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邏輯的應用 |
---|
Posted on Sun 01 Dec 2013 by RESP (2194 reads) |
佛教邏輯的應用 如何檢驗道理? 林崇安教授 說明: 本講稿講於台中金剛乘學會,是〈因明論式的分解和檢驗〉(《法光雜誌》289期)的進一步應用,內含「《成唯識論》因明論式舉例」,以及「以因明論式檢驗生活例子」,登於《內觀雜誌》98期,並有錄影檔(佛教邏輯的應用)置於you tube供有興趣者參考。 一、前言 今日學習佛教邏輯或因明,應立刻進入因明論式的實用面,直接進行論式的分解並判別正誤,而非一直停留在因明的理論上。學習時,以測驗題來檢驗理由,這可應用到檢驗所有論典和一般文章的論述上。因明的推理,類同數學的運算,有其規則並能客觀地獲得共識。 二、定言因明論式及其分解 標準的定言因明論式的格式: A,應是C,因為是B故。 (結論) (理由) (宗) (因) 共有三詞(A,C,B),「應」字便於區隔二詞(A和C)。 因明論式的例子: 孔子,應是人,因為是亞洲人故。 上例的論式可以分解如下: 【重點1】直接看出小前提: A是B 小前提:孔子是亞洲人。 【重點2】找出隱含的大前提:凡是B都是C 大前提:凡是亞洲人都是人。 結 論: 孔子是人。 結論:A是C 上列的前提和結論,完全對應西洋三段論法: 大前提:凡是亞洲人都是人。 小前提:孔子是亞洲人。 結 論:孔子是人。 〔舉例〕 柏拉圖,會死,因為是人故。 〔測驗〕 王醫師,是有錢人,因為是醫師故。 小結:檢驗論式時,先分解出小前提而後分解出大前提。 〔核心四例〕 (1)孔子,應是人,因為是理性的動物故。(定義) 小前提:孔子是理性的動物。 大前提:凡是理性的動物都是人。 (2)孔子,應是人,因為是萬物之靈故。(同義詞) 小前提:孔子是萬物之靈。 大前提:凡是萬物之靈都是人。 (3)孔子,應是人,因為是男人故。(部分) 小前提:孔子是男人。 大前提:凡是男人都是人。 (4)孔子,應不是白種人,因為是黃種人故。(相違) 小前提:孔子是黃種人。 大前提:凡是黃種人都不是白種人。 以上四例的「因」,都是正因(正確的理由)。 三、定言因明論式的檢驗 當問方提出由「宗與因」所構成的完整「定言因明論式」時,為了檢驗這一論式是否正確,答方只允許回答下列四者之一: (a)因不成:答方認為小前提不正確,而大前提正確。 (b)不遍:答方認為小前提正確,而大前提不正確。 (c)因遍不成:答方認為小前提和大前提都不正確。 (d)同意:答方認為該論式無誤。 問方是出題者,答方是回應者。問方立出「因明論式」的測驗題後,答方要分解該論式的小前提和大前提,而後給予判定。若判定錯誤就失分了。 〔測驗題1〕 (1)孔子,應是西方人,因為是歐洲人故。(因不成) (2)孔子,應不是西方人,因為不是歐洲人故。(不遍) (3)孔子,應是東方人,因為是美國人故。(因遍不成) (4)孔子,應不是西方人,因為是東方人故。(同意) 〔測驗題2〕 (須先釐清色法、心法、心所法、心不相應行的範圍) (1)白馬,應不是馬,因為是白色故。 (2)白馬,應是白色,因為是白色的馬故。 (3)白馬,應是白色的馬,因為是馬故。 (4)白馬的顏色,應不是馬,因為是白色故。 〔關鍵題〕 (1)機器人,應不是人,因為……故。 要點:此處必有正因。正因是正確的理由。只要「宗」合乎事實,必有正因可以成立。 (2)機器人,應是人,因為……故。 要點:此處必無正因,只有似因。似因是錯誤的理由。 重要應用:日常生活中,只要「宗」不符事實,都可淡定面對,因為再多的理由必都是錯的。 【生活應用】 (此處小前提要依據生活中的事實來嚴格檢驗) (1)甲鎮的觀光事業,應不許外地參與,因為是甲鎮內部的事故。 (2)甲為何學佛? 甲學佛,因為…故。 (3)甲為何不快樂? 甲不快樂,因為…故。 (4)甲為何是無我? 甲是無我,因為…故。 【經論應用】 〔定義〕 無常的定義:剎那生滅的法。例如:瓶子。 常的定義:非剎那生滅的法。例如:虛空、涅槃。 〔測驗〕有無任何存在的都西,又是無常又是常? 當理由有多項時,也要一一檢驗: 〔舉例〕 涅槃應不是三學之一,因為a(涅槃)不是戒學、b(涅槃)不是定學、c(涅槃)不是慧學故。 (a)涅槃應不是戒學,因為是常故。 (b)涅槃應不是定學,因為是常故。 (c)涅槃應不是慧學,因為是常故。 〔測驗題〕 (1)腳踏車,應不是常,因為是無常故。 (2)腳踏車,應是無常,因為是剎那生滅的法故。 (3)機器人,應是無常,因為是人故。 (4)機器人,應不是人,因為是無常故。 (5)腳踏車,又是常又是無常,因為1(腳踏車)不動時是常,以及2(腳踏車)動時是無常故。 四、假言因明論式及其分解 上述定言因明論式可以擴大成假言因明論式,先舉例比對如下: (1)定言因明論式: 孔子應是人,因為是亞洲人故。 檢驗論式時,先分解出小前提而後分解出大前提: 小前提:孔子是亞洲人。(理由) 大前提:凡是亞洲人都是人。(關聯) 結 論:孔子是人。 (2)簡單的假言因明論式: 孔子應是人,因為孔子是亞洲人故。 檢驗論式時,先分解出小命題而後分解出大命題: 小命題:孔子是亞洲人。(理由) 大命題:若孔子是亞洲人,則孔子是人。(關聯) 結 論:孔子是人。 可以看出此處大命題意味著「凡是亞洲人都是人」。一般而言,定言因明論式可以攝入「假言因明論式」,所以「前提」可視為是「命題」的一種,因而因明的格式更行統一而簡化了。 假言因明論式的普遍格式是: Q,因為P故。 分解出小命題、大命題如下: 小命題: P 大命題:若P則Q 結 論:Q 小命題可稱「理由命題」;大命題可稱「關聯命題」,將二者互調就同於西洋的格式: 大命題:若P則Q 小命題:P 結 論:Q 假言因明論式的一種簡單例子是: A是B,因為A是D故。 〔核心四例〕分解出小命題、大命題 (1)孔子應是人,因為孔子是理性的動物故。 小命題:孔子是理性的動物。(理由) 大命題:若孔子是理性的動物,則孔子是人。(關聯) (2)孔子應是人,因為孔子是萬物之靈故。 (3)孔子應是人,因為孔子是男人故。 (4)孔子應不是白種人,因為孔子是黃種人故。 五、假言因明論式的檢驗 當問方提出由「宗與因」所構成的完整「假言因明論式」時,為了檢驗這一論式是否正確,答方只允許回答下列四者之一: (a)因不成:答方認為小命題不正確,而大命題正確。 (b)不遍:答方認為小命題正確,而大命題不正確。 (c)因遍不成:答方認為小命題和大命題都不正確。 (d)同意:答方認為該論式無誤。 〔生活測驗題〕 (1)王醫師應是有錢人,因為王醫師是醫師故。 小命題:王醫師是醫師。 大命題:若王醫師是醫師,則王醫師是有錢人。 顯然,小命題正確而大命題錯誤,所以答方要回答:不遍。 (2)孔子應是韓國人,因為韓國人崇拜孔子故。 小命題:韓國人崇拜孔子 大命題:若韓國人崇拜孔子,則孔子是韓國人。 (3)甲的父母應是高個子,因為甲是高個子故。 (4)劉邦應是龍,因為劉邦是人中之龍故。 〔測驗題〕 已知佛陀時期的瓶沙王死後,投生為夜叉神,名為「闍尼沙」(見《長部》第十八經)。 (1)瓶沙王,應不是夜叉神,因為是人故。 (2)瓶沙王,應不是人,因為是夜叉神故。 (3)瓶沙王,應是人,因為是佛陀時期的人故。 (4)瓶沙王,應是夜叉神,因為死後的瓶沙王成夜叉神故。 (5)瓶沙王,又是人又是夜叉神,因為1瓶沙王生前是人,以及2瓶沙王死後是夜叉神故。 (6)瓶沙王,應不是人也不是夜叉神,因為1瓶沙王生前不是夜叉神,以及2瓶沙王死後不是人故。 (7)死後的瓶沙王,應是夜叉神,因為是名為「闍尼沙」的夜叉神故。 六、結語 學習經論或閱讀任何文章時,可以運用因明來檢驗其中的道理是否合理,步驟如下: 步驟1:排好成標準因明論式(宗,因)。 步驟2:檢驗小前提或小命題。 步驟3:檢驗大前提或大命題。 步驟4:下判定。只能回答「因不成、不遍、因遍不成、同意」四者之一。若判定錯誤就失分了。 佛教邏輯的應用 《成唯識論》因明論式舉例 林崇安教授 一、阿賴耶識為斷為常? 〔論〕:1阿賴耶識為斷為常?非斷非常,以恆、轉故。2恆謂此識無始時來,一類相續,常無間斷,是界、趣、生施設本故,性堅持種,令不失故。3轉謂此識無始時來,念念生滅,前後變異,因滅果生,非常、一故,可為轉識熏成種故。4恆言遮斷,轉表非常。 列出因明論式: (1)阿賴耶識是非斷非常,因為是恆、轉故。 (2)阿賴耶識是恆,因為此識無始時來,一類相續,常無間斷,是三界、五趣、四生施設本故。 阿賴耶識是恆,因為此識無始時來,一類相續常無間斷,性堅持種,令不失故。 (3)阿賴耶識是轉,因為此識無始時來,念念生滅,前後變異,因滅果生,非常、一故。 阿賴耶識是轉,因為此識無始時來,念念生滅,前後變異,可為轉識熏成種故。 (4)阿賴耶識是非斷,因為是恆故。 阿賴耶識是非常,因為是轉故。 二、大乘經是否佛說? 〔論〕:諸大乘經1皆順無我,違數取趣,2棄背流轉,趣向還滅,3讚佛、法、僧,毀諸外道,4表蘊等法,遮勝性等。5樂大乘者許能顯示無顛倒理,契經攝故,如《增一》等,至教量攝。 列出因明論式: (1)諸大乘經,是至教量攝,因為皆順無我,違數取趣故。如《增一》等。 (2)諸大乘經,是至教量攝,因為棄背流轉,趣向還滅故。如《增一》等。 (3)諸大乘經,是至教量攝,因為讚佛、法、僧,毀諸外道故。如《增一》等。 (4)諸大乘經,是至教量攝,因為表蘊等法,遮勝性等故。如《增一》等。 (5)諸大乘經,是至教量攝,因為樂大乘者許能顯示無顛倒理,契經攝故。如《增一》等。 〔論〕:又聖慈氏,以七種因,證大乘經真是佛說:一先不記故:若大乘經佛滅度後有餘為壞正法故說,何故世尊非如當起諸可怖事先預記別?二本俱行故:大、小乘教,本來俱行,寧知大乘獨非佛說?三非餘境故:大乘所說廣大甚深,非外道等思量境界。彼經論中曾所未說,設為彼說亦不信受,故大乘經非非佛說。四應極成故:若謂大乘是餘佛說,非今佛語,則大乘教是佛所說,其理極成。五有無有故:若有大乘,即應信此諸大乘教是佛所說,離此大乘不可得故。若無大乘,聲聞乘教亦應非有,以離大乘決定無有得成佛義,誰出於世說聲聞乘?故聲聞乘是佛所說非大乘教,不應正理。六能對治故:依大乘經勤修行者,皆能引得無分別智,能正對治一切煩惱,故應信此是佛所說。七義異文故:大乘所說義趣甚深,不可隨文而取其義,便生誹謗謂非佛說。是故大乘真是佛說。如《莊嚴論》頌此義言:「先不記俱行,非餘所行境,極成有無有,對治異文故。」 列出因明論式: (1)大乘經,真是佛說,因為先不記故。 若大乘經佛滅度後,有餘為壞正法故說,何故世尊非如當起諸可怖事,先預記別? (2)大乘經,真是佛說,因為本俱行故。 大、小乘教,本來俱行,寧知大乘獨非佛說? (3)大乘經,真是佛說,因為非餘境故。 大乘所說廣大甚深,非外道等思量境界,彼經論中曾所未說。 (4)大乘經,真是佛說,因為應極成故。 若謂大乘是餘佛說,非今佛語,則大乘教是佛所說,其理極成。 (5)大乘經,真是佛說,因為有無有故。 a若有大乘,即應信此諸大乘教是佛所說,離此大乘不可得故。 b若無大乘,聲聞乘教亦應非有,以離大乘決定無有得成佛義,誰出於世說聲聞乘? (6)大乘經,真是佛說,因為能對治故。 依大乘經勤修行者,皆能引得無分別智,能正對治一切煩惱。 (7)大乘經,真是佛說,因為義異文故。 大乘所說義趣甚深,不可隨文而取其義,便生誹謗謂非佛說。 佛教邏輯的應用 以因明論式檢驗生活例子 林崇安教授 【例一】化妝品 (1)李家化妝品公司推銷多種化妝品。一群外人到李家抗議。這群外人說:(以因明論式列出) 李家公司應關門,因為李家化妝品中的產品Y有害健康故。 分解論式來檢驗: 小命題:李家化妝品中的產品Y有害健康。 大命題:若李家化妝品中的產品Y有害健康,則李家公司應關門。 (2)王家化妝品公司也推銷幾種著名化妝品,這一群外人也到王家抗議。 這群人說:「王家化妝品公司應關門,因為化妝品Y有害健康故。」 王家公司說:「我又沒有推銷產品Y。」 這群外人說:「但是你們同樣是化妝品公司啊。」 列出論式: 王家化妝品公司也應關門,因為李家化妝品公司應該關門故。 分解論式來檢驗: 小命題:李家化妝品公司應該關門。 大命題:若李家化妝品公司應該關門,則王家化妝品公司也應關門。 【例二】獒犬 社區第一家的凶猛獒犬會咬人。 社區住戶到第一家抗議,要第一家搬離社區。 社區住戶又到第三家抗議,要第三家搬離社區。 第三家說:我家又沒有養獒犬。 社區住戶說:但是你家有養獒犬的書啊。 列出論式來檢驗: 第一家應搬離社區,因為有凶猛獒犬會咬人故。 第三家應搬離社區,因為有養獒犬的書故。 【例三】看電影 甲和乙常常一起看電影。今年5月5日甲一人去看電影Y。 列出論式來檢驗: (1)甲有看電影Y,因為……故。 要點:此處必有正因。正因是正確的理由。 (2)甲沒有看電影Y,因為……故。 要點:此處必無正因,只有似因。似因是錯誤的理由。 (3)乙沒有看電影Y,因為乙沒有和甲一起去看故。 不遍。(乙可能其他天去看) (4)乙今年5月5日沒有看電影Y,因為乙當天住院故。 此處必有正因。小前提或小命題要依據生活中的事實來檢驗。 【例四】數學應用(檢驗) 數學題目也可以改成因明論式來檢驗,檢驗時同樣採用四種回答: 2(1+3)應是8,因為是2+6故。(同意) 2(1+3)應是8,因為是2 × 4故。(同意) 2(1+3)應是9,因為是2+7故。(因不成) 2(1+3)應是6,因為是2 × 3故。(因不成) 2(1+3)應是10,因為是2+6故。(不遍) 2(1+3)應是8,因為是2+7故。(因遍不成) 【例五】生活運用(檢驗) (1)我跟妳說再多也沒有用,因為妳已經有預設立場故。 (2)甲是大善人,因為捐款蓋廟、助學故。 甲是大惡人,因為大賣假油,毒害全民故。 【例六】哲學思維 (1)今日之我,應不是昨日之我,因為今日之我與今日之我為一故。 (2)昨日之我,應不是今日之我,因為昨日之我與昨日之我為一故。 (3)昨日之我與今日之我,應不是一,因為是異故。 ──── |
Index :: Print :: E-m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