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 now ! Login
主選單
《雜阿含294經》要解(253)
  Posted on Mon 26 Nov 2007 by RESP (3991 reads)

《雜阿含294經》要解(253)
林崇安,2007
◆經號:大二九四;內二五三;印四七五;光三三二;S19。

(0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集諦和苦諦:得此識身】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愚癡無聞凡夫,無明覆,愛緣繫,得此識身。內有此識身,外有名色,此二因緣生觸;此六觸入所觸,愚癡無聞凡夫,苦、樂受覺因起種種。云何為六?眼觸入處,耳、鼻、舌、身、意觸入處。
(2b)若黠慧者,無明覆,愛緣繫,得此識身。如是內有識身,外有名色,此二緣生六觸入處,六觸所觸故,智者生苦、樂受覺因起種種。何等為六?眼觸入處,耳、鼻、舌、身、意觸入處。

說明:愚者、智者俱從前際至於中際,並由無明和愛二種根本煩惱,集成有識之身。此身為緣,於外所有情、非情數,名色所攝、所緣境界,領納三受。

【提問】

(03)愚夫、黠慧,彼於我所修諸〔梵行〕者,有何差別?」
○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願演說,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說明:師圓滿者,謂能引發一切梵行之法,皆用世尊為根本故,皆由世尊轉法眼故,皆以世尊為所依故。
○法根(法主):由如來出世,有彼教可知,故說「世尊為彼根本」。
○法眼(為導):佛出世已,觀待彼彼所化有情,說正法眼,師及弟子展轉傳來,故說「世尊轉正法眼」(註:)。
○法依(為覆):轉法眼已,若有於中生諸疑惑,唯依世尊乃能決了,故說「世尊為所依止」。

【流轉門:集諦>苦諦】

(4a)諸比丘!彼愚癡無聞凡夫,無明所覆,愛緣所繫,得此識身。彼無明不斷,愛緣不盡,身壞命終,還復受身;還受身故,不得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所以者何?

說明:愚者中際後際差別:
○於其中際有差別者,謂由二種根本煩惱,集成如是有識之身,愚者於現法中,於斷彼二無力能故。
○未斷此二故,於當來世復有彼識所隨身,是即名為後際差別。

〔前際:本不修梵行〕

(4b)此愚癡凡夫本不修梵行,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故。

說明:愚者前際差別:
○於其聖教曾未修習,名為愚者,彼不尋求智資糧攝諸梵行故。
當知是名愚者前際差別。

〔中際後際:此世又不修梵行〕

(4c)是故,身壞命終,還復受身;還受身故,不得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還滅門:斷集諦>斷苦諦,證滅諦】

(5a)若黠慧者,無明所覆,愛緣所繫,得此識身。彼無明斷,愛緣盡,無明斷、愛緣盡故,身壞命終,更不復受;不更受故,得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所以者何?

說明:智者中際後際差別:
○智者於其中際有差別者,謂由二種根本煩惱,集成如是有識之身,於現法中此二皆斷(故現惑離繫)。
○智者斷此二故,於當來世無復有彼識所隨身(故當苦離繫),是即名為後際差別。
○問:何緣智者成智者性?答:於現法中,所有集諦,及於後際所有苦諦,皆離繫故。

【修道諦】
〔前際:前世修梵行〕

(5b)彼先修梵行,正向盡苦,究竟苦邊故。

說明:智者前際差別:
○曾習聖教,名為智者,先已尋求智資糧攝諸梵行故。

〔中際後際:此世又修梵行〕

(5c)是故,彼身壞命終,更不復受,更不受故,得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結語】

(06)是名凡夫及黠慧者,彼於我所修諸梵行,種種差別。」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說明:內觀中,要觀緣起的流轉和還滅這一單元。

〔基本問答〕
(1)略述此經的整體架構。
(註:流轉和還滅、四諦)
(2)解釋此經中重要的佛法術語的意義和分類。
(3)略述此經中所顯示的佛法的不共外道之處。
(4)略述此經中的止觀修習。
(5)略述此經的獨特之處。
(6)參考此經,如何將止觀應用於生活中?

―――

 

Index :: Print ::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