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 now ! Login
主選單


Browsing this Thread:   1 Anonymous Users




(1) 2 »


內觀新文分享
#1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內觀新文分享
【談談掉舉】
http://www.ss.ncu.edu.tw/~calin/article2008/22_369.pdf
【訪問林崇安教授談學佛歷程】(1975-2020)
http://www.ss.ncu.edu.tw/~calin/article2008/00.pdf

Posted on: 2020/7/2 8:56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內觀新文分享
#2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內觀新文分享
●須深經中的慧解脫阿羅漢
http://www.ss.ncu.edu.tw/~calin/article2008/22_370.pdf

Posted on: 2020/8/3 6:41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內觀新文分享
#3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佛法內觀新文分享】
談談無分別心
http://www.ss.ncu.edu.tw/~calin/article2008/22_371.pdf

Posted on: 2020/8/26 21:33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內觀新文分享
#4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讚念長老內觀禪修分享
《內觀之道》——讚念長老的佛法開示
http://www.ss.ncu.edu.tw/~calin/textbook2008/8.pdf

Posted on: 2020/8/30 18:53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內觀新文分享
#5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佛法內觀新文分享】
談談十種觀染
一般勇猛精進於修慧的行者,在「生滅隨觀智」的中間階段都會生起觀染的障礙而誤以為證悟了。觀染,又稱「毗婆奢那雜染」、「觀的隨煩惱」。有十種觀染:1.光明、2.智、3.喜、4.輕安、5.樂、6.勝解、7.策勵、8.現起、9.捨、10.欲。其性質和對治見:
http://www.ss.ncu.edu.tw/~calin/article2008/22_373.pdf

Posted on: 2020/11/5 7:39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內觀新文分享
#6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覺知自己是修行的起點(1)
講者:隆波帕默尊者
地點:泰國解脫園寺
日期:2018年08月26日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1.〈覺知自己〉
讓心和自己在一起。當周圍發生什麼,我們的心就會跑過去看,此時吸氣[覺知]、呼氣[覺知],讓覺知自己的力度加強一點。我們此刻坐著,坐著的時候要覺知自己,舒舒服服地去覺知,覺知整個身體,而且不是刻意地去覺知。吸氣的時候看到身體在吸氣,舒舒服服地去看。呼氣的時候看到身體在呼氣,舒舒服服地去看。行、住、坐、臥,也是去覺知自己。修行的最初、修行的起點,我們要提高的就是覺知自己。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道場,大多數的修行人,他們在經行、在打坐,到處都是修行人,但是他們把覺知自己扔掉了。打坐的時候,他們的目標是希望獲得寧靜,而不是為了覺知自己。經行的時候,也是希望好,希望得到那個、得到這個。修行的最初、修行的起點,要從覺知自己開始。我們要訓練:吸氣覺知自己,呼氣覺知自己,行、住、坐、臥覺知自己。譬如我們現在坐著,我們的身體在動,我們要覺知。我們的心也是動盪不安,一會兒想這個、一會兒想那個,我們要覺知。覺知自己是修行的起點,要有覺性、有[定],心和自己在一起。[定]是心安住的狀態,就是心和自己在一起的狀態。
「覺知自己」的敵人有兩種。
第一種是心迷失了:迷失去看,迷失去聽,迷失去身體方面的接觸,迷失去想,迷失到六根去。大多數的人,都是迷失去想,迷失到心方面,跑去想,這個是第一個敵人。它讓我們不能夠覺知自己,然後心迷失掉了,心跑了,不知道身、不知道心。譬如坐著聽隆波講法,可以觀察到:大家聽著、聽著,然後心就跑去想別的事情了,這是有的。當大家聽隆波講法的時候,聽得懂隆波講的內容,但是大家已經忘記身、忘記心,這是非常自然和正常的,每個人都是這樣,因為心每個剎那只能覺知一個所緣。
大多數的人都是迷失在想的世界裡面,所以不能夠覺知身、覺知心,不能夠覺知自己,而是有身忘記身、有心忘記心。我們一定要勤奮地學習,讓我們的心不要迷失在想的世界裡面,一旦跑去想,讓想的時間短一點,不要讓想的時間非常長,一個小時、一個小時、一整天地浪費時間。比如大家現在坐著聽隆波講法,感覺到了嗎?大家的心跑去想隆波講的內容,這個沒有問題,但是大多數人有時候去想別的內容了。
[平時]觀察自己的心,心跑去想了知道,心跑去想了知道,心就會扔掉想的內容,拋掉世俗諦(概念法)的內容,我們就可以覺知身、覺知心。如果覺知身、覺知心,就可以獲得覺性。
[「覺知自己」的第二個敵人是緊盯]:當我們覺知身、覺知心的時候,心不要去緊盯身、緊盯心。當我們覺知身的時候,比如觀[整個]身體呼吸時,心跑到呼吸上[緊盯],這時已經沒有好的[定],心沒有安住成為知者,因為心跑到呼吸上。或者我們經行的時候心跑到腳上[緊盯],觀腹部升降的時候心跑到腹部[緊盯],這是邪定,並不是正定。大多數人們所練習的[定],都是邪定,因為心跑到所緣上[緊盯],沒有看到心是跟所緣纏在一起,這樣的[定]是沒有辦法修習毗缽舍那的,它的目標並不能導向道果、涅槃。

Posted on: 2020/11/10 12:10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內觀新文分享
#7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覺知自己是修行的起點(2)
講者:隆波帕默尊者
地點:泰國解脫園寺
日期:2018年08月26日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2.〈訓練覺知自己的方法〉
能夠導向道果、涅槃的[定],是心安住和自己在一起的[定],同時沒有刻意地呵護。我們要慢慢地去訓練,訓練的方法就是選擇一個禪法,念誦佛陀、佛陀,念誦佛號也可以,觀呼吸也可以,或是隆波田的手部動作也可以,或是經行也可以,什麼方法都可以。
念誦「佛陀、佛陀」,或者是念誦別的內容,例如,「南無達塔三瑪阿羅漢」也可以,或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樣唸誦的內容也可以,它們的價值是一樣的,它們是工具而已,為了提昇我們的覺性。
我們選個禪法,然後去覺知自己的心:心跑去想了,我們及時地知道,心跑到所緣上面,也及時地知道。比如觀呼吸,心跑到呼吸上,跟呼吸在一起,我們要知道,或者我們觀腹部升降,然後心跑去想了知道,心跑到腹部了,也要知道。知道心跑來跑去,然後心就會自行地安住,不帶有任何的刻意。心安住之後,不帶任何的刻意,我們就可以覺知身、覺知心,我們就從「想的世界」退出來了。心大多數是跑去想,如果我們知道心跑去想,心就會把這個想扔掉,它是自己扔掉的,會回來覺知身、覺知心,以身和心為所緣。
心每次只能覺知一個所緣,如果我們一直帶領心去想,[沈在]想的內容中,一整天在念頭的世界裡,那麼我們一整天都沒有辦法覺知身、覺知心,只能忘記身、忘記心。
所以修行的起點,就是一定要訓練,讓心可以覺知自己,讓心和自己在一起,讓心可以安住,而且不帶有任何刻意的安住。隆波一直用來教導的這個詞彙,可能不同,但是所指的意思是一樣的,就是心安住,和自己在一起,而且沒有任何的刻意,沒有任何的打壓。打壓之後,心就會很緊很硬,這樣就錯了,這是帶著貪心去訓練,是被煩惱習氣控制了,因為貪心,心就是緊緊硬硬的,很憋悶,這樣是不行的。
如果我們想提升修行,這個並不難:選個禪法,然後去覺知自己的心,不斷地去覺知。記住!選個禪法,比如說念佛陀佛陀,並不是為了知道佛陀。[觀呼吸出入]並不是為了去知道呼吸。觀腹部升降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去觀腹部。我們選這個禪法來修,是為了「知道自己的心」。,念誦「佛陀、佛陀…」下去,心跑去想了知道;心和佛陀在一起了,也去知道。呼氣覺知自己,吸氣覺知自己,心跑去想了知道;心跑到呼吸上面也及時地知道。就是這樣去訓練,每一天、每一天多多地去訓練。

Posted on: 2020/11/10 12:11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內觀新文分享
#8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覺知自己是修行的起點(3)
講者:隆波帕默尊者
地點:泰國解脫園寺
日期:2018年08月26日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3.〈成為知者、分離蘊〉
訓練之後不久,心就會安住,成為知者、觀者,然後就可以看到名法和色法的變化運作。我們的心是觀者,看到色法動來動去,比如我們此刻身體坐著,覺得身體沒有變,但事實上我們的身體一直在變化,並不是坐著如如不動,我們坐著是在呼吸的,一會兒呼氣,一會兒吸氣。有時身體癢了,癢了就去抓,然後動來動去、動來動去,所以這個變化一直呈現在身體上。我們的心和自己在一起之後,就會看到身體一直在動,而心是觀者。身體吸氣,心是觀者。身體行住坐臥,心是觀者。我們觀到身和心是不同的部分,這個稱之為「分離蘊」,所以起點就是要覺知自己。覺知自己後,可以做到分離名和色。如果可以分離蘊,就能夠開發智慧。
我們現在坐著,感覺到了嗎?現在身體坐著,舒舒服服地去覺知,身體正在坐著,身體正在呼吸,心是觀者,心是知者,身體是被覺知的所緣。所緣的意思,就是被覺知的對象。心是知者,心是對所緣的認知,比如我們的身體坐著,它是被覺知的對象,誰是覺知者?心是覺知者。但是我們不要去找心在哪裡,心就在身體裡,不用去找這個心到底在哪裡?如果去尋找,是找不到的。隆波敦長老曾經說,如果用心去找心,在一個宇宙大劫也是找不到的,所以不用去找。我們只要知道,身體裡有一個部份是覺知,就可以了。至於身體呢,我們現在正在呼吸的身體,正在行住坐臥的身體,正在動的身體、正在不動的身體,只是被覺知的對象而已,可以感覺到這個身體現在正在被覺知。慢慢地去觀察,蘊就可以分離。一旦可以分離這個名色之後,就可以分離名法。所謂名法,有兩個部份。第一個部份就是心。第二個部份是和心同步生起的,巴利文稱之為心所。比如苦受、樂受、不苦不樂,這是一種心所,是感受方面的心所。另外有記憶和界定,這是一種想蘊的心所,比如記得這個人叫什麼名字,這個是紅色,那個是黑色,紅燈代表不能開動,綠燈代表可以開動,這就是記憶和界定,這個稱之為想蘊。還有行蘊,比如心造作好、有信仰、有智慧,這是造作好,和心同步生起的好的造作。那跟心同步生起的造作的不善,就是所有的煩惱,就是貪瞋痴,它們不是心,是跟心是同步生起的造作心所,稱作行蘊。隆波教導大家去看和心同步生起的心所,它們和心是兩個部份。慢慢地去看,最初我們看到身和心是不同的部份,我們先這樣看比較容易,感覺到了嗎?身體正在坐著,誰在覺知?我們點一下頭,誰在覺知?感覺到了嗎?身體坐著,感覺到了嗎?身體正在點頭,心是觀者,心是覺知者。就是這樣去覺知,接下來就會看到,身和心是不同的部份。身體動,心是觀者。接下來去觀名法,有哪個人是特別容易生氣的?就去看生氣,一會兒生氣,一會兒生氣消失,慢慢地去看,然後就會知道生氣並不是心,這個生氣只是被覺知的對象,心是觀者。貪也一樣,貪也不是心,貪是被覺知的對象,心是觀者。迷失也一樣,迷失不是心,迷失也是被覺知的對象。所有被覺知的對象,佛法的術語就稱之為「所緣」。所緣的意思就是被覺知的對象,像貪、瞋、痴,他們是被覺知的對象。好也是被覺知的對象,比如有時候我們想要去做功德,心生起了信仰想要去做功德,戰勝了小氣,戰勝了懶惰,這個是心中的善法,同樣也是和心同步生起的,它也是被心覺知的對象,它並不是心。我們有時覺知到有善法生起,有時候有不善法生起,不善法是生起貪瞋痴,慢慢地去覺知。有什麼感受在我們心中生起了,我們慢慢地去覺知。快樂生起了知道,痛苦生起了知道,好生起了知道,貪嗔痴生起了也及時地知道,常常地去知道,然後我們就會看到所有這些都是被覺知的對象,都只是所緣而已,心是觀者。名法有兩個部份,第一個部份,那就是和心同步生起的[現象]:苦、樂、好、壞、記憶、界定,這些 都是,它們不是心,心是觀者。心是觀者,但也是生滅的。比如心成為觀者之後,這個觀者停留的時間非常短,就滅掉了,然後又生起一顆新的心,它有可能是迷失的心,也有可能是另外一個新的知者的心。過去的這顆心已經是被覺知的對象了,因為它已經成為了所緣。過去那顆心已經成為了所緣。當我們觀名法的時候,比如苦受、樂受,好和壞,比如記憶、界定,它們只是被覺知的對象,它們不是心。這個心本身呢,也同樣可以成為被覺知的對象,有一顆新生起的心去覺知那顆舊的心。那顆過去的舊的心已經成為了被覺知的對象,因為這個心一旦不是當下,它就已經成為過去的心,成為被覺知的對象了,新的心一定是當下覺知的心。所以心有可能成為知者,也有可能成為被覺知的對象,因為它是生滅的,它一旦滅去之後,就成為過去了。以此刻的心知道剛剛滅去的那顆心是怎麼樣的,剛剛過去的那顆心是所緣,是被覺知的,而新的心是知者。這個聽起來比較難一點,先放一放。

Posted on: 2020/11/10 12:13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內觀新文分享
#9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覺知自己是修行的起點(4)
講者:隆波帕默尊者
地點:泰國解脫園寺
日期:2018年08月26日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4.〈觀察身心現象的實相〉
我們先去觀我們觀得到的那一些[現象]。我們現在看得到的是那一些呢?比如心快樂,看得到嗎?當我們心中有快樂生起,心有快樂這看起來很容易,心有痛苦這看起來也很容易,但是大多數人快樂的時候都很陶醉,痛苦的時候就非常的苦悶,不想去看它們。我們一定要訓練到,有快樂的時候要知道心有快樂,有痛苦的時候要知道有痛苦了。我們就會看到所有的快樂和痛苦只是被覺知的對象,善法不善法也是一樣的。心貪了知道,貪消失了也知道。我們就看到貪是來了就走,來了就走。生氣也是來了就走,來了就走。「覺知自己」是一個好的東西,但是「覺知自己」也是來了就走。有時候是覺知自己,有時候是迷失,都是生滅變化的。
為什麼我們一定要把「蘊」分離成一部份、一部份呢?這樣才可以看到真相,所謂的「我」,是由所有這些蘊組成,分成每個部份、每個部份,每個蘊裡都沒有「我」的存在,它們都不是我。這個身體是被覺知的對象,它不是我。正在呼氣、吸氣的這個身體不是我,行住坐臥的身體都不是我。
慢慢地去看,我們分離蘊,就可以看到每個蘊的真相,每個蘊都不是我。比如快樂生起了,我們看到它是被覺知的對象,它生起之後就滅去,我們就知道這個快樂不是我,它只是被覺知的對象。痛苦生起之後,它也是被覺知的,它不是我。凡是被覺知的對象,它都不會是我。拿這個心本身來看,新的心生起之後,當下新的心就會知道剛剛滅掉的那個心只是被覺知的對象,它不是我。大多數人會說,當下的這顆心是我,但是我們慢慢地訓練,去發展覺性、發展智慧,多多地訓練,就會知道當下這顆心也不是我,它的自然特性只是覺知所緣,它只是另外一個[現象]而已,它不是人、不是我、不是眾生。
【小結】修行的步驟
所以任何時候我們訓練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要去覺知自己,讓心和自己在一起;心和自己在一起之後要去分離蘊,並不是覺知自己之後,就很呆滯。第二步是要去分離蘊:看到身體在呼吸,心是觀者。身體行住坐臥,心是觀者。身體動、身體停,心是觀者。苦樂好壞,只是被覺知的對象。心本身也是生滅變化的,同樣也成為被覺知的對象。我們慢慢地分離蘊,然後就可以進入發展智慧的階段,也就是修行毗缽舍那的階段。分離蘊時還沒有抵達毗缽舍那的階段,它是可以開發智慧。比如看到身是一部份,心是一部份,這還不是修行毗缽舍那,但它是開發智慧的起點。我們修行毗缽舍那就一定要看到[三實相]。

Posted on: 2020/11/11 10:21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內觀新文分享
#10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覺知自己是修行的起點(5)
講者:隆波帕默尊者
地點:泰國解脫園寺
日期:2018年08月26日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5.〈修習毗缽舍那〉
我們看到身體是一部份,心是一部份,如果看得更深邃一點,就會看到這個身體,不是人、不是我、不是眾生,它不是想出來的,不是念頭。心真的感覺到這個身體不是我。
我們測試一下,用一隻手去抓自己另一隻的手臂,去抓試試看,感覺到了嗎?這個手臂有說這個是我嗎?身體從來沒有說:「這個身體是我。」手臂有說:「這個是我」嗎?沒有!是我們的心自己認為:「身體是我。手臂是我。」事實上,身體不是我,手臂不是我。我們換一個手臂去抓也可以,換手指也可以。它們不是我,沒有我存在。坐久了身體很痠,可以去按摩一下身體,按摩之後覺知身體,感覺到了嗎?它只是一堆物質而已,只是物質而已,它不是我,慢慢地去訓練,去觀察,去覺知,覺知這個身體,感覺它不是我,只是一堆物質而已。這個物質是我們從世間借過來用的,有一天要還給主人,要還給世間,塵歸塵,土歸土,四大元素重新回歸世間,它們只是臨時借來用而已,只是臨時的、不是我、不是我的。
觀察這個感受也可以,此刻誰是快樂的?此刻誰是痛苦的?此刻誰是不苦不樂、沒什麼感覺的?如果有快樂、有痛苦,或者有不苦不樂,我們去觀察它們。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它們只是被覺知的對象,看到了嗎?它們不是存在很久的。快樂的心不是很久的,快樂會慢慢削減,然後就滅掉,最後就是不苦不樂,成為中立,快樂已經消失了。痛苦也不是很久的,我們不用去把它們滅掉,因為心有痛苦時,當我們用智慧去覺知,就會看到痛苦本身是無常的,自己也會滅掉。
比如我們現在坐著,已經坐了蠻久的,覺知到痠了,誰覺得身體痠了?不要先動來動去,要先去看這個痠,感覺到了嗎?這個感受本身是無常的,一會兒痠多一點,一會兒痠少一點,它是無常的,它是在變化的,去看這個痠要多花一點時間,回家自己去看吧。觀身花的時間比較長,觀心花的時間很短,因為心一直變化很快。隆波一說:「觀察這個痠要花很多時間,大家回去看。」大家的心[原有癢癢的感受],癢癢是在心裡生起的,是臨時存在,隆波一講,大家心裡的癢癢就滅掉了,現在沒有什麼感受了。所以這些心裡的感受,都只是臨時存在的,它們是無常的,我們不斷地去看,看到無常,看到不是我,這個稱之為修習毗缽舍那。
我們有身覺知身,心是觀者,這個時候還沒有進入到毗缽舍那的修行,但是當我們看到身體,站著的身體,行住坐臥的身體,呼吸的身體,它不是我,它只是被覺知的對象,它不是我,這個時候已經進入到毗缽舍那了。
當我們看到苦受、樂受,生起在心,這個時候還不是毗缽舍那,但是當我們看到苦受是無常的,樂受也是無常的,苦受也是沒有辦法去禁止的,樂受也是沒有辦法呵護的,這個稱之為修習毗缽舍那。所以只是覺知身、覺知心還不是毗缽舍那,一定要看到身和心的實相,一定要看到三實相:苦、無常、無我。我們沒有辦法去控制身和心,沒有辦法去強迫它們,只是從世間臨時借來用一下而已。如果我們可以這樣看到,這個稱之為在修習毗缽舍那。
【小結】修行的步驟
所以這個修行的方法,是從覺知自己開始,沒有走神,也沒有緊盯,覺知自己,讓心和自己在一起。心和自己在一起之後,去分離蘊:看到身體坐著,身體行、住、坐、臥,身體呼吸,而心是觀者,這就是分離蘊了,把名和色,或把身和心分離開了。接著去分離苦樂、好壞,而心是觀者。而後看到心本身也是生滅的,心一會兒痛苦,一會兒快樂,一會兒心是不苦不樂,這是不一樣的心了。當下這個心的職責是去覺知,而剛剛那顆滅掉的心已經是被覺知的對象了。

Posted on: 2020/11/11 10:22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內觀新文分享
#11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覺知自己是修行的起點(6)
講者:隆波帕默尊者
地點:泰國解脫園寺
日期:2018年08月26日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6.〈毗缽舍那的所緣〉
所緣就是被覺知的對象,心的所緣有好幾種,第一種是世俗諦,就是我們想的內容。第二種是所有的色法,所有的色法都是被覺知的對象,它們是所緣。第三種是名法,名法也是被覺知的對象。所謂的名法,包括心和心所。這個心有兩個特性,當下的心的職責是去知道,這個是心,是對所緣的覺知者。過去的心,則已經沒有職責了,它已經沒有職責再去覺知所緣了。當下的這顆心可以憶起到剛剛滅去的那顆心,例如它是快樂的,而現在的心是不苦不樂的。剛才的心和現在的心是不同的,剛剛那顆心是被覺知的所緣,已經滅掉的了,成為所緣。第一種是世俗諦,就是我們想的內容,第二種是色法,第三種是名法,包括心和心所,它們都是被覺知的對象。還有第四種所緣,是凡夫沒有辦法接觸到的,它就是涅槃。涅槃不是空空的。有些人打坐之後,説看到佛陀了,看到涅槃了,這個只是禪相而已。被禪相騙了,說自己已經見到佛陀了,已經去頂禮佛陀了。這只是心構建起來的禪相而已。凡夫是看不到涅槃的。有些人説凡夫可以把身體進入到涅槃去。這是做不到的,這只是一種欺騙而已,這是心在欺騙我們,這是禪相。我們證悟到初果的時候,第一次接觸到涅槃,這是初果的聖道生起的時候。只有聖者們才可以見到涅槃。涅槃的所緣,凡夫是看不到的。目前不用去想它,大家修習毗缽舍那的時候,所緣是名和色而不是涅槃,因為涅槃大家看不到,不能作為所緣。另外,所有的世俗諦並不是真正的[現象],它不會呈現三實相,比如,我們生起念頭,坐著去想:「我是最帥的人,我是大富翁。」我們可以這樣去想,想自己是轉輪聖王。我們可以這樣去想,但是這不是事實。所以念頭等世俗諦並不是真實的事實。剩下的兩個所緣是名法和色法。我們修習毗缽舍那的時候,就是這兩個所緣:一個是名法,一個是色法。而世俗諦的所緣是沒有辦法用的。
我們要善用我們有的東西。我們有身體,為什麼我們用我們的身體去迎合煩惱呢?為什麼我們不用我們的身體來提昇我們的心呢?我們用我們的身體去破戒、破法,這是最愚痴的了。有人使用身體去做功德,這個稍微聰明一點。有人用身體去打坐、去經行,這個更聰明一點。而我們用身體來學習實相,我們看到身體不是我、不是我的,這是最殊勝的了。這是最有意義的,學習身體的真相。有一天我們看到身體的真相,看到這個身體不是什麼好的東西,不是什麼寶貝,然後心就不再執取身體,那一天我們就證悟三果阿那含(不還果),這不是平凡的,我們觀身之後,心就把身體扔掉了,因為知道身體是苦、無常和無我的,就證悟三果。所謂的名法,它是生滅變化的,我們不斷地去看,最後會看到,這個知者的心,最好、最殊勝的知者的心本身也是被覺知的對象,它本身也是無常的,也只是被苦逼迫著的,它也是呈現苦、無常、無我的,它跟別的現象是一樣的,如果心徹見到了心,心就會把心扔掉,心就會放下心,然後阿羅漢道就會生起,證悟阿羅漢。什麼時候心徹見到心,心就可以把心放下。我們想進入到道果、涅槃,就要依靠毗缽舍那的修行。如果不是毗缽舍那的修行,我們是沒有辦法證悟道果、涅槃的。毗缽舍那的修行,一定要如其本來的去覺知色,如其本來的去覺知名,如心本來的去覺知心,如心所本來的去覺知心所。比如苦生起之後,我們如其本來的去覺知它,有其原因它才會生起,原因滅掉它就會滅掉,我們沒有辦法去控制它,我們的智慧就慢慢圓滿,看到名色實相的時候,稱之為毗缽舍那的修行。
當我們看到這個色、這個名,只是看到名和色時,這還不是毗缽舍那的修行,這還只是修習[定]。有些人去參加毗缽舍那的課程,去觀腹部升降,他只是看到腹部而已,這還不是毗缽舍那。毗缽舍那的修行一定要看到這個身體不是我,知者的心也不是我。慢慢地去訓練,最初要牢牢地抓住原則,不要[魚目混珠]。有些人是修習奢摩他,但是誤以為自己在修習毗缽舍那。修習毗缽舍那時要把思維扔掉,我們是看實相。有些人喜歡思維,但是念頭的思維是沒有辦法相信的,有時候想的對,有時候想的錯。我們要去看真相,因為真相是沒有辦法遮蔽的。苦受、樂受和不苦不樂受,它們是苦、無常和無我的,沒有誰可以遮蔽它們。真相是不可能被遮蔽的。這個苦受是常還是無常,感覺到了嗎?快樂是常還是無常?真相是沒有辦法被遮蔽、被欺騙的。快樂是無常、苦,也是無我的,我們可以控制快樂嗎?我們可以強迫自己快樂嗎?我們可以禁止痛苦嗎?去看真相,不斷地去看真相,有一天心會願意接受真相。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它們是無常的,沒有辦法去控制、去命令它們。如果可以命令的話,我們就可以要求我們的心只有快樂、要我們的心沒有痛苦。可以試試看,我們是做不到的。我們越想要快樂,痛苦就緊隨而至,所以慢慢地去訓練,去看真相。我們的訓練不是為了得到好,不是為了得到快樂、得到寧靜,因為好、快樂、寧靜也是無常的。我們訓練是為了要看到真相,要得到真理。真相是不死的,真理是不死的,聽說過嗎?真理是不死的。我們訓練就是為了看到真相,領悟不死的法。

Posted on: 2020/11/12 8:04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內觀新文分享
#12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覺知自己是修行的起點(7)
講者:隆波帕默尊者
地點:泰國解脫園寺
日期:2018年08月26日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7.〈生活中修行舉例〉
色法的真相,感受的真相,苦受、樂受、記憶、界定等都是無常,感覺到了嗎?例如,你的記憶和界定(想蘊),有時候會記得,有時候記不得,越老之後就易忘記。比如看到這個人的臉,名字就是想不起來,你是沒有辦法控制的。有時候看到朋友,只記得他爸爸的名字,但是記不起他的名字,這是沒有辦法控制的。有時候看著那個人的臉跟他聊天,聊到後面卻記不起他的名字,因為這個想蘊是無常的。
隆波有一次回家的時候,到了途中一個地方,突然這個心就聚集起來,這個想蘊滅掉了,記憶已經滅掉了,出來後,站在那邊不知道自己在哪裡,也不知道自己是誰,也不知道家在哪裡,什麼都不知道了,只知道有覺知在,想蘊已經滅掉了。隆波並沒有嚇一跳,為什麼?因為知道想蘊是無常的,就站在原地,慢慢地想蘊又起來了,然後想到:我現在是要回家,我的家是在那裡。這個時候,法已經在顯現給自己看了,就是想蘊本身是無常的。當下的心非常的震撼,非常非常的震撼,但只是呈現了一次。那個時候是剛剛開始修行觀心。就生起了好奇心:這個想蘊的生滅是怎麼樣的呢?因為像受蘊是很容易看到的,看到苦受生起、滅去,樂受生起、滅去。行蘊本身的生滅也是很容易看到的,但是想蘊是怎麼生滅的呢?那次想蘊就生滅呈現給自己看了:心就這樣聚集起來,想蘊就滅掉,而後重新生起。知道想蘊本身是無常的,想蘊是沒有辦法去控制它滅掉,而後想要它重新生起也是沒有辦法去控制的。那次的經歷非常的震撼,因為想蘊就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滅掉。大家沒有看到想蘊生滅也沒有關係。有時候我們會記得,有時候我們會忘記,沒有關係。能夠看到什麼程度就看到什麼程度。我們有什麼就去看什麼,比如苦受和樂受、好和壞,我們是看得到的。這個貪嗔痴,每個人都是知道的,每個人都是認識的,對嗎?我們去看我們有的,去看我們認識的那些。心貪了知道,我們想要這個,想要得到那個,要知道。
又如有人打哈欠,用手遮住嘴巴。當打哈欠的時候,心跑到別的地方去了,心已經忘記自己了,這個稱之為缺乏覺性。如果我們有覺性,打哈欠知道打哈欠,看到這個身體在打哈欠,看到身體在動,如果是這樣的話,稱之為有在覺知自己。我們如果可以分離名色,我們會看到這個身體在打哈欠。打哈欠之後,看到打哈欠的身體不是人、不是我、不是眾生。觀者的心本身也不是我、不是人、不是眾生,這個稱之為在修習毗缽舍那。我們現在動著,身體動來動去,然而心走神了,這是不行的,因為心已經沒有和自己在一起了。當我們動來動去,或者我們打哈欠,摸一下這裡、拉一下那裡,我們有去覺知,心就和自己在一起了。身體動了,我們有在覺知,我們得到的利益是覺知自己。接下來,去看這個身體是被覺知的對象,所有的感受是被覺知的對象。比如我們現在坐著,有誰抓癢?有誰已經抓過的?舉手一下,有些人沒有舉手,是不是睡著了?隆波看到每個人都動來動去的。我們試一下,當癢的時候,要先感受一下癢,不要馬上去抓。去看癢本身也是被覺知的對象,癢本身也是無常的。有時候剛癢,如果我們不去抓的話,就變成非常癢,忍不住了去抓,抓了之後這個癢消失了。癢是無常的,僅僅抓癢,就可以修行毗缽舍那了。這個取決於我們是不是知道核心的原則。如果我們知道原則,心有足夠的品質的話,我們就可以修行毗缽舍那了,我們在每一個行住坐臥中都可以修行。譬如上廁所,當便秘時是快樂還是痛苦?便秘好幾天了,心裡非常地鬱悶,吃藥以後可以拉出屎來了,就有非常多的快樂,繼續拉也有快樂,但是不如拉出第一條時那樣的快樂。所以拉屎時也是可以修習毗缽舍那的,可以看到快樂是無常的,拉出第ㄧ條時心是非常的快樂,之後這個快樂就消失了。吃飯也是這樣的,比如我們喜歡吃炒雞蛋,第一口的時候,這個快樂是最多的,慢慢就減少快樂,最後快樂消失了。快樂是無常的,觀察這個並不難。
修行並不難,在每個地方、每個時刻,都可以修行。每個場合、每個時間,都可以修行,除了兩個時間段不能修行,第一個是我們睡覺的時候,第二個是我們工作需要用到思維的時候,因為心的特性是每個剎那只能覺知一個對象,當我們在想的時候,就不能夠去覺知身、覺知心,所以當我們要工作思維的時候,就不能夠發展覺性,去覺知身、覺知心。還有我們睡著的時候也沒有辦法去修行。除了這兩段時間,我們都可以覺知身、覺知心,發展毗缽舍那,不管是上廁所或是吃飯都可以。例如肚子不舒服去找廁所,找不到時只有痛苦而沒有快樂,身體非常的痛苦,心也非常的痛苦。找到廁所了,已經看到廁所的牌子了,還沒有進去,只看到廁所的牌子,就已經非常的快樂。衝進去,進去之後發現裡面很髒,這個時候快樂消失了。所以,感受是不斷地在變化。
當我們修行的時候,去覺知身體是怎麼樣的,去知道心是怎麼樣子的,去知道身體和心不斷地在運作和變化,慢慢地去看,不斷地去看,直到心願意接受真相:這個身體是苦、無常、無我的,它不是人、不是我、不是眾生。這是真的看到,不是透過思惟去想出來的。所有的名法,例如苦受、樂受,它們是苦、無常和無我的;好和壞也是無常、苦和無我的。所謂的苦,是指被逼迫著,比如快樂本身也是苦,因為它是被逼迫著,快樂會被逼迫成為沒有。苦有幾個意思。一是苦的感受,有身體苦和心苦。三[實相]裡面的苦,是另外一個意思,三實相裡面的苦,是指所有的[身心現象]都是被逼迫著要變化,比如我們身體坐著,身體被逼迫著,我們沒有辦法坐得很久,一定會痠,一定會痛,所以一定要變化姿勢。三[實相]裡面的苦,是指被逼迫著要變化。無我是指,我們沒有辦法去控制[身心現象]。所以,身體本身(色蘊)是苦、無常和無我的。所有的感受本身(受蘊):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也是苦、無常和無我的,沒有辦法去控制,一直是被逼迫著要變化。所有的記憶和界定(想蘊),一會兒記得,一會兒不記得,這個記憶、界定,也不是人、不是我、不是眾生。所有的造作(行蘊):造作好、造作壞,造作貪、瞋、痴,也是無常的。當我們生氣的時候,生氣本身也是被逼迫著,沒有誰可以一直生氣的,這個生氣只是臨時存在,然後消失。生氣生起,不是我們讓它生起的,生氣消失也不是我們讓它消失的,有原因它就會生起,原因消失了它就會滅掉。比如我們有不滿意的事情,遇到不滿意的所緣,生氣就會生起,但是如果沒有碰到這個事情,生氣就不會生起。所以有原因才會生起,所有的生起都是因為有原因才會生起,而不是因為我們命令它們,它們才生起,有原因才會生起,所有的事物都不是被我們所控制,這個稱之為無我。所以我們覺知身、覺知心,不斷去看就會看到它們的真相。五蘊是所有的色、受、想、行、識。這些蘊中,造作好,造作壞,就是行蘊。識蘊就是心。我們去看心的生滅,一會兒是看的心,一會兒是聽的心。聽的心是一顆心,看的心是一顆心,去覺知身體方面接觸的心是一顆心。去覺知心方面所緣的心又是一顆心。[先後生起]不同的心。覺知心方面所緣的心,快樂的心是一種,痛苦的心是一種,不苦不樂的心又是另外一種。好的心是一種,貪的心是一種,生氣的心是一種,所以這是不同的心,心是不同的。我們會看到,這個心本身也是生滅的,好的心生了就滅,壞的心生了就滅,慢慢地去看,就會看到真相,明白真理。明白真理之後,心就會見到法。

Posted on: 2020/11/12 15:21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內觀新文分享
#13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覺知自己是修行的起點(8)
講者:隆波帕默尊者
地點:泰國解脫園寺
日期:2018年08月26日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8.〈從持戒到證果〉
總結一下我們的訓練:最初要持五戒,這個是必須的,如果沒有戒的話,戒定慧全部都不會有,一定要先持五戒。每一天一定要在固定形式當中訓練,無論怎麼樣每天都要訓練十五分鐘。選擇一個禪法,然後去覺知自己的心,心跑去想了知道,心跑去想了知道。心持五戒,然後在固定方式裡面訓練,就是選擇一個禪法,心跑了知道、心跑了知道,去覺知自己的心。剩下的時間,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去發展覺性,開發智慧。看身體時,這個身體是一個部份,心是觀者。看到苦受、樂受是一個部份,然後心是觀者。看到好和壞是一個部份,心是觀者。然後就會看到,這個變化運動的身體是苦、無常和無我的。苦受、樂受本身也是苦、無常和無我的。所有的好和壞,也是呈現三[實相]的。心本身也是苦、無常和無我的,一會兒是觀者的心,一會兒是聽的心,一會兒是想的心,一會兒是跑過去聞味道的心。大家聞聞自己的手,心就跑到去聞這個味道。非常用心的去聞的時候,我們沒有在想,感覺到了嗎?我們在聞的時候,我們就沒有在想,當我們在聞味道的時候,我們沒有在看,我們在聞味道的時候,我們沒有在聽,我們沒有在看,因為心在一剎那只能做一件工作。這就呈現給我們看,心是生滅的,心一會兒生起在眼根,一會兒生起在耳根、一會兒生起在鼻根,生起在身、生起在心。我們在聞的時候,心生起在鼻根,生起之後就滅掉,接下來就生起跑去想的心,所以觀心生滅比較難一點,觀心生滅比觀別的[現象]要難一點。比如觀我們的身體,呼氣的身體生了就滅,吸氣的身體生了就滅,身體在變化,也是生了就滅。觀身體,也可以去觀身體是被逼迫著,坐久了會痠,走久了也會痠,呼氣、吸氣太長會苦,飢餓也苦,吃的太飽也苦,怎麼樣都是苦。觀身就看到身體充滿著苦,這些稱之為在開發智慧。
不斷地觀察身的真相、心的真相,有一天就會明白這個實相。初級的智慧就會看到這個身和心不是我,只是一種[現象]而已,不是我、不是人、不是眾生,如果可以這樣看到,生起的初級智慧就會證悟初果。中級的智慧看到的實相是,這個身體本身就是苦,它並不是一會兒苦、一會兒樂。中級的智慧證悟三果(阿那含果、不還果)。最終極的智慧,是看到這個心本身也是苦,一旦看到心是苦,就會把心扔下,就會證悟阿羅漢。慢慢地去訓練,所有的聖者走的都是這條路。這是佛陀為我們指出的路,有戒、有定,然後讓心和自己在一起去開發智慧,進入到毗缽舍那的修行,通過毗缽舍那的修行,我們證悟成為聖者,這是我們必須走的唯一路。
【完】

Posted on: 2020/11/13 17:46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內觀新文分享
#14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了解心,了解法【154】
講者:隆波帕默尊者
地點:泰國解脫園寺
日期:2018年5月13日A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一、〈持戒〉
我們已經知道了修行的核心原則,修行的核心原則:第一個是持戒,努力地去持五戒。有戒,會幫助我們的[定]很容易生起,如果我們沒有持戒,[定]就很容易退失。比如,那些想去傷害別人的人、想偷盜別人的人、想和別人的配偶發生不正當關係的人、想欺騙別人[的人]、想拐騙別人喝酒或吸毒的人,他的心不會寧靜。那些對別人慈悲的人、那些慷慨支持別人的人、那些對自己的配偶很誠實的人、那些有真言的人、那些有覺性不去喝酒吸毒的人,很容易有[定]。努力去持戒,自己能得到利益,能獲得到[定]。

Posted on: 2020/11/29 14:10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內觀新文分享
#15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了解心,了解法【154】
講者:隆波帕默尊者
地點:泰國解脫園寺
日期:2018年5月13日A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二、〈休息型的定〉
[定]是心跟自己在一起的狀態,分為兩類:第一種是休息型的[定]。在我們身體疲憊的時候,是透過睡眠來休息,而心的工作比身體更加繁重,它日日夜夜在工作,如果沒有休息的話,就會沒有力量。選擇一種讓心快樂的禪法:誰唸佛陀有快樂,就去唸誦佛陀;唸誦佛陀沒有快樂,就用別的;誰觀身體呼吸有快樂,就去觀身體呼吸;誰經行有快樂,就去經行。去觀察自己做什麼會有快樂,但不能是破戒的,比如罵人有快樂,但心並不能休息,一直在製造罵的內容。快樂是生起[定]的近因。如果工作時有快樂,就會有[定]用於工作;如果工作時沒有快樂、沒有[定],我們的心就想逃開,不想工作。所以,我們採用這種自然的[方法]來訓練,先認識我們跟什麼所緣在一起有快樂。比如,隆波修安般念有快樂,或修慈悲觀有快樂,就[選擇這禪法來]修。需要休息的時候,隆波就觀呼吸,唸誦佛陀、或唸誦慈心…。一旦抓住[原則],輕鬆自在地去唸誦或觀呼吸,心就會自行寧靜。竅門在於:一定讓心放鬆,輕鬆自在地去覺知所緣。
有人唸誦佛陀時,心想要寧靜、有貪心,這樣,心不會寧靜。我們用的是輕鬆自在的心去覺知輕鬆自在的所緣,輕鬆和輕鬆相遇,很快就會寧靜。比如隆波修習禪定要寧靜,一剎那就寧靜了,因為已牢牢知道原則:心放鬆。如果是苦悶的,怎麼唸佛陀佛陀,都不會寧靜的。又比如睡覺時,不停地想:「怎麼不快睡著?快睡呀!怎麼還不睡著?」如此,心不會睡著的,因為沒有快樂。想讓心休息,心一定要放鬆,選擇讓心有快樂而不破戒的所緣,以快樂的心去覺知有快樂的所緣。

Posted on: 2020/11/30 9:16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內觀新文分享
#16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了解心,了解法【154】
講者:隆波帕默尊者
地點:泰國解脫園寺
日期:2018年5月13日A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三、〈開發智慧的定〉
第二種是用於開發智慧的[定],心變成知者、覺醒者、喜悅者,心跟自己在一起。[第一種休息型的禪定,]需要寧靜的時候,唸佛陀,讓心跟佛陀在一起,或觀呼吸,讓心輕鬆自在地跟呼吸在一起,心就會獲得休息。但如果切換成[第二種]用於開發智慧的[定],仍修原來的禪法,但轉換一下視角:比如唸佛陀佛陀,不是為了讓心寧靜舒服,而是為了及時知道心散亂、跑去想事情了,用輕鬆的心去呼吸,不要過多地關注在呼吸上,關注的焦點是自己的心:呼吸時,心跑去想了,知道。心跑到呼吸上面,也知道——這是以心作為我們的目標,這樣就會獲得安住的心。如果以所緣呼吸作為對象,就會獲得寧靜。以呼吸作關注的焦點,帶領心和呼吸這所緣在一起,就得到寧靜型的[定],稱之為止禪,這是心寧靜於單一所緣的[定]。如果想獲得安住型的定,還是原來的禪法,稍微切換一下[焦點]:心是知者、覺醒者、喜悅者,這適於修習毗缽舍那。例如,[唸]佛陀佛陀,心跑去想了知道。[唸]佛陀佛陀,心散亂了也知道。[唸]佛陀佛陀,心寧靜也知道,這是以心作為目標。[觀]呼吸時,心跑去想了知道,心跑到呼吸上面,也知道。觀腹部升降時,心跑去想,知道。心跑到腹部上,也知道;經行時,心跑去想也知道,心緊盯在腳也知道,這樣不斷地及時知道,就會獲得第二種的[定],稱之為觀禪的[定]。
因為不停地及時去知道,心就不會跑,接下來,心能記得心跑掉的狀態,心跑去想知道、心常常跑去想知道,心能記得心跑掉的狀態,在跑掉的一瞬間,覺性會自行地捕捉到,因為覺性是源自於心能牢牢地記得[現象]。常常訓練觀心跑了知道、心跑了知道,接下來,心一旦跑掉,在沒有刻意的情狀下[自行覺知到],那時候,自動自發的覺性生起了。覺性捕捉到心跑掉的一瞬間,心就自動地不再跑掉。完全不用刻意、努力地去控制,如果刻意、努力地去控制,那是在造作,那叫散亂,心沒有快樂。心跑了,以覺性及時知道,心就會安住,[獲得定],因為心的跑掉是在[煩惱]的驅動下,也就是心散亂,什麼時候覺性生起,那時候[煩惱]不可能生起,煩惱不可能和覺性同步生起。及時知道心跑掉的瞬間,心就會安住,而且在沒有刻意下,會獲得[定],一瞬間的[定],那稱為「剎那定」。別看不起剎那定,大部分的阿羅漢是透過剎那定而來的,而不是進入很深的禪定。
總之,第一個是持五戒,每一天安排時間來修行,去訓練[定]。哪一天特別散亂,就帶領心,讓心放鬆地去覺知所緣,輕鬆自在地在舒服的所緣上休息,心就有快樂,獲得力量。心有力量後,就訓練心安住:修習一種禪法,及時地知道心——心跑了知道,心跑了知道,心跑去想了知道,跑去緊盯也知道。在覺知心跑了的一瞬間,心就不再跑掉,[定]會自行生起、安住,而且是在沒有任何刻意的情況下,並不是我們製造出來的。如果是刻意製造出來的,心沒有快樂,憋悶!那不是真正的[定]。
在[定]的因地上[用功],[定]的原因是有快樂,心就會寧靜,有快樂地去覺知有快樂的所緣,心就會寧靜。如果想讓心安住,就不斷地及時知道心跑掉:修行一種禪法,及時地知道心跑掉。心跑,也就是心散亂,如果常常知道,覺性就會生起——能記得心散亂的狀況,那一瞬間,覺性馬上生起,覺性生起的瞬間,散亂就會滅掉,一旦心不散亂,心就自行寧靜。記住,我們並沒有讓心寧靜,我們僅僅只是讓心不散亂,而讓心不散亂的方法就是用覺性去[守護]心,及時地知道心散亂。覺性的職責是[守護],在《阿毗達磨》裡教導:覺性是[守護]心。我們及時地知道心的散亂,覺性會生起,心會安住,安住型的[定]就會生起。這是最簡單的方法。還有另一種方法,透過進入禪定(二禪以上),但這會浪費時間,而且教了大家也不太做得到。所以用最簡單的方法——不斷地及時知道心跑掉,最後我們會獲得[剎那定]。

Posted on: 2020/12/1 10:40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內觀新文分享
#17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了解心,了解法【154】
講者:隆波帕默尊者
地點:泰國解脫園寺
日期:2018年5月13日A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四、〈開發智慧〉
之後,我們開發智慧。訓練了及時知道心:心跑了知道、心跑了知道,就透過這一點來開發智慧。心迷失、知道、安住,再迷失、再知道、再安住,別去呵護那安住的狀態,不用一直覺知自己。覺知一瞬間,再跑、再知道,再跑、再知道,接下來,知慧就會生起,就會看到:「知者的心是無常的,迷失的心也是無常的」。迷失的心沒有一直迷失,不停地會有知者的心間隔。迷失的心滅去,生起知者的心代替。迷失的心生起,取代知者的心。知者的心、迷失的心,不停地交替進行,智慧就會生起,看到:知者的心是無常的,迷失的心也是無常的,知者的心無法呵護,迷失的心也無法阻止。這樣去訓練,最後,我們會看到:「心自身也是無常的,知者的心是無常的,迷失的心是無常的,而且是無我的」。知者的心,我們無法掌控、無法製造,它的生起是有原因的。迷失的心,我們沒有刻意讓它迷,即使刻意地要覺知時都還在迷呢!這是對我們顯示無我。
按照隆波的教導,修習一種禪法,及時地知道心跑來跑去,用這個就可以開發智慧了——看到知者的心、迷失的心不停地交替生起。
世間一般的人有的只是迷失的心,起床一醒來就開始迷失了,一天只迷失一次,從醒來到睡著,一直是迷失的。如果我們像隆波教導的修行,修習一種禪法,佛陀、呼吸都行,心迷失了知道,心跑掉了知道,這樣,就會常常生起知者的心,知者的心就會把迷失的心切成片斷。以前我們迷失的心是持續非常長的,生滅生滅生滅,不停地持續,知者的心一旦生起,就會把迷失的心切斷,生命分成了兩段:之前是迷失的心,當下是知者的心,未來是迷失的心。我們的生命已經被切成一段一段的,[心的連續性]已經被切斷了,[以往]心的連續性蒙蔽了無常,[現在]我們看到了迷失的心是無常的,知者的心也是臨時的,又會變成迷失的心,心的連續性已經斷裂了,切成一段一段——知者的心是無常的,迷失的心是無常的。能這樣照見,我們已經契入毘缽舍那了。毘缽舍那的修行一定要看到三[實相]:無常、苦、無我。觀什麼都行,如果觀心,就看到心生滅、生滅——知者的心生了就滅,迷失的心生了就滅。就這麼去訓練,在不久的時間就可取得道果、涅槃,如果我們有[足夠的]波羅蜜的話。如果沒有的話,就要繼續累積。

Posted on: 2020/12/2 9:22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內觀新文分享
#18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了解心,了解法【154】
講者:隆波帕默尊者
地點:泰國解脫園寺
日期:2018年5月13日A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五、〈觀心是捷徑〉
祖師大德開示,修行最[短的]捷徑就是去觀自己的心。每一個悟道的人都是這麼講的,隆波所見過,包括阿姜摩訶布瓦尊者以及[上座部的高僧]。誰聽過隆布篤長老嗎?隆布篤長老累積著波羅蜜是為了以後要成佛。修行不棒的人,不可能成為菩薩。他教導:「修行最最短的捷徑就是去看自己的心。」隆布敦長老也教導:「心清楚地照見心,是道。」因此,祖師大德們全都都教導到心,除非有些人根器不適合觀心,才會教導去觀身。隆布蘇瓦長老說,他第一次去頂禮阿姜曼尊者時,阿姜曼尊者教導說:「能觀心就觀心,觀不了心就觀身,既無法觀心又無法觀身就去修奢摩他。」不停地去訓練,修習[奢摩他],是為了有力量,可以去觀心。觀身是為了什麼?觀身是為了看到心,觀心是為了見到法。法生起在心——善法生起在心,不善法生起在心,非常多的法是以心在覺知的——心是首腦,心是核心,心是所有法的主席,得到了心就得到了法,丟掉了心就丟掉了法。修行時認識了心就認識法,心迷失了也就是法消失了,阿姜曼尊者是這樣開示教導的。事實上,所有的祖師大德都會直接教導到心,但有的根器比較弱,就會先教導觀身,有的會教導唸誦佛陀,這取決於每個人原先的基礎。隆波去頂禮隆布敦長老時,[他]直接教觀心,包括後面見到隆布蒲尊者,同樣也是教導觀心,只是他們用的語言不一樣。隆布浦尊者講:「行住坐臥、吃喝說想,要有覺性。」行住坐臥吃喝說時,誰是指揮的人?心是指揮的人;誰是想的人?心是想的人,有覺性及時地知道心去想。所有的修行最後都會聚集到心,因此要學到捷徑,就及時地知道心。
需要休息的時候,修習一種禪法,以輕鬆快樂的心去覺知有快樂的所緣,它自己就會休息。比如睡眠時,心放鬆,它自己會睡著的,如果刻意的想睡著是睡不著的。刻意想有[定],怎麼也得不到[定]的,輕鬆自在地帶領心去,它自己會休息的。休息型的禪定就像睡著一樣,越想睡著,越睡不著,讓心放鬆,很快就睡著。在修休息型的[定]時,如果躺著就會睡著,要努力去打坐和經行,走來走去,以放鬆的心去觀身體在走,很快[定]就會生起,心就會寧靜。
訓練安住型的[定]來開發智慧,要及時地去知道心,心跑了知道,心跑了知道,就會把迷失切斷,切成一段一段,最後智慧就會生起,看到:迷失是無常的,知者也是無常的。當看到:「迷失或是覺知,無法被指揮」,這是看見無我——心不是我。隆波跟隆布敦長老修行時,看到心生滅、生滅;生起領悟時,看到心是無我的——心不是我,因為無法被指揮。心自己看到的。我們不用去選擇[無常、苦還是無我],我們僅僅是看到心生滅、生滅,不斷地看下去。至於心領悟時是無常、苦還是無我,這是心的事情,不是我們的事情,不用去教,不用去干預、干擾,它是自行進行的,我們只是不停地去觀。
觀心是修行最短的捷徑,為什麼?因為法生起在心,道果生起在心。但涅槃不[屬於]心,因為涅槃沒有生滅,涅槃是由心去感知的,涅槃無法由眼耳鼻舌身去感知。因此,心是首腦、法的核心,得到心就得到法,丟掉心就丟掉法。有的人要先觀身,因為無法直接觀心,觀身是為了什麼?阿姜曼尊者回答過了:觀身是為了看到心,觀心是為了什麼?觀心是為了見到法。[善法生起在心,屬於世間法,不善法生起在心,屬於世間法。]道果也是生起在心,那是屬於出世間法。因此,所有的法全都生起在心。我們不斷地學習,在心裡面學習,最後就會找到捷徑。
六、〈總結〉
要進行總結了:禪修的人要持五戒,每天安排時間修行,固定型式的用功,哪一天特別散亂,就用快樂的心去覺知有快樂的所緣,心就獲得休息;哪一天心的力量夠,就及時地去知道心離開禪修對象,跑了知道、跑了知道,就會獲得安住型的[定];哪一天心安住了,就去看生滅,知者的心是無常的,迷失的心是無常的,看它們生滅;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及時知道心。在固定型式修行只用到兩個——身跟心,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到的是六個根門——眼耳鼻舌身心,唯一的區別在這個地方。[在日常生活中]充分地發揮六個根門,眼見色,心生起苦、生起樂、生起好、生起壞,有覺性及時地知道,因為我們有固定型的訓練,不停地及時知道心跑掉、跑掉,有什麼感覺生起,就會自行覺知到。為什麼?所有的感覺都是緣自於心跑了,貪瞋癡全都是緣自於心先跑了,才會生起,如果心沒有跑掉,貪瞋癡不會生起。因為有貪瞋癡,如果刻意地呵護心的話,呵護沒有成功就會生氣。在日常生活中,接觸所緣,心跑去想,讓它們工作,不用去阻止,一旦接觸所緣後,心會動蕩,眼見色、耳朵聽到聲音、鼻子聞到味道、舌頭嚐到、身體觸到,心都會變化。心去想時,想到這件事有快樂,想到那件事有痛苦,不停及時地知道心的變化,我們就會看到心一直在演示無常。
在固定型式的修行時,心跟禪修所緣在一起,跑了知道、跑了知道,一會兒迷失,一會兒知道,一會兒迷失,一會兒知道,看到心的變化;在日常生活中,眼耳鼻舌身心去接觸所緣後,心也會變化:聽到讚美就會高興,聽到別人罵就會生氣,看到心是無常的,不停地在變化,在日常生活中就這樣用功。[下略]
【完】

Posted on: 2020/12/2 14:19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內觀新文分享
#19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176】學習現象的特性與共性

講者:隆波帕默尊者
地點:泰國解脫園寺
日期:2018年10月21日B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1.〈認得現象〉
用心地去修行,明白了修行的原則之後,一定要自己去做,如果不修行的話是不會得到什麼的。如果只是聽隆波講法,得到的只是記憶而已,靠的是記得,但是一會兒就會忘記了。修行時一定要去[認得現象]:認得名法和色法的[現象]是怎麼樣的。比如,我們認識的[現象]是身體在吸氣、身體在呼氣,我們可以覺知到。或者身體在行住坐臥,我們可以覺知到。不需要把身體分成地、水、火、風四界來覺知到,這個比較難,[因為需要用禪定]。比如,我們身體癢,要知道癢。心裡有快樂,這快樂就是一種[現象]。我們學法,就是要去學習這些真正的[現象]。
每個法的[現象]是不一樣的,比如,貪和瞋是不一樣的。迷失,有迷失自己的特徵,快樂有快樂自己的特點。痛苦也有痛苦自己的特徵。地水火風每個都有屬於自己的特徵。真正的[現象],這是我們用來修習毗婆舍那的,要去認識這些[現象]。雖然我們記得那些法,但是我們沒有看到真正的[現象],這是不行的。認識生氣嗎?誰認識生氣的舉一下手,很好。誰認識貪心的舉一下手,為什麼比認識生氣多呢?因為瞋心更容易被認識。誰認識迷失的?不錯。身體在笑要知道,這是色法在動。慢慢地去學習。這些法的[現象],色法有地、水、火、風四界,但是看到很難。這個「界」的學習比較難,一定要進入到真正的[定]才可以看到。比如,吸氣是冷的,呼氣是熱的。吸氣進去有地水火風嗎?有火嗎?呼吸裡面有這個熱的火。吸氣進去,然後呼氣出來,呼氣就比之前吸氣熱,有火元素進去,然後有火元素出來,但是觀這個界是比較難的。
比較容易的是觀動來動去的色身。看到呼氣的身體不是我,吸氣的身體不是我,一旦這樣看到,那所有的身都不是我了,行住坐臥的身體都不會是我了。所以我們只學習一部分就會知道全部,我們不需要學習每一種色法。色法一共二十八種,我們不需要全部都學習,能夠學習到什麼程度,就學到那個程度。
名法有心、心所。心是知者,是知道的那個。心所是伴隨著心生起的法的[現象],有五十二種,但是我們不用全部去學習。
又如色法中,男性跟女性是不一樣的,這就增加了一個,這在經論裡叫做「性根色」,這個比較難觀。…

Posted on: 2021/3/30 11:42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內觀新文分享
#20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176】學習現象的特性與共性
講者:隆波帕默尊者
地點:泰國解脫園寺
日期:2018年10月21日B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2.〈身念處三篇、認識名法〉
我們不需要學習每一種色,能夠學習到什麼程度,就學到那個程度。比如覺知呼氣的身體,行住坐臥的身體,動的色、停的色,這是佛陀為我們選的。在身念處的修行裡面,有三個篇章可以學習:安般念,還有四威儀,就是行住坐臥,以及正知篇。安般念,就是看到吸氣的身體不是我、呼氣的身體不是我。四威儀,就是看到行住坐臥的身體不是我,這些全部都不是我。正知篇,就是動的身體和停的身體都不是我,每天身體有的只是動和停而已。學習這些就已經可以了。這是關於身的學習,但是如果要去學習四界(或四大)的話,就比較難,如果沒有辦法進入到禪定,是沒辦法真正學習的。
名法看起來簡單一點,快樂認識嗎?痛苦認識嗎?貪心認識嗎?生氣認識嗎?嫉妒會嗎?或者小氣,這有非常多的[現象]。誰從來沒有嫉妒過,舉手看一下。從來沒有嫉妒過,那是好人。瞋心是個[現象],怎樣去辨別這個瞋心的[現象]呢?如果心裏有不舒服,這個就屬於瞋心,心就只有一種感覺,就是苦受。小氣是貪心還是瞋心呢?隆波以前講過了,大家知道答案,小氣的時候心裡沒有快樂,所以這個屬於瞋心。貪心生起的時候 ,分別有兩種感覺,一種是樂受,一種是捨受。貪心生起的時候,可能有樂受或者有捨受。善心生起的時候也是有樂受或者有捨受。所以有時分別很難,這個人明明是貪心但是看起來好像是善心。比如聽隆波講法,心裡很沉醉而有快樂,但是如果快樂而不知道快樂,這就沒有覺性,這已經是貪心了。什麼時候沒有覺性,那個時候肯定不是善心。
當我們去看心有貪和心沒有貪,或者去看這個苦受、樂受時,心裡快樂並不表示一定是善心,因為有可能心裡是貪心。誰有以前戀愛過的?在非常熱戀時,陶醉其中,這個是貪,就是完全沉浸在裡面,心已經迷了,心已經跑掉了,這個是煩惱,不是什麼善法。

3.〈七十二種真正的現象〉
我們要認得的是那些真正的現象(真實法),簡單來講有[七十二]種,但是不需要記得每一樣。「涅槃」我們現在還沒認得。另外兩種是心和色。心是一種。色一共有十八種真實色法。跟心同步生起的心所有五十二種。我們現在不需要全部去明白他們,我們有什麼就去看什麼。如果我們是瞋心型的人,就像佛陀教導的:心有瞋的時候知道有瞋,心沒有瞋知道心沒有瞋,只是這樣去覺知就可以了。非常簡單。如果我們是貪心型的人,就去看心有貪和心沒有貪:心有貪的時候知道心有貪;心沒有貪知道心沒有貪。或者有些人是迷失型的,心有癡而迷失了,那就:心有癡知道心有癡;心沒有癡知道心沒有癡,都及時地知道。就這樣去看,其實沒有幾種。只去看我們有的那些,誰是非常容易貪的,舉手舉得高一點。誰是瞋心非常厲害的?感覺到了嗎?之前舉貪的也有,因為心是一會兒貪、一會兒瞋,貪了之後沒有得到、沒有滿意,然後瞋心就生起了。心是很容易迷失的,每個人都是這樣的;所有的人類,如果不是阿羅漢的話,基本上每天都在迷失。
要老老實實去看這些[現象],貪了知道;生氣了知道;迷失了也知道,散亂也知道,鬱悶也知道。快樂知道,痛苦也知道,或者不苦不樂也知道,只是去覺知這些就已經可以了。我們需要去知道的名法,只是這點而已,並不多的。知道什麼呢?就是佛陀為我們指出的:「心有貪知道心有貪;心沒有貪知道心沒有貪」,這是第一個。「心有瞋知道心有瞋,心沒有瞋知道心沒有瞋」,這是第二個。然後是「心有癡和心無癡,心散亂和心鬱悶」,只是這樣而已。再簡單一點,就是去覺知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捨受)。如果可以覺知這些,基本上就可以覺知心中的感受了。
受蘊是五十二心所當中的一種,分苦受、樂受、捨受。另外一種是想蘊,就是記憶和界定。另外一種是行蘊,就是造作好、造作壞、造作不好不壞,一天到晚都在造作的就是行蘊。

【註解】
(1)七十二種真實法:18真實色、52心所法,1心、1涅槃。
(2)二十八色的二分法:18真實色(完成色,它們以業,心,時節,或食為因而生起)以及10非真實色(非完成色)。
◎18真實色(完成色):
四大種: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五淨色:眼淨色,耳淨色,鼻淨色,舌淨色,身淨色。
四境色:顏色,聲,香,味。[觸則歸大種:地界、火界、風界]
餘五色:1食素1命根色1心處色1女性色1男性色。
◎十種非真實色:空界、身表、語表、輕快性、柔軟性、適業性、色積集、色相續性、色老性、色無常性。

Posted on: 2021/3/30 21:20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1) 2 »



You can view topic.
You cannot start a new topic.
You cannot reply to posts.
You cannot edit your posts.
You cannot delete your posts.
You cannot add new polls.
You cannot vote in polls.
You cannot attach files to posts.
You cannot post without approval.
You cannot use topic type.
You cannot use HTML syntax.
You cannot use signature.
You cannot create pdf.
You cannot get print page.

[Advanced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