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200經》要解 |
---|
Posted on Mon 26 Nov 2007 by RESP (3155 reads) |
《雜阿含200經》要解 林崇安,2007 ◆經號:大二○○;內一二三;印二三五;光二○二。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一、正教授;二、寂止】 (2)爾時,尊者〔羅怙羅〕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為我說法。我聞法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已,如是思惟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修持梵行,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說明:正教授來自三種正友:一者、大師;二者、軌範、尊重;三者、同梵行者,及住內法在家英叡。此處的正教授是從世尊(大師)聽聞法要。寂止(奢摩他)是來自獨一靜處,不放逸住,修習入出息念等,此中含攝戒學和定學。 【三、內觀】 (3a)爾時,世尊觀察〔羅怙羅〕心,解脫慧未熟,未堪任受增上法,問〔羅怙羅〕言:「汝以授人五受陰未?」 說明:對凡夫而言,解脫慧未熟是指沒有長期「如理聞、思的智慧」,也就是正見不足,必須修習內觀或慧學。猶如算數尚未熟,不適合就去做生意。內觀(毘缽舍那)是由觀察五蘊、六處、緣起下手。此處思維色、受、想、行、識五取蘊(五受陰),並深見五取蘊的過患,也涉及聖者的清淨五蘊:戒、定、慧、解脫、解脫智見。此稱「聖正言教」。 B〔觀六入處〕 (3b)爾時,世尊復觀察〔羅怙羅〕心,解脫智未熟,不堪任受增上法,問〔羅怙羅〕言:「汝為人說六入處未?」 說明:此處思維內外六處及所產生的感受,觀察無常、無我,深見六處的過患。此稱「厭離言教」。 C〔觀緣起法=尼陀那法〕 (3c)爾時,世尊觀察〔羅怙羅〕心,解脫智未熟,不堪任受增上法,問〔羅怙羅〕言:「汝已為人說尼陀那法未?」 說明:此處思維緣起法(尼陀那法),隨順緣性、緣起,作意思維脫離煩惱蓋、五蓋、無明蓋,此稱作「令心離蓋趣愛言教」。以上的修習屬資糧道。 【四、無間殷重加行】 (4)爾時,世尊復觀察〔羅怙羅〕心,解脫智未熟,廣說乃至告〔羅怙羅〕言:「汝當於上所說諸法,獨於一靜處,專精思惟,觀察其義。」 說明:經由無間殷重加行,精進於止觀,進入加行道。有五種精進:一、被甲精進,發起猛利樂欲;二、加行精進,發起堅固勇悍方便;三、不下精進,為證得所受諸法,不自輕蔑,亦無怯懼;四、無動精進,能堪忍寒熱等苦;五、無喜足精進,於下劣不生喜足,欣求後後轉勝轉妙諸功德住。 【五、出世間慧】 (5)爾時,世尊觀察〔羅怙羅〕心,解脫智熟,堪任受增上法,告〔羅怙羅〕言:「〔羅怙羅〕!一切無常。何等法無常?謂眼無常,若色、眼識、眼觸,如上無常廣說。」 說明:經由勤精進住,入諦現觀,此為見道,證得諸聖出世間慧。接著於修道中: (6)爾時,〔羅怙羅〕受佛教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思惟〕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純修梵行;乃至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成阿羅漢,心善解脫。 說明:此處總結道次第(道品):以善士為所依止,復得無倒教授前行,由此漸次能證有學圓滿解脫,得金剛喻三摩地故;亦證無學圓滿解脫,一切煩惱皆離繫故。成阿羅漢,心善解脫,為無學道。 (7)佛說此經已,〔羅怙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結語: 雖誦一千言,若無義理者,不如一義語,聞已得寂靜。 〔基本問答〕 ――― |
Index :: Print :: E-m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