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 now ! Login
主選單
林崇安佛學及禪修論文集 全螢幕[PDF]
3-4 從佛法看生命教育的實踐 3-5 「覺之教育」的實踐原則及方法 3-6 佛教心理學的實踐面

「覺之教育」的實踐原則及方法

3-5 「覺之教育」的實踐原則及方法

「覺之教育」的實踐原則及方法

林崇安
大綱:
一、前言
二、實踐的原則
三、訓練的方法
四、覺知動作的進一步說明
五、課程的安排
六、結語

提要:
「覺之教育」的實踐原則要考慮普遍性、易行性、安全性、效益性、次第性,如此才能生活化。訓練的方法要分清覺知「身體動作」、「呼吸」、「感受」及「心念」的難易,且依學員年齡的不同,安排一日、三日、七日、十日的課程,並重視課後的輔導。

一、前言

「覺之教育」除了理論的教導之外,最重要的是身體力行,培養出強而有力的覺性,用以看清事物的真相,不被表相所迷惑,而能以智慧及慈悲來處理問題、面對人生。為了事半功倍,本文以覺性圓滿的佛陀的教導,作為我們的指導,依此先提出實踐的原則,而後列出方法;最後討論覺之教育的課程安排以及課後的追蹤輔導等。

二、實驗的原則

在印度的巴利經文中,佛陀說:

正法是現世的、不待時節的、來看的、導向的、自證的。

這意思是說,佛陀所教導的方法,是現世就能證得的,是隨時都可以練習的,是大家都可來看的:往內看清自己的身心,是引導走向滅苦的,是大家都可來看的:往內看清自己的身心,是引導走向滅苦的,是每個人都可親自體證的。「覺之教育」的實踐原則,也要合乎上述所說的:現世的、不待時節的、來看的、導向的以及自證的,也就是說,要能夠合乎普遍性、易行性、安全性、效益性、次第性。因此覺性的訓練是適用到所有的人,與年齡、性別、職業、教育、國籍、宗教信仰無關,沒有任何的典禮、儀式。任何人都可以練習,都可以得到相同的效果。

三、訓練的方法

佛陀在《大念住經》中說:

諸比丘!為淨眾生、為度愁歎、為滅苦憂、為得真諦、為證涅槃,唯一趣向道,即四念住。

在這段經文中,佛陀指出滅除痛苦的一條道路就是修習四念住,也就是修習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和法念住。以下扼要地舉出其中一些項目來說明。

(1)覺知身體動作

覺知身體動作,這是依據佛陀在《大念住經》中所說的:

比丘於行時,了知:我在行。於住時,了知:我在住。於坐時,了知:我在坐。於臥時,了知:我在臥。此身置於如何之狀態,亦如其狀態而了知之。

此段經文的意思是說,練習者在行、住、坐、臥要能夠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的動作。能夠一直覺知自己的動作,就表示覺性強。
佛陀又說:

比丘不論行住歸來,正知而作。彼觀前顧後,正知而作;彼區身伸身,正知而作;彼搭衣持缽,正知而作;彼食、飲、咀嚼、嚐味,正知而作;彼大小便利,正知而作;彼行、住、坐、臥、醒、語、默,亦正知而作。
此段經文的意思是說,練習者不論是看前看後、屈伸身體、穿衣服、拿東西、吃東西、喝東西、上洗手間等等,從早到晚所有的動作與行為,自己都要清楚明白。能夠使覺知持續不斷,就是擁有強的覺性。

(2)覺知呼吸

佛陀說:

端正身體,繫念在前。彼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

這意思是說,練習者覺知自己呼吸的進與出,使心不想到過去和未來,而只是單純的覺知當下的呼吸。

(3)覺知感受

佛陀又說:

比丘在體驗樂受時,了知:我在感樂受。在經驗苦受時,了知:我在感苦受。在經驗不苦不樂受時,了知:我在感不苦不樂受。

這意思是說,練習者覺知自己當下的感受是苦、樂或不苦不樂,要能時時清楚明白,而不生起其他的貪心或生氣等心理。

(4)覺知心念

佛陀又說:

比丘心貪時,了知心貪。心離貪時,了之心離貪。心瞋時,了知心瞋。心離瞋時,了之心離瞋。心癡時,了知心癡。心離癡時,了之心離癡。

這意思是說,練習者覺知自己當下的心以及善惡念頭的生滅,看清自己內心的實相,進而才能達到苦的滅除。

以上介紹了訓練覺知的不同對象,分別是身體動作、呼吸、感受、心念,這些方法各有其優點。此中以覺知身體動作最適合初學者,因為呼吸較為細膩,練習者容易走入全神貫注而失去對周圍的覺知;觀察感受和心念時,初學者容易捲入妄念而失去覺照力。

四、覺知動作的進一步說明

1.人是動物,整天都在動,因此利用動作來培養覺性是最善巧的方法。但是一般人在生活中都在胡思亂想,未能覺知當下自己的動作,因而當下就沒有覺性在,為了喚醒覺性就要安排課程來訓練。覺性的訓練,便是依據佛陀所說的:要在所有的動作中能夠正念正知。能夠持續的覺知自己的動作,覺性就一直增強。強的覺性就能看清自己的念頭、看清自己身心的實相。

2.我們如果追究痛苦的來源,就可以發現到是來自妄念、雜念。有二種念頭。第一種是不能作主的念頭,稱作妄念、雜念。例如,生氣、貪心、無知、恐懼、忌妒等念頭。這種念頭會使我們受苦。第二種是能作主的念頭,稱作「自然的念頭」,是在正念正知下的念頭,不會使我們受苦,例如,我們日常打掃、洗衣時,須要正確的思惟,這便是自然的念頭,這種念頭是有益無害的,而且是生活中所必須的。人們常被第一種妄念所佔據,不斷升起貪心、生氣、無知的心理,不斷的捲入念頭之中而受苦。一個實際的例子便是「愈想愈氣」:由於妄念不斷的生起,因而不論吃時、作時或在任何地方,都不斷的受苦。

3.只有當我們培養起強的覺性時,才能看清念頭,才不會有第一種的妄念、雜念。覺性猶如貓,妄念猶如大老鼠。尚未練習覺性的人,最初覺性很小,猶如小貓,經過一天天不斷的覺知自己的肢體動作後,覺性不斷的增加,猶如貓不斷的長大。覺性圓滿時,猶如大貓,從此妄念這隻大老鼠就逃得無影無蹤了。因此,練習的重點,是要不斷的培養自己的覺性,不斷的餵貓,而不用去管大老鼠。時候到了,大貓自然就會去處理大老鼠。因此,訓練時,不要壓抑妄念,也不要跟隨妄念。只將注意力擺在覺知動作上。覺性強了以後,念頭一生起,就能立刻看見,就能拋掉貪念與瞋心,漸漸的,內心的品質就會開始轉變。

4.培養覺性的要點,就是要不斷的移動肢體。如果身體靜止不動,一方面妄念容易生起,而且容易捲入其中,會不斷的胡思亂想,另一方面容易昏沉、睡著。因此,要不停的移動身體的一部分,用以培養覺性。

5.在練習時,身心要放鬆,任何坐姿都可以,只要舒適就好。背要直。眼睛要自然張開,往前看,不要看太遠或太近,也不要專注前方一點。手腳的移動要清柔,不要持名、不要默念、不要數數字,一切要自然。妄念來了,不用管它,只要覺知身體移動的部位,使覺知持續得愈久愈好。

6.坐久了,腳部覺得痛時,隨時可以改變姿勢,但要同時覺知自己正在改變動作。腳痛時,不要對抗這自然現象,不要強忍著痛,不要故意坐得久,這樣反而違背了自然。因為人們的身體是無常的、無我的,不要故意去控制它。重要的是在改變姿勢的時候,要清楚的覺知姿勢的改變,如此覺性仍然持續不斷。

7.同樣的,呼吸也是順其自然,不要刻意去調整呼吸。走路時也不要故意走得慢,不要刻意想觀察得清楚。要自然而輕鬆的走路,不要走太快,也不要走太慢。要以自然而平和的方式去增長覺性,不要強求。妄念來了就接受它,繼續覺知自己肢體的動作。那麼,我們將發現自己的覺性不知不覺間增強了,身心現象也愈來愈看得清楚了。只要種下正確的因,正確的結果自然就會來臨。因此,要以輕鬆的心情時時覺知自己的肢體動作。這樣就種下正確的因,這樣才是正確的滅苦方法。當覺性強大而且如鍊子不斷時,隨時都可能出現內心的轉變,從沉重變成輕盈,從黑暗變成光明,慈悲與智慧會自然的呈現出來。

五、課程的安排

就像訓練體能一樣,要一步步不停的訓練,才能有好的體力,覺性的訓練也是一樣,要安排一日、三日、七日或十日的課程來培養覺性。

(1)一日課程:早上二小時介紹原理與方法,二小時練習。下午二小時練習,最後一小時回答。
(2)三日課程:安排食宿。第二日由早上五時開始戀十至晚上九時練習,黃昏或晚上有一小時問答。第三日黃昏結束前有一小時經驗分享。
(3)七日或十日課程:安排食宿。除了首尾二日,其他時間都是一直練習覺知肢體動作,並由有經驗的老師以小參輔導員的心態。最後課程結束前,有二小時的經驗分享。
(4)課後輔導:由於習性不易改變,課後日常生活中仍要不斷鼓勵,繼續覺知肢體的動作,使覺性持續保持。早晚固定一小時的練習,對覺性的培養,很有幫助。

六、結語

1.人們都想過著沒有痛苦的日子。一旦生活中有了問題,人們就望外尋找依靠,求神問卜,但是外在的依靠是不可靠的,因而常常不能解決問題而受苦。那麼怎麼辦呢?佛陀說:「住於自洲,住於自依。」
這句經文的意思是說:住在自己的洲上、島上,自己要作為自己個歸依處。因此,佛陀要我們堅強起來,使自己能夠依靠自己。依靠自己的什麼呢?就是依靠自己的覺性。以強的覺性看清一切問題的根源,從而徹底解決痛苦。
2.每一個眾生都有清淨的覺性,也就是說,眾生都有佛性。每人都有這塊珍寶,但是要自己去挖掘它。能夠挖掘它,就能滅除自己的痛苦。我們要追隨佛陀的足跡,走同樣的一條路,這一條路就是覺性之路。我們作任何一件事情,如果呒有覺性,痛苦就會產生。如果有覺性,我們就會面對事情而不會推諉給別人。我們將以覺性來處理問題。因此,為了解覺我們生活上的問題,為了滅除我們的痛苦,就要以耐心來培養自己的覺性,要使自己從早到晚一直覺知自己肢體的動作。由於我們整天都在動,可利用這一自然現象來培養我們的覺性。可說是借力使力,養成習慣後,不費工夫。能越早訓練越是有利。
3.覺性的培養,是「覺之教育」的核心。唯有強而有力的覺性,才能免於妄念,這是今日兒童、青少年、成年人以及老年人所必須培養出來的,因為大家都同樣面臨種種的痛苦與煩惱。

──────


3-4 從佛法看生命教育的實踐 3-5 「覺之教育」的實踐原則及方法 3-6 佛教心理學的實踐面
Powered by TadBook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