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 now ! Login
主選單
阿含與止觀:大海
  Posted on Thu 11 Sep 2008 by RESP (2261 reads)

阿含與止觀講座
大海

林崇安教授
(《人乘季刊》29卷,第4期,2008)

【前言】

假日許多遊客到墾丁走走,看到藍天碧海,覺得多麼令人心曠神怡,但是討海生活的人,所知道的是大海的神秘和人的渺小,因而心存敬畏;古代出海尋寶的商人,更是知道大海的威力和無情,大海中除了有巨大的波濤、強大的漩渦和暗流,還傳說有凶猛的海獸和吃人的羅剎女鬼,因而只有成群結隊才敢出海尋寶。所以,一般人認為最難越渡的,就是「汪洋大海」,但是佛陀不認為如此。

【佛陀在阿含的開示】

有一時期,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園內有上千的比丘們在這兒禪修著。每到黃昏的時候,比丘們都聚集在佛陀的面前,聆聽開示。這一天,佛陀說:

「一般人所說的大海,是愚夫所說的,不是聖者所說的,愚夫所說的大海,只不過是大小水的聚集而已。」

佛陀直接指出,外在的「汪洋大海」不過是小水池罷了,那麼,什麼是聖者所說的大海呢?佛陀接著說:

「眼是人大海,彼色為濤波,若能堪忍色濤波者,得度眼大海,竟於濤波,洄澓諸水、惡蟲、羅剎女鬼。耳、鼻、舌、身、意,是人大海,聲、香、味、觸、法為濤波,若堪忍彼法濤波,得度於意海,竟於濤波,洄澓惡蟲、羅剎女鬼。」

這意思是說,人的眼根才是真正的「大海」,眼睛所看見的色境就是海裡的波濤。為什麼呢?因為人們的眼睛一看到美麗的色境,內心就生起波濤洶湧的貪愛,此時豈非掉入了漩渦?一看到自己不喜歡的對象,內心就生起厭惡和排斥的心理,此時豈非被凶猛的海獸和羅剎女鬼吃掉了?這種根深蒂固的貪愛和嗔恨的習性,有幾個人能越渡過去?所以佛陀說,眼睛才是真正難以越渡的大海。唯有能夠禁得起色境波濤的衝擊的人,才能渡過眼睛的大海,脫離了漩渦、凶猛的海獸和吃人的羅剎女鬼等險境。所以,想要渡過眼睛的大海和色境的波濤,比一般愚夫所說的大海困難多了。
同樣地,耳、鼻、舌、身、意等五根是人的大海,人們所接觸到的聲境、香境、味境、觸境、法境等五境就是大海的波濤。誰不想耳根聽到美言,鼻根聞到幽香,舌根嚐到美味,身根觸到柔軟的東西,意根覺知可意的境界呢?唯有能夠禁得起聲境、香境、味境、觸境、法境等波濤衝擊的人,才能渡過耳、鼻、舌、身、意等五根的大海,才能脫離漩渦、凶猛的海獸和吃人的羅剎女鬼等險境。所以,想要渡過耳、鼻、舌、身、意的大海和聲、香、味、觸、法的波濤,比一般愚夫所說的大海困難多了。最後,佛陀以偈頌作結語:

大海巨濤波,惡蟲羅剎怖,難度而能度,集離永無餘。
能斷一切苦,不復受餘有,永之般涅槃,不復還放逸。

這意思是說,大海裡有巨大的波濤,其中有令人怖畏的惡蟲、羅剎;同樣的,非常難渡的生死大海若能渡過,便能出離所有一切險惡的集聚而沒有殘餘,能斷滅一切的苦厄,不再生死流轉,永遠處在涅槃的境地,不再回到懈怠放逸了。
佛陀講完經後,所有聽講的比丘們都高高興興地遵行佛陀的教導。以上所介紹的這一經是《雜阿含經》的第217經。

【一些省思】

眾生眼中的「汪洋大海」和聖者眼中的「生死大海」,有三項的不同:性質的不同、沈溺的不同、越渡的不同。

(一)性質的不同
A汪洋大海只是由色蘊所構成而已。
B生死大海則是由六根或身心五蘊(色、受、想、行、識)所構成,所以性質更為複雜,更難越渡。

(二)沈溺的不同
A1汪洋大海中只有畜生或人類在其中沈溺而已。
B1生死大海則有六道眾生在其中沈溺,此中包含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天人,所以沈溺的種類更為複雜,更難越渡。
A2於汪洋大海中,只是由於身體的行為而沈溺其中。
B2於生死大海中,除了由於身體的行為外還有由語和意的行為而沈溺其中,由貪、瞋、癡而沈溺其中,由生老病死等眾苦而沈溺其中。所以沈溺的原因更為複雜,更難越渡。
A3於汪洋大海中,被沈溺的動物只是這短暫的一時而已,魚類等生活在其中也不過是暫時的一生。
B3於生死大海中,在家的凡夫,如果沒有厭離眾苦和脫離煩惱之心,則生生世世將一直沈溺其中;諸出家眾,如果生起錯誤的尋思分別,令心擾亂,也將長時沈溺生死大海中;外道出家眾被邪見和煩惱所繫,更是長時沈溺生死大海中。所以,沈溺生死大海的時間甚為久遠,難以越渡。

(三)越渡的不同
A汪洋大海:一般尚未離欲的凡夫以及聖者,依靠輪船等外在設備都是可以越渡過去。
B生死大海,則有三種不同層次的情況:
B1尚未離欲的凡夫,由於貪著於色、聲、香、味、觸的可愛境界而不能越渡生死大海。
B2依靠修習禪定,已經達到離欲的凡夫,只壓伏欲界的貪愛,但仍黏著於意根所識的可愛法境,還沒有生起內觀的智慧,還沒有破除我執,因而不能越渡生死大海。
B3內道的有學聖者,已經生起內觀的智慧,對六根和六境遍知為苦,於六根大海中,很快就能依次越渡如同波濤漩渦的粗重煩惱,越渡如同凶猛海獸的亂心煩惱,越渡如同羅剎女鬼的世間利養恭敬的煩惱,最後將到達生死大海的彼岸,成為無學的聖者。

【結語】

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對眾生的開示,仍然生動地保留在《阿含經》中,當日眾生的煩惱還是相同於今日眾生的煩惱;當日滅除煩惱的方法還是相同於今日滅除煩惱的方法。佛陀所教導的正法是適用於每一個人的。佛陀指出,一般眾生只知道往外看,例如,只看到大海的威力和波濤的洶湧,但是從來不知道往內看,從來沒有看到時時發生在自己眼、耳、鼻、舌等六根內,所產生的威力更大更猛的愛恨波濤,因而不斷在生死大海中,嚐盡輪迴之苦。所以,唯有往內好好看清自己日常生活中所浮現出來的貪愛和瞋恨的波濤,並且以內觀的智慧將之降服,如此才有可能抵達安詳的彼岸。

(作者經歷:國立中央大學教授,圓光、法光佛研所等傳授佛學課程,大溪內觀教育禪林教導內觀禪修和中文因明辯經,餘見內觀教育基金會網站www.insights.org.tw

 

Index :: Print ::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