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 now ! Login
主選單
生活中的壇經(7)--真正的出離
  Posted on Wed 13 Jun 2007 by RESP (2605 reads)

生活中的壇經(7)--真正的出離

林崇安(靈山現代佛教雜誌,300期,2007)


【生活中的陷阱】

《六祖壇經》的第一講是在大梵寺傳授,整個主題可以說是教導真正的出離以及如何走在中道上。我們都知道,開車時車子偏左邊,就要從左邊出離,回到中間;車子偏右邊,就要從右邊出離,回到中間。由此可以看出,真正的出離是為了走在中道上。生活中為何要有出離?因為在今日資訊發達的時代,處處都是貪、瞋、癡的陷阱,一落入陷阱,生命就偏離了中道。例如,有許多電視的節目,愛愛恨恨、打打殺殺,看久了,所薰習出的就是內心的貪、瞋、癡。一般人看了,只模仿低俗的一面,這就是不懂得出離。我們要從這些貪和瞋的陷阱中出離,才不會浪費生命在這些情節裡;但是,我們一旦不看電視,又覺得無聊,覺得無所事事,這又落在癡的陷阱裡。所以,要從貪、瞋、癡的陷阱中出離,是不容易的,因為我們已經習慣處在貪、瞋、癡的氛圍中,就好像魚兒習慣於水中一樣。今日我們處在這種憂鬱不安的陷阱時,畢竟還是想過得自在些,也希望能在生活中修行。所以,我們來看看六祖惠能大師的教導。

【從陷阱中出離】

依據曹溪本《六祖壇經》的記載,六祖惠能剛得到衣缽不久,有一位曾經當過四品將軍的惠明快步趕來,要搶衣缽。惠能就把衣缽擲放在大石上面,惠明一時心虛,提掇不動,便說:我為法來,不為衣來。惠能說:

「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
良久謂明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箇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惠明言下大悟。

這是有名的禪宗故事。許多人像四品將軍惠明一樣,善惡鮮明,但是由於智慧不足,過於武斷,反而衍生問題。執著於善是一邊,執著於惡是另一邊,唯有從這種執著的陷阱出離,才有可能生起覺醒的菩提,走在佛法的中道上。所以,六祖惠能要惠明先靜下心一陣子,而後指出當下不思善、不思惡的這一不執著的心,才是真正的面目。果然,惠明言下大悟。由這一例子可以看出,「善惡的執著」是一種陷阱,能從這種陷阱出離,就是生命的提升。
惠能得到衣缽十五年後,來到廣州法性寺,當時印宗法師正在講《涅槃經》,依據曹溪本《六祖壇經》的記載:

時有風吹幡動。一僧云:風動。一僧云:幡動。議論不已。
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這也是有名的禪宗故事。人人都有主觀的認識,各有主見、各有看法。問題是,每人所看的常常是真相的一個片面,如果由於意識型態的作祟而執著自己的看法,只會產生雙方長時期的對立和憤怒而已。所以針對「風動」或「幡動」這一不相上下的爭辯時,六祖惠能直接指出問題的關鍵是雙方見解的執著,而這就是:「心動」。唯有出離對見解的執著才能看清真相。這一故事和上面一個,同樣歸結到要「出離執著」。

接著,印宗法師問: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惠能說:

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一般人由於無明而執著於字面,看到常無常、斷不斷、善不善等,就完全執著於表面,食古不化,而智者則能穿透表象,看出內在道理的不矛盾處。所以,惠能指出對善根和佛性,都要從表象和內在的道理來看待,不能執著一面,如果能從片面的執著出離,就會看到「不二」。所以在生活中最大的陷阱就是執著一面,看不到「不二」。

【培養般若】

那麼,如何能從陷阱中出離呢?如何在生活中修行呢?這就要在生活中培養出「摩訶般若波羅蜜」。惠能在大梵寺先講解「摩訶般若波羅蜜」的意義,他說:

(1)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捨,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故曰「摩訶」。
(2)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
(3)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為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蜜」。

此處明白指出,「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於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內心保持念念清楚,常行智慧。面對惡與善時,內心清楚而不染著,從執著於境界的生滅波浪中出離,達到離境無生滅,就像流水的經常通行無阻。能夠這樣的在生活中出離,才是真正的到達「彼岸」,才是真正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嚐到什麼,都能夠從貪瞋癡的染著中出離,達到自在解脫,這樣就是「般若三昧」。另一方面,如果「百物不思」,腦中一片空白,那就落入「斷」的邊見,必須從這邊見出離,所以般若是活潑潑的覺照,而不是枯寂的頑空。

【從放逸出離】

但是這「般若三昧」不是一下子就能達到的,在生活中要點點滴滴,從當下的一念下手,不斷累積,六祖說:

「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為戒定慧。」

此處六祖指出,修行不是在遙遠的山上,而是在眼前的小地方留意,要以正念時時警覺,不能懶散,不能放逸,只要前念著境,就要立刻後念離境,因而時時從無知出離。妄念來時,立刻覺知當下自己的動作,這一剎那就出離了,繼續覺知當下自己的動作就繼續出離,因而負面的情緒就立刻削減了,這就是「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從這些細節不斷用功,如此才能培養出大智慧,真正從「五蘊煩惱塵勞」出離、從「貪瞋癡三毒」出離,而安住於「戒定慧三學」。泰國的禪師阿姜李(1906-1961)說:

「以野雞爲例:如果牠像家雞一般懶散,要不了多久,眼鏡蛇與蒙鼠便會吃了牠……我們人也一樣:如果把時間消耗在閑暇遊伴上,那就如同泥中的刀鋤一樣,極易生鏽。如果在磨石與鐵銼上不停地打磨,鏽跡就無從生起,因此,我們必須學會始終保持警覺……」

所以,當我們處在負面的念頭和情緒時就要立刻出離,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捲入其中。我們要時時小心謹慎,不要散亂而失去正念,美國的禪師阿姜蘇美多(1934年生)說:
「我體會到:其實是沒有任何苦的,除了在不謹慎的時刻,當心被某事帶走時才有苦。如此,因為不謹慎,不注意與失念散亂,我們就會捲入慣性(業的)思想。而當明白自己的不謹慎時,我們就能停住它而放下。放下便是住於空性,強烈執取的衝動沒有了,感官世界的迷奇與炫目便被視破了,再也沒有人可執取任何事物。我們仍有對事物的見聞覺知,但是沒有任何執著。」
所以,我們要將包袱放下,從負擔出離,不要站在常邊;我們也要將包袱提起,從懈怠出離,不要站在斷邊。該放下就要放下,該提起就要提起,這才是真正的出離。

【從無知出離】

學道者一方面要依據大善知識(師父)和佛經得到正確的見解,一方面要從「執著於師父和佛經」出離,步入實踐。六祖說:

「若自不悟,須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若一向執謂須要他善知識望得解脫者,無有是處。何以故?自心內有知識自悟。」

所以,如果認為只要有大善知識就能獲得自在,而自己不努力用功,那就落入「常」的邊見。如果認為完全不靠大善知識而全靠自己,能獲得自在,那就落入「斷」的邊見。學道者知道方向後就要開始實踐,惠能在大梵寺演講的終了,對當場的在家眾和出家眾,傳授一篇長的《無相頌》,要求大家依此修行,其中的二頌說:

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餘。
正見名出世,邪見是世間,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

惠能大師指出,修行就是要從煩惱出離,「正」可以對治「邪」,但是對「正」也不可以執著,認為自己才是對,還要從這種執著出離,達到內心完全清淨。同樣的道理,修行要直接面對「世間」,智慧就在面對「世間」時生起。「正見」可以對治「邪見」,但是對「正見」也不可以執著,認為自己才是絕對正確,要從這種執著出離,達到圓滿的菩提。阿姜李也說:

「正見與妄見,是世間的事。涅槃並沒有什麽正見、妄見。因此,妄見我們應當拋棄。正見我們應當培養,直到有一天,它也從我們的抓取中鬆開,那時我們才有自在。」

【結語】

佛法就在眼前,要從生活的平常處下手,時時從無知出離,這就是佛陀的妙方。印順導師說:

「曾有一位計程車司機,跑來問我怎麼樣學佛法?我告訴他:『專心開車,把車子開得安全。在本分事上認真。』就這樣簡單。」
(作者:國立中央大學退休教授,目前為圓光佛研所、法光佛研所、內觀教育基金會董事,於圓光佛研所等授佛學課程,並於大溪內觀教育禪林舉辦禪修營與中文辯經研習營)

 

Index :: Print ::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