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 now ! Login
主選單
《雜阿含46經》要解(91)
  Posted on Wed 28 Nov 2007 by RESP (2593 reads)

《雜阿含46經》要解(91)

 

林崇安,2007

 

◆經號:大四;內九;印一五;光九;S79

 

(0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云何為五?〔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

 

惡說法者

 

(03)若沙門、婆羅門,以宿命智自識種種宿命,已識、當識、今識,皆於此五受陰已識、當識、今識。我過去所經如是色、如是受、如是想、如是行、如是識。

 

說明:又惡說法者,隨依何定發宿住念,不能如實了知是苦,便生愛味;由愛味故,於過去行深生顧戀,於未來行深生欣樂,於現在行不能修行厭、離欲、滅。

 

【自相、共相】

 

4a)若可閡、可分,是名色受陰。

(4b)指所礙,若手、若石、若杖、若刀、若冷、若暖、若渴、若飢、若蚊虻諸毒蟲、風雨觸,是名觸閡,是故閡是色受陰。

4c)復以此色受陰,無常、苦、變易

5a)諸覺相是受受陰,何所覺?

(5b)覺苦、覺樂、覺不苦不樂,是故名覺相是受受陰。

5c)復以此受受陰,是無常、苦、變易

6a)諸想是想受陰,何所想?

(6b)少想、多想、無量想,都無所有作無所有想,是故名想受陰。

6c)復以此想受陰,是無常、苦、變易法

7a)為作相是行受陰,何所為作?

(7b)於色為作,於受、想、行、識為作,是故為作相是行受陰。

7c)復以此行受陰,是無常、苦、變易法

8a)別知相是識受陰,何所識?

(8b)識色,識聲、香、味、觸、法,是故名識受陰。

8c)復以此識受陰,是無常、苦、變易法

 

說明:惡說法者宿住隨念,於彼諸行自相、共相不如實知。善說法者宿住隨念,如實知(諸行自相、共相)故,無邪分別。

 

善說法者

 

9a)諸比丘!彼多聞聖弟子,於此色受陰,作如是學:我今為現在色所食,過去世已曾為彼色所食,如今現在。

(9b)復作是念:我今為現在色所食,我若復樂著未來色者,當復為彼色所食,如今現在。

9c)作如是知已,不顧過去色,不樂著未來色,於現在色生厭、離欲、〔滅盡〕、向滅。

10a)多聞聖弟子,於此受、想、行、識受陰,〔作如是〕學:我今現在為現在識所食,於過去世已曾為識所食,如今現在。

(10b)我今已為現在識所食,若復樂著未來識者,亦當復為彼識所食,如今現在。

10c)如是知已,不顧過去識,不樂未來識,於現在識生厭、離欲、滅盡、向滅。

 

說明:善說法者,隨依何定發宿住念,能如實了知是苦,不生愛味,能修行厭、離欲、滅)。能如實了知是苦,不生愛味;不愛味故,於過去行不生顧戀,於未來行不生欣樂,於現在行能修行厭、離欲、滅。

 

(11)〔減〕而不增,退而不進,滅而不起,捨而不取。

12a)於何減而不增?色減而不增,受、想、行、識減而不增。

(12b)於何退而不進?色退而不進,受、想、行、識退而不進。

12c)於何滅而不起?色滅而不起,受、想、行、識滅而不起。

(12d)於何捨而不取?色捨而不取,受、想、行、識捨而不取。

(13)減而不增,寂減而住;退而不進,寂退而住;滅而不起,寂滅而住;捨而不取,不生繫著。不繫著已,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說明:何等名為四種雜染?a業雜染;b見、我慢纏雜染;c愛纏雜染;d彼隨眠雜染。若善說法毘奈耶中正修行者,能斷如是四種雜染,於現法中能般涅槃。又由此故,能住究竟圓滿涅槃。

 

(14)佛說此經時,眾多比丘不起諸漏,心得解脫。

(1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基本問答〕

1)略述此經的整體架構。

(註:流轉和還滅)

2)解釋此經中重要的佛法術語的意義和分類。

3)略述此經中所顯示的佛法的不共外道之處。

4)略述此經中的止觀修習。

5)略述此經的獨特之處。

6)參考此經,如何將止觀應用於生活中?

 

―――

 

Index :: Print ::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