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層次的無我 |
---|
Posted on Thu 11 Oct 2007 by RESP (3302 reads) |
不同層次的無我 【前言】 無我是佛法的核心主題。釋迦牟尼佛在《阿含經》中到處宣說「無我」,但是無我是什麼意思呢?釋尊入滅後,經過部派佛教五百年的演變,有十八部或二十部派的形成,相互之間,對於無我的意義產生不同的見解和爭論,有的部派主張有「即蘊我」,有的部派主張有「不可言說我」等等。如果不能掌握無我的意義,如何體證無我呢?這是一個嚴肅而必須面對的大問題。一直到西元一百五十年,有關無我的這一議題還是爭論不休,此時龍樹菩薩出世,他深入佛法的義理,釐清無我的真正意義,著作出《中論》,全面駁斥印度外道和部派佛教對無我的錯誤見解。由於《中論》的義理深奧,後來分成中觀宗自續派和應成派的二種解說。到了西元六百五十年,出現了月稱菩薩的《入中論》,將《阿含經》中無我的意義,給予更細膩的分析,是印度佛教後期中觀宗應成派思想的頂峰。《中論》和《入中論》的最大貢獻,就是破除離蘊我、即蘊我、不可言說我、實質有我、真實有、自性有,揭露出無我的真正意義。《中論》和《入中論》所要破的對象,也就是人我和法我二大類,此有粗細之分,以下分成四個層次來說明。 【一、破離蘊我】 有的人認為,我們的身心五蘊背後有個「我」,這個我像是主人,色、受、想、行、識像是僕人,供主人指揮使用,這種的我,是身心之外一個自主的我,稱之為「離蘊我」,這種離蘊我,又稱做「常一自在我」。 【二、破即蘊我、實質有我】 有的人認為,身心五蘊就是我,或者把心當做我,並且認為我是實質有,有實質材料,在生死中做業,並承擔果報,這種的我,就是「即蘊我」、「實質有我」。有的人認為,我不是五蘊,也不是在五蘊之外,稱之為「非即蘊、非離蘊我」或「不可言說我」,他們又認為這個我是實質有,有實質材料,推就下來,這「不可言說我」,其實還是屬於「即蘊我」。 【三、破真實有】 有的人認為,我們所安立的「人」和「五蘊」,都是真實存在,這意思是說,都是表裡如一,不是以心增上安立,這種真實有的見解,屬於中觀宗應成派的粗品法我執。 【四、破自性有】 有的人認為,我們所安立的「人」和「五蘊」都是純客觀地從自方存在,觀察時沒有干擾到對象(人、五蘊),對象都是自性有,都是自相有,這種見解,就是細品的法我執。 【結語】 佛法的止觀法門就是要體證《阿含經》中佛陀所說的無我,如果不能體證無我,就不能滅苦。所以,對無我必須先生起正確的聞所成慧和思所成慧,而後才能生起真正體證無我的修所成慧。以上共有四個層次的分析,觀察到第三層次時,就像已經除草但未除根,必須達到第四層次,才是徹底的拔根,這個根就是我們俱生的無始無明。所以,我們要先分清不同層次的無我,而後在禪修過程中,由粗品到細品,一路觀察到最細的無我,這樣禪修才算圓滿,唯有體証到最細的無我,才能真正拔除無明煩惱,得到究竟的解脫。 (作者:國立中央大學退休教授,目前為圓光佛研所、法光佛研所、內觀教育基金會董事,於圓光佛研所等授佛學課程,並於大溪內觀教育禪林舉辦禪修營與中文辯經研習營。網站:www.insights.org.tw)
|
Index :: Print :: E-m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