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 now ! Login
主選單


Browsing this Thread:   1 Anonymous Users






【隆波帕默的禪修經驗談】最新分享
#1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最新分享【隆波帕默的禪修經驗談】見:
內觀教育禪林編
http://www.ss.ncu.edu.tw/~calin/textbook2008/2.pdf

Posted on: 2020/6/24 11:34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隆波帕默的禪修經驗談】最新分享
#2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覺性是戒定慧的基礎》隆波帕默尊者開示1
內觀教育禪林整理
修行一定要了解修行的核心原則,然後去動手實踐。修行的核心原則,首先就是要訓練覺性,訓練覺性生起的方法就是修習四念處,比如,我們不斷的去[覺知]:(1)身體呼氣,覺知;身體吸氣,覺知。不停的去覺知自己:身體行、住、坐、臥,不停的覺知。不停的去訓練覺知:身體動、身體停,不斷的去覺知。身體有快樂,身體有痛苦,也不斷的去覺知。(2)心有快樂、心有痛苦,心不苦不樂,也不斷的去覺知。心貪也覺知,心不貪,也去覺知;心生氣、心不生氣,心迷失、心不迷失,也去覺知。心散亂、心萎靡不振,也去覺知,就只是覺知,覺知身、心的存在。
起步階段的時候,就像隆波講的,要覺知的內容,可以很多選擇。早期訓練的時候,為了讓覺性提升,去覺知那些[現象],某一對就可以了,比如,(1)去覺知呼氣的身體和吸氣的身體,這一對、這一組。身體的行、住、坐、臥,這個也稱之為一組,行不同於坐、不同於臥,看著身體的運動變化,在四個姿勢的變化,這個稱之為相對的法。(相對,並不是泰文。)一對其實就是可以相互對比,可以變來變去。(2)苦跟樂,也是一對。就去訓練[覺知]某一對。心裡面的[煩惱]很多,例如,瞋心特別重,我們就去觀生氣和不生氣的心。我們若是貪心很重,碰到什麼都想得到,我們就去看這一對,也就是去看心貪和心無貪:一會兒想要一會兒不想要,一會兒想要一會兒沒什麼感覺。或者我們的心喜歡散亂,散亂於跑去想這個事情、跑去想那個事情,一直在迷失,這個和有覺知自己而不迷失,也是一對。心散亂和心萎靡不振也是一對。要去[覺知] 對我們來講最常生起的那個[現象]:每一個人不同,有的人看到瞋心,因為瞋心很重很容易觀,眼、耳、鼻、舌、身、心,每一次接觸到所緣,瞋心都會生起,就去訓練知道瞋心,瞋心一生起就知道。一旦我們觀察到,生氣就會滅去,這個生氣滅去了消失了。一整天就只訓練這個:眼、耳、鼻、舌、身、心,一接觸所緣,瞋心生起了就知道。我們就只是覺知,不去干預它,瞋心會生也生會滅,我們就看到它生滅,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複去看[這現象(指生氣)],接下來心就能夠牢牢的記得[這現象],比如我們一整天心裡在生氣、煩躁:生氣了知道,一點不爽也知道,心裡不舒服也知道。生氣不停地往外冒,就常常地去覺知,接下來,一旦生氣,一旦不滿意,哪怕一露尾巴(剛要生氣)就覺知到了,而且是在沒有刻意的情況下覺知到(這是品質好的覺性!)。起步的階段需要有些刻意,要人為地不斷去覺知,瞋心重的人就不停的去看,心一會兒生氣一會兒消失,心一會兒生氣一會兒消失。貪心重的人就去看,心一會兒想要,一會兒想要又消失了。瞋心重的人,常常去看瞋心,接下來,生氣的瞬間,覺性[自動]生起了!非常重要的是我們修行要得到覺性。貪心重的人一會兒貪一會兒消失,常常的去看。心就能夠記得貪的面貌,將來貪心一動,覺性自行就會生起,覺性能及時地捕捉到:有什麼東西發生在身、有什麼東西發生在心。這樣提升的第一個就是覺性,不停地去覺知。

Posted on: 2020/6/26 10:46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隆波帕默的禪修經驗談】最新分享
#3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覺性是戒定慧的基礎》隆波帕默尊者開示2
內觀教育禪林整理
如果我們有正確的覺性,緊隨而來的,我們就會得到正確的[定,接下來我們就可以提升智慧]。我們能夠正確地覺知,如其本來面目地覺知[現象],心就會自動自發的安住。有的人,觀不出來心安住,高僧大德怎麼去教導?心沒有安住的時候及時地去知道!心沒有安住,就是心迷失心跑掉,不停的在動盪不安,一會兒跑到眼根,一會兒跑到耳根,一會兒跑到鼻根、舌根、身根,一會兒跑去想,不停的跑來跑去,心不停的在動盪不安,沒有安住。此時高僧大德就教導,讓我們及時地去知道,心沒有安住的時候,心跑去看及時地知道,心跑去聽及時地知道,心就會安住起來不跑了。心跑掉其實也是一種[現象],如果能夠及時地知道心跑掉了,就等於我們正確的如其本來面目的知道[現象],安住的這個狀態就會生起。如果明白這個原則,就什麼[現象]都可以[觀照],不僅僅只是心跑掉的這個[現象],貪生了知道貪,如果正確的覺知,心就會安住。覺性及時地知道生起了貪心,心安住,變成了觀者,就會自行安住。如果我們抓不住安住的狀態,就去及時地知道心沒有安住的狀態,心跑掉,跑到眼耳鼻舌身心,心跑到法,意思就是心跑去想,這個是最頻繁生起的,因此絕大部份高僧大德,他們都會去及時地知道心跑去想。
隆布敦長老也開示說,「心跑去想,想多少也不知道,停止想才會知道」,但是必須仰賴於想,就是放心去想,依然心跑去想、心迷失跑掉了,要有覺性地即時知道,因為常常的看到「迷失是這樣子的狀況」,覺性即時地知道迷失的狀態,心就會自動自發地安住。所以他才會開示說,「想多少也不知道,停止想才會知道」,但是必須仰賴於想,我們及時地知道「心迷失」的時候,那時候已經沒有想了。
隆波田長老也教導說,這個想就像老鼠,覺性就像貓,那個念頭一生起來就會跟著跑,然後貓這個覺性就會抓住老鼠,老鼠跑不掉了,念頭一旦停止,知者就會生起。
牢牢抓住原則,知者的生起不僅僅只是心裡及時地知道心跑去想,及時地知道心去聽、去看、去聞,去跑到聞、去嚐、去觸,心同樣也會安住,及時地知道生起了貪心,心也會安住,及時地知道生起了瞋心,心也會安住,及時地知道生起了迷失,心也會安住。及時地知道苦樂、生起了苦樂,心也會安住。及時地知道當下這一個身體在呼氣還是吸氣,心也會安住變成觀者,看到身體在呼吸,有覺性地知道身體在呼氣,心就安住,變成觀者,同樣都可以獲得[定]。因此,正確的[定]仰賴於正確的覺性,讓它生起。佛陀曾經開示說,好的覺性、圓滿的覺性,會讓[定]圓滿。我們提升覺性,就會獲得[定],會自動自發地獲得[定]。


Posted on: 2020/6/28 13:49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隆波帕默的禪修經驗談】最新分享
#4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覺性是戒定慧的基礎》隆波帕默尊者開示3
內觀教育禪林整理
訓練不停的去觀[現象],佛陀為我們介紹的[現象],就是在四念處裡面的那些。在四念處裡面有一些篇幅,是為了奢摩他。有的只是一味的奢摩他,有的是奢摩他也是毗缽舍那,比如安般念,修成奢摩他也可以,修成毗缽舍那也行。觀心,既有奢摩他,也有毗缽舍那。因此在四念處裡面,含括了奢摩他,也含括了毗缽舍那。但是我們此刻還沒有講到毗缽舍那與奢摩他,我們只是講到覺性。
覺性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只要是缺乏了覺性,戒也不存在、[定]也不存在、慧也沒有。一旦沒有戒定慧,解脫也就是道果,不可能生起,道果不生起,解脫的知見,也就是知道什麼[煩惱]已經斷、什麼[煩惱]還沒斷,不可能生起。如果是阿羅漢,就會清楚的照見涅槃,就會認識涅槃:它就在我們的眼前,圓滿無缺,不用送心進涅槃。有的人教導說,涅槃就像某一個世間,我們要去的時候,我們就想到,我們心就會跑到那個涅槃裡面去。那個不是涅槃,那個不是佛陀開示的涅槃,那個是梵天外道的涅槃。
我們要訓練覺性,覺性的生起是因為心能夠牢牢記得[現象],心要想能夠牢牢記得[現象],我們要能常常的看到[現象],首先我們要常常的訓練看[現象]:身體呼氣覺知,身體吸氣覺知,常常的去看,接下來,生氣一旦生起,忘了自己,想要打人了,然後呼吸急促,類似我們要用到力量的時候,呼吸就會加速,又如,貪欲很重的時候,呼吸也會急促,因此,[煩惱]生起,呼吸就會加重,我們曾經訓練及時地知道呼吸,現在呼吸一旦加重,覺性會自行生起,[煩惱]自然會滅去,因為覺性已經生起了。我們訓練常常去觀[現象]。去觀[現象]時,去觀我們所擅長的某一對就可以了,擅長於觀身體,就去觀身,觀身可以從好幾個角度看,不用看身體裡面的所有一切,比如說只需要看當下身體是在呼氣或是吸氣,這一對就夠了。如果不喜歡觀呼吸,有的人去看身體的行住坐臥。比如當下這個身體坐著,去感覺。就只是感覺身體坐著,就只是去感覺。
〔不要讓心變得一本正經的。問題就在這個地方,因為我們太虛偽了,要裝出修行的樣子,這太虛偽了,必須要這麼坐,先把身體打壓,坐的規規矩矩的,坐到位了之後,讓心一動不動的,然後再觀身體坐,這個根本是不懂事!〕當下已經坐著了,只需要身體坐著,這麼坐也行。你們還記得隆波坤尊者怎麼坐的嗎?要修給你們看嗎?他是蹲著坐的那種,蹲著的方式很困難,但是那個姿勢他很舒服,而且他的[定]很容易生起,什麼姿勢很舒服他就坐。必須要擺姿勢才能感覺嗎?不用。去感覺身體,感覺身體這裡痠那裡痛那裡癢,試著去看,一會兒看,隆波越這麼講,那個癢越快,為什麼剛才不癢?剛才癢,但是沒有感覺,已經抓完了,現在隆波一提醒說,身體癢,才關注了,這裡有癢,全身開始癢了,就關注了,有興趣了。

Posted on: 2020/7/23 9:20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隆波帕默的禪修經驗談】最新分享
#5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覺性是戒定慧的基礎》隆波帕默尊者開示5
內觀教育禪林整理
我們的心,有什麼[煩惱]生起,我們不停的去覺知,我們自己能夠意識到,我們是貪心重的人還是瞋心重的人。誰知道自己瞋心很重的,有嗎?誰意識到自己是貪心重的人?想這個想那個,誰意識到自己是迷失的人,心一整天走神,在發呆的?有的人舉了三次手,很好,看到[煩惱]很多。看得出來,每一個人不一樣。

每個人都有貪瞋痴,如果我們是貪心重的人,貪心頻繁的生起,貪心一直在染污我們的心,我們就透過奢摩他先對付它。奢摩他對於那些貪心重的人,譬如我們喜歡女人,非常非常喜歡,見到每一個都喜歡,我們就去做不淨觀,漂亮的美女僅僅只是皮膚、頭髮、指甲漂亮,如果她不停的流膿往外面流,如果掉了牙齒,她的漂亮就不存在了,僅僅只是頭髮、牙齒、皮膚漂亮,因此出家的話,剃度師就會引導觀頭髮、皮膚、牙齒,這樣我們就可以戰勝貪欲。
如果我們貪心很重,想出名,想有錢,就去思維死亡,你多麽厲害,最後也會死。在大城府時期,國王死了,就用黃金的棺材裝在裡面,做大的佛塔,一旦被別人盜墓,就會把骨頭扔掉,他的骨頭跟普通的骨頭一樣,跟雞的骨頭、牛的骨頭沒什麼區別。假設我們非常的偉大,誰都很恭敬尊重,最後不尊重了,他只是把你的黃金全搶走了。看嘛,無論你多麽偉大,時間一過去,根本沒有人認識你,像現在你碰到大城府時期那些大人物的骨頭,你會合掌頂禮嗎?有一種人會拿,他在骨頭裡面找彩票的號碼。一般的人碰到骨頭的話,會用腳去採那個骨頭。
有一個人是隆波的同事,很年輕時一起去修行,去頂禮高僧大德。有一天去一個寺廟,隆波坤帶另一個師父一起過去,去頂禮隆波貼長老,然後就去他的下院,那個人走過去,去到墳場,看到骨頭,想說這什麼骨頭,用這個腳去踩一踩,真的是人的骨頭,根本沒在意。晚上回到寺廟睡覺,隆波坤長老就跟他講說,今天晚上,你換一個寺廟睡覺,不要睡在樹底下。一般的時候都是在樹底下睡的,就是搭一個帳篷。他命令說,今天晚上你們不能夠住在樹底下。想說這很奇怪,一般都在樹底下搭帳篷,因為他命令了就在空曠的地方去搭帳篷。到了晚上,聽到有人走路的聲音,蹦蹦,不停地走來走去的,打開帳篷看是誰,沒有人,帳篷關上,隆波就去打坐,還是有人在走,走來走去的,因為看到隆波沒有興趣,不注意他,他就把自己變大,那個腳特別特別大,一腳踩到帳篷一點都不剩的,然後隆波入[定],他進不來,那個鬼努力的要打,但是打不了,因為隆波可以入定,最後靜坐得差不多了,就該睡覺,正準備躺下來,狂風暴雨來了,特別強的狂風暴雨,很多樹都倒下來。想起隆波坤長老所說,如果在樹底下,肯定給樹砸了,那個鬼可以用力量把樹給推倒。第二天早上起床看到,寮房帳篷周圍全是各種各樣的樹木倒下。好玩嗎?好玩。這怎麼辦?好玩了要知道好玩。

Posted on: 2020/7/24 17:48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隆波帕默的禪修經驗談】最新分享
#6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覺性是戒定慧的基礎》隆波帕默尊者6
內觀教育禪林整理
要努力,一直要努力,要不停的去覺知,身體呼氣覺知,身體行住坐臥覺知,身體動、身體停,左轉、右轉覺知。甜甜的笑,看到身體笑,去覺知,就只是感覺,用心在感覺,不停地去感覺,接下來,就提升我們的覺知去界定:我們感覺的身體不是我,那是被覺知、被觀察的對象。我們提升我們的界定、定義。最開始只是去感覺,接下來,我們加入「好的想蘊」,就是從三法印(實相)的角度去界定,去觀坐著的身體不是我。最開始先思維也行,一旦心自己看到的時候,就只是去感覺,最開始我們只是感覺身體的行住坐臥,我們不停的訓練,去界定:坐著的身體不是我,就好像是某一個被心臨時借住的一個外殼,我們不停這麼去思維,是在鋪路,讓想蘊去看待,一旦想蘊懂得界定,就只去感覺,感覺到身體不是我,是一個外殼,是一個洞穴,僅僅是物質,不是我,不是人,不是眾生。不停的去觀察,這個心就開始契入毗缽舍那。毗缽舍那必須仰賴於正確的想蘊,才可以修習毗缽舍那。有的人混水摸魚說,想蘊是毗缽舍那的天敵。如果把無常的界定為常,不快樂的界定是快樂,不是我把它界定成我,這個稱之為「顛倒的想蘊」,凡夫都有。我們要提升,提升我們的界定,界定這個身體是無常,身體只是一堆物質,不是我。最開始我們用覺性,常常的去覺知身體,就只是覺知身體,一旦覺知到非常嫻熟,身體一動就覺知,我們就進一步的去界定,這個動來動去的身體不是我,好像一個機器人。就好像一個機器人不停地動來動去,心是命令的人。不停的去觀,接下來,不用刻意去界定,就會自己意識到身體不是我,感覺到身體不是我。
誰曾經刷牙的時候,感覺到這個手不是我的,有嗎?從理論上面來講,刷牙是最頻繁的,刷牙的時候就會感覺到,手這一段不是我,如果來聞聞,聞的時候就會感到手不是我。去訓練,別讓心呆滯的。像那個(學員)心是呆滯的,這個根本是不懂事,當下笑了,要看到那個笑的不是我。
要訓練覺知,最開始要提升覺性,接下來去提升智慧,透過界定,能自行界定的時候,就是毗缽舍那了。已經說過了,覺性正確的時候,正確的[定]就會生起,大家跟得上嗎?今天是舊生的禪修班,所以隆波教的更加細一點。大家一定要去實踐,如果能夠離苦的話,一定要在今生就離苦。如果做不到,就讓苦減少一點。這個世間充滿了苦,去到梵天是不難的,證到三果的時候就會到達梵天。如果這個做不到的話,那就證初果,或是二果,可以在上面(欲界天)繼續修行。這個世間會越來越難生存,局勢不停的在變,曾經賺錢很容易,以前爺爺奶奶給我們留下了遺產,現在的事業有時候三個月就破產了,已經全部都變了。我們現在要想跟得上的話,就很累。不跟著它,修行讓自己逃掉算了。讓很享受這個世間的人,讓他們繼續待在裡面,真的好可憐,但是也要先可憐我們自己,要去用功修行。(完)


Posted on: 2020/7/25 9:25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隆波帕默的禪修經驗談】最新分享
#7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正確的定》
【寧靜型的定和安住型的定】摘自隆波帕默的〈修行要領〉
◎讓心寧靜的定,其特徵是:心是一,所緣是一,心與所緣待在一起。
比如,心與佛號寧靜地待在一起,不跑去別處。
或者,心只與呼吸待在一起,不跑到他處。
心是一,所緣也是一,即刻就獲得寧靜。
因此,寧靜型的定的特徵是:心是一,所緣也是一,一對一,依偎在一起。
◎而用於開發智慧的定,其特徵是:心是一,即安住而獨立自主;所緣可以是成千上萬。如此將會看見所緣始終不停地變化。
“所緣”是一個專業術語,即“所觀”。被心覺知的事物,稱之為“所緣”。
心是什麼?心是“能觀”。所緣是“所觀”。兩者即為“能觀”與“所觀”。

Posted on: 2020/7/25 18:06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隆波帕默的禪修經驗談】最新分享
#8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兩項要領】摘自隆波帕默的〈心的訓練〉
(1)如果要讓心寧靜下來,就帶領心持續地與讓它感到快樂的單一所緣在一起, 常常地覺知。
(2)如果需要讓心安住,成為“知者、覺醒者、喜悅者”,就要有覺性及時地知道“心跑了”,及時知道“沒有安住的心”,在及時知道的一瞬間,心會自動安住,既得到了定,也收穫了覺性,所以必須用功。

Posted on: 2020/7/26 7:03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隆波帕默的禪修經驗談】最新分享
#9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兩項訓練】摘自隆波帕默的〈心的訓練〉
◎讓心準備好來開發智慧,共有兩項訓練:
第一項,訓練讓心獲得力量。第二項,訓練讓心具有品質。
(1)訓練讓心有力量,就是帶領心持續與單一所緣在一起。
(2)訓練讓心具有品質,就要有覺性地及時知道“心跑了”,心就會安住,具備了去開發智慧的品質。

Posted on: 2020/7/27 22:26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隆波帕默的禪修經驗談】最新分享
#10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安住型的定】摘自隆波帕默的〈修行要領〉
◎更殊勝的定,僅存於佛教之中,即“心安住成為知者、覺醒者、喜悅者”的定。大家去查閱字典,“定”並沒有譯成“寧靜”,“定”的正確釋義是“安住”。大部分人一想到定,都只想到寧靜,太過於膚淺了,寧靜型的定僅用於休息,最重要的定是心安住的定。如果心從未安住過,是無論如何也想像不到這種殊勝的定的。
◎泰文有一個簡單的說法,“心安住”就是“心與自己在一起”。即沒有忘記自己:有身覺知身,有心覺知心。心與自己在一起,並未遊蕩去別處。這樣的定是最殊勝的,可用于開發智慧。心與自己在一起之後,才能探究身心的實相。探究身的實相,探究心的實相,稱為“修習毗缽舍那”,僅存於佛教。不修習毗缽舍那,就不可能體證道與果。無論禪定如何精湛,心如何寧靜與快樂,都無法證悟道與果,那完全是兩回事。
◎正如佛陀在尚未覺悟成佛之前(悉達多太子),兒時也曾經打坐,禪坐之後,心安住起來,那時只是證到初禪(安住型),然後就忘得一乾二淨,這實屬修行人的常態——如果前生修行過,孩提時代就會顯現出來,但是會再次忘記。
◎悉達多太子出家後跟隨隱士們學習,修習來到八定(寧靜型),卻發現那不是出路。抵達八定一定要經過初禪,為什麼初禪的時候對,八定卻不然呢?因為兩者是全然不同的禪定。悉達多太子跟隨隱士們學習的是讓心有寧靜和快樂的禪定,而用於開發智慧的,則是心安住的定。

Posted on: 2020/7/29 7:09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隆波帕默的禪修經驗談】最新分享
#11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如理正思維》隆波帕默尊者開示
地點:泰國解脫園寺
日期:2018年5月12日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1.〈親近高僧大德〉
現在我們去到哪裡都很方便,以前隆波去跟祖師大德學法,要坐火車、坐公共汽車,還要繼續轉車,因為他們往往不在城市。只有兩位法師是在城市,一個是隆波蒲尊者,他在火車站後面;隆布敦長老是在城市,大部分祖師大德都是在偏遠地區,有時候要跟他們學習,都要做計劃,等到放假比較長的[日子],去到[他們偏遠]地方的時候,已經沒有了力氣,這是很正常的,但是心有快樂,能夠親近高僧大德。心裡面有時候也會不舒服,例如去頂禮隆波信長老非常的難,要做很長的計畫,到了[寺院]地點的時候,[法師]們說他去曼谷了,這時特別的心痛,因為我是從曼谷來的…。要想能夠見法,也是一樣坎坎坷坷、跌跌撞撞的,但是現在[交通]很方便,有麵包車可以帶大家來,因為大家已經了解得非常清楚,知道隆波在寺廟,所以安排麵包車,來了就可以見到。以前去頂禮祖師大德,根本不知道會不會見得到,那時候比較偏遠的地方沒有電話,只能冒險,有時根本沒有見到。如果沒有見到怎麼辦?沒有見到就自己修自己的行,到了時間就回去,有時回到家已經是凌晨了;當聽到在隆波剛離開寺廟後,那長老就回來了,知道了特別心痛啊。要想見到法,很是艱難,但是怎麼樣也不會像祖師大德那麼艱難,祖師大德那一代,他們不停地行腳去找,比如他們想要去找阿姜曼尊者,都是行腳,而且根本不知道他在哪裡,只是知道可能最近去老撾(寮國)了,或是這段時期可能去北方了。去找北方的人可不容易,全部都是森林,他們不停地行腳,有的人甚至是直接到了緬甸,或者到了印度,[因為萬一阿姜曼尊者去了,可以途中碰到]。他們需要法,他們不停地行腳去找高僧大德,因此以前的高僧大德們非常堅強、非常的強大,比我們現在堅強多了。我們很容易、很舒服,尤其是這個時代,網路一打開就可以聽法了,非常舒服,什麼東西很容易得到,就沒有很大的價值。以前去頂禮高僧大德,很難找,他們教導什麼,我們就會努力拼命地記,那時不能用筆記,錄音也不讓,一定要用心去聽,拼命記住,而後用筆記下來。隆波從祖師大德們記了很多筆記,但是搬了幾次家,不知道去哪裡了,學了很多很殊勝的法,因為想見法,就努力去學。
我們從祖師大德學的其實是理論。有些修行人一直在抗拒,不想學理論,不知道去聽高僧大德們的講法其實是學習理論,因為我們沒有靠自己動手修行,那個精進只是高僧大德他們自己的親身經歷,[不是我們的]。
比如隆波那時不停地在找法,也看了三藏經典,看了之後特別的氣餒,一整個櫃子裡都是經書,但是動手修行怎麼動手?隆波讀三藏讀了好幾遍,拼命地讀,想著怎麼修行?但是抓不住核心,透過祖師大德才了解到修行的核心。隆波透過隆波李尊者學到的是奢摩他,那是49年前,學了奢摩他。他教導隆波修習安般念,那個時候還沒有契入到毘缽舍那,因為兩年後他就圓寂了。隆波沒有高僧大德指導,就不停的自己去找了,去讀三藏經典讀,但是不知道怎麼動手[去修],不停地修習禪定。想著多多修習禪定,有一天就會契入到正道,可以證悟道果。但是修了很久也沒有任何的成效,就去讀那些祖師大德們教導的法,例如,[某某某教導]思維身體,隆波就去思維身體,因為隆波的禪定很好,思維沒有幾分鐘,心完全集中下來,身體徹底的爆炸,徹底的消失,結果無法繼續進步了,因為沒有了身體,不知道怎麼觀了。因為不知道修行的核心原則,讀了一些理論,讀了各式各樣的經典,但是不知道進一步應該怎麼修行。

Posted on: 2020/7/30 8:52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隆波帕默的禪修經驗談】最新分享
#12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2.〈隆布敦長老的指點〉
大概26年前,才見到隆布敦長老,他教導觀心。我們去見到高僧大德有個好處,我們學習了理論,祖師大德們能為我們選擇哪一部分的理論。如果自己去讀、自己去找,法是非常的多的,不知道怎麼動手,高僧大德們有自己的經驗,能為我們選擇,所以只用幾句話。
隆布敦長老在教導前,他先靜靜的打坐幾乎一個小時,然後才睜開眼睛。那時以為他年齡大,吃完飯睡著了,事實上,他是在檢查我們以往的經歷,接下來應該修行什麼,才可以進一步的提升。這是仰賴於高僧大德們為我們選擇哪些法。他睜開眼睛就教導:「修行不難,難的是那些不修行的人,已經讀了很多的書了,從現在開始讀自己的心,如果能夠讀自己的心,接下來就會看到四聖諦,就會看到心。知道心往外送是苦的原因,心往外送的結果是苦,心清楚的照見到心是道,心清楚的照見到心的結果是滅。」他說,去用功修行就會明白四聖諦、心的四聖諦。四聖諦有很多[修法],但是隆布敦為隆波選了只選心的四聖諦,因為他教導隆波觀心。
我們跟長老學的事實上就是理論,但是長老透過自己的經驗和能力做了選擇。隆布敦長老教導每個弟子都不同:
(1)有的教導他觀身,比如教導隆波坤觀一根頭髮,兩根頭髮都不可以,只能觀一根頭髮。隆波坤曾經分享,他說他最開始頂禮長老的時候,聽說長老教導別人教了很多方法,非常的神奇,但是來到他的時候,只教他去思維一根頭髮。他特別的傷心,認為祖師大德偏心,只給自己一點點的法,只是一根頭髮而已。他不要、他不修,然後離開蘇林府去到別的地方,去用功三個月,在三個月內什麼都沒有得到,他是不停地思維身體,然後讓心不停地燒身體,但是燒不起來,只是稍微有一點火火的感覺而已,怎麼也不會燒起來。安居結束後回到蘇林府,依然沒有看一根頭髮,經過一段時間後,準備要跟長老做禪修報告,想到長老要自己觀一根頭髮,他就開始觀一根頭髮:頭髮是這樣的形狀、是這樣的顏色、是這樣的味道,進行思維,心就集中進入禪定了。當他看一根頭髮,並[不是修習毘缽舍那],看頭髮有這樣的形狀,這是色遍,顏色是色遍,有味道,不停的思維,是不淨觀,這是奢摩他,但是他適合這個禪法,他思維一根頭髮,心馬上進入禪定。接著他去頂禮隆布敦長老,去聽開發智慧的法[修習毘缽舍那],他就明白了。
(2)有的人是觀骨頭,[隆布敦長老教導隆波訥]觀骨頭[修奢摩他],他經行的時候,看這個骨頭在走,而且還有骨頭的禪相,前面、後面、左邊、右邊、後面,總共五副骨架在走,他的心也進入禪定了。接著去聽開發智慧的法[修習毘缽舍那],他就可以開發智慧了。
(3)隆波也去頂禮隆布敦長老,但是根本不教奢摩他,而是直接教導開發智慧,因為隆波從小就開始修習禪定,心寧靜安住,成為知者、覺醒者、喜悅者。他直接點目標,直接要隆波去觀自己的心,但是隆波觀錯了三個月,讓心寧靜,靜如止水,讓心空,以為觀心沒有別的,就只有心,所有的感覺、念頭生起時,全把它們清掉,只剩下心,心一直獨顯三個月,然後去頂禮長老。長老說:「你修錯了,你不是觀心,你是在干擾心運作的狀態,心的自然狀態是一直想、演繹、造作,但是你做到讓它不想、不演繹、不造作,你一直在專修那種空、寧靜而已。你修錯了,再重新去觀!」
長老根本沒有教得很細,要自己去觀。隆波只能自己來審視:「長老說我只是呵護心、在干擾心,要去觀看!」隆波就想:比如我們看書、我們看電影,那個書是什麼樣子,我們就那樣子去看,電影是什麼樣子,我們就那樣子去看。這個看的意思就是,現象是什麼樣子,我們就那樣子看到,不是讓我們去寫書,只是讓我們去讀書。我們讀書的時候,我們並不是作者,也不是讓我們去評論這個書,我們並不是評論家,我們只是讀者,書裡面[有情節]我們就去讀愛恨情仇,是什麼樣子的我們就去知道,悲傷的我們也去讀,是什麼樣子的我們就去讀。觀心也就是像讀書,我們不去裝飾,我們不是評論家,心是怎麼樣子的就知道是那個樣子的。心快樂,知道快樂,而且慢慢去觀察,快樂是被覺知的對象,覺知快樂的心是在旁邊旁觀的,快樂生起之後也會滅去。覺知快樂的心跟快樂是同步生起的,同樣都是生了就滅。心有痛苦生起,就看到痛苦是被覺知的對象,不是心,心是觀者,看到痛苦本身是無常、苦、無我的;作為觀者的心也是無常、苦與無我,因為心一會兒變成知者,一會而變成想者,心自身也是無常的,有時候變成好人的心、有時候變成壞蛋的心,有時候變成貪瞋癡的心,有時候又變成善心,心自身是不停地在變化,那些被心覺知的對象也是不停地在變化。就這樣不停地觀察下去,觀了四個月,心就明白了心,心看見了心,知道它是一種現象,它不是人、不是我、不是眾生。最初開始明白心的時候,甚至是感嘆!心自己會感嘆說:「噯!心不是我!」還有個「噯」。很奇怪,它特別震撼,説「心不是我!」以前一直認為心是我,所以才會帶它去修行,這樣才可以讓我們好、讓我們快樂,這樣才可以離苦。但是無緣無故修行了之後,心會教導說:「心不是我!」
隆波去給長老做禪修報告,給他分享,剛開始要說,長老就自動的說:「心這麼這麼這麼走的,你可以靠自己了!」從現在開始,不用來找他也行,可以自助了。但是隆波依然會去,不停地跟長老學,有機會就跟他學,跟高僧大德在一起,心裡會覺得很溫暖。但是高僧大德們遠距離的時候,心裡面有時候還是會覺得有些孤苦、孤立。就是不停地跟他學,跟他學了一年多,長老就圓寂了。
隆布敦長老圓寂的時候,隆波的心就像徹底消失了,從現在開始就要靠自己自助了,就像自己已經變成了一個孤兒,已經沒有長老教自己了。但是長老不在的時間,就像長老跟自己日日夜夜在一起。長老活著的時候,還可以有一些疏忽,但是一旦他不在了,自己在做什麼時,感覺好像他一直在看著自己,而且感覺自己如果這麼做他就會批評,如果那麼做他就會表揚,所以不敢造惡,不停地行善造福。如果行善造福是醉醺醺的也會被兇,如果有機會就去做,沒有機會就放下,如此不停地訓練自己,不停地觀察,也就是如理正思維,不停地觀察,不停地修行。

Posted on: 2020/7/31 19:29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隆波帕默的禪修經驗談】最新分享
#13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3.〈用覺性和智慧去省察〉
有時候心散亂,什麼也觀不了,就去觀察在散亂時怎麼做才好?知道「心散亂」,在知道「心散亂」的剎那,散亂就會滅掉,心就會自行有定。
後來,心散亂時,就去觀心散亂,再也不寧靜了。修行是熱呼呼的,是嶄新的,若用以前的方法去對待生起的原來狀態,是不會有效的。
比如,有一段時間心散亂,知道散亂的瞬間,散亂就會馬上滅去,心就會獨立獨顯出來,然後覺知、覺醒,喜悅。
但是後面再散亂時、去觀散亂,現在這個再也控制不住了[散亂不會滅去]。然後就慢慢去觀察,原因是定不夠,就去修習奢摩他[而後散亂就滅去了],然後記住要去修習奢摩他。
接下來,心又散亂時,原來記得要去修習奢摩他,就去修習奢摩他,但是心再也不寧靜下來,怎麼修奢摩他,心也不寧靜。對自己生氣了,說這個修行怎麼辦,心不寧靜。然後去看,原因是自己不喜歡,看到自己的心不喜歡散亂,雖然覺知現象也就是知道散亂,但是我們討厭那個現象,我們不知道有這個討厭,心有瞋心,所以寧靜不下來。如此慢慢去學習、慢慢去認識,不停地增長自己的認識:要保持中立的心去知道。一旦心保持中立再去觀,這個瞋心馬上就滅掉了。然後記住如果瞋心生起,要保持中立的心去知道。
接下來瞋心生起,我們就讓心保持中立,但是它再也不靜下來,怎麼做它也不滅。修行它是熱乎乎的,如果用以前的舊方法,不會有效果的,為什麼?因為煩惱習氣的生起是熱呼呼的,如果用以前的舊方法,是鬥不過它的,我們的心也需要不停地出產嶄新的法來趕上時髦。但是我們心裡生起的法,一定要在佛陀開示的範圍之內。
有的人以為修行時,要吃什麼東西修行會很好,要聞這個味道才會好,這類有很多。要這麼吃、這麼睡之後會很好。[在修行上,這種固執的看法是不對的。]曾經有一位年輕人,在以前的寺廟來跟隆波學法,他的心一直動盪不安,他是特別散亂的人,心不停地在工作,很苦悶,沒有快樂。隆波就問他說,那你做什麼會有快樂,他說他唱歌有快樂。那你去唱歌!唱歌了之後心有快樂,禪定馬上生起,心寧靜了。所以他記住,什麼時候要生起禪定,一定要唱歌;煩惱習氣來了心散亂,就要唱歌。
後來,心散亂就去唱歌,越是唱歌越散亂,他就生氣,為什麼越唱歌越散亂,因為他唱歌的時候期望著「心一定會寧靜」。
[第一次他]唱歌的時候是沒有[任何想法的],[隆波]讓他唱歌他就唱歌,唱歌很舒服,一旦唱歌的很舒服,心有快樂禪定馬上生起,因為快樂是生起禪定的近因。所以他記住:心散亂就一定要唱歌。[下次]心散亂,想要讓散亂消失,所以他去唱歌,心有瞋心夾雜著,一邊唱一邊在觀察什麼時候寧靜。這是不可能[寧靜]的。
因此修行的時候,一定要觀察,我們自己要多多的自助、去觀察,但是觀察一定要在祖師大德們或者是佛陀開示的原則範圍之內,不能離開那些教導,要慢慢去訓練。我們曾經用過的方法,今天做了會有效果,下一次可能沒有效果了。最厲害只能兩三次有效果,但是下次就沒有效果了,煩惱習氣就像病菌一樣,它對藥物有抗體,會自身提升,如果用舊藥的話就沒有效果了,需要出廠新的藥,但是新出廠的藥,還是有藥方的,不是自己自想的。自己想出來的是鬼告訴的藥方,鬼告訴的藥方是要讓我們變成鬼,吃了就死了,如果鬼的藥方真的厲害[該鬼]就不應死。

Posted on: 2020/8/7 21:41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隆波帕默的禪修經驗談】最新分享
#14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4.〈心光明空的例子〉
我們修行時,被什麼東西卡住了,要用自己的覺性跟智慧去觀察,在哪個地方出了偏差?隆波曾經有一次修行,內心光明、空,看不出來錯在哪裡,心有的只是快樂,有的只是寧靜、有的只是愉悅,心是知者、覺醒者、喜悅者,這樣的狀況,已經來回幾個回合了。最開始去見阿姜摩訶布瓦尊者,其他時間是靠自己去糾正的。同樣的問題,這個問題的因也是相同的,但是當我們修行時,一旦經過了之後,我們就會忘記。有一些人記得,修行是熱呼呼的,經過後記得了,還會用[這方法去處理相同問題],只能夠有效用到兩三次,然後就再也用不了了。有些煩惱習氣會消失很久,甚至是延一年、好幾年[才再出現]。
例如[隆波修行出現]心光明、空,一直這樣子,然後忘記了要怎麼做,觀不出來究竟是什麼原因生起的。有一天起床,早上一起床,眼睛還沒睜開就開始覺知了,心就開始想到修行,今天要怎麼修行才好,一旦想到修行,心就往外跑,就跑到空裡。然後及時地知道說:「哦!就錯在這裡!」知道在起床的時候,心開始工作往外跑,它沒有歸位,沒有安住。一旦看到這個,就修習安般念,呼吸沒有幾次,心就歸位了。心歸位,然後就可以繼續開發智慧。有時候忘了,忘了這狀況是因為心沒歸位,浪費了時間,有時候浪費好幾年。
[以前隆波觀心出現內心光明、空時],去見阿姜摩訶布瓦尊者請問他。他說:「你觀心沒有觀到心,重新去觀,但是你要相信我,我是靠自己闖過來的,什麼東西都躲不過念誦。」
聽到阿姜摩訶布瓦尊者說念誦,隆波就在他旁邊念誦,他在吃飯,隆波就念誦佛陀、佛陀,但是心幾乎要碎掉了,因為心不喜歡唸誦佛陀,然後就用智慧去思惟:為什麼阿姜摩訶布瓦尊者要讓自己唸誦佛陀?因為自己禪定不夠,心空在外面。然後隆波就去修習自己習慣的禪定,去修習安般念,吸呼沒有幾次,心就進入禪定。然後,阿姜摩訶布瓦尊者回過頭來笑。

5.〈如理正思惟〉
有時候我們除了善知識,也就高僧大德為我們選[合適的法]來教我們之外,另外還有一個就是如理正思惟,也就是懂得技巧地觀察和省思自己,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如理正思惟,修行就會很難,永遠無法自助。如理正思惟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在思惟、在分析,而是跟佛陀開示的核心或高僧大德教給我們的核心,來做對照,跟他們的開示來做對照,否則的話就會奇奇怪怪的在審思和度量自己。曾經分享過幾次了,曾經有一個弟子,隆波告訴他觀心:眼耳鼻舌身心去接觸所緣之後,心變化就不停的去覺知。他就反駁說:「眼耳鼻舌身心接觸後,來觀心的變化,誰都可以這麼做,從現在開始如果打雷之後我才觀心。」隆波在心裡罵這個小混蛋,一年雷打幾次?
佛陀為我們選擇的在四念處的那些禪法,是一直會生起的狀況:一整天都呼吸跟吸氣,所以他已選擇安般念給我們。一整天行住坐臥,所以站也覺知,躺也覺知,坐也覺知,就一整天能覺知了,動和停也能夠一整天覺知。去觀苦、樂、不苦不樂,這個也可以看到它們一整天生起。誰如果特別容易生氣,生氣的心、不生氣的心,一整天會生起。誰是貪心的人,心貪、心不貪,一整天會生起。佛陀為我們選擇的,全部都是一整天日日夜夜會生起的。但是有的人自以為是,想打雷了才去覺知,這個你幾輩子都不可能[修成功]了,你以為你比佛陀更厲害,這個不是如理正思惟,這個稱之為頑固不化,這個是自以為是。
如理正思惟一定是在佛陀開示的範圍之內,具有覺性,去如實地覺知名色、身心的實相,要持續而且日日夜夜去覺知,沒有任何的間隔,除了我們在思維型的工作或者我們睡覺的時候,其他時間全是修行的時間,修行可以一整天修行,因為佛陀已經開示我們,讓我們持續的發展覺性。這個覺知,觀身內身、受內受、心內心、法內法,持續地觀察,也就是常常的去觀,要不斷地去覺知。
說到如理正思惟,如果離開了佛陀開示的原則,是不可能抵達目的地。要想契入到解脫,一定要仰賴於佛陀悟道成佛的智慧,才可以抵達。如果想不仰賴於佛陀悟道成佛的智慧的帶領,那只有一條路,就是只能自己變成正等正覺的佛,或自己證到獨覺(辟支佛),除此之外不可能。如果我們不是獨覺、不是佛陀,想靠自己去找路的話,是不可能找到的。因此我們要學佛陀的開示,然後動手去實踐,然後去觀察我們所修的跟佛陀所開示的是一致嗎?跟佛陀的不一致就徹底扔掉,比如有的人自己創造一些禪法,比如修習毘缽舍那是透過隱士們所修的供火,那是不會成功的。我們一定要在佛陀所開示的範圍之內修行,並不需要創造新的,佛陀的教導已經是含括所有的一切了,不用自己去創造,這個創造是不可能有效的。
接下來去吃飯,隆波並沒有讓要你們不要休息,一講說要大家去吃飯,大家的心馬上衝出去了,徹底的放下覺知了!這個真是不懂事啊 。(完)

Posted on: 2020/8/12 10:28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You can view topic.
You cannot start a new topic.
You cannot reply to posts.
You cannot edit your posts.
You cannot delete your posts.
You cannot add new polls.
You cannot vote in polls.
You cannot attach files to posts.
You cannot post without approval.
You cannot use topic type.
You cannot use HTML syntax.
You cannot use signature.
You cannot create pdf.
You cannot get print page.

[Advanced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