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觀禪修工作坊四堂課
主題:生活禪修化,禪修生活化 (1)本課程以動態的內觀禪修為主,以靜態的內觀為輔,是一種實際的方法,藉由這種方法,一方面提升自己的覺性,一方面遇到外界的壓力時,能夠觀照並覺知自己身體內在的變化,保持平靜,不再產生既有的習性反應,進而減少焦燥與憂慮。本課程強調即學即用,並按週具體檢驗自己的效果。 (2)師資說明:國立中央大學太空所林崇安教授 (3)適合對象:一般社會大眾:A生活緊張、工作壓力大者,B想提升生活的品質並體會生命的意義者,C想提升創意的能力者。
第一堂:確立正見,鎖定目標,避免歧途
經典依據(雜阿含經,大六二○;內四二四;S7)
【緣起】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三種境界】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a大雪山中寒冰嶮處,尚無猿猴,況復有人!b或復有山,猿猴所居而無有人。c或復有山,人、獸共居。 說明: a無猿猴、無獵師:無學聖者無非理作意、無魔擾。 b有猿猴、無獵師:有學聖者有非理作意、無魔擾。 c有猿猴、有獵師:凡夫有非理作意、有魔擾。
【苦惱的來源:譬喻】 (3)於猿猴行處,獵師以黐膠塗其草上。有黠猿猴,遠避而去。愚癡猿猴,不能遠避,以手小觸即膠其手;復以二手欲解求脫,即膠二手;以足求解,復膠其足;以口齧草,輒復膠口;五處同膠,聯捲臥地。獵師既至,即以杖貫擔負而去。比丘!當知愚癡猿猴,捨自境界父母居處,遊他境界,致斯苦惱。
【苦惱的來源:法義】 (4)如是比丘!愚癡凡夫依聚落住,晨朝著衣持缽,入村乞食,不善護身,不守根門,眼見色已則生染著,耳、聲,鼻、香,舌、味,身、觸,皆生染著。愚癡比丘,內根、外境被五縛已,隨魔所欲。是故,比丘!當如是學:於自所行處、父母境界依止而住,莫隨他處、他境界行。 說明: 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嚐味,身接觸所觸時: 愚癡凡夫:流轉而受苦。 聖弟子:還滅而解脫。
【解決方案:禪修訓練】 (5)云何比丘自所行處、父母境界?謂四念處: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 說明:身身觀念住、受受觀念住、心心觀念住、法法觀念住。
【結語】 (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內觀禪修下手處】 (1)動時往內觀照身體的動作。 (2)靜時往內觀照身上的感受。
第二堂:正念正知,觀察感受,貫徹到底
經典依據(雜阿含經,大四七二;內三九二;S14)
【緣起】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譬喻】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客舍,種種人住:若剎利、婆羅門、長者、居士;野人、獵師;持戒、犯戒;在家、出家,悉於中住。
【法義】 (3)此身亦復如是種種受生: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樂身受、苦身受、不苦不樂身受;樂心受、苦心受、不苦不樂心受;樂食受、苦食受、不苦不樂食受;樂無食受、苦無食受、不苦不樂無食受;樂貪著受、苦貪著受、不苦不樂貪著受;樂出要受、苦出要受、不苦不樂出要受。」
【偈語】 (4)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譬如客舍中,種種人住止:剎利婆羅門,長者居士等, 旃陀羅野人,持戒犯戒者,在家出家人,如是等種種。 此身亦如是,種種諸受生:若樂若苦受,及不苦不樂; 有食與無食;貪著不貪著。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傾動, 於此一切受,黠慧能了知。了知諸受故,現法盡諸漏, 身死不墮數,永處般涅槃。
【結語】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內觀禪修要點】
(1)觀察諸受: 彼諸受自性(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所依(樂身受、苦身受、不苦不樂身受;樂心受、苦心受、不苦不樂心受)、染淨品別,當知名受品類差別: A有味受者(樂食受、苦食受、不苦不樂食受),諸世間受。 B無味受者(樂無食受、苦無食受、不苦不樂無食受),諸出世受。 C依耽嗜受者(樂貪受、苦貪受、不苦不樂貪受),於妙五欲諸染污受。 D依出離受者(樂出要受、苦出要受、不樂不苦出要受),即是一切出離、遠離所生,諸善定、不定地俱行諸受。 (2)了知諸受故,現法盡諸漏: 緣起的流轉過程是「觸」、「受」、「愛、取」。「受」之後的「愛、取」就是煩惱。所以禪修時,必須在其源流的「受」下手,時時覺照自身的「受」是無常和緣起無我,如此才能截斷後續的煩惱。
第三堂:正念正知,覺知呼吸,止觀雙運
經典依據(雜阿含經,大八○三;內六○三;S1)
【緣起】 (0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若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者,得身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 (03)何等為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已,身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
【遠離五蓋】 (04)是比丘,若依聚落、城邑止住,晨朝著衣持缽,入村乞食,善護其身,守諸根門,善繫心住。乞食已,還住處,舉衣缽,洗足已。或入林中、閑房、樹下,或空露地,端身正坐,繫念面前。 (05)斷世貪愛,離欲清淨,瞋恚、睡眠、掉悔、疑斷,度諸疑惑,於諸善法心得決定。遠離五蓋:煩惱於心,令慧力羸、為障礙分、不趣涅槃。念於內息,繫念善學;念於外息,繫念善學。
【十六勝行】 (6a)息長; (6b)息短; (6c)覺知一切身入息,於一切身入息善學;覺知一切身出息,於一切身出息善學; (6d)覺知一切身行息入息,於一切身行息入息善學;覺知一切身行息出息,於一切身行息出息善學。 (7a)覺知喜; (7b)覺知樂; (7c)覺知心行; (7d)覺知心行息入息,於覺知心行息入息善學,覺知心行息出息,於覺知心行息出息善學。 (8a)覺知心; (8b)覺知心悅; (8c)覺知心定; (8d)覺知心解脫入息,於覺知心解脫入息善學,覺知心解脫出息,於覺知心解脫出息善學。 (9a)觀察無常; (9b)觀察斷; (9c)觀察無欲; (9d)觀察滅入息,於觀察滅入息善學,觀察滅出息,於觀察滅出息善學。
【結語】 (10)是名修安那般那念,身止息、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 (11)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內觀禪修要點】 (1)先止後觀,而後止觀雙運。 (2)身受心法,依次深入。 (3)最後洞見無常、斷、無欲、滅。
第四堂:斷除五蓋,修七覺支,邁向滅苦
經典依據(中阿含經,九八:念處經)
【緣起】 (01)我聞如是: (02)一時,佛遊拘樓瘦,在劍磨瑟曇拘樓都邑。 (03)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一道淨眾生,度憂畏,滅苦惱,斷啼哭,得正法,謂四念處。 (4a)若有過去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悉斷五蓋、心穢、慧羸,立心正住於四念處,修七覺支,得覺無上正盡之覺。 (4b)若有未來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悉斷五蓋、心穢、慧羸,立心正住於四念處,修七覺支,得覺無上正盡之覺。 (4c)我今現在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我亦斷五蓋、心穢、慧羸,立心正住於四念處,修七覺支,得覺無上正盡之覺。
【四念處】 (05)云何為四?觀身如身念處、觀覺如覺念處、觀心如心念處、觀法如法念處。
【身念處】 (6a)云何觀身如身念處? (6b)比丘者,行則知行,住則知住,坐則知坐,臥則知臥,眠則知眠,寤則知寤,眠寤則知眠寤。 (6c)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
【受念處】 (7a)云何觀覺如覺念處?(覺指感覺、感受) (7b)比丘者,覺樂覺時,便知覺樂覺;覺苦覺時,便知覺苦覺;覺不苦不樂覺時,便知覺不苦不樂覺; 覺樂身、苦身、不苦不樂身; 樂心、苦心、不苦不樂心; 樂食、苦食、不苦不樂食; 樂無食、苦無食、不苦不樂無食; 樂欲、苦欲、不苦不樂欲; 樂無欲覺、苦無欲覺、不苦不樂無欲覺時,便知覺不苦不樂無欲覺。 (7c)如是比丘觀內覺如覺,觀外覺如覺,立念在覺,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覺如覺。 (7c)若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觀覺如覺者,是謂觀覺如覺念處。
【心念處】 (8a)云何觀心如心念處? (8b)比丘者,有欲心知有欲心如真,無欲心知無欲心如真; 有恚無恚、有癡無癡、有穢汙無穢汙; 有合有散、有下有高、有小有大、修不修、定不定; 有不解脫心知不解脫心如真,有解脫心知解脫心如真。 (8c)如是比丘觀內心如心,觀外心如心,立念在心,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心如心。 (8d)若有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觀心如心者,是謂觀心如心念處。
【法念處】 (9a)云何觀法如法念處?…… (9b)復次,比丘觀法如法,比丘者,內實有欲知有欲如真,內實無欲知無欲如真,若未生欲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欲滅不復生者知如真。如是瞋恚、睡眠、掉悔,內實有疑知有疑如真,內實無疑知無疑如真,若未生疑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疑滅不復生者知如真。 (9c)如是比丘觀內法如法,觀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法如法,謂五蓋也。 (9d)復次,比丘觀法如法,比丘者,內實有念覺支知有念覺支如真,內實無念覺支知無念覺支如真,若未生念覺支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念覺支便住不忘而不衰退,轉修增廣者知如真。 如是擇法、精進、喜、息、定,比丘者,內實有捨覺支知有捨覺支如真,內實無捨覺支知無捨覺支如真,若未生捨覺支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捨覺支便住不忘而不衰退,轉修增廣者知如真。 (9e)如是比丘觀內法如法,觀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法如法,謂七覺支。 (9f)若有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觀法如法者,是謂觀法如法念處。
【效果】 (10)若有比丘、比丘尼七年立心正住四念處者,彼必得二果:或現法得究竟智,或有餘得阿那含。……若有比丘、比丘尼少少須臾頃立心正住四念處者,彼朝行如是,暮必得昇進;暮行如是,朝必得昇進。」
【結語】 (11)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內觀禪修要點】 (1)內觀禪修,適用於每一人。 (2)禪修不離觀察身、受、心、法。 (3)朝行如是,暮必得昇進。 (4)最後皆得相同的究竟智,滅除煩惱和痛苦。
課後聯繫: 內觀教育基金會網站:http://www.insights.org.tw 覺知評量表 http://www.ss.ncu.edu.tw/~calin/other/form.zip Email:insights.tw@g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