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壇經(9):無相頌 |
---|
Posted on Thu 11 Sep 2008 by RESP (3740 reads) |
生活中的壇經(9) 林崇安 【前言】 在東方,藉由吟唱詩詞以表達感情和傳播思想,是一古遠的傳統。佛陀教法中的應頌(祇夜)、諷誦(伽他)和自說(憂陀那),便是以詩偈的形式來傳播佛法。在《壇經》中,也處處應用偈頌來表達思想。例如,依據曹溪本,神秀上座於南廊壁上所寫的《無相偈》一首是: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接著,慧能的偈是: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神秀和慧能對佛法的體悟,透過偈頌所表達出來的境界,五祖一眼就看出相對的深淺。後來五祖對慧能講解《金剛經》,慧能聽到「無住生心」時,當下大徹大悟,說出《自性偈》: 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 這種直接說出心中的體會的偈頌,歸屬於自說(憂陀那)。五祖知道慧能已經大徹大悟,便把衣缽傳給了慧能。這是禪宗有名的故事,此中穿插著偈頌,所表達的意境很受歷代文人的欣賞,也達成弘揚佛法的效果。 【無相頌】 六祖慧能大師對「無相」特別感到興趣,《壇經》一開始的三次重要開示,最後都以《無相頌》作結語,慧能要聽眾牢牢記住這些偈頌並遵照奉行。第一個是長的《無相頌》,慧能說: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記吾言,亦無有益,聽吾頌曰: 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 第二個是短的《無相頌》,慧能說: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若不依此修,剃髮出家,於道何益?頌曰: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親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以上是在大梵寺的開示,強調「菩提只向心覓」。其後慧能回歸曹溪。於曹溪傳授無相戒後,對大眾開示《無相頌》(長度為中),慧能說:若能誦持,言下令汝積劫迷罪一時消滅。頌曰: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此中仍然直指修行以心為重心:「學道常於自性觀」。 【六祖和弟子的偈頌】 《阿含經》中保留許多佛陀和弟子以及諸天的偈頌問答。這種相互應答的偈頌,歸屬於諷誦(伽他)。六祖和弟子間也常有偈頌的誦出,以下舉例說明。 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久不明,與義作讎家。 法達受到啟發,踴躍歡喜,以偈讚曰: 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寧歇累生狂, (2)六祖給智通的偈是: 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 又偈曰: 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 智通頓悟性智,遂呈偈曰: 三身元我體,四智本心明,身智融無礙,應物任隨形, (3)六祖給智常的偈是: 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面, 智常心意豁然,乃述偈曰: 無端起知見,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寧越昔時迷? (4)六祖給志誠的偈是: 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 志誠聞偈,乃呈一偈。 五蘊幻身,幻何究竟,迴趣真如,法還不淨。 從以上這些實例,可以看出六祖的教導直接掌握佛法的真髓,弟子們受到啟發因而也有智慧的自然流露。 【六祖入滅前的偈頌】 六祖慧能入滅前也以偈頌來開示,第一是《真假動靜偈》,偈曰: 一切無有真,不以見於真,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 第二是《自性真佛偈》,偈曰: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見三毒是魔王, 慧能在這偈中,明確指引後代之人要自見本心,自成佛性。 六祖慧能雖不識字,但是他經由體證,直接掌握佛法的要義,因而能善用偈頌,靈活開示,甚至到生命的最後一口氣也是如此,曹溪本《壇經》記載著,慧能說偈曰: 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 師說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謂門人曰:「吾行矣!」奄然遷化。 (作者:國立中央大學退休教授,目前為圓光佛研所、法光佛研所、內觀教育基金會董事,於圓光佛研所等授佛學課程,並於大溪內觀教育禪林教導止觀課程和因明研習)
|
Index :: Print :: E-m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