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 now ! Login
主選單


Browsing this Thread:   1 Anonymous Users




« 1 (2)


Re: 隆波帕默內觀禪修開示二檔分享[最新]
#21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3.〈二種知道〉
一定要開發智慧:如果我們在覺知身體的時候,還有進一步的感覺,知道它是無常、苦、不是我;在我們覺知心的時候,比如覺知心苦、心樂、心好、心壞,而且進一步感覺它們是無常的:苦是無常的,樂是無常的,好是無常的,壞也是無常的,它是無法掌控的,它是無我的。因此我們有兩個知道在重疊,第一個知道是覺性在知道,知道這個身和心的存在;還有一個知道是智慧在知道,進一步地知道,看見這個身和這個心都是無常、苦、無我,這個是以智慧在知道。

Posted on: 2020/10/6 8:55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隆波帕默內觀禪修開示二檔分享[最新]
#22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4.〈有無覺性和智慧〉
因此我們在修行的時候,要好好地觀察:
a.有的人都沒有覺性,打坐之後,迷迷糊糊的,忘了自己,這個是根本不好用的。
b.有的人是有覺性,能夠覺知自己了,但只是覺知,比如在觀心的時候,心是靜如止水的、是空的,是如如不動的。有的人教導要讓心靜止、要讓心空、心不再執著什麼、空空的,然後不想、不演繹、不造作。這樣的話,智慧不會生起,就只是在覺知自己,就只是得到[定]而已。
c.有個地方有人教導,他曾跟隆布敦長老學習過然後來教,但是隆布敦長老不太認同,認為不會修行,他讓心寧靜、讓心空,智慧不會生起,就只是得到寧靜型的[定]而已,無法斷煩惱。
一定要去開發智慧,也就是要懂得去看名法、色法,懂得去看身、心呈現三實相(法印)。

Posted on: 2020/10/7 12:10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隆波帕默內觀禪修開示二檔分享[最新]
#23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5.〈觀身和智慧〉
比如觀身,我們要看到身體的無常:一會兒呼氣、一會兒吸氣、一會兒行、一會兒坐、一會兒臥,心裡面要有感覺,知道這個身體是無常的,看到事實。身體呼氣吸氣,身體行住坐臥,看到事實,這個是以覺性在覺知。而且要懂得去進一步去界定說,它是無常的,不停地在變化,呼氣了又會吸氣,吸氣了之後又會呼氣,行住坐臥,不停地在變化,這個是無常的,為什麼它無常,因為它不可能常。它是苦,比如我們身體,如果一動不動的話,我們就會苦,試著不呼吸就苦了,或者只是吸氣就會生起苦,只是呼氣就會生起苦,只是坐著也苦、只是躺著也苦、只是走也苦。為什麼一定要換姿勢?換是為了要逃離苦。我們身體裡面生起了苦,要有覺性及時地知道,坐著痠了之後,知道痠:啊這個身體苦了。然後才去換姿勢。一般的人抓癢,根本不知道,隆波問:剛才誰在抓癢?沒抓,因為不知道,問說誰抓了?不知道、沒有抓癢。我們手在抓之前、在動手之前,要先觀察一下苦。為什麼坐著一定要動?因為坐這姿勢久了就會痠,就一定要動,不停地換姿勢,不停地動,這是在逃離苦,這個身體一直被苦在逼迫著,一定要不停地換來換去。哪一天如果沒有力量去換,苦就會把我們逼迫到死,蹂躪到死,比如我們殘疾了,動不了了,如果沒有誰來幫忙換姿勢的話,身體躺著就會臭,很快就會死,苦不停地找我們的麻煩。這個身體不是我,是無我的,是一堆物質元素不停地進進出出,比如吃物質進去了然後排一下,出去就物質出去了,這個身體只是一堆物質,不是我、不是人、不是眾生。不停地這樣去覺知身體,這是觀身。

Posted on: 2020/10/7 12:11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隆波帕默內觀禪修開示二檔分享[最新]
#24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6.〈觀心和智慧〉
至於觀心的話,就去觀無常,快樂是無常的、痛苦是無常的、好是無常的、貪嗔癡是無常的。快樂知道有快樂生起了,然後要看到生起的快樂也是無常的,這樣才能開發智慧。界定三[實相],是以智慧在覺知。有痛苦生起,要知道有痛苦生起了,這個是以覺性在知道,知道生起的痛苦只是臨時的存在,也會消失,這是看到無常,這個是智慧。或者知道,這個心是苦是樂,我們也無法選擇、無法指揮,這個稱之為看到無我,這個是智慧。這個心是好還是壞,心好是臨時的,心壞也是臨時的,它們是無常的,心是好還是壞,我們無法指揮,這個是無我,這個是智慧。
在覺知身心的時候,別就只是呆滯地在覺知,一定要懂得從三實相的角度去看待。如果心自己會去觀[實相],什麼都不用做了,讓心自己去看。如果心不習慣去看三[實相],就一定要幫它一點忙,透過思惟來幫一點忙:「這個身體是無常苦無我的,這個心啊,不管是苦是樂是好是壞,也是無常苦無我的」,慢慢不停地去教它,接下來心會自己看見,而不需要用思維了。自己能夠看到三[實相],而且不需要思維來幫忙的時候,這個稱之為毗缽舍那的修行。如果還有思維,還分析,這個還沒有契入到毗缽舍那,只是覺知自己是不夠的,只是比一般的沒有覺知自己的人好一點點,但是不會體證道果。例如,有的人觀腹部升降,腹部升知道,降也知道,心會寧靜,這是在修行[定]。有的人有覺性地覺知身體的動靜,這個是有覺性,心跑去想了及時地知道,就會得到[定]。都還要進一步地去看,要以三[實相]的角度去界定,這個才會生起智慧。

Posted on: 2020/10/8 21:55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隆波帕默內觀禪修開示二檔分享[最新]
#25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7.〈隆波修定和開發智慧的經驗〉
隆波小時候打坐,身體消失了,只剩下心,一旦回到有身體的感覺,知道身跟心是不同的部份,但是不會表達。事實就是在七歲的時候,蘊就分離了,但是不會表達:「蘊分離了」,身跟心再也沒有聚合了,而且以為別人跟自己是一樣的,後來才知道:「不是!」絕大部分的人,他們的蘊聚合成一個整體,根本沒有分離。所以,隆波小時候打坐,知道身體消失了只剩下單一的心,一旦回到有身體的感覺,就知道身跟心是不同的部份,而且一直是分離的,再也不聚合了。心日日夜夜變成知者、觀者,變成知者、覺醒者、喜悅者。後來主事大德們見到隆波,例如,隆布信長老見到隆波時,稱隆波為「知者」。為甚麼稱為知者?因為蘊分離了,心是知者。但是道果沒有生起,這樣持續了22年,這22年都有禪定,但是道果沒有生起,曾努力地想:「怎麼樣可以生起?」曾經去觀身,因為聽到主事大德們,喜歡講佛陀的思維身體,所以就去觀身,然後一、兩分鐘身體就徹底爆炸了,沒有身體可以觀了,然後去觀心,就只是覺知自己,無法繼續進步。
直到[三十歲]見到隆布敦長老才教導觀心,看到心不停地在運動變化,心自己在工作。有一天剛好碰到暴風雨,風雨非常厲害,身體全部都淋濕了,然後就去一個出家師父的寮房裡面去躲雨,這個時候抱著自己的膝蓋,心就擔心説:「這樣淋雨,自己肯定會感冒了。」這時在曼谷工作,經常感冒,因為空氣不好,很容易感冒,很容易過敏。心擔心會感冒,覺性及時地知道,因為自己訓練得非常嫻熟了,有什麼感覺生起,覺性馬上捕捉到,覺性及時地知道:「心有擔心」,然後心本身安住了,因為知者的心本身一直有,然後這個擔心滅去了,心集中下來,及時進入到曾經進入的狀態,身體消失、世間全消失,只剩下單一的心,這個心經歷一個開發智慧的程序。
[隆波三十歲時],最開始跟隆布敦長老學三個月是修錯了,讓心靜如止水、空,只是呵護心。其實應該去觀心工作而不是讓心靜如止水。隨後四個月,跟隆布敦長老學習開發智慧:放任心去工作,讓眼、耳、鼻、舌、身、心[意]去接觸所緣,生起苦、生起樂、生起好、生起壞、生起滿意、不滿意,有覺性去及時地知道心的變化,不停地及時地知道。一旦心有變化,就有覺性及時地知道。
到了暴風雨這天,心起擔心,就看到擔心,心就集中下來,身體消失,心在[定]裡面開發智慧兩三個剎那,生滅兩個剎那,然後心感嘆說:「誒!心不是我」,還有個「誒」,因為心太驚嘆了,心非常地驚嘆於心不是我,從來沒有想過,從來沒有聽說過,因為以往的日子,全心都是我,有個我在裡面做這個、做那個,現在心突然驚嘆說:「心不是我!」心就光明亮堂、愉悅 [生起了智慧]。

Posted on: 2020/10/8 21:55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隆波帕默內觀禪修開示二檔分享[最新]
#26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8.〈看到三實相〉
要慢慢地、不停地去用功,我們在觀身的時候,別就只是覺知身體,還要去覺知到身的三[實相];在觀心的時候,別就只是覺知有什麼感覺,還要知道所有的一切都是生了就滅,所有的感覺都是無法掌控的,這個稱之為看到三[實相]。
如果心只是寧靜的、如如不動的,要去觀身體,扔掉心;如果心黏著於寧靜、黏著於空的話,要把它扔掉,去觀身體,這個身體怎樣都不會空的,你去覺知身體,很快就會看到它會苦,身體會不停地換來換去,有的只是無常,有的只是苦,去看它是一堆物質元素而不是我,觀到一旦有了力量,就會自己去觀心。
能觀心就觀心,觀不了心就去觀身,觀不了心又關不了身,就去修習奢摩它:唸誦佛陀佛陀,或呼氣覺知,吸氣覺知,如此修習奢摩它,用覺性及時地知道單一的所緣,持續地覺知,就會得到[定],就會得到奢摩它,就這麼訓練。
能觀心就觀心,觀不了心就觀身,既觀不了心也觀不了身,就去修習奢摩它:唸誦佛陀佛陀,心跑去想了及時地知道,佛陀佛陀,心跑去想了及時地知道;或者是呼氣覺知,吸氣覺知,心跑去想了及時地知道,就這麼訓練,[定]就會自行生起來。但是心別想要寧靜,如果想要寧靜,就不會寧靜。

Posted on: 2020/10/8 21:56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隆波帕默內觀禪修開示二檔分享[最新]
#27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9.〈入定和出定〉
讓自己輕鬆、放鬆,看到沒?馬上就能做到了,看到沒?[隆波如此一下就入定了] 。
從定退出來的時候一定要有技術,如果一下子退出來就會頭痛。要訓練入出,讓它嫻熟。心有禪定的時候,想退出來,我們要換比較粗糙的所緣,換一個粗糙的所緣,比如讓呼吸粗重一點;如果心還不願意退出來,就繼續地粗重,這個身體動來動去,開始身體不願意動,然後努力地去動,慢慢地動、慢慢地動、然後心就會慢慢地退出了。慢慢地去玩,慢慢地去訓練,很好玩。有時候[打坐]可以看到彩票號碼,但是生平中只有一次,那時隆波還在工作,剛剛畢業,別人問:你喜歡打坐,你會看到彩票號碼嗎?那天晚上就看到了,是這個號碼,是這三個數字。別人笑而不買。下一次問的時候,就看不見了。只看了一次,那個沒有任何意義,不是為了離苦。
慢慢地去用功,讓自己的心跟自己在一起,慢慢去觀察這個身、這個心不是我。(開示完)

Posted on: 2020/10/8 21:57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隆波帕默內觀禪修開示二檔分享[最新]
#28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正定的重要性20180301A【143】
講者:隆波帕默尊者
地點:泰國解脫園寺
日期:2018年3月1日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定](samadhi)的意思是——心跟自己在一起,不太過緊盯,也不放任它去做什麼(不散亂)。隆波觀察那些修行人,看了幾十年,那些修行人為什麼有些人可以修行,有些人修行不對?為什麼有些人修了那麼久還是不對呢?如果有覺性,有正確的[定],那樣才是會修行。
1.〈覺性的重要〉
覺性,是指四念處裡的覺性,不是外面廣告牌上寫的「喝酒會導致沒有覺性」,這是普通的覺性。能真正幫助我們離苦的覺性是四念處的覺性,那覺性是指——可以覺知身,可以覺知苦受、樂受,可以覺知在心中生起的造作好、造作壞;可以知道我們的心:我們的心有五蓋,我們及時地知道;我們的心有發展七覺支,及時地知道;看到心工作的流程,看到緣起法。可以學習這些,學習我們的心。其中細膩的是在法念處裡面:我們知道在心中生起的五蓋、知道七覺支、[心的工作]、緣起法,覺性是指去知道這些。簡單的來講,是覺知名、覺知色。
如果是直接去覺知色,去覺知這身體,是身念處;如果是知道感受的[現象]:樂受、苦受,苦受生起、苦受滅去,這是修習受念處;如果是知道心是善法還是不善法,心貪或心瞋,這是心念處的修行;如果是看到心在工作,看到五蓋,看到緣起,看到五蘊在工作,這是法念處的修行。
這覺性,不是普通的覺性,是念處裡面的覺性。如果忘記身、忘記心,這是不行的,一定要常常覺知身、覺知心。大家不在隆波眼前的時候,可能沒有好好地發展覺性,感覺到了嗎?當大家見到面時,就喜歡講話,喜歡聊天。不像以前隆波跟祖師大德學習的時候,坐在外面,就坐著修行,不會放任自已的心任意東跑西跑。不管時間多時間少,如果把時間扔掉,把修行扔掉了,沉溺在世間,大家的心力就不夠了,當大家放任心去散亂的時候,心的力量已經減弱了,所以要好好呵護,把心的力量找回來,要常常地有覺性,要訓練心跟自己在一起。如果大家不想覺知身、覺知心、覺知名、覺知色,這覺性是很難發展的。
2.〈定的重要〉
另外一個比較難的是訓練[定]。隆波以前去不同的寺廟遊學,那時隆波跟隆布敦長老學習之後,隆布敦長老說你已經會修行了,然後隆波就到別的寺廟,看別的修行人他們是怎麼修行的呢?大部分的人其實沒有正確的定。
寺廟有時幾百個人一起打坐,但不是正定,修的是邪定:有些人是打坐後,讓心一直在走神,有些人是把心一直壓制,讓心很鬱悶,有些人是走神、散亂的,心跑到東、跑到西,另一種是,不知道[定]的目的是什麼,[以為]常常的修習定,然後智慧就會發展。這是不對的,這[兩者]是不同的,定跟智慧是不同的。修習定是一部分,發展智慧又是另一部分,它們是不同的部分。有些人覺得常常修習定,然後道果就會生起——不會生起的!隆波打坐坐了二十二年,沒有看到道果生起,因為開發智慧是另一部分。
大多數人修的是邪定,另外一種人根本不修習[定]。
有些人修奢摩他,一直緊盯手、緊盯腳、緊盯腹部的。
另外一種人修習[定]時,一直在思惟在分析——思惟頭髮、骨頭都是地水火風,就一直在想,一直在思惟,這也不是[定],也沒有在修毗婆奢那,這心還不對。
如果心有真正的禪定,然後去省思、去思惟,這是可以開發智慧的。以前那些祖師大德,他們修習禪定很厲害,是禪定方面的專家,他們開發智慧是用思惟身體,去觀身體,這是可以的,因為他有經驗。
有些人會覺得禪定不重要,智慧很重要。有些祖師大德修習禪定很厲害,但他的弟子沒有辦法進入到禪定的,所以教導他們去觀身,[而]他們只會一味的去思惟。[隆布敦]長老的教導說,一直在思惟,一直在分析,就很散亂。隆波曼尊者說,多多修習禪定,只是寧靜的話,[修行證果的]時間會很長。但如果一直在思惟,一直在分析,這就是散亂。
所以,一定要訓練覺性,讓真正的覺性生起;要修習正確的定,讓心很有力量,為開發智慧作好準備。這有兩種:一種是訓練獲得覺性,還有一種是修習定,可以讓心準備好。
修習止禪,讓心和所緣在一起,這樣心就會獲得力量。因為,通常我們的心都是東遊西蕩,走來走去的,所以帶領心和所緣在一起,心就會寧靜,心就會有力量。隆波試著看大家,當隆波走進來之前,大家的心一直在散亂,根本都沒有力量。所以,一定要訓練,不管時間多時間少。道與果生起的時候只是心的一剎那。如果大家只是放任自己的心,心沒有寧靜、沒有力量的話,道果不會生起的。
還有一種[定]是心安住跟自己在一起,這樣的[定]才可以去學習名色、身心的真相,這樣的[定]稱之為觀禪[的定]。這樣的[定],心是安住而不僅僅是寧靜,是寧靜同時也是安住的。[這種定的]修習方法不同。

Posted on: 2020/10/14 21:25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隆波帕默內觀禪修開示二檔分享[最新]
#29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3.〈寧靜型的定〉

寧靜型的定是心和單一的所緣在一起,就是選擇一個所緣,看我們和哪一類的所緣在一起心會快樂,就選擇那樣的所緣來引誘我們的心,就像釣魚的誘餌,選一個所緣,好像給心找一個誘餌,比如有人喜歡唸誦佛陀佛陀,帶領心和佛陀在一起,有人喜歡動,就可以用身動、經行或手部動作。觀察自己喜歡哪類所緣,和哪類所緣在一起心會有快樂,就帶領心和那類所緣在一起。比如,跟佛陀佛陀在一起,我們有快樂,就[選擇]跟佛陀[這所緣]在一起,但我們不要要求心一定要寧靜,因為心是自己寧靜的,如果我們的心很鬱悶的話,心就不會寧靜。有些人坐著觀呼吸,非常鬱悶,[一直在想]:「什麼時候才會寧靜?什麼時候才會寧靜?」這樣是不會寧靜的,因為快樂是定生起的近因,一定先要有快樂。有些人快樂是這樣子 (隆波示範表情) ……,這樣不是真正的快樂,不會寧靜的。隆波修習安般念的時候有快樂,非常快就寧靜了,吸進去還沒呼出來就已經寧靜了(隆波做示範) ……。現在要呼吸強烈一點,因為要讓心從禪定裡退出來。進入禪定後要讓它可以自動從禪定中退出來,(隆波)訓練到在這方面是專家。

所以,我們要觀察自己,看自己跟什麼樣的所緣在一起會有快樂,我們就可以選擇那個所緣,但是不會引起我們的[煩惱],比如說罵別人會有快樂,這是不行的。

我們修習了一段毗婆奢那之後,心沒有力量了,就去修習奢摩他。修奢摩他的方法就是——帶領心跟讓心有快樂的所緣在一起,是帶領心去,而不是強迫心去和所緣鎖定在一起。比如現在來觀呼吸,總比讓心出去跑、出去蹓要好,此時要慢慢地去帶領心,去引導心,而不是命令它一定要跟呼吸在一起,[強迫命令]的話,心就會非常鬱悶。隆波用的方法是:引導心、慢慢地誘導心,去跟所緣在一起。我們帶領心和所緣在一起時,寧靜也好,不寧靜也好,不要求一定要寧靜,如果以寧靜為目的的話,這個做不到的,我們常常訓練,不期待會有什麼結果。這個原則一定要正確:就是要選擇讓心有快樂的所緣,然後帶領這有快樂的心、很舒暢的心去跟那所緣在一起。心是舒暢、快樂的,所緣也是讓心快樂的,快樂和快樂在一起,就會快樂;快樂和快樂在一起,就會寧靜。如果心是鬱悶的話,就沒法寧靜下來了。所以,要以打開的心、舒暢的心和所緣在一起,但不是強迫心去打開。這樣的定,我們在家裡也是要修習的,並不只是一味的發展覺性。

譬如一直在路上走的話,途中一定要找個地方可以去休息。這條路有些人走幾年,有些人可能要走幾生幾世,如果整日整夜都在走、從來不休息,很快就會死的。同樣的,修習毗婆奢那,時間到了,就沒有力量,就要休息,十分鐘也好,二十分鐘也好,讓自己可以休息,讓心可以休息。如果沒有力量的話,在途中,[修習]就會死掉的。所以,我們一定要修習這種讓心可以休息的定,哪怕時間非常短。有些人進入禪定可以好幾個小時,有些人可以一兩個小時。依據隆布帖長老的教導,當心散亂,沒有時間修習定的話,教大家一個方法,就是深深的呼吸:深深的吸一口氣,然後去抓那靜止不動的部分,而後呼氣。但不要讓心鬱悶,鬱悶的話,定就壞了。只要一剎那,短短的,心再退出來,不需要抓很久,一次兩次就可以了,心就會獲得力量。以前隆波在工作的時候,開會通常是很鬱悶的,累時大腦已經停止了,非常的鬱悶、非常的厭倦,就去呼吸,和靜止不動的部分在一起,再退出來,就會重新獲得力量,這樣的力量可能可以使用一個小時。比如,開車的時候很累,吸氣,去抓那靜止不動的部分,一會兒,就會有力量,不要讓自己睡著,如果只有一點點時間的話,就可以這樣做。

[修習奢摩他,讓心休息],我們只是休息一段時間。一開始不需要很長,十五分鐘、二十分鐘,如果很長的話,一開始就會鬱悶:「為什麼要打坐一個小時?」後半段都在散亂,這沒有用的。一開始不需要太久,但是嫻熟之後,時間可以加多。有些人修習定之後有快樂,然後主動的加時間。一開始十五分鐘就可以了,讓心可以忍受得住。就選一個禪法,去觀察自己:如果跟唸誦佛陀在一起有快樂,[就選擇唸誦佛陀];如果觀呼吸之後有快樂,就選擇觀呼吸;如果觀腹部升降有快樂,就選擇觀腹部升降。也可選擇隆波田的手部動作,但是隆波田的手部動作太多、太複雜了,對隆波就不行,因為隆波不是信仰型的,是瞋心型的,如果動作太多就會覺得很煩,所以十四個動作變成這樣握掌、放掌就可以了,不須動作幅度很大。大多數時間,隆波選擇的是觀呼吸,然後,心就會有快樂,心就會打開。不管心寧靜也好,心不寧靜也好,如果想著心一定要寧靜,就不會寧靜了,因為已經有貪心了,心已經貪了,就不會寧靜了。如果用很放鬆、很輕鬆的心去做,寧靜也行,不寧靜也行,想到修行是供養佛陀,佛陀教導了安般念,我們是佛陀的弟子,佛陀教導了,我們就這樣去做,我們修行是為了供養佛陀,如此呼吸一會兒就寧靜了。

有段時間,隆波把奢摩他完全扔掉了,因為自己以前修習了二十二年奢摩他,什麼都沒有得到,而後跟隆布敦長老學習觀心,花的時間並不長,就明白了他的教導,那時內心深處就看輕了奢摩他,沒有看到奢摩他有什麼[好處],修習了二十二年,浪費了二十二年,沒有看到有什麼意義。不再去修習奢摩他,覺得這只是浪費時間。所以,只修習讓心可以安住成為知者、觀者,那怕是不主動修習,心自動也會成為觀者,去看心工作,去開發智慧,由於心有禪定,[前二年]開發智慧的速度非常之快。二十二年修習禪定的力量,用於開智慧,用了兩年就沒有了,禪定就不夠了,但自己卻不知道,心沒有歸位,心跑到外面去了,跑到外面的光明裡,這樣的情況維持了一年。接著產生懷疑:「心為什麼沒什麼感覺呢?」只覺得很光明,但沒什麼感覺。就去問隆達馬(摩訶布瓦)尊者,他說「你說觀心、觀心,但是已經沒有觀到心了。一定要相信我,我是一步一步自己走過來的,什麼都比不過唸誦佛陀!」然後隆達馬尊者就叫隆波去[唸誦佛陀],隆波就坐在旁邊角落唸誦佛陀佛陀,但心裡非常鬱悶,不喜歡唸誦佛陀,就想:「他為什麼教導自己唸誦佛陀呢?一般唸佛陀是為了增長奢摩他的力量,自己是不是奢摩他的力量不夠了?」所以,就把唸誦佛陀換成觀呼吸的方法,觀呼吸沒幾次,心就寧靜了,心就歸位了。浪費了一年的時間,只因心沒有歸位。就像隆波常跟大家說的:「你的心沒有歸位,你的心在外面,你的心在外面的光明裡,這樣是不行的。」

4.〈安住型的定〉

[心安住的定,是正確的定],這是必不可少的,我們一定要訓練。自己去選擇方法,每天一定要訓練,即使要死了也一定要修行。如果身體不舒服,可以唸誦佛陀嗎?也可以。如果不舒服,可以觀呼吸嗎?也可以。如果非常不舒服,可以經行嗎?可能不行,不舒服時,可能走不了了。有些人經行,腳不能走,就用手指代替,用手指好像在走路經行一樣,透過這方法也是在覺知自己,因為腳已經不能走了,快死了,就很精進、很努力的,用這手指代替[腳]經行。經行時要有覺性,常常的覺知自己,是覺知自己而不是走的那條路。我們的腳有可能是一隻腳高一隻腳低,走起來不漂亮,沒關係,走得漂不漂亮沒關係,我們經行是為了獲得覺性。走不了就用手指代替,這也可以的,不要看不起這個方法,不要覺得這樣不行。隆波剛出家的時候,早上教居士,教得很累。那時候非常希望每個居士都可以明白這個修習方法,全力以赴地去教,毫無餘力地把所有的東西都抛出去,希望他們能明白。教導居家教得非常非常累,沒有力量了,就需要休息。那時居士很多,坐滿了禪堂,還坐到外面,隆波是每個人、每個人這樣教的,[教得]沒有力量修習定,[午休]醒來後,到了經行時,隆波是去給花澆水或鬆土,而不是單純的經行,但是這天沒有力量起來,就躺著動腳,慢慢動左腳,動身體的一部分,訓練覺性,心就看到色身是苦,色身不是我,沒辦法去指揮它,然後心就聚集起來[入定並開發智慧]。所以,我們不期待固定形式的訓練一定要很漂亮、經行一定要很漂亮,如果沒有力量去經行,只是動手、只是動腳也可以,用手指經行也可以,用兩個手指,修行到死。

Posted on: 2020/10/15 13:09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隆波帕默內觀禪修開示二檔分享[最新]
#30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5.〈一種禪法得到兩種定〉
所以,訓練自已,看跟哪個所緣在一起有快樂,用舒舒服服、自在的心去和讓心快樂的所緣在一起,心就會寧靜,心就會快樂。如果心跑了要及時知道。
選擇一個禪法,帶領心跟這個讓心快樂的所緣在一起,用舒舒服服的心去覺知,如果心從那個所緣離開了,有覺性地知道心跑了。這是隆波教導的,會得到兩種[定]:如果我們要開發智慧,就訓練安住型的定,[以覺性]看心跑掉。如果要寧靜休息的話,就修習寧靜型的禪定。
心跑了知道,心跑了知道,常常去看心跑掉,就會得到心是知者、心是觀者的心,不是緊盯者、造作者,而是觀者,所緣在變化,快樂知道,痛苦知道,好壞都知道,心只執行一個職責——去觀、去看,這是安住型的[定],心安住成為知者、觀者,所緣可以是成千上萬的,這是可以開發智慧的[定]。
寧靜型的定,所緣是一,心是一,用舒服自在的心跟所緣在一起。
我們修行的時候,選擇一個禪法[例如觀呼吸],修習十五分鐘,心跑了知道,心跑了知道,不要讓心非常放逸、東奔西跑的,這樣的話心太散亂,有「癡」滲透進來。呼吸了覺知,呼吸了覺知,心跑了知道,心跑了知道[這是安住]。心跟呼吸在一起,有快樂生起,有法喜生起[這是寧靜],及時地知道。每天這樣去訓練,就可得到兩種[定]。隆波喜歡簡單的方法,就是:選擇一種禪法,然後兩種[定]都可以訓練。
6.〈開發智慧〉
接下來就可以開發智慧。心是觀者,就會看到:觀者的心是無常的,迷失者的心也是無常的,心跑也是自己跑的,我們沒有辦法禁止,就可以看到心的無我,這樣就可以開發智慧。
選擇一個禪法,去知道心跑掉,常常地去知道。如果心要休息的話,帶領心和單一的所緣在一起,讓心休息,心有力量了,就讓心出來,繼續去觀。如果心退出來後,心是如如不動的,就帶領心去觀身;如果退出來之後,心本身是動來動去的,就只是看心跑、看心動來動去,就可以了。只是這樣,戒定慧都可以訓練了。
我們的訓練方法都是跟心有關的,因為聖道聖果的生起也是在心中生起的。正定,好像是一個容器,把所有好的東西都滙集在一起。聖道、所有好的法,都滙集在這容器—正定裡。心的正定非常重要。沒有正定,是不可能生起道果的。所有好的品質,如果分散在各處,沒辦法聚集在一起,是不行的。好的品質——八正道如果滙集在一起,才有力量去戰勝[煩惱]。好的品質沒有聚在一起,力量薄弱,就沒辦法切斷結縛。道與果是在心中生起,涅槃是不生不滅的,聖道聖果是生滅的,它們是不同的。去吃飯吧!吃飯時也不要放任自己。【完】

Posted on: 2020/10/16 19:43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隆波帕默內觀禪修開示二檔分享[最新]
#31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八聖道之前行道(一)【766】
講者:隆波帕默尊者
地點:泰國解脫園寺
日期:2019年12月29日B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1)〈隆波針對禪修學員們指導〉
在寺廟禪修的人,有禪報告要作嗎?
1.去觀當下,[看到心中的]這個迷失。看到迷失之後,生起了瞋心,瞋心變成當下,迷失已經變成過去了,當下的一刻是瞋心——要去看到當下最明顯的那一瞬間的心。[心]裡面有很多與心同步生起的事物,就像我們看[戲劇],[舞台上]的人物非常多,我們真正注意的焦點是[主演],也許是主演一個妒嫉的人,也許是其他,但他是[最]明顯的。每一剎那的心都有一個主要的場景,觀心時,和心同步生起的事物是非常多的,但有一個真正的首腦、核心,去看它!比如,心迷失了,迷失是首腦、核心,一會兒之後瞋心生起了,迷失的心已成過去了,當下這一刻的重點是瞋心——要看到正確的事物。如果看錯的話,就像看戲看不到真正的主演。要知道心當下這一刻是散亂,不用去對治、去解決,好的心也不去呵護它。隆波昨天就想說「我慢」,自己很我慢的時候,如果我們認識它的話,就會特別慚愧、特別害羞。
2.無論發生什麼,都要有知者,如果沒有知者在,那就已經不是修行了。
3.睡覺夢到很恐懼的事情,那時覺性會自行出現,去訓練。
4.擔心的時候,心有快樂嗎?沒有快樂,所以歸之為瞋心。瞋心生起時,心是沒有快樂的,貪心生起,是有快樂的;瞋心生起,就會苦。不停地去觀察。心有快樂,有時是善心,有時是貪心,但[如果]心是苦的,肯定是不善心;心是不苦不樂時,有可能是善心,有可能是帶著癡。
(2)〈正見〉
慢慢地觀察,不停地去觀察心,就會生起正確的明白、正確的領悟。我們拚命地去修行,是為了可以獲得正確的頓悟,其實就是正見。如果有人問我們:什麼是佛教的實質?要大聲的回答:是正見!這是佛教的實質。我們來學習,是為了獲得正見,一旦有了正見之後,就知道如何面對身和心,知道了極致就會自行放下身和心,放下了就會離苦。佛陀的教導都是直來直去的,清楚無誤,不會繞來繞去的,取決於我們能否抵達那樣的實相、那樣的真理,不過如此而已。

Posted on: 2020/10/22 14:49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隆波帕默內觀禪修開示二檔分享[最新]
#32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3.〈訓練正精進〉
如果按照[佛陀]的開示去修行,不停地培養(正確的)覺性,培養正確的定,然後精進,就會斷離[煩惱]。精進用功稱為「正精進」;以覺性覺知身、覺知心,是在訓練「正念」;讓心安住,成為知者、覺醒者、喜悅者,稱之為「正定」。佛教裡的訓練心,按照八支聖道來說,其實就是訓練正精進——正確的精進——精進地去斷[煩惱],精進地讓未生起的善法生起、已生的善法成長茁壯,這稱為正精進,不能一直浸泡在[煩惱]裡。有人說「我不執著、不執著」—— 心中有的只是癡,全部漆黑,那稱為呆滯,沒有正精進。佛陀開示說,已有的[不善的煩惱]令其斷除,未生的[不善的煩惱]令其不生,未生的善法令其生起,已生的善法令其增長(以上稱四正勤)。佛弟子一定要有所作為,而不是什麼都不用做!一定要精進,一定要勤奮地提升善法,斷[煩惱]。[根據]佛陀的開示,一定要有所作為,而且是有關因跟果[有因有果],[他]教導我們要勤奮精進:精進地去斷[煩惱]、提升善法。怎麼做?不停地去培養覺性、訓練[定]。以正精進去斷[煩惱]、提升善法,會讓我們的正念圓滿——覺性就越來越快,因為我們沒有一直浸泡在[煩惱]裡。三藏經典裡[說到]:圓滿的正精進會讓正念圓滿,正念圓滿後,正定也會同時圓滿。正念——及時地知道心跑掉,及時地知道心跑掉的一瞬間,[定]就會生起,常常地知道,正定就會圓滿。一旦正定圓滿,毗婆奢那的智慧就會生起;一旦毗婆奢那的智慧圓滿,解脫就會生起,就會生起聖道、聖果。
4.〈正見、正思惟〉(屬增上慧學)
因此,我們的職責是精進地修習八支聖道:正確的見解,正確的思惟,這是屬於智慧這一塊,有正確的見解,就會有正確的思惟,如果見解錯誤,就會思惟錯誤。[正見]圓滿,就會讓正思惟圓滿。

Posted on: 2020/10/22 19:14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隆波帕默內觀禪修開示二檔分享[最新]
#33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5.〈正語、正業、正命〉(屬增上戒學)
一旦正思惟圓滿,我們所說話也會正確[此是正語],[正思惟]會讓我們的正語圓滿。[正思惟]圓滿,我們的所做所為就會正確[此是正業],行為就會正確、圓滿,[就會守戒]。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思惟正確了,語言和身體的行為就會正確,就會有第一條戒[不殺生]、第二條戒[不偷盜]、第三條戒[不邪淫],正語屬於第四條戒[不妄語]。如果思惟不正確—想的不正確,就會說錯、做錯;如果思惟是正確的—想的是正確的,就不會破戒。如果思惟是正確的、語言是正確的、行為是正確的,維持生命的方式就會正確[此是正命]。維持生命的職業正確,就會輔助正精進,使正精進圓滿。透過不正確的方式維持生命,比如算命,對出家人而言,是邪命。如果[邪命]的話,已有的善法就會減少,新的善法不會生起,因為謀生的方式錯誤,未生起的不善法會生起,已生起的不善法會增長茁壯。如果出家人喜歡算這個算那個、去開光加持,這個很殊勝、那個也很殊勝,別人都來恭敬,就忘了唸誦,慢慢就不修行了。 [具有]正命—正確的謀生方式,才會導向正精進:出家人的正[命]是乞討——[維生所需]全部由居士供養,維生方式正確的話,未生的善法就會生起,已生的善法會增長,新的不善法不會生起,已生的不善法就會減少。所以正命會讓正精進圓滿。
6.〈正精進、正念、正定〉(屬增上心學)
不停地觀心,不停地斷[煩惱],不停地及時地知道心,[這是正精進],正念就會生起,正念一旦圓滿,正定就會圓滿,一旦正[定]圓滿,心安住,對真理實相透徹的了解就會生起,一旦毗婆奢那的智慧圓滿,正解脫就會生起,就會生起聖道、聖果。

Posted on: 2020/10/22 19:15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隆波帕默內觀禪修開示二檔分享[最新]
#34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7.〈正定是聖道的法器〉
聖道本身,總共八支聖道,在心的同一瞬間同步生起,前面分開[各別]修的八支聖道,僅是聖道的初期階段,並不是聖道,稱之為「八支聖道的前行道」。真正生起八支聖道時,是生起聖道的時候。聖道生起,只生起一個心識剎那,在這一個心識剎那,同時圓滿具備了八支聖道,總共是三十七道品,全部生起,類似於所有的美德一起聚集,全部是透過正定聚合起來的,正定是一真正的法器,承接所有的善法,所有的善法充分的聚集,就會徹底地根除[煩惱],根除十個結縛,心靈提升就是這樣的過程,我們接觸到涅槃。從初果的聖者就會開始接觸到涅槃。慢慢地訓練,就像隆波教導的,精進地去用功。一次聽不懂,就聽了再聽,聽了再聽。不停地去看事實、觀察實相。【完】
【說明】
《雜阿含754經》
(0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爾時,尊者舍利弗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
尊!所謂賢聖等三昧根本、眾具,云何為賢聖等三昧根本、眾具?」
(03)佛告舍利弗:「謂七聖道分,為賢聖等三昧,為根本,為眾具。
何等為七?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
(04)舍利弗!於此七道分為基業已,得一其心,是名賢聖等三昧根
本、眾具。」
(0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要義分析】
《瑜伽師地論˙三摩呬多地》說:
「云何有因、有具聖正三摩地?當知善故,及無漏故,說名為聖。
有五道支,名此定因,所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
具有三種,所謂正見、正精進、正念。
此中薄伽梵總說前七道支,與聖正三摩地為因、為具。
隨其所應,差別當知,謂:
由前導次第義故,立五為因;
於三摩地資助義故,立三為具。」
解說:
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是「正定」的前導次第,稱之為因。
正見、正精進、正念是「正定」的資助,稱之為具。

Posted on: 2020/10/24 13:48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 1 (2)



You can view topic.
You cannot start a new topic.
You cannot reply to posts.
You cannot edit your posts.
You cannot delete your posts.
You cannot add new polls.
You cannot vote in polls.
You cannot attach files to posts.
You cannot post without approval.
You cannot use topic type.
You cannot use HTML syntax.
You cannot use signature.
You cannot create pdf.
You cannot get print page.

[Advanced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