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 now ! Login
主選單
佛法與內觀系列 全螢幕[PDF]
7-1-4 四、四聖諦 7-1-5 五、毗婆奢那(內觀) 7-1-6 六、當下和實相

五、毗婆奢那(內觀)

7-1-5 五、毗婆奢那(內觀)

五、毗婆奢那(內觀)

壹、什麼是內觀?
毗婆奢那(內觀)是唯一能引導修行者滅苦的修法。而滅苦是佛法的最終目標,所以修行者應該要了解什麼是毗婆奢那修法:
1)毗婆奢那是一種了知身心是無常、苦、無我(非男、非女)的智慧(般若)。其他的智慧是無法了知三法印的-只有這種實相般若才能了知三法印。《清淨道論》提到這是一種殊勝的「超凡智慧」。
2)毗婆奢那的所緣是當下的身心,如果你觀照身心之外的事物,就無法證得實相。
3)毗婆奢那的作用是斷除六根對六塵所生的煩惱,因此我們修行必須在當下觀照六根,因為煩惱是由此處而生。
4)毗婆奢那的利益是斷除顛倒妄想;亦即妄執身心為常、樂、我、淨的邪見。
5)毗婆奢那修法是以《大念住經》中的四組念住(身、受、心、法)為所緣。

以下是有助於修毗婆奢那的法:
1.六組毗婆奢那慧地(VipassanaBhumi)(基本知識)(bhumi是「地方」或「生存的面」之意,這裡是指各種不同型態的知識的基礎。)
2.十六階智。
3.七清淨。

毗婆奢那慧地是修毗婆奢那時,為了生起實相般若我們所必須觀照的所緣,這六組慧地是:
(a)五蘊。(b)十二處。(c)十八界。(d)二十二根。(e)四聖諦。(f)十二緣起。

以上這些,簡而言之,只是身心而已,因此修毗婆奢那的人只要觀照身心即可。身心(實相)是生起實相般若時所見到的所緣,而以實相般若照見身心(實相)時即能明白真理。此真理即是認知身心是無常、苦、無我的真理,而照見身心三法印的智慧稱為實相般若,實相般若可以斷除煩惱。

毗婆奢那慧地是理論而且是非常深廣的實相。修行者必須研究慧地直到他完全了解為止,這樣在他修的時候才知道要如何觀照身心。例如,他必須知道根界的所緣(圖2-1)或四種姿勢。如果他不懂理論就不曉得如何觀照身心,他就不能正確地修毗婆奢那。而且理論是修行成就的助緣,因為理論實修和結果是互為因緣,不能單獨運作的。

毗婆奢那是要體證所有存在的生命都具足三種特性:無常、苦、無我的自然法則(亦稱為有情的三指標)。如果不了解這個自然法則,就稱為無明-對自然法則的無知。這種對自然法則無知的人便還在生死輪迴而不能滅苦。經典對無明的定義是沒有體證四聖諦。如果不了解自然法則的人,就無法體證四聖諦,也就是無明。

貳、三種修行的智慧(不同於世間的智慧)
1)聞慧*(文字般若):是修行前由理論認知或聽經聞法、討論所得的認知。
2)思慧*(觀照般若):是修行時的認知,就像我們目前做的。
*技術上而言,聞慧(聞所成慧)是指經由聽聞理論而悟道。思慧(思所成慧)是指沒有人教,而自己知道,只有佛陀才有思慧。但此修法,我們用了解理論來代表聞慧,而用正確的理論修行來表示思慧。
3)修慧(實相般若):是由實相般若而認知唯有色心二法,而且色心二法是無常、苦、無我的。
(正確的理論可以引導正確的修行,而正確的修行可以引發修慧或稱為實相般若。)

毗婆奢那修法不同於奢摩他修法。如果修行者不知道這一點而將兩者混為一談的話,修行就無法引發實相般若而滅苦。修奢摩
他是善法,但奢摩他只能導致平靜而仍在生死輪迴之中。(見1.9節,奢摩他與毗婆奢那的差別)

參、定
定意即專注或專注的結果,近來的理念中,有些老師喜歡「不散亂」這種較為廣泛的定義。定對修毗婆奢那是有用的,但只限定於剎那定的範圍。

有三種基本形式的定:
 1)剎那定-瞬間定。
 2)近行定-深的專注,接近安止定的程度。
 3)安止定-心能長時間保持在一個所緣上不動。

要注意以上只有剎那定(瞬間定)對毗婆奢那修法是必要的。

修毗婆奢那時,我們必須用到剎那定的原因是因為剎那定還是維持在六根之中。改變所緣時,例如:從坐的色身變到心在聽(從意根到耳根),剎那定可以跟著改變。所以剎那定是可以引發實相般若的基本工具。就是以這種變換所緣的方式才能使修行者見到不斷生滅的心。

見到心的無常變化時,這種無常意謂著心是無法控制而因此是苦和無我的。近行定只是專注於單一所緣的方式,因此它是無法用來觀照不斷生滅的心的。要體證心的無常是要用智慧去體證而非只靠禪定。


7-1-4 四、四聖諦 7-1-5 五、毗婆奢那(內觀) 7-1-6 六、當下和實相
Powered by TadBook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