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 now ! Login
主選單
佛法與內觀系列 全螢幕[PDF]
5-2 阿姜達磨多羅的開示 5-3 圖片說明 6 自覺手冊

圖片說明

5-3 圖片說明

第一圖:正念於曲伸手臂的方法。
1‧分段升降前臂並且在中間暫停。
2‧移動前臂時,手指也同時略為張開再結合。
3‧體驗指尖或掌心處生滅的感受。
4‧不用念咒,以免防礙到對感受的體驗。
圖 1. 第一圖
圖 1. 第一圖


第二圖:當移動前臂上下時,正念於掌心或指尖。
圖 2. 第二圖
圖 2. 第二圖


第三圖:
1‧正念於掌心或指尖。
2‧「身識」傳到胸口中心(心基)而有「意觸」。
3‧於心基處體驗「意觸」。
4‧「意識」由背上此點移上傳到「意門」。
5‧意識在傳達意門之前,先通過這一點而造成暈眩或僵硬之感。
6‧意門是意識的出口。
圖 3. 第三圖
圖 3. 第三圖


第四圖:在心基處只有一點時的生滅。
若人活百歲,未見生與滅,不如活一日,得見生與滅。
圖 4. 第四圖
圖 4. 第四圖


第五圖:心基處及眉間各分成左一點或右一點的生滅。
1‧觀察身觸,體認在接觸點處身識的生滅。
2‧觀察意觸,體認在意觸處心的生滅。
3‧體認意識的生起與滅去。
圖 5. 第五圖
圖 5. 第五圖


第六圖:內部感官分成二部分。
1‧左意門:左邊意識的出處。
2‧右意門:右邊意識的出處。
 (十)表示某一剎那心的生起而後滅去。
 (一)表示某一剎那心的滅去而後生起。
3‧左意觸
4‧右意觸
5‧蘊的生滅及心的生滅交互循環,心的生起、心的滅去屬於緣起。
6‧禪那時心的中心點。
7‧臍。
圖 6. 第六圖
圖 6. 第六圖


第七圖:
1‧左意門:左邊意識的出處。
2‧右意門:右邊意識的出處。
 (十)表示某一剎那心的生起而後滅去。
 (一)表示某一剎那心的滅去而後生起。
3‧左意觸
4‧右意觸
5‧蘊的生滅及心的生滅交互循環,心的生起、心的滅去屬於緣起。
6‧禪那時心的中心點。
7‧臍。
圖 7. 第七圖
圖 7. 第七圖


第八圖:
1‧立禪時,觀察腳底的感受。
2‧覺知意觸。
3‧覺知意識的出口。
圖 8. 第八圖
圖 8. 第八圖


第九圖:
1‧身觸。
2‧身識傳往心中而有「意觸」。
3‧意觸。
4‧意識傳往「意門」。
5‧意門:意識的出口。
立禪時,觀察腳底的感受,並且體驗腳底接觸地板時感受的生滅。這種體驗過後,在「意觸」處同時也有生滅。
圖 9. 第九圖
圖 9. 第九圖


第十圖:行禪
1‧眼光下看前方約一米或二米處。
2‧頸部與背部要挺直。
3‧意觸。
4‧意門。
圖 10. 第十圖
圖 10. 第十圖


第十一圖:貪心重者之行走
1‧舉足時,腳跟先提,腳指後提。
2‧腳掌移前時,腳指在下。
3‧踏下時,腳指先觸地板,腳跟後觸。
圖 11. 第十一圖
圖 11. 第十一圖


第十二圖:瞋心重者之行走
1‧舉足時,腳指先提,腳跟後提。
2‧腳掌移前時,腳跟在下。
3‧踏下時,腳跟先觸地板,腳指後觸。
圖 12. 第十二圖
圖 12. 第十二圖


第十三圖:痴心重者之行走
1‧兩隻腳跟較靠近,兩隻腳掌朝外。
2‧站時,兩腳張太開。舉足時,腳指指向外側。
3‧腳掌移前時,腳指向外。
4‧踏下時,腳掌仍指向外側。而且腳底的外側先著地。
5‧痴心重者之腳印:腳跟在內,腳指朝外。
圖 13. 第十三圖
圖 13. 第十三圖


第十四圖:正確的行禪要腳底平行於地板,腳指指向移動的方向。腳跟與腳指同時起落。
1‧舉足時,觀察腳底的感受。
2‧腳掌移前時,觀察腳指的感受。
3‧踏下時,觀察腳底的感覺。
4‧行禪的正確腳印。
圖 14. 第十四圖
圖 14. 第十四圖


第十五圖:臥禪
1‧觀察任何標示(1)處接觸床面的感受。正念於其中一處。
2‧觀察「意觸」。禪修者必須先體驗到(1)處的「身觸」。如果不能體驗到身觸,就不能體驗到意觸的生滅感覺。
3‧正念於胸部的意觸,可體驗到意門,也就是,意識的出口處。
圖 15. 第十五圖
圖 15. 第十五圖


第十六圖:正念於其他姿勢:例如,手觸杯子。當伸手去拿杯子時,觀察指尖的感覺;當碰到或握住杯子時,觀察感受,並且體驗「感受」與「身識」的生滅。
1‧觀察「身觸」。
2‧「身觸」傳到「心基」而有「意觸」。
3‧體驗意觸。
4‧身體背面的中心點。
5‧意識傳往「意門」。
6‧「意門」上生起想像以及所有感官對象之途徑。
圖 16. 第十六圖
圖 16. 第十六圖


第十七圖:感官對象和意識的循環途徑
1‧眼 2‧耳 3‧鼻 4‧舌 5‧身 6‧意
7‧五根的對象 8‧意的對象 9‧大腦、小腦
10‧意門內的想像 11‧意識的途徑 12‧意門內的想像
圖 17. 第十七圖
圖 17. 第十七圖


5-2 阿姜達磨多羅的開示 5-3 圖片說明 6 自覺手冊
Powered by TadBook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