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 now ! Login
主選單


Browsing this Thread:   2 Anonymous Users






【佛法新文分享】
#1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佛法新文分享】下載
【1】談談眼根律儀
http://www.ss.ncu.edu.tw/~calin/article2008/22_378-2.pdf
【2】壇經版本的傳承及其相關資料略析
http://www.ss.ncu.edu.tw/~calin/article2008/22_378.pdf
【3】正念與正知
http://www.ss.ncu.edu.tw/~calin/article2008/22_382.pdf
●觀智的團隊34名法(1 心王、33 心所):
◎一個識(心王)。
◎七個遍一切心所:觸、作意、受、想、思、一境性(定)、名命根。
◎六個雜心所:尋、伺、喜、勝解、欲、精進。
◎十九個遍一切美心心所:一、信;二、念;三、慚;四、愧;五、
無貪;六、無瞋;七、中捨;八、身輕安;九、心輕安;十、身輕快;十一、心輕快;十二、身柔軟;十三、心柔軟;十四、身適業;十五、心適業;十六、身練達;十七、心練達;十八、身正直;十九、心正直。
◎一個無痴心所:慧。

【4】心的化約和因果
http://www.ss.ncu.edu.tw/~calin/article2008/22_383.pdf

Posted on: 2021/3/23 22:36

Edited by RESP on 2022年01月10日 07:39:26
Edited by RESP on 2022年02月16日 19:45:39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佛法新文分享】
#2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177】掌中葉:四聖諦(1)
講者:隆波帕默尊者
地點:泰國解脫園寺
日期:2018年11月24日A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1〈佛陀教導的核心內容〉
泰國人有非常多的中國血統,中國人曾在大城(阿瑜陀耶)時代(1351-1767)進入泰國,最多的時候是第五世皇的時期(1868-1910),多到甚至是泰國人口的三分之一。然後跟泰國人通婚,事實上泰國人不知道究竟自己是什麼人,因為全是混血兒,這塊國土還有孟族人、老撾人,還有好幾個國家的人。總而言之,無論是誰來,泰國人全部接受,包括跟西方人通婚也非常多。泰國人的臉現在變成了韓國人的臉,有錢了就去那個地方做整形。…泰國真正的強項在於它的文化適應力非常強,無論誰來都可以適應。以前泰國人供奉的是鬼,印度教進來之後,就把這個鬼封為「天神」,後來佛教進入,人們也接受了佛教。在文化這一塊是非常的複雜,有各種各樣的民族,各種各樣的宗教,都可以和諧共處,沒有任何你我的區分,大家在一起非常的祥和,這是泰國人非常特殊的一個特點。泰國人事實上就是好幾個民族聚合一起。…如果有時間的話,讓阿姜巴山帶領大家到這寺廟的周圍去看,到處都是墳場,這是一個證據,許多的鬼睡在寺廟的周圍。
大家好不容易來參加禪修,一定要學習到的是佛法,真正的佛法在中國也有,只是因為弘傳的距離太遠了,佛教跟原先佛陀的教導是有一些出入的。佛教來到泰國後也是不同了,因為跟鬼和天神的那些信仰已經融和了,已經不都是真正的佛教,都是混雜的。泰國人全部都去禮拜,有些出家人也去禮拜那些地神,包括對那些大的樹,包括那個牛出生之後有兩個頭,他們都會去禮拜。甚至壁虎的尾巴掉了之後就把它掛到自己的脖子上。
事實上,我們要想成為真正的佛教徒,一定要先學習:佛陀教導什麼?佛教經典教導什麼?南傳的三藏經典,從佛陀時代就原封不動地傳承下來。…
佛教如果跟別的東西去混合,佛陀的教導就開始改造了,已經不是純粹的法了。阿姜曼尊者說:「真正的法,一旦進入到凡夫的心,就會變成仿冒的佛法。」因此,真正的法一旦跟其他的學說混和,就會變成仿冒的法,所以我們一定要學習、要知道真正的佛法的核心是什麼。首先,佛法是為了要離苦而已,是為了要徹底的止息苦,這個是目標。我們佛教徒的目標就是為了讓我們可以沒有苦地活著。離開了苦、苦的原因、苦的滅和滅掉苦因的方法,就不是真正的佛法。佛陀的教導就在於這四項:學習知道什麼是[苦諦],知道苦的原因,也就是[集諦],學習證得[滅諦],也就是苦的徹底的止息、去修習[道諦],修習滅掉苦因的方法。道是為了滅掉苦的因,道並不是直接生起滅諦的。我們修道,是為了滅掉苦的因。一旦苦的因徹底的止息了,心就會抵達「滅」,會自動進入到離苦。我們就是學習這四個內容:苦、苦的原因、滅和修行滅苦的方法這四項,離開這個四個內容就不是佛教。…
佛陀所有開示的法,把它集合都在四聖諦內。四聖諦就是苦諦、苦的原因(集諦)、苦的滅(滅諦)、以及怎麼修道(道諦)來離苦,這個稱之為四聖諦。佛陀所說的法的內容集中在四聖諦,有時在苦的這一塊會講得非常的寬廣。有時會講苦的原因(集諦)這一塊講得非常的寬廣。苦滅(滅諦)或涅槃這一塊不太解釋,因為怕大家混淆。道諦也講得非常的詳細,這是有關於戒、有關於定、有關於慧。


Posted on: 2021/4/2 10:30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佛法新文分享】
#3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177】掌中葉:四聖諦(2)
2〈戒定慧的類別〉
首先,戒區分為好幾種:第一種是[戒律儀],是一項一項的戒條,[如五戒、227戒,稱作別解脫律儀]。第二種源自於我們有覺性,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在六根跟六塵接觸後產生的戒,這個稱之為[根律儀戒]。至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怎麼去維持生命、去賺錢,要取之有道,這個稱作[活命遍淨戒]。還有另外一個戒,就是[資具依止戒]:在我們消費的時候,要吃飯,要穿衣服,要吃藥,要去修房子,都先要思惟,我們這麼做是為了什麼?我們做並不是為了煩惱的驅使而做,而是有其必須。因此戒有四種,稱作四清淨戒。真正最重要的戒是根律儀戒,也就是在六根跟六塵接觸後,有覺性、及時地去知道自己的煩惱,修行最殊勝就是這個戒。一定要多多的訓練,這樣就會獲得「聖戒」,也就是聖者的戒,這是不用刻意的去持也不會犯過失的,這要慢慢去訓練。
【註】四清淨戒:1.別解脫律儀戒——處處離熱惱。2.根律儀戒——伏斷六根對境之貪、瞋、癡。3.活命遍淨戒——伏斷邪命生活。4.資具依止戒——伏斷貪求衣、食、住、藥。
第二是定,定也要去學習,訓練[定]的目標是為了讓心有能力,準備好去修習毗婆舍那(內觀),或者開發智慧。[定]有好幾種:有一種[定]是沒有覺性的,只是一味的寧靜,但是沒有覺性,或者是一直看到外面的各種各樣的東西,沒有覺性,這個稱之為邪定,比如打坐了之後,心想到天神、梵天神,心跑到外面去了,那不是為了離苦的[定]。真正為了離苦的[定]有兩種:一種是使心持續地寧靜於單一的所緣而且有覺性,這是用於休息的。還有一類[定]是心安住變成觀者,不是跟單一的所緣在一起,而是心抽出來成為觀者,看到所緣不停地運動變化,我們用這一類的[定]來修習毗婆舍那。
休息用的[定]:心是一、所緣是一。用於開發智慧的[定]:心是一,所緣是十萬、百萬不停地在運動變化著,但是心是觀者。心是一,就是心只是作唯一的知者,也就是覺知的知者,如其本來面目地去觀照。我們一定要訓練得到這兩類的[定]。至於迷迷糊糊的[定]不用去訓練,我們本身已經擁有了,例如,打坐的時候睡著了,這不好用,這個沒有覺性。因此打坐的時候要覺知自己,如果需要讓心寧靜休息,那就帶領心去跟單一的所緣持續在一起。讓心去覺知心可以嗎?以心作為所緣也可以,那是屬於識無邊處。心寧靜舒服地跟空在一起也可以(空無邊處定)。心是一、所緣是一,覺性沒有缺失。如果心是一、所緣是一,而沒有覺性,那就是邪定。如果心不是一,這根本沒有[定]。心一定要是一,[並]有覺性,這個才能稱之為正定。隆波是為了讓大家先看到整體的概貌,我們一定要知道訓練的方法:心想休息的時候,就帶領心去休息。心休息夠了之後,就帶領心去開發智慧,要用到開發智慧的[定]。一定要學習,這些不會無緣無故產生的,一定要訓練,沒有免費的,一定要訓練。
第三是開發智慧。智慧有三種:第一種智慧源自於聆聽、閱讀,比如看影音平台,聽隆波的開示,這是源自於聆聽跟閱讀的智慧,這個不可能斷煩惱,聽得越多,有時候煩惱比普通人更強,覺得我很厲害,因為我知道的比別人更多。第二種智慧源自於自己的思維、分析、推理,自己一直思維,這樣的智慧也不能真的斷煩惱,因為在想的時候,我們是以具有煩惱的心在思維,它會隨著背後的煩惱推動下去思維,這個不能相信。我們要真正訓練的智慧稱之為修慧,這第三種智慧是源自於具有正確的覺性和正確的[定],然後看到了身的實相、看到了心的實相,看到了名色的實相。一旦看到了實相,心就會厭離,就會放下執取,心就會自動解脫,沒有誰可以命令、指揮心去解脫,一旦我們的戒定慧圓滿後,心會自行解脫。四聖諦是苦、集、滅、道。在四聖諦裡面,戒定慧是屬於道諦。我們也要學習苦諦。

Posted on: 2021/4/2 10:31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佛法新文分享】
#4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177】掌中葉:四聖諦(3)
3〈從苦諦到證果〉
苦諦,我們要學:什麼稱之為苦諦?這個失戀呢,只是世間的苦;生病的苦、餓的苦,這僅僅是世間普遍的苦。真正在四聖諦裡所說的苦諦,是專業術語,是指名法和色法本身就是苦——名法和色法組合成所謂的「我」——身體本身就是苦,心本身就是苦。我們沒有看到身體是苦的實相,我們就會誤以為身體是時苦時樂的,我們就會生起想要、欲望,因為不知道苦,所以會生起想要:想要只有快樂,想讓它不苦,因為不知道苦,所以才會生起想要。想要就是苦因。什麼時候清楚地看到:身體本身就是純粹的苦,心本身就是純粹的苦——想要身體不苦、想要身心有快樂,就再也不會生起了。一旦心沒有了想要、沒有了欲望,心就會契入寂靜,這個寂靜稱之為「涅槃」。涅槃是欲望止息的狀態,是想要止息的狀態。
什麼時候我們的心因為智慧而沒有了想要,尤其是澈見了苦諦,心澈見到苦諦的智慧,稱之為「明」,就徹底地清除了無明,看清了苦集滅道的實相。這智慧的生起是仰賴於修習八聖道:有戒做為基礎,讓心寧靜、快樂,有寧靜快樂的心安住,跟自己在一起,就去學習身和心的實相,也就是去開發智慧;一旦智慧圓滿了,聖道就會生起。聖道生起後,就會清除我們內心深處的煩惱,這煩惱是一步步的斷:先成為初果的聖者,斷除了內心深處的三個煩惱。第一個是誤以為有「我」存在的邪見[身見],以為我存在、人存在、眾生存在,有我、有人、有眾生。第二個斷除對於三寶的懷疑。第三個是清除修行上的迷失[戒禁取],誤以為修行必須這麼做、那麼做,此時真正知道修行的方法不能離開正確的戒、定、慧。第一次聖道清除了這三個煩惱(三結)。
接下來生起第二次聖道的時候,覺性、戒、定、慧更加的強大[貪瞋痴變薄],但是還沒進一步清除欲貪和瞋。生起第三次聖道的三果阿那含,才能夠清除欲界的貪和瞋。欲貪和瞋是迷失去喜歡,迷失於瞋恨——當色、聲、香、味、觸,有時候跟我們接觸後,我們會喜歡,因為我們心裡面有五欲的貪愛,有時候接觸後,我們不滿意,這個稱之為瞋。真正的三果聖者可以斷這欲界的貪和瞋,因為他沒有再執著身體了。他已經徹底的看到身體的實相:身體是純粹的苦。
最後的階段生起聖道的阿羅漢就會清除剩餘的煩惱(五上分結)。清除所有剩餘的煩惱後,沒有煩惱再需要去戰鬥了。
清除煩惱是有步驟的,我們先要清除最開頭的煩惱——我們先要斷的是誤以為「我」真的存在,誤以為這個身體是我,誤以為這個心是我。毗婆舍那的修行,就是為了看到實相:這個身體、這個心,不是我,不是我的,不是人、我、眾生,只是一種有原因才會生起的現象,一旦原因滅掉它就會滅去,僅僅只是臨時的存在,沒有什麼東西是永恆存在的。
佛陀沒有教導讓我們去變成天神,或者變成梵天神或者變成仙人,因為即便投生成天神什麼的,活也只能活一段時間,同樣要死。天神也有煩惱、有苦,有煩惱的時候就會有苦,大家相信嗎?有煩惱就會有苦。當我們的心有貪的時候,有快樂還是痛苦?當我們的心生氣的時候,心是快樂還是痛苦?當我們的心迷失的時候,感覺有快樂,但事實上你再繼續看:那是苦,心不停的在掙扎,不停的像瘋狗一樣的掙扎,好像被苦不停鑽來鑽去的,心裡面沒有快樂。天神有煩惱嗎?誰曾經看過印度的電影嗎?你去修苦行,這個天神會非常喜歡,愛你,給你祝福,然後你每次求祝福的時候天神都會頭痛。天神會生氣嗎?仙人會生氣嗎?他不滿意的時候就會有瞋心,那就是還有煩惱,只要還有煩惱就還有苦,還沒有擺脫。那些仙人,還有煩惱嗎?沒有的話就不會聚集,有時候仙人同樣要打仗。
什麼時候還有煩惱,苦就還沒有滅絕。這並沒有看不起誰,這是很正常的,我們可以自己去驗證的,我們去觀察,我們心裡有煩惱生起的時候,是快樂還是痛苦?自己去看,要看個究竟。有時貪欲生起後心裡有快樂,那是看得很膚淺,如果我們繼續去看,在貪欲生起的時後,快樂的心事實上已經是不平衡的了,是動盪起伏的,動盪起伏的心是沒有真正快樂的。因此我們要去觀察,什麼時候生起煩惱,什麼時候就生起苦。

Posted on: 2021/4/2 14:14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佛法新文分享】
#5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177】掌中葉:四聖諦(4)
4〈粗、中、細的煩惱和三學〉
煩惱有粗糙的、有中等的,有微細的煩惱。粗糙的煩惱就是貪、瞋、癡,這是粗糙的煩惱,非常強的貪、瞋、癡。中等的煩惱是五蓋,這是隱藏在骨子裡的隨眠煩惱。我們接觸到所緣之後,五蓋就會激發,然後就衝出來變成粗糙的煩惱。
比如缸裡面裝了水,時間放久了,底下會有沈澱物,當我們去晃動水,或者是我們去動那個缸的時候水就會動盪,然後裡面的塵垢就會浮起來,我們的五蓋就像是潛藏在缸底的塵垢,藏在我們內心,一旦我們跟六根六塵接觸之後,心就動盪,這個底裡的塵垢就會浮起來,就演變成貪、瞋、癡,就變成髒的水。五蓋,我們要想夠控制它,只能透過[定]的力量去控制它。粗糙的煩惱要透過戒來戰勝它,意思是說,此時我們的心還是非常脆弱,煩惱的力量非常強大,我們戰勝不了煩惱,我們就去守護心,不願在煩惱驅動下去做[壞事],這稱之為戒。戒就是守護心的工具,不讓心隨著煩惱而行動。[定]是控制煩惱,不讓煩惱來控制我們的心。慧是直接把煩惱的根連根拔起,戰勝非常微細的煩惱。
我們有戒、定、慧,這是用來戰勝煩惱的工具,每一種都有相應的對戰工具。如果我們僅僅只是有戒,我們戰勝不了中等和微細的煩惱。比如持戒的人很傲慢,有非常大的我慢,覺得我比別人更優秀、更厲害,這個是煩惱,因為持戒而在心裡面非常膨脹,認為我自己很厲害,這個戒幫不了。[定]也幫不了,因為越修[定],我慢越大,這只能仰賴於智慧[去戰勝我慢等細的煩惱],此時要修習毗婆舍那,去學習、去探究[煩惱]:這個膨脹的心本身已經是失去平衡了,已經動盪起伏了,心並沒有快樂,看到這煩惱真的會帶來苦,如此慢慢的去學習。癡是最壞的,粗糙的癡是貪、瞋、癡的父母。真正微細的癡是無明,也就是不知道五藴、名色、身心就是苦。

Posted on: 2021/4/2 14:15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佛法新文分享】
#6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177】掌中葉:四聖諦(5)
5〈身心是純粹的苦〉
我們不知道身心的實相就是苦。感覺到了嗎?我們覺得我們的身體,是時苦時樂的,感覺到了嗎?我們的身體是時苦時樂的,這是錯解了,誤解了,我們還沒有真正的智慧。如果有真正的智慧就會知道這個身體是純粹的苦,僅僅只有苦的多與少的區別。當苦少的時候,一個覺性和智慧不夠的人,就會誤以為身體有快樂,事實上身體始終是被苦逼迫著,要讓身體徹底的消散。為什麼冷的時候要穿衣服,因為這個冷可以讓我們的身體死掉而徹底的離散;熱的時候,我們一定想辦法去逃避很強烈的熱,因為那個熱同樣可以讓我們的身體死掉;飢餓可以讓我們死掉;渴也可以讓我們死掉。我們以為這個身體可以有快樂,有快樂是因為我們在迷。事實上身體什麼時候都可能死掉。隆波曾經見到一位廚娘,她做的飯很好吃、做得很棒,她很年輕,有一天她吃飯,結果一口飯噎住了,進到了氣管,五分鐘之內就死了,這麼健康的人,呼吸不了,五分鐘之內就死了,誰都沒有想到這個人這麼快就死了。有的人一直生病,但是就還不死,可是很多年輕人先死了,事實上我們這個身體隨時隨刻都會死去。太冷會死、太熱也會死、太餓了會死、太飽也會死,有些人是吃了太多撐死的。因此這個身體是很容易死掉,離散掉了。我們修行是為了看到這個實相,我們不能把這個身體當成我們的靠山,它並不會長久的。我們仰賴於身體帶來的快樂,根本不能長久。身體本身就不能長久,仰賴於身體去找色、聲、香、味、觸所得到的快樂,怎麼可能會有多麼殊勝呢?因為身體本身就已經不是什麼好的寶貝。一旦心看到了身體的實相,真正澈見身體的實相:身體本身就是苦,心就會徹底的清除欲貪和瞋,就可以證到三果阿那含,因為跟身體接觸的色、聲、香、味、觸,它們有什麼意義?身體本身已經是苦了。
我們繼續修行,當智慧到了極致,就會看到了心本身就是苦。但是大家沒看到,大家看到的是,我的心一會兒苦一會兒樂,是這樣嗎?有時候會有快樂、有時候會痛苦,大家只能看到這個程度,一旦看到這個身體是時苦時樂,這個心是時苦時樂,就會生起想要或欲望:想要獲得快樂,想要逃避痛苦。這個想要或欲望就會生起。因為無明,我們不知道實相,不知道這個身心本身就是苦,就會生起欲望,想讓這個身心快樂,想讓身心不苦,接著我們就會生起各種各樣的行動,為了迎合我們的欲望。比如去看電影、去聽音樂、去找好吃的東西、去跟朋友聊天、去上網,去這裡玩、那裡玩,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酒吧之類的?不停地想辦法去找快樂。或者有的人去打坐,希望打坐得到快樂,但也只是打坐的時候有快樂,一旦從[定]退出之後,情緒卻更壞,去看看印度的電影,那些隱士們打坐的時候,被別人聲音吵著,就從[定]退出來,詛咒:願你下輩子出生為牛。為什麼打坐時看起來有快樂、寧靜,為什麼一從[定]退出來卻這麼壞?因為[定]只是暫時地壓抑煩惱,並沒有徹底的清除煩惱。因此[定]並沒有真正為我們帶來快樂。我們開發智慧就會看到實相:這個身體是純粹的苦,有的只是苦的多與少;這個心是純粹的苦,有的只是苦的多與少。

Posted on: 2021/4/3 13:20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佛法新文分享】
#7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177】掌中葉:四聖諦(6)
6〈欲望、有、生與苦〉
欲望也就是想要。一旦看到了[身心是苦]的實相之後:想要身體快樂,想讓身心離苦,就再也不可能生起。一旦沒有欲望、沒有想要,心的掙扎就不會生起。心的掙扎,佛教裡面稱之為「有」,就是十二緣起裡的「有」。這個有,就是心在掙扎。心的掙扎,稱之為十二緣起裡的「有」,這源之於欲望。有了欲望,心就掙扎,一旦心掙扎,我們就會去抓取覺知所緣的工具。比如滿意於色,就會掙扎著抓取眼睛去看色,比如想聽聲音,就會去抓取耳朵,同理,抓取鼻子、舌頭、身體,要覺知心[意]的所緣,就會去把心[意]抓取起來,因此心去抓取眼、耳、鼻、舌、身、心[意],得到眼、耳、鼻、舌、身、心[意]。這在十二緣起有個專業術語稱之為「生」,大家曾經聽過這個生嗎?我們以為是一個人的這一生、那一生,但是佛教裡真正的「生」,是指得到了眼、耳、鼻、舌、身、心[意]。這是因為心跑去抓取了,心在品嚐所緣的時候就要去抓取。當抓取眼、耳、鼻、舌、身、心[意]的那一剎那,苦就會馬上生起,因為眼、耳、鼻、舌、身、心[意],事實上就是名法和色法而已。什麼時候心去抓取名法和色法,心就會苦,因為名法和色法本身就是苦。這就是修行的整體概貌圖。我們看到實相:這個身體本身是純粹的苦、這個心本身是純粹的苦,我們要看到這個,這個就是四聖諦裡的苦諦。
我們要細看,之所以有苦是因為心跑去抓取,是因為有了欲望,這就是苦因,心有了想要,有了抓取,就有了苦生起。之所以有想要,之所以有執取,有苦生起,是因為無明,是因為不知道實相是:身心本身是純粹的苦。為什麼不知道?因為我們一直累積著煩惱。我們怎樣才可以知道?我們要去修習八聖道,去累積戒、定、慧。
佛陀開示的所有的法,全都集中在苦、苦的原因、苦的徹底止息以及修習徹底離苦的方法,僅僅只是這些。如果離開這些範圍,那就不是佛陀教導的核心內容,那是跟其他的學說融合的產品。真正的教導只有這些,這個稱之為「掌中葉」。如果誰問我們:「佛陀開示的掌中葉有幾片?」可以聲音大一點地回答:「四片!」也就是四聖諦,那不是大的葉子而是小的葉子,這個掌中葉僅僅只有四片。
現在去吃飯吧。(完)

Posted on: 2021/4/3 13:20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佛法新文分享】
#8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隆波帕默的內觀開示八講】分享:
http://www.ss.ncu.edu.tw/~calin/textbook2008/13.pdf
開示:隆波帕默尊者,口譯:阿紫女士
整理:內觀教育禪林
本文是從隆波帕默的開示錄音帶中,選出由阿紫女士口譯的八講,整理成文並標出標題,提供給初學者參考,一方面了解隆波的禪法並隨著實踐,一方面將功德回向給阿紫女士。整理者特別感謝以往默默付出心力將隆波的開示錄音並傳譯的諸法友們。

Posted on: 2021/4/22 16:17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佛法新文分享】
#9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隆波帕默的禪修經驗談】新版
http://www.ss.ncu.edu.tw/~calin/textbook2008/2.pdf
隆波帕默生平記要
1952,隆波帕默出生於泰國中部。
1959,7歲,在父親的帶領下,從阿姜李(1907-1961)學習觀呼吸。
1981年,29歲,看到介紹佛牌的書尾有一段隆布敦的法語(心的聖諦),感到非常震撼。隆布敦(1888-1983)是阿姜曼(1870-1949)的大弟子。
1982年2月6日,30歲,去蘇裡府拜見隆布敦,指示他要觀心。9月小參時,隆布敦認可他可以自己修行了。
1983年,31歲,隆布敦入滅,他繼續親近其他禪修大師,如阿姜蒲(隆布蒲1921-1999)、阿姜帖(隆布特1902-1994)、阿姜辛(隆布信1909-1992)、阿姜蘇瓦(1919-2002)、阿姜摩訶布瓦(1913-2011)等等。
1983年,31歲,開始將禪修心得寫成文章發表,並指導有緣者。
2001年,49歲,從泰國資訊產業部高管退休。
2001年,49歲,6月30日,在蘇里府的菩提寺剃度出家。
2002年,50歲,6月30日出家滿二年。
2003年1月,51歲,出家滿二年七月,覺察還有無明未清除。
2004年,52歲,6月30日出家滿三年。雨安居時對自己的修行獲得了確信。
2007年,55歲,出家第六年後固定在春武里府的解脫園寺開示。
2011年,他的教導受到一些外界的扭曲詆毀,他沈默以對,過些年後,是非明朗,從此學習者更增。
2016年5月,64歲,檢驗身體確診為淋巴腺癌,接受八個月的治療。
2017年2月起,隆波帕默繼續弘法。
★目前隆波帕默是泰國最具影響力的禪修大師。當今泰國,很難找到既未讀過他的書,又沒有聽過或看過其講法的音訊或視頻的人。在隆波帕默的指導下,國內外各界人士親嚐法味者日增。

Posted on: 2021/4/23 21:44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佛法新文分享】
#10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新校分享】漢譯《阿含經》的禪法──以《中阿含經˙念處經》為例
http://www.ss.ncu.edu.tw/~calin/article2008/11_12.pdf
若有比丘、比丘尼七年立心正住四念處者,……若有比丘、比丘尼七日七夜立心正住四念處者,彼必得二果,或現法得究竟智,或有餘得阿那含。置七日七夜,六五四三二,置一日一夜,若有比丘、比丘尼少少須臾頃立心正住四念處者,彼朝行如是,暮必得昇進;暮行如是,朝必得昇進。

Posted on: 2021/11/1 20:27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佛法新文分享】
#11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內觀新文分享】
正念與正知
http://www.ss.ncu.edu.tw/~calin/article2008/22_382.pdf
●觀智的團隊34名法(1 心王、33 心所):
◎一個識(心王)。
◎七個遍一切心所:觸、作意、受、想、思、一境性(定)、名命根。
◎六個雜心所:尋、伺、喜、勝解、欲、精進。
◎十九個遍一切美心心所:一、信;二、念;三、慚;四、愧;五、
無貪;六、無瞋;七、中捨;八、身輕安;九、心輕安;十、身輕快;十一、心輕快;十二、身柔軟;十三、心柔軟;十四、身適業;十五、心適業;十六、身練達;十七、心練達;十八、身正直;十九、心正直。
◎一個無痴心所:慧。

Posted on: 2021/12/11 9:56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佛法新文分享】
#12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142】覺知自己的智相應大善心
隆波帕默尊者法談開示
2018年2月24日A
整理:內觀教育禪林
1.〈覺知自己〉
修行的核心原則,隆波已經教導給大家了,直接了當,沒有任何保留。以前祖師大德們沒有教導那麼多,以前教導的就是持戒,以及唸誦佛陀、佛陀,去打坐,讓心可以寧靜,因為那時很多人的心很散亂,打坐之後就可寧靜,但是沒有提到打坐之後去開發智慧,有時是教導出家人,但大多數是教導唸誦佛陀、佛陀,唸誦佛陀就要訓練上一年,有些人要訓練一年唸誦佛陀、佛陀。
大家若記得修行的原則,就知道「佛陀」就是「心」,就是「知者、覺醒者、喜悅者」,透過唸誦佛陀可以覺知自己的心:唸誦佛陀、佛陀時,心跑去想了知道。唸誦佛陀、佛陀時心寧靜了知道,心和佛陀在一起了及時地知道;心跑去想了知道;心跑去跟佛陀在一起,也知道。有些人使用的是觀呼吸,呼氣唸佛、吸氣唸陀,當佛陀跟呼吸結合在一起,知道。呼氣唸佛、吸氣唸陀,一旦心跑去想了及時地知道;心跑到呼吸上也及時地知道,及時地知道心的跑動。如果覺性生起,心能夠牢牢記得心跑掉的狀態,然後覺性就會自動生起。覺性生起後,就會知道心跑了,心就不跑,心就會安住,就會獲得真正的[定],這是更高的[定]。一般的[定]只是心寧靜而已,但是更高的[定]、能夠開發智慧的[定],就是心要安住,心要成為「知者、覺醒者、喜悅者」。「知者、覺醒者、喜悅者」就翻譯為佛陀。所以我們要訓練讓心成為「知者、覺醒者、喜悅者」。
以前有出家人說過,他跟祖師大德在一起大概一年多,只是教導唸誦佛陀、佛陀。為什麼要唸誦佛陀?不知道;唸佛陀是為了什麼?不知道;應該怎麼唸誦佛陀?也不知道,只是知道要唸誦佛陀、佛陀。他唸誦了一年,有一天跟祖師大德去托缽,祖師大德說:你現在可以去覺知自己。為什麼?因為你以前唸誦佛陀、佛陀的時候沒有覺知自己,還不會覺知自己,現在就學習去覺知自己。又學習了一年,祖師大德繼續又說:去覺知自己。花了很久的時間,然後心才會覺知自己。
隆波把祖師大德的教導對大家講得非常[簡要],因為現代都市的人沒有時間,可以唸誦佛陀唸上一年。隆波教導的是,選擇任何一個禪法,去知道自己的心:心走神了知道,心跑了知道,心去緊盯也知道。真正覺醒(佛陀)的狀況是心不走神,心也沒有緊盯,心舒舒服服地覺知自己。這了解要非常細膩、清楚,能夠到這一步後,才教導大家去「分離蘊」——祖師大德不會輕易教的,要我們去觀察自己,有些人做對,但大部分的人做不對,有的人可能一生都不會做對;修行者能夠真正抵達法的也有,真正很厲害的也有。大家要好好聽從祖師大德的教導去做,大家的臉看起來很聰明,但是大家不會開發智慧。以前有些人是屬於信仰型的,祖師大德教導什麼,就認真去做,他們唸誦佛陀、佛陀可以唸上一年,有些人唸誦佛陀後心很寧靜,祖師大德就繼續教導他們,去森林裡,跟老虎、蛇在一起,心就醒過來,因為害怕——害怕之後就唸誦佛陀、佛陀,如此去學習覺知自己的心。
2.〈心跑了要知道〉
隆波用簡單易懂的話來教導大家,唸誦佛陀也可以、觀呼吸也可以,去知道心的跑動。唸誦佛陀或呼吸,為了去知道自己的心:心跑到佛陀或呼吸上了,及時地知道;心跑去緊盯佛陀或呼吸,心不動了,也及時地知道。走神了知道、緊盯了知道。心走神有兩種情況:一個是跑去想、一個是跑去緊盯。接下來,[只要]心走神,一跑就知道,一跑就知道,心就會記得走神的狀態,而後心一走神,覺性就會生起,這一定要訓練到覺性自動生起。
心走神是因為心有癡、心散亂,如果有覺性,知道心散亂了,心散亂就會自動滅掉。什麼時候有覺性,什麼時候就沒有[煩惱];什麼時候有[煩惱],什麼時候就沒有覺性。我們一知道散亂,覺性就會生起。要常常看到心走神、心散亂的狀態,心就會記得心散亂、心跑了,覺性就會自動生起。覺性生起後,心就沒辦法散亂。不用刻意讓心寧靜,心一歸位就會自動成為「知者、覺醒者、喜悅者」,就會自動安住、寧靜;也不是寧靜之後,心在外面。有些人打坐之後心很寧靜,但是心是在外面,心跟佛陀、呼吸在一起——心跑到佛陀、呼吸上去了。如果沒有看到的話是不行的,因為心跑掉了,心沒有歸位。
隆波教導選擇一個禪法,去知道自己的心:心跑了知道,心緊盯了知道。心走神就是心散亂;心緊盯就是心跑出去抓住某個所緣在一起。如果有覺性,心一跑就會知道——沒有刻意去覺知,就會覺知。沒有刻意知道心跑了,就會知道心跑了。心安住並不是刻意讓它安住,不刻意就會得到真正的[定]。沒有刻意有[定]就會有[定],沒有刻意有覺性就會有覺性,沒有刻意,因為刻意裡面是有「貪」在裡面。比如,「想要」有覺性、「想要」有定,這是有「貪」滲透在裡面,這個心並不是真正的善心,是不善心。如果心沒成為善心的話,是沒有辦法真正的開發智慧的。所以,選擇一個禪法,心跑了知道。心跑去散亂或者心跑去想,這是第一種。第二種就是心跑去緊盯所緣。
3.〈心滅掉、心跑掉〉
以前有人觀腹部,緊盯之後心滅掉了,就是讓心一直在忍受、忍受,讓自己受罪,沒辦法忍受了,心就滅掉了。還以為自己證悟道果了,其實已經修成枯木、石頭,因為心已經滅掉了。
打坐或經行的時候,如果非常非常鬱悶,心就會滅掉,不要覺得自己已經證悟涅槃了,因為沒有了[名法]。涅槃本身也是一種所緣,一定要有心才可以接觸到涅槃。如果修行到最後心都滅掉了,以為證悟道果、涅槃了,這是不行的。涅槃也是用心去感知的,因為涅槃是法所緣。
有時打坐非常緊盯,有些人觀腹部升降,心跑到腹部上面,但是自己沒有看到;或者經行的時候心跑到腳上了,沒有看到。
如果心跑到腹部、心跑到腳上,要知道心跑掉。有些人做手部動作,心跑到手上,心緊盯這個手,還有些人心沒有去緊盯但是心跑去想,下一個動作是什麼?心一直在想。有些人做動作,可以自動的做了,但是心跑去想別的事情,不去覺知手部動作而是想別的事情,心跑了沒有看到。或者是唸誦佛陀,心跑去想,自己沒有看到,或是心跑到佛陀上面,緊盯佛陀、緊盯呼吸,自己沒有看到。
4.〈沒有哪個禪法比哪個禪法更好〉
其實沒有哪個禪法比哪個禪法更好。如果心對就全部都對,如果心錯就全部都錯,並沒有哪個方法是最好最殊勝的,只是說哪個禪法是最適合自己。
不要忘記,一定要有覺性,要有正確的[定],而且不是刻意的。
唸誦佛陀或者觀呼吸,要有覺性,心跑去想了知道;心跑到佛陀上了,及時地去知道;心跑去呼吸上,也及時地去知道。心跑去想別的東西,忘記呼吸、忘記佛陀,也及時地知道。接下來就會得到好的覺性和好的[定]。
也可以觀腹部升降,不是說觀腹部升降是錯的。心跑到腹部去緊盯腹部,要及時地去知道;或是心跑去想別的事情,去及時地知道。所用的是同樣的原則,同樣的原則就是去覺知心、知道心。
5.〈有智慧的大善心〉
選擇任何一個禪法,去知道心,這個稱之為「心學」。我們得到的就是正確的覺性以及正確的[定],會得到自動的覺性以及自動的[定]。然後用這些來開發智慧。最初我們要獲得覺性和獲得[定]:心有覺性,心有正確的[定],這就是成為「知者、覺醒者、喜悅者」,心會非常輕盈 、柔軟、敏捷、老老實實工作,老老實實地去覺知所緣,不緊、不硬、不遲鈍、不僵硬、也不貪、不瞋、不癡。我們一定要這樣訓練,讓心訓練成為有智慧的大善心,這是可以開發智慧的大善心。
有些善心是不能開發智慧的。寧靜型的定的心,這是善心,但是它沒有辦法開發毗婆舍那的智慧。如果只是呵護心的寧靜,只是寧靜的話,那樣的心是沒有辦法開發毗婆舍那的智慧。
我們要訓練自己的心,讓心成為可以開發智慧的善心,而且是自動生起的,不是刻意讓它生起的。自動生起並且可以開發智慧的善心,這是非常高的大善心(屬智相應無行大善心)。如果只有覺性、只是寧靜,如如不動,只是跟呼吸在一起、跟佛陀在一起,只是寧靜的話,是沒辦法開發智慧去看到三[實相]的。非常高的善心才能開發智慧,這樣的善心是有覺性、有智慧。
6.〈不同類型的善不善心〉
如果沒有覺性的話就不是善心。善心也分有智慧和沒有智慧兩種。比如,我們去做功德,這是善心,但是跟毗婆舍那是沒有關係的。做很多布施、做很多功德,這跟毗婆舍那沒有關係。去做很多好事並不意味是開發智慧。比如,你放生牛,想求得身體健康,但是你放生的那個牛,可能也不會活很久。有時我們做功德是帶著貪心去做,而不是帶著智慧,智慧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要知道,行善是為了減少自己的[煩惱],而不是為了迎合自己的[煩惱]。如果你來聽隆波說法,希望能夠明白隆波所說的法,但是你從不修行,只是這樣求的話,是沒有智慧。你這個求是不帶有智慧的。或是做善事、做功德,問:有功德嗎?有功德、有福報的,比如,我們去放生魚、放生牛,會有功德和福報[但是不一定有智慧]。…真正可以開發智慧的善心,一定不可以缺少智慧,並不是如如不動,只是覺知自己。有的人說:隆波帕默只教導覺知自己。這個說法是不對的。如果只是覺知自己,這是不行的。如果沒有伴隨智慧,只有覺性,這是不伴有智慧的善心(屬智不相應善心)。
我們要訓練更高的伴有智慧的善心,可以開發智慧的,就是按照隆波的教導去修行:選擇一個禪法,去覺知自己的心,心跑了知道:心跑去想了知道、心跑去緊盯了知道,然後心一跑覺性就會生起,比如,我們觀腹部升降,並不是讓心寧靜:我們觀腹部升降,心跑去想了知道,心跑去腹部了知道;或者我們觀手部動作,像隆波田教導的手部動作,心跑去想了知道、心跑到手部也知道,如此常常去覺知自己的心,就會獲得伴隨著智慧的大善心,而且不是刻意讓它生起。所以,有智慧的善心有兩種,一種是刻意的(稱作智相應有行善心),一種是自動生起的(稱作智相應無行善心)。如果善心力量很夠的話,不用刻意讓它生起,它自己會生起。譬如,我們看到很可憐的人,就自動去做功德,我們不刻意做,這就是很好的善心,並不是刻意做善,是自動生起的善心,這是有力量的。另外一種人,同樣看到很可憐的人,自己沒有想做功德,但是看到自己的朋友在做功德,就先想著:我現在做功德,來世會長得漂亮,可能會很有錢。他一直這樣想,想得越多,善心的力量就越少。所以,善心也分兩種:一種是自動生起的(稱作無行),這個力量強大;還有一種是刻意讓它生起的(稱作有行),這個力量就薄弱一點。同樣的,有的不善心是自動生起的,這種不善心的力量強大。有的不善心是經過一陣才生起的,這種不善心的力量是比較弱的。比如,有人罵了我們三天三夜,我們才逐漸慢慢生起不善心,說明這個不善心的力量比較弱。如果有人罵了我們一句,我們馬上非常生氣,說明這個不善心的力量非常強。
所以,如果善心或不善心是自動生起的,說明這個力量比較強大。如果善心或不善心要很久才生起,說明這個力量比較薄弱。
有些人練習經行,自己自動去經行,說明這個善心的力量很強。有些人要想很久,想到祖師大德教導經行有什麼好處,想很久後才去經行,說明這個善心的力量比較弱。
真正的善心是敏捷的、輕盈的,能夠老老實實的工作,能夠靜靜覺知所緣,而且是伴隨著智慧的心,安住成為「知者、覺醒者、喜悅者」,這樣的心就是用來訓練觀禪的心。
[定]有兩種:一種是寧靜型的[定]。寧靜型的[定]就是跟單一的所緣在一起,可以跟佛陀在一起,或是跟呼吸在一起,寧靜型的[定]稱為「止禪」——就是跟單一的所緣,寧靜地在一起。會獲得什麼?會獲得寧靜和快樂。另一種是[安住型的定],稱為「觀禪」的定——就是心具有智慧,心具有可以開發智慧的[定],心是安住的,稱為「知者的心」。以前隆波跟隨祖師大德去學習的時候,一進入寺廟,祖師大德就稱隆波為「知者」。但是現在人不太有[知者]了,現在大多是緊盯的心,還有迷失的心,而不是知者的心。
知者的心就是「知者、覺醒者、喜悅者」的心。知者的心的特徵是,心是安住的,是舒舒服服安住的,而且不是刻意去讓它安住。它的所緣是變化的,所緣可以是名法,也可以是色法。我們一定要透過訓練,讓心可以自動安住,這樣才可以開發智慧。一定要訓練到可以自動安住,而不是刻意讓它安住。
按照隆波教導的,大家選擇一個禪法,心跑了知道、心跑了知道,接下來,心一跑覺性就會生起,心就會安住,而且不是刻意地安住,是自動地安住,接下來,就可以開發智慧了,可以真正去修行毗婆舍那(觀禪)了。但是有的課程雖稱作毗婆舍那,其實只訓練奢摩他(止禪),也沒有教導正確的心學,沒有教導伴隨智慧的大善心,這是不夠的。這個伴隨智慧的大善心一定要有自動的覺性、有自動的[定],也就是,一定要有正念和正定。
7.〈八聖道與大善心〉
八聖道中的慧學,是正見、正思惟,就是要有正見,有正確的領悟,有正確的思維。
八聖道中跟戒學有關的,是正語、正命、正業,就是要有正當的工作,不欺負眾生也不傷害自己。
八聖道中跟心學有關的,是正精進、正念、正定。正精進是指能夠精進地減少自己的[煩惱],並不是指精進地去經行、精進地去打坐,不是這個意思。有些人覺得自己打坐比別人久,自己很厲害,這個是迎合[煩惱]並不是正精進。我們訓練自己的心,一定要知道學習的目的是什麼:正精進就是我們這麼做是為了發展善心,減少[煩惱]。正念和正定:就是隆波剛剛教導的,選擇一個禪法,心跑了知道,就會記得這個心跑的狀態,然後心就會自動安住。我們看到心跑了知道,是在訓練心念處的正念,並不是普通的覺性。選擇了一個禪法,心跑了知道。心散亂知道心散亂,心不散亂知道心不散亂,我們在修心念處,這已經在發展正念了。散亂是正定的敵人,如果我們有覺性及時知道心散亂,這樣心就不散亂,正定就會生起。
以前給小孩子吃東西,小孩因為沒有牙齒,一定要大人咀嚼過了再給小孩子吃,但是隆波希望大家可以自助(自己幫助自己)。
總結就是,選擇任何一個禪法,去覺知自己的心:心跑去想了知道,心跑去緊盯所緣了也去知道,我們會得到什麼?心會生起正念!這已經在訓練念處的修行了。心散亂了知道,心散亂滅去心就會安住,獲得[定],所以我們一定要訓練才會獲得好的東西,有覺性、有正確的[定]。
我們要知道修行的目標,修行並不是為了持戒成為天神,我們修行是為了可以減少[煩惱]。我們要知道修行的目標,去學習名色、身心的真相,然後用安住的心去覺知,所以隆波說:「有覺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去照見身心的實相。」
以安住且中立的心:這是正定。
有覺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這個已經含括了正精進、正念、正定。《阿毗達摩論》內容很多,我們不知道從哪裡開始。想學習,就從隆波教導的修行開始,從訓練覺性開始。
去照見身心的實相:看到心一會兒跑去想,一會兒跑去緊盯,一直跑來跑去、動來動去,接下來,智慧就會生起,就會知道跑來跑去的心是無常的,知者的心也是無常的,跑去想的心也是無常的,所有的心都是無常的,這是照見無常。知者的心,我們也沒辦法去呵護;緊盯的心,也沒辦法去控制,它自己會去緊盯;迷失的心,也沒辦法去禁止,它自己會去迷失,這個稱之為照見無我。我們可以照見無常,也可以照見無我,然後智慧就會生起。我們看到無常和無我,也看到苦,我們看到這三[實相],稱之為看到了名色、身心的實相,這個才是真正毗婆舍那的修行。
隆波把毗婆舍那的修行,非常簡要概括起來,希望讓大家修行可以簡單一點:「有覺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見身心的實相。」
再簡單一點就是:「選擇一個禪法,心跑了知道:心跑去緊盯知道、心散亂了知道。」
如果可以這樣訓練,我們就可以得到正念、得到正定,可以得到開發智慧的大善心,而且不是刻意生起的。最後智慧就會生起,就會看到:「安住的心,是沒辦法去呵護的;緊盯的心,也沒辦法去禁止的。心安住只會安住一剎那,沒有辦法去呵護它,它是無常的。心走神也是無常的」,這稱之為智慧。所以,隆波簡單概括起來講給大家聽:
什麼時候知道自己的心,什麼時候抵達了心,什麼時候就抵達了法;
什麼時候損失了心,什麼時候損失了所有的法。
將所有的修行概括起來,非常的短,因為大家都非常的懶,如果講太多、非常繁複的話,大家不願意學的。好了!去吃飯吧(完)

Posted on: 2022/1/9 19:17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佛法新文分享】
#13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如何知道修行是否正確?
講者:隆波帕默尊者
地點:泰國解脫園寺
時間: 2021年11月28日
整理:內觀教育禪林

1.〈從修行的結果來檢測〉
隆波教導修行已經很久了。當隆波跟高僧大德學法時學的不多,一旦能夠抓住要領之後就自己動手實踐,多多去自助,用的是觀察跟省察:自己修出的狀態是對還是不對?早期是坎坎坷坷的,不知道修得對不對。聽高僧大德教導之後自己來實踐,修得對不對?隆波就自己去審查結果:修行的結果所呈現的狀態是對的嗎?這個比較容易知道。比如:
(1)自己的心曾經散亂,日日夜夜散亂不已,現在開始寧靜下來,開始可以覺知自己了。這個應該是對的。
(2)自己曾經破戒,見到蚊子就一巴掌拍過去,現在不打過去了,可憐牠們,悲憫牠們,這是自己修行的結果。如果修行後持戒更好了,慈心跟悲心增長了,說明自己所修的應該是對的。
(3)修行後,原先的心是一直散亂的,現在的心越來越寧靜了,心安住的狀態越來越好了。以前要想寧靜、要想安住,原先必須要獨處,獨處的時候心才寧靜安住,但是不停地修行後,現在即便是世間動蕩不安的時候,心也可以寧靜、也可以安住,這樣的結果說明自己所修的應該是對的。
(4)以前無法看到身心演示三[實相] (無常、苦、無我),最多只能思維分析它們的三[實相],但是現在能夠感覺到它們是在演示三[實相],更加細膩、微細了,這說明自己的修行應該是對的。
以前隆波聽了高僧大德的開示後,就動手實踐,…其後檢測自己修行的結果:「自己的不善法有減少嗎?善法有增長嗎?」隆波一直都是這樣檢測自己。到後來某一階段,去頂禮隆布敦長老,向他報告:「我已看到自己的[煩惱],比如,[煩惱]有四部分,我已經可以戰勝兩部分了,第三部分依然戰勝不了它,一會兒贏,一會兒輸。」
長老說:「很聰明,懂得清楚地認清自己的[煩惱]。」
他並沒有讚美隆波看到鬼、看到天神、看到過去、看到未來...,他並沒有讚美這些。隆波跟他分享自己看到的[煩惱],[煩惱]是什麼樣子的,還有多少?隆波看的是自己。他就表揚說:「嗯,聰明!懂得去觀察、認識自己的心。」
隆波是曼谷人,作居士時是公務員,那時真正可以去頂禮高僧大德是很難的,久久才可以去頂禮一次。但是每天的修行,從來沒有停止過,也必須靠自己去檢測修行的成果。自我檢測的方法,其實就是觀察自己的[煩惱]:「曾經有的那些不善法,現在有減少嗎?那些還沒有的善法,現在有生起嗎?已經有的那些善法,它是退失了,還是增長了?」
隆波就是這樣不停地去檢測自己的心。就知道:「自己現在的煩惱,還剩下百分之多少?自己可以看到百分之多少?」
隆波就是這樣不停地去觀察自己的心,別偏袒自己就行了。每一天都去觀察、體會,不停地去觀察、體會,不會找藉口說:「自己離高僧大德很遠。」
真正可以幫助我們來驗證自己的修行是否正確,要從修行的結果上來看。如果有高僧大德的指導,就會更容易。因為一旦自己修錯了,他就可以指點我們。有的高僧大德是輕言細語。有的高僧大德不說話,只是讓我們自己去體會。有的高僧大德是直接棒喝!但隆波不太會被高僧大德棒喝,因為隆波是一個很勤奮的弟子,非常勤奮。那時隆波作為居士,世間的工作非常繁重,壓力特別大,但是從未找過任何藉口說:「最近一段時間工作很重、壓力很大,所以沒有修行。」從來沒有這麼找藉口,因為喜歡修行。如果真的熱愛修行,就一定可以做得到。如果不熱愛修行,就會不停地找藉口,會有非常多的藉口讓自己不修行。但是隆波不是那樣的人,隆波每天都會去修行。
早期的時候,隆波不知道自己修的是對是錯,就從結果來檢查:「這樣修行是對的嗎?修行之後,為何出現奇怪的結果?」比如,心出現光明、亮堂,時間很久,煩惱都不冒出來——這就不對了:
佛陀說“心是無常的”,可是為什麼自己的心是恒常的?
佛陀說“心是苦”,可是為什麼自己根本沒有看到苦,有的只是快樂?
佛陀說“心是無我,無法掌控”,可是為什麼自己能夠操控得了?
隆波就是這樣去體會,心想:「自己一定是在哪裡修錯了,所以它的結果,才會跟佛陀的教導不一樣。」
隆波用的就是自我觀察與自我省察,慢慢去體會。

2.〈對涅槃或是禪定的檢測〉
有時候,隆波聽到高僧大德的教導後,自己就去找修行的出路。比如,隆布敦長老說:「別把心往外送」,隆波就不讓心往外送,而往心裡面送,送到心裡去看內心深處,或看身體裡面。不往外送,就往身和心裡面送。有一天有了疑問:「煩惱從胸口冒出來,它的根源在哪裡?」看到它從心冒出來,隆波很冷靜地讓它冒,等到煩惱冒出來,然後輕輕地去覺知;如果用力去覺知,它立刻就會斷裂;如果輕輕地覺知,它就會慢慢地退縮,縮到胸口,它往裡面逃、逃、逃,隆波就跟著它不停地去看,不論煩惱退到多深都追進去看,類似跑到龍宮裡面去了也不怕,也一定要跟著追去看,它不停地退去,突然之間消失了,找不到它了,裡面空空的;空了,隆波就退出來,煩惱又冒出來了。再去覺知它,又縮進去,就這樣上上下下跟著它追,隆波想著:「這樣是對的吧?長老說別把心往外送,我沒有往外送而是往裡面送。」
有一天隆波到清邁,去頂禮隆布信長老。隆波看到隆布信長老,不用做禪修報告;以前隆布敦長老也是一樣,隆波不用向他們做禪修報告,只跟他們坐在一起就行了。
隆布信長老一看到隆波就說:「知者!知者!出來,在外面!煩惱不在裡面。」隆波還沒向他匯報說:「自己心往裡面送,去找煩惱的根源。」他就說:「知者!知者!出來,在外面,煩惱不在裡面。」
隆波這時發矇了:「隆布敦長老說別把心往外送,為什麼隆布信長老說在外面?究竟是怎麼回事!這兩位長老的教導為什麼不一樣?」
[回去後]隆波就觀察:「是不是進入的太深了?是不是在中間會比較好一點?」因為隆波曾向另一個高僧隆布貼長老學過法,他說:「誰可以抵達中間、中庸,就可以擺脫所有的苦。」所以,中間應該是好的,心不往外送也不往裡面去,就在中間。隆波就努力去呵護心在中間,不停地訓練:心跑去找「所緣」(現象)時,心一旦要碰到所緣就不去碰,而是返回來找「知者」;一旦要碰到知者時也不去碰,返回繼續去找所緣,不停地來來去去。有兩個點:一個起點,一個終點。一個是心(知者),一個是所緣,它們是有距離的。心就在這中間跑來跑去,努力訓練讓心保持中立在中間。不停跑來跑去後,心集中下來了,什麼都沒有,只剩下覺知這一境界,不去界定這是能觀還是所觀,就這麼訓練一段時間,非常嫻熟,既不抓能知也不抓所知,這應該就是所謂的中庸、中間了。
有一天到清邁頂禮隆布貼長老,向他匯報說:「我懷疑這是奢摩他(寂止),不是毗婆舍那(內觀)。」即使自己處在那個境界,看起來好像是涅槃——沒有欲望、沒有造作、沒有色法、沒有名法、沒有日月,什麼也沒有,空、光明,沒有時間,時間也不存在。時間是源自於相對的,必須要有兩個對立的,時間才會出現,沒有相對的,沒有二元對立,沒有時間的限制,已經超越時間了。但是之後,到了某一點,心就會退出來,回到外面的世界,檢測一看,煩惱依然如故,那就不是真正契入到涅槃的路。所以,隆波就去頂禮隆布貼長老,向他匯報說:「我是如此這樣用功的,但是我懷疑這是奢摩他、是禪定。」
他說:「對!那是一種禪定,但是現在這個時代已經沒有人可以修到這個程度了,你好好去認識、去了解、去玩一下,這樣有好處的,已經沒有人認識這種禪定了。」
隆波向他匯報說:「我害怕黏著於奢摩他。」
他說:「不用害怕,如果你卡住了,師父自然會來跟你糾正的。」
高僧大德讓自己用功,隆波就去用功、去訓練:滅掉所有的一切,只剩下知者,只剩下覺知,包括時間也不存在,沒有念頭、演繹、造作,什麼也沒有。
有一天到清邁去頂禮隆布通因尊者,到他寺廟的時候已經是晚上了。白天隆波要工作,因為是個公務員,晚上別人都去喝酒吃飯去了,自己就去寺廟,去頂禮阿姜通因尊者。當時有個年輕的出家人在門口等著,這個冬季特別冷,電也沒有,寺廟裡面一片漆黑,這位出家人說:「阿姜布詹長老來到這寺廟了,他生病來這邊找醫生,住在這寺廟,你去頂禮一下他吧。」
隆波說:「我不認識他,從來沒有聽說過,根本不認識,我是來找阿姜通因尊者的,阿姜通因尊者在嗎?」
他說:「在!」
隆波就去找阿姜通因尊者,向他分享修行,因為他是隆布信長老的弟子。他的修行很棒。跟他互動大概一個小時,離開他的寮房已經是晚上九點鐘了,天很黑。但是這位出家人還站在外面等著,說:「請你去一下嘛,去頂禮一下阿姜布詹長老嘛!」
想不到這出家人這麼頑固,隆波特別可憐他,這麼冷、這麼晚還等著自己,不好意思,只有去了。當時阿姜布詹長老生病而不舒服,但他沒有進房間休息,就在外面的走廊上,在二樓的小寮房,他躺在床上,一上去見到他,他的精神就來了,指著隆波的臉說:「你是怎麼修行的啊?你講一講。」
隆波就跟他分享說:「既不抓知者,也不抓所知,心在中間。」
然後他就棒喝了:「什麼涅槃!還有進有出。接下來,你是怎麼修行呢?」
他的口音,隆波聽不太清楚,以為不知道自己說了什麼,就重複跟他講了一遍。他又棒喝一次,這次的聲音比剛才更響了:「什麼涅槃!還有進有出。」
隆波當下,心就徹底扔了,知道這麼訓練是不對的,是在浪費時間。隆布貼長老讓自己訓練,是讓自己可以認識它;如果有一天有人問到就可以回答他。現在自己已經明白了,就不需繼續訓練了。繼續訓練是沒辦法到達道果、涅槃的,有出有入的是假的涅槃,這是屬於禪定。
經歷高僧大德們的指點,隆波意識到,每個高僧大德教導自己,類似於左邊一耳光,右邊一耳光,又類似於踢足球,被踢來踢去。隆布敦長老說「別把心往外送」;隆布信長老說「別把心往裡面送」;隆布貼長老說「要訓練心保持中庸、中間,跟空在一起」;阿姜布詹長老說「那不是涅槃」;類似足球被踢來踢去,這麼作也錯、那麼作也錯,這麼修也錯、那麼修也錯。隆波在見到他們之前,已經有懷疑,但是還不確定,一經高僧大德指點後就清楚了,確定這樣修是對的或是錯的。在修行的路上,對的還是錯的,一直都是有的;本來是對的到了某一點又是錯的。
但是誰可以日日夜夜在旁邊指點我們?要用的是如理思維,要自我審查。比如,心去到空裡面,時間也不存在、念頭也不存在、什麼也沒有,空、光明、亮堂、純淨,乾乾淨淨,停止造作、停止尋找,什麼都不剩,什麼都沒有。起先以為這麼不停地修行就會契入涅槃,後來就會發現不對,那是奢摩他!慢慢去探究、慢慢去體會,直到知道自己所犯的錯誤,知道這是錯的。其實在見到阿姜布詹長老之前,就覺得這不是體證道果、涅槃,這是屬於奢摩他,為什麼知道?因為進入這狀態出來後,原先存在的不善並沒有被清除,新的不善依然還會生起;曾經有的善法也會滅掉,而且沒有進一步增長。
如此檢測不善法和善法,如果我們修行是正確的,已經有的不善法就會滅掉,新的不善不會生起或者生起得比較淡薄,還沒有的善法會開始有,已經有的善法會進一步成長,變得更加強大,越來越進步。用這個方式來檢測的話,就可以知道自己的修行是對的還是錯的,可以自己測量。直接去度量自己,別偏袒自己,要真的去檢測。

3.〈在什麼狀態下檢測?〉
在檢測自己的心的時候,要掌握幾個重要的原則,隆波是靠自己走過來的,在檢測自己的煩惱的時候,心要處於平常正常的狀態下去檢測。別入定之後去檢測,入定就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讓自己檢測了,必須是正常平常的心。有些人修行時心集中起來,心退出來後,就卡在定的狀態裡面;卡在裡面然後說:「咦!看不到煩惱了,沒有煩惱了。」
心一直處於定的狀態,有哪個煩惱會冒出來給你看呢?還誤以為那是善的心。不是的,因為正卡在境界裡而沒有看見,這就是癡。看不出正在呈現的境界,這就是癡!因此我們修行後要檢測自己的心的時候,必須是平常正常的心,處在沒有刻意在修行的狀態,如果刻意修行,處在專注的狀態中去檢測,是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讓自己測的,只有一動不動、空空的。
真正檢測自己,最好的時候是一睜眼起床醒來的時候。隆波一再提醒,起床醒來的時候是修行的黃金時間。
有時候我們的心卡在某一境界裡面,我們沒有意識到、沒有看到,但是我們卡住了,是什麼卡住修行,跑到這樣的結果?怎麼看也看不出來,因為已經造作完了,這個境界已經被創造出來了。如果想看它怎麼來的,是看不出來的。
但是剛剛醒來的時候,我們的心還沒有偽裝、還沒有擺姿勢要作為「修行人」,那時是平常的心。平常的心會[排除我們的造作],呈現真實的面貌:煩惱處在什麼程度,善法處在什麼程度。如果心已卡在定裡,怎麼看也看不出來的。所以,我們一起床醒來的時候就要自我審查。一起床,心是特別的自然,但是一想到「我今天要怎麼修行呢?」一想到修行,心就會立刻造作,比如,心立刻跑到空裡面去,或者去緊盯某個東西,立刻開始工作,心送出去到空裡面了。如果心掉到空裡面,或是送到某個境界裡面,要看它是怎麼來的、怎麼去到那個地方,就來不及看了,因為它已經進到那個狀態裡面去了。所以,在它進去之前,就必須要去看、去體會它還沒有進去的[狀態]。在熟睡一醒來的一瞬間,剛剛醒來的時候,我們的心是最正常的狀態,但是我們一想到修行,心就會開始造作,創造某一個境界出來,心就進到裡面去了。
隆波就是用這樣的方式去審查、去觀察,不停地去觀察自己、體會自己,直到知道錯在哪個地方:錯在心跑出去造作、去創造空空的,一動不動的狀態,而後自己意識不到它是怎麼來的,結果就卡在那個地方,卡了很久的時間。
這是仰賴於自我觀察。最容易觀察的時段,就是沒有想到修行的時候。如果想到修行,就會去造作狀態,一造作出來就會一動不動的。比如,現在準備做禪修報告的幾個人,就像隆波說的那個狀態一樣,心是呆滯的!慢慢地去體會,慢慢地去觀察,從自己的錯誤中去學習。
因此我們修行時,不知道自己的修行是對的還是錯的,這時要從結果來檢測——從結果可以找它的因:結果是對的一定是源自於正確的因;錯誤的結果一定是源自於錯誤的因。不停地去探究,直到某一點,就會知道:「哦!錯誤的修行是這樣的,正確的修行是這樣的。」隆波才可以總結說:「正確修定的原則是怎麼樣子的。」隆波就是從非常多的錯誤中學習,這個錯了、那個錯了,直到可以抓住裡面的要領。

4.〈修行的要領〉
(1)如果我們要讓心寧靜,先有動機,就帶領心持續跟快樂的所緣在一起。進入這地方後,如果“想要”寧靜,就不會寧靜;必須沒有“想要”,帶領心去跟有快樂的單一所緣在一起,寧靜也隨它、不寧靜也隨它,這樣的話,立刻就寧靜了。因此,隆波要讓心寧靜的話,立刻就可以做到,因為能夠抓住要領。
但是在抓住要領之前是非常坎坷的,包括隆波小時候吸「佛」、呼「陀」,接著「佛陀」消失了只剩下呼吸;不停地修行,呼吸消失了只剩下光明;不停地修行,知道心會幻化各種各樣的狀況,若將心往外送,去到了天堂旅遊,隆波發現根本沒有什麼好處:「待到天堂可以嗎?」不可以!「看到天神時,看到好吃的東西,可以一起吃嗎?」不行!這類似於看電影:有這個劇情、那個劇情,可是跟我們沒有任何關係。隆波看到根本沒有任何意義,知道這個不對了:修行後將心往外送,跟著光明去看外面的東西,知道過去、知道未來、知道天神、知道鬼、知道這個、知道那個,雖然可以知道,但是知道的東西也許不是真的,有可能是煩惱在騙我們,因為心能幻化。例如修行時,有的人看到在天堂供奉著佛陀頭髮的佛塔,但是每個寺廟的人所描繪的供奉佛陀頭髮的佛塔卻是這個樣子、那個樣子,都不一樣。真正看到應是一樣的,對嗎?那就是心在幻化了。
在訓練禪定的時候,讓心跑出去,一旦自己意識到這樣不對了,就會認識到什麼是對的。什麼時候不錯誤,什麼時候就會對了。[例如,修禪定時],緊盯到苦悶是不對的,折磨身、折磨心後很苦悶,根本沒得到什麼。緊盯後很苦悶,[好似獲得禪定],還會增長煩惱:「別人不行,只有我比別人行。我有禪定,我是[修行者]。」其實,這比別人壞,沒有看到自己的煩惱,覺得自己很牛、自己很棒。
隆波用的方式是慢慢去體會,最後就總結出修行奢摩他(寂止)的要領:帶領心跟有快樂的單一所緣持續在一起,但是別“想要”寧靜,心會自行寧靜的。如果“想要”寧靜,就不會寧靜。
(2)如果我們要心安住,要怎麼做?可以有幾種方法。一個方式是訓練禪定[進入二禪],這是可以的。但是今日大家可以做的方式大概就是仰賴於覺性,及時知道心的跑來跑去,心跑去想及時地知道,比如,阿姜給尊者喜歡教導:「心迷失了,知道心迷失了。迷失了知道,就不迷失了」,不過如此而已。因此仰賴於覺性,及時地知道心的跑掉,就會自動自發生起安住的心,不用刻意讓它安住,它會自行安住。從錯誤中去學習,最後就會這麼總結。
(3)一旦來到開發智慧的階段,隆波經歷各種修行,不斷被騙,最後也總結出方法。如果我們要開發智慧,要怎麼做呢?要有覺性去觀身、觀心,如實觀,要想如實觀身、心是有條件的,必須要以安住且中立的心去覺知,必須要有覺性去觀身、觀心,有什麼?有覺性去知道,而不是去緊盯、不是去想,因此有覺性就只是去知道,有什麼東西在身上發生要知道、有什麼東西在心上發生要知道,以覺性知道,知道什麼?知道身、知道心,而不是知道別的,而是知道身、知道心,如實觀的「如實」的意思,就是身體是怎麼樣子的要知道它是那個樣子的、心是怎麼樣子的要知道它是那個樣子的,不進去干預,不是必須寧靜、必須快樂、必須好!沒有所謂的「必須」,沒有所謂的「禁止」。知道它是什麼樣子的,它就是那個樣子的,「必須」和「禁止」不可用於毗婆舍那(內觀),但是可以用於修行奢摩他(寂止),用於修行禪定。慢慢地認識、慢慢地去學習,如實是什麼?有覺性、如實地知道身體是什麼樣子的,身體是三[實相](無常、苦、無我);如實地知道心是什麼樣子的,心是三[實相] (無常、苦、無我),這是事實、是實相。

5.〈不淨和分離四大的經驗〉
身體不淨,不是事實,只是「概念」。比如,狗的屍體很臭,人們覺得是不淨的,但是蒼蠅覺得很香、很喜歡,吃了之後還不停下蛋,讓孩子在這地方繼續有吃的。白骨觀的不淨並不是真的呈現,有的人說是不淨的,有的人說是淨的。比如,泰國人認為榴槤是很香的,西方不喜歡榴槤的人覺得太臭了。西方人覺得起司很香,泰國有些人覺得很臭啊,因此不淨並不是事實,是取決於個人的喜歡、不喜歡和愛好。又比如有些人一聞到臭魚、臭豆腐的味道,覺得好香啊,不喜歡那個味道的人一看到就嘔吐。因此,所謂的淨和不淨不是真的存在。
[早年在家時,]隆波都會去頂禮隆布貼長老,因為他在闊納省,距離很近,每個月都會去頂禮他一次。有一次,隆波從隆布貼長老的寺廟後面走過去,到處都是狗屎。心想:「整個地區的狗是不是都到這邊來了,像是狗的公共廁所,這裡一堆、那裡一堆。」從哪裡下腳,都必須非常小心,走著、走著,看到一堆剛剛拉下的狗屎,還有蛆蟲不停蠕動,幾乎要嘔吐了,接著,心無緣無故地立刻衝到狗屎那邊去,好像演示神通一樣——心掉到狗屎那邊去,開始只是一小堆,一旦進去就變成了一大堆,衝到裡面去之後,就開始分離成四大(四界):水是水、風是風、火是火,只剩下地大。心的力量一旦進去就看到本質,很稀的狗屎變成乾乾的、扁扁的,心就看到本質,事實上狗屎只是地、水、火、風四大的聚合而已!四大是真實存在的現象,而所謂的不淨則不是真實存在。心會教導自己,會演示給自己看,隆波修行時心是直來直往的,就像電影直接放給自己看一樣,不是自己想像的。一旦這麼照見,隆波的心就平靜如水,輕鬆自在地走過去,保持覺性,不踩到狗屎,去頂禮隆布貼長老。
隆布貼長老一看到隆波就說:「啊,怎麼樣?修行人!你得到了什麼好的寶貝?」
隆波就跟他分享:「看到寺廟裡的狗屎,心就進去把狗屎分成四大。」
他說:「對啊,有的只是四大而已。」
因此,觀身時,如實觀身就觀到四大,這是身體的實相,只是一堆物質充滿了無常、苦、無我。觀心時,就會看到,只是感覺、念頭而已,或是感知苦樂的感覺;或是想的界定;或是造作:造作好、造作壞——也就是受、想、行蘊,至於能感知的就是心。這稱之為分離蘊。色蘊可以分得更細,就是四大,名法可以分離成受、想、行、識,每一部分都是無常、苦、無我的,全部都是無常、苦、無我的,不是人、不是我、不是眾生、不是你、不是他。這樣慢慢抓住要領——要有覺性去如實觀身、觀心,只是蘊、只是界,都是無常、苦、無我,這是實相。我們想看到這些,心必須要安住且保持中立,因此隆波說:要有覺性去如實觀身、觀心,事實上這就是修行毗婆舍那(內觀)的要領,隆波進一步說明,必須要以安住且中立的心去覺知,如果沒有安住且中立的心就無法如實觀。

6.〈不停地從錯誤中學習並檢驗〉
因此,修行時不停嘗試對和錯,最後就能抓住要領,一旦能夠抓住要領,現在要修行奢摩他(止),用什麼都可以。任何禪修業處都可以用於修行奢摩他了,先做到一個,然後全部就都會了。類似於修行十遍的一個遍,其他的九個遍處就可以會了。修行業處一定要先對某一個嫻熟,然後四十個業處就全都會了。
毗婆舍那(觀)呢?先嫻熟身、受、心、或法其中的一個;觀照身體時,也不是知道所有的身體,只要知道身體的某一個就可以了,比如,覺知呼氣的身體、吸氣的身體,能這麼了解,就可以了解所有的一切了;覺知行、住、坐、臥的身體,只要知道這個,就可以知道所有的一切了;覺知苦、樂、不苦不樂,只要知道這個,就會知道所有的一切了。
一旦能夠抓住要領,現在無論做什麼,讓它修成毗婆舍那就是毗婆舍那了,讓它修成奢摩他就是奢摩他了,因為知道要領了。就類似於武功的訣竅,一旦功夫訓練到某一點,一切東西都變成武器了。如果訓練到透徹,什麼東西都行,修什麼都可以,修成奢摩他也可以,修成毗婆舍那也可以,但是要修成毗婆舍那必須觀名法、色法,而修奢摩他,則不用選擇,什麼都可以。至於毗婆舍那必須要觀名法、觀色法,去觀哪類色法、哪類名法都行。到此就會覺得說:「哎,簡單!根本沒什麼難。」但是在覺得簡單之前,那是太難太難了。
所以,聽懂隆波今天的教導,要抓住要領,要真正能夠做到自助,努力不停地從錯誤中學習。修了之後,沒有善法生起,就知道有哪個地方錯了。修了之後,沒有不善法生起,善法生起得更頻繁,越來越熟練,就知道應該是對的。如此教導我們哪個是錯的、哪個是對的。經過不停地訓練,現在抓住要領後,就簡單了。好了!(開示完)

7.〈禪修報告〉
學員1:我的固定形式用功是透過觀呼吸,吸佛呼陀,數一到十,然後重新再數,似乎黏著於緊盯,在感受很重的時候,自己掌控不了,心無法對感受保持中立,在日常生活中絕大部分無法及時地知道心跑去想、跑去散亂,請求隆波慈悲開示!
隆波:居士!你的緊盯依然很厲害,要放開它一點,放開的方式是別盯著它一動不動的,要去思維身體,去觀頭髮、皮膚、指甲、牙齒、骨頭,每一個部分慢慢地去觀察,別著急。觀頭髮時,就去看頭髮不美、不漂亮,它是不淨的,是無常、苦、無我的;頭髮是這樣的形狀、是這樣的顏色、是這樣的氣味,慢慢地去看,這樣就會讓自己的心從鎖住的地方鬆脫出來。你的心依然被鎖住了,去思維身體,思維一段時間後,去修寧靜、觀呼吸,再進一步去思維,這樣進進出出,心就不會卡在一動不動的定的狀態。要去解決這一點!

學員2:我的固定形式用功是透過唸誦的方式,而後去經行。日常生活中,唸誦跟觀呼吸交替進行。修行時還會緊盯,想看得清楚一點。現在身體健康有問題,但想快點去工作。最近一段時間,覺得外面的世間感覺不一樣,請求隆波開示。
隆波:別讓心卡在一動不動的定裡面,你看外面的世間時,心是呆滯的,要放開它。你感覺到嗎?修行後,剩下一個一動不動的,其他都是變動的,這個一動不動的一定要殺死它,要膽子大一點,如果卡在一動不動的,就無法真的開發智慧,[煩惱]的首腦就藏在裡面,雖想去看這個或那個實相,但是煩惱是一動不動的,它就藏在自己的心裡面。因此別去呵護讓心一動不動或讓它空空的。要放開讓它工作。如果意識到還剩下一個一動不動的,要鬆脫出來,就會看到那個一動不動的本身也是生滅變化的。如果它可以從裡面鬆脫出來,就會看到[生滅的現象,演示著三實相]。如果是一動不動的,是看不到的。你強迫讓心一動不動的這一點,一定要糾正!

學員3:我透過打坐,觀身體呼吸,唸誦佛陀來修行,一旦有了[定]就能感覺到裡面的變化,冒出來成能量變化,然後消失,但是有時候會看它冒出來變成記憶,如果沒有及時地意識到就會進去造作,一旦及時地意識到就會回來覺知身體,知道依然沒有保持中立,想要讓冒出來的現象可以滅掉消失,請求隆波開示。
隆波:冒出來的現象其實可以教導你法,別想讓它消失,類似於你在趕走自己的老師,它冒出來了,它就顯示苦給自己看。觀的過程已經對了,已經看得很微細,修行時,有時候想蘊會冒出來,記憶會冒出來,行蘊就會繼續去造作,它的流程就是這麼運作的。一旦行蘊造作了,就會來控制心。起先是心造作行蘊,行蘊進一步來控制心,就會隨順在行蘊的控制下被掌控。要不停地探究,最後就會發現有的只是運作的流程:有這個才會有那個,沒有這個才會沒有那個。慢慢地去覺知,你的訓練不錯,不用心急,你的弱點就是想快點得到結果,越想要就會越慢,因為那個想要就是欲望,這是苦因,這是生起苦的因,不是生起智慧的因,不是生起離苦的因,因此出現了什麼,別去討厭它,去覺知它,那是苦堆,你感覺到嗎?佛陀說:「苦要知道」,而不是要去斷離。

學員4:我按照隆波的教導修行有一年多了,是透過觀心。在固定形式裡面用功主要是透過唸誦、打坐,現在發現的問題是打坐往往就會睡著,從[定]退出來之後就會迷迷糊糊的。在日常生活中覺知依然很少,白天工作還要學習,所以只有早上起床時修行,努力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覺知,請求隆波開示。
隆波:也只能這麼用功,要學習又要工作,事情比較多,如果有零碎的時間可以累積起來就去累積。你的訓練不錯並不差,看到了嗎?有什麼東西在心裡面生起都可以覺知,你訓練的不錯而不是不好!

學員5:我現在用心作為臨時的家,看到五蘊是負擔。為什麼要照顧它呢?從五蘊裡面可以獲得什麼呢?除此之外看到心也是苦,而且比五蘊更苦,但是依然沒有看到生滅,自己分享的這些是不是對的?請求隆波開示。
隆波:已經對了!但是[定]不夠,智慧衝到前面去了,透過思維分析獲得了領悟。你的[定]還不夠,心依然在動蕩不安,如果[定]不夠的話,生起的智慧就不是真品。必須要訓練讓心安住:心跑了知道、心跑了知道,要常常訓練這一點。至於其他的東西,後面會明白的,要先去訓練得到好的[定]:心跑了知道、心跑了知道,要去訓練這個,大概明白嗎?

學員6:我的固定形式用功是唸誦「梅達固那」,然後去觀身體呼吸。如果特別散亂,就會試著幫自己按摩,去觀緊和鬆。日常生活中會用唸誦,但是好像是慣性的唸誦,久久才會去觀身心工作,整體來講散亂很久,緊盯到頭都痛,如果感覺到額頭很緊就放鬆一些。知道自己想要好,但是沒有真的看到,請求隆波開示。
隆波:適合你的禪修業處是身體,你愛你自己的身體並不少的,因此要努力去看,以身體作為臨時的家,喜歡身體就把它作為臨時的家,不停地去覺知身體的行、住、坐、臥、呼氣、吸氣、身體屈伸,不停地去覺知,不停地緊隨著去覺知,看它就像看別人一樣,看別人一直在工作。一旦輕鬆自在的去觀的話,心有任何動靜的變化就會自行捕捉到。你迷失很久的原因是,因為心沒有臨時的家,如果心有臨時的家就不會迷失很久,迷失的一瞬間就會意識到已扔掉了臨時的家了。要以身體做為臨時的家,動身去工作,去做家務,不要緊盯,不要打壓,只是感覺身體動作,就只是感覺而已。笑一笑,感覺到了嗎?臉在笑,生氣的時候感覺到了嗎?臉是這樣子的,一旦感覺自己板著臉,就會看到生氣的心;一旦感覺臉笑,就會看到愉悅的心,因此不停地感覺自己的臉,不用照鏡子,從臉部表情的動作,就可以讀懂自己的心,這很好玩,不斷地感覺自己的臉,很好玩!事實上你特別愛這個身體,特別保護它,不停地去看它,這樣你就可以看得懂自己的心,大概明白嗎?透過自己的臉來讀自己的心。

學員7:我聽隆波的說法兩三個月了,在那之前自己修行了三年,透過唸誦的方式,看著隆布敦長老的畫面,心跑去想的時候就跑到長老那個地方,然後努力讓心在長老畫面上。
隆波:以長老作為禪修的業處,這樣可以獲得定,可以獲得奢摩他,但是如果你想進一步提升的話,就必須要回到自己的身、心上面。不停地看著長老,不會證悟道果、涅槃,但是會獲得快樂、獲得寧靜,這是屬於奢摩他的修行方式。若觀自己的身、觀自己的心,這個身體沒有別的,有的只是苦,這個心沒有別的,有的只是負擔,不停地這麼去觀察、體會它。回過頭來觀自己的身、觀自己的心,這個身體並沒有什麼別的,有的只是苦;這個心一直在工作,沒有別的,有的只是負擔,但是別討厭它們,不停地去觀察體會,就可以進一步提升[獲得道果涅槃]。如果只是看長老的話,是得不到道果的,如果死去的話,也許會變成他的弟子、他的隨從,但是不會去到涅槃。

學員8:我的心依然散亂迷失很久,因為訓練的量還不夠。在固定形式裡面用功,經行的時候會思維每一個蘊,每一個分離,然後禪修業處還不確定,有時候會觀身、有時候會觀心,但是看到生起的境界,全部都是某一種現象,偶爾會獨修增加自己的力量,請求隆波開示,現在修行是不是對的?跟自己的根器是不是相符合?
隆波:對的!慢慢去審查、體會:修行後,善法增長還是不善法增長?要不停地去觀察,這樣就會自己找到答案。比如,只是一直覺知自己,那也不對,善法沒有進一步成長,就只是原地踏步。不停地去檢測你自己的心,這個進步已經很大了:以前散亂,會徹底迷失在世間,但是現在心偶爾會有定了,不錯!已經很好了,繼續用功,但是別讓心黏著於一動不動,別太過於呵護心,放任它去工作,膽子大一點,但是不放任它至於散亂。時間到了,就要做固定形式的用功,讓心可以歸位回家,一旦歸位回家後,就放任讓它去工作,緊隨著去看變化。

隆波:學員5!你不用想太多。修行並不是去思維分析,要用的是感覺,而不是思維分析。修行是用感覺去覺知:感覺到快樂也知道、感覺痛苦也知道、感覺貪嗔癡也知道,感覺運動也知道,去覺知!而不是去思維說:「現在手抬起來了嗎?」不是思維、不是分析,而是去感覺。好了!今天就到這裡。(完)


Posted on: 2022/2/7 16:34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You can view topic.
You cannot start a new topic.
You cannot reply to posts.
You cannot edit your posts.
You cannot delete your posts.
You cannot add new polls.
You cannot vote in polls.
You cannot attach files to posts.
You cannot post without approval.
You cannot use topic type.
You cannot use HTML syntax.
You cannot use signature.
You cannot create pdf.
You cannot get print page.

[Advanced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