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與止觀講座--水泡 |
---|
Posted on Mon 17 Sep 2007 by RESP (2827 reads) |
阿含與止觀講座 -- 水泡 林崇安教授
每當雨季來臨時,整天滴滴答答的,我們常看到的一幅鄉景就是,小孩子們不想呆在屋內,只想在屋簷下看著水泡,玩著紙船,等著大人回來。印度的雨季,下起雨來更是驚人。有智慧的人將會看出,大自然時時都在向我們說法。 【佛陀在阿含的開示】 有一時期,佛陀住在中印度阿毘陀處的恆河邊。黃昏的時候,比丘們都聚集在佛陀的面前,聆聽開示。佛陀是最懂得因材施教的人,也是最懂得就地取材的人,這一天,佛陀就用大自然的水泡來說法,告訴比丘們說: 諸比丘!譬如大雨,水泡一起一滅。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無堅實故。 這意思是說,下大雨時,一般的人只是看到水泡的生起和滅去,也許會有一些無常的感觸,但是這是不夠的,要深入一層地觀察、思維和分解,要像明眼的士夫,看清水泡是由「雨水」撞擊「地面」而生起,這一剎那的撞擊,就是一個因緣合和的過程,在這過程中,沒有主宰者、掌控者,如果沒有雨水就沒有水泡,沒有地面也同樣沒有水泡,沒有撞擊當然也沒有水泡,這一小小的水泡所展現出來的就是緣起的法則,經由仔細地觀察和分解,明眼的士夫看清水泡是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因而對水泡不生起執著的心理。 如是比丘!諸所有受,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受無堅實故。 這意思是說,我們要像生物科學家一樣,仔細觀察和分析感受的種類。感受是經由六根分別生起,因而有眼觸所生受、耳觸所生受、鼻觸所生受、舌觸所生受、身觸所生受、意觸所生受等六種感受;每一種又細分為十二類的感受:過去受、未來受、現在受,內受、外受,麤受、細受,好受、醜受,遠受、近受。佛陀舉出這些類別是要我們重視這一現象,仔細觀察分析,才能不再被感受所迷惑。 【一些省思】 佛陀所教導的正法是適用於每一個人的。每人的貪愛和瞋恨是來自於感受,必須看清感受的流轉和還滅的緣起過程。譬如舌頭嘗到味道,第一剎那叫做舌觸。觸之後接著就立刻產生感受,這個味道你很喜歡,你馬上就產生快樂的感受,快樂的感受之後,接著就立刻產生下一步的貪愛,前後發生的時間不到0.1秒,只一下子,這個愛就發展成「取」,取是強烈的執取,接著就產生身、語、意的行為,例如趕快吃下去、多吃幾口,或者出聲讚不絕口,這些行為稱做「有」。愛、取、有之後是「生老病死苦」,這就是一個因果的流轉過程。一旦養成習慣後,這個運作過程一再地發生在你身上,讓你不能自在:你只喜歡這種口味,排斥其他的味道,你漸漸就變成習性的奴隸。喜歡的,你就一直想要擁有它,但是感受這一現象是無常、無我的,不能被掌控,一旦消失,你就大大地失望,又想拼命去得到這個,結果,你當下就陷入活生生的輪迴中。人們一生的煩惱和痛苦,就是從這兒陷下去的。一個不快樂的人,就是整天一再順著這種輪迴流轉的人,他活著的時候不快樂,死後當然也不快樂,因為他已經變成了習性的奴隸。 【結語】 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對眾生的開示,仍然生動地保留在《阿含經》中,當日眾生的煩惱還是相同於今日眾生的煩惱;當日滅除煩惱的方法還是相同於今日滅除煩惱的方法。即使生到極樂世界去修行,所修的方法還是一樣的,因為諸佛的教導都是相同的:都是觀察緣起的流轉和還滅,都是必須看清感受的無常和無我。任何人只要順著正法,走同一條道路,當然就會走到相同的目的地,這個目的地,我們稱做涅槃,也就是痛苦和煩惱的徹底滅除。佛陀善巧地用「水泡」的譬喻作說明,要我們在生活中時時往內觀察自己的感受,不要以為它是真實存在而盲目地追求,要像明眼的士夫一樣,看清楚「水泡」只是虛幻不實的現象。不但感受是虛幻不實,我們的色蘊、想蘊、行蘊和識蘊也都是如此,所以佛陀說: 觀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 (作者經歷:國立中央大學教授,圓光、法光佛研所等傳授佛學課程,大溪內觀教育禪林教導內觀禪修和中文因明辯經,餘見內觀教育基金會網站www.insights.org.tw)
|
Index :: Print :: E-m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