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 now ! Login
主選單
佛教禪修的密契經驗
  Posted on Sat 10 Nov 2007 by RESP (4642 reads)


佛教禪修的密契經驗

林崇安
國立中央大學太空所教授

(發表於「密契經驗:人神的溝通」國際學術研討會,輔大,2007.11)

提要

(1)背景:無數的眾生由於「無明」而於三界內輪迴受苦。
(2)佛教禪修的目的:獲得「明」和解脫,超出三界。
(3)佛教禪修的方法:寂止(禪定)和內觀(智慧)。
(4)釋尊和佛弟子的密契經驗實例:
A.證悟和體證「四聖諦」時的密契經驗。
B.教導空居天、地居天等眾生「正法」時的密契經驗。
(5)結語

關鍵字:佛教禪修,密契經驗,釋迦牟尼佛,阿姜曼尊者

一、前言

關於佛教禪修的密契經驗,自然要以教主釋迦牟尼佛(以下簡稱釋尊)和證得聖果的阿羅漢弟子們為代表。他們的密契經驗,保留在《阿含經》和後期的論書中。在佛教的觀點下,有無數的眾生生存於三界(註一)內,由於「無明」而於三界內輪迴受苦。為了脫離三界的束縛,就要修習寂止(禪定)和內觀(智慧)的禪修方法,而在禪修的過程中就會有密契的經驗,最後生起「明」(正念和智慧)和解脫。本文以釋尊(約西元前531年)和近代證得阿羅漢聖位的阿姜曼尊者(西元1870 - 1950)為例,來說明佛教禪修的密契經驗。

二、佛教禪修的密契經驗

佛教禪修的內容,可以歸納為寂止(禪定)和內觀(智慧),在禪修的過程中有不同層次的密契經驗,總說如下。

(一)修習禪定時的密契經驗

禪修者以觀察呼吸或經行等方式的訓練,可以依次得到寂止和近分定(又稱未至定、近行定),此時一般會有初步的密契經驗,出現禪相,例如,看到佛相、天神、本尊等,或聽到天樂、聞到異香等五官的異常經驗,但是這些經驗大多是來自禪修者內心的投影,猶如作夢一般。若再深入禪修,可以進入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等根本定(安止定),依靠根本定並修習十二種想(1輕舉想;2柔軟想;3空界想;4身心符順想;5勝解想;6先所受行次第隨念想;7種種品類集會音聲想;8光明色相想;9煩惱所作色變異想;10解脫想;11勝處想;12遍處想),將有進一步的密契經驗,出現五種神通:神足通(神境智證通)、宿命通(宿住智證通)、天耳智證通、天眼通(死生智證通)、他心智證通(註二),此時,禪修者可以和相應的地居天、空居天的神溝通。地居天和空居天是居住於地和空的神,佛經上通稱為「諸天」,層次有多種。
以上都是屬於世俗的密契經驗。

(二)止觀雙運時的密契經驗

聲聞道的禪修者只要得到寂止和近分定,即可直接再修習內觀,觀察身心五蘊的無常和無我,在止觀雙運下,生起無漏根本智,直接體證真理(四聖諦或十二緣起),此時拔除內心的我執,成為初果聖者。禪修者繼續用功,再進入無漏根本智,清除其餘的煩惱種子(成為二果、三果的聖者),最後生起第六種的「漏盡通」並拔除根本無明,成為四果的聲聞阿羅漢,此時超出三界,得到完全的解脫自在。當上述的禪修者處於無漏根本智體證真理(無我)時,有「二顯消失」的經驗,這是屬於出世間的密契經驗。
至於菩薩道的修行過程以智慧配合大悲心來並進,其密契經驗類同聲聞道而更豐富。
以下分別以釋尊和阿姜曼尊者為例,來說明佛教禪修的密契經驗。為何以他們為代表?因為古代的釋尊和當時數以千計的聖弟子們,以及近代的阿姜曼尊者都滅除了心中的煩惱和無明,完全出離三界的束縛,具足無漏的智慧,他們的密契經驗有其深度和一致性,值得採信。

三、釋尊的密契經驗

(一)釋尊體證四聖諦時的密契經驗(註三)

A日落前降魔

依據南傳經典的看法,釋尊是在日落前降魔,北傳經典記載著悉達多菩薩(即釋尊)於六年苦行後,放棄苦行,改走中道,往赴菩提樹,《破僧事》說:

「即詣菩提樹下,欲敷草坐,草自右旋。菩薩見此相已,復自念云:『我於今日證覺無疑。』即昇金剛座,結跏趺坐,猶如龍王,端嚴殊勝,其心專定,口作是言:『我今於此不得盡諸漏者,不起此座。』魔王常法,有二種幢。一為喜幢,二為憂幢。其憂幢忽動。魔王便作是念:『今者憂幢忽動,決有損害之事』,便諦觀察,乃見菩薩坐金剛座上。復作是念:『此淨飯子坐金剛座,乃至未侵我境已來,我先為其作諸障礙。…』是時菩薩,有三種罪不善尋思生:一者愛欲尋,二者殺害尋,三者毀損尋。於耶輸陀羅喬比迦彌迦遮所,生愛欲尋。於提婆達多所,生殺害尋。於隨從提婆達多諸釋種等,生毀損尋。生此尋已,便覺察曰:『我今何故生此三種罪不善尋?』又便觀察,知是魔王來此惱我,令我散亂。爾時菩薩即生三種善尋:一者出離尋,二者不殺害尋,三者不毀損尋。…時彼魔王先有三女,姿容妖艷,…至菩薩前,作諸諂曲,擬生惑亂。菩薩見已,化此三女皆成老母。即便還去。…時魔兵眾,即發諸刃同擊菩薩。菩薩爾時入大慈三摩地。時魔兵刃,皆變成青黃赤白雜色蓮花,落菩薩左右前後。彼時魔王,復騰空中雨諸塵土。而此塵土,變成沈檀抹香及作諸花,墮菩薩上。…」

釋尊在日落前,發覺自己生起愛欲尋、殺害尋、毀損尋,立刻生起相反的三種善尋:出離尋、不殺害尋、不毀損尋。在《中部》的《雙想經》中,釋尊在未成正覺之前,便是以「善尋」代替「不善尋」,其後才能進入四禪。在進入初禪之前所出現的魔王和魔女,不外代表內心的貪瞋習性,在禪修的近分定階段,常會以「禪相」的形式出現。釋尊最後的降魔是以慈心化解了瞋心。

B初夜證得宿命通

依據《破僧事》的記載,釋尊於初夜(18:00-21:00)接著進入四禪,證得宿住明 (即宿命通),看清生命的延續不斷:

「菩薩爾時住優樓頻螺聚落,於尼連禪河菩提樹下坐,於妙覺分法中,常不斷絕修習加行而住。於初夜分中,神境智見證通成就:所謂一中變為無量,無量中變為一,或隱或見牆壁及山,得無罣礙如虛空中,出沒大地如遊於水,地相如故,或趺坐虛空如居大地,或遊騰虛空如鳥飛翥,日月有大威德,或復舉手而捫摩之,乃至來往梵天,身皆自在。爾時魔王復作是念:『諸禪定中唯聲能為障礙,我應作聲。』即與三萬六千拘胝魔鬼神等,遙吼大聲。菩薩為此聲故,為十二踰膳那迦覃婆樹林,由此林故,不聞彼聲。菩薩復作是念:『我應修天耳智證通心,天及人聲皆悉得聞。』菩薩超過人耳以淨天耳,人非人聲,若近若遠無不曉了。菩薩念云:『魔王三萬六千拘胝眷屬中,彼誰於我起於惡心?我何得知?』菩薩復念:『我如何證他心智?』即於夜中便得證悟。如於有情所發尋伺,心及心心所,欲不欲心,瞋不瞋心,癡不癡心,廣不廣心,息心攝心,驕慢不驕慢心,寂靜不寂靜心,定心不定心,散心不散心,如實了知。既知是已,復更念云:『此魔軍中從昔已來,誰是父親、誰是母親、誰是怨害、誰為親友,如何得知?』復更念云:『我今應修宿命智方得了悟。』於夜分中,精勤存念,修宿命智,便得曉了:從昔已來種種諸事,所謂一生二生、三四五生、十生二十生、百生千生,乃至無量百千萬生,一劫生、二劫生,成劫生、壞劫生,乃至無數劫生,應念了知彼人姓某、名某,及已所生之處族姓種類,及有食噉苦樂等事,皆悉了悟。如是長命、如是久住,壽命長短,彼滅此生,所有相貌、方處種種無量雜類,靡不盡知。」

此處釋尊的禪修過程是依次生起(a)神足通、(b)天耳通、(c)他心通、(d)宿命通(宿住明)。此中以宿命通曉了魔軍多生的生死。這是釋尊於初夜獲得的第一明(宿住明)。

C中夜證得天眼通

依據《破僧事》的記載,釋尊於中夜(21:00-0300)繼續獲得(e)天眼通,也就是死生明,以天眼通看清善惡因果的業力原理:

「菩薩作念,念此魔軍:『誰墮惡趣,誰墮善趣,如何得知?』復作是念:『應以生滅智通方知是事。』菩薩於中夜分修生滅智通,便得天眼清淨,超越人間,以此天眼見諸眾生,死者生者,端正者醜陋者,富貴者下劣者,往善道者,往惡道者,作善業者,作惡業者,決定明了。復知一一眾生身口意業作諸惡事,誹謗聖者,或深著邪見,或作耶見業,由斯業故,從此沒後墮惡趣中,或見眾生,於身口意作諸善業,恭敬賢聖行正見,由此業故,從此沒後生善趣中,皆悉明了。」

此處釋尊以天眼通曉了魔軍多生的善惡因果。這是釋尊於中夜獲得的第二明(死生明)。以上的宿命通和天眼通是屬於世俗的密契體驗。

D後夜證得漏盡通

依據《破僧事》的記載,釋尊於後夜(03:00-06:00)最後證得(f)漏盡通(又稱漏盡明),觀察十二緣起,遍知四聖諦,看清身心的實相,因而完全滅苦而成佛:

「菩薩復作是念:『一切有情,由彼欲漏、有漏、無明漏,輪轉苦海如何得免?』復更念云:『唯證無漏智通能斷此事。』菩薩爾時為是義故,菩提樹下於夜分中,常以相應修習成熟,專心於覺分法中而住,發心為證無漏智通。即於苦諦如實了知,集、滅、道諦亦復如是,證斯道已。於欲漏、有漏、無明漏,心得解脫。既得解脫,證諸漏盡智:『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作,不受後有』,即證菩提。」

此處釋尊以漏盡通遍知四聖諦(苦諦、集諦、滅諦、道諦),滅除了欲漏、有漏、無明漏而成佛,這是釋尊於後夜獲得的第三明(漏盡明),屬於出世間的密契體驗。

(二)釋尊教導空居天等正法時的密契經驗

《雜阿含經》中諸天相應有108經,此處引用其中的四個經文來說明釋尊和天神間的互動情形,這是屬於世俗的密契體驗。

經文一(雜594經):

(a)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曠野精舍。
(b)時有曠野長者疾病命終,生無熱天。生彼天已,即作是念:「我今不應久於此住,不見世尊。」作是念已,如力士屈申臂頃,從無熱天沒,現於佛前。時彼天子天身委地,不能自立,猶如酥油委地,不能自立。如是彼天子天身細軟,不自持立。
(c)爾時,世尊告彼天子:「汝當變化作此麤身而立於地。」時彼天子即自化形,作此麤身而立於地。於是天子前禮佛足,退坐一面。
(d)爾時,世尊告手天子:「汝手天子,本於此間為人身時,所受經法,今故憶念不悉忘耶?」
(e)手天子白佛言:「世尊!本所受持,今悉不忘。本人間時有所聞法,不盡得者,今亦憶念。如世尊善說,世尊說言:若人安樂處,能憶持法,非為苦處,此說真實。如世尊在閻浮提,種種雜類,四眾圍遶而為說法,彼諸四眾聞佛所說,皆悉奉行,我亦如是,於無熱天上,為諸天人大會說法,彼諸天眾悉受修學。」
(f)佛告手天子:「汝於此人間時,於幾法無厭足故,而得生彼無熱天中?」
(g)手天子白佛:「世尊!我於三法無厭足故,身壞命終,生無熱天。何等三法?我於見佛無〔厭足〕故,身壞命終,生無熱天,我於〔聞〕法無厭足故,生無熱天;供養眾僧無厭足故,身壞命終,生無熱天。」
(h)時手天子即說偈言:
見佛無厭足,聞法亦無厭,供養於眾僧,亦未曾知足。
受持賢聖法,調伏慳著垢,三法不知足,故生無熱天。
(i)時手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即沒不現。(註四)

經文二(雜995經):

(a)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b)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c)時彼天子而說偈問佛:
阿練若比丘,住於空閑處,寂靜修梵行,於一坐而食,
以何因緣故,顏色特鮮明?
(d)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於過去無憂,未來不欣樂,現在隨所得,正智繫念持,
飯食繫念故,顏色常鮮澤。未來心馳想,過去追憂悔,
愚癡火自煎,如雹斷生草。
(e)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f)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註五)

經文三(雜1006經):

(a)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b)時有天子,容色絕妙,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c)時彼天子而說偈言:
所愛無過子,財無貴於牛,光明無過日,薩羅無過海。
(d)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愛無過於己,財無過於穀,光明無過慧,薩羅無過見。
(e)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f)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註六)

經文四(雜1272經):

(a)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山谷精舍。
(b)時有拘迦那娑天女,是光明天女,起大電光熾然,歸佛、歸法、歸比丘僧,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普照山谷,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其心不為惡,及身口世間,五欲悉虛空,正智正繫念,
不習近眾苦,非義和合者。
(c)爾時,世尊告天女言:「如是,如是,天女!如汝所說:
其心不為惡,及身口世間,五欲悉虛空,正智正醮念,
不習近眾苦,非義和合者。」
(d)爾時,拘迦那娑天女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註七)

從以上四經可以看出,佛陀對天神的回答,就像老師對學生的指點和肯定一樣。有很多這類佛陀以及阿羅漢弟子們與諸天神的對答,都保留在《阿含經》中。

四、阿姜曼尊者的密契經驗

以下是近代泰國禪修大師阿姜曼尊者(1870-1949)的證悟和密契經驗。此中的密契經驗是摘錄自《尊者阿迦曼傳》(註八)。

(一)尊者體證四聖諦時的密契經驗

       (a)尊者阿姜曼在清邁的曠野住了十一年(1929-1940)。他在那裡的生活是嚴格地遵照一個固定不變的時間表,全天候地精進,日以繼夜─每一個身體的動作和每一剎那的心意,所有這段時間,正念和正智持續地運行著,查核和思惟著每一個外在的接觸和內在的波動。……尊者阿姜曼說,他的心意已經長久地、完全地實證於第三果(不還果),但是由於說法佈道和訓練弟子們的責任,沒有時間讓他繼續精進於究竟的果證。當他這次獨自遊行在清邁的曠野時,他完成了,還得到幾個額外的利益。……有一天晚上,他坐在山邊一棵孤獨而茂密的樹下,一塊平坦的大岩石上,專注於觀察思惟。這棵樹的四周是一片開闊的原野,溫和的微風給安靜的景象添加了涼爽和舒適,那是在白天他也曾偶而地去打坐的地方。從傍晚到後夜,尊者阿姜曼思惟著「緣起法」,經行禪修時和靜坐禪修時皆然,順著緣起的系列和逆著次第,向後和向前,一再又一再地穿越又穿越廣大的領域─那裡「無明」和愛欲聚集著去創造心裡頭各種的痛苦。這是介於尊者阿姜曼戰鬥之間的最臨界點,他以「大正念和大智慧」,做為致命的武器出擊,而「無明」則以熟練的戰術著名。無明是聰明的,不只在於它的防禦調遣上,它是機巧不可捉摸的,而且在侵襲的戰略上,它能夠給他的對手發動一次一敗塗地的奇襲。當然,可以想見,從無始以來,它一直統治著再生與再死的大王國,而有情眾生的心意都在它的權力掌握之中。但是在尊者阿姜曼當晚的生死奮鬥中,三界中強力而狡猾的君王,無助地被廢除了。在「大正念與大智慧」的大武器的無情攻擊之下,它(無明)瓦解與崩潰了。
(b)依照尊者阿姜曼的敘述,在那時,世間似乎因為敬畏和驚奇而顫動著。在各種天界裡,天神們大聲叫出他們全心的讚美,高喊著世間現在已經又出了一個佛陀的聖弟子,他們為這件事而歡喜欲狂。那天晚上,地居天神(如樹神)和空居天神,聯合著,全心全意地讚美著尊者阿姜曼的果證,聲音響徹諸有情界,來拜訪他並恭敬地表示他們希望聽他說法。但是因為他仍然全神貫注於無上法,並且還要一些更長的時間,他指示他們,他仍然沒空,希望他們能夠以後才來。他們瞭解他的希望並回到自己的天界。……第二天晚上,從各種天界和從所有方向來的天神們,這些虔誠地尊敬佛法的天神們,第二次來拜訪他。他們告訴他,昨天晚上他們所看到的光輝燦爛的法光,就好像所有肉眼看不見的眾生世界,上層的和下層的,三界裡,突然地被敬畏的震動所撞擊,同時驚歎於那穿透各界的眩目之光。

(二)尊著教導空居天等正法時的密契經驗

(a)當尊著阿姜曼停留在東北的某些城鎮期間,有時地居天神會聆聽他在夜晚對弟子們所作的開示,不論地居或空居的天神對他都有深切的敬意。這些空居的天神們,當他們要下來聆聽他後夜的說法時,絕不會越過比丘們的茅篷,而會從別的路徑。他們到達的時候,會右繞尊者阿姜曼三圈,然後他們會禮貌地坐下來,姿勢都一樣。他們的領導人接著會告訴他,關於他們從那裡來,他們希望聆聽那一方面的法。尊者阿姜曼會在心理上招呼他們,過了一會兒,他就進入默然,適合的主題會自動浮現,接著開始他的說法,多方面解說法義,令他們滿足。他們感謝他的說法,並由一個天人發出「沙杜」(善哉)的聲音,重覆三次,向他致謝。具有天耳者都可以聽到。具有水瓶、鍋、罐聲的凡夫耳則聽不見。最後,他們會以同樣的方式再右繞他而離去。他們告別的方式是那樣地優雅和動人,不是人類所能比得上的,也許是他們身體的性質柔軟而微妙才造成這些差異。當已經退到遠離寺院或僧舍的地方,他們就躍升天空,好像棉絮被風吹起一般。即使來聽法的時候,也是在區外落地,然後恭敬地走向尊者阿姜曼。他們走路的方式微妙而令人樂見,不像有些人群,這些空居的天神們都會保持恭敬的沉默,從未製造噪音,當接近一個人的時候,他們就表示敬意。或許這就是他們殊勝於人的地方吧!當聆聽說法的時候,他們都非常完美地自律著,從不東張西望,他們從未以自己的虛榮或驕傲來阻撓開示者的心意。
(b)尊者阿姜曼通常都會預先接到他們(諸天神)要來拜訪的意願通知,例如當他們希望中夜來時,他在當天傍晚就知道了。這種情況下,他會取消比丘們當晚的集會,離開經行禪修的小徑後,他就開始了靜坐禪修。到了接近約定的時間,他就會從安止定轉入近分定。如果他們還沒到達,他會進入安止定隱息一下而後再度轉出。有時候,他們已經等著了;另有些時候,他們來了,瞬間擠滿了那個區域。有時,當他們選擇在早上一點或二點,或甚至很少有的三點來時,他在經行和靜坐禪修後會小睡一會兒,然後在約定的時間起來接待他們。
(c)與諸天往來,尤其是對肉眼所看不見的眾生本身而言,時間的掌握很準確,因為在他們的世界裡嚴守信用,永遠準時,警誡任何不遵守約定時間者。這些看不見的眾生的另一項個性就是他們恭敬並服從他們的領導者,永遠聽從並立即遵循他的命令。通常,地居和空居的天神們都是跟他們的領導者一起來。尊者阿姜曼和這些眾生間的對話是直接透過心意進行的,沒有人類和動物社會中的語言障礙。這一種溝通的方法更為方便,不需要語言。心意相互接觸和感覺,每一件事情都了然於心,同樣地比使用字詞文句更方便,事實上,更有效率。這種心對心的溝通是直接的並產生預期的結果,而不需浪費精力和時間來選擇傳達正確意思的字詞。
(d)當住在清邁梅平區的那矛村裡作雨期安居時,帝釋天和他的隨從們經常來拜訪尊者阿姜曼。對這些天神們,尊者阿姜曼常常為他們宣說無量梵住慈心的法門,因為他們喜歡聆聽這個主題勝過其它的。
(e)尊者阿姜曼說:

「空居天,不像人類,他們的言語是誠實的。誠信是諸天的首要美德,他們從不說謊或食言。在所有我與他們長久相處的經驗中,我未曾看到他們之中有一個說謊或食言。只要他們說好什麼時候要來,他們就一定會來。他們愛惜誠信就像愛護他們的生命一樣地細心。他們強烈地批評任何背信的行為,如果沒有合理的解釋,這樣的背信是不會被寬恕的。他們甚至曾經批評我,因為進入深的禪定(安止定)而超過了約定的時間:在我轉入可以溝通的定(近行定)之前,他們已經等了一陣子。我告訴他們,由於我的身體組成,需要一段休息的時間,那是不可或缺的。這下他們才瞭解。」

(f)當尊者阿姜曼住在清邁曠野的時候(1929-1940),德國天神也來拜訪他請求說法(註:第二次世界大戰是1939-1945)。他們說他們來訪的目的,是希望聆聽一場內容有關於「勝利」的說法。尊者讓他的心意集中於適合他們的主題上,馬上就出現了一篇經文上的偈語:「瞋恨被不瞋所擊敗」。尊者向他們解釋說:

「不瞋或非暴力是一個希望成為勝利者所必須細心修習的。世界和平之所以能達到它所具有的這個程度,就是因為有這個法義在人類和天神的社會裡對抗著瞋恚和仇恨。天神們也必須發展這個美德,在他們的社會中做為凝聚力,沒有了這個法義,至少世界就不知道和平,嚴重的話,它就被毀滅了。世間絕不能藉著瞋恨的力量來勝過敵人,無論是內部的或外部的,遠的或近的,狹窄的或寬闊的圈子裡,它只會毀滅了自己和別人;愈是運用瞋恨的力量,就產生更大的燃燒,世界很快的就被瞋恨所引起的大火毀滅了。這是因為瞋恨本身就具有毀滅之火的性質。這火焰不能用以烹煮,因為它的熱度不能用予建設性的目的,一位想要使世界成為一個適宜居住的地方者,必須當心瞋恨的罪惡是最具破壞性的火焰,絕不允許它毀滅了他自己和別人。世間的生存是由慈悲所支持著,它被瞋恨和貪婪的暴力所破壞,它們是無饜足的,並產生一個無止境的惡性循環。佛陀,看到了瞋恨的罪惡和慈悲的利益,為了那些感受痛苦而心繫苦滅目標的眾生宣說教示。只要世界有慈悲支持著,世間就有和平和快樂庇護著。但是當人們的心裡沒有了慈悲,任何社會裡也就沒有安全和和平,不管有多龐大的奢侈品和不可計數的工巧來產生快樂,結果除了到處的麻煩與混亂之外就沒有什麼。一個認識法義價值和瞋火罪惡的聰明人,在還來得及時,必須設法去遏止或熄滅這種火焰,疏忽了它也就錯過了機會,使它到了一切都已太遲的地步。」

當說法結束時,在一片「沙杜」聲中響起如雷的讚嘆。
尊者問他們,既然在地理位置上,他們住得那麼遙遠,怎麼會知道他在這裡。他們告訴他,知道他在那裡,對他們來說一點也不困難,因為兩地之間的天神們有著經常性的連繫,而且,兩地之間也沒有人類意識裡所瞭解的障礙或界限,因為他們的來往都不需要交通工具。剎那間的心念,就足以帶著他們到達他們想要去的地方。在這方面,遠較人類世界中的通訊或運輸來得方便。
(g)與肉眼所看不見的眾生溝通,只有對於某些人是未知的,並不是對於所有的人都是不可知的。在佛陀的時代如此,現在仍然如此。這些事情對於那些無緣知道的人是未知的,但是對於那些自行具足方便去認知的人則是可知的,相信或反對這些事情都不會讓它們更清楚。
以上詳細引用《尊者阿迦曼傳》的記載,在於說明出世間的密契經驗和世俗的密契經驗的不同,以及尊者如何以正法來教導這些天神。

五、結語

從《阿含經》和《尊者阿迦曼傳》的詳細記載,使我們可以理解到,佛教的第一類的出世間密契經驗是經由禪修,以「明」(大正念和大智慧)去體證真理(無我),此時生起無漏根本智,所有世俗的形象都不顯現,有「二顯消失」的經驗。第二類的世俗密契經驗是禪相的出現,以及禪修者和天神之間的相互溝通。佛教所重視的是第一類的出世間密契經驗,其具體效果是滅除了我執煩惱(貪、瞋、癡)和無明。已經滅除無明者,例如釋尊或阿羅漢(如,尊者阿姜曼)與天神之間的對談,也是屬於世俗的密契經驗,這是一種老師和朋友間的關係,所談的正法的內容是一種親切而智慧的指點,就像暗室的明燈,指引著眾生走向真正的和平和究竟的解脫。
佛滅五百年後(約西元15年起),大乘佛教也在印度興起,以闡揚菩薩道為目標,此時開始重視禪修者和本尊(佛菩薩)的感應,這種形象的相應,仍是屬於世俗的密契經驗,唯有處在體證真理(無我或空性)的當下,才是出世間的密契經驗。總之,在佛經和佛教的傳記中,人神相互溝通的密契經驗,是經常出現而不神秘的。

註解

(註一)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a)欲界中,有人、非天、傍生、餓鬼、地獄,以及六欲界天:1四大王眾天,2三十三天,3時分天,4知足天,5樂化天,6他化自在天(內含摩羅天宮)。(b)色界有十八處天:初靜慮有梵眾天、梵前益天、大梵天。第二靜慮有少光天、無量光天、極淨光天。第三靜慮有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第四靜慮有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內有無想天),復有五淨居天(無煩、無熱、善現、善見及色究竟)。(c)無色界有四: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天。見《瑜伽師地論》,T30,294b。
(註二)見《瑜伽師地論》,T30,469a。
(註三)見《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T 24,122c。
(註四)見《雜阿含經》,T2,159a。
(註五)見《雜阿含經》,T2,260c。
(註六)見《雜阿含經》,T2,263b。
(註七)見《雜阿含經》,T2,348c。
(註八)《尊者阿迦曼傳》,曾銀湖中譯,原始佛教協會籌備會,1992。此處並依英譯本(The Venerable Phra Acariya Mun, compiled by Maha Bauw,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by Siri Buddhasukh, 1976)略作校正。英文本中,將這些天神翻譯作angels(天使)。阿迦=阿姜,軌範師之義。

參考書目

《雜阿含經》,T2,大正新修大藏經。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T 24,大正新修大藏經。
《瑜伽師地論》,T30,大正新修大藏經。
《尊者阿迦曼傳》,曾銀湖中譯,原始佛教協會籌備會,1992。
The Venerable Phra Acariya Mun, compiled by Maha Bauw,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by Siri Buddhasukh, 1976.

作者簡介

林崇安(Lin ,Chung-An)
美國萊斯大學理學博士(1974)
國立中央大學太空所教授
通訊處:320中壢市中央大學太空所
E-mail:lin.chungan@gmail.com
網站:www.insights.org.tw


 

Mystical Experience of Buddhism Meditation
Prof. Chung-An Lin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Taiwan

Abstract

(1)Background: countless sentient beings are suffering in the three realms due to ignorance.
(2)Objective of buddhism meditation: to gain awareness-wisdom and to liberate from the three realms.
(3)Method of buddhism meditation: calm abiding and special insights.
(4)Mystical experience of Buddha and his followers:
A. mystical experience during enlightenment and realization of four noble truths.
B. mystical experience during teaching Dharma to celestial gods, terrestrial gods and others.
(5)Conclusion

Keywords: buddhism meditation, mystical experience, Buddha, Venerable Phra Acariya Mun

Index :: Print ::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