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 now ! Login
主選單
生活中的壇經(8):來去相因
  Posted on Thu 11 Sep 2008 by RESP (2631 reads)

生活中的壇經(8)
來去相因

林崇安
(靈山現代佛教雜誌,304期,2008)


【前言】

佛法以「正見」為前導。佛陀對不同根器的眾生教導深淺不同層次的佛法,因而佛法可以有不同層次的理解,雖然如此,一切見解都是導向「緣起無我」,這是最重要的正見。六祖的思想也是如此。眾生由於「我執」,碰到順境時,就產生貪愛的心理;碰到逆境時,就產生瞋恨的心理,接著做出錯誤的行為而不斷輪迴受苦。所以,想要滅除煩惱和痛苦,就要從觀念下手,看清一切現象都是緣起而有,由此漸漸破除我執。六祖在《壇經》中,就擅長以相互依存的觀念來破除邊執。

【勝義和世俗】

六祖早年聽五祖講解《金剛經》,聽到「無住生心」時,當下大徹大悟,體証真理,在這一剎那完全掌握「緣起無我」的精髓。「無住」,表示心的勝義諦是無我,不應執著為真實有;「生心」,表示經由緣起而有菩提心的生起。前一句是心的勝義無我,後一句是心的世俗緣起,這樣從勝義和世俗的相互依存,掌握心的性質。接著六祖說出五句《自性偈》:

「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這兒六祖所說的「自性」,也是掌握心的勝義和世俗雙方面的性質。首先,心的勝義性質就是「眾生自心的空性」,前四句偈是說:
(1)眾生自心的空性無始以來始終是寂靜的,所以稱做「本自清淨」。
(2)眾生自心的空性無始以來就是無為法,所以稱做「本不生滅」。
(3)眾生自心的空性無始以來始終不離開眾生的心,所以稱做「本自具足」。
(4)眾生自心的空性,法爾如是不動,所以稱做「本無動搖」。
以上這四句是描寫勝義諦,強調性空,這也相同於曹溪本《壇經》中六祖所說的:

「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捨,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

這兒六祖指出,空性是遍及一切萬法。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惡法善法,都是自性空。接著第五句「何其自性能生萬法」,是描寫心的世俗性質:
(5)眾生的心是自性空,因而眾生的心和外面互動之下,將呈現千變萬化的緣起現象,所以稱做「能生萬法」。這也相同於曹溪本《壇經》中六祖所說的:

「慈悲即是觀音,喜捨名為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人我是須彌,邪心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鱉,貪瞋是地獄,愚癡是畜生。善知識!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須彌倒。無邪心,海水竭。煩惱無,波浪滅。毒害除,魚龍絕。」
「何名千百億化身?若不思,萬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為變化:思量惡事化為地獄,思量善事化為天堂,毒害化為龍蛇,慈悲化為菩薩,智慧化為上界,愚癡化為下方。自性變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覺,念念起惡,常行惡道。」

可知「何其自性能生萬法」在於描寫眾生這一顆自性空的心,經由內外的緣起作用,將呈現千變萬化的現象,這也就是所謂的「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總之,前面四句是描寫勝義諦,強調性空;第五句是描寫世俗諦,強調緣起。這種兼顧勝義諦和世俗諦的見解也是符合中觀宗「緣起無我」的甚深思想。

【三十六對法】

六祖很擅長相互對待的說法技巧,晚年又以「三科法門、三十六對法」對身旁的弟子們開示相對的緣起法門,曹溪本《壇經》說:

「吾今教汝說法,不失本宗。先須舉三科法門,動用三十六對,出沒即離兩邊。說一切法,莫離自性。忽有人問汝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三科法門者,陰、界、入也。(中略)外境無情五對:天與地對,日與月對,明與暗對,陰與陽對,水與火對。此是五對也。法相語言十二對:語與法對,有與無對,有色與無色對,有相與無相對,有漏與無漏對,色與空對,動與靜對,清與濁對,凡與聖對,僧與俗對,老與少對,大與小對。此是十二對也。自性起用十九對:長與短對,邪與正對,癡與慧對,愚與智對,亂與定對,慈與毒對,戒與非對,直與曲對,實與虛對,險與平對,煩惱與菩提對,常與無常,悲與害對,喜與瞋對,捨與慳對,進與退對,生與滅對,法身與色身對,化身與報身對。此是十九對也。」

六祖這段重要的開示,指出外境無情五對、法相語言十二對、自性起用十九對,共成三十六對,這些現象都是相對而有,相互為緣而存在,是一種緣起的關係。由於「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因」,因而可以得到「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這便是「緣起無我」的結論。所以,這三十六對法是貫通一切經法,能夠出入脫離兩邊。眾生由於執著的習性經常抓住一邊,落入極端。有的人執著於相,不能於相離相,因而墮入「常邊」的邪見;有的人執著於於空,不能於空離空,因而增長「斷邊」的無明。六祖便以相互對待的觀點來破除常邊和斷邊的邊執。

【結語】

由於一切現象都是相對而有,都是緣起而有,沒有從自方獨立自存的性質,因而一切都是自性空,這是「緣起無我」的中觀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緣起無我」表示一切現象都不是個人所能掌控的,必須依靠眾緣事情才能成功。勝義上,任何一個事件都是無我的;而世俗上,要有眾人的分工和承擔,依據每人分擔責任大小的不同,因而獎罰的輕重也不同,一切都是處在相互依存的關係,這便是緣起無我的應用。總之,六祖用「來去相因」的三十六對法,來凸顯一切現象的相互為緣,以避免思想的落入極端,確實是一個很善巧的教導。

(作者:國立中央大學退休教授,目前為圓光佛研所、法光佛研所、內觀教育基金會董事,於圓光佛研所等授佛學課程,並於大溪內觀教育禪林教導止觀課程和因明研習)

 

Index :: Print ::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