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 now ! Login
主選單
雜阿含經[內觀教育版] 全螢幕[PDF]
3 雜阿含經˙緣品 4 雜阿含經˙道品

雜阿含經˙道品

4 雜阿含經˙道品

《雜阿含經˙道品》

求那跋陀羅譯
林崇安編,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
【內觀教育版】2003

1.本版(內觀教育版)標出《雜阿含經》中每一經文的編號,並附上別書或其它版的編號:(印x)表示印順法師所編第x經;(光x)表示佛光藏版所編第x經;(大x)表示大正藏版所編第x經。【Sx】表示巴利藏同一相應的第x經。
2.凡是對舊譯經論有所更正的字句,都用雙引號『』標出。

道品/道品誦/菩提分法誦

念處相應

經文(四○九)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念處。何等為四?
( 3)謂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七六○)(光六一九)(大六○五)

經文(四一○)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念處。何等為四?
( 3)謂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
( 4)如是比丘!於此四念處,修習滿足,精勤方便,正念、正知,應當學。」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七六一)(光六二○)(大六○六)

經文(四一一)【S1】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一乘道,淨諸眾生,令越憂悲,滅惱苦,得如實法,所謂四念處。何等為四?
( 3)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七六二)(光六二一)(大六○七)

經文(四一二)【S41】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離四念處者,則離如實聖法;離如實聖法者,則離聖道;離聖道者,則離甘露法;離甘露法者,不得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我說彼於苦不得解脫。
(2b)若比丘不離四念處者,得不離聖如實法;不離聖如實者,則不離聖道;不離聖道者,則不離甘露法;不離甘露法者,得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我說彼人解脫眾苦。」
( 3)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七六三)(光六二二)(大六○八)

經文(四一三)【S42】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四念處集、四念處沒。諦聽!善思!
( 3)何等為四念處集、四念處沒?
(4a)食集則身集,食滅則身沒。『如是隨集法觀身住,隨滅法觀身住,隨集滅法觀身住』,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永無所取。
(4b)如是觸集則受集,觸滅則受沒。如是隨集法觀受住,隨滅法觀受住,隨集滅法觀受住,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都無所取。
(4c)名色集則心集,名色滅則心沒。隨集法觀心住,隨滅法觀心住,隨集滅法觀心住,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則無所取。
(4d)憶念集則法集,憶念滅則法沒。隨集法觀法住,隨滅法觀法住,隨集滅法觀法住,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則無所取。
( 5)是名四念處集、四念處沒。」
( 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七六四)(光六二三)(大六○九)

經文(四一四)【S3】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當說修四念處,諦聽!善思!
( 3)云何修四念處?
(4a)謂內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念、正知』,調伏世間憂、悲;外身、內外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念、正知,調伏世間憂、悲。
(4b)如是受、心,『內法、外法、內外法觀念住』,精勤方便,正念、正知,調伏世間憂、悲。
( 5)是名比丘『現』修四念處。」
( 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七六五)
( 7)過去、未來修四念處,亦如是說。
(印七六六~七六七)(光六二四)(大六一○)

經文(四一五)【S5】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善法聚、不善法聚。
(3a)云何善法聚?
(3b)所謂四念處,是為正說。所以者何?
(3c)純一滿淨聚者,所謂四念處。云何為四?
(3d)謂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
(4a)云何不善聚?
(4b)不善聚者,所謂五蓋,是為正說。所以者何?
(4c)純一逸滿不善聚者,所謂五蓋。何等為五?
(4d)謂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七六八)(光六二五)(大六一一)

經文(四一六)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人執持四種強弓,大力方便,射多羅樹影,疾過無閡。
( 3)如是,如來四種聲聞,增上方便,利根智慧,盡百年壽,於如來所百年說法教授,唯除食息、『補瀉』、睡眠,中間常說、常聽,智慧明利,於如來所說盡底受持,無諸障閡,於如來所不加再問;如來說法無有終極,聽法盡壽百歲命終,如來說法猶不能盡。
( 4)當知如來所說無量無邊,名、句、味身亦復無量,無有終極,所謂四念處。何等為四?
( 5)謂身念處,受、心、法念處。」
( 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七六九)
( 7)一切四念處經,皆以此總句,所謂「是故,比丘!於四念處修習,起增上欲,精勤方便,正念、正智,應當學。」
(印七七○)(光六二六)(大六一二)

經文(四一七)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不善聚、善聚。
(3a)何等為不善聚?
(3b)謂三不善根,是名正說。所以者何?
(3c)純不善積聚者,謂三不善根。云何為三?
(3d)謂貪不善根、恚不善根、癡不善根。
(4a)云何為善聚?
(4b)謂四念處。所以者何?
(4c)『純善滿淨聚』者,謂四念處,是名善說。云何為四?
(4d)謂身念處,受、心、法念處。」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七七一) 
( 6)如三不善根,如是三惡行──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
( 7)三想──欲想、恚想、害想。
( 8)三覺──欲覺、恚覺、害覺。
( 9)三界──欲界、恚界、害界,『亦如是說』。
(10)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七七二~七七五)(光六二七)(大六一三)

經文(四一八)【S11】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如所說大丈夫,云何名大丈夫、非大丈夫?」
( 3)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比丘!能問如來大丈夫義。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4a)若比丘身身觀念住,彼身身觀念住已,心不離欲,不得解脫、盡諸有漏,我說彼非為大丈夫。所以者何?心不解脫故。
(4b)若比丘受、心、法法觀念住,心不離欲,不得解脫、盡諸有漏,我不說彼為大丈夫。所以者何?心不解脫故。
(5a)若比丘身身觀念住,心得離欲,心得解脫、盡諸有漏,我說彼為大丈夫也。所以者何?心解脫故。
(5b)若受、心、法法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已,心離貪欲,心得解脫、盡諸有漏,我說彼為大丈夫也。所以者何?心解脫故。
( 6)是名比丘大丈夫,及非大丈夫。」
( 7)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禮足而去。
(印七七六)(光六二八)(大六一四)

經文(四一九)【S10】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尊者阿難,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於路中思惟:我今先至比丘尼寺;即往比丘尼寺。
( 3)諸比丘尼遙見尊者阿難來,疾敷床座,請令就座。時諸比丘尼禮尊者阿難足,退坐一面,白尊者阿難:「我等諸比丘尼,修四念處,繫心住,自知前後昇降。」
( 4)尊者阿難告諸比丘尼:「善哉!善哉!姊妹!當如汝等所說而學。凡修習四念處,善繫心住者,應如是知前後昇降。」
( 5)時尊者阿難為諸比丘尼種種說法,種種說法已,從座起去。
( 6)爾時,尊者阿難於舍衛城中乞食還,舉衣缽,洗足已,詣世尊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比丘尼所說,具白世尊。
(7a)佛告阿難:「善哉!善哉!應如是學四念處,善繫心住,知前後昇降。所以者何?
(7b)心於外求,然後制令求其心,散亂心不解脫,皆如實知。
(8a)若比丘於身身觀念住,於彼身身觀念住已,若身耽睡、心法懈怠,彼比丘當起淨信,取於淨相,起淨信心。憶念淨相已,其心則悅;悅已,生喜;其心喜已,身則猗息;身猗息已,則受身樂;受身樂已,其心則定。『心定已』,聖弟子當作是學:我於此義,外散之心,攝令休息,不起『覺想及觀想』,無覺、無觀,捨、念、樂住。樂住已,如實知。
(8b)受、心、法念『住』,亦如是說。」
( 9)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七七七)(光六二九)(大六一五)

經文(四二○)【S8】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取自心相,莫令外散。所以者何?
(3a)若彼比丘愚癡、『不辯』、不善,不取自心相而取外相,然後退減,自生障閡。
(3b)譬如廚士愚癡、不辯,不善巧便,調和眾味奉養尊主,酸、鹹、酢、淡不適其意,不能善取尊主所嗜,酸、鹹、酢、淡眾味之和,不能親侍尊主左右,『伺』其所須,聽其所欲,善取其心,而自用意,調和眾味以奉尊主。若不適其意,尊主不悅,不悅故不蒙爵賞,亦不愛念。
(3c)愚癡比丘亦復如是,不辯、不善,於身身觀『念』住,不能除斷上煩惱,不能攝取其心,亦復不得內心寂靜,不得勝妙正念、正知,亦復不得四種增上心法現法樂住,本所未得安隱涅槃。
(3d)是名比丘愚癡、不辯、不善,不能善攝內心之相,而取外相,自生障閡。
(4a)若有比丘黠慧、才辯,善巧方便取內心已,然後取於外相,彼於後時終不退減,自生障閡。
(4b)譬如廚士黠慧、聰辯,善巧方便供養尊主,能調眾味──酸、鹹、酢、淡,善取尊主所嗜之相,而和眾味以應其心,聽其尊主所欲之味,數以奉之。尊主悅已,必得爵祿、愛念、『信重』。如是黠慧廚士,善取尊主之心。
(4c)比丘亦復如是,身身觀念住,斷上煩惱,善攝其心,內心寂止,正念、正知,得四『增上心法』現法樂住,得所未得安隱涅槃。
(4d)是名比丘黠慧、辯才,善巧方便取內心相,攝持外相,終無退減,自生障閡。
( 5)受、心、法觀『念住』,亦復如是。」
( 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七七八)(光六三○)(大六一六)

經文(四二一)【S6】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一鳥,名曰羅婆,為鷹所捉,飛騰虛空,於空鳴喚言:我不自覺,忽遭此難。我坐捨離父母境界而遊他處,故遭此難,如何今日為他所困,不得自在!
( 3)鷹語羅婆:汝當何處自有境界而得自在?
( 4)羅婆答言:我於田耕壟中,自有境界,足免諸難,是為我家父母境界。
( 5)鷹於羅婆起憍慢言:放汝令去,還耕壟中,能得脫以不?
( 6)於是羅婆得脫鷹爪,還到耕壟大塊之下,安住止處,然後於塊上,欲與鷹鬥。
( 7)鷹則大怒,彼是小鳥,敢與我鬥!瞋恚極盛,『迅飛』直搏。
( 8)於是羅婆入於塊下,鷹鳥飛勢,臆衝堅塊,碎身即死。
( 9)時羅婆鳥深伏塊下,仰說偈言:
鷹鳥用力來,羅婆依自界,乘瞋猛盛力,致禍碎其身。
我具足通達,依於自境界,伏怨心隨喜,自觀欣其力。
設汝有兇愚,百千龍象力,不如我智慧,十六分之一,
觀我智殊勝,摧滅於蒼鷹。
(10)如是比丘!如彼鷹鳥愚癡,自捨所親父母境界,遊於他處,致斯災患。汝等比丘亦應如是,於自境界所行之處,應善守持,離他境界,應當學。
(11)比丘!他處他境界者,謂五欲境界。眼見可意、『愛念』妙色,欲心染著;耳識聲;鼻識香;舌識味;身識觸可意、『愛念』妙觸,欲心染著,是名比丘他處他境界。
(12)比丘!自處父母境界者,謂四念處。云何為四?
(13)謂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
(14)是故,比丘!於自行處父母境界而自遊行,遠離他處他境界,應當學。」
(1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七七九)(光六三一)(大六一七)

經文(四二二)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四念處多修習,當得四果、四種福利。云何為四?
( 3)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七八○)(光六三二)(大六一八)

經文(四二三)【S19】
( 1)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於私伽陀聚落北身恕林中。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緣幢伎師,肩上豎幢,語弟子言:汝等於幢上,下向護我,我亦護汝,迭相護持,遊行嬉戲;多得財利。
( 3)時伎弟子語伎師言:不如所言,但當各各自愛護,遊行嬉戲,多得財利,身得無為安隱而下。
( 4)伎師答言:如汝所言,各自愛護。
( 5)然其此義,亦如我說:己自護時即是護他,他自護時亦是護己。心自親近,修習隨護作證,是名自護、護他。
( 6)云何護他、自護?不恐怖他、不違他、不害他,慈心哀彼,是名護他、自護。
( 7)是故,比丘!當如是學:自護者修四念處,護他者亦修四念處。」
( 8)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七八一)(光六三三)(大六一九)

經文(四二四)【S7】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大雪山中寒冰嶮處,尚無猿猴,況復有人!
(2b)或復有山,猿猴所居而無有人。
(2c)或復有山,人、獸共居。
(3a)於猿猴行處,獵師以黐膠塗其草上。有黠猿猴,遠避而去。愚癡猿猴,不能遠避,以手小觸即膠其手;復以二手欲解求脫,即膠二手;以足求解,復膠其足;以口齧草,輒復膠口;五處同膠,聯捲臥地。獵師既至,即以杖貫擔負而去。比丘!當知愚癡猿猴,捨自境界父母居處,遊他境界,致斯苦惱。
(3b)如是比丘!愚癡凡夫依聚落住,晨朝著衣持缽,入村乞食,不善護身,不守根門,眼見色已則生染著,耳、聲,鼻、香,舌、味,身、觸,皆生染著。愚癡比丘,內根、外境被五縛已,隨魔所欲。
( 4)是故,比丘!當如是學:於自所行處、父母境界依止而住,莫隨他處、他境界行。
( 5)云何比丘自所行處、父母境界?
( 6)謂四念處: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
( 7)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七八二)(光六三四)(大六二○)

經文(四二五)【S4】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時尊者阿難與眾多比丘,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
( 3)尊者阿難白佛言:「世尊!此諸年少比丘,當云何教授?云何為其說法?」
( 4)佛告阿難:「此諸年少比丘,當以四念處教令修習。云何為四?
(5a)謂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智、正念,寂定於心,乃至知身。
(5b)受、心、法法觀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靜於心,乃至『知法』。
(6a)若比丘住學地者,未得進上,志求安隱涅槃時,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靜於心,『乃至於身遠離』。
(6b)受、心、法法觀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靜於心,乃至於法遠離。
(7a)若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捨諸重擔,盡諸有結,正知善解脫。當於彼時,亦修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靜於心,『於身得遠離』。
(7b)受、心、法法觀念住,乃至於法得遠離。」
( 8)時尊者阿難,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印七八三)(光六三五)(大六二一)

經文(四二六)【S2】
( 1)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跋祇人間遊行,到鞞舍離國菴羅園中住。
( 2)爾時,菴羅女聞世尊跋祇人間遊行,至菴羅園中住,即自莊嚴,乘車出鞞舍離城,詣世尊所,恭敬供養。詣菴羅園門,下車步進,遙見世尊與諸大眾圍遶說法。
( 3)世尊遙見菴羅女來,語諸比丘:「汝等比丘!勤攝心住,正念、正智。今菴羅女來,是故誡汝。
(4a)云何為比丘勤攝心住?
(4b)若比丘已生惡不善法當斷,生欲方便,精進攝心;未生惡不善法不令起;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令住不忘,修習增滿,生欲方便,精勤攝心。
(4c)是名比丘勤攝心住。
(5a)云何名比丘正智?
(5b)若比丘去來威儀,常隨正智;迴顧、視瞻、屈伸、俯仰、執持衣缽、行住坐臥、眠覺、語默,皆隨正智住。
(5c)是『名』正智。
(6a)云何正念?
(6b)若比丘內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受、心、法法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
(6c)是名比丘正念。
( 7)是故汝等勤攝其心,正智、正念。今菴羅女來,是故誡汝。」
( 8)時菴羅女詣世尊所,稽首禮足,卻住一面。
( 9)爾時,世尊為菴羅女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默然而住。
(10)爾時,菴羅女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唯願世尊與諸大眾,明日受我請中食!」爾時,世尊默然受請。
(11)菴羅女知世尊默然受請已,稽首禮足,還歸自家;設種種食,布置床座,晨朝遣使白佛時到。
(12)爾時,世尊與諸大眾,詣菴羅女舍,就座而坐。時菴羅女手自供養種種飲食。食訖,澡漱洗缽竟。
(13)時菴羅女持一小床,坐於佛前,聽佛說法。
(14)爾時,世尊為菴羅女說隨喜偈:
施者人愛念,多眾所隨從,名稱日增高,遠近皆悉聞。
處眾常和雅,離慳無所畏。是故智慧施,斷慳永無餘。
上生忉利天,長夜受快樂,盡壽常修德,娛樂難陀園,
百種諸天樂,五欲悅其心。彼於此人間,聞佛所說法,
為善逝弟子,樂彼受化生。
(15)爾時,世尊為菴羅女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從座起而去。
(印七八四)(光六三六)(大六二二)

經文(四二七)【S20】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奈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間言美色、世間美色者,能令多人集聚觀看者不?」
( 3)諸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 4)佛告比丘:「若世間美色、世間美色者,又能種種歌舞伎樂,復極令多眾聚集看不?」
( 5)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 6)佛告比丘:「若有世間美色、世間美色者,在於一處,作種種歌舞,伎樂戲笑,復有大眾雲集一處。若有士夫不愚、不癡,樂樂、背苦,貪生、畏死,有人語言:士夫!汝當持滿油缽,於世間美色者所及大眾中過。使一能殺人者,拔刀隨汝,若失一渧油者,輒當『斷』汝命。云何比丘!彼持油缽士夫,能不念油缽、不念殺人者,觀彼伎女及大眾不?」
( 7)比丘白佛:「不也,世尊!所以者何?世尊!彼士夫自見其後有拔刀者,常作是念:我若落油一渧,彼拔刀者當截我頭。唯一其心,繫念油缽,於世間美色及大眾中,徐步而過,不敢顧眄。」
( 8)「如是比丘!若有沙門、婆羅門,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顧聲、色,善攝一切心法,住身念處者,則是我弟子、隨我教者。
( 9)云何為比丘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顧聲、色,攝持一切心法,住身念處?
(10a)如是比丘,『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
(10b)受、心、法法觀念住,亦復如是。
(11)是名比丘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顧聲、色,善攝心法,住四念處。」
(12)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專心正念,護持油缽,自心隨護,未曾至方。
甚難得過,勝妙微細,諸佛所說,言教利劍,
當一其心,專精護持。非彼凡人,放逸之事,
能入如是,不放逸教。
(13)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七八五)(光六三七)(大六二三)

經文(四二八)【S3,16】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尊者鬱低迦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為我說法。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鬚髮,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如上廣說,乃至不受後有。」
( 3)佛告鬱低迦:「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但於我所說法,不悅我心;彼所事業亦不成就,雖隨我後而不得利,反生障閡。」
( 4)鬱低迦白佛:「世尊所說,我則能令世尊心悅,自業成就,不生障閡。唯願世尊為我說法,我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如上廣說,乃至不受後有。」
( 5)如是第二、第三請。
( 6)爾時,世尊告鬱低迦:「汝當先淨其初業,然後修習梵行。」
( 7)鬱低迦白佛:「我今云何淨其初業,修習梵行?」
( 8)佛告鬱低迦:「汝當先淨其戒,直其見,具足三業,然後修四念處。何等為四?
(9a)內身身觀念住,專精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身觀念住。
(9b)受、心、法法觀念住,亦如是廣說。」
(10)時鬱低迦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11)時鬱低迦聞佛教授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乃至不受後有。
(印七八六)
(12)如鬱低迦所問,如是異比丘所問,亦如上說。
(印七八七)(光六三八)(大六二四)

經文(四二九)【S15】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時有異比丘,名婆醯迦,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善哉世尊!為我說法」,如前《鬱低迦修多羅》廣說。
(3a)差別者:「如是婆醯迦比丘!初業清淨,身身觀念住者,超越諸魔。
(3b)受、心、法法觀念住者,超越諸魔。」
( 4)時婆醯迦比丘聞佛說法教誡已,歡喜隨喜,作禮而去。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不受後有。
(印七八八)(光六三九)(大六二五)
( 5)第二經亦如上說。
( 6)差別者,如是比丘超越生死。
(印七八九)(光六四○)(大六二六)

經文(四三○)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尊者阿那律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若有比丘住於學地,未得上進安隱涅槃而方便求,是聖弟子當云何於正法律修、習、多修習,得盡諸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3a)佛告阿那律:「若聖弟子住於學地,未得上進安隱涅槃而方便求,彼於爾時,當內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
(3b)如是受、心、法法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
( 4)如是聖弟子多修習已,得盡諸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 5)爾時,尊者阿那律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印七九○)(光六四一)(大六二七)

經文(四三一)【S21】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巴連弗邑雞林精舍。
( 2)時尊者優陀夷、尊者阿難陀,亦住巴連弗邑雞林精舍。
( 3)爾時,尊者優陀夷詣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語尊者阿難:「如來、應供、等正覺所知所見,為諸比丘說聖戒,令不斷、不缺、不擇、不離、不戒取、善究竟、善持,智者所歎、所不憎惡。何故如來、應、等正覺所見,為諸比丘說聖戒,不斷、不缺乃至智者所歎、所不憎惡?」
( 4)尊者阿難語優陀夷:「為修四念處故。何等為四?
( 5)謂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
( 6)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還本處。
(印七九一)(光六四二)(大六二八)

經文(四三二)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巴連弗邑雞林精舍。
( 2)爾時,尊者阿難、尊者跋陀羅,亦在彼住。時尊者跋陀羅問尊者阿難言:「頗有法修、習、多修習,得不退轉耶?」
( 3)尊者阿難語尊者跋陀羅:「有法修、習、多修習,能令行者得不退轉,謂四念處。何等為四?
( 4)『謂』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
( 5)時二正士共論說已,各還本處。
(印七九二)(光六四三)(大六二九)

經文(四三三)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巴連弗邑雞林精舍。
( 2)爾時,尊者阿難、尊者跋陀羅,亦在彼住。時尊者跋陀羅問尊者阿難:「頗有法修、習、多修習,令不淨眾生而得清淨,轉增光澤耶?」
( 3)尊者阿難語尊者跋陀羅:「有法修、習、多修習,能令不淨眾生而得清淨,轉增光澤,謂四念處。『何等為四?』
( 4)『謂』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
( 5)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還本處。
(印七九三)(光六四四)(大六三○)

經文(四三四)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巴連弗邑雞林精舍。
( 2)爾時,尊者阿難、尊者跋陀羅,亦在彼住。
( 3)時尊者跋陀羅問尊者阿難:「頗有法修、習、多修習,能令未度彼岸眾生得度彼岸?」
( 4)尊者阿難語尊者跋陀羅:「有法修、習、多修習,能令未度彼岸眾生得度彼岸,謂四念處。『何等為四?』
( 5)謂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
( 6)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還本處。
(印七九四)(光六四五)(大六三一)

經文(四三五)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巴連弗邑雞林精舍。
( 2)爾時,尊者阿難、尊者跋陀羅,亦在彼住。
( 3)尊者跋陀羅問尊者阿難:「頗有法修、習、多修習,得阿羅漢?」
( 4)尊者阿難語尊者跋陀羅:「有法修、習、多修習,而得阿羅漢,謂四念處。何等為四?
( 5)謂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
( 6)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還本處。
(印七九五)(光六四六)(大六三二)

經文(四三六)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巴連弗邑雞林精舍。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所說一切法、一切法者,謂四念處,是名正說。何等為四?
( 3)謂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七九六)(光六四七)(大六三三)

經文(四三七)【S17】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巴連弗邑雞林精舍。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名賢聖、出離。何等為四?
( 3)謂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七九七)
( 5)如出離,如是正盡苦、究竟苦邊、得大果、得大福利、得甘露法、究竟甘露、甘露法作證,如上廣說。
(印七九八~八○四)(光六四八)(大六三四)

經文(四三八)【S34】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巴連弗邑雞林精舍。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未淨眾生令得清淨,已淨眾生令增光澤。何等為四?
( 3)謂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五)
( 5)如淨眾生,如是未度彼岸者『令度』、得阿羅漢、得辟支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如上說。
(印八○六~八○九)(光六四九)(大六三五)

經文(四三九)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巴連弗邑雞林精舍。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為汝說修四念處。何等為修四念處?
( 3)若比丘!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出興于世;演說正法,上語亦善、中語亦善、下語亦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顯示。
( 4)若族姓子、族姓女,從佛聞法,得淨信心,如是修學:見在家和合欲樂之過,煩惱結縛,樂居空閑,出家學道,不樂在家,處於非家,欲一向清淨,盡其形壽,純一滿淨,鮮白梵行。我當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
( 5)作是思惟已,即便放捨錢財、親屬,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
( 6)正其身行,護口四過,正命清淨,習賢聖戒。
(7a)守諸根門,護心正念。眼見色時,不取形相;若於眼根住不律儀,世間貪憂、惡不善法常漏於心,而『令』於眼起正律儀。
(7b)耳、鼻、舌、身、意起正律儀,亦復如是。
( 8)彼以賢聖戒律成就,善攝根門,來往、周旋、顧視、屈伸、坐臥、眠覺、語默,住智正智。
( 9)彼成就如此聖戒,守護根門,正智、正念,寂靜遠離,空處、樹下、閑房獨坐,正身正念,繫心安住。
(10a)斷世『貪憂』,離貪欲,淨除貪欲。
(10b)斷世瞋恚、睡眠、掉悔、疑蓋,離瞋恚、睡眠、掉悔、疑蓋,淨除瞋恚、睡眠、掉悔、疑蓋。
(10c)斷除五蓋:惱心、慧力羸、諸障閡分、不趣涅槃者。
(11a)是故內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
(11b)受、心、法法觀念住,亦如是說。
(12)是名比丘修四念處。」
(13)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一○)(光六五○)(大六三六)

經文(四四○)【S46】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四念處。」如上廣說。
(3a)差別者:「乃至如是出家已,住於靜處,攝受波羅提木叉律儀,行處具足,於細微罪生大怖畏,受持學戒。
(3b)離殺、斷殺、不樂殺生,乃至一切業跡如前說。衣缽隨身,如鳥兩翼。
(3c)如是學戒成就,修四念處。」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一一)(光六五一)(大六三七)

經文(四四一)【S13】
( 1)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爾時,尊者舍利弗住摩竭提那羅聚落,疾病涅槃;純陀沙彌瞻視供養。
( 3)爾時,尊者舍利弗因病涅槃。
( 4)時純陀沙彌供養尊者舍利弗已,取餘舍利,擔持衣缽,到王舍城;舉衣缽,洗足已,詣尊者阿難所,禮尊者阿難足已,卻住一面,白尊者阿難:「尊者當知!我和上尊者舍利弗已涅槃,我持舍利及衣缽來。」
( 5)於是尊者阿難聞純陀沙彌語已,往詣佛所,白佛言:「世尊!我今舉體離解,四方易韻,持辯閉塞。純陀沙彌來語我言:和上舍利弗已涅槃,持餘舍利及衣缽來。」
( 6)佛言:「云何阿難!彼舍利弗持所受戒身涅槃耶?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涅槃耶?」
( 7)阿難白佛言:「不也,世尊!」
( 8)佛告阿難:「若法我自知,成等正覺所說,謂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道支涅槃耶?」
( 9)阿難白佛:「不也,世尊!雖不持所受戒身,乃至道品法而涅槃,然尊者舍利弗,持戒多聞,少欲知足,常行遠離,精勤方便,攝念安住,一心正受;捷疾智慧、深利智慧、超出智慧、分別智慧、大智慧、廣智慧、甚深智慧、無等智慧、智寶成就;能『示』、能教、能照、能喜捨、能讚歎,為眾說法。是故世尊!我為法故,為受法者故,愁憂苦惱。」
(10)佛告阿難:「汝莫愁憂苦惱!所以者何?若『生』、若起、若作、有為、敗壞之法,何得不壞?欲令不壞者,無有是處。
(11)我先已說:一切所愛念種種諸物、適意之事,一切皆是乖離之法,不可常保。
(12a)譬如大樹,根、莖、枝、葉、華、果茂盛,大枝先折。
(12b)如大寶山,大巖先崩。
(13)如是如來大眾眷屬,其大聲聞先般涅槃。
(14)若彼方有舍利弗住者,於彼方我則無事,然其彼方,我則不空,以有舍利弗故,我先已說故。
(15)汝今阿難!如我先說,所可愛念種種適意之事,皆是別離之法。是故汝今莫大愁毒。
(16)阿難!當知如來不久亦當過去。
(17)是故阿難!當作自洲而自依,當作法洲而法依,當作不異洲、不異依。」
(18)阿難白佛:「世尊!云何自洲以自依?云何法洲以法依?云何不異洲、不異依?」
(19a)佛告阿難:「若比丘,『內』身身觀念處,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
(19b) 受、心、法法觀念處,亦如是說。
(20)阿難!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依』。」
(21)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一二)(光六五二)(大六三八)

經文(四四二)【S14】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偷羅國跋陀羅河側傘蓋菴羅樹林中。
( 2)尊者舍利弗、目揵連涅槃未久。
( 3)爾時,世尊月十五日布薩時,於大眾前敷座而坐。
( 4)爾時,世尊觀察眾會已,告諸比丘:「我觀大眾,見已虛空,以舍利弗、大目揵連般涅槃故。我聲聞唯此二人,善能說法,教誡教授,辯說滿足。
( 5)有二種財:錢財及法財。錢財者,從世人求;法財者,從舍利弗、大目揵連求。如來已離『施財』及法財。
( 6)汝等莫以舍利弗、目揵連涅槃故,愁憂苦惱。
(7a)譬如大樹,根、莖、枝、葉、華、果茂盛,大枝先折。
(7b)亦如寶山,大巖先崩。
( 8)如是如來大眾之中,舍利弗、目揵連二大聲聞先般涅槃。
( 9)是故,比丘!汝等勿生愁憂苦惱!何有生法、起法、作法、『有』為法、壞敗之法而不磨滅?欲令不壞,無有是處。
(10)我先已說:一切可愛之物,皆歸離散;我今不久,亦當過去。
(11)是故汝等當知: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依。
(12a)謂內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
(12b)受、心、法法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
(13)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依』。
(1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一三)(光六五三)(大六三九)

正斷相應

經文(四四三)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正斷。何等為四?
( 3)一者、斷斷,二者、律儀斷,三者、隨護斷,四者、修斷。」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二九三三)(光五八九)(大八七五)

經文(四四四)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正斷。何等為四?
( 3)一者、斷斷,二者、律儀斷,三者、隨護斷、四者、修斷。」
( 4)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斷斷及律儀,隨護與修習,如此四正斷,諸佛之所說。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二九三四)(光五九○)(大八七六)
 
經文(四四五)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正斷。何等為四?
( 3)一者、斷斷,二者、律儀斷,三者、隨護斷,四者、修斷。
(4a)云何為斷斷?謂『比丘』已起惡不善法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為斷斷。
(4b)云何律儀斷?未起惡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名律儀斷。
(4c)云何隨護斷?未起善法令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名隨護斷。
(4d)云何修斷?已起善法增益修習,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為修斷。」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二九三五)(光五九一)(大八七七)
  

經文(四四六)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正斷。何等為四?
( 3)一者、斷斷,二者、律儀斷,三者、隨護斷,四者、修斷。
(4a)云何為斷斷?謂比丘已起惡不善法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為斷斷。
(4b)云何律儀斷?未起惡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名律儀斷。
(4c)云何隨護斷?未起善法令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名隨護斷。
(4d)云何修斷?已起善法增益修習,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名修斷。」
( 5)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斷斷及律儀,隨護與修習,如此四正斷,諸佛之所說。
( 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二九三六)(光五九二)(大八七八)

經文(四四七)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正斷。何等為四?
( 3)一者、斷斷,二者、律儀斷,三者、隨護斷,四者、修斷。
(4a)云何斷斷?若比丘已起惡不善法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未起惡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未生善法令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已生善法增益修習,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名斷斷。
(4b)云何律儀斷?若比丘善護眼根,隱密、調伏、進向;如是耳、鼻、舌、身、意根,善護、隱密、調伏、進向,是名律儀斷。
(4c)云何隨護斷?若比丘於彼彼真實三昧相,善守護持,所謂青瘀相、脹相、膿相、壞相、食『不淨』相,修習守護,不令退沒,是名隨護斷。
(4d)云何修斷?若比丘修四念處等,是名修斷。」
( 5)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斷斷、律儀斷,隨護、修習斷,此四種正斷,正覺之所說。
比丘勤方便,得盡於諸漏。
( 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二九三七)  
( 7)如四念處,如是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道支、四道、四法句、『止』觀修習,亦如是說。
(印一二九三八~一二九四六)(光五九三)(大八七九)

經文(四四八)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猶如有人火燒頭衣,當云何救?」
( 3)比丘白佛言:「世尊!『當』起增上欲,慇懃方便,時救令滅。」
( 4)佛告比丘:「頭衣燒然,尚可暫忘,無常盛火,應盡斷。為斷無常火故,已生惡不善法當斷,起欲精勤,攝心令增長。
( 5)斷何等無常法故,已生惡不善法,為斷故起欲方便,攝心增進?謂色無常故,受、想、行、識無常當斷故,已生惡不善法令斷,起欲方便,攝心增進。」
( 6)廣說乃至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一八二)
( 7)如無常經,如是過去無常、未來無常、現在無常、過去未來無常、過去現在無常、未來現在無常、過去未來現在無常,八經亦如上說。
(印一○一八三~一○一八九) 
( 8)如已生惡不善法當斷故,如是未生惡不善法令不生、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令增廣故,起欲方便,攝心增進,八經亦如上說。
(印一○一九○~一○二一三)
( 9)如當斷無常三十二經,如是當知、當吐、當盡、當止、當捨、當滅、當沒,一一三十二經,廣說如上。
(印一○二一四~一○四三七)(光一八○)(大一七八)






如意足相應

經文(四四九)【S15】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猶如有人火燒頭衣,當云何救?」
( 3)比丘白佛言:「世尊!當起增上欲,慇懃方便,時救令滅。」
( 4)佛告比丘:「頭衣燒燃,尚可暫忘,無常盛火當盡斷。為斷無常火故,當修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
( 5)當斷何等法無常?
( 6)謂當斷色無常,當斷受、想、行、識無常故,修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
( 7)如經廣說,乃至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四三八) 
( 8)如無常,如是過去無常、未來無常、現在無常、過去未來無常、過去現在無常、未來現在無常、過去未來現在無常,八經亦如上說。
(印一○四三九~一○四四五)  
( 9)如修欲定,如是精進定、意定、思惟定,亦如是。
(印一○四四六~一○四六九) 
(10)如當斷三十二經,如是當知、當吐、當盡、當止、當捨、當滅、當沒,一一三十二經,亦如上說。
(印一○四七○~一○六九三)(光一八一)(大一七九)

經文(四五○)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俱睒彌國瞿師羅園。
( 2)尊者阿難亦在彼住。
( 3)時有異婆羅門,詣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問尊者阿難:「何故於沙門瞿曇所修梵行?」
( 4)尊者阿難語婆羅門:「為斷故。」
( 5)復問:「尊者!何所斷?」
( 6)答言:「斷愛。」
( 7)復問:「尊者阿難!何所依而得斷愛?」
( 8)答言:「婆羅門!依於欲而斷愛。」
( 9)復問:「尊者阿難!豈非無邊際?」
(10)答言:「婆羅門!非無邊際,如是有邊際,非無邊際。」
(11)復問:「尊者阿難!云何有邊際,非無邊際?」
(12)答言:「婆羅門!我今問汝,隨意答我。婆羅門!於意云何?汝先有欲,來詣精舍不?」
(13)婆羅門答言:「如是,阿難!」
(14)「如是,婆羅門!來至精舍已,彼欲息不?」
(15)『答言:「如是,尊者!」』
(16)『復問:「婆羅門!汝先有彼精進方便籌量,來詣精舍不?」』
(17)答言:「如是,尊者阿難!彼精進方便籌量,來詣精舍。」
(18)復問:「至精舍已,彼精進方便籌量息不?」
(19)答言:「如是,尊者!」
(20)阿難復語婆羅門:「如是婆羅門!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四如意足,以一乘道淨眾生,滅苦惱,斷憂悲。何等為四?
(21)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精進定、心定、思惟定斷行成就如意足。
(22a)如是聖弟子修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依離、依無欲、依出要、依滅、向於捨,乃至斷愛;愛斷已,彼欲亦息。
(22b)修精進定、心定、思惟定斷行成就,依離、依無欲、依出要、依滅、向於捨,乃至愛盡;愛盡已,思惟則息。
(23)婆羅門!於意云何?此非邊際耶?」
(24)婆羅門言:「尊者阿難!此是邊際,非不邊際。」
(25)爾時婆羅門聞尊者阿難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印一六三七)(光五六○)(大五六一)












根相應

經文(四五一)【S23】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根:未知當知根、知根、『具』知根。」
( 3)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覺知學地時,隨順直道進,精進勤方便,善自護其心;
如自知生盡,無礙道已知;以知解脫已,最後得『具』知,
不動意解脫,一切有能盡。諸根悉具足,樂於根寂靜,
持於最後身,降伏眾魔怨。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一四)(光六五四)(大六四二)

經文(四五二)【S1】
( 1)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謂為五?
( 3)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一五)(光六五五)(大六四三)

經文(四五三)【S2-3】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
( 3)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 4)若比丘於此『五根』如實善觀察者,於三結斷、知,謂身見、戒取、疑,是名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於正覺,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一六)(光六五六)(大六四四)

經文(四五四)【S4-5】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此五根如實觀察者,不起諸漏,心得離欲解脫,是名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離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
( 3)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一七)(光六五七)(大六四五)

經文(四五五)【S8】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
( 3)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4a)信根者,當知是四不壞淨。
(4b)精進根者,當知是四正斷。
(4c)念根者,當知是四念處。
(4d)定根者,當知是四禪。
(4e)慧根者,當知是四聖諦。」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一八)(光六五八)(大六四六)

經文(四五六)【S9-10】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
( 3)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 4)何等為信根?若比丘於如來所起淨信心,根本堅固,『餘』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及餘世間,無能沮壞其心者,是名信根。
( 5)何等為精進根?已生惡不善法令斷,生欲方便,攝心增進;未生惡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攝心增進;未生善法令起,生欲方便,攝心增進;已生善法,住不忘,修習增廣,生欲方便,攝心增進,是名精進根。
( 6)何等為念根?若比丘內身身觀住,殷勤方便,正念、正智,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受、心、法法觀念住,亦如是說,是名念根。
( 7)何等為定根?若比丘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乃至第四禪具足住,是名定根。
( 8)何等為慧根?若比丘苦聖諦如實知,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是名慧根。」
( 9)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一九)(光六五九)(大六四七)

經文(四五七)【S3】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
( 3)差別者:「若比丘於此五根如實觀察已,於三結斷、知。何等為三?謂身見、戒取、疑。是名須陀洹,不墮惡趣,決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二○)(光六六○)(大六四八)

經文(四五八)【S5】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
( 3)差別者:「若比丘於此五根如實觀察已,得盡諸漏離欲解脫,是名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離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得解脫。」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二一)(光六六一)(大六四九)

經文(四五九)【S52】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
( 3)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4a)此五根,一切皆為慧根所攝受。
(4b)譬如堂閣眾材,棟為其首,皆依於棟,以攝持故。
(4c)如是五根,慧為其首,以攝持故。」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二六)(光六六六)(大六五四)


經文(四六○)【S52】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
( 3)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4a)信根者,當知是四不壞淨。
(4b)精進根者,當知是四正斷。
(4c)念根者,當知是四念處。
(4d)定根者,當知是四禪。
(4e)慧根者,當知是四聖諦。
( 5)此諸功德,一切皆是慧為其首,以攝持故。」
( 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二七)(光六六七)(大六五五)

經文(四六一)【S52】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
( 3)『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4a)若聖弟子成就慧根者,能修信根,依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是名信根成就;信根成就,即是慧根。
(4b)如信根,如是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亦如是說。
(5a)是故,『成就』此五根,慧根為其首,以攝持故。
(5b)譬如堂閣,棟為其首,眾材所依,以攝持故。
(5c)如是五根,慧為其首,以攝持故。」
( 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二八)(光六六八)(大六五六)

經文(四六二)【S50】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
( 3)『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4a)若聖弟子成就信根者,作如是學:聖弟子!無始生死,無明所著,愛所繫,眾生長夜生死往來流馳,不知本際。有因故有生死,因永盡者則無生死。無明大闇聚障礙,誰般涅槃?唯苦滅、苦息、清涼、沒。
(4b)如信根,如是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亦如是說。
(5a)此五根,慧為首,慧所攝持。
(5b)譬如堂閣,棟為首,棟所攝持。」
( 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二九)(光六六九)(大六五七)

經文(四六三)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3a)何等為信根?謂聖弟子於如來所起信心,根本堅固,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及諸世間法所不能壞,是名信根。
(3b)何等為精進根?謂四正斷。
(3c)何等為念根?謂四念處。
(3d)何等為定根?謂四禪。
(3e)何等為慧根?謂四聖諦。
(4a)此諸功德,皆以慧為首。
(4b)譬如堂閣,棟為其首。」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三○)(光六七○)(大六五八)

經文(四六四)【S50】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
( 3)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4a)何等為信根?若聖弟子於如來發菩提心,所得淨信心,是名信根。
(4b)何等為精進根?於如來發菩提心,所起精進方便,是名精進根。
(4c)『何等為』念根?於如來初發菩提心,所起念,『是名』念根。
(4d)何等為定根?於如來初發菩提心,所起三昧,是名定根。
(4e)何等為慧根?於如來初發菩提心,所起智慧,是名慧根。
( 5)所餘堂閣譬,如上說。」
( 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三一)(光六七一)(大六五九)
經文(四六五)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
( 3)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 4)於此五根修、習、多修習,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苦斷。」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三二)
( 6)如苦斷,如是究竟苦邊、苦盡、苦息、苦沒、度苦流、於縛得解、害諸色,過去、未來、現在一切漏盡,亦如是說。
(印八三三~八四○)(光六七二)(大六六○)

經文(四六六)【S7】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
(3a) 差別者:「諸比丘若我於此信根、信根集、信根滅、信根滅道跡不如實知者,我終不得於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中,為出、為離,心離顛倒,亦不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3b)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亦如是說。
(4a)諸比丘!我於此信根,正智如實觀察故,信根集、信根滅、信根滅道跡正智如實觀察故,我於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眾中,為出、為離,心離顛倒,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4b)如信根,精進、念、定、慧根,亦如是說。」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二二)(光六六二)(大六五○)

經文(四六七)【S21】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
(3a) 差別者:「諸比丘!我此信根集、信根沒、信根味、信根患、信根離不如實知者,我不得於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眾中,為解脫、為出、為離,心離顛倒,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3b)如是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亦如是說。
(4a)諸比丘!我於信根、信根集、信根沒、信根味、信根患、信根離,如實知故,於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眾中,為解脫、為出、為離,心離顛倒,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善提。
(4b)『如是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亦如是說』。」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二三)(光六六三)(大六五一)

經文(四六八)【S12,18】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
( 3)差別者:「若比丘於此五根,若利、若滿足,得阿羅漢。
( 4)若軟、若劣,得阿那含。
( 5)若軟、若劣,得斯陀含。
( 6)若軟、若劣,得須陀洹。
( 7)『如是』滿足者成滿足事,不滿足者成不滿足事,於此五根不空無果。
( 8)若於此五根一切無者,我說彼為外道凡夫之數。」
( 9)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二四)(光六六四)(大六五二)

經文(四六九)【S15,16,24】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
( 3)差別者:「若比丘於彼五根,增上明利滿足者,得阿羅漢俱分解脫。
( 4)若軟、若劣者,得身證。
( 5)於彼若軟、若劣,得見到。
( 6)於彼若軟、若劣,得信解脫。
( 7)於彼若軟、若劣,得一種。
( 8)於彼若軟、若劣,得斯陀含。
( 9)於彼若軟、若劣,得家家。
(10)於彼若軟、若劣,得七有。
(11)於彼若軟、若劣,得法行。
(12)於彼若軟、若劣,得信行。
(13)是名比丘根波羅蜜因緣,知果波羅蜜;果波羅蜜因緣,知人波羅蜜。
(14)如是滿足者作滿足事,減少者作減少事,彼諸根則不空無果。
(15)若無此諸根者,『我說彼為』凡夫數。」
(1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二五)(光六六五)(大六五三)















力相應

經文(四七○)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二種力。何等為二?
( 3)謂數力及修力。
(4a)何等為數力?
(4b)謂聖弟子空閑、林中、樹下,作如是思惟:身惡行,現法、後世受於惡報。我若行身惡行者,我當自悔,教他亦悔我,大師亦當悔我,大德梵行亦當悔我,以法責我,惡名流布;身壞命終,當生惡趣泥犁中。如是現法、後報身惡行斷,修身善行。
(4c)如身惡行,口、意惡行,亦如是說,是名數力。
(5a)何等為修力?
(5b)若比丘學於數力,聖弟子數力成就已,隨得修力;得修力已,修力滿足。
( 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四一)(光六七三)(大六六一)

經文(四七一)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
( 3)差別者:「聖弟子學數力成就已,貪、恚、癡若節若盡。
( 4)如是聖弟子依於數力,『盡』立數力,隨得修力;得修力已,修力滿足。」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四二)(光六七四)(大六六二)

經文(四七二)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
( 3)差別者:「何等為修力?謂修四念處。」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四三)
( 5)如四念處,如是修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四道、四法句、止觀,亦如是說。
(印八四四~八五二)(光六七五)(大六六三)

經文(四七三)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種力。何等為三?
(2b)謂信力、精進力、慧力。」
(印八五三)
(3a)「復次,三力。何等為三?
(3b)謂信力、念力、慧力。」
(印八五四)
(4a)「復次,三力。何等為三?
(4b)謂信力、定力、慧力。」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五五)(光六七六)(大六六四)

經文(四七四)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力,謂信力、精進力、慧力。
( 3)如是比丘!當作是學:我當成就信力、精進力、慧力。」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五六)
( 5)如精進力,念力、定力亦如是說。
(印八五七~八五八)(光六七七)(大六六五)

經文(四七五)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力:信力、念力、慧力。
( 3)何等為信力?謂聖弟子於如來所,入於淨信,根本堅固,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及諸同法所不能壞,是名信力。
( 4)何等為精進力?謂修四正斷。
( 5)何等為慧力?謂四聖諦。」

( 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五九)
( 7)餘二力,如上說。
(印八六○~八六一)(光六七八)(大六六六)

經文(四七六)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力。何等為四?
( 3)謂信力、精進力、念力、慧力。」
(印八六二)
( 4)「復次,四力:信力、念力、定力、慧力。」
(印八六三)
( 5)「復次,四力:覺力、精進力、無罪力、攝力。」
( 6)此諸經,如上三力說。
(7a)差別者:「何等為覺力?於善、不善法如實知,有罪、無罪,習近、不習近,卑法、勝法,黑法、白法,有分別法、無分別法,緣起法、非緣起法如實知,是名覺力。
(7b)何等為精進力?謂四正斷,如前廣說。
(7c)何等為無罪力?謂無罪身、口、意,是名無罪力。
(7d)何等為攝力?謂四攝事──惠施、愛語、行利、同利。」
( 8)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六四)(光六七九)(大六六七)

經文(四七七)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
(3a)差別者:「若最勝施者,謂法施。
(3b)最勝愛語者,謂善男子樂聞應時說法。
(3c)行利最勝者,『謂』不信者,能令入信,建立於信;立戒者以淨戒,慳者以施,惡智者以正智令入建立。
(3d)同利最勝者,謂阿羅漢以阿羅漢,阿那含以阿那含,斯陀含以斯陀含,須陀洹以須陀洹,淨戒者以『淨戒』而授於彼。」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六五)(光六八○)(大六六八)
經文(四七八)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
(3a)差別者:「若所有法是眾之所取,一切皆是四攝事。或有一取施者,或一取愛語者,或一取行利者,或一取同利者。
(3b)過去世時,過去世眾『已』有所取者,亦是四攝事。
(3c)未來世眾當有所取者,亦是四攝事,或一取施者,或一取愛語『者』,或一取行利者,或一取同利『者』。」
( 4)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布施及愛語,或有行利者,同利諸行生,各隨其所應,
以此攝世間,猶車因釭運。世無四攝事,母恩子養忘,
亦無父等尊,謙下之奉事。以有四攝事,隨順之法故,
是故有大士,德被於世間。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六六)(光六八一)(大六六九)

經文(四七九)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力。何等為四?
( 3)謂覺力、精進力、無罪力、攝力,如上說。
( 4)若比丘成就此四力者,得離五恐怖。何等五?
( 5)謂不活恐怖、惡名恐怖、眾中恐怖、死恐怖、惡趣恐怖,是名五恐怖。」
( 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六七)(光六八二)(大六七○)

經文(四八○)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
(3a)差別者:「聖弟子成就此四力者,當作是學:我不畏不活,我何緣畏不活?若身行不淨行、口不淨行、意不淨行,作諸邪貪、不信、懈怠、不精進、失念、不定、惡慧、慳、不攝者,彼應畏不活。我有四力,謂覺力、精進力、無罪力、攝力,有此四力成就故,不應畏。
(3b)如不活畏,如是惡名畏、眾中畏、死畏、惡趣畏,亦如上說。」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六八)(光六八三)(大六七一)

經文(四八一)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力:覺力、精進力、無罪力、攝力。
( 3)何等為覺力?謂慧、大慧、深慧、難勝慧,是名覺力。
( 4)何等為精進力?若於不善法、不善數,黑、黑數,有罪、有罪數,不應親近、不應親近數;離此諸法已,若諸餘善、善數,白、白數,無罪、無罪數,應親近、應親近數,如此等修習增上精勤,欲方便堪能,正念、正知而學,是名精進力。
( 5)無罪力、攝力,如上修多羅說。」
( 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六九)(光六八四)(大六七二)

經文(四八二)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力。何等為五?
( 3)『謂』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 4)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七○)(光六八五)(大六七三)

經文(四八三)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
( 3)差別者:「諸比丘當作是學:我當勤加精進,成就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七一)(光六八六)(大六七四)

經文(四八四)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
( 3)差別者:「彼信力,當知是四不壞淨。
( 4)精進力者,當知是四正斷。
( 5)念力者,『當知是』四念處。
( 6)定力者,當知是四禪。
( 7)慧力者,當知是四聖諦。」
( 8)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七二)(光六八七)(大六七五)

經文(四八五)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
( 3)差別者:「是故諸比丘當作是學:我成就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七三)(光六八八)(大六七六)

經文(四八六)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學力。何等為五?
( 3)謂信力是學力,精進力是學力,慚力是學力,愧力是學力,慧力是學力。」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七四)(光六八九)(大六七七)

經文(四八七)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
( 3)差別者:「諸比丘當作是學:我當成就信力是學力,成就精進力是學力,成就慚力是學力,成就愧力是學力,成就慧力是學力。」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七五)(光六九○)(大六七八)

經文(四八八)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
( 3)差別者:「何等信力是學力?於如來所,善入於信,根本堅固,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及餘同法所不能壞。
( 4 )何等為精進力是學力?謂四正斷,如前廣說。
( 5)何等為慚力是學力?謂羞恥,恥於起惡不善法、諸煩惱數,受諸有,熾然苦報,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是名慚力是學力。
( 6)何等為愧力是學力?謂諸可愧事而愧,愧起諸惡不善法、煩惱數,受諸有,熾然苦報,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是名愧力是學力。
( 7)何等為慧力是學力?謂聖弟子住於智慧,成就世間生滅智慧,賢聖、出厭離、決定正盡苦,是名慧力是學力。」
( 8)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七六)(光六九一)(大六七九)

經文(四八九)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所說。
( 3)差別者:「是故諸比丘當作是學:我當成就信力是學力,精進力、慚力、愧力、慧力是學力。」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七七)(光六九二)(大六八○)
經文(四九○)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於善法,若變、若退、若不久住者,他人審以五種白法來呵責汝。何等為五?
(2b)言:汝不以信入於善法,若依信者,能離不善法,修諸善法。汝無精進、無慚、無愧、無慧入於善法故,若依慧者,能離諸不善法,修諸善法。
(3a)若比丘於正法不變、不退、久住者,他人當以五種白法來慶慰汝。何等為五?
(3b)正信入於善法,若依信者,離不善法,修諸善法;精進、慚、愧、慧入於善法,若依慧者,離不善法,修諸善法。」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七八)(光六九三)(大六八一)

經文(四九一)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還戒者、退戒者,他人當以五種白法來呵責汝。何等為五?
(2b)若比丘不以信入於善法,若依信者,離不善法,修諸善法;不以精進、慚、愧、慧入於善法,若依慧者,離不善法,修諸善法。
( 3)若比丘盡其壽命,純一滿淨,梵行清白者,他人當以五種白法來慶慰汝,如上說。」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七九)(光六九四)(大六八二)

經文(四九二)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若不欲令惡不善法生者,唯有信善法;若信『退減』者,不信永住,諸不善法則生。
(2b)乃至欲令惡不善法不生者,唯有精進、慚、愧、慧。若精進、慚、愧、慧力退減,惡慧永住者,惡不善法則生。
(3a)若比丘依於信者,則離不善法,修諸善法。
(3b)依精進、慚、愧、慧者,則離不善法,修諸善法。」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八○)(光六九五)(大六八三)

經文(四九三)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於色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解脫,是名阿羅訶、三藐三佛陀。
(2b)受、想、行、識,亦如是說。
(3a)若復比丘!於色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解脫者,是名阿羅漢慧解脫。
(3b)受、想、行、識,亦如是說。
( 4)諸比丘!如來、應、等正覺,阿羅漢慧解脫,有何種種別異?」
( 5)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唯願為說,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 6)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如來、應、等正覺者,先未聞法,能自覺知,現法自知,得三菩提;於未來世,能說正法覺諸聲聞,所謂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所未得法能得,未制梵行能制,能善知道,善說道,為眾將導;然後聲聞成就隨法,隨道,樂奉大師教誡教授,善於正法。是名如來、應、等正覺,阿羅漢慧解脫,種種別異。
( 7)復次,五學力、如來十力。
(8a)何等為『五』學力?
(8b)謂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 9)何等為如來十力?
(10a)謂如來處非處如實知,是名如來初力。若成就此力者,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轉於梵輪,於大眾中能師子吼而吼。
(10b)復次,如來於過去、未來、現在,業法受、因事報如實知,是名第二如來力。如來、應、等正覺成就此力,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於大眾中作師子吼而吼。
(10c)復次,如來、應、等正覺,『禪定』、解脫、三昧、正受,染惡、清淨處淨如實知,是名如來第三力。若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
(10d)復次,如來知眾生種種諸根差別如實知,是名如來第四力。若成就此力,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
(10e)復次,如來悉知眾生種種意解如實知,是名第五如來力。若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
(10f)復次,如來悉知世間眾生種種諸界如實知,是名第六如來力。若於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
(10g)復次,如來於一切至處道如實知,是名第七如來力。若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
(10h)復次,如來於過去宿命種種事憶念,從一生至百千生,從一劫至百千劫,我爾時於彼生,如是族、如是姓、如是名、如是食、如是苦樂覺、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壽分齊,我於彼處死此處生,此處死『彼處生』,如是行、如是因,如是方宿命所更,悉如實知,是名第八如來力。若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
(10i)復次,如來以天眼淨過於人眼,見眾生死時、生時,妙色、惡色,下色、上色,向於惡趣、向於善趣,隨業法受,悉如實知。此眾生身惡業成就,口、意惡業成就,謗毀賢聖,受邪見業,以是因緣,身壞命終墮惡趣,生地獄中。此眾生身善行,口、意善行,不謗賢聖,正見業法受,彼因、彼緣,身壞命終,生善趣天上,悉如實知,是名第九如來力。若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
(10j)復次,如來諸漏已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身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是名為第十如來力。若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
(11)如此十力,唯如來成就,是名如來與聲聞種種差別。」
(12)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八一)(光六九六)(大六八四)

經文(四九四)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嬰兒,父母生已,付其乳母,隨時摩拭,隨時沐浴,隨時乳哺,隨時消息。若乳母不謹慎者,兒或以草、以土諸不淨物,著其口中,乳母當即教令除去。能時除卻者善,兒不能自卻者,乳母當以左手持其頭,右手探其哽;嬰兒當時雖苦,乳母要當苦探其哽,為欲令其子長夜安樂故。
( 3)佛告諸比丘:若嬰兒長大有所識別,復持草土諸不淨物著口中不?」
( 4)比丘白佛:「不也,世尊!嬰兒長大,有所別知,尚不以腳觸諸不淨物,況著口中!」
( 5)佛告比丘:「嬰兒小時,乳母隨時料理消息,及其長大智慧成就,乳母放捨,不勤消息,以其長大不自放逸故。
( 6)如是比丘!若諸聲聞始學,智慧未足,如來以法隨時教授而消息之。若久學智慧深固,如來放捨,不復隨時殷勤教授,以其智慧成就不放逸故。是故,聲聞五種學力,如來成就十種智力,如上廣說。」
( 7)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八二)(光六九七)(大六八五)

經文(四九五)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來有六種力,若六種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
(3a)謂處非處如實知,如來初力。
(3b)復次,過去、未來、現在,以『業』法受如實知,如上廣說,是名第二如來力。
(3c)復次,如來『禪定』、解脫、三昧、正受如實知,如上廣說,是名如來第三力。
(3d)復次,如來過去種種宿命之事如實知;如上廣說,是名如來第四力。
(3e)復次,如來天眼淨過於人眼,見諸眾生死此生彼,如上廣說,是名如來第五力。
(3f)復次,如來結漏已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如上廣說,乃至於眾中師子吼而吼,是名如來第六力。」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八三)(光六九八)(大六八六)


經文(四九六)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
(3a)差別者:「若有來問我者,如來處非處力,如如來處非處智力,所知見覺成等正覺,為彼記說。
(3b)若復來問如來自以『業』受智力,如如來自以『業』受智力,所知見覺,成等正覺,為彼記說,是名第二如來智力。
(3c)若有來問如來禪定、解脫、三昧、正受智力,如如來禪定、解脫、三昧、正受,為彼記說。
(3d)若有來問宿命所更智力,如如來宿命所更,所知見覺,為彼記說。
(3e)若有來問如來天眼智力,如如來天眼所見,為彼記說。
(3f)若有來問如來漏盡智力,如如來漏盡智力,所知見覺,為彼記說。」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八四)(光六九九)(大六八七)

經文(四九七)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七力。何等為七?
( 3)『謂』信力、精進力、慚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
( 4)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信力精進力,慚力及愧力,正念定慧力,是說名七力。
成就七力者,得盡諸有漏。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八五)(光七○○)(大六八八)

經文(四九八)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七力,如上說。
( 3)差別者:「是故,比丘!當如是學:我當成就信力;如是精進力、慚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亦當學。」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八六)(光七○一)(大六八九)
經文(四九九)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七力,如上說。
( 3)差別者,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信力精進力,及說慚愧力,念力定慧力,是名為七力。
七力成就者,疾斷諸有漏。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八七)(光七○二)(大六九○)

經文(五○○)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七力。何等為七?
( 3)『謂』信力、精進力、慚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
( 4)何等為信力?於如來所起信心,深入堅固,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及餘同法所不能壞,是名信力。
( 5)何等為精進力?謂四正斷,如上廣說。
( 6)何等為慚力?謂恥惡不善法,如上說。
( 7)何等為愧力?於可愧事愧,愧起惡不善法,如上說。
( 8)何等為念力?謂四念處,如上說。
( 9)何等為定力?謂四禪,如上說。
(10)何等為慧力?謂四聖諦,如上說。」
(11)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八八)(光七○三)(大六九一)

經文(五○一)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八力。何等為八?
( 3)謂自在王者力、斷事大臣力、結恨女人力、啼泣嬰兒力、毀呰愚人力、審諦黠慧力、忍辱出家力、計數多聞力。」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八九)(光七○四)(大六九二)

經文(五○二)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
(3a)差別者:「謂自在王『者』力者,王者現自在威力。
(3b)斷事大臣力者,大臣現斷事之力。
(3c)結恨女人力者,女人之法,現結恨力。
(3d)啼泣嬰兒力者,嬰兒之法,現啼泣力。
(3e)毀呰愚人力者,愚人之法,觸事毀呰。
(3f)審諦黠慧力者,智慧之人,常現審諦。
(3g)忍辱出家力者,出家之人,常現忍辱。
(3h)計數多聞力者,多聞之人,常現思惟計數。」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九○)(光七○五)(大六九三)

經文(五○三)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尊者舍利弗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漏盡比丘有幾力?」
( 3)佛告舍利弗:「漏盡比丘有八力。何等為八?
(4a)謂漏盡比丘心順趣於離、流注於離、浚輸於離,順趣於出、流注於出、浚輸於出,順趣涅槃、流注涅槃、浚輸涅槃。
(4b)若見五欲,猶見火坑;如是見已,於欲念、欲受、欲著,心不永住。
(4c)修四念處;
(4d)四正斷;
(4e)四如意足;
(4f)五根、五力;
(4g)七覺分;
(4h)八聖道分。」
( 5)佛說此經已,尊者舍利弗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九一)(光七○六)(大六九四)
( 7)如尊者舍利弗問經,如是異比丘問、佛問諸比丘經,亦如上說。
(印八九二~八九三)(光七○七~七○八)(大六九五~六九六)

經文(五○四)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九力。何等為九力?
( 3)謂信力、精進力、慚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數力、修力。」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九四)(光七○九)(大六九七)

經文(五○五)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九力。何等為九?
( 3)謂信力、精進力、慚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數力、修力。
( 4)何等為信力?於如來所,起正信心,深入堅固,如上說。
( 5)何等為精進力?謂四正斷,如上說。
( 6)何等為慚力?如上說。
( 7)何等為愧力?如上說。
( 8)何等為念力?謂內身身觀住,如上說。
( 9)何等為定力?謂四禪。
(10)何等為慧力?謂四聖諦。
(11)何等為數力?謂聖弟子,若於閑房、樹下,作如是學:身、口、惡行者,於現法、後世當受惡報,如上廣說。
(12)何等為修力?謂修四念處,如前說。」
(13)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九五)(光七一○)(大六九八)

經文(五○六)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十力。何等為十?
( 3)自在王者力、斷事大臣力、機關工巧力、刀劍賊盜力、怨恨女人力、啼泣嬰兒力、毀呰愚人力、審諦黠慧力、忍辱出家力、計數多聞力。」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九六)(光七一一)(大六九九)


經文(五○七)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
(3a)差別者:「謂自在王力者,王者現自在威力。
(3b)斷事大臣力者,大臣現斷事之功力。
(3c)機關工巧力『者』,造機關者現其工巧力。
(3d)刀劍盜賊力『者』,盜賊必現刀劍力。
(3e)結恨女人力者,女人之法,現結恨力。
(3f)啼泣嬰兒力者,嬰兒之法,現啼泣力。
(3g)毀呰愚人力者,愚人之法,觸事毀呰。
(3h)審諦黠慧力者,智慧之人,常現審諦。
(3i)忍辱出家力者,出家之人,常現忍辱。
(3j)計數多聞力者,凡思惟計數,現多聞之力。」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九七)(光七一二)(大七○○)

經文(五○八)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十種如來力,若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能轉梵輪,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何等為十?
(3a)謂如來處非處如實知,是名初力。
(3b)乃至漏盡,如上說。」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九八)(光七一三)(大七○一)

經文(五○九)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
(3a)差別者:「若有來問如來處非處智力,如如來處非處智力,所知所見所覺,成等正覺,為彼記說。
(3b)如是乃至漏盡智力,廣說如上。」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九九)(光七一四)(大七○二)
經文(五一○)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所有法,彼彼意解作證,悉皆如來無畏智所生。若比丘來為我聲聞,不諂、不偽、質直心生,我則教誡、教授,為其說法。
( 3)晨朝為彼教誡、教授說法,至日中時得勝進處;若日暮時為彼教誡、教授說法,至晨朝時得勝進處。
( 4)如是教授已,彼生正直心:實則知實,不實知不實,上則知上,無上則知無上;當知、當見、當得、當覺者,皆悉了知,斯有是處,謂五學力、十種如來力。
(5a)何等為五學力?
(5b)謂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6a)如來十種力。何等為十?
(6b)謂是處非處如實知,如上十力廣說。
(7a)若有來問處非處智力者,如如來處非處智,等正覺所知所見所覺,為彼記說。
(7b)乃至漏盡智力,亦如是說。
(8a)諸比丘!處非處智力者,我說是定非不定。
(8b)乃至漏盡智者,我說是定非不定。
( 9)定者正道,非定者邪道。」
(10)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九○○)(光七一五)(大七○三)




覺支相應

經文(五一一)【S22】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七覺分。何等為七?
( 3)謂念覺分,乃至捨覺分。」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九二五)(光七四○)(大七二八)

經文(五一二)【S27】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七覺分。何等為修七覺分?
( 3)謂念覺分,乃至捨覺分。
(4a)若比丘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4b)如是修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九二六)(光七四一)(大七二九)

經文(五一三)【S41】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
( 3)差別者:「諸比丘!過去已如是修七覺分,未來亦當如是修七覺分。」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九二七)(光七四二)(大七三○)

經文(五一四)【S10】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念覺分清淨、鮮白,無有支節,離諸煩惱,未起不起,除佛調伏教授。
(2b)乃至捨覺分,亦如是說。
(3a)諸比丘!念覺分清淨、鮮白,無有支節,離諸煩惱,未起而起,佛所調伏教授非餘。
(3b)乃至捨覺分,亦如是說。」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九二八)(光七四三)(大七三一)

經文(五一五)【S10】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
( 3)差別者:「未起不起,除善逝調伏教授;未起而起,是則善逝調伏教授非餘。」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九二九)(光七四四)(大七三二)

經文(五一六)【S52】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時有眾多比丘,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時眾多比丘作是念:今日太早,乞食時未至,我等且過諸外道精舍。
( 3)眾多比丘即入外道精舍,與諸外道共相問訊慰勞,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已。
( 4)諸外道問比丘言:「沙門瞿曇為諸弟子說法:斷五蓋;『煩惱覆心,令慧力羸』、為障礙分、不轉趣涅槃;住四念處,修七覺意。我等亦復為諸弟子說:斷五蓋;『煩惱覆心,令慧力羸』、為障礙分、不轉趣涅槃;善住四念處,修七覺分。我等與彼沙門瞿曇,有何等異?俱能說法。」
( 5)時眾多比丘聞外道所說,心不喜悅,反呵罵,從座起去。入舍衛城乞食已,還精舍,舉衣缽,洗足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諸外道所說,具白世尊。
( 6)爾時,世尊告眾多比丘:「彼外道說是語時,汝等應反問言:諸外道!五蓋者種應有十,七覺者種應有十四。何等為五蓋之十、七覺之十四?
( 7)如是問者,彼諸外道則自駭散,說諸外道法,瞋恚、憍慢,毀呰、嫌恨,不忍心生,或默然低頭,失辯潛思。所以者何?
( 8)我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聞我所說,歡喜隨順者,唯除如來及聲聞眾於此聞者。
( 9)諸比丘!何等為五蓋之十?
(10a)謂有內貪欲、有外貪欲:彼內貪欲者,即是蓋,非智、非等覺、不轉趣涅槃;彼外貪欲即是蓋,非智、非等覺、不轉趣涅槃。
(10b)謂『有』瞋恚、有瞋恚相:若瞋恚及瞋恚相,即是蓋,非智、非等覺、不轉趣涅槃。
(10c)有睡、有眠:彼睡、彼眠即是蓋,非智、非等覺、不轉趣涅槃。
(10d)有掉、有悔:彼掉、彼悔即是蓋,非智、非等覺、不轉趣涅槃。
(10e)有疑善法、有疑不善法:彼善法疑、不善法疑即是蓋,非智、非等覺、不轉趣涅槃。
(11)是名五蓋說十。
(12)何等為七覺分說十四?
(13a)有內法心念住、有外法心念住:彼內法念住,即是念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彼外法念住,即是念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
(13b)有擇善法、擇不善法:彼善法擇,即是擇法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彼不善法擇,即是擇法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
(13c)有精進斷不善法、有精進長養善法:彼斷不善法精進,即是精進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彼長養善法精進,即是精進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
(13d)有喜、有喜處:彼喜即是喜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彼喜處亦即是喜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
(13e)有身猗息、有心猗息:彼身猗息即是猗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彼心猗息即是猗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
(13f)有定、有定相:彼定即是定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彼定相即是定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
(13g)有捨善法、有捨不善法:彼善法捨即是捨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彼不善法捨即是捨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
(14)是名七覺分說為十四。」

(15)佛說此經已,眾多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九一○)(光七二五)(大七一三)

經文(五一七)【S53】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時有眾多比丘,如上說。
( 3)差別者:「有諸外道出家作如是說者,當復問言:若心微劣、猶豫者,爾時應修何等覺分?何等為非修時?若復掉心者,掉心、猶豫者,爾時復修何等覺分?何等為非時?
( 4)如是問者,彼諸外道心則駭散,說諸異法,心生忿恚,憍慢、毀呰,嫌恨、不忍,或默然低頭,失辯潛思。所以者何?
( 5)我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聞我所說,歡喜隨喜者,唯除如來及聲聞眾於此聞者。
(6a)諸比丘!若爾時其心微劣、其心猶豫者,不應修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所以者何?
(6b)微劣心生、微劣猶豫,以此諸法,增其微劣故。
(6c)譬如小火,欲令其燃,增以燋炭,云何比丘!非為增炭令火滅耶?」
(6d)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6e)「如是比丘!微劣猶豫,若修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者,此則非時,增懈怠故。
(7a)若掉心起、若掉心猶豫,爾時不應修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所以者何?
(7b)掉心起、掉心猶豫,以此諸法,能令其增。
(7c)譬如熾火,欲令其滅,足其乾薪,於意云何?豈不令火增熾燃耶?」
(7d)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7e)佛告比丘:「如是掉心生、掉心猶豫,修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增其掉心。
(8a)諸比丘!若微劣心生、微劣猶豫,是時應修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所以者何?
(8b)微劣心生、微劣猶豫,以此諸法,示、教、照、喜。
(8c)譬如小火,欲令其燃,足其乾薪,云何比丘!此火寧熾燃不?」
(8d)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8e)佛告比丘;「如是微劣心生、微劣猶豫,當於爾時修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示、教、照、喜。
(9a)若掉心生、掉心猶豫,修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所以者何?
(9b)掉心生、掉心猶豫,此等諸法,能令內住一心攝持。
(9c)譬如燃火,欲令其滅,足其燋炭,彼火則滅。
(9d)如是比丘!『掉心生』、掉心猶豫,修擇法覺分,精進、喜『覺分』,則非時;修猗、定、捨覺分,自此則『是』時,此等諸法,內住一心攝持。
(10)念覺分者,一切兼助。」
(11)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九一一)(光七二六)(大七一四)

經文(五一八)【S24】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不正思惟者,未起貪欲蓋則起,已起貪欲蓋重生令增廣。
(2b)未起瞋恚、睡眠、掉悔、疑蓋則起,已起瞋恚、睡眠、掉悔、疑蓋重生令增廣。
(2c)未起念覺支不起,已起念覺支則退。
(2d)未起擇法、精進、猗、喜、定、捨覺支不起,已起擇法、精進、猗、喜、定、捨覺支則退。
(3a)若比丘正思惟者,未起貪欲蓋不起,已起貪欲蓋令滅。
(3b)未起瞋恚、睡眠、掉悔、疑蓋不起,已起瞋恚、睡眠、掉悔、疑蓋則斷。
(3c)未起念覺支則起,已起者重生令增廣。
(3d)未起擇法、精進、猗、喜、定、捨覺支則起,已起者重生令增廣。」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九○一)(光七一六)(大七○四)

經文(五一九)【S37】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退法。何等為五?
(2b)謂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蓋,是則退法。
(3a)若修習七覺支,多修習令增廣,是則不退法。何等為七?
(3b)謂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猗覺支、喜覺支、定覺支、捨覺支,是名不退法。」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九○二)(光七一七)(大七○五)

經文(五二○)【S40】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法,能為黑闇、能為無目、能為無智、能羸智慧、非明、非等覺、不轉趣涅槃。何等為五?
(2b)謂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
(2c)如此五法,能為黑闇、能為無目、能為無智、非明、非正覺、不轉趣涅槃。
(3a)若有七覺支,能作大明、能為目、增長智慧、為明、等正覺、轉趣涅槃。何等為七?
(3b)謂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猗覺支、喜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3c)『能作大明』、為目、增長智慧、為明、為正覺、轉趣涅槃。」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九○三)(光七一八)(大七○六)

經文(五二一)【S38】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障、五蓋,煩惱於心、能羸智慧、障閡之分、非明、非正覺、不轉趣涅槃。何等為五?
(2b)謂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
(2c)如此五蓋,為覆、為蓋,煩惱於心、令智慧羸、為障閡分、非明、非等覺、不轉趣涅槃。
(3a)若七覺支,非覆、非蓋,不惱於心、增長智慧、為明、為正覺、轉趣涅槃。何等為七?
(3b)謂念覺支等如上說,乃至捨覺支。
(3c)如此七覺支,非翳、非蓋,不惱於心、增長智慧、為明、為正覺、轉趣涅槃。」
( 4)爾時,世尊即說偈曰:
貪欲瞋恚蓋,睡眠掉悔疑,如此五種蓋,增長諸煩惱。
此五覆世間,深著難可度,障蔽於眾生,令不見正道。
若得七覺支,則能為照明,唯此真諦言,等正覺所說。
念覺支為首,擇法正思惟,精進猗喜覺,三昧捨覺支;
如此七覺支,牟尼之正道,隨順大仙人,脫生死怖畏。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九○四)(光七一九)(大七○七)

經文(五二二)【S39】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族姓子,捨諸世務,出家學道,剃除鬚髮,著袈裟,正信非家,出家學道。
( 3)如是出家,而於其中,有愚癡士夫,依止聚落、城邑,晨朝著衣持缽,入村乞食,不善護身,不守根門,不攝其念,觀察女人少壯好色而生染著。不正思惟,心馳取相,趣色欲想,為欲心熾盛,燒心、燒身,返俗還戒而自退沒。厭離俗務,出家學道而反染著,增諸罪業而自破壞,沉翳沒溺。
(4a)有五種大樹,其種至微,『漸』生長巨大,而能映障眾雜小樹,蔭翳萎悴,不得生長。何等『為』五?
(4b)謂揵遮耶樹、迦捭多羅樹、阿濕波他樹、優曇缽羅樹、尼拘留他樹。
(4c)如是五種『大』樹,種子至微,而漸漸長大,蔭覆諸節,能令諸節蔭覆墮臥。
(5a)『有五種心樹,種子至微,以增長故,令善心蔭覆墮臥。』何等為五?
(5b)謂貪欲蓋漸漸增長,『瞋恚』、睡眠、掉悔、疑蓋漸漸增長。
(5c)『如是五種心樹』,以增長故,令善心蔭覆墮臥。
(6a)若修、習七覺支,多修習已,轉成不退。何等為七?
(6b)謂念覺支,擇法、精進、猗、喜、定、捨覺支。
(6c)如是七覺支,修、習、多修習已,轉成不退轉。」
( 7)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九○五)(光七二○)(大七○八)


經文(五二三)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若比丘專一其心,側聽正法,能斷五法,修習七法,令其轉進滿足。
(3a)何等為斷五法?
(3b)謂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
(3c)是名五法斷。
(4a)何等修習七法?
(4b)謂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猗覺支、喜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4c)修此七法,轉進滿足。」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九○六)(光七二一)(大七○九)

經文(五二四)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聖弟子清淨信心,專精聽法者,能斷五法,修習七法,令其滿足。
(3a)何等為五?
(3b)謂貪欲蓋、瞋恚、睡眠、掉悔、疑,此蓋則斷。
(4a)何等七法?
(4b)謂念覺支,擇法、精進、猗、喜、定、捨覺支,此七法修習滿足。
( 5)淨信者謂心解脫,智者謂慧解脫。貪欲染心者,不得、不樂;無明染心者,慧不清淨。
( 6)是故,比丘!離貪欲者,心解脫;離無明者,慧解脫。若彼比丘離貪欲,心解脫,得身作證;離無明,慧解脫。是名比丘斷愛縛、『轉結』、慢無間等、究竟苦邊。」
( 7)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九○七)(光七二二)(大七一○)

經文(五二五)【S56】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 2)時有無畏王子,日日步涉,仿佯遊行,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有沙門、婆羅門作如是見,作如是說:無因、無緣眾生煩惱,無因、無緣眾生清淨。世尊復云何?」
( 3)佛告無畏:「沙門、婆羅門為其說,不思而說,愚癡不辨不善,非知思,不知量,作如是說:無因、無緣眾生煩惱,無因、無緣眾生清淨。所以者何?
( 4)有因、有緣眾生煩惱,有因、有緣眾生清淨故。
( 5)『何因、何緣眾生煩惱?』
(6a)謂眾生貪欲增上,於他財物、他眾具而起貪,言此物於我有者好,不離愛樂。
(6b)於他眾生而起恨心、兇心,計校欲打、欲縛、欲伏,加諸不道,為造眾難,不捨瞋恚。
(6c)身睡眠,心懈怠。
(6d)心掉動,內不寂靜。
(6e)心常疑惑,過去疑、未來疑、現在疑。
( 7)無畏!如是因、如是緣,『眾生煩惱』。」
( 8)無畏白佛:「瞿曇!一分之蓋,足煩惱心,況復一切!」
( 9)無畏白佛:「瞿曇!何因、何緣眾生清淨?」
(10a)佛告無畏:「若『沙門』、婆羅門有一勝念,決定成就,久時所作,久時所說,能隨憶念,當於爾時習念覺支;修念覺已,『念覺支』滿足。
(10b)『念覺支』滿足已,則於選擇、分別、思惟,爾時擇法覺支修習;修擇法覺支已,擇法覺支滿足。
(10c)彼選擇、分別、思量法已,則精進方便,精進覺支於此修習;修精進覺支已,精進覺支滿足。
(10d)彼精進方便已,則歡喜生,離諸食想,修喜覺支;修喜覺支已,則喜覺支滿足。
(10e)喜覺支滿足已,身心猗息,則修猗覺支;修猗覺支已,『猗覺支』滿足。
(10f)身猗息已則愛樂,愛樂已心定,則修定覺支;修定覺支已,『定覺支』滿足。
(10g)『定覺支』滿足已,貪憂滅則捨心生,修捨覺支;修捨覺支已,捨覺支滿足。
(11)如是無畏!此因此緣,眾生清淨。」
(12)無畏白『佛』:「瞿曇!若一分滿足,令眾生清淨,況復一切!」
(13)無畏白佛:「瞿曇!當何名此經?云何奉持?」
(14)佛告無畏:「王子!當名此為《覺支經》。」
(15)無畏白佛:「瞿曇!此為最勝覺分!瞿曇!我是王子,安樂亦常求安樂,而希出入。今來上山,四體疲極,得聞瞿曇說《覺支經》,悉忘疲勞。」
(16)『佛說此經』已,王子無畏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稽首禮佛足而去 。
(印九○八)(光七二三)(大七一一)

經文(五二六)【S56】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如上說。
( 2)差別者:「有沙門、婆羅門,作如是見、如是說:無因、無緣眾生無智無見,無因、無緣眾生智見」,如是廣說。
( 3)乃至無畏王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禮佛足而去。
(印九○九)(光七二四)(大七一二)

經文(五二七)【S51,2】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蓋、七覺分,有食、無食,我今當說。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 3)譬如身依食而立非不食,如是五蓋依於食而立非不食。
(4a)貪欲蓋以何為食?
(4b)謂『觸淨』相,於彼不正思惟,未起貪欲令起,已起貪欲能令增廣。
(4c)是名欲愛蓋之食。
(5a)何等為瞋恚蓋食?
(5b)謂障礙相,於彼不正思惟,未起瞋恚蓋令起,已起瞋恚蓋能令增廣。
(5c)是名瞋恚蓋食。
(6a)何等為睡眠蓋食?
(6b)有五法。何等為五?微弱、不樂、欠呿、多食、懈怠。於彼不正思惟,未起睡眠蓋令起,已起睡眠蓋能令增廣。
(6c)是名睡眠蓋食。
(7a)何等為掉、悔蓋食?
(7b)有四法。何等為四?謂親屬覺、人眾覺、天覺、本所經娛樂覺。自憶念、他人令憶念而生覺。於彼起不正思惟,未起掉、悔令起,已起掉、悔令其增廣。
(7c)是名掉悔蓋食。
(8a)何等為疑蓋食?
(8b)有三世。何等為三?謂過去世、未來世、現在世。於過去世猶豫,未來世猶豫,現在世猶豫。於彼起不正思惟,未起疑蓋令起,已起疑蓋能令增廣。
(8c)是名疑蓋食。
( 9)譬如身依於食而得長養非不食,如是七覺分依食而住,依食長養非不食。
(10a)何等為念覺分不食?
(10b)為四念處不思惟,未起念覺分不起,已起念覺分令退。
(10c)是名念覺分不食。
(11a)何等為擇法覺分不食?
(11b)謂於善法『選擇』、於不善法選擇,於彼不思惟,未起擇法覺分令不起,已起擇法覺分令退。
(11c)是名擇法覺分不食。
(12a)何等為精進覺分不食?
(12b)謂四正斷,於彼不思惟,未起精進覺分令不起,已起精進覺分令退。
(12c)是名精進覺分不食。
(13a)何等為喜覺分不食?
(13b)有喜、有喜處法,於彼不思惟,未起喜覺分不起,已起喜覺分令退。
(13c)是名喜覺分不食。
(14a)何等為猗覺分不食?
(14b)有身猗息及心猗息,於彼不思惟,未生猗覺分不起,已生猗覺分令退。
(14c)是名猗覺分不食。
(15a)何等為定覺分不食?
(15b)有四禪,於彼不思惟,未起定覺分不起,已起定覺分令退。
(15c)是名定覺分不食。
(16a)何等為捨覺分不食?
(16b)有三界,謂斷界、無欲界、滅界。於彼不思惟,未起捨覺分不起,已起捨覺分令退。
(16c)是名捨覺分不食。
(17)『譬如身依食而立非不食,如是五蓋依於食而立非不食。』
(18a)何等為貪欲蓋不食?
(18b)謂不淨觀,於彼思惟,未起貪欲蓋不起,已起貪欲蓋令斷。
(18c)是名貪欲蓋不食。
(19a)何等為瞋恚蓋不食?
(19b)彼慈心『思惟已』,未生瞋恚蓋不起,已生瞋恚蓋令滅。
(19c)是名瞋恚蓋不食。
(20a)何等為睡眠蓋不食?
(20b)彼明照『思惟已』,未生睡眠蓋不起,已生睡眠蓋令滅。
(20c)是名睡眠蓋不食。
(21a)何等為掉悔蓋不食?
(21b)彼寂止『思惟已』,未生掉悔蓋不起,已生掉悔蓋令滅。
(21c)是名掉悔蓋不食。
(22a)何等為疑蓋不食?
(22b)彼緣起法『思惟已』,未生疑蓋不起,已生疑蓋令滅。
(22c)是名疑蓋不食。
(23)譬如身依食而住,依食而立,如是七覺分依食而住,依食而立。
(24a)何等為念覺分食?
(24b)謂四念處思惟已,未生念覺分令起,已生念覺分轉生令增廣。
(24c)是名念覺分食。
(25a)何等為擇法覺分食?
(25b)有擇善法、有擇不善法,彼思惟已,未生擇法覺分令起,已生擇法覺分重生令增廣。
(25c)是名擇法覺分食。
(26a)何等為精進覺分食?
(26b)彼四正斷『思惟已』,未生精進覺分令起,已生精進覺分重生令增廣。
(26c)是名精進覺分食。
(27a)何等為喜覺分食?
(27b)有喜、有喜處,彼『思惟已』,未生喜覺分令起,已生喜覺分重生令增廣。
(27c)是名喜覺分食。
(28a)何等為猗覺分食?
(28b)有身猗息、心猗息,『思惟已』,未生猗覺分令起,已生猗覺分重生令增廣。
(28c)是名猗覺分食。
(29a)何等為定覺分食?
(29b)謂有四禪,『思惟已』,未生定覺分令生起,已生定覺分重生令增廣。
(29c)是名定覺分食。
(30a)何等為捨覺分食?
(30b)有三界。何等『為』三?謂斷界、無欲界、滅界。彼『思惟已』,未生捨覺分令起,已生捨覺分重生令增廣。
(30c)是名捨覺分食。」
(31)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九一二)(光七二七)(大七一五)

經文(五二八)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內法中,我不見一法,未生惡不善法令生,已生惡不善法重生令增廣,未生善法不生,已生則退,所謂不正思惟。
(2b)諸比丘!不正思惟者,未生貪欲蓋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未生瞋恚、睡眠、掉悔、疑蓋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未生念覺分不生,已生者令退;未生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令不生』,『已生者』令退。
(3a)我不見一法,能令未生惡不善法不生,已生者令斷,未生善法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所謂』正思惟。
(3b)比丘!正思惟者,未生貪欲蓋令不生,已生者令斷;未生瞋恚、睡眠、掉悔、疑蓋令不生,已生者令斷。未生念覺分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未生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九一三)(光七二八)(大七一六)

經文(五二九)【S49-50】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外法中,我不見一法,未生惡不善法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未生善法令不生,已生者令退,如惡知識、惡伴黨。
(2b)惡知識、惡伴黨者,未生貪欲蓋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未生瞋恚、睡眠、掉悔、疑蓋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未生念覺分令不生,已生者令退;未生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令不生,已生者令退。
(3a)諸比丘!我不見一法,未生惡不善法令不生,已生者令斷,未生善法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所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者。
(3b)若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者,未生貪欲蓋令不生,已生者令斷;未生瞋恚、睡眠、掉悔、疑蓋令不生,已生者令斷。未生念覺分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未生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九一四)(光七二九)(大七一七)

經文(五三○)【S3】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善哉!比丘『依』人聞法,諸年少比丘供養奉事諸尊長老。所以者何?
( 3)年少比丘供養奉事長老比丘者,時時得聞深妙之法。聞深法已,二正事成就,身正及心正。
( 4)爾時,修念覺分,修念覺分已,念覺分滿足;念覺滿足已,於法選擇,分別於法,思量於法,爾時方便修擇法覺分;乃至捨覺分修習滿足。」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九二○)(光七三五)(大七二三)

經文(五三一)【S3】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持戒、修德、慚愧,成真實法,見此人者,多得果報。若復聞者,若隨憶念者,隨出家者,多得功德,況復親近、恭敬、奉事!所以者何?
( 3)親近、奉事如是人者,時時得聞深妙之法,得聞深法已,成就二正,身正及心正。
( 4)方便修習定覺分,修習已修習滿足,乃至捨覺分修習滿足。」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九二一)(光七三六)(大七二四)

經文(五三二)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說不善積聚者,所謂五蓋,是為正說。所以者何?
(2b)純一不善聚者,謂五蓋故。何等為五?謂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
(3a)說善積聚者,謂七覺分,是為正說。所以者何?
(3b)純一滿淨者,是七覺分故。何等為七?謂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九二二)(光七三七)(大七二五)

經文(五三三)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夾谷精舍。
( 2)爾時,尊者阿難亦在彼住。時尊者阿難,獨一靜處,禪思思惟,作如是念:半梵行者,所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
( 3)時尊者阿難從禪覺,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獨一靜處,禪思思惟,作是念:半梵行者,所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
( 4)佛告阿難:「莫作是言:半梵行者,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所以者何?
( 5)『純一滿淨』,梵行清白,所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
(6a)我為善知識故,有眾生於我所,取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6b)如是擇法覺分,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 7)以是故當知,阿難!『純一滿淨』,梵行清白,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非惡伴黨、非惡隨從。」
( 8)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九二三)(光七三八)(大七二六)

經文(五三四)【S16】
( 1)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力士聚落人間遊行,於拘夷那竭城希連河中間住;於聚落側,告尊者阿難:「令四重襞疊,敷世尊鬱多羅僧,我今背疾,欲小臥息。」
( 2)尊者阿難即受教敕,四重襞疊敷鬱多羅僧已,白佛言:「世尊!已四重襞疊敷鬱多羅僧,唯世尊知時。」
( 3)爾時,世尊厚襞僧伽梨枕頭,右脅而臥,足足相累,繫念明相,正念、正智,作起覺想,告尊者阿難:「汝說七覺分!」
(4a)時尊者阿難即白佛言:「世尊!所謂念覺分,世尊自覺成等正覺說,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4b)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世尊自覺成等正覺說,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 5)佛告阿難:「汝說精進耶?」
( 6)阿難白佛:「我說精進,世尊!說精進,善逝!」
( 7)佛告阿難:「唯精進修、習、多修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說是語已,正坐端身繫念。
( 8)時有異比丘即說偈言:
樂聞美妙法,忍疾告人說。比丘即說法,轉於七覺分。
善哉尊阿難,明解巧便說,有勝白淨法,離垢微妙說:
念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此則七覺分,微妙之善說。
聞說七覺分,深達正覺味,身嬰大苦患,忍疾端坐聽。
觀為正法王,常為人演說,猶樂聞所說,況餘未聞者!
第一大智慧,十力所禮者,彼亦應疾疾,來聽說正法。
諸多聞通達,契經阿毘曇,善通法律者,應聽況餘者!
聞說如實法,專心黠慧聽,於佛所說法,得離欲歡喜,
歡喜身猗息,心自樂亦然。心樂得正受,正觀有事行,
厭惡三趣者,離欲心解脫。厭惡諸有趣,不集於人天,
無餘猶燈滅,究竟般涅槃。聞法多福利,最勝之所說,
是故當專思,聽大師所說。
( 9)異比丘說此偈已,從座起而去。
(印九二四)(光七三九)(大七二七)

經文(五三五)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謂覺分,世尊!云何為覺分?」
( 3)佛告比丘;「所謂覺分者,謂七道品法。然諸比丘七覺分,漸次而起,修習滿足。」
( 4)異比丘白佛:「世尊!云何覺分漸次而起,修習滿足?」
(5a)佛告比丘:「若比丘內身身觀住,彼內身身觀住時,攝心繫念不忘,彼當爾時念覺分方便修習,方便修習念覺分已,修習滿足。滿足念覺分已,於法選擇、分別、思量,當於爾時修擇法覺分方便,修方便已,修習滿足。如是乃至捨覺分修習滿足。如內身身觀念住,如是外身、內外身。
(5b)受、心、法法觀念住,當於爾時專心繫念不忘;乃至捨覺分亦如是說。
( 6)如是住者,漸次覺分起,漸次起已,修習滿足。」
( 7)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九三○)(光七四五)(大七三三)

經文(五三六)【S57】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
( 3)差別者:「若比丘如是修習七覺分已,當得二種果:現法得漏盡『有餘涅槃』,或得阿那含果。」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九三一)(光七四六)(大七三四)
經文(五三七)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如上說。
( 3)差別者:「如是比丘修習七覺分已,多修習已,得四種果、四種福利。何等為四?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 4)佛說此經已,異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九三二)(光七四七)(大七三五)

經文(五三八)【S3】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如上說。
( 2)差別者:「若比丘修習七覺分,多修習已,當得七種果、七種福利。何等為七?
(3a)是比丘得現法智證樂。
(3b)若命終時,『得無餘涅槃』。
(3c)及命終時而得五下分結盡,中般涅槃。
(3d)若不得中般涅槃,而得生般涅槃。
(3e)若不得生般涅槃,而得無行般涅槃。
(3f)若不得無行般涅槃,而得有行般涅槃。
(3g)若不得有行般涅槃,而得上流般涅槃。」
( 4)佛說此經已,異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九三三)(光七四八)(大七三六)

經文(五三九)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所謂覺分。何等為覺分?」
( 3)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唯願為說,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 4)『佛告諸比丘』:「七覺分者,謂七道品法。諸比丘!此七覺分漸次起,漸次起已,修習滿足。」
( 5)諸比丘白佛:「云何七覺分漸次起,漸次起已,修習滿足?」
(6a)「若比丘身身觀念住,彼身身觀念住已,專心繫念不忘,當於爾時方便修念覺分,方便修念覺分已,修習滿足。謂修念覺分已,於法選擇,當於爾時修擇法覺分方便,修擇法覺分方便已,修習滿足。如是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亦如是說。如內身,如是外身、內外身。
(6b)受、心、法法觀念住,專心繫念不忘,當於爾時方便修念覺分,方便修念覺分已,修習滿足;乃至捨覺分,亦如是說。
( 7)是名比丘七覺分漸次起,漸次起已,修習滿足。」
( 8)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九三四)(光七四九)(大七三七)

經文(五四○)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
( 3)差別者:「此七覺分修、習、多修習,當得二果:得現法智有餘涅槃,及阿那含果。」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九三五)(光七五○)(大七三八)

經文(五四一)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
( 3)差別者:「若比丘修習七覺分,多修習已,當得四果。何等為四?
( 4)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九三六)(光七五一)(大七三九)

經文(五四二)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如上說。
( 2)差別者:「若比丘修習此七覺分,多修習已,當得七果。何等為七?
(3a)謂現法智有餘涅槃。
(3b)及命終時,『得無餘涅槃』。
(3c)若不爾者,五下分結盡,得中般涅槃。
(3d)若不爾者,得生般涅槃。
(3e)若不爾者,得無行般涅槃。
(3f)若不爾者,得有行般涅槃。
(3g)若不爾者,得上流般涅槃。」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九三七)(光七五二)(大七四○)

經文(五四三)【S8】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巴連弗邑。
( 2)爾時,尊者優波摩、尊者阿提目多,住巴連弗邑雞林精舍。
( 3)爾時,尊者阿提目多,晡時從禪覺,詣尊者優波摩所,共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問尊者優波摩:「尊者能知七覺分方便,如是樂住正受,如是苦住正受?」
( 4)優波摩答言:「尊者阿提目多!比丘善知方便,修七覺分,如是樂住正受,如是苦住正受。」
( 5)復問:「云何比丘善知方便,修七覺分?」
(6a)優波摩答言:「比丘方便修念覺分時,『不』知思惟,彼心不善解脫,不害睡眠,不善調伏『掉悔』。如『此』念覺處法,思惟精進方便,不得平等。
(6b)如是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亦如是說。
( 7)若比丘念覺分方便時,先思惟,心善解脫,正害睡眠,調伏掉悔。如我於此念覺處法,思惟已,不勤方便而得平等。如是阿提目多!比丘知方便,修七覺分,如是樂住正受,如是不樂住正受。」
( 8)時二正士共論義已,各從座起而去。
(印九一六)(光七三一)(大七一九)

經文(五四四)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尊者阿那律,亦住舍衛國松林精舍。
( 3 )時有眾多比丘,詣阿那律所,共相問訊慰勞,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語尊者阿那律:「尊者知方便修七覺分時生樂住不?」
( 4)尊者阿那律語諸比丘言:「我知比丘方便修七覺分時生樂住。」
( 5)諸比丘問尊者阿那律:「云何知比丘方便修七覺分時生樂住?」
(6a)尊者阿那律語諸比丘:「比丘方便修念覺分,善知思惟,我心善解脫,善害睡眠,善調伏掉悔。如此念覺分處法,思惟已,精勤方便,心不懈怠,身猗息,不動亂,繫心令住,不起亂念,一心正受。
(6b)如是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亦如是說。
( 7)是名知比丘方便修七覺分時生樂住。」
( 8)時眾多比丘聞尊者阿那律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印九一七)(光七三二)(大七二○)

經文(五四五)【S42】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轉輪聖王出世之時,有七寶現於世間:金輪寶、象寶、馬寶、神珠寶、玉女寶、主藏臣寶、主兵臣寶。
( 3)如是如來出世,『亦有七覺分寶現於世間』。
( 4)所謂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九一八)(光七三三)(大七二一)

經文(五四六)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轉輪聖王出於世時,有七寶現於世間。
(3a)云何轉輪聖王出於世時金輪寶現?
(3b)有時剎利灌頂聖王,月十五日,沐浴清淨,受持齋戒,於樓閣上,大臣圍遶。有金輪寶從東方出,輪有千輻,齊轂圓輞,輪相具足,天真金寶。
(3c)『王作是念』:古昔傳聞,剎利灌頂大王月十五日布薩時,沐浴清淨,受持福善,『有輪寶現,今既如古有斯吉瑞,當知我是轉輪聖王。即以兩手承金輪寶,著左手中,右手旋轉而作是言:若是轉輪聖王金輪寶者,當復轉輪聖王古道而去。』
(3d)作是語訖,於是輪寶即從王前乘虛而逝,向於東方,遊古聖王正直之道。王及四兵,隨輪去住。東方諸國處處小王,見聖王來,皆稱善哉。善來大王!此是王國,此國安隱,人民豐樂,願於中止,教化國人,我則隨從。聖王答言:諸聚落主!汝今但當善化國人,有不順者,當來白我。當如法化,莫作非法,亦令國人善化非法。若如是者,則從我化。於是聖王從東海度乘古聖王道至于南海;『乘古聖王之道』,度於南海至西海;乘於古昔聖王之道,度於西海,至於北海。
(3e)南、西、北方諸小國王,奉迎啟請,亦如東方廣說。
(3f)於是金輪寶,聖王隨從,度於北海,還至王宮正治殿上,住虛空中,是為轉輪聖王出興于世,金輪寶現於世間。
(4a)云何為轉輪聖王出興于世,白象寶現於世間?
(4b)若剎利、灌頂大王『純色』之象,其色鮮好,七支拄地,聖王見已,心則欣悅。今此寶象來應於我,告善調象師,令速調此寶象,調已送來。象師受命,不盈一日,象即調伏,一切調伏相悉皆具足,猶如餘象經年調者,今此象寶一日調伏亦復如是。調已,送詣王所,上白大王:此象已調,唯王自知時。爾時,聖王觀察此象調相已備,即乘寶象,於晨旦時周行四海,至日中時還歸王宮,是名轉輪聖王出興于世,如此象寶現於世間。
(5a)何等為轉輪聖王出興于世,馬寶現於世間?
(5b)轉輪聖王所有馬寶,純一青色,烏頭、『朱』尾,聖王見馬,心生欣悅。今此神馬來應我故,付調馬師,令速調之,調已送來。馬師奉教,不盈一日,其馬即調,猶如餘馬經年調者,馬寶調伏亦復如是。知馬調已,還送奉王,白言:大王!此馬已調。爾時,聖王觀察寶馬調相已備,於晨旦時,乘此寶馬周行四海,至日中時還歸王宮,是名轉輪聖王出興于世,馬寶現於世間。
(6a)何等為轉輪聖王出興于世,摩尼珠寶現於世間?
(6b)若轉輪聖王所有寶珠,其形八楞,光澤明照,無諸纇隙,於王宮內常為燈明。轉輪聖王察試寶珠,陰雨之夜,將四種兵入於園林,持珠前導,光明照耀,面一由旬,是為轉輪聖王出興于世,摩尼寶珠現於世間。
(7a)何等為轉輪聖王出興于世,賢玉女寶現於世間?
(7b)轉輪聖王所有玉女,不黑、不白,不長、不短,不粗、不細,不肥、不瘦,支體端正,寒時體暖,熱時體涼,身體柔軟,如迦陵伽衣。身諸毛孔,出栴檀香,口鼻出息,作優缽羅香。後臥先起,瞻王意色,隨宜奉事,軟言愛語,端心正念,發王道意,心無違越,況復身、口,是為轉輪聖王寶女。
(8a)云何為轉輪聖王主藏臣寶現於世間?
(8b)謂轉輪聖王主藏大臣,本行施故,生得天眼,能見伏藏,有主、無主,若水、若陸,若遠、若近,悉能見之。轉輪聖王須珍寶,即便告敕,隨王所須,輒以奉上。於是聖王有時試彼大臣,觀其所能,乘船遊海,告彼大臣:我須寶物。臣白王言:小住岸邊,當以奉上。王告彼臣:我今不須岸邊之寶,且須『畫時』與我。於是大臣即於水中,出四金瓮,金寶滿中,以奉聖王。王所須即取用之,若取足已,餘則還歸水中。聖王出世,則有如此主藏之臣現於世間。
(9a)云何聖王出興於世,有主兵之臣現於世間?
(9b)謂有主兵臣,聰明智辯,譬如世間善思量成就者。聖王所宜,彼則悉從,宜去、宜住,宜出、宜入,聖王四種兵行道里,頓止不令疲倦。悉知聖王宜所應作,現法、後世功德之事,以白聖王。轉輪聖王出興于世,有如是主兵之臣。
(10)如是如來、應、等正覺,出興於世,有七覺分現於世間。何等為七?
(11)謂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
(12)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九一九)(光七三四)(大七二二)

經文(五四七)【S4】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尊者舍利弗告諸比丘:「有七覺分。何等為七?
( 3)謂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
(4a)此七覺分,決定而得,不勤而得,我隨所欲覺分正受;若晨朝時、日中時、日暮時,若欲正受,隨其所欲多入正受。
(4b)譬如王、大臣,有種種衣服,置箱簏中,隨其所須,日中所須,日暮所須,隨欲自在。
(4c)如是比丘!此七覺分決定而得,不勤而得,隨意正受。
(5a)我此念覺分,清淨純白,起時知起,滅時知滅,沒時知沒;已起知已起,已滅知已滅。
(5b)如是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亦如是說。」

( 6)尊者舍利弗說此經已,諸比丘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印九一五)(光七三○)(大七一八)

經文(五四八)【S67】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不淨觀,多修習已,當得大果、大福利。
( 3)云何修不淨觀,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
(4a)是比丘不淨觀俱,『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4b)修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九三八)(光七五三)(大七四一)

經文(五四九)【S68】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修習隨死念,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
( 3)云何比丘修習隨死念,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
(4a)是比丘『隨死念俱,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4b)乃至捨覺分,亦如是說。」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九三九)(光七五四)(大七四二)

經文(五五○)【S54】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釋氏黃枕邑。
( 2)時眾多比丘,晨朝著衣持缽,入黃枕邑乞食。時眾多比丘作是念:今日太早,乞食時未至,我等可過外道精舍。
( 3)爾時,眾多比丘即入外道精舍,與諸外道出家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
(4a)諸外道出家言:「沙門瞿曇為諸弟子說如是法:『斷五蓋:煩惱覆心、令慧力羸、為障礙分、不趣涅槃』;『善』攝其心,住四念處,心與慈俱,無怨、無嫉、亦無瞋恚,廣大無量,善修充滿;四方、四維、上下,一切世間,心與慈俱,無怨、無嫉、亦無瞋恚,廣大無量善修習充滿。
(4b)如是修習悲、喜、捨心俱,亦如是說。
(4c)我等亦復為諸弟子作如是說,我等與彼沙門瞿曇,有何等異?所謂俱能說法。」
( 5)時眾多比丘聞諸外道出家所說,心不喜悅,默然不呵,從座起去,入黃枕邑乞食已,還精舍,舉衣缽,洗足已,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以彼外道出家所說,廣白世尊。
( 6)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彼外道出家所說,汝等應問:修習慈心,為何所勝?修習悲、喜、捨心,為何所勝?
( 7)如是問時,彼諸外道出家,心則駭散,或說外異事,或瞋慢、毀呰,違背不忍,或默然萎熟低頭,失辯思惟而住。所以者何?
( 8)我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聞我所說,隨順樂者,唯除如來及聲聞眾者。
(9a)比丘!心與慈俱,多修習,於淨最勝;
(9b)悲心修、習、多修習,空入處最勝;
(9c)喜心修、習、多修習,識入處最勝;
(9d)捨心修、習、多修習,無所有入處最勝。」
(10)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九四○)(光七五五)(大七四三)

經文(五五一)【S62】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修習慈心,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
( 3)云何比丘!修習慈心,得大果、大福利?
(4a)是比丘心與慈俱,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4b)乃至修習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九四一)(光七五六)(大七四四)

經文(五五二)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修空入處,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
( 3)云何比丘修空入處,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
(4a)是比丘心與空入處俱,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4b)乃至修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九四二)
( 6)如修空入處,如是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三經,亦如上說。
(印九四三~九四五)(光七五七)(大七四五)

經文(五五三)【S66】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
( 3)云何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
(4a)是比丘心與安那般那念俱,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4b)乃至修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九四六)(光七五八)(大七四六)

經文(五五四)【S57-76】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修無常想,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
( 3)云何比丘修無常想,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
(4a)是比丘『心』與無常想俱,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4b)乃至得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九四七)
( 6)如無常想,如是無常苦想、苦無我想、觀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盡想、斷想、無欲想、滅想、患想、『死想』、不淨想、青瘀想、膿潰想、膨脹想、壞想、食『不淨』想、血想、分離想、骨想、空想,一一經如上說。
(印九四八~九六七)(光七五九)(大七四七)












聖道分相應/道支相應

經文(五五五)【S83,90】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內法中,我不見一法,能令未生惡不善法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如說不正思惟者。
(2b)諸比丘!不正思惟者,未起邪見令起,已起重生令增廣;如是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亦如是說。
(3a)諸比丘!於內法中,我不見一法,令未生惡不善法不生,已生惡不善法令滅,如說正思惟者。
(3b)諸比丘!正思惟者,未生邪見令不生,已生者令滅;如邪見、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亦如是說。」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九九七)(光七八七)(大七七五)

經文(五五六)【S83,90】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內法中,我不見一法,未生善法不生,已生善法令退,如說不正思惟者。
(2b)諸比丘!不正思惟者,未生正見令不生,已生正見令退;如是未生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令不生,已生者令退。
(3a)諸比丘!於內法中,我不見一法,令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重生令增廣,如說正思惟者。
(3b)諸比丘!正思惟者,未生正見令生,已生正見重生令增廣;如是未生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九九八)(光七八八)(大七七六)

經文(五五七)【S83,90】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內法中,我不見一法,令未生惡不善法生,已生惡不善法重生令增廣,未生善法不生,已生者令退,所謂不正思惟。
(2b)諸比丘!不正思惟者,未生邪見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未生正見『令』不生,已生者令退;如是未生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未生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不生,已生者令退。
(3a)諸比丘!我於內法中,不見一法,未生惡不善法令不生,已生惡不善法令滅,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重生令增廣,如說正思惟。
(3b)諸比丘!正思惟者,令未生邪見不生,已生邪見令滅,未生正見令生,已生正見重生令增廣;如是未生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令不生,已生者令滅,未生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九九九)(光七八九)(大七七七)
經文(五五八)【S83,90】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外法中,我不見一法,令未生惡不善法生,已生惡不善法重生令增廣,如說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
(2b)諸比丘!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者,能令未生邪見令生,已生邪見重生令增廣;如是未生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
(3a)諸比丘!外法中,我不見一法,令未生惡不善法不生,已生惡不善法令滅,如說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
(3b)諸比丘!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者』,能令未生邪見不生,已生邪見令滅;未生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不生,已生者令滅。」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光七九○)(大七七八)

經文(五五九)【S83,90】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外法中,我不見一法,能令未生善法生,已生善法重生令增廣,如說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
(3a)諸比丘!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者,能令未生正見生,已生正見重生令增廣。
(3b)如是未生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一)(光七九一)(大七七九)

經文(五六○)【S83,90】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外法中,我不見一法,能令未生惡不善法生,已生惡不善法重生令增廣,未生善法不生,已生善法令滅,如說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
(2b)諸比丘!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者,能令未生邪見令生,已生邪見者重生令增廣,未生正見不生,已生正見令退。
(2c)如是未生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未生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令不生,已生者令退。
(3a)諸比丘!於外法中,我不見一法,能令未生『惡不善法』不生,已生惡不善法令滅,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重生令增廣,如說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
(3b)諸比丘!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能令未生邪見不生,已生邪見令滅,未生正見令生,已生正見重生令增廣。
(3c)如是未生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令不生,已生者令滅,未生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二)(光七九二)(大七八○)

經文(五六一)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內法中,我不見一法,能令未生惡不善法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未生善法不生,已生者令退,如說不正思惟。
(2b)諸比丘!不正思惟者,能令未生邪見生,已生邪見令重生增廣,未生正見不生,已生正見令退。
(3a)諸比丘!於內法中,我不見一法,能令未生惡不善法不生,已生惡不善法令滅,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重生令增廣,如說正思惟。
(3b)諸比丘!正思惟者,能令未生邪見不生,已生者令滅,未生正見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三)
( 5)如說邪見、正見,如是邪志、正志,邪語、正語,邪業、正業,邪命、正命,邪方便、正方便,邪念、正念,邪定、正定,七經如上說。
(印一○○四~一○一○)
( 6)如內法八經,如是外法八經,亦如是說。
(印一○一一~一○一八)(光七九三)(大七八一)

經文(五六二)【S16-17】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正見清淨、鮮白、無諸過患、離諸煩惱,未起不起,唯除佛所調伏。
(2b)乃至正定,亦如是說。
(3a)若正見清淨、鮮白、無諸過患、離諸煩惱,未起能起,『是則佛所調伏教授非餘。』
(3b)乃至正定,亦如是說。」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九八七)
( 5)如除佛『所調伏,如是除善逝所調伏』,亦如上說。
(印九八八)(光七七八)(大七六六)

經文(五六三)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說不善聚者,謂五蓋,是為正說。所以者何?
(2b)純一不善聚者,所謂五蓋。何等為五?謂貪欲蓋、瞋恚、『睡眠』、掉悔、疑蓋。
(3a)說善法聚者,所謂八聖道,是名正說。所以者何?
(3b)純一滿淨善聚者,謂八聖道。何等為八?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九八九)(光七七九)(大七六七)

經文(五六四)【S2】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山谷精舍。
( 2)時尊者阿難獨一靜處,作如是念:半梵行者,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
( 3)乃至佛告阿難:「純一滿淨具梵行者,謂善知識。所以者何?
(4a)我為善知識故,令諸眾生修習正見,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4b)乃至修正定,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 5)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九九○)(光七八○)(大七六八)

經文(五六五)【S4】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尊者阿難,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
( 3)時有生聞婆羅門,乘白馬車,眾多年少翼從,白馬、白車、白鞚 、白鞭,頭著白帽 、白傘蓋,手持白拂,著白衣服、白瓔珞,白香塗身,翼從皆白;出舍衛城,欲至林中教授讀誦。眾人見之,咸言:「善乘!善乘!謂婆羅門乘。」
( 4)時尊者阿難見婆羅門眷屬眾具,一切皆白。見已,入城乞食,還精舍,舉衣缽,洗足已,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今日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見生聞婆羅門,乘白馬、車,眷屬眾具一切皆白。眾人唱言:善乘!善乘!謂婆羅門乘。云何世尊!於正法律,為是世人乘,為是婆羅門乘?」
( 5)佛告阿難:「是世人乘,非我法律婆羅門乘也。阿難!我正法律乘、天乘、婆羅門乘、大乘,能調伏煩惱軍者。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 6)阿難!何等為正法律乘、天乘、婆羅門乘、大乘,能調伏煩惱軍者?
( 7)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阿難!是名正法律乘、天乘、梵乘、大乘,能調伏煩惱軍者。」
( 8)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信、戒為法軛,慚愧為長縻,正念善護持,以為善御者,
捨、三昧為轅,智慧精進輪,無著忍辱鎧,安隱如法行。
直進不退還,永之無憂處,智士乘戰車,摧伏無智怨。
(印九九一)(光七八一)(大七六九)

經文(五六六)【S30】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迦摩比丘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所謂欲者,云何為欲?」
( 3)佛告迦摩:「欲謂五欲功德。何等為五?謂『眼識色』,可愛、可意、可念、長養欲樂;如是耳、鼻、舌、身識觸,可愛、可意、可念、長養欲樂,是名為欲。然彼非欲,於彼貪著者,是名為欲。」
( 4)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世間雜五色,彼非為愛欲,貪欲覺想者,是則士夫欲。
眾色常住世,行者斷心欲。
( 5)迦摩比丘白佛言:「世尊!寧有道、有跡斷此愛欲不?」
( 6)佛告比丘:「有八正道,能斷愛欲,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 7)佛說此經已,迦摩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九七二)(光七六四)(大七五二)

經文(五六七)【S7】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時有比丘名阿梨瑟吒,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所謂甘露者,云何名為甘露?」
( 3)佛告阿梨瑟吒:「甘露者,『涅槃界』名說,然我為有漏盡者,現說此名。」
( 4)阿梨瑟吒比丘白佛言:「世尊!有道、有跡,修、習、多修習,得甘露法不?」
( 5)佛告比丘:「有,所謂八聖道分,謂正見乃至正定。」
( 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九七三)(光七六五)(大七五三)

經文(五六八)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無母子畏、有母子畏,愚癡無聞凡夫所說,而不能知無母子畏、有母子畏。
( 3)諸比丘!有三種無母子畏,愚癡無聞凡夫所說。何等為三?
(4a)諸比丘!有時兵兇亂起,殘害國土,隨流波迸,子失其母,母失其子,是名第一無母子畏,愚癡無聞凡夫所說。
(4b)復次,比丘!有時大火卒起,焚燒城邑、聚落,人民馳走,母子相失,是名第二無母子畏,愚癡無聞凡夫所說。
(4c)復次,比丘!有時山中大雨,洪水流出,漂沒聚落,人民馳走,母子相失,是名第三無母子畏,愚癡無聞凡夫所說。
(5a)然此等畏,是有母子畏,愚癡無聞凡夫說名無母子畏。彼有時兵兇亂起,殘害國土,隨流波迸,母子相失,或時於彼母子相見,是名第一有母子畏,愚癡無聞凡夫說名無母子畏。
(5b)復次,大火卒起,焚燒城邑、聚落,人民馳走,母子相失,或復相見,是名第二有母子畏,愚癡無聞凡夫說名無母子畏。
(5c)復次,山中大雨,洪水流出,漂沒聚落,此人馳走,母子相失,或尋相見,是名第三有母子畏,愚癡無聞凡夫說名無母子畏。
( 6)比丘!有三種無母子畏,是我自覺成三菩提之所記說。何等為三?
(7a)若比丘!子若老時,無母能語子:汝莫老!我當代汝。其母老時,亦無子語母:『今』莫老!我代之老。是名第一無母子畏,我自覺成三菩提之所記說。
(7b)復次,比丘!有時子病,母不能語子:今莫病!我當代汝。母病之時,子亦不能語母:莫病!我當代母。是名第二無母子畏,我自覺成三菩提之所記說。
(7c)復次,子若死時,無母能語子:今莫死!我今代汝。母若死時,無子能語母:今莫死!我當代母。是名第三無母子畏,我自覺成三菩提之所記說。」
( 8)諸比丘白佛:「有道、有跡,修、習、多修習,斷前三種有母子畏,斷後三種無母子畏不?」
( 9)佛告比丘:「有道、有跡,斷彼三畏。何等為道?何等為跡?修、習、多修習,斷前三種有母子畏,斷後三種無母子畏?
(10)謂八聖道分: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11)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九七八)(光七七○)(大七五八)

經文(五六九)【S29】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受,無常、有為、心所、緣生。何等為三?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 3)諸比丘白佛:「世尊!有道、有跡,修、習、多修習,斷此三受不?」
( 4)佛告比丘:「有道、有跡,修、習、多修習,斷此三受。」
( 5)「何等為道?何等為跡?修、習、多修習,斷此三受?」
( 6)佛告比丘:「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 7)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九七九)(光七七一)(大七五九)

經文(五七○)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有三法,不可喜、不可愛、不可念。何等為三?謂老、病、死。此三法,不可喜、不可愛、不可念。
(3a)世間若無此三法,不可喜、不可愛、不可念者,無有如來、應、等正覺出於世間,世間亦不知有如來說法,教誡教授。
(3b)以世間有此三法,不可喜、不可愛、不可念故,如來、應、等正覺出於世間,世間知有如來說法,教誡教授。」
( 4)諸比丘白佛:「有道、有跡,斷此三法,不可喜、不可愛、不可念者不?」
( 5)佛告比丘:「有道、有跡,修、習、多修習,斷此三法,不可喜、不可愛、不可念。
( 6)何等為道?何等為跡?修、習、多修習,斷此三法,不可喜、不可愛、不可念?
( 7)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 8)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九八○)(光七七二)(大七六○)

經文(五七一)【S13】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當說學及無學。諦聽!善思念之。
( 3)何等為學?謂學正見成就,學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成就,是名為學。
( 4)何等為無學?謂無學正見成就,無學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成就,是名無學。」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九八一)
( 6)如學、無學,如是正士、『大士』,亦如是說。
(印九八二)(光七七三)(大七六一)

經文(五七二)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當說聖漏盡。
( 3)云何為聖漏盡?
( 4)謂無學正見成就,乃至無學正定成就,是名聖漏盡。」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九八三)(光七七四)(大七六二)

經文(五七三)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八聖道分。何等為八?
( 3)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九八四)(光七七五)(大七六三)

經文(五七四)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修八聖道,諦聽!善思!
(3a)何等為修八聖道?
(3b)是比丘修正見,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3c)修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3d)是名修八聖道。」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九八五)(光七七六)(大七六四)

經文(五七五)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比丘過去已修八聖道,未來當修八聖道。」
( 3)乃至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九八六)(光七七七)(大七六五)
        
經文(五七六)【S21】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邪、有正,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 3)何等為邪?謂邪見乃至邪定。
( 4)何等為正?謂正見乃至正定。
( 5)何等為正見?謂說有施、有說、有齋;有善行、有惡行、有善惡行果報;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眾生生;有阿羅漢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 6)何等為正志?謂出要志、無恚志、不害志。
( 7)何等為正語?謂離妄語、離兩舌、離惡口、離綺語。何等為正業?謂離殺、盜、淫。
( 8)何等為正命?謂如法求衣服、飲食、臥具、湯藥,非不如法。
( 9)何等為正方便?謂欲、精進、方便、出離、勤競、堪能、常行、不退。
(10)何等為正念?謂念、隨順念,不『忘』、不虛。
(11)何等為正定?謂住心不亂、堅固、攝持、寂止、三昧、一心。」
(12)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四一)(光七九六)(大七八四)

經文(五七七)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時有生聞婆羅門,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所謂正見者。何等為正見?」
( 3)佛告婆羅門;「正見有二種:有正見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4a)何等為正見『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
(4b)謂正見有施、有說、有齋,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4c)婆羅門!是名正見『是』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
(5a)婆羅門!何等為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5b)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於法選擇、分別、求覺、巧便、黠慧、觀察。
(5c)是名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 6)佛說此經已,生聞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印一○四九)
( 7)如正見,如是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一一經如上說。
(印一○五○~一○五六)(光八○一)(大七八九)

經文(五七八)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
(3a)差別者:「何等為正見?謂正見有二種:有正見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無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3b)何等為正見『是』有漏、有取、向於善趣?若彼見有施、有說、乃至知世間有阿羅漢,不受後有,是名世間正見,『是』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
(3c)何等為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於法選擇、分別、推求、覺知、黠慧、開覺、觀察,是名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4a)何等為正志?謂正志『有』二種:有正志『是』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有正志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4b)何等為正志有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謂正志出要覺、無恚覺、不害覺,是名正志『是』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
(4c)何等為正志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於』法分別、自決、意解、計數、立意,是名正志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5a)何等為正語?正語有二種:有正語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有正語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5b)何等為正語『是』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謂正語離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是名正語『是』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
(5c)何等正語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除邪命『貪』口四惡行,諸餘口惡行『數』,於彼無漏遠離不著,固守攝持不犯、不度時節、不越限防,是名正語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6a)何等為正業?正業有二種:有正業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有正業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6b)何等為正業『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謂離殺、盜、婬,是名正業『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
(6c) 何等為正業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除邪命『貪』身三惡行,諸餘身惡行數,無漏心不樂著,固守執持不犯、不度時節、不越限防,是名正業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7a)何等為正命?正命有二種:有正命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命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7b)何等為正命『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謂如法求衣、食、臥具、隨病湯藥,非不如法,是名正命『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
(7c)何等為正命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於諸邪命,無漏不樂著,固守執持不犯、不越時節、不度限防,是名正命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8a)何等為正方便?正方便有二種:有正方便『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方便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8b)何等為正方便『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謂欲、精進、方便、超出、堅固建立、堪能造作、精進心法攝受、常不休息,是名正方便『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
(8c)何等為正方便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欲、精進、方便、勤踊、超出、建立堅固、堪能造作、精進心法攝受、常不休息,是名正方便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9a)何等為正念?正念有二種:有『正念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念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9b)何等為正念『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若念、隨念、重念、憶念、不『忘』、不虛,是名正念『是』世俗、有漏、有取、正向善趣。
(9c)何等為正念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若念、隨念、重念、憶念、不『忘』、不虛,是名正念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轉向苦邊。
(10a)何等為正定?正定有二種:有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定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10b)何等為正定『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若心住不亂、不動、攝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
(10c)何等為正定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心』住不亂、不散、攝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11)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四二)(光七九七)(大七八五)

經文(五七九)【S28】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尊者舍利弗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所謂賢聖等三昧根本、眾具,云何為賢聖等三昧根本、眾具?」
( 3)佛告舍利弗:「謂七正道分,為賢聖等三昧,為根本,為眾具。何等為七?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
( 4)舍利弗!於此七道分為基業已,得一其心,是名賢聖等三昧根本、眾具。」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九七四)(光七六六)(大七五四)
( 6)如上三經,如是佛問諸比丘三經,亦如是說。
(印九七五~九七七)(光七六七~七六九)(大七五五~七五七)

經文(五八○)【S55】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日出前相,謂明相初光。
( 3)如是比丘!正盡苦邊,究竟苦邊,前相者,所謂正見。
( 4)彼正見者,能起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 5)起定正受故,聖弟子心正解脫貪欲、瞋恚、愚癡;如是心善解脫聖弟子,得正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 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九六八)(光七六○)(大七四八)

經文(五八一)【S1】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無明為前相故,生諸惡不善法時,隨生無慚、無愧;無慚、無愧生已,隨生邪見。
(2b)邪見生已,能起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
(3a)若起明為前相,生諸善法時,慚、愧隨生;慚愧生已,能生正見。
(3b)正見生已,起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次第而起。
( 4)正定起已,聖弟子得正解脫貪欲、瞋恚、愚癡;如是聖弟子得正解脫已,得正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九六九)(光七六一)(大七四九)


經文(五八二)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諸惡不善法生』,一切皆以無明為根本,無明集、無明生、無明起。所以者何?
(2b)無明者無知,於善、不善法不如實知,有罪、無罪,下法、上法,染污、不染污,分別、不分別,緣起、非緣起不如實知。不如實知故,起於邪見。
(2c)起於邪見已,能起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
(3a)若諸善法生,『一切皆以』明為根本,明集、明生、明起。『所以者何?』
(3b)明於善、不善法如實知,『有』罪、無罪,親近、不親近,卑法、勝法,穢污、白淨,有分別、無分別,緣起、非緣起,悉如實知。如實知者,是則正見。
(3c)正見者,能起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 4)正定起已,聖弟子得正解脫貪、恚、癡;貪、恚、癡解脫已,是聖弟子得正智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九七○)(光七六二)(大七五○)

經文(五八三)【S24】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在家、若出家而起邪事者,『我所不說』。所以者何?
(2b)若在家、出家而起邪事者,則不樂正法。
(2c)何等為邪事?謂邪見乃至邪定。
(3a)若在家、出家而起正事,我所讚歎。所以者何?
(3b)起正事者,則樂正法,善於正法。
(3c)何等為正事?謂正見乃至正定。」
( 4)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在家及出家,而起邪事者,彼則終不樂,無上之正法。
在家及出家,而起正事者,彼則常心樂,無上之正法。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九七一)(光七六三)(大七五一)

經文(五八四)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應離邪見,應斷邪見。若邪見不可斷者,我終不說應離斷邪見;以邪見可斷故,我說比丘當離邪見。若不離邪見者,邪見當作非義,不饒益苦。是故我說當離邪見。
(2b)如是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亦如是說。
(3a)諸比丘!離邪見已,當修正見。若不得修正見者,我終不說修習正見;以得修正見故,我說比丘應修正見。若不修正見者,當作非義,不饒益苦,以不修正見作非義不饒益苦故。是故我說當修正見,以義饒益,常得安樂。是故,比丘!當修正見。
(3b)如是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亦如是說。」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九九二)(光七八二)(大七七○)

經文(五八五)【S34】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時有生聞婆羅門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謂非彼岸及彼岸,瞿曇!云何非彼岸?云何彼岸?」
(3)佛告婆羅門:「邪見者非彼岸,正見者是彼岸。
(4a)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非彼岸。
(4b)『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彼岸。」
( 5)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希有諸人民,能度於彼岸;一切諸世間,徘徊遊此岸。
於此正法律,能善隨順者,斯等能度彼,生死難度岸。
( 6)時生聞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印九九三)(光七八三)(大七七一)
( 7)如是異比丘問、尊者阿難問、佛問諸比丘,此三經亦如上說。
(印九九四~九九六)(光七八四~七八六)(大七七二~七七四)

經文(五八六)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非法、是法。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 3)何等為非法、是法?謂邪見非法,正見是法;乃至邪定非法,正定是法。」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一九)
( 5)如非法、是法,如是非律、正律,非聖、是聖,不善法、善法,非習法、習法,非善哉法、善哉法,黑法、白法,非義、正義,卑法、勝法,有罪法、無罪法,應去法、不去法,一一經皆如上說。
(印一○二○~一○二九)(光七九四)(大七八二)

經文(五八七)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心向邪者,違背於法,不樂於法;若向正者,心樂於法,不違於法。
(3a)何等為邪?謂邪見乃至邪定。
(3b)何等為正?謂正見乃至正定。」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四三)(光七九八)(大七八六)

經文(五八八)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祗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向邪者,違於法,不樂於法;向正者,樂於法,不違於法。
(3a)何等為向邪者,違於法,不樂於法?
(3b)謂邪見人,身業如所見,口業如所見,若思、若欲、若願、若為,彼皆隨順,一切得不愛果,不念、不可意果。所以者何?
(3c)以見惡故,謂邪見;邪見者,起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是『名』向邪者,違於法,不樂於法。
(4a)何等為向正者,樂於法,不違於法?
(4b)謂正見人,若身業隨所見,若口業,若思、若欲、若願、若為,悉皆隨順,得可愛、可念、可意果。所以者何?
(4c)以見正故,謂正見;正見者,能起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向正者,樂於法,不違於法。」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四四)(光七九九)(大七八七)

經文(五八九)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向邪者,違於法,不樂於法;向正者,樂於法,不違於法。
(3a)何等為向邪者,違於法,不樂於法?
(3b)若邪見人,身業如所見,口業如所見,若思、若欲、若願、若為,彼皆隨順,一切得不愛果,不念、不可意果。所以者何?惡見謂邪見,邪見者起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
(3c)譬如苦果種著地中,隨時溉灌,彼得地味、水味、火味、風味,一切悉苦。所以者何?以種苦故。
(3d)如是邪見人,身業如所見,口業如所見,若思、若欲、若願、若為,悉皆隨順,彼一切得不愛、不念、不可意果。所以者何?惡見者謂邪見,邪見者能起邪志乃至邪定,是名向邪者,違於法,不樂於法。
(4a)何等為向正者,樂於法,不違於法?
(4b)若正見人,身業如所見,口業如所見,若思、若欲、『若願』、若為,悉皆隨順,彼一切得可愛、可念、可意果。所以者何?善見謂正見,正見者能起正志乃至正定。
(4c)譬如甘蔗、稻、麥、蒲桃種著地中,隨時溉灌,彼得地味、水味、火味、風味,彼一切味悉甜美。所以者何?以種子甜故。
(4d)如是正見人,身業如所見,口業如所見,若思、若欲、若願、若為,悉皆隨順,彼一切得可愛、可念、可意果。所以者何?善見者謂正見,正見者能起正志乃至正定,是名向正者,樂於法,不違於法。」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四五)
( 6)世間、出世間,亦如是說,如上三經,亦皆說偈言:
鄙法不應近,放逸不應行,不應習邪見,增長於世間。
假使有世間,正見增上者,雖復百千生,終不墮惡趣。
( 7)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四六~一○四八)(光八○○)(大七八八)

經文(五九○)【S23】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邪及邪道,有正及正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3a)何等為邪?謂地獄、畜生、餓鬼。
(3b)何等為邪道?謂邪見乃至邪定。
(4a)何等為正?謂人、天、涅槃。
(4b)何等為正道?謂正見乃至正定。」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五七)(光八○二)(大七九○)

經文(五九一)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邪、有邪道,有正、有正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3a)何等為邪?謂地獄、畜生、餓鬼。
(3b)何等為邪道?謂殺、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恚、邪見。
(4a)何等為正?謂人、天、涅槃。
(4b)何等為正道?謂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無貪、無恚、正見。」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五八)(光八○三)(大七九一)

經文(五九二)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
( 3)差別者:「何等為惡趣道?謂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僧、惡心出佛身血」,餘如上說。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五九)(光八○四)(大七九二)

經文(五九三)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順流道、有逆流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 3)何等為順流道?謂邪見乃至邪定。
( 4)何等為逆流道?謂正見乃至正定。」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六○)
( 6)如順流、逆流,如是退道、勝道,下道、上道,及三經道跡,亦如上說。
(印一○六一~一○六三)(光八○五)(大七九三)

經文(五九四)【S5,7】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
( 2)爾時,尊者阿難亦在彼住。有異婆羅門,來詣尊者阿難所,與尊者阿難共相問訊慰勞,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尊者阿難:「欲有所問,寧有閑暇為記說不?」
( 3)阿難答言:「隨汝所問,知者當答。」
( 4)婆羅門問:「尊者阿難!何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
( 5)阿難答言:「婆羅門!為斷故。」
( 6)復問:「斷何等?」
( 7)答言:「貪欲斷,瞋恚、愚癡斷。」
( 8)又問阿難:「有道、有跡,能斷貪欲、瞋恚、愚癡耶?」
( 9)阿難答言:「有,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10)婆羅門言:「阿難!賢哉之道,賢哉之跡!修、習、多修習,能斷斯等貪欲、恚、癡。」
(11)尊者阿難說是法時,彼婆羅門聞其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印一○三○)
(12)如斷貪、恚、癡,如是調伏貪、恚、癡,及得『涅槃』,及厭離,及不趣涅槃,及沙門義,及婆羅門義,及解脫,及苦斷,及究竟苦邊,及正盡苦,一一經皆如上說。
(印一○三一~一○四○)(光七九五)(大七八三)

經文(五九五)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沙門及沙門法。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 3)何等為沙門法?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
( 4)何等為沙門?若成就此法者,是名沙門。」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六四)(光八○六)(大七九四)

經文(五九六)【S36】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沙門法,沙門義。
( 3)何等為沙門法?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
( 4)何等為沙門義?謂貪欲永盡,瞋恚、愚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是名沙門義。」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六五)(光八○七)(大七九五)

經文(五九七)【S35】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沙門法及沙門果。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 3)何等為沙門法?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
( 4)何等為沙門果?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六六)(光八○八)(大七九六)

經文(五九八)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沙門法及沙門果。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 3)何等為沙門法?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
( 4)何等為沙門果?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 5)何等為須陀洹果?謂三結斷。
( 6)何等為斯陀含果?謂三結斷,貪、恚、癡薄。
( 7)何等為阿那含果?謂五下分結盡。
( 8)何等為阿羅漢果?謂貪、恚、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
( 9)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六七)(光八○九)(大七九七)

經文(五九九)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沙門法、沙門、沙門義。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 3)何等為沙門法?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
( 4)何等為沙門?謂成就此法者。
( 5)何等為沙門義?謂貪欲永斷,瞋恚、癡永斷,一切煩惱永斷。」
( 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六八)(光八一○)(大七九八)

經文(六○○)【S37-40】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
( 3)差別者:「有沙門果。何等為沙門果?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六九)(光八一一)(大七九九)
( 5)『如沙門法、沙門、沙門義、沙門果,如是婆羅門法、婆羅門、婆羅門義、婆羅門果,梵行法、梵行者、梵行義、梵行果』,亦如上說。
(印一○七○~一○八一)(光八一二)(大八○○)













安那般那念相應/入出息念相應

經文(六○一)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何等為五?
(3a)住於淨戒,波羅提木叉律儀,威儀、行處具足,於微細罪能生怖畏,受持學戒,是名第一多所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
(3b)復次,比丘!少欲、少事、少務,是名二法多所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
(3c)復次,比丘!飲食知量,多少得中,不為飲食起求欲想,精勤思惟,是名三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
(3d)復次,比丘!初夜後夜,不著睡眠,精勤思惟,是名四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
(3e)復次,比丘!空閑林中,離諸憒鬧,是名五法『多所』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八二)(光八一三)(大八○一)

經文(六○二)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安那般那念。若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者,得身止息及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
( 3)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八三)(光八一四)(大八○二)

經文(六○三)【S1】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若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者,得身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
( 3)何等為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已,身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
( 4)是比丘,若依聚落、城邑止住,晨朝著衣持缽,入村乞食,善護其身,守諸根門,善繫心住。乞食已,還住處,舉衣缽,洗足已。或入林中、閑房、樹下,或空露地,端身正坐,繫念面前。
( 5)斷世貪愛,離欲清淨,瞋恚、睡眠、掉悔、疑斷,度諸疑惑,於諸善法心得決定。遠離五蓋:煩惱於心,令慧力羸、為障礙分、不趣涅槃。念於內息,繫念善學;念於外息,繫念善學。
(6a)息長;
(6b)息短;
(6c)覺知一切身入息,於一切身入息善學;覺知一切身出息,於一切身出息善學;
(6d)覺知一切身行息入息,於一切身行息入息善學;覺知一切身行息出息,於一切身行息出息善學。
(7a)覺知喜;
(7b)覺知樂;
(7c)覺知心行;
(7d)覺知心行息入息,於覺知心行息入息善學,覺知心行息出息,於覺知心行息出息善學。
(8a)覺知心;
(8b)覺知心悅;
(8c)覺知心定;
(8d)覺知心解脫入息,於覺知心解脫入息善學,覺知心解脫出息,於覺知心解脫出息善學。
(9a)觀察無常;
(9b)觀察斷;
(9c)觀察無欲;
(9d)觀察滅入息,於觀察滅入息善學,觀察滅出息,於觀察滅出息善學。
(10)是名修安那般那念,身止息、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
(11)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八四)(光八一五)(大八○三)


經文(六○四)【S3-5】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安那般那念。安那般那念修、習、多修習者,斷諸覺想。
( 3)云何安那般那念修、習、多修習,斷諸覺想?
( 4)若比丘依止聚落、城邑住,如上廣說,乃至於出息滅善學,是名安那般那念修、習、多修習,斷諸覺想。」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八五)
( 6)如斷覺想,如是不動搖,得大果、大福利,『得甘露』、究竟甘露,得二果、四果、『七果』,一一經亦如上說。
(印一○八六~一○九二)(光八一六)(大八○四)

經文(六○五)【S6】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我所說安那般那念,汝等修習不?」
( 3)時有比丘,名阿梨瑟吒,於眾中坐,即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說安那般那念,我已修習。」
( 4)佛告阿梨瑟吒:「比丘!汝云何修習我所說安那般那念?」
( 5)比丘白佛:「世尊!我於過去諸行不顧念,未來諸行不生欣樂,於現在諸行不生染著。於內外對礙想,善正除滅。我已如是修世尊所說安那般那念。」
( 6)佛告阿梨瑟吒:「比丘!汝實修我所說安那般那念,非不修。然其比丘!於汝所修安那般那念所,更有勝妙過其上者。
( 7)何等是勝妙過阿梨瑟吒所修安那般那念者?
( 8)是比丘依止城邑、聚落,如前廣說,乃至於滅出息觀察善學,是名阿梨瑟吒比丘!勝妙過汝所修安那股那念者。」
( 9)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九三)(光八一七)(大八○五)

經文(六○六)【S7】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於晨朝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缽,洗足已,持尼師檀,入安陀林,坐一樹下,晝日禪思。
( 3)時尊者罽賓那,亦晨朝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還舉衣缽,洗足已,持尼師檀,入安陀林,於樹下坐禪。去佛不遠,正身不動,身心正直,勝妙思惟。
( 4)爾時,眾多比丘,晡時從禪覺,往詣佛所,稽首禮佛足,退坐一面。
( 5)佛語諸比丘:「汝等見尊者罽賓那不?去我不遠,正身端坐,身心不動,住勝妙住。」
( 6)諸比丘白佛;「世尊!我等數見彼尊者正身端坐,善攝其身,不傾不動,專心勝妙。」
( 7)佛告諸比丘:「若比丘修習三昧,身心安住,不傾不動,住勝妙住者,此比丘得此三昧,不勤方便,隨欲即得。」
( 8)諸比丘白佛:「何等三昧?比丘得此三昧,身心不動,住勝妙住。」
( 9)佛告諸比丘:「若比丘依止聚落,晨朝著衣持缽,入村乞食已,還精舍,舉衣缽,洗足已,入林中,若閑房、露坐,思惟繫念,乃至息滅觀察善學,是名三昧。若比丘端坐思惟,身心不動,住勝妙住。」
(10)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九四)(光八一八)(大八○六)

經文(六○七)【S11】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一奢能伽羅林中。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欲二月坐禪,諸比丘勿復往來,唯除送食比丘及布薩時。」
( 3)爾時,世尊作是語已,即二月坐禪,無一比丘敢往來者,唯除送食及布薩時。
( 4)爾時,世尊坐禪,二月過已,從禪覺,於比丘僧前坐,告諸比丘:「若諸外道出家來問汝等:沙門瞿曇於二月中,云何坐禪?汝應答言;如來二月,以安那般那念坐禪思惟住。所以者何?
( 5)我於此二月,念安那般那多住思惟:入息時念入息如實知;出息時念出息如實知。若長;若短;一切身覺入息念如實知,一切身覺出息念如實知;身行休息入息念如實知,乃至滅出息念如實知。我悉知已,我時作是念,此則粗思惟住。我今於此思惟止息已,當更修餘微細修住而住。爾時,我息止粗思惟已,即更入微細思惟,多住而住。
( 6)時有三天子,極上妙色,過夜來至我所。一天子作是言:沙門瞿曇時到。復有一天子言:此非時到,是時向至。第三天子言:非為時到,亦非時向至,此則修住,是阿羅訶寂滅耳。」
( 7)佛告諸比丘:「若有正說聖住、天住、梵住、學住、無學住、如來住,學人所不得當得,不到當到,不證當證,無學人現法樂住者,謂安那般那念,此則正說。所以者何?
( 8)安那般那念者,是聖住、天住、梵住,乃至無學現法樂住。」
( 9)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九五)(光八一九)(大八○七)

經文(六○八)【S9】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金剛聚落,跋求摩河側薩羅梨林中。
( 2)爾時,世尊為諸比丘說不淨觀,讚歎不淨觀言:「諸比丘!修不淨觀、多修習者,得大果、大福利。」
( 3)時諸比丘修不淨觀已,極厭患身,或以刀自殺,或服毒藥,或繩自絞,投巖自殺,或令餘比丘殺。
( 4)有異比丘,極生厭患惡露不淨,至鹿林梵志子所,語鹿林梵志子言:「賢首!汝能殺我者,衣、缽屬汝。」
( 5)時鹿林梵志子,即殺彼比丘,持刀至跋求摩河邊洗刀。
( 6)時有魔天,住於空中,讚鹿林梵志子言:「善哉!善哉!賢首!汝得無量功德,能令諸沙門釋子持戒有德『者』,未度者度,未脫者脫,未穌息者令得穌息,未涅槃者令得涅槃;諸長利衣缽雜物,悉皆屬汝。」
( 7)時鹿林梵志子,聞讚歎已,增惡邪見,作是念:我今真實大作福德,令沙門釋子持戒功德者,未度者度,未脫者脫,末穌息者令得穌息,未涅槃者令得涅槃;衣缽雜物,悉皆屬我。於是手執利刀,循諸房舍,諸經行處,別房、禪房,見諸比丘,作如是言:「何等沙門持戒有德,未度者我能令度,未脫者令脫,未穌息者令得穌息,未涅槃令得涅槃。」
( 8)時有諸比丘厭患身者,皆出房舍,語鹿林梵志子言:「我未得度,汝當度我!我未得脫,汝當脫我!我未得穌息,汝當令我得穌息!我未得涅槃,汝當令我得涅槃!」
( 9)時鹿林梵志子,即以利刀殺彼比丘,次第乃至殺六十人。
(10)爾時,世尊至十五日說戒時,於眾僧前坐,告尊者阿難:「何因、何緣,諸比丘轉少、轉減、轉盡?」
(11)阿難白佛言:「世尊為諸比丘說修不淨觀,讚歎不淨觀,諸比丘修不淨觀已,極厭患身,廣說乃至殺六十比丘。世尊!以是因緣故,令諸比丘轉少、轉減、轉盡。唯願世尊,更說餘法,令諸比丘聞已,勤修智慧,樂受正法,樂住正法!」
(12)佛告阿難:「是故,我今次第說住微細住,隨順開覺。已起、未起惡不善法,速令休息,如天大雨,起、未起塵,能令休息。如是比丘修微細住,諸起、未起惡不善法,能令休息。
(13a)阿難!何等為微細住,多修習隨順開覺,已起、未起惡不善法,能令休息?
(13b)謂安那般那念住。」
(14)阿難白佛:「云何修習安那般那念住,隨順開覺,已起、未起惡不善法,能令休息?」
(15)佛告阿難:「若比丘依止聚落,如前廣說,乃至如滅出息念而學。」
(16)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九七)(光八二一)(大八○九)

經文(六○九)【S8】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安那般那念。修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已,身不疲倦,眼亦不患,樂隨順觀住,樂覺知,不染著樂。
( 3)云何修安那般那念,身不疲倦,眼亦不患,樂隨觀住,樂覺知,不染著樂?
(4a)是比丘依止聚落,乃至觀滅出息時,如滅出息學,是名修安那般那念。身不疲倦,眼亦不患,樂隨觀住,樂覺知,不染著樂。
(4b)如是修安那般那念者,得大果、大福利。
(5a)是比丘欲求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是比丘當修安那般那念。
(5b)如是修安那般那念,得大果、大福利。
(6a)是比丘欲求第二、第三、第四禪,慈、悲、喜、捨,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具足;三結盡,得須陀洹果;三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果;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果;得無量種神通力,『天耳智』、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者,如是比丘當修安那般那念。
(6b)如是『修』安那般那念,得大果、大福利。」
( 7)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一○二)(光八二六)(大八一四)

經文(六一○)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夏安居。
( 2)爾時,眾多上座聲聞,於世尊左右,樹下、窟中安居。
( 3)時有眾多年少比丘,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 4)佛為諸年少比丘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默然住。
( 5)諸年少比丘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作禮而去。
( 6)諸年少比丘往詣上座比丘所,禮諸上座足已,於一面坐。
( 7)時諸上座比丘作是念:我等當攝受此諸年少比丘,或一人受一人,或一人受二、三、多人。作是念已,即便攝受,或一人受一人,或受二、三、多人,或有上座乃至受六十人。
( 8)爾時,世尊十五日布薩時,於大眾前敷座而坐。
( 9)爾時,世尊觀察諸比丘已,告比丘:「善哉!善哉!我今喜諸比丘行諸正事。是故,比丘!當勤精進,於此舍衛國,滿迦低月。」
(10)諸處人間比丘,聞世尊於舍衛國安居,滿迦低月;滿已,作衣竟,持衣缽,於舍衛國人間遊行。漸至舍衛國,舉衣缽,洗足已,詣世尊所,稽首禮足已,退坐一面。
(11)爾時,世尊為人間比丘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默然住。
(12)爾時人間比丘聞佛說法,歡喜隨喜,從座起,作禮而去。往詣上座比丘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
(13)時諸上座作是念:我等當受此人間比丘,或一人受一人,或二、三,乃至多人。即便受之,或一人受一人,或二、三,乃至有受六十人者。
(14)彼上座比丘受諸人間比丘,教誡教授,善知先後次第。
(15)爾時,世尊月十五日布薩時,於大眾前敷座而坐。觀察諸比丘眾,告諸比丘:「善哉!善哉!諸比丘!我欣汝等所行正事,樂汝等所行正事。
(16)諸比丘!過去諸佛,亦有比丘眾所行正事,如今此眾;未來諸佛所有諸眾,亦當如是所行正事,如今此眾。所以者何?
(17a)今此眾中諸長老比丘,有得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慈、悲、喜、捨,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具足住。
(17b)有比丘三結盡,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17c)有比丘三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
(17d)有比丘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生般涅槃,不復還生此世。
(17e)有比丘得無量神通境界,『天耳智』、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
(17f)有比丘修不淨觀斷貪欲,修慈心斷瞋恚,修無常想斷我慢,修安那般那念斷覺想。
(18)云何比丘修安那般那念斷覺想?是比丘依止聚落,乃至觀滅出息,如觀滅出息學,是名修安那般那念斷覺想。」
(19)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一○三)(光八二七)(大八一五)

經文(六一一)【S12】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迦毘羅越尼拘律樹園中。
( 2)爾時,釋氏摩訶男,詣尊者迦磨比丘所,禮迦磨比丘足已,退坐一面,語迦磨比丘言:「云何尊者迦磨!學住者為即是如來住耶?為學住異、如來住異?」
( 3)迦磨比丘答言:「摩訶男!學住異,如來住異。摩訶男!學住者,斷五蓋多住;如來住者,於五蓋已斷、已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更不生長,於未來世成不生法。
( 4)一時,世尊住一奢能伽羅林中。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欲於此一奢能伽羅林中,二月坐禪,汝諸比丘勿使往來,唯除送食比丘及布薩時。廣說如前,乃至無學現法樂住。
( 5)以是故知,摩訶男!學住異,如來住異。」
( 6)釋氏摩訶男聞迦磨比丘所說,歡喜從座起去。
(印一○九六)(光八二○)(大八○八)

經文(六一二)【S10】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金毘羅聚落金毘林中。
( 2)爾時,世尊告尊者金毘羅:「我今當說精勤修習四念處。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 3)爾時,尊者金毘羅默然住。如是再三。
( 4)爾時,尊者阿難語尊者金毘羅:「今大師告汝!」如是三說。
( 5)尊者金毘羅語尊者阿難:「我已知,尊者阿難!我已知,尊者瞿曇!」
( 6)爾時,尊者阿難白佛言:「是時,世尊!是時,善逝!唯願為諸比丘,說精勤修四念處,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7a)佛告阿難:「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若比丘入息念時,如入息學;乃至滅出息時,如滅出息學。爾時聖弟子念入息時,如念入息學,乃至身行止息出息時,如身行止息出息學,爾時聖弟子身身觀念住。爾時聖弟子身身觀念住已,如是知善內思惟。」
(7b)佛告阿難:「譬如有人乘車輿從東方顛沛而來。當於爾時,踐蹈諸土堆壟不?」
(7c)阿難白佛:「如是,世尊!」
(7d)佛告阿難:「如是聖弟子念入息時,如入息念學,如是乃至善內思惟。
(8a)若爾時聖弟子覺知喜,乃至覺知意行息學,聖弟子受受觀念住;聖弟子受受觀念『住』已,如是知善內思惟。
(8b)譬如有人乘車輿從南方顛沛而來,云何阿難!當踐蹈土堆壟不?」
(8c)阿難白佛:「如是,世尊!」
(8d)佛告阿難:「如是聖弟子受受觀念住,知善內思惟。
(9a)若聖弟子覺知心;欣悅心;定心;解脫心入息,如解脫心入息學,解脫心出息,如解脫心出息學,爾時聖弟子心心觀念住;如是聖弟子心心觀念住已,知善內思惟。
(9b)譬如有人乘車輿從西方來,彼當踐蹈土堆壟不?」
(9c)阿難白佛:「如是,世尊!」
(9d)佛告阿難:「如是聖弟子覺知心,乃至心解脫出息如心解脫出息學,如是聖弟子爾時心心觀念住,知善內思惟。
(10a)『若聖弟子觀無常、斷、無欲、滅觀住學。』爾時聖弟子法法觀念住;如是聖弟子法法觀念住已,知善內思惟。
(10b)阿難!譬如四衢道有土堆壟,有人乘車輿從北方顛沛而來,當踐蹈土堆壟不?」
(10c)阿難白佛:「如是,世尊!」
(10d)佛告阿難:「如是聖弟子法法觀念住,知善內思惟。
(11)阿難!是名比丘精勤方便,修四念處。」
(12)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一○一)(光八二五)(大八一三)

經文(六一三)【S13-16】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金剛跋求摩河側薩羅梨林中。
( 2)爾時,尊者阿難獨一靜處,思惟禪思,作如是念:頗有一法修、習、多修習,令四法滿足;四法滿足已,七法滿足;七法滿足已,二法滿足。
( 3)時尊者阿難從禪覺已,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獨一靜處,思惟禪思,作是念:頗有一法多修習已,令四法滿足,乃至二法滿足;我今問世尊:寧有一法多修習已,能令乃至二法滿足耶?」
( 4)佛告阿難:「有一法,多修習已,乃至能令二法滿足。何等為一法?謂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已,能令四念處滿足。四念處滿足已,七覺分滿足。七覺分滿足已,明、解脫滿足。
( 5)云何修安那般那念,四念處滿足?是比丘依止聚落,乃至如滅出息念學。阿難!如是聖弟子,入息念時如入息念學,出息念時如出息念學。
(6a)若長;
(6b)若短;
(6c)一切身行覺知入息念時,如入息念學,出息念時,如出息念學;
(6d)身行休息入息念時,如身行休息入息念學,身行休息出息念時,如身行休息出息念學。聖弟子爾時身身觀念住,異於身者,彼亦如是隨身比思惟。
(7a)若有時,聖弟子喜覺知;
(7b)樂覺知;
(7c)心行覺知;
(7d)心行息覺知入息念時,如心行息入息念學,心行息出息念時,如心行息出息念學。是聖弟子爾時受受觀念住,若復異受者,彼亦『隨受』比思惟。
(8a)有時聖弟子心覺知;
(8b)心悅;
(8c)心定;
(8d)心解脫覺知入息念時,如入息念學,心解脫出息念時,如心解脫出息念學。是聖弟子爾時心心觀念住,若有異心者,彼亦隨心比思惟。
(9a)若聖弟子有時觀無常;
(9b)斷;
(9c)無欲;
(9d)『滅』觀住學。是聖弟子爾時法法觀念住,異於法者,亦隨法比思惟。
(10)是名修安那般那念,滿足四念處。」
(11)阿難白佛:「如是修習安那般那念令四念處滿足,云何修四念處令七覺分滿足?」
(12a)佛告阿難:「若比丘身身觀念住,念住已繫念住不忘,爾時方便修念覺分;修念覺分已,念覺分滿足。念覺滿足已,於法選擇、思量,爾時方便修擇法覺分;修擇法覺分已,擇法覺分滿足。於法選擇、分別、思量已,得精勤方便,爾時方便修習精進覺分;修精進覺分已,精進覺分滿足。方便精進已,則心歡喜,爾時方便修喜覺分;修喜覺分已,喜覺分滿足。歡喜已,身、心猗息,爾時方便修猗覺分;修猗覺分已,猗覺分滿足。身心樂已,得三昧,爾時修定覺分;修定覺分已,定覺分滿足。定覺分滿足已,貪憂則滅,得平等捨,爾時方便修捨覺分;修捨覺分已,捨覺分滿足。
(12b)受、心、法法念處,亦如是說。
(13)是名修四念處,滿足七覺分。」
(14)阿難白佛:「是名修四念處滿足七覺分,云何修七覺分滿足明、解脫?」
(15)佛告阿難:「若比丘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修念覺分已,滿足明、解脫,乃至修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如是修捨覺分已、明、解脫滿足。阿難!是名法法相類法法相潤。
(16)如是十三法,一法為增上,一法為門,次第增進,修習滿足。」
(17)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九八)(光八二二)(大八一○)
(18)如是異比丘『所問』、佛問諸『比丘』,亦如上說。
(印一○九九~一一○○)(光八二三~八二四)(大八一一~八一二)





















學相應

經文(六一四) 【S增三.89】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學。何等為三?
( 3)謂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
( 4)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三學具足者,是比丘正行,增上戒心慧,三法勤精進。
勇猛堅固城,常守護諸根,如晝如其夜,如夜亦如晝,
如前如其後,如後亦如前,如上如其下,如下亦如上。
無量諸三昧,映一切諸方,是說為覺跡,第一清涼集。
捨離無明諍,其心善解脫,我為世間覺,明行悉具足。
正念不忘住,其心得解脫,身壞而命終,如燈盡火滅。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一○四)(光八二八)(大八一六)

經文(六一五)【S增三.89】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學』。何等為三?
( 3)謂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
(4a)何等為增上戒學?
(4b)若比丘住於戒,波羅提木叉律儀,威儀、行處具足,見微細罪則生怖畏,受持學戒。
(5a)何等為增上意學?
(5b)若比丘離欲惡不善法,乃至第四禪具足住。
(6a)何等為增上慧學?
(6b)是比丘此苦聖諦如實知,集、滅、道聖諦如實知,是名增上慧學。」
( 7)爾時,世尊即說偈,如上所說。
( 8)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一○五)(光八二九)(大八一七)

經文(六一六) 【S增三.82】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田夫,有三種作田,隨時善作。何等為三?謂彼田夫隨時耕磨、隨時溉灌、隨時下種。彼田夫隨時耕磨、溉灌、下種已,不作是念:欲令今日生長,今日果實,今日成熟,若明日、後日也。諸比丘!然彼長者耕田、溉灌、下種已,不作是念:今日生長,果實成熟,若明日、若復後日。而彼種子已入地中,則自隨時生長,果實成熟。
( 3)如是比丘於此三學,隨時善學,謂善戒學、善意學、善慧學已,不作是念:欲令我今日得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若明日,若後日。不作是念:自然神力,能令今日,若明日、後日,不起諸漏,心善解脫。彼已隨時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已,隨彼時節,自得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 4)譬如比丘!伏雞生卵,若十乃至十二,隨時消息,冷暖愛護。彼伏雞不作是念:我今日,若明日、後日,當以口啄,若以『爪』刮,令其兒安隱得生。然其伏雞善伏其子,愛護隨時,其子自然安隱得生。
( 5)如是比丘!善學三學,隨其時節,自得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 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一一八)(光八三九)(大八二七)

經文(六一七) 【S增三.81】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驢隨群牛而行,而作是念;我作牛聲。然其彼形亦不似牛,色亦不似牛,聲出不似;隨大群牛,謂已是牛而作牛鳴,而去牛實遠。
( 3)如是有一愚癡男子,違律犯戒,隨逐大眾,言:我是比丘!我是比丘!而不學習勝欲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隨逐大眾,自言我是比丘!我是比丘!其實去比丘大遠。」
( 4)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同蹄無角獸,四足具聲口,隨逐大群牛,常以為等侶,
形亦非牛類,不能作牛聲。如是愚癡人,不隨繫心念,
於善逝教誡,無欲勤方便,懈怠心輕慢,不獲無上道。
如驢在『牛群』,去牛常自遠,彼雖隨大眾,內行常自乖。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一一九)(光八四○)(大八二八)
經文(六一八) 【S增三.83】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跋耆聚落,尊者跋耆子侍佛左右。
( 2)爾時,尊者跋耆子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佛說過二百五十戒,令族姓子隨次半月來,說波羅提木叉修多羅,令諸族姓子『隨學』而學。然今世尊!我不堪能隨學而學。」
( 3)佛告跋耆子:「汝堪能隨時學三學不?」
( 4)跋耆子白佛言:「堪能,世尊!」
( 5)佛告跋耆子:「汝當隨時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隨時精勤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已,不久當得盡諸有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 6)爾時,尊者跋耆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 7)爾時,尊者跋耆子受佛教誡授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如上說,乃至心善解脫,得阿羅漢。
(印一一二○)(光八四一)(大八二九)

經文(六一九) 【S增三.90】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崩伽闍崩伽耆林中。
( 2)爾時,世尊為諸比丘說戒相應法,讚歎制戒法。
( 3)爾時,尊者迦葉氏,於崩伽聚落住。聞世尊說戒相應法、『讚歎制戒時』,心不忍、不喜,言:「此沙門極讚歎是戒,極制是戒!」
( 4)爾時,世尊於崩伽聚落,隨所樂住已,向舍衛國去。次第遊行,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5)時尊者迦葉氏,世尊去後不久,心即生悔,我今失利,得大不利。於世尊所,說戒相應法、讚歎制戒時,於世尊所,心不忍、不喜,心不歡喜而作是言:沙門極制是戒,極讚歎是戒。
( 6)時尊者迦葉氏,夜過晨朝,著衣持缽,入崩伽聚落乞食。食已,還精舍,付囑臥具,自持衣缽,向舍衛城,次第遊行,至舍衛國。舉衣缽,洗足已,詣世尊『所』,稽首禮足,白佛言:「悔過,世尊!悔過,善逝!我愚、我癡,不善、不辨。我聞世尊為諸比丘說戒相應法、讚歎制戒時,於世尊所,不忍、不喜,心不欣樂而作是言:是沙門極制是戒,讚歎是戒。」
( 7)佛告迦葉氏:「汝何時於我所,心不忍、不喜,不生欣樂而作是言:此沙門極制是戒,讚歎是戒?」
( 8)迦葉氏白佛言:「時世尊於崩伽闍聚落、崩伽耆林中,為諸比丘說戒相應法,讚歎是戒。我爾時於世尊所,心得不忍、不歡喜,心不欣樂而作是言:是沙門極制是戒,讚歎是戒。世尊!我今日自知罪悔、自見罪悔,唯願世尊!受我悔過,哀愍故!」
( 9)佛告迦葉氏:「汝自知悔:愚癡、不善、不辨,聞我為諸比丘說戒相應法,讚歎制戒,而於我所不忍、不喜,心不欣樂而作是言:是沙門極制是戒,極歎是戒。汝今迦葉!自知悔、自見悔已,於未來世律儀戒生,『我今受汝』,哀愍故。
(10)迦葉氏!如是悔者,善法增長,終不退減。所以者何?若有自知罪、自見罪而悔過者,於未來世律儀戒生,善法增長,不退減故。
(11a)正使迦葉!為上座『長老』者,不欲學戒、不重於戒、不歎制戒,如是比丘!我不讚歎。所以者何?若大師『讚歎彼』者,餘人則復與相習近、恭敬、親重;若餘人與相習近、親重者,則與同見,同彼所作;同彼所作者,長夜當得不饒益苦。是故我於彼長老,初不讚歎,以其初始不樂學戒故。
(11b)如長老,中年、少年,亦如是。
(12a)若是上座長老,初始重於戒學,讚歎制戒,如是長老我所讚歎,以其初始樂『學戒』故。大師所讚歎者,餘人亦當與相習近、親重,同其所見;同其所見故,於未來世,彼當長夜以義饒益。是故於彼長老比丘,常當讚歎,以初始樂學戒故。
(12b)中年、少年,亦復如是。」
(13)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一二一)(光八四二)(大八三○)

經文(六二○)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諸上座長老比丘,初始不樂學戒,不重於戒,見餘比丘初樂學戒、重於戒、讚歎制戒者,彼亦不隨時讚歎。我於此等比丘所,亦不讚歎,以其初始不樂學戒故。所以者何?若大師讚歎彼者,餘人當復習近、親重,同其所見;以同其所見故,長夜當受不饒益苦。是故,我於『彼長老 ,初不讚歎,以其初始不樂學戒故。』
(2b)中年、少年,亦復如是。
( 3)樂學戒者,如前說。」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一二二)(光八四三)(大八三一)

經文(六二一)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比丘增上戒學,非增上意、增上慧學。
(2a)有增上戒、增上意學,非增上慧學。
(2c)聖弟子增上慧方便隨順成就住者,增上戒、增上意修習滿足。
( 3)如是聖弟子,增上慧方便隨順成就住者,無上慧壽而活。」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一○六)(光八三○)(大八一八)

經文(六二二) 【S增三.87】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二百五十戒,隨次半月來,說波羅提木叉修多羅。令彼自求學者而學,說三學能攝諸戒。何等為三?
( 3)謂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一○七)(光八三一)(大八一九)

經文(六二三) 【S增三.86】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
(3a)差別者:「何等為增上戒學?
(3b)謂比丘重於戒,戒增上;不重於定,定不增上;不重於慧,慧不增上。
(3c)於彼彼分細微戒,犯則隨悔。所以者何?我不說彼不堪能,若彼戒隨順梵行,饒益梵行,久住梵行,如是比丘戒堅固,戒師常住,戒常隨順生,受持而學。
(3d)如是知、如是見,斷三結,謂身見、戒取、疑。斷此三結,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決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是名『增上戒學』。
(4a)何等為增上意學?
(4b)是比丘重於戒,戒增上;重於定,定增上;不重於慧,慧不增上。
(4c)於彼彼分細微戒,乃至受持學戒。
(4d)如是知、如是見,斷於五下分結,謂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斷此五下分結,受生般涅槃阿那含,不還此世,是名增上意學。
(5a)何等為增上慧學?
(5b)是比丘重於戒,戒增上;重於定,定增上;重於慧,慧增上。
(5c)彼如是知、如是見,欲有漏心解脫,有有漏心解脫,無明有漏心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是名增上慧學。」
( 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一○八)(光八三二)(大八二○)

經文(六二四) 【S增三.85】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二百五十戒,隨次半月來,說波羅提木叉修多羅。若彼善男子,自隨意所欲而學者,我為說三學,若學此三學,則攝受一切學戒。何等為三?
( 3)謂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
(4a)何等為增上戒學?
(4b)是比丘重於戒,戒增上;不重於定,定不增上;不重於慧,慧不增上。
(4c)於彼彼分細微戒,乃至受持學戒。
(4d)如是知、如是見,斷三結,謂身見、戒取、疑。貪、恚、癡薄,成一種子道;彼地未等覺者,名斯陀含;彼地未等覺者,名家家;彼地未等覺者,名七有;彼地未等覺者,名隨法行;彼地未等覺者,名隨信行,是名增上戒學。
(5a)何等為增上意學?
(5b)『是』比丘重於戒,戒增上;重於定,定增上;不重於慧,慧不增上。
(5c)於彼彼分細微戒學,乃至受持學戒。
(5d)如是知,如是見,斷五下分結,謂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斷此『五下分結』,能得中般涅槃;彼地未等覺者,得生般涅槃;彼地未等覺者,得無行般涅槃;彼地未等覺者,得有行般涅槃;彼地未等覺者,得上流般涅槃,是名增上意學。
(6a)何等為增上慧學?
(6b)是比丘重於戒,戒增上;重於定,定增上;重於慧,慧增上。
(6c)如是知、如是見,欲有漏心解脫,有有漏心解脫,無明有漏心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是名增上慧學。」
( 7)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一○九)(光八三三)(大八二一)

經文(六二五)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具足戒住者,善攝持波羅提木叉,具足威儀、行處,見細微罪能生怖畏。比丘具足戒住,善攝持波羅提木叉,具足威儀、行處,見細微罪能生怖畏,等受學戒,令三學修習滿足。何等為三?
( 3)『謂』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
(4a)何等為增上戒學?
(4b)是比丘『戒滿足』,少定、少慧。
(4c)於彼彼分細微戒,乃至受持戒學。
(4d)彼如是知、如是見,斷三結,謂身見、戒取、疑。斷此三結,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決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5a)何等為增上意學?
(5b)是比丘『戒滿足』,三昧滿足,少於慧。
(5c)彼彼分細微戒,犯則隨悔,乃至受持學戒。
(5d)如是知、如是見,斷五下分結,謂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斷此五下分結,得生般涅槃阿那含,不復還生此世,是名增上意學。
(6a)何等為增上慧學?
(6b)是比丘學戒滿足、定滿足、慧滿足。
(6c)如是知、如是見,欲有漏心解脫,有有漏心解脫,無明有漏心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是名增上慧學。」
( 7)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一一○)(光八三四)(大八二二)

經文(六二六)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具足戒住,善攝波羅提木叉,具足威儀、行處,見微細罪能生怖畏,受持學戒住,滿足三學。何等為三?
( 3)謂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
(4a)何等為增上戒『學』?
(4b)是比丘戒滿足,少定,少慧。
(4c)於彼彼分細微戒,乃至受持學戒。
(4d)如是知、如是見,斷三結,貪、恚、癡薄,得一種子道;若彼地未等覺者,得斯陀含;彼地未等覺者,名家家;彼地未等覺者,得須陀洹;彼地未等覺者,得隨法行;彼地未等覺者,得隨信行,是名增上戒學。
(5a)何等為增上意學?
(5b)是比丘戒滿足,定滿足,少於慧。
(5c)於彼彼分細微戒,乃至受持學戒。
(5d)如是知,如是見,斷五下分結,謂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斷此五下分結,得中般涅槃;於彼未等覺者,得生般涅槃;於彼未等覺者,得無行般涅槃;於彼未等覺者,得有行般涅槃;於彼未等覺者,得上流般涅槃,是名增上意學。
(6a)何等為增上慧學?
(6b)是比丘學戒滿足、定滿足、慧滿足。
(6c)如是知、如是見,欲有漏心解脫,有有漏心解脫,『無明有漏』心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是名增上慧學。」
( 7)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一一一)(光八三五)(大八二三)

經文(六二七) 【S增三.84】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學』。何等為三?
( 3)謂『上戒學』、上威儀學、上波羅提木叉學。」
( 4)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學者學戒時,直道隨順行,專審勤方便,善自護其身。
得初漏盡智,次究竟無知,得無知解脫,知見悉已度,
成不動解脫,諸有結滅盡。彼諸根具足,諸根寂靜樂,
持此後邊身,摧伏眾魔怨。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一一二)(光八三六)(大八二四)

經文(六二八) 【S小部.如是語.46】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學戒多福利,住智慧為上,解脫堅固,念為增上。
( 3)若比丘學戒福利,智慧為上,解脫堅固,念增上已,令三學滿足。何等為三?
( 4)謂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
( 5)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學戒隨福利,專思三昧禪,智慧為最上,現生之最後,
牟尼持後邊,降魔度彼岸。
( 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一一三)(光八三七)(大八二五)

經文(六二九)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
(3a)差別者:「諸比丘!何等為學戒隨福利?
(3b)謂大師為諸聲聞制戒,所謂攝僧,極攝僧,不信者信,信者增其信,調伏惡人,慚愧者得樂住,現法防護有漏,未來得正對治,令梵行久住。如大師已為聲聞制戒,謂攝僧乃至梵行久住,如是如是,學戒者行堅固戒、恆戒、常行戒、受持學戒,是名比丘戒福利。
(4a)何等智慧為上?
(4b)謂大師為聲聞說法,大悲哀愍,以義饒益,若安慰、若安樂、若安慰安樂。如是如是,大師為諸聲聞說法,大悲哀愍,以義饒益,安慰安樂;如是如是,於彼彼法、彼彼處,智慧觀察,是名比丘智慧為上。
(5a)何等為解脫堅固?
(5b)謂大師為諸聲聞說法,大悲哀愍,以義饒益,安慰安樂。如是如是,說彼彼法;如是彼處、如是彼處得解脫樂,是名比丘堅固解脫。
(6a)何等為比丘念增上?
(6b)未滿足戒身者,專心繫念安住;未觀察者,於彼彼處智慧繫念安住;已觀察者,於彼彼處重念安住;未觸法者,於彼彼處解脫念安住;已觸法者,於彼彼處解脫念安住,是名比丘正念增上。」
( 7)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學戒隨福利,專思三昧禪,智慧為最上,現生最後邊,
牟尼持後邊,降魔度彼岸。
( 8)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一一四)
( 9)《尸婆迦修多羅》如後,佛當說。
(10)如是阿難陀比丘,及異比丘所問、佛問諸比丘,三經亦如上說。
(印一一一五~一一一七)(光八三八)(大八二六)

經文(六三○) 【S增三.88】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學。何等為三?
( 3)謂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
(4a)何等為增上戒學?
(4b)若比丘住於戒,波羅提木叉,具足威儀、行處,見微細罪則生怖畏,受持學戒,是名增上戒學。
(5a)何等為增上意學?
(5b)若比丘離諸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乃至第四禪具足住,是名增上意學。
(6a)何等為增上慧學?
(6b)若比丘,此苦聖諦如實知,此苦集聖諦、此苦滅聖諦、此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是名增上慧學。」
( 7)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一二三)
(8a)三學餘經,如前念處說。
(8b)如禪,如是無量、無色。
(8c)如四聖諦,如是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四道、四法句、止觀修習,亦如是說。
(印一一二四~一一三五)(光八四四)(大八三二)





不壞淨相應/證淨相應

經文(六三一)【S30】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毘舍離國獼猴池側重閣講堂。
( 2)時有善調象師離車,名曰難陀,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 3)爾時,世尊告離車難陀言:「若聖弟子成就四不壞淨者,欲求壽命,即得壽命;求好色、力、樂、辯、自在即得。何等為四?
( 4)謂佛不壞淨成就,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 5)我見是聖弟子,於此命終,生於天上,於天上得十種法。何等為十?得天壽、天色、天名稱、天樂、天自在、天色、聲、香、味、觸。
( 6)若聖弟子於天上命終,來生人中者,我見彼十事具足。何等為十?人間壽命、人好色、名稱、樂、自在、色、聲、香、味、觸。我說彼多聞聖弟子,不由他信、不由他欲、不從他聞、不取他意、不因他思,我說彼有如實正慧知見。」
( 7)爾時,難陀有從者白難陀言:「浴時已到,今可去矣。」
( 8)難陀答言:「我今不須人間澡浴,我今於此勝妙法以自沐浴,所謂於世尊所得清淨信樂。」
( 9)爾時離車調象師難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作禮而去。
(印一一三六)(光八四五)(大八三三)

經文(六三二)【S44】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毘舍離國獼猴池側重閣講堂。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聖弟子成就四不壞淨者,不於人中貧活而活,不寒乞自然富足。何等為四?
( 3)謂於佛不壞淨成就,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 4)是故,比丘!當如是學:我當成就於佛不壞淨,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一三七)(光八四六)(大八三四)


經文(六三三)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信人者,生五種過患。
(3a)彼人或時犯戒違律,為眾所棄。恭敬其人者,當作是念:此是我師,我所敬重,眾僧棄薄,我今何緣入彼塔寺!不入塔寺已,不敬眾僧;不敬僧已,不得聞法;不聞法已,退失善法,不得久住於正法中,是名信敬人『故』生初過患。
(3b)復次,敬信人者,所敬之人犯戒違律,眾僧為作不見舉。敬信彼人者,當作是念:此是我師,我所『敬重』,而今眾僧作不見舉,我今何緣復入塔寺!不入塔寺已,不敬眾僧;不敬眾僧已,不得聞法;不聞法已,退失善法,不得久住於正法中,是名敬信人故生第二過患。
(3c)復次,彼人若持衣缽,餘方遊行。敬彼人者而作是念:我所敬人,著衣持缽,人間遊行,我今何緣入彼塔寺!不入塔寺已,不得恭敬眾僧;不敬眾僧已,不得聞法;不聞法已,退失善法,不得久住於正法中,是名敬信人故生第三過患。
(3d)復次,彼所信敬人,捨戒還俗。敬信彼人者而作是念:彼是我師,我所敬重,捨戒還俗,我今不應入彼塔寺。不入寺已,不敬眾僧;不敬僧已,不得聞法;不聞法已,退失善法,不得久住於正法中,是名敬信人故生第四過患。
(3e)復次,彼所信敬人,身壞命終。敬信彼人者而作是念:彼是我師,我所敬重,今已命終,我今何緣入彼塔寺!不入寺故,不得敬僧;不敬僧已,不得聞法;不聞法故退失善法,不得久住於正法中,是名敬信人故生第五過患。
( 4)是故諸比丘當如是學:我當成就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一四○)(光八四九)(大八三七)

經文(六三四)【S31】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種食,長養眾生四大,增長攝受。何等為四?
(2b)謂摶食、觸食、意思食、識食。
(3a)如是福德潤澤,為安樂食。何等為四?
(3b)謂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 4)是故諸比丘當作是學:我當成就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一四一)(光八五○)(大八三八)

經文(六三五)【S32,42】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
( 3)差別者:「於佛不壞淨成就者,為聞法,眾僧所念,聖戒成就。」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一四二)(光八五一)(大八三九)
( 5)次經亦如上說。
( 6)差別者:「若於佛不壞淨成就者;法;僧;慳垢纏眾生離慳垢心,在家而住解脫心施、常行樂施、常樂於捨、行平等施;聖戒成就。」
( 7)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一四三)(光八五二)(大八四○)
( 8)次經亦如上說。
( 9)差別者:「如是聖弟子,四種福德潤澤、善法潤澤、攝受稱量功德,不可稱量爾所『福』、爾所果、爾所福果集,然彼得眾多福利,是大功德聚數。
(10)譬如五河合流,謂恆河、耶菩那、薩羅由、伊羅跋提、摩醯,於彼諸水,無能度量百瓶、千瓶、百千萬瓶者,然彼水多,是大水聚數。
(11)如是聖弟子成就四功德潤澤者,無能度量其福多少,然彼多福,是大功德聚數。
(12)是故諸比丘當作是學:我當成就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13)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眾吉之巨海,自淨能淨彼,汪洋而平流,實諸百川長。
一切諸江河,群生之所依,悉歸於大海,此身亦復然,
施戒修功德,百福流所歸。
(1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一四四)(光八五三)(大八四一)

經文(六三六)【S12】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婆羅門者說虛偽道,愚癡、惡邪、不正趣向,非智等覺向於涅槃。彼作如是化諸弟子:於十五日,以胡麻屑、菴羅摩羅屑,沐浴身體,著新劫貝,頭垂長縷,牛屎塗地而臥於上。言:善男子!晨朝早起,脫衣舉著一處,裸其形體,向東方馳走,正使道路逢兇象、惡馬、狂牛、猘狗、棘刺、叢林、坑澗、深水,直前莫避,遇害死者,必生梵天。是名外道愚癡、邪見,非智等覺向於涅槃。
( 3)我為弟子說平正路,非愚癡,向智慧等覺,向於涅槃,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一四五)(光八五四)(大八四二)

經文(六三七)【S5】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尊者舍利弗:「所謂流者,何等為流?」
( 3)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所說流者,謂八聖道。」
( 4)復問舍利弗:「『所謂』入流分,何等為入流分?」
( 5)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有四種入流分。何等為四?謂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
( 6)復問舍利弗:「入流者,成就幾法?」
( 7)舍利弗白佛言:「有四分成就入流者。何等為四?謂於佛不壞淨、於法不壞淨、於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8a)佛告舍利弗:「如汝所說,流者謂八聖道。
(8b)入流分者有四種,謂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
(8c)入流者成就四法,謂於佛不壞淨、於法不壞淨、於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 9)佛說此經已,尊者舍利弗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一四六)(光八五五)(大八四三)
經文(六三八)【S13,4】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尊者舍利弗詣尊者阿難所,問訊慰勞已,退住一面。尊者舍利弗語尊者阿難:「欲有所問,寧有閑暇為記說不?」
( 3)尊者阿難語舍利弗:「隨意所問,知者當答。」
( 4)舍利弗問尊者阿難:「為斷幾法,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記說彼人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向正覺,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 5)尊者阿難語尊者舍利弗:「斷四法、成就四法,如來、應、等正覺,記說彼人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何等為四?
(6a)謂聖弟子,於佛不信住則已斷、已知,成就於佛不壞淨。
(6b)於法、僧不信,惡戒,彼則已斷、已知,成就法、僧不壞淨,及聖戒成就。
( 7)如是四法斷、四法成就,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記說彼人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 8)『尊者舍利弗語尊者阿難』:「如是!如是!四法斷、四法成就,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記說彼人得須陀洹,決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 9)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展轉隨喜,從座起去。
(印一一四七)(光八五六)(大八四四)

經文(六三九)【S43】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於五恐怖、怨對休息,三事決定不生疑惑,如實知見賢聖正道,彼聖弟子能自記說:地獄、畜生、餓鬼惡趣已盡,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 3)何等為五恐怖、怨對休息?
(4a)若殺生因緣罪,怨對恐怖生,若離殺生者,彼殺生罪怨對因緣生恐怖休息。
(4b)若偷盜、邪淫、妄語、飲酒罪,怨對因緣生恐怖,彼若離偷盜、邪淫、妄語、飲酒罪,怨對者因緣恐怖休息。
( 5)是名罪怨對因緣生五恐怖休息。
( 6)何等為三事決定,不生疑惑?
(7a)謂於佛決定離於疑惑。
(7b)於法、僧決定離疑惑。
( 8)是名三法決定離疑惑。
( 9)何等名為聖道如實知見?
(10)謂此苦聖諦如實知,此苦集聖諦、此苦滅聖諦、此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
(11)是名聖道如實知見。
(12)若於此五恐怖罪怨對休息,於三法決定離疑惑,於『聖道』如實知見,是聖弟子能自記說:我地獄盡,畜生、餓鬼惡趣盡,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13)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一四八)(光八五七)(大八四五)

經文(六四○)【S29,28】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
( 3)差別者:「何等為聖道如實知見?
( 4)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
(印一一四九)
( 5)次經亦如是說。
( 6)差別者:「何等為聖道如實知見?
( 7)謂十二支緣起如實知見,如所說: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起,如緣無明行,緣行識,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 8)是名聖弟子如實知見。」
( 9)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一五○)(光八五八)(大八四六)

經文(六四一)【S1】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轉輪王七寶具足成就,人中四種神力,王四天下;身壞命終,生於天上。雖復轉輪聖王七寶具足,成就人間神力,王四天下,身壞命終得生天上,然猶未斷地獄、畜生、餓鬼惡趣之苦。所以者何?
(2b)以轉輪王不得於佛不壞淨,法、僧不壞淨,聖戒不成就故。
(3a)多聞聖弟子,持糞掃衣,家家乞食,草蓐臥具,而彼多聞聖弟子,解脫地獄、畜生、餓鬼惡趣之苦。所以者何?
(3b)以彼多聞聖弟子,於佛不壞淨,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 4)是故諸比丘當作是學:於佛不壞淨,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一三八)(光八四七)(大八三五)

經文(六四二)【S16-17】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當起哀愍心、慈悲心,若有人於汝等所說樂聞、樂受者,汝當為說四不壞淨,令入、令住。何等為四?
( 3)於佛不壞淨、於法不壞淨、於僧不壞淨、於聖戒成就。所以者何?
( 4)若四大──地、水、火、風有變易增損,此四不壞淨未嘗增損變異。
( 5)彼無增損變異者,謂多聞聖弟子,於『佛不壞淨,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若墮地獄、畜生、餓鬼者,無有是處。
( 6)是故諸比丘當作是學:我當成就於佛不壞淨,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亦當建立餘人令成就。」
( 7)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一三九)(光八四八)(大八三六)

經文(六四三)【S34】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種諸天天道,未淨眾生令淨,已淨者重令淨。何等為四?
( 3)謂聖弟子,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是名四種諸天天道,未淨眾生令淨,已淨者重令淨。」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一五一)(光八五九)(大八四七)

經文(六四四)【S35】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種諸天天道。何等為四?
(3a)謂聖弟子念如來事:如是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此如來事,生隨喜心,隨喜已心歡悅,心歡悅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覺受樂,覺受樂已三昧定。三昧定已,聖弟子作如是學:何等為諸天天道?復作是念:我聞無恚為上諸天天道。作是念:我從今日,於世間若怖、若安,不起瞋恚,我但當自受純一滿淨諸天天道。是名第一諸天天道,未淨眾生令淨,已淨者重令淨。
(3b)復次,比丘!聖弟子念於法事:謂如來說正法律,現法、離諸熾然、不待時節、通達涅槃、即身觀察、緣自覺知。如是知法事已,心生隨喜,隨喜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覺受樂,覺受樂已三昧定。三昧定已,聖弟子作如是學:何等為諸天天道?復作是念:我聞無恚為上諸天天道。我從今日,於此世間,若怖、若安,不起瞋恚,我當受持純一滿淨諸天天道,是名第二諸天天道。
(3c)復次,比丘!若於僧事起於正念:謂世尊弟子僧,正直、等向,所應恭敬、尊重、供養,無上福田。彼如是於諸僧事正憶念已,心生隨喜,心隨喜已得歡悅,歡悅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覺受樂,覺受樂已三昧定。三昧定已,彼聖弟子作如是學:何等諸天天道?復作是念:我聞諸天無恚為上諸天天道。我從今日,於諸世間,若怖、若安,不起瞋恚,我但當受持純一滿淨諸天天道,是名第三諸天天道。
(3d)復次,比丘!謂聖弟子自念所有戒事,隨憶念言:我於此不缺戒、不汙戒、不雜戒、明智所歎戒、智者不厭戒,於如是等戒事正憶念已,心生隨喜,隨喜已歡悅,歡悅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覺受樂,覺受樂已三昧定。三昧定已,聖弟子作是念:何等為諸天天道?復作是念:我聞諸天無恚為上。我從今日,於諸世間,若怖、若安,不起瞋恚,我當受持純一滿淨諸天天道。是名第四諸天天道,未淨眾生令淨,已淨者重令淨。」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一五二)(光八六○)(大八四八)

經文(六四五)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種諸天天道,未淨眾生令淨,已淨者增其淨。何等為四?
(3a)謂聖弟子念如來事:如是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彼如是念如來事已,則斷惡貪,及斷心惡不善過。念如來故,心生隨喜,心隨喜已則歡悅,歡悅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覺受樂,覺受樂已三昧定。三昧定已,聖弟子作如是學:何等為諸天天道?復作是念:我聞無恚為上諸天天道。我從今日,於諸世間,若怖、若安,不起瞋恚,但當受持純一滿淨諸天天道。
(3b)如是法、僧,聖戒成就,亦如是說。」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一五三)(光八六一)(大八四九)

經文(六四六)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種諸天天道,未淨眾生令淨,已淨者增其淨。何等為四?
(3a)謂聖弟子念如來事:如是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彼聖弟子念如來事已,『心離』貪欲纏、瞋恚、愚癡纏;其心正直,念如來事,是聖弟子得法流水,得義流水,得念如來饒益隨喜。隨喜已生歡悅,歡悅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覺受樂,覺受樂已三昧定。三昧定已,是聖弟子作如是學:何等為諸天天道?復作是念:我聞無恚為上諸天天道,我從今日,於諸世間不起瞋恚,純一滿淨諸天天道。
(3b)如是法、僧,聖戒成就,亦如是說。」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一五四)(光八六二)(大八五○)

經文(六四七)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法鏡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法鏡經》?
( 3)謂聖弟子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是名《法鏡經》。」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一五五)(光八六三)(大八五一)

經文(六四八)【S8】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時有眾多比丘,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乞食時,聞難屠比丘命終、難陀比丘尼命終、善生優婆塞命終、善生優婆夷命終。
( 3)乞食已,還精舍,舉衣缽,洗足已,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今晨朝入舍衛城乞食,聞難屠比丘、難陀比丘尼、善生優婆塞、善生優婆夷命終。世尊!彼四人命終,應生何處?」
( 4)佛告諸比丘:「彼難屠比丘、難陀比丘尼,諸漏已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 5)善生優婆塞、善生優婆夷,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生於天上而般涅槃,不復還生此世。」
( 6)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為汝說《法鏡經》:於佛不壞淨,乃至聖戒成就,是名《法鏡經》。」
( 7)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一五六)(光八六四)(大八五二)

經文(六四九)【S9】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如上廣說。
( 2)差別者:有異比丘、異比丘尼、異優婆塞、異優婆夷命終,亦如上說。
(印一一五七)(光八六五)(大八五三)


經文(六五○)【S10】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那梨迦聚落繁耆迦精舍。
( 2)爾時,那梨迦聚落多人命終。
( 3)時有眾多比丘,著衣持缽,入那梨迦聚落乞食。聞那梨迦聚落:罽迦舍優婆塞命終,尼迦吒、佉楞迦羅、迦多梨沙、婆闍露、優婆闍露、梨色吒、阿梨色吒、跋陀羅須跋陀羅、耶舍、耶輸陀、耶舍鬱多羅,悉皆命終。
( 4)聞已,還精舍,舉衣缽,洗足已,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等眾多比丘,晨朝入那梨迦聚落乞食,聞罽迦舍優婆塞等命終。世尊!彼等命終,當生何處?」
( 5)佛告諸比丘:「彼罽迦舍等,已斷五下分結,得阿那含,於天上般涅槃,不復還生此世。」
( 6)諸比丘白佛:「世尊!復有過二百五十優婆塞命終,復有五百優婆塞,於此那梨迦聚落命終。『世尊!彼等命終,當生何處?』」
( 7)佛告諸比丘:「『此那梨迦聚落,過二百五十優婆塞命終,皆三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當受一生,究竟苦邊;復有五百優婆塞,於此那梨迦聚落命終,三結盡,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 8)汝等隨彼命終、彼命終而問者,徒勞耳!非是如來所樂答者。夫生者有死,何足為奇!如來出世及不出世,法性常住。
( 8)彼如來自知成等正覺,顯現、演說、分別、開示,所謂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起,緣無明有行,乃至緣生有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苦陰集。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苦陰滅。
( 9)今當為汝說《法鏡經》,諦聽!善思!當為彼說。何等為《法鏡經》?謂聖弟子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10)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一五八)(光八六六)(大八五四)

經文(六五一)【S40】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時有難提優婆塞,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若聖弟子,於此五根一切時不成就者,為放逸、為不放逸?」
( 3)佛告難提:「若於此五根一切時不成就者,我說此等為凡夫數。若聖弟子不成就者,為放逸,『非』不放逸。
(4a)難提!若聖弟子,於佛不壞淨成就而不上求,不於空閑林中,若露地坐,晝夜禪思,精勤修習勝妙出離,饒益隨喜;彼不隨喜已歡喜不生,歡喜不生已身不猗息,身不猗息已苦覺則生,苦覺生已心不得定。心不得定者,是聖弟子名為放逸。
(4b)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亦如是說。
(5a)如是難提!若聖弟子成就於佛不壞淨,其心不起知足想,於空閑林中,樹下、露地,晝夜禪思,精勤方便,能起勝妙出離隨喜;隨喜已生歡喜,生歡喜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覺受樂,覺受樂已心則定。若聖弟子心定者,名不放逸。
(5b)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亦如是說。」
( 6)佛說此經已,難提優婆塞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禮佛足而去。
(印一一五九)(光八六七)(大八五五)

經文(六五二)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時有釋氏難提,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若聖弟子於四不壞淨一切時不成就者,是聖弟子為是放逸,為不放逸?」
( 3)佛告釋氏難提:「若於四不壞淨一切時不成就者,我說是等為外凡夫數。
( 4)釋氏難提!若聖弟子放逸、不放逸,今當說」,廣說如上。
( 5)佛說此經已,釋氏難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作禮而去。
(印一一六○)(光八六八)(大八五六)

經文(六五三)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前三月夏安居竟。
( 2)有眾多比丘集於食堂,為佛縫衣。如來不久作衣竟,當著衣持缽,出精舍,人間遊行。
( 3)時釋氏難提,聞眾多比丘集於食堂,為佛縫衣;如來不久作衣竟,著衣持缽,人間遊行。
( 4)釋氏難提聞已,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今四體支解,四方易韻,先所聞法,今悉迷忘。聞眾多比丘集於食堂,為世尊縫衣,言如來不久作衣竟,著衣持缽,人間遊行。是故我今心生大苦,何時當復得見世尊及諸知識比丘!」
( 5)佛告釋氏難提:「汝見佛、若不見佛,若見知識比丘、若不見,汝當隨時修習五種歡喜之處。何等為五?
(6a)汝當隨時念如來事: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6b)法事;
(6c)僧事;
(6d)自持戒事;
(6e)自行世事,隨時憶念:我得己利,我於慳垢眾生所,當多修習離慳垢住,修解脫施、捨施、常熾然施、樂於捨、平等惠施、常懷施心。
( 7)如是釋氏難提!此五支定,若住、若行、若坐、若臥,乃至妻子俱,常當繫心此三昧念。」
( 8)佛說此經已,釋氏難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印一一六一)(光八六九)(大八五七)

經文(六五四)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前三月夏安居。
( 2)時有釋氏難提,聞佛於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前三月結夏安居。聞已作是念:我當往彼,并復於彼造作供養眾事,供給如來及比丘僧。即到彼。
( 3)三月竟時,眾多比丘集於食堂,為世尊縫衣,而作是言:如來不久作衣竟,著衣持缽,人間遊行。
( 4)時釋氏難提,聞眾多比丘集於食堂,言如來不久作衣竟,著衣持缽,人間遊行。聞已,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今四體支解、四方易韻,先所受法,今悉迷忘。我聞世尊人間遊行,我何時當復更見世尊及諸知識比丘!」
( 5)佛告釋氏難提;「若見如來、若不見,若見知識比丘、若不見,汝當隨時修於六念。何等為六?
( 6)當念如來、法、僧事、自所持戒、自所行施,及念諸天。」
( 7)佛說此經已,釋氏難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印一一六二)(光八七○)(大八五八)

經文(六五五)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前三月結夏安居,如前說。
( 2)差別者:時有長者,名梨師達多及富蘭那,兄弟二人,聞眾多比丘集於食堂,為世尊縫衣,如上《難提修多羅》廣說。
( 3)佛說此經已,梨師達多長者及富蘭那,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作禮而去。
(印一一六三)(光八七一)(大八五九)

經文(六五六)【S6】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前三月結夏安居竟。
( 2)眾多比丘集於食堂,為世尊縫衣。
( 3)時有長者梨師達多,及富蘭那兄弟二人,於鹿徑澤中修治田業。聞眾多比丘,在於食堂,為世尊縫衣。言如來不久作衣竟,著衣持缽,人間遊行。
( 4)聞已,語一士夫言:「汝今當往詣世尊所,瞻視世尊。若必去者,速來語我!」
( 5)時彼士夫,即受教敕,往到一處,見世尊出,即速來還,白梨師達多及富蘭那:「世尊已來,及諸大眾。」
( 6)時梨師達多及富蘭那,往迎世尊。
( 7)世尊遙見梨師達多及富蘭那,隨路而來,即出路邊,敷尼師壇,正身端坐。
( 8)梨師達多及富蘭那,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今四體支解,四方易韻,所憶念事,今悉迷忘。何時當復得見世尊,及諸知識比丘?世尊今出至拘薩羅,從拘薩羅至伽尸,從伽尸至摩羅,從摩羅至摩竭陀,從摩竭陀至殃伽,從殃伽至修摩,從修摩至分陀羅,從分陀羅至迦陵伽。是故我今極生憂苦,何時當復得見世尊及諸知識比丘?」
( 9)佛告梨師達多及富蘭那:「汝見如來及不見如來,見諸知識比丘及不見,汝且隨時修習六念。何等為六?汝當念如來事,廣說乃至念天。然其長者!在家『憒鬧』,在家染著,出家空閑;難可俗人處於非家,一向鮮潔,純一滿淨,梵行清白。」
(10)長者白佛:「奇哉!世尊!善說此法。在家『憒鬧』,在家染著,出家空閑;難可俗人處於非家,一向鮮潔,純一滿淨,梵行清白。
(11)我是波斯匿王大臣,波斯匿王欲入園觀,令我乘於大象,載王第一宮女。一在我前,一在我後,我坐其中。象下坡時,前者抱『我頸』,後者攀我背;象上坡時,後者抱『我項』,前者攀我衿。彼諸婇女,為娛樂王故,衣繒綵衣,著眾妙香,瓔珞莊嚴。
(12)我與同遊,常護三事:一者、御象恐失正道;二、自護心恐生染著;三、自護持恐其顛墜。世尊!我於爾時,於王婇女,無一剎那不正思惟。」
(13)佛告長者:「善哉!善哉!能善護心。」
(14)長者白佛:「我在家中所有財物,常與世尊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共受用,不計我所。」
(15)佛告長者:「善哉!善哉!汝拘薩羅國錢財巨富,無有與汝等者,而能於財不計我所!」
(16)爾時,世尊為彼長者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從座而去。
(印一一六四)(光八七二)(大八六○)

※※※※※※※※※※※※※※※※※※※※※※※※※※※※※



3 雜阿含經˙緣品 4 雜阿含經˙道品
Powered by TadBook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