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 now ! Login
主選單
談談《增一阿含經》的譯出
  Posted on Thu 02 Sep 2010 by RESP (2092 reads)

 

談談《增一阿含經》的譯出

 

林崇安

(法光雜誌,250,2010

 

在漢譯的四阿含中,關於《增一阿含經》的譯出和譯者,學界仍有不同的看法。以下略述其中一個合理的看法。首先,根據東晉道安的〈增一阿含序〉(385年)的記述:兜佉勒國的沙門曇摩難提從小出家,熟背《增一》和《中阿含》;他於秦建元二十年來到長安,武威太守趙文業請他誦出《增一阿含經》,經由竺佛念傳譯,曇嵩筆受,到來年(385)春譯訖,為41卷,分為上下部,上部26卷,下部15卷,共四百七十二經。上部的錄偈全具,下部則缺失。《中阿含經》也同時譯出,這二阿含共一百卷。

僧祐445518)的《出三藏記集》〈新集經論錄〉和〈曇摩難提傳〉的記載,同樣指出,《增一阿含經》和《中阿含經》的初譯是由曇摩難提誦出,竺佛念譯傳。這二阿含的初譯本後代都失傳了,但部分的經文還保留在梁寶唱等人(約516年)所撰的《經律異相》中。曇摩難提誦出二阿含後,遭逢慕容之難,「在秦積載,後不知所終」(出三藏記集卷十四)。

由於初譯本的翻譯有所缺失,不久,隆安元年(397)東亭侯王珣,邀請僧伽提婆重新翻譯《中阿含經》,由罽賓沙門僧伽羅叉執胡本,僧伽提婆直接翻為晉言,隔年夏完成,共60卷。這是《出三藏記集》〈僧伽提婆傳〉的最早記載。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僧伽提婆的傳記中完全沒有提及他翻譯了《增一阿含經》,反而指出「曇摩難提出二《阿鋡》」。經由僧伽提婆重新翻譯的《中阿含經》一直流傳至今。

約於西元405年,初譯二阿含的竺佛念,一方面受到《中阿含經》重譯的刺激,一方面有更多的胡本資料做參考,並以初譯的《中阿含經》來補充,將原先初譯41卷的《增一阿含經》增補成為5051卷的《增一阿含經》。這一增補本的經文,曾被梁僧祐撰的《釋迦譜》(約500年)所引用。總之,梁代還有《增一阿含經》的初譯本和增補本二種,其後只有增補本一種下傳。現存的《增一阿含經》就是竺佛念的增補本。

現存51卷的《增一阿含經》仍然保留有原先41卷的痕跡,例如,由於經數仍維持472經,因而《經律異相》所引用的初譯卷數號碼自然會比增補本為小;錄偈的分佈上部多,下部少。許多經句也呈現出竺佛念特有的譯語。

竺佛念所譯的聲聞經還有《出曜經》30卷(399年);其後譯出《菩薩瓔珞經》14卷、《最勝問菩薩十住除垢斷結經》10卷、《菩薩從兜術天降神母胎說廣普經7卷等,表示他同時對大乘經也有濃厚的興趣。西元413年,竺佛念還和佛陀耶舍共同譯出《長阿含經》(此時竺佛念的少數譯語略有調整)。由於竺佛念同時也翻譯大乘經,因而他所增補的《增一阿含經》比其他《阿含經》有較為明顯的「菩薩」傾向,這也就不奇怪了。

為何有人誤認現存的《增一阿含經》是僧伽提婆重新翻譯的呢?追其原因,是始自《歷代三寶紀》(597年)突然提出僧伽提婆譯有50卷的《增一阿含經》所致。現存的《增一阿含經》與僧伽提婆所譯的《中阿含經》,二者的譯語其實有明顯的差異。

上述這一看法,在於指出,《增一阿含經》雖由曇摩難提誦出,但其初譯本和增補本都是由竺佛念譯為漢文的。

Index :: Print ::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