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334經》的要義 |
---|
Posted on Wed 18 Feb 2009 by RESP (3010 reads) |
《雜阿含334經》的要義 林崇安 (法光雜誌,233期,2009) 《雜阿含334經》中的「334」,是大正藏的編號,此經在佛光藏的編號是312經,在內觀教育版的編號是233經,在印順版的編號是455經;此經的經名,稱作《有因有緣有縛法經》。以下依據《瑜伽師地論‧攝事分》的論義來解說,一方面分清段落,一方面掌握經文的要義。最後,以白話解說全經。 一、經文要義 (0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 (0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當為汝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諦聽!善思!謂《有因、有緣、有縛法經》。 解說:以上是此經的緣起,釋尊接著將對弟子們直接講解《有因、有緣、有縛法經》。 ( (3b)何等為眼因、眼緣、眼縛?謂眼,業因、業緣、業縛。業有因、有緣、有縛。 ( (3d)何等為愛因、愛緣、愛縛?謂愛,無明因、無明緣、無明縛。無明有因、有緣、有縛。 (3e)何等無明因、無明緣、無明縛?謂無明,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緣、不正思惟縛。不正思惟有因、有緣、有縛。 ( 要義:以上有六句問答,釋尊以六處中的「眼」為例,來解說緣起的「逆次道理」,《攝事分》說:「逆次第者,謂彼六處以業為因,業(以)愛為因,愛復用彼無明為因,無明復用不如正理作意為因,不正作意復用無明觸為其因。」此中的「逆次道理」便是:6六處←5業←4愛←3無明←2不如正理作意←1無明觸。此中強調,「眼」等六處是以業為因,而不是以愛為因。經文中的「緣眼、色」是指眼和色接觸的瞬間,存在著「無明觸」。 (04)緣眼、色,生不正思惟,生於癡,彼癡者是無明,癡求欲名為愛,愛所作名為業。如是比丘!不正思惟因(生)無明,無明因(生)愛,愛因〔生〕業,業因〔生〕眼。 要義:以上一段,釋尊以六處中的「眼」為例,來解說緣起的「順次道理」,《攝事分》說:「復次,若於諸根無護行者,由樂聽聞不正法故,便生無明觸所生起染污作意。即此作意增上力故,於當來世諸處生起,所有過患不如實知。不如實知彼過患故,便起希求;希求彼故,造作增長彼相應業;造作增長相應業故,於當來世六處生起。如是名為順次道理。」此中的「順次道理」:於諸根無護→聽聞不正法→1無明觸→2起染污作意→3諸處過患不如實知→4便起希求→5造作相應業→6當來世六處生起。此中指出,眾生由於造作增長相應業,因而於當來世「眼」等六處生起。所以,「眼」等六處是以業為因,而不是以愛為因。 (05)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 要義:以上一句釋尊類推六處中的「耳、鼻、舌、身、意」,同樣也有緣起的逆次和順次的道理。 (06)是名《有因、有緣、有縛法經》。 解說:以上一句是釋尊的結語。 (07)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解說:以上一句是此經的結語。釋尊傳法後,弟子們依據釋尊的教導去觀察緣起的逆次和順次的道理。 以上便是《雜阿含334經》的要義。 二、一些探討 第一,針對「諸有情類,隨業而行而不是隨愛而行」的道理,《攝事分》中先把愛分成(1)欲愛和(2)色愛、無色愛,而後分別解說如下: (1)此中欲愛,是不善者,雖有異熟,然若不起惡不善業,終不能與惡趣異熟。 A若欲界愛,於無明觸所生諸受起希求時,於可愛境發生貪欲,於可憎境發生瞋恚,於可迷境發生愚癡,由此三種增上力故,行不善「業」;由此業故,生諸惡趣。 非但由彼貪、瞋、癡纏,定墮惡趣;然即此愛,於所造業異熟生時,能為助伴。 B又由希求可愛境界增上力故,修行善行──身、語、意「業」,由此為因,得生善趣。 此中,可愛諸異熟果,但應用業為引生因,非染性愛。 (2)又〔凡色、無色愛〕,雖非不善,然是染污,一切皆非有異熟果。 又即由此色、無色愛,名〔愛〕者,彼由聽聞正法因故,於其欲界觀麤鄙相,證得明觸,而生世間如理作意相應諸受,調伏欲界貪、瞋、癡等,造修所成善有漏「業」。由於此間造彼業故,當得生彼,不由於彼染污性愛;然即此愛,於所造業異熟生時,能為助伴。 是故但說「諸有情類隨業而行」,不言「隨愛」。 以上明顯指出,「業」在緣起現象中的重要地位:在欲界愛中,眾生是由行「不善業」而生諸惡趣;由奉行「善的身、語、意業」才得生善趣。在色界愛和無色界愛中,眾生是修習「粗靜行相觀」,造「修所成的善有漏業」而生到色界和無色界。投生到欲界、色界和無色界的眾生有其身心(欲界、色界有內六處或五蘊;無色界則沒有色蘊而只有心的四蘊),這些身心的「因」,便是前世的「不善業」、「善的身、語、意業」或「修所成的善有漏業」,所以說眾生是「隨業而行」而不是「隨愛而行」,這是從「因」來看待。至於欲愛、色愛和無色愛,是當所造業的異熟果報要產生時,扮演著「助伴」的角色。 第二,上列第五段經文:「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是省略之文,解說時,要詳列出來如下: (1)耳處方面: 云何《有因、有緣、有縛法經》?謂耳有因、有緣、有縛。何等為耳因、耳緣、耳縛?謂耳,業因、業緣、業縛。業有因、有緣、有縛。何等為業因、業緣、業縛?謂業,愛因、愛緣、愛縛。愛有因、有緣、有縛。何等為愛因、愛緣、愛縛?謂愛,無明因、無明緣、無明縛。無明有因、有緣、有縛。何等無明因、無明緣、無明縛?謂無明,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緣、不正思惟縛。不正思惟有因、有緣、有縛。何等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緣、不正思惟縛?謂緣耳、聲,生不正思惟,生於癡。緣耳、聲,生不正思惟,生於癡,彼癡者是無明,癡求欲名為愛,愛所作名為業。如是比丘!不正思惟因(生)無明,無明因(生)愛,愛因〔生〕業,業因〔生〕耳。 (2)鼻處方面: 云何《有因、有緣、有縛法經》?謂鼻有因、有緣、有縛。何等為鼻因、鼻緣、鼻縛?謂鼻,業因、業緣、業縛。業有因、有緣、有縛。何等為業因、業緣、業縛?謂業,愛因、愛緣、愛縛。愛有因、有緣、有縛。何等為愛因、愛緣、愛縛?謂愛,無明因、無明緣、無明縛。無明有因、有緣、有縛。何等無明因、無明緣、無明縛?謂無明,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緣、不正思惟縛。不正思惟有因、有緣、有縛。何等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緣、不正思惟縛?謂緣鼻、香,生不正思惟,生於癡。緣鼻、香,生不正思惟,生於癡,彼癡者是無明,癡求欲名為愛,愛所作名為業。如是比丘!不正思惟因(生)無明,無明因(生)愛,愛因〔生〕業,業因〔生〕鼻。 (3)舌處方面: 云何《有因、有緣、有縛法經》?謂舌有因、有緣、有縛。何等為舌因、舌緣、舌縛?謂舌,業因、業緣、業縛。業有因、有緣、有縛。何等為業因、業緣、業縛?謂業,愛因、愛緣、愛縛。愛有因、有緣、有縛。何等為愛因、愛緣、愛縛?謂愛,無明因、無明緣、無明縛。無明有因、有緣、有縛。何等無明因、無明緣、無明縛?謂無明,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緣、不正思惟縛。不正思惟有因、有緣、有縛。何等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緣、不正思惟縛?謂緣舌、味,生不正思惟,生於癡。緣舌、味,生不正思惟,生於癡,彼癡者是無明,癡求欲名為愛,愛所作名為業。如是比丘!不正思惟因(生)無明,無明因(生)愛,愛因〔生〕業,業因〔生〕舌。 (4)身處方面: 云何《有因、有緣、有縛法經》?謂身有因、有緣、有縛。何等為身因、身緣、身縛?謂身,業因、業緣、業縛。業有因、有緣、有縛。何等為業因、業緣、業縛?謂業,愛因、愛緣、愛縛。愛有因、有緣、有縛。何等為愛因、愛緣、愛縛?謂愛,無明因、無明緣、無明縛。無明有因、有緣、有縛。何等無明因、無明緣、無明縛?謂無明,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緣、不正思惟縛。不正思惟有因、有緣、有縛。何等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緣、不正思惟縛?謂緣身、觸,生不正思惟,生於癡。緣身、觸,生不正思惟,生於癡,彼癡者是無明,癡求欲名為愛,愛所作名為業。如是比丘!不正思惟因(生)無明,無明因(生)愛,愛因〔生〕業,業因〔生〕身。 (5)意處方面: 云何《有因、有緣、有縛法經》?謂意有因、有緣、有縛。何等為意因、意緣、意縛?謂意,業因、業緣、業縛。業有因、有緣、有縛。何等為業因、業緣、業縛?謂業,愛因、愛緣、愛縛。愛有因、有緣、有縛。何等為愛因、愛緣、愛縛?謂愛,無明因、無明緣、無明縛。無明有因、有緣、有縛。何等無明因、無明緣、無明縛?謂無明,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緣、不正思惟縛。不正思惟有因、有緣、有縛。何等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緣、不正思惟縛?謂緣意、法,生不正思惟,生於癡。緣意、法,生不正思惟,生於癡,彼癡者是無明,癡求欲名為愛,愛所作名為業。如是比丘!不正思惟因(生)無明,無明因(生)愛,愛因〔生〕業,業因〔生〕意。 三、白話經文 掌握《有因、有緣、有縛法經》的要義後,今將全經以白話重新敘述如下: (01)以下是我所聽到的:有一個時期,佛陀住在拘留搜國的調牛聚落。 (02)當時世尊告訴比丘們說:「我現在將為你們說法,所說的法是初善、中善、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要好好地聽聞!好好地思維!我所說的法是《有因、有緣、有縛法經》。 ( (3b)什麼是眼的因、眼的緣、眼的繫縛呢?就是眼是以業為因,以業為緣,以業所繫縛;而業也是有因、有緣、有繫縛。 ( (3d)什麼是愛的因、愛的緣、愛的繫縛呢?就是愛是以無明為因、以無明為緣、以無明所繫縛;而無明也是有因、有緣、有繫縛。 (3e)什麼是無明的因、無明的緣、無明的繫縛呢?就是無明是以不正思惟(不如正理作意)為因、以不正思惟為緣,以不正思惟所繫縛;而不正思惟也是有因、有緣、有繫縛。 ( (04)由於眼和色有無明的接觸,所以生起不正思惟(不如正理作意),生起愚癡(於諸處過患不如實知);愚癡就是無明;由癡而追求諸受,生起貪欲稱做愛,由愛所造作的行為就稱做業。如此,比丘們!不正思惟的因生起無明,無明的因生起愛,愛的因生起業,業的因生起眼。 (05)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此地說。 (06)這就稱作《有因、有緣、有縛法經》。」 (07)佛陀說完這個經後,比丘們聽聞佛陀所說的法,都歡喜奉行。 四、結語 以上透過《瑜伽師地論‧攝事分》的解說,可以看出《有因、有緣、有縛法經》的整體架構,並理解到此經依次解釋了緣起的「逆次道理」和「順次道理」(於諸根無護→聽聞不正法→1無明觸→2起染污作意→3諸處過患不如實知→4便起希求→5造作相應業→6當來世六處生起),並分別從(1)欲愛和(2)色、無色愛二方向來解說「諸有情類,隨業而行而不隨愛而行」的道理。對禪修者而言,此經值得參考。 |
Index :: Print :: E-m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