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 now ! Login
主選單
佛法與內觀系列 全螢幕[PDF]
6-9 附錄四 7 身念住念觀法 7-1 第一篇 理論

身念住念觀法

7 身念住念觀法

阿姜念著
凡拉達摩法師譯
財團法人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


本書介南佛教大師阿姜念的內觀方法。其特色是不斷地觀察整個身體,直到真正明瞭心為止。在日常生活中,必須時時保持如理作意,防止貪瞋的生起,進而滅除痛苦。
原書是凡拉達摩法師由英文本譯成中文,今簡化科判並特別編出核心的理論、實修與成果,來與愛好禪修者共享。
原眾生安詳自在
內觀教育編譯組 1999‧4

阿姜念簡傳
阿姜念(Achaan Naeb)生於西元一八九七年一月三十一日。她的父親,巴雅.蘇達雅隆滾是當時堪甲那布里省省長,她的母親名為昆瑩.布拉。西元一九三一年,在她三十四歲時,她的一次經驗改變了她的一生,有一次當她看某件東西時,突然體會到看的真相(實相),當下她體會到不是她在看,而是「無我」。這使她相信斷除煩惱和滅苦的唯一方法就是保持在當下。
那時她還沒有學習佛法或修持四念住禪觀的經驗,於是她找善知識教她四念住禪觀業處,她找到曼谷布拉寺的一位緬甸巴頓塔威拉沙比丘,-然後於西元一九三二年開始修行,四個月之後她就成就了,然後她研究阿毗達磨並成為一位重要的佛學專家,她是第一位將阿毗達磨的教法傳入泰國的人。三十幾年的時間,她在包括衝布里省的布堪甲那南在內的許多禪修中心指導四念住內觀禪修法。阿姜念逝世於西元一九八三年十月六日,享年八十六歲,在曼谷的蒙庫寺火化。


簡介
如果問道:本書的主要內容是什麼?簡單地說,渴愛(三種貪愛)是苦唯一的因,並且存在一條滅苦之道。而此滅苦之道即是由實踐八正道;亦即中道來成就的。它是從念住的修習四念住下手而體證身心的三法印(無常、苦、無我)。本書所談到的四念住修法就是以四個基本念住之一為所緣的身念住修法。

這種修法要觀照個人的身和心,而非觀察個人身外之物。身和心必須被清楚地覺照-包括精進、正念和正知。
涅槃是斷除煩惱和止息苦痛的法;而涅槃之道,詳述之即十六階智。這十六階智事實上是以上述能照見三法印的實相般若逐步證得的-然後才導致涅槃。然而只有某些階智(第一、三、四、十二階智)才是具有決定性的,而其他的階智僅是伴隨著他們而生的。

最後,對於要從事這種修法的學生很重要的是-要了解這種修法和其他現今毗婆奢那修法不同之處:

 一、雖然修行者最後要觀照身心兩者,但他必須從觀身入手,保持觀身直到觀身夠清楚了,心就會顯現(這是因為身是粗顯的-因此較易觀照)。這點是根據佛音論師所著的《清淨道論》的指示(第十八品):
「當他對於色身次第澄清、去結,而極清淨之時,則他障礙的煩惱沈落,如無濁泥之水,心得清淨,對於以彼(色),為緣的非色法(心)亦自得明瞭。」
修行者必須不斷地觀身直到真正明瞭心為止,而觀照的智慧改變我見之前,他將無法進至其他階智和達到涅槃。
二、必須視身心為實相-亦即將他們視為四念住之一(身、受、心、法),並以三心:精進、正念和正知來觀照身心。
三、觀身時必須觀照整個色身-而非色身的一部分,如腳、小腹等。
四、這種修法只有念住(正念)是不夠的。正念必須配合正知,正念和正知要一起運作。正知即知道坐的、站的是色身非「你」等等,聽的、看的是心非「你」等等。太多念住(正念)而沒有正知,事實上是不好的-導致偏定,而隱蔽了智慧。
五、這種修法用以防止生起喜歡(貪)或不喜歡(瞋)-而因此可以改變我見(痴)。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如果不能防止喜歡或不喜歡,就不是四念住的修法了。舉例來說:以正思惟(如理作意)-觀照改變舊姿勢時不是出於貪欲-而是要對治身苦。「如理作意」也要用於知道吃飯、沐浴、工作等等不是為了享樂,而是要對治身苦。我們必須隨時保持如理作意以防止生起喜歡或不喜歡。而且刻意走得很慢或以緩慢的動作做工作都是出自貪欲,因此不適用。所有的動作必須以自然的方式運作,而我們只要隨時保持如理作意以防止喜歡或不喜歡生起即可。


內容
第一篇 理論
 一、佛法
  壹、什麼是佛法?
  貳、討論
 二、智階
  壹、諦智
  貳、作智
  參、證智
 三、三十七道品
  壹、四念住
  貳、四正勤
  參、四神足
  肆、五根
  伍、五力
  陸、七菩提分
  柒、八聖道
 四、四聖諦
  壹、四聖諦的特質
  貳、應用四諦法
  參、此修法為何符合四聖諦
  肆、苦諦(第一聖諦)
  伍、集諦(第二聖諦)
  陸、滅諦(第三聖諦)
  柒、道諦(第四聖諦)
  捌、體證四聖諦的般若智慧
  玖、結論
 五、毗婆奢那(內觀)
  壹、什麼是內觀?
  貳、三種修行的智慧(不同於世間的智慧)
  參、定
 六、當下和實相
  壹、當下
  貳、實相(自然的真實狀態)
  參、問答
 七、精進-正念-正知,如理作意和覺察力
  壹、定義
  貳、討論
 八、不善根:惡行的根源
  壹、第一種煩惱-粗顯的
  貳、第二種煩惱-障礙(蓋)
  參、第三種煩惱-潛伏的
  肆、善惡和無記
 九、奢摩他與毗婆奢那修法的差別
  壹、奢摩他修法
  貳、毗婆奢那修法
  參、討論
 十、色和心
 十一、隱蔽三法印的因緣法
  壹、相續
  貳、不覺照姿勢
  參、堅實
 十二、十二緣起
  壹、如何以十二緣起破除邪見
  貳、緣起法面面觀
  圖表1:三十七道品
  圖表2:三世二十行相
  圖表3:十二緣起
  圖表4:三連結
  圖表5:二業根

第二篇 實修
 一、修行摘要
  壹、四種姿勢
  貳、我們觀照所需的工具
  參、中道
 二、實修
  壹、修行的原則
  貳、意見
  參、自然的修法
  肆、如何判斷一個人的修法對或錯
  伍、適應初學者的簡化的修法
 三、修行檢討
  壹、此修法與四聖諦的關係
  貳、各種苦的內觀修法
  參、問題
  肆、檢查身心
  伍、定
  陸、妄想
  柒、雜項
 四、 結論
  壹、根界摘要
  貳、實相(詳細內容)

第三篇 成果
 一、十六階智
  壹、名色分別智
  貳、把握因緣智
  參、遍知智
  肆、生滅隨觀智
  伍、壞隨觀智
  陸、怖畏現起智
  柒、過患隨觀智
  捌、厭離隨觀智
  玖、欲解脫智
  拾、審察隨觀智
  拾壹、行捨智
  拾貳、隨順智
  拾參、種姓智(行道智見清淨)
  拾肆、道智(智見清淨)
  拾伍、果智
  拾陸、思惟反射智
 二、討論
  圖表6:十六階智
  圖表7:隨順智

第四篇 總結


6-9 附錄四 7 身念住念觀法 7-1 第一篇 理論
Powered by TadBook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