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 now ! Login
主選單
佛法與內觀系列 全螢幕[PDF]
2 基本佛經選集二 2-1 法蘊經集 2-2 受相應經論集

法蘊經集

2-1 法蘊經集

學處品第一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苾芻眾:
諸有於彼五怖罪怨,不寂靜者,彼於現世,為諸聖賢同所訶厭,名為犯戒自損傷者,有罪有貶,生多非福,身壞命終,墮險惡趣,生地獄中。何等為五?
謂殺生者,殺生緣故,生怖罪怨,不離殺生,是名第一。
不與取者,劫盜緣故,生怖罪怨,不離劫盜,是名第二。
欲邪行者,邪行緣故,生怖罪怨,不離邪行,是名第三。
虛誑語者,虛誑緣故,生怖罪怨,不離虛誑,是名第四。
飲味諸酒放逸處者,飲味諸酒放逸處緣故,生怖罪怨,不離飲酒諸放逸處,是名第五。
有於如是五怖罪怨,不寂靜者,彼於現世,為諸聖賢同所訶厭,名為犯戒自損傷者,有罪有貶,生多非福,身壞命終,墮險惡趣,生地獄中。
諸有於彼五怖罪怨,能寂靜者,彼於現世,為諸聖賢同所欽歎,名為持戒自防護者,無罪無貶,生多勝福,身壞命終,升安善趣,生於天中。何等為五?
謂離殺生者,離殺生緣故,滅怖罪怨,能離殺生,是名第一。
離不與取者,離劫盜緣故,滅怖罪怨,能離劫盜,是名第二。
離欲邪行者,離邪行緣故,滅怖罪怨,能離邪行,是名第三。
離虛誑語者,離虛誑緣故,滅怖罪怨,能離虛誑,是名第四。
離飲諸酒放逸處者,離飲諸酒放逸處緣故,滅怖罪怨,離飲酒諸放逸處,是名第五。
有於如是五怖罪怨,能寂靜者,彼於現世,為諸聖賢同所欽歎,名為持戒自防護者,無罪無貶,生多勝福,身壞命終,升安善趣,生於天中。爾時,世尊為攝前義,而說頌曰:
諸行殺盜婬, 虛誑耽諸酒, 五怖罪怨縛, 聖賢所訶厭;
名犯戒自傷, 有罪招非福, 死墮險惡趣, 生諸地獄中。
諸離殺盜婬, 虛誑耽諸酒, 五怖罪怨脫, 聖賢所欽歎;
名持戒自防, 無罪感勝福, 死升安善趣, 生諸天界中。
時,諸苾芻歡喜敬受。

預流支品第二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苾芻眾:
有四種法,若正勤修,是人名為多有所作。何等為四?
謂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
汝等苾芻,應如是學!
我當親近,供養善士;恭敬一心,聽聞正法;如理觀察,甚深妙義;精進修行,法隨法行。
爾時,世尊為攝前義,而說頌曰:
善哉見善士, 能斷疑增慧,令愚成智人, 慧者應親近,
善士應親近, 以親近彼時,令疑斷慧增, 使愚成智故。
時,諸苾芻歡喜敬受。

證淨品第三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苾芻眾:
若諸有情,於汝言教,信心聽受,能奉行者,汝當哀愍,方便勸勵,安立令住四證淨中。
何等為四?謂佛證淨,法證淨,僧證淨,聖所愛戒。
所以者何?諸有地界、水、火、風界,是四大種,容可改易;若有成就此四證淨諸聖弟子,必無改易。由此多聞諸聖弟子,成就如是四證淨故,若墮地獄、傍生、鬼界,無有是處。
是故若有於汝言教,信心聽受,能奉行者,汝當哀愍,方便勸勵,安立令住四證淨中。
時,諸苾芻歡喜敬受。

沙門果品第四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苾芻眾:
有四沙門果,何等為四?謂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
時,諸苾芻歡喜敬受。

通行品第五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苾芻眾:
有四通行,何等為四?謂苦遲通行、苦速通行、樂遲通行、樂速通行。
時,諸苾芻歡喜敬受。

聖種品第六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苾芻眾:
有四聖種,是最勝,是種姓,是可樂,現無雜穢,曾無雜穢,當無雜穢,一切沙門或婆羅門、或天梵魔、或餘世間,無能以法而譏毀者。
何等為四?謂我多聞賢聖弟子,隨得衣服,便生喜足,讚歎喜足,不為求覓衣服因緣,令諸世間而生譏論;若求不得,終不懊歎,引頸希望,拊胸迷悶;若求得已,如法受用,不生染著,耽嗜迷悶,藏護貯積;於受用時,能見過患,正知出離,彼由隨得衣服喜足,終不自舉,陵蔑於他,而能策勤,正知繫念,是名安住古昔聖種。
如是弟子,隨得飲食,便生喜足,廣說如前。
如是弟子,隨得臥具,便生喜足,廣說如前。
如是弟子,愛斷樂斷,精勤隨學,於斷愛樂;愛修樂修,精勤隨學,於修愛樂;彼由如是斷修愛樂,終不自舉,陵蔑於他,而能策勤,正知繫念,是名安住古昔聖種。
謂我多聞賢聖弟子,成就如是四聖種者,若依東南西北方住,不樂居彼,而彼樂居,於樂不樂,俱能含忍。
爾時,世尊為攝前義,而說頌曰:
勇不樂居彼, 而彼樂勇居, 於樂不樂中, 勇者俱含忍。
既棄捨諸欲, 無物能拘礙, 如瞻部真金, 誰復應譏毀?
時,諸苾芻歡喜敬受。

正勝品第七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苾芻眾:
有四正勝,何等為四?謂有苾芻為今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是名第一。
為令未生惡不善法不生故,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是名第二。
為令未生善法生故,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是名第三。
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不忘,修滿倍增,廣大智作證故,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是名第四。爾時,世尊為攝前義,而說頌曰:
初修正勝時, 已勝生死有, 若修至彼岸, 能摧滅魔軍。
離塵垢諸德, 非惡緣所退, 到彼岸涅槃, 證無餘極樂。
時,諸苾芻歡喜敬受。

神足品第八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苾芻眾:
有四神足,何等為四?
謂欲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是名第一;
勤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是名第二;
心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是名第三;
觀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是名第四。
時,諸苾芻歡喜敬受。

念住品第九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苾芻眾:
吾當為汝略說修習四念住法。(何等為四?)
謂有苾芻,於此內身,住循身觀,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
於彼外身,住循身觀,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
於內外身,住循身觀,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
於內外俱,受、心、法三,廣說亦爾,是現修習四念住法。
過去、未來苾芻,修習四念住法,應知亦爾。
時,諸苾芻歡喜敬受。

聖諦品第十
一時,薄伽梵在婆羅泥斯仙人論處施鹿林中。爾時,世尊告苾芻眾:
此苦聖諦,若於如是未曾聞法,如理思惟,定能發生眼智明覺。
此苦集聖諦,若於如是未曾聞法,如理思惟,定能發生眼智明覺。
此苦滅聖諦,若於如是未曾聞法,如理思惟,定能發生眼智明覺。
此趣苦滅道聖諦,若於如是未曾聞法,如理思惟,定能發生眼智明覺。
復次,苾芻!
此苦聖諦,以通慧應遍知,若於如是未曾聞法,如理思惟,定能發生眼智明覺。
此苦集聖諦,以通慧應永斷,若於如是未曾聞法,如理思惟,定能發生眼智明覺。
此苦滅聖諦,以通慧應作證,若於如是未曾聞法,如理思惟,定能發生眼智明覺。
此趣苦滅道聖諦,以通慧應修習,若於如是未曾聞法,如理思惟,定能發生眼智明覺。
復次,苾芻!
此苦聖諦,我通慧已遍知,若於如是未曾聞法,如理思惟,定能發生眼智明覺。
此苦集聖諦,我通慧已永斷,若於如是未曾聞法,如理思惟,定能發生眼智明覺。
此苦滅聖諦,我通慧已作證,若於如是未曾聞法,如理思惟,定能發生眼智明覺。
此趣苦滅道聖諦,我通慧已修習,若於如是未曾聞法,如理思惟,定能發生眼智明覺。
苾芻當知!
我於如是四聖諦中,若未三轉十二行相,謂未發生眼智明覺,未能於此天人世間,魔、梵,沙門、婆羅門等,解脫出離,未除顛倒,多住心故,亦未如實能自稱言:我證無上正等菩提。
我於如是四聖諦中,若已三轉十二行相,謂已發生眼智明覺,便能於天人世間,魔、梵,沙門、婆羅門等,解脫出離,已除顛倒,多住心故,亦已如實能自稱言:我證無上正等菩提。說此法時,具壽憍陳那,及八萬天子,遠離塵垢,於諸法中生淨法眼。
爾時,佛告憍陳那言:於所說法,汝已解耶?
憍陳那言:我今已解。第二、第三,亦復如是。以憍陳那先解法故,世共號彼為阿若多。
地神、藥叉聞是語已,歡喜踊躍,高聲唱言:佛今於此婆羅泥斯仙人論處施鹿林中,憐愍世間諸眾生故,欲令獲得利樂事故,三轉法輪,其輪具足十二相行,世間沙門及婆羅門、天魔、梵等,皆無有能如法轉者。由佛轉此無上法輪,憍陳那等已見聖諦,從今天眾漸當增益,阿素洛眾漸當損減;因斯展轉,諸天及人皆獲殊勝利益安樂。
空行藥叉聞是聲已,歡喜傳告四大天王,彼復舉聲,展轉相告,經須臾頃,聲至梵天。時大梵王聞已歡喜,慶佛為轉無上法輪,利樂無邊諸有情故。
此中宣說轉法輪事,是故名曰轉法輪經。
時五苾芻、八萬天子,聞經歡喜,信受奉行。

靜慮第十一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苾芻眾:
有四天道,令諸有情,未淨者淨,淨者鮮白。何等為四?
謂有一類,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初靜慮具足住,是名第一天道。
復有一類,尋伺寂靜,內等淨,心一趣性,無尋、無伺,定生喜樂,第二靜慮具足住,是名第二天道。
復有一類,離喜、住捨,正念正知,身受樂,聖說應捨,第三靜慮具足住,是名第三天道。
復有一類,斷樂、斷苦,先喜憂沒,不苦不樂,捨念清淨,第四靜慮具足住,是名第四天道。
如是四種,皆令有情未淨者淨,淨者鮮白。
時,諸苾芻歡喜敬受。

無量品第十二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苾芻眾:
有四無量,何等為四?
謂有一類,慈俱行心,無怨無敵,遠離惱害,廣大無量,善修習故,想對一方,勝解遍滿,具足而住,及對第二、第三、第四、上下或傍,一切世間,亦復如是,是名第一。
復有一類,悲俱行心,無怨無敵,遠離惱害,廣大無量,善修習故,想對一方,勝解遍滿,具足而住,及對第二、第三、第四、上下或傍,一切世間,亦復如是,是名第二。
復有一類,喜俱行心,無怨無敵,遠離惱害,廣大無量,善修習故,想對一方,勝解遍滿,具足而住,及對第二、第三、第四、上下或傍,一切世間,亦復如是,是名第三。
復有一類,捨俱行心,無怨無敵,遠離惱害,廣大無量,善修習故,想對一方,勝解遍滿,具足而住,及對第二、第三、第四、上下或傍,一切世間,亦復如是,是名第四。
時,諸苾芻歡喜敬受。

無色品十三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苾芻眾:
有四無色,何等為四?
謂有苾芻,超諸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具足住,是名第一。
復有苾芻,超一切種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識無邊處具足住,是名第二。
復有苾芻,超一切種識無邊處,入無所有,無所有處具足住,是名第三。
復有苾芻,超一切種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處具足住,是名第四。
時,諸苾芻歡喜敬受。

修定品第十四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苾芻眾:
有四修定,何等為四?
謂有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證得現法樂住。
復有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證得殊勝智見。
復有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證得勝分別慧。
復有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證得諸漏永盡。
云何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證得現法樂住?
謂有苾芻,即於自身,離生喜樂,滋潤、遍滋潤,充滿、遍充滿,適悅、遍適悅故,離生喜樂,於自身中,無有少分不充滿,是名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證得現法樂住。
云何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證得殊勝智見?
謂有苾芻,於光明想,善攝受,善思惟,善修習,善通達,若晝、若夜,無有差別,若前、若後,無有差別,若下、若上,無有差別,開心離蓋,修照俱心,除闇昧心,修無量定,是名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證得殊勝智見。
云何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證得勝分別慧?
謂有苾芻,善知受生,善知受住,善知受滅盡沒,於此住念非不住念;及善知想,善知尋,於此住念非不住念,是名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證得勝分別慧。
云何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證得諸漏永盡?
謂有苾芻,於五取蘊,數數隨觀,生滅而住,謂此是色、此是色集、此是色滅;此是受想行識、此是受想行識集、此是受想行識滅,是名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證得諸漏永盡。
爾時,世尊為攝前義,而說頌言:
斷欲想憂惱, 離惛沈惡作, 得清淨捨念, 法尋伺前行。
現法樂為初, 次勝知見慧, 破無明等漏, 後證解脫果。
時,諸苾芻歡喜敬受。

覺支品第十五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
時,有苾芻來詣佛所,到已頂禮世尊雙足,卻住一面,而白佛言:世尊嘗說覺支,覺支此言何義?
世尊告曰:此覺支,言顯七覺支,何等為七?謂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如是覺支,漸次而起,漸次而得,修令圓滿。
時,彼苾芻復白佛言:云何覺支漸次而起,漸次而得,修令圓滿?
佛告苾芻:若有於身住循身觀,安住正念,遠離愚癡,爾時便起念覺支,得念覺支,修令圓滿。
彼由此念,於法簡擇、極簡擇、遍尋思、遍伺察、審諦伺察,爾時便起擇法覺支,得擇法覺支,修令圓滿。
彼由擇法,發勤精進,心不下劣,爾時便起精進覺支,得精進覺支,修令圓滿。
彼由精進,發生勝喜,遠離愛味,爾時便起喜覺支,得喜覺支,修令圓滿。
彼由此喜,身心輕安,遠離麤重,爾時便起輕安覺支,得輕安覺支,修令圓滿。
彼由輕安,便受快樂,樂故心定,爾時便起定覺支,得定覺支,修令圓滿。
彼由心定,能滅貪憂,住增上捨,爾時便起捨覺支,得捨覺支,修令圓滿。
於受、心、法,住循受、心、法觀,廣說亦爾。
如是覺支,漸次而起,漸次而得,修令圓滿。
時,諸苾芻歡喜敬受。

雜事品第十六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苾芻眾:
汝等若能永斷一法,我保汝等定得不還。(何等為一?)
一法謂貪,若永斷者,我能保彼定得不還。
如是瞋、癡、忿、恨、覆、惱、嫉、慳、誑、諂、無慚、無愧、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憍、放逸、傲、憤發、憍妄、詭詐、現相、激磨、以利求利、惡欲、大欲、顯欲、不喜足、不恭敬、起惡言、樂惡友、不忍、耽嗜、遍耽嗜、染貪、非法貪、著貪、惡貪、有身見、有見、無有見、貪欲、瞋恚、惛沈、睡眠、掉舉、惡作、疑、瞢憒、不樂;頻申欠呿、食不調性、心昧劣性、種種想、不作意、麤重、觝突、饕餮、不和軟性、不調柔性、不順同類、欲尋、恚尋、害尋、親里尋、國土尋、不死尋、陵蔑尋、假族尋、愁、歎、苦、憂、擾惱,於此一法若永斷者,我能保彼,定得不還。
爾時,世尊為攝前義,而說頌曰:
貪所繫有情, 數往諸惡趣, 智者能正斷, 不還此世間。
如是瞋、癡,乃至擾惱,一一別頌,如貪應知。
時,諸苾芻歡喜敬受。

根品第十七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
時,有梵志名曰生聞,來詣佛所,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欲少問,喬答摩尊,惟願聽許。
爾時,世尊告彼梵志:恣汝意問,吾當為說。
梵志問言:根有幾種?
世尊告曰:有二十二,何等二十二?
謂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男根、命根、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此二十二攝一切根。
時,彼梵志聞佛所說,歡喜踊躍,恭敬而去。

處品第十八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
時,有梵志名曰生聞,來詣佛所,合掌恭敬,以諸愛語,慰問世尊。佛亦愛言,而慰問彼。
相慰問已,退坐一面,曲躬合掌,而白佛言:我欲少問,喬答摩尊,唯願聽許,略為宣說。
爾時,世尊告彼梵志:恣汝意問,吾當為說。
梵志問言:一切法者,何謂一切?
世尊告曰:一切法者,謂十二處,何等十二?
謂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是謂十二。若有說言:此非一切,言一切者,更別有法。彼但有言,而無實事。若還詰問,便不能了,彼後審思,自生迷悶。以一切法,非彼境故。
時,彼梵志聞佛所說,歡喜踊躍,恭敬而去。

蘊品第十九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苾芻眾:
有五種蘊,何等為五?
謂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是名五蘊。
時,諸苾芻歡喜敬受。

多界品第二十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
時,阿難陀獨居靜室,作是思惟:諸起怖畏及起災患擾惱事者,皆是愚夫,非諸智者。既思惟已,於日後分,從靜室出,往世尊所,頂禮雙足,退住一面,以所思事,具白世尊。
佛印可言:如是!如是!諸起怖畏及起災患擾惱事者,皆是愚夫,非諸智者。如置火在乾蘆草舍,樓堂臺觀亦被焚燒。愚夫亦爾!以無智故,起諸怖畏及災患等。
慶喜當知!過去、未來、現在,怖畏災患擾惱,皆愚夫生,非諸智者,以諸智者不起彼故。
慶喜當知!愚夫有怖畏,智者無怖畏;愚夫有災患,智者無災患;愚夫有擾惱,智者無擾惱;是故慶喜應知愚夫及智者法。知已,遠離諸愚夫法,於智者法應正受行。
阿難陀言:齊何施設諸愚夫數?
佛言:若有於界、處、蘊,及於緣起,處、非處法,不善巧者,是愚夫數。
阿難陀言:齊何施設諸智者數?
佛言:若有於界、處、蘊、及於緣起、處、非處法,得善巧者,是智者數。
阿難陀言:云何智者,於界善巧?
佛言:智者於十八界如實知見,是界善巧,謂如實知見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
復於六界如實知見,是界善巧,謂如實知見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
復於六界如實知見,是界善巧,謂如實知見欲界、恚界、害界、無欲界、無恚界、無害界。
復於六界如實知見,是界善巧,謂如實知見樂界、苦界、喜界、憂界、捨界、無明界。
復於四界如實知見,是界善巧,謂如實知見受界、想界、行界、識界。
復於三界如實知見,是界善巧,謂如實知見欲界、色界、無色界。
復於三界如實知見,是界善巧,謂如實知見色界、無色界、滅界。
復於三界如實知見,是界善巧,謂如實知見過去界、未來界、現在界。
復於三界如實知見,是界善巧,謂如實知見劣界、中界、妙界。
復於三界如實知見,是界善巧,謂如實知見善界、不善界、無記界。
復於三界如實知見,是界善巧,謂如實知見學界、無學界、非學非無學界。
復於二界如實知見,是界善巧,謂如實知見有漏界、無漏界。
復於二界如實知見,是界善巧,謂如實知見有為界、無為界。是名智者,於界善巧。
阿難陀言:云何智者,於處善巧?
佛言:智者於十二處如實知見,是處善巧,謂如實知見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是名智者於處善巧。
阿難陀言:云何智者於蘊善巧?
佛言:智者於五蘊如實知見,是蘊善巧,謂如實知見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是名智者於蘊善巧。
阿難陀言:云何智者於緣起善巧?
佛言:智者於十二支緣起順逆如實知見,是緣起善巧,謂如實知見依此有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發生愁歎苦憂擾惱,如是便集純大苦蘊;及如實知依此無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處滅,六處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死愁歎苦憂擾惱滅,如是便滅純大苦蘊。是名智者於緣起善巧。
阿難陀言:云何智者於處非處善巧?
佛言:智者於處非處如實知見,是處非處善巧,
謂如實知無處無容身、語、意惡行,感可愛、可樂、可欣、可意異熟;
有處有容身、語、意惡行,感不可愛、不可樂、不可意異熟;
無處無容身、語、意妙行,感不可愛、不可樂、不可欣、不可意異熟;
有處有容身、語、意妙行,感可愛、可樂、可欣、可意異熟。
無處無容行身、語、意惡行已,由此因緣,身壞命終,生諸善趣。
有處有容行身、語、意惡行已,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墮諸惡趣。
無處無容行身、語、意妙行已,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墮諸惡趣。
有處有容行身、語、意妙行已,由此因緣,身壞命終,生諸善趣。是處非處善巧。
復如實知見無處無容,非前非後,有二輪王生一世界;
有處有容,非前非後,有一輪王生一世界。無處無容,非前非後,有二如來生一世界;
有處有容,非前非後,有一如來生一世界。是處非處善巧。
復如實知見無處無容,女作輪王、帝釋、魔王、梵王,及證獨覺菩提,或證無上正等菩提;
有處有容,男作輪王、帝釋、魔王、梵王,及證獨覺菩提,或證無上正等菩提。是處非處善巧。
復如實知見無處無容,具聖見者,故思害父、害母、害阿羅漢、破和合僧及起惡心、出佛身血;
有處有容諸異生者,作五無間。無處無容,具聖見者,故思斷眾生命;
有處有容,諸異生者,故思斷眾生命。
無處無容,具聖見者,故思越諸學處;
有處有容,諸異生者,故思越諸學處。
無處無容,具聖見者,捨勝學處,趣劣學處,或求外道為師,或求外道為福田,或瞻仰外道沙門婆羅門面,或種種占卜諸吉祥事,執為清淨,或受第八有;有處有容諸異生者,有如是事。是處非處善巧。
復如實知見無處無容,未斷五蓋,令心染汙,令慧力羸,障礙道品,違涅槃者,心善安住四念住中;
有處有容,已斷五蓋,令心染汙、令慧力羸,障礙道品,違涅槃者,心善安住四念住中。
無處無容,未斷五蓋,廣說乃至違涅槃者,心未善住四念住中,而能修習七等覺支;
有處有容,已斷五蓋,廣說乃至違涅槃者,心已善住四念住中,乃能修習七等覺支。
無處無容,未斷五蓋,廣說乃至違涅槃者,心未善住四念住中,而能修習七等覺支,而證聲聞獨覺無上菩提;
有處有容,已斷五蓋,廣說乃至違涅槃者,心已善住四念住中,已能修習七等覺支,乃能證得聲聞獨覺無上菩提。是名智者於處非處善巧。
阿難陀曰:今此法門,其名何等?云何奉持?
佛告慶喜:今此法門,名為四轉,亦名大法鏡,亦名甘露鼓,亦名多界,應如是持。
時,阿難陀歡喜敬受。

緣起品第二十一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苾芻眾:
吾當為汝,宣說緣起、緣已生法,汝應諦聽!極善作意。云何緣起?
謂依此有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發生愁歎苦憂擾惱,如是便集純大苦蘊。
苾芻當知!生緣老死,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緣起,法住、法界,一切如來自然通達,等覺宣說,施設建立,分別開示,令其顯了,謂生緣老死,如是乃至無明緣行,應知亦爾。此中所有法性、法定、法理、法趣,是真、是實,是諦、是如,非妄、非虛,非倒、非異,是名緣起。
云何名為緣已生法?
謂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如是名為緣已生法。
苾芻當知!老死是無常、是有為、是所造作、是緣已生、盡法、沒法、離法、滅法;生、有、取、愛、受、觸、六處、名色、識、行、無明亦爾。
苾芻當知!我諸多聞賢聖弟子,於此緣起、緣已生法,能以正慧,如實善見、善知、善了、善思惟、善通達,不依前際而起愚惑,謂我於過去世,為曾有、非有,何等我曾有?云何我曾有?不依後際而起愚惑,謂我於未來世,為當有非有,何等我當有?云何我當有?亦不依內而起愚惑,謂何等是我此我?云何我誰所有?我當有誰?今此有情,從何而來?於此處沒,當住何所?彼如是知、如是見故,所有世間各別見趣,謂我論相應,有情論相應,命者論相應,吉凶論相應,瑩飾防護,執為己有,有苦有礙,有災有熱;彼於爾時,得斷遍知,如斷樹根及多羅頂,無復勢力,後永不生。
所以者何?謂我多聞賢聖弟子,於此緣起、緣已生法,能以正慧,如實善見、善知、善了、善思惟、善通達故。
時,諸苾芻歡喜敬受。


2 基本佛經選集二 2-1 法蘊經集 2-2 受相應經論集
Powered by TadBook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