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與止觀:大海 |
---|
Posted on Thu 11 Sep 2008 by RESP (2353 reads) |
阿含與止觀講座 林崇安教授 【前言】 假日許多遊客到墾丁走走,看到藍天碧海,覺得多麼令人心曠神怡,但是討海生活的人,所知道的是大海的神秘和人的渺小,因而心存敬畏;古代出海尋寶的商人,更是知道大海的威力和無情,大海中除了有巨大的波濤、強大的漩渦和暗流,還傳說有凶猛的海獸和吃人的羅剎女鬼,因而只有成群結隊才敢出海尋寶。所以,一般人認為最難越渡的,就是「汪洋大海」,但是佛陀不認為如此。 【佛陀在阿含的開示】 有一時期,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園內有上千的比丘們在這兒禪修著。每到黃昏的時候,比丘們都聚集在佛陀的面前,聆聽開示。這一天,佛陀說: 「一般人所說的大海,是愚夫所說的,不是聖者所說的,愚夫所說的大海,只不過是大小水的聚集而已。」 佛陀直接指出,外在的「汪洋大海」不過是小水池罷了,那麼,什麼是聖者所說的大海呢?佛陀接著說: 「眼是人大海,彼色為濤波,若能堪忍色濤波者,得度眼大海,竟於濤波,洄澓諸水、惡蟲、羅剎女鬼。耳、鼻、舌、身、意,是人大海,聲、香、味、觸、法為濤波,若堪忍彼法濤波,得度於意海,竟於濤波,洄澓惡蟲、羅剎女鬼。」 這意思是說,人的眼根才是真正的「大海」,眼睛所看見的色境就是海裡的波濤。為什麼呢?因為人們的眼睛一看到美麗的色境,內心就生起波濤洶湧的貪愛,此時豈非掉入了漩渦?一看到自己不喜歡的對象,內心就生起厭惡和排斥的心理,此時豈非被凶猛的海獸和羅剎女鬼吃掉了?這種根深蒂固的貪愛和嗔恨的習性,有幾個人能越渡過去?所以佛陀說,眼睛才是真正難以越渡的大海。唯有能夠禁得起色境波濤的衝擊的人,才能渡過眼睛的大海,脫離了漩渦、凶猛的海獸和吃人的羅剎女鬼等險境。所以,想要渡過眼睛的大海和色境的波濤,比一般愚夫所說的大海困難多了。 大海巨濤波,惡蟲羅剎怖,難度而能度,集離永無餘。 這意思是說,大海裡有巨大的波濤,其中有令人怖畏的惡蟲、羅剎;同樣的,非常難渡的生死大海若能渡過,便能出離所有一切險惡的集聚而沒有殘餘,能斷滅一切的苦厄,不再生死流轉,永遠處在涅槃的境地,不再回到懈怠放逸了。 【一些省思】 眾生眼中的「汪洋大海」和聖者眼中的「生死大海」,有三項的不同:性質的不同、沈溺的不同、越渡的不同。 (一)性質的不同 (二)沈溺的不同 (三)越渡的不同 【結語】 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對眾生的開示,仍然生動地保留在《阿含經》中,當日眾生的煩惱還是相同於今日眾生的煩惱;當日滅除煩惱的方法還是相同於今日滅除煩惱的方法。佛陀所教導的正法是適用於每一個人的。佛陀指出,一般眾生只知道往外看,例如,只看到大海的威力和波濤的洶湧,但是從來不知道往內看,從來沒有看到時時發生在自己眼、耳、鼻、舌等六根內,所產生的威力更大更猛的愛恨波濤,因而不斷在生死大海中,嚐盡輪迴之苦。所以,唯有往內好好看清自己日常生活中所浮現出來的貪愛和瞋恨的波濤,並且以內觀的智慧將之降服,如此才有可能抵達安詳的彼岸。 (作者經歷:國立中央大學教授,圓光、法光佛研所等傳授佛學課程,大溪內觀教育禪林教導內觀禪修和中文因明辯經,餘見內觀教育基金會網站www.insights.org.tw)
|
Index :: Print :: E-m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