羸,為障礙分,不趣涅槃。念於內息,繫念善學,念於外息,繫念善學。

息長息短,覺知一切身入息,於一切身入息善學,覺知一切身出息,於一切身出息善學。覺知一切身行息入息,於一切身行息入息善學,覺知一切身行息出息,於一切身行息出息善學。覺知喜,覺知樂,覺知心行,覺知心行息入息,於覺知心行息入息善學;覺知心行息出息,於覺知心行息出息善學。覺知心,覺知心悅,覺知心定,覺知心解脫入息,於覺知心解脫入息善學,覺知心解脫出息,於覺知心解脫出息善學,觀察無常,觀察斷,觀察無欲,觀察滅入息,於觀察滅入息善學;觀察滅出息,於觀察滅出息善學,是名修安那般那念,身止息、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Posted on: 2011/9/28 18:56
Top


「安那般那」法門之緣起
四階會員
四階會員


大正新脩大藏經 - 雜阿含經第二十九卷(八○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金剛聚落跋求摩河側薩羅梨林中。

爾時,世尊為諸比丘說不淨觀,讚歎不淨觀言:「諸比丘修不淨觀,多修習者,得大果大福利。」

時,諸比丘修不淨觀已,極厭患身,或以刀自殺,或服毒藥,或繩自絞、投巖自殺,或令餘比丘殺。

有異比丘極生厭患惡露不淨,至鹿林梵志子所,語鹿林梵志子言:「賢首!汝能殺我者,衣缽屬汝。」

時,鹿林梵志子即殺彼比丘,持刀至跋求摩河邊,洗刀時,有魔天住於空中,讚鹿林梵志子言:「善哉!善哉!賢首!汝得無量功德,能令諸沙門釋子持戒有德,未度者度,未脫者脫,未穌息者令得穌息,未涅槃者令得涅槃,諸長利衣缽雜物悉皆屬汝。」

時,鹿林梵志子聞讚歎已,增惡邪見,作是念:「我今真實大作福德,令沙門釋子持戒功德者,未度者度,未脫者脫,未穌息者令得穌息,未涅槃者令得涅槃,衣缽雜物悉皆屬我。」於是手執利刀,循諸房舍、諸經行處、別房、禪房,見諸比丘,作如是言:「何等沙門持戒有德,未度者我能令度,未脫者令脫,未穌息者令得穌息,未涅槃令得涅槃?」

時,有諸比丘厭患身者,皆出房舍,語鹿林梵志子言:「我未得度,汝當度我;我未得脫,汝當脫我;我未得穌息,汝當令我得穌息;我未得涅槃,汝當令我得涅槃。」

時,鹿林梵志子即以利刀殺彼比丘,次第,乃至殺六十人。

爾時,世尊至十五日說戒時,於眾僧前坐,告尊者阿難:「何因何緣諸比丘轉少、轉減、轉盡?」

阿難白佛言:「世尊為諸比丘說修不淨觀,讚歎不淨觀。諸比丘修不淨觀已,極厭患身……」廣說乃至「殺六十比丘。世尊!以是因緣故,令諸比丘轉少、轉減、轉盡。唯願世尊更說餘法,令諸比丘聞已,勤修智慧,樂受正法,樂住正法。」

佛告阿難:「是故,我今次第說,住微細住,隨順開覺,已起、未起惡不善法速令休息,如天大雨,起、未起塵能令休息。如是,比丘!修微細住,諸起、未起惡不善法能令休息,阿難!何等為微細住多修習,隨順開覺,已起、未起惡不善法能令休息?謂安那般那念住。」

阿難白佛:「云何修習安那般那念住,隨順開覺,已起、未起惡不善法能令休息?」

佛告阿難:「若比丘依止聚落……」如前廣說,乃至「如滅出息念而學。」

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Posted on: 2011/9/28 18:46
Top


Re: 上本站一週,初步發現!
四階會員
四階會員


感謝「Com」大德的交流!

參照:

com 寫道:
好的老師是因材施教。

佛陀也是如此。

根性類同羅睺羅的需如此教導。

不要渴望統一為一種教導

有的根性,聽一句就夠了。



難道是禪宗「祖師大德」們,根器優於「羅睺羅」?

「世尊」對大多數「在家」居士們,都只說:「人倫」、「五戒」、「布施」、「修福」等「人、天」善法。

「世尊」對少數「在家居士」們,會說:無常、苦、空、非我、非我所等「解脫」法。

「世尊」對「出家」弟子們,則處處宣說:四聖諦、緣起、「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等「解脫」法。

「世尊」於「十事」作「無記」,及少數「非理」提問不答外,「世尊」有問必答,詳加解說,也不「伸指」、也不「舉腿」、也不「敲桌」、也不「斥喝」、也不「拐彎抹角、答非所問」、也不「棒打」、…。

難道「世尊」當時的人們,因科技不發達,所以根器劣於「現代」人們?

Posted on: 2011/9/28 15:25
Top


Re: 上本站一週,初步發現!
四階會員
四階會員


上本站以來,已快近 2 個月,發現:

看來許許多多「大德」,已站「山巔」,看「馬」互踢!


善哉!善哉!溫故能知新,朗朗上網發言:未知能知,未得能得!

請閱「世尊」對其子之教導經文如下所示:

參照:
大正新脩大藏經雜阿含經第八卷(第二○○經)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羅睺羅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為我說法,我聞法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已,如是思惟:『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修持梵行,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爾時,世尊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慧未熟,未堪任受增上法。問羅睺羅言:「汝以授人五受陰未?」

羅睺羅白佛:「未也。世尊!」

佛告羅睺羅:「汝當為人演說五受陰。」

爾時,羅睺羅受佛教已,於異時為人演說五受陰,說已,還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已為人說五受陰,唯願世尊為我說法,我聞法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爾時,世尊復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智未熟,不堪任受增上法,問羅睺羅言:「汝為人說六入處未?」

羅睺羅白佛:「未也。世尊!」

佛告羅睺羅:「汝當為人演說六入處。」

爾時,羅睺羅於異時為人演說六入處,說六入處已,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已為人演說六入處,唯願世尊為我說法,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爾時,世尊觀察羅[目*侯]羅心解脫智未熟,不堪任受增上法,問羅睺羅言:「汝已為人說尼陀那法未?」

羅睺羅白佛言:「未也。世尊!」

佛告羅睺羅:「汝當為人演說尼陀那法。」
爾時,羅睺羅於異時為人廣說尼陀那法已,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為我說法,我聞法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爾時,世尊復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智未熟……廣說乃至告羅睺羅言:「汝當於上所說諸法,獨於一靜處,專精思惟,觀察其義。」

爾時,羅睺羅受佛教敕,如上所聞法、所說法思惟稱量,觀察其義,作是念:「此諸法一切皆順趣涅槃、流注涅槃、後住涅槃。」

爾時,羅睺羅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已於如上所聞法、所說法獨一靜處,思惟稱量,觀察其義,知此諸法皆順趣涅槃、流注涅槃、後住涅槃。」

爾時,世尊觀察羅[目*侯]羅心解脫智熟,堪任受增上法,告羅睺羅言:「羅睺羅!一切無常。何等法無常?謂眼無常,若色、眼識、眼觸……」如上無常廣說。

爾時,羅睺羅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禮佛而退。

爾時,羅睺羅受佛教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純修梵行,乃至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成阿羅漢,心善解脫。

佛說此經已,羅[目*侯]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Posted on: 2011/9/28 8:10
Top


Re: ◆如何參究公案話頭
四階會員
四階會員


感謝「Com」大德的分享!

參照:

com 寫道:
般若

學人問:「甚麼是般若?」
惠忠禪師答:「旭日東昇,夕陽西沉。」

另一學人也問:「甚麼是般若?」
禪師答:「旭日西昇,夕陽東沈。」


「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

無一法可得,是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Posted on: 2011/9/28 8:04
Top


Re: ◆惠忠禪師簡介
四階會員
四階會員


感謝「Com」大德的分享!

參照:

com 寫道:
金剛經

一位佛學造詣深厚的老修行來訪,詢問:「金剛經的意旨是甚麼?」

惠忠禪師以竹蓖擊茶几而無語。


該學學「世尊」的「妙廣長舌」!

Posted on: 2011/9/28 7:59
Top


Re: ◆本來面目
四階會員
四階會員


感謝「Com」大德的分享!

參照:

com 寫道:
◎騎牛覓牛

一位佛教友人問:「禪宗有騎牛覓牛之說,這是在說甚麼呢?」

惠忠禪師舉右腿示之。


砍斷其「右腿」!

Posted on: 2011/9/28 7:56
Top


Re: ◆舉揚
四階會員
四階會員


感謝「Com」大德的分享!

參照:

com 寫道:
自己

學人問:「甚麼是我自己?」
惠忠禪師答:「等太陽從西方出來時,再向你說。」

臺北101

學人問:「什麼是祖師西來意?」
惠忠禪師答:「臺北有棟101。」


哈!哈!哈!還是缺「世尊」的「妙廣長舌」!

Posted on: 2011/9/28 7:54
Top


Re: ◆舉揚
四階會員
四階會員


感謝「Com」大德的交流!

參照:

com 寫道:
◎沒有「自、他」之分,是「斷見」,也非是「禪」!

善分別諸法相!

◎「同體大悲」不應變成口號。

無「我、人、眾生、壽」者等相,也不要變成口頭禪。



君豈不聞:根身器界同一法身?
君豈不聞:自性能生萬法?
君豈不聞:正報依報皆是汝自身?
君豈不聞:自他不二,法界一如?

一直以來,所討論的議題:有沒獨存、獨立、自主、主宰的「我」!

從「有我」變「無我」,是名「斷滅」!

若過去無「有我」,今亦無「有我」,未來亦無「有我」,何來「斷滅」?

Posted on: 2011/9/27 8:33
Top


祖師大德如是說
四階會員
四階會員


聖嚴法師偈: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

聖嚴法師的開示:【正面看生活 】自我的消融

本文摘錄自http://www.ddm.org.tw/ddm/master/main ... 89&contentid=29627&page=0

自我的消融,是要從自我肯定及自我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完成的。如果連自我是什麼都不知道的人,同他談自我消融是毫無價值的。譬如對一個不知道錢為何物的人,說不要錢,便等於廢話。諸位不要因為聽到說佛教講「無我」,就等於否定了自我的價值。所以一定先要有我,然後才能無我。

我是什麼?是生命加身體。可以用一個「十」字來標示,豎的一條線代表時間,橫的一條線代表空間。在時間這條線的座標上不斷地移動的是生命,昨天在,今天在,明天還在,表示我還活著,這是生命的存在;在空間這條線的座標上,我的身體要佔據一個位置,或是在這裡,或是在那裡,不停地移動,表示我有一個活著的身體,在兩條線的交叉處「+」,便是活動於時間和空間中的自我價值的存在。自我的價值,包括正面的和負面的。正面的價值是獲得的成就,負面的價值是遇到的挫折,成就和挫折使人產生了愛和憎,因此愛和憎相加,也等於自我。愛什麼?首先是愛自己的身體所擁有的生命,有了命,另外想愛的東西就多了,財、色、名、位、權、勢等,恨不得整個世界都屬於我的。可惜的是,世事無常,包括老命在內,一切的東西,都不能保有多久。因此,身體加生命,所構成的自我,是那般的脆弱與無奈。因此,自我的另一個代名詞就是「無常」。從觀念上說,這是人人都可以接受的,故也人人可把自我消融。自我消融就等於佛說的無我。

但諸位不要害怕,一聽到無常、無我的道理之後,回家去就會連先生、太太、孩子都不要了。因為一切都是無常嘛!因為自我消融,並不等於不負責任。何況無常無我,也不就是什麼也沒有,尚須有慈悲的責任及智慧的功能。

無常並非不好,如果當你正處在接受厄運折磨的情況下,因為厄運也無常,你就不會絕望,往往厄運過後否極泰來;因緣的轉變,壞事可成善果,這種因緣就是自己的努力,加上時勢環境等的配合。菩薩就是按照因↓緣↓果的法則,從凡夫轉化為聖人,從菩薩完成佛果。成長到佛的層次,就是從自我的成長中,逐步完成了自我消融的境界。當在沒有達到這個徹底的消融自我之前,就要練習著如何來自我消融。《金剛經》上說:「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亦不可得。」從時間上來說,過去的已過去,未來的尚未來,現在的,轉眼即成為過去,都只有過程而無實在的東西,所以都不能執著,執著也是幻境,如把幻境當作實有,就會變成自我的累贅。

人生的過程,猶如火箭升空,火箭從發射臺發出而飛向太空的過程中,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扔掉一節已經用完燃料的廢物,若不扔掉就會成為阻礙火箭繼續升空的累贅。人要自我成長,就像要上升的火箭一樣,不斷的丟掉累贅的廢物;使用燃料時那是儲蓄著動力的有用之物,用完了動力不扔掉它的空殼,便成上升前進的累贅。人生應當要不斷地落實於現在,努力於現在;有了成就,而能不執著成就,便是自我消融。

《金剛經》裡,尚有這樣的幾個名詞:「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我相」是個人與另一人相處而存在;「人相」是因為我相而存在;「眾生相」是從我與許多人相處而存在;「壽者相」是自我中心在時間上的延續。如果世界上只有「我」一個人,便不會感覺到我的存在,因為有我與別人的相對比較,才有自我價值的出現。我的成敗得失,是相對於別人的存在而浮現出來。一旦能夠把自我價值的情執化解消融,便會體驗到《金剛經》所說的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的四相,其實就是自我的消融,也就是自我的最高人格的完成。

消融了自我的執著、自我的煩惱,便能顯現出無我的大智慧以及平等的大慈悲;實際上就是自我的無限自在與無限包容。可以稱之為空,也可以稱為無我、無相、無住、無念,一切都無,唯有智慧與慈悲的功能,在世間的眾生群中,永無休止地展現於無窮空間及無盡時間的內外中間。

Posted on: 2011/9/27 8:23
Top


Re: 善士!您到底想得到什麼?
四階會員
四階會員


各位大德:

一日所需,百工俱備。

食存五觀,散心雜話,飲食難消:
1. 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2. 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3. 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4. 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5. 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農人一粒米,重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
工人一寸布,重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
礦工一滴油,重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



善繫念之:
參照:

吾今繫念諸如來,淨智莊嚴功德海;
五濁眾生離塵垢,同證如來淨法身。

Posted on: 2011/9/27 8:14
Top


Re: ◆本來面目
四階會員
四階會員


感謝「Com」大德的交流!

參照:

com 寫道:
「尋牛、牧牛」是放下「五蘊是我、我所」的最初必經過程


善哉!善哉!

在「阿含經」中,「世尊」親口這樣說的嗎?

「世尊」在「阿含經」中,何處不宣說:
色無常,無常故苦,苦即變易法,變易法者即非「我、我所、相在」?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耶?

「五蘊」本來就不是「我、我的」,無聞凡夫妄執「五蘊」是「我、我的」,愛染不捨,起惑造業(身口意三業),流轉生死大海,無有出期!


參照:
大正新脩大藏經 - 雜阿含經第一卷(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

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參照:
大正新脩大藏經 - 雜阿含經第一卷(一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眾生於色不味者,則不染於色;以眾生於色味故,則有染著。如是眾生於受、想、行、識不味者,彼眾生則不染於識;以眾生味受、想、行、識故,彼眾生染著於識。

「諸比丘!若色於眾生不為患者,彼諸眾生不應厭色,以色為眾生患故,彼諸眾生則厭於色。如是受、彼諸眾生不應厭識;以受、想、行、識為眾生患故,彼諸眾生則厭於識。

「諸比丘!若色於眾生無出離者,彼諸眾生不應出離於色;以色於眾生有出離故,彼諸眾生出離於色。如是受、想、行、識於眾生無出離者,彼諸眾生不應出離於識。以受、想、行、識於眾生有出離故,彼諸眾生出離於識。

「諸比丘!若我於此五受陰不如實知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者,我於諸天、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不脫、不出、不離,永住顛倒,亦不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諸比丘!我以如實知此五受陰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故,我於諸天、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自證得脫、得出、得離、得解脫結縛,永不住顛倒,亦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Posted on: 2011/9/27 7:53
Top



TopTop
« 1 ... 3 4 5 (6) 7 8 9 ... 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