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46經》要解(91) |
---|
Posted on Wed 28 Nov 2007 by RESP (2781 reads) |
《雜阿含46經》要解(91) 林崇安,2007 ◆經號:大四六;內九一;印一五八;光九二;S79。 (0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云何為五?〔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 【惡說法者】 (03)若沙門、婆羅門,以宿命智自識種種宿命,已識、當識、今識,皆於此五受陰已識、當識、今識。我過去所經如是色、如是受、如是想、如是行、如是識。 說明:又惡說法者,隨依何定發宿住念,不能如實了知是苦,便生愛味;由愛味故,於過去行深生顧戀,於未來行深生欣樂,於現在行不能修行厭、離欲、滅。 【自相、共相】 ( (4b)指所礙,若手、若石、若杖、若刀、若冷、若暖、若渴、若飢、若蚊虻諸毒蟲、風雨觸,是名觸閡,是故閡是色受陰。 ( ( (5b)覺苦、覺樂、覺不苦不樂,是故名覺相是受受陰。 ( ( (6b)少想、多想、無量想,都無所有作無所有想,是故名想受陰。 ( ( (7b)於色為作,於受、想、行、識為作,是故為作相是行受陰。 ( ( (8b)識色,識聲、香、味、觸、法,是故名識受陰。 ( 說明:惡說法者宿住隨念,於彼諸行自相、共相不如實知。善說法者宿住隨念,如實知(諸行自相、共相)故,無邪分別。 【善說法者】 ( (9b)復作是念:我今為現在色所食,我若復樂著未來色者,當復為彼色所食,如今現在。 ( ( (10b)我今已為現在識所食,若復樂著未來識者,亦當復為彼識所食,如今現在。 ( 說明:善說法者,隨依何定發宿住念,能如實了知是苦,不生愛味,能修行厭、離欲、滅)。能如實了知是苦,不生愛味;不愛味故,於過去行不生顧戀,於未來行不生欣樂,於現在行能修行厭、離欲、滅。 (11)〔減〕而不增,退而不進,滅而不起,捨而不取。 ( (12b)於何退而不進?色退而不進,受、想、行、識退而不進。 ( (12d)於何捨而不取?色捨而不取,受、想、行、識捨而不取。 (13)減而不增,寂減而住;退而不進,寂退而住;滅而不起,寂滅而住;捨而不取,不生繫著。不繫著已,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說明:何等名為四種雜染?a業雜染;b見、我慢纏雜染;c愛纏雜染;d彼隨眠雜染。若善說法毘奈耶中正修行者,能斷如是四種雜染,於現法中能般涅槃。又由此故,能住究竟圓滿涅槃。 (14)佛說此經時,眾多比丘不起諸漏,心得解脫。 (1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基本問答〕 (1)略述此經的整體架構。 (註:流轉和還滅) (2)解釋此經中重要的佛法術語的意義和分類。 (3)略述此經中所顯示的佛法的不共外道之處。 (4)略述此經中的止觀修習。 (5)略述此經的獨特之處。 (6)參考此經,如何將止觀應用於生活中? ――― |
Index :: Print :: E-m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