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與止觀:守田人和國王 |
---|
Posted on Thu 11 Sep 2008 by RESP (2918 reads) |
阿含與止觀講座 林崇安教授 【前言】 一般人都認為宗教是「勸人為善」。這只是一個粗淺的看法,因為追究起來,善本身就有不同的層次,其間的差異非常的大,就像教育一樣,小學教育和大學研究所的教育,二者的訓練方式和重點就有所不同。佛法是站在究竟滅苦的立場來看待「善」的問題。善的問題也就是道德的問題,佛法將之歸類到三學中的「戒學」,如理而合法的,稱之為「律儀」,不如理、不合法的,稱之為「非律儀」。為何眾生會做出「非律儀」的行為呢?這是由於不能守護好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這六根和外境接觸後會生起種種善惡的心理,所以這六根又稱做「六觸入處」。為了使眾生達成究竟的滅苦,佛陀引導眾生從「非律儀」走向「世間律儀」,再從「世間律儀」走向「出世間律儀」。由於佛陀能夠善巧地引導眾生一步步達成究竟的滅苦,所以被稱做「天人師」。以下舉例說明佛陀如何以譬喻講解不同層次的「律儀」。 【佛陀在阿含的教導】 有一時期,佛陀住在拘睒彌國的瞿師羅園裡。園內有比丘們在這兒修行著。每到黃昏的時候,比丘們都聚集在佛陀的面前,聆聽開示。這一天,佛陀說: 「如果有比丘或比丘尼,眼根於色境生起眼識時,種種因緣產生了欲望、貪求、親昵、愛念、或者決定附著之處,便應好好防護自己的心。為什麼呢?因為這些是令人恐怖畏懼的險道,有障礙、有艱難。這些是惡人所依靠的,不是善人所依靠的,所以自己應該加以防護。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是如此。」 這兒佛陀直接指出,當一個人的眼睛看到色境生起眼識時,如果順乎己意的就生起貪愛和執著,逆乎己意的就生起嗔心和執著,這種以習性直接反應出愛恨的心理,就是惡人所依靠的險道,這就是「非律儀」,這種心理是不對的,應該加以防護。同樣的,耳根聽到聲音、鼻根聞到香氣、舌根嚐到味道、身根碰到東西、意根想到種種的事時,如果生起貪愛和生氣,依著習性放任自己的好惡,這種行為就是「非律儀」,應該加以防護。佛陀接著用譬喻來說明: 「就好比田裡有好的禾苗,可是守田人卻懶惰放逸,讓關在欄中的牛跑出來偷吃禾苗。愚癡的凡夫也像這樣,六觸入處……乃至於懶惰放逸。如果田裡有好的禾苗,守田人應內心不懶惰放逸,不使關在欄裡的牛隻出來偷吃,假設走進田裡,就將牠驅趕出來。 這兒佛陀用譬喻來說明,守田人放任牛隻偷吃禾苗是不對的,好好守護牛隻才是正確的行為。同樣的,修行者要好好守護自己的六根(六觸入處),不可以對色、聲、香、味、觸等對象生起貪愛和執著。這種以「阻止」的方式來守護,便是「粗品的世間律儀」。佛陀認為這樣的訓練是修行的起步,還要更上一層,所以接著說: 「如果田裡有好禾苗,守田人能不懶惰放逸,看見欄中的牛跑進田裡去,就立即左手牽著牛鼻,右手拿著木杖,搥打全身,驅趕出田。比丘們!你們如何想呢?牛隻遭搥打的苦痛後,從村莊至住宅,從住宅到村莊,還會像以前那樣跑去偷吃田裡的禾苗嗎?」 這意思是說,修行者遵守戒律時,還要運用智慧觀察:「惡行之後便是苦果」,違背戒律後所得的利益甚少,所得的苦果甚多,因而不再行惡,就像牛隻知道偷吃禾苗後便會得到捶杖的痛苦,這種透過如理的思考而懂得守戒,便是「中品的世間律儀」。但是佛陀認為這樣的訓練還不夠,還要進一步觀察人間欲界的貪愛都是短暫而無常的,所以修行者對於自己的六根(六觸入處)和人間的五欲要生起厭離、畏怖,要修習禪定,制伏此心,繫念一處,得到色界或無色界的安樂和寧靜。修行者用色界或無色界的定心,制伏欲界的愛恨心理,這些心理一時不會現行了,這樣就擁有「細品的世間律儀」。一個能遵守「世間律儀」的人,就像是好的守田人,以世間的標準,算得上是善人了。但是,佛陀認為訓練到此還是不夠,所以,繼續以譬喻來說法: 「過去世時,有一位國王聽到未曾聽過的美妙琴聲,生起了非常愛樂、貪著的心理,便問大臣說:『這是什麼聲音?令人非常愛樂!』 佛陀這一譬喻是說,有的修行人不斷的禪修,已經壓伏欲界的貪愛,獲得寂止(奢摩他),生起禪定之樂,但是卻黏著在禪定的快樂之中,就像國王最初迷於琴聲的美妙之中一樣。為了破除這一迷戀之心,就要像大臣一樣,看清美妙的琴聲,是由眾多的部份組合而成的。禪修者要以內觀(毘缽舍那)的智慧,仔細觀察禪定中的快樂感受,都是緣生而無常、無我的。當禪修者以智慧如是觀察時,仍是屬於上品世間律儀,還要努力達成止觀雙運,生起平等的正智,如實通達身心的無我,所以,佛陀繼續說: 「如是比丘們!對色身、感受、想、思和欲求,要知道這些身心現象都是無常、有為、心願所造、因緣所產生的,原先說這些『是我,是我所有』,而今看清這些都不是我、我所有。比丘們!應該生起這樣的平等正智,如實觀察這些身心現象。」 此處禪修者要以智慧看清(1)從初禪到第四禪,所有的感受都是依於色身的。(2)從初禪到滅盡定之間,大多會有「想和感受」的現行。(3)將來所有感受的因,都是來自思、欲求和心願。如是觀察從初禪到非想非非想處的一切法,都是緣生而無常、無我。經由不放逸力,禪修者生起平等的正智後,如實通達聖諦,當下永斷「見道所斷的煩惱」,破除我、我所執,獲得出世間的「有學律儀」;獲得有學律儀後,禪修者繼續用功,再以平等的正智滅除一切「修道所斷的煩惱」後,便證得出世間的「無學律儀」。證得「無學律儀」後,沒有比這更高的律儀了。佛陀的指引眾生,便是要達到這一究竟的層次,到達這一層次後拔除了所有的煩惱,超越了生死,不再輪迴於苦海之中了。 【結語】 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對眾生的開示,仍然生動地保留在《阿含經》中,當日眾生的煩惱還是相同於今日眾生的煩惱;當日滅除煩惱的方法還是相同於今日滅除煩惱的方法。佛陀所教導的正法是適用於每一個人的。眾生眼中的「律儀」和佛陀眼中的「律儀」,是有深淺的不同。「粗品的世間律儀」,是來自聽聞力。「中品的世間律儀」,是來自思維力。「細品的世間律儀」,是來自世間的修習力(指止或禪定)。「有學的律儀」和「無學的律儀」,是來自出世間的修習力(指止觀雙運)。一個能遵守「粗品和中品」世間律儀的人,以世間的標準,算得上是善人了。但佛陀指出,即使能遵守「細品」的世間律儀,仍然是處在生死輪迴的苦海之中。所以,佛弟子們應往上致力於「無學的律儀」,這樣才能解決生死的問題。 (作者簡介:國立中央大學教授,於圓光、法光佛研所等傳授佛學課程,於大溪內觀教育禪林教導內觀禪修和中文因明辯經,餘見內觀教育基金會網站www.insights.org.tw)
|
Index :: Print :: E-m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