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觀雜誌第1至11期(摘要) |
---|
Posted on Sun 13 Mar 2005 by 訪客 (7145 reads) |
內觀雜誌第1期【1995年10月】〜第11期【1998年7月】 內觀雜誌第1〜11期(摘要) 【重點】介紹推展十日內觀課程的 (1) (2) (3)訪問葛印卡導師 ――談內觀禪修。 (4)雜阿含經的「受相應」及攝事分的提要。 (5) (6)內觀──組織管理的藝術。 1924年,出生於緬甸瓦城一個傳統的印度家庭。 1955年,向烏巴慶老師學習內觀的方法,此後的十四年歲月,繼續依法修行。 1969年,烏巴慶老師指派他前往印度,開始教導十日內觀課程,成為「法的使者」。 1976年,在印度孟買附近的伊迦埔里,成立了國際內觀中心。 1982年,於世界各地,開始由助理老師,開始舉辦內觀課程。從此,在美、日、緬、英、法澳、泰等國相繼成立內觀中心。 1995年,由林崇安教授等人邀請首次訪台,並於八月開始舉辦內觀課程,籌設台灣內觀中心。 1997年,於印度孟買附近籌建大佛塔,為推動佛法在印度的復興,往前跨了一步。 ―――――
葛印卡老師於中壢圓光寺的開示 (講於 林崇安譯 敬禮世尊、應供、無上正等正覺! 訪問葛印卡導師 ――談內觀禪修 下文的訪問,是1996年由臺灣內觀中心的 依據《緣起經》,六根與各物件間所被忽略的關鍵“感受”,以及“貪愛”的習性反應,是佛陀獨特的發現。在他之前,沒有人想到“感受”是“貪愛”的最接近的原因。這是佛陀的體驗。這也是為什麼當他體驗到與“感受”相關的真理時,他宣稱他的慧眼打開了(見Naja Sutta)。 佛陀的主要教導在於八聖道,關於這點,他對我們清楚地解釋說:八聖道是體驗聯繫整個感受的真理(見Vedana Panha Sutta )。 同樣,四念住是佛陀對禪修的主要教導,在此他要我們修練四念住去體驗聯繫整個感受的真理( 見Vedana Sutta )。在修練四念住時,他要我們維持“勤奮努力、徹知無常、念念覺知”,對“徹知無常”的解釋,他明白指出禪修者在體驗其他實相時,必須不斷覺知到“感受”的生起與消滅。 以上這些引據足以證明覺察“感受”對禪修者佔有非常重要的份量,並符合佛陀的教導。 歷史的證據開示,大約佛滅二百三十年,在阿育王時期佛法傳到了緬甸。佛滅五百年後,印度本土已無純粹的內觀法門。大約佛滅一千二百年後,緬甸北部已沒有原先的佛法;而後有一名為阿新阿羅漢的比丘來到北緬甸的巴罔(阿裏瑪達拿布羅),使當地的阿瑙羅塔國王相信純粹的佛法存在在南緬甸,史上記載著,阿瑙羅塔國王將經典與比丘們從南緬甸迎來並在國內建立佛法後,這位偉大的內觀禪修比丘阿新阿羅漢便去緬甸中部,定居在薩蓋陵,即今日的曼達壘(瓦城)附近,在他的餘生,他不斷禪修並教導幾位比丘內觀法門。一般人相信,當地的師生間將純粹的內觀傳了下來,雖然修練的人不多。在一百年前,此地偉大的論師雷狄· 薩亞道比丘從傳統師父學到此法門,並傳給他人。早先此法門只傳比丘們,但雷狄· 薩亞道首先將此傳給在家居士,其主要弟子之一就是來自南緬甸的在家居士薩亞· 烏鐵。薩亞· 烏鐵接著傳此法門給很多的比丘及居士,薩亞基· 烏巴慶是他的主要弟子之一,隨後開始傳授內觀,此法門從他傳給我及其它的人。佛陀至薩亞基· 烏巴慶之間,雖然沒有歷代祖師的詳細傳記,但是由此法門所獲得的效果,可以證明它是純淨的法門,目前,科學研究對本法門的成效評價,更加強這個信念。 再者,內觀的訓練非常符合四念住及其它的經典,這點也使人相信這法門就是佛陀所教導的純淨法門。 因此,內觀有助於那些想早日解脫成阿羅漢的人,以及那些想以慈悲心服務大眾,走在菩薩路上想究竟成佛的人。 將惡念改變成善念的練習,只能淨化意識層面,而隨眠(心的深層的不淨思想)以及心的習性仍未觸及。因此,佛陀對身上的感受給予如此的重視(因為它與潛意識中的隨眠相關連)。 悉達多菩薩經由發現內觀法門後成佛,他將“徹知無常”的智慧加到靜慮禪修之內。這是佛陀對當日禪定的貢獻,依此才可去隨眠(深處在心中的不淨)使心清淨。 有的人雖未修內觀,經由靜慮禪修有時也會生起身上的震動(感受),但大多是由於持誦一個特別的咒。由於這是一種人為的震動而不是自然的震動,因而不合於內觀法門,因為內觀是直接觀察自然的震動以符合佛陀所說的yathabhuta(如其自然地發生)。 再者,內觀禪修者要不斷體悟這些經驗都是無常、苦、無我,這有助於淨化深藏在心靈深處的隨眠,以上這些是一般靜慮修法所缺的。 在日常生活中,激動產生時,初學者為了使自己的心靜下來,念誦佛號是很有用的,但是內觀禪修者則更進一層來修練佛法:觀察此時自身的感受,體會無常、苦及無我,同時達成使心平靜及使心淨化。 總而言之,菩薩要過著清靜的生活,以慈悲心來幫助別人。內觀法門幫助他如此過活。佛陀在《四念住經》中明確地說是修練四念住,也就是修練內觀。因此,菩薩絕對需要修練內觀。 ───────── 雜阿含經的「受相應」及攝事分的提要 提要:自性與因緣,見染數取趣,轉差別道理,寂靜後觀察。 1.諸受自性,應當了知; 2.諸受因緣,應當了知; 3.於受正見,應當了知; 4.於受雜染,應當了知; 5.於能受受補特伽羅,思擇、不思擇二力差別,應當了知; 6.如是於受解脫、不解脫[應當了知]; 7.[諸受]流轉品別,應當了知; 8.諸有所受皆苦道理,應當了知; 9.諸受寂靜止息差別,應當了知; 10.於受觀察一切受相,應當了知。 【第一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羅怙羅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 佛告羅怙羅:「有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此三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轉?謂此三受,觸因,觸集,觸生,觸轉。彼彼觸因,彼彼受生,若彼彼觸滅,彼彼受亦滅、止、清涼、沒。如是知、如是見,我此識及外境界一切相,得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 佛說此經已,尊者羅怙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提要: 1.「自性」:略說三受,是受自性。 2.「因緣」:三品類觸,是受因緣。 【第二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羅怙羅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世尊!云何知、云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 佛告羅怙羅:「有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觀於樂受而作苦想,觀於苦受作劍刺想,觀不苦不樂受作無常[滅]想。若彼比丘觀於樂受而作苦想,觀於苦受作劍刺想,觀不苦不樂受作無常滅想者,是名正見。」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觀樂作苦想,苦受同劍刺,於不苦不樂,修無常滅想。 是則為比丘,正見成就者,寂滅安樂道,住於最後邊, 永離諸煩惱,摧伏眾魔軍。」 佛說此經已,尊者羅怙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提要: 3.「見」:又諸樂受,變壞法故,貪依處故,貪是當來眾苦因故,由此應觀樂受為苦。若諸苦受,現在前時惱害性故,如中毒箭而未得拔,由此應觀苦受如箭。非苦樂受,已滅壞者是無常故,正現前者是滅法故,於二更續能隨順故,由此應觀非苦樂受,性是無常,性是滅法。如是於受所生正見,能隨悟入諸有所受皆悉是苦。 【第三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羅怙羅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 佛告羅怙羅:「有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觀於樂受,為斷樂受貪使故,於我所修梵行;斷苦受瞋恚使故,於我所修梵行;斷不苦不樂受癡使故,於我所修梵行。羅怙羅!若比丘樂受貪使,已斷、已知;苦受恚使,已斷、已知;不苦不樂受癡使,已斷、已知者,是名比丘斷除愛欲,轉去諸結,慢無間等,究竟苦邊。」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樂受所受時,則不知樂受,貪使之所使,不見出要道。 苦受所受時,則不知苦受,瞋恚使所使,不見出要道。 不苦不樂受,正覺之所說,不善觀察者,終不度彼岸。 比丘勤精進,正知不動轉,如此一切受,慧者能覺知。 覺知諸受者,現法盡諸漏,明智者命終,不墮於眾數, 眾數既已斷,永處般涅槃。」 佛說此經已,羅怙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提要: 4.「染」:於樂受中有貪隨眠,於苦受中有瞋隨眠,於非苦樂無明隨眠,是名於受所起雜染。雖於樂等所有諸受現前分位,一切未斷煩惱隨眠之所隨眠,然由緣彼各別所行諸纏,生起此後隨眠煩惱隨縛,即名於彼相續隨眠。為欲永害諸隨眠故,熟修梵行,非唯為遣諸纏因緣。 【第四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大海深嶮者,此世間愚夫所說深嶮,非賢聖法律所說深嶮。世間所說者,是大水積聚數耳。若從身生諸受,眾苦逼迫,或惱、或死,是名大海極深嶮處。愚癡無聞凡夫,於此身生諸受,苦痛逼迫,或惱、或死,憂悲稱怨,啼哭號呼,心亂發狂,長淪沒溺,無止息處。多聞聖弟子,於身生諸受,苦痛逼迫,或惱、或死,不生憂悲、啼哭號呼、心生狂亂,不淪生死,得止息處。」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身生諸苦受,逼迫乃至死,憂悲不息忍,號呼發狂亂, 心自生障礙,招集眾苦增,永淪生死海,莫知休息處。 能捨身諸受,身所生苦惱,切迫乃至死,不起憂悲想, 不啼哭號呼,能自忍眾苦,心不生障礙,招集眾苦增, 不淪沒生死,永得安隱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提要: 5.「數取趣」:無思擇力補特伽羅,受苦受時,心極憂悴。即此苦受,若身、若心,現前領納。所餘樂受、非苦樂受,由未斷故而說相應,是故名為現見圓滿冥闇受坑,難得其底。有思擇力補特伽羅,應知一切與上相違。 【第五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愚癡無聞凡夫,生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多聞聖弟子,亦生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諸比丘!凡夫、聖人,有何差別?」 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願廣說,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佛告諸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諸比丘!愚癡無聞凡夫,身觸生諸受,增諸苦痛,乃至奪命,愁憂稱怨,啼哭號呼,心生狂亂。當於爾時,增長二受:若身受,若心受。譬如士夫身被雙毒箭,極生苦痛,愚癡無聞凡夫,亦復如是,增長二受——身受、心受,極生苦痛。所以者何?以彼愚癡無聞凡夫不了知故,於諸五欲生樂受觸,受五欲樂,受五欲樂故,為貪使所使。苦受觸故,則生瞋恚,生瞋恚故,為恚使所使,於此二受,若集、若滅、若味、若患、若離不如實知,不如實知故,生不苦不樂受,為癡使所使。為樂受所繫終不離,苦受所繫終不離,不苦不樂受所繫終不離。云何繫?謂為貪、恚、癡所繫,為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所繫。多聞聖弟子,身觸生苦受,大苦逼迫,乃至奪命,不起憂悲稱怨,啼哭號呼,心亂發狂。當於爾時,唯生一受,不生心受。譬如士夫被一毐箭,不被第二毐箭。當於爾時,為生一受,所謂身受,不生心受。為樂受觸,不染欲樂,不染欲樂故,於彼樂受貪使不使;於苦觸受,不生瞋恚,不生瞋恚故,恚使不使。於彼二使,集、滅、味、患、離如實知,如實知故,不苦不樂受癡使不使。於彼樂受解脫不繫,苦受,不苦不樂受解脫不繫。於何不繫?謂貪、恚、癡不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不繫。」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多聞於苦樂,非不受覺知,彼於凡夫人,其實大有間。 樂受不放逸,苦觸不增憂,苦樂二俱捨,不順亦不違。 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傾動,於此一切受,黠慧能了知。 了知諸受故,現法盡諸漏,身死不墮數,永處般涅槃。」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六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空中狂風卒起,從四方來:有塵土風、無塵土風,毗濕波風、鞞嵐婆風,薄風、厚風,乃至風輪起風。身中受風,亦復如是種種受起: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樂身受,苦身受,不苦不樂身受;樂心受,苦心受,不苦不樂心受;樂食受,苦食受,不苦不樂食(受);樂無食(受),苦無食受,不苦不樂無食受;樂貪受,苦貪受,不苦不樂貪受;樂出要受,苦出要受,不苦不樂出要受。」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譬如虛空中,種種狂風起,東西南北風,四維亦如是。 有塵及無塵,乃至風輪起。如是此身中,諸受起亦然。 若樂若苦受,及不苦不樂;有食與無食;貪著不貪著。 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傾動,於此一切受,黠慧能了知。 了知諸受故,現法盡諸漏,身死不墮數,永處般涅槃。」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七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客舍,種種人住:若剎利,婆羅門,長者,居士;野人,獵師;持戒,犯戒;在家,出家,悉於中住。此身亦復如是種種受生: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樂身受,苦身受,不苦不樂身受;樂心受,苦心受,不苦不樂心受;樂食受,苦食受,不苦不樂食受;樂無食受,苦無食受,不苦不樂無食受;樂貪著受,苦貪著受,不苦不樂貪著受;樂出要受,苦出要受,不苦不樂出要受。」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譬如客舍中,種種人住止;剎利婆羅門,長者居士等, 旃陀羅野人,持戒犯戒者,在家出家人,如是等種種。 此身亦如是,種種諸受生:若樂若苦受,及不苦不樂; 有食與無食;貪著不貪著。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傾動, 於此一切受,黠慧能了知。了知諸受故,現法盡諸漏, 身死不墮數,永處般涅槃。」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提要: 6.「解脫」:又於諸受,心未解脫補特伽羅,但於苦受圓滿領納,猶如一人中二毒箭。二毒箭者,即喻三受,或染心領納,謂由貪、瞋、癡;或相應領納,謂由生等苦。如是彼由現法所有上品苦故,及由現法諸雜染故,亦由後法所有苦故,由是諸處受其染惱。心解脫者,應知一切與上相違。此差別者,非領三受。 7.「轉差別」:又若有受,於依止中,生已破壞,消散不住,速歸遷謝,不經多時,相似相續而流轉者,應觀此受猶若旋風。若有諸受少時經停,相似相續,不速變壞流轉者,應觀此受如客舍中羇旅色類。又彼諸受自性、所依、染淨品別,當知名受品類差別。有味受者,諸世間受;無味受者,諸出世受。依耽嗜受者,於妙五欲諸染污受;依出離受者,即是一切出離遠離所生,諸善定不定地俱行諸受。 【第八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異比丘,獨一靜處禪思,念言:世尊說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又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此有何義?是比丘作是念已,從禪起,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於靜處禪思念言:世尊說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又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此有何義?」 佛告比丘:「我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諸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知諸行無常,皆是變易法,故說受悉苦,正覺之所知。 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傾動,於諸一切受,黠慧能了知。 悉知諸受已,現法盡諸漏,身死不墮數,永處般涅槃。」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提要: 8.「道理」:又諸苦受,一切眾生現知是苦,不假成立。所餘二受,由二因緣,應知是苦。非苦樂受,及能隨順此受諸行,由無常故,應知是苦。所有樂受,及能隨順此受諸行,變壞法故,應知是苦。由此道理,當知諸受皆悉是苦。 【第九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阿難獨一靜處禪思,念言:世尊說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又復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此有何義?作是念已,從禪起,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獨一靜處禪思,念言:如世尊說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又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此有何義?」 佛告阿難:「我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又復阿難!我以諸行漸次寂滅故說;以諸行漸次止息故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 阿難白佛言:「云何世尊以諸行漸次寂滅故說?」 佛告阿難:「初禪正受時,言語寂滅;第二禪正受時,覺、觀寂滅;第三禪正受時,喜心寂滅;第四禪正受時,出、入息寂滅;空入處正受時,色想寂滅;識入處正受時,空入處想寂滅;無所有入處正受時,識入處想寂滅;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時,無所有入處想寂滅;想受滅正受時,想、受寂滅:是名漸次諸行寂滅。」 阿難白佛言:「世尊!云何漸次諸行止息?」佛告阿難:「初禪正受時,言語止息;二禪正受時,覺、觀止息;三禪正受時,喜心止息;四禪正受時,出、入息止息;空入處正受時,色想止息;識入處正受時,空入處想止息;無所有入處正受時,識入處想止息;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時,無所有入處想止息;想受滅正受時,想、受止息:是名漸次諸行止息。」 阿難白佛:「世尊是名漸次諸行止息。」 佛告阿難:「復有勝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無上止息;如是止息,於餘止息無過上者。」 阿難白佛:「何等為勝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無上止息,諸餘止息無過上者?」 佛告阿難:「於貪欲心不樂、解脫,恚、癡心不樂、解脫,是名勝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無上止息,諸餘止息無過上者。」 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提要: 9.「寂靜」:彼諸受,應知略有三種寂靜:一、由依止上定地故,下地諸受皆得寂靜;二、由暫時不現行故而得寂靜;三、由當來究竟不轉而得寂靜。當知此中暫時不行,名為寂靜;令其究竟成不行法,名為止息。樂言論者廣生言論,染污樂欲,展轉發起種種論說,名為語言。即此語言,若正證入初靜慮定,即便寂靜。粗能尋、伺能發語言,諸未得定,或有已得還從定起,能發語言,非正在定,正在定者,雖有微細尋、伺隨轉而不能發所有語言,是故此位說名一切語言寂靜,是名第二義門差別。又瑜伽師,於貪、瞋、癡深見過患,安住領納貪、瞋、癡等離繫諸受,數數遍知,數數斷滅貪、瞋、癡等,故說其心於貪、瞋、癡離染解脫。 【第十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毗婆尸如來未成佛時,獨一靜處,禪思思惟,作如是觀:觀察諸受,云何為受?云何受集?云何受滅?云何受集道跡?云何受滅道跡?云何受味?云何受患?云何受離?如是觀察,有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觸集是受集;觸滅是受滅;若於受愛樂、讚歎、染著、堅住,是名受集道跡;若於受不愛樂、讚歎、染著、堅住,是名受滅道跡;若受因緣生樂喜,是名受味;若受無常變易法,是名受患;若於受斷欲貪,越欲貪,是名受離。」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毗婆尸佛,如是式棄佛,毗濕波浮佛,迦羅迦孫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葉佛,及我釋迦文佛,未成佛時思惟觀察諸受,亦復如是。 【第十一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有異比丘獨一靜處禪思,如是觀察諸受:云何受?云何受集?云何受滅?云何受集道跡?云何受減道跡?云何受味?云何受患?云何受離? 時彼比丘從禪覺已,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獨一靜處禪思,觀察諸受:云何為受?云何受集?云何受滅?云何受集道跡?云何受滅道跡?云何受味?云何受患?云何受離?」 佛告比丘:「有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觸集是受集;觸滅是受滅;若於受愛樂、讚歎、染著、堅住,是名受集道跡;若於受不愛樂、讚歎、染著、堅住,是名受滅道跡;若受因緣生樂喜,是名受味;若受無常變易法,是名受患;若於受斷欲貪,越欲貪,是名受離。」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異比丘問經者,阿難所問經亦如是。 【第十二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云何為受?云何受集?云何受滅?云何受集道跡?云何受滅道跡?」 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願廣說,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佛告諸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佛告比丘:「有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觸集是受集;觸滅是受滅;若於受愛樂、讚歎、染著、堅住,是名受集道跡;若於受不愛樂、讚歎、染著、堅住,是名受滅道跡;若受因緣生樂喜,是名受味;若受無常變易,是名受患;若於受斷欲貪,越欲貪,是名受離。」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十三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我於諸受不如實知,受集、受滅、受集道跡、受滅道跡、受味、受患、受離不如實知,我於諸天世間魔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不得解脫、出離,脫諸顛倒,亦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我於諸受、受集、受滅、受集道跡、受滅道跡、受味、受患、受離如實知故,於諸天世間魔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為脫、為出,為脫諸顛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提要: 10.「觀察」:又由七行,於諸受中觀受七相:謂 1.觀諸受自性故,2.現在流轉、還滅因緣故,3.當來流轉因緣故,4.當來還滅因緣故,5.雜染因緣故,6.清淨因緣故,及 7.清淨故。 【第十四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沙門、婆羅門,於諸受不如實知,受集、受滅、受集道跡、受滅道跡、受味、受患、受離不如實知者,非沙門,非婆羅門,不同沙門,不同婆羅門,非沙門義,非婆羅門義,非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若沙門、婆羅門,於諸受如實知,受栠、受滅、受集道跡、受滅道跡、受味、受患、受離如實知者,彼是沙門之沙門,婆羅門之婆羅門,同沙門,同婆羅門,沙門義,婆羅門義,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沙門、非沙門,如是沙門數、非沙門數,亦如是。 【第十五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壹奢能伽羅國壹奢能伽羅林中,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欲於此中半月坐禪。諸比丘勿復遊行,唯除乞食及布薩。」即便坐禪,不復遊行,唯除乞食及布薩。爾時,世尊半月過已,敷坐具,於眾前坐。告諸比丘:「我以初成佛時,所思惟禪法少許禪分,於今半月思惟,作是念:諸有眾生生受,皆有因緣,非無因緣。云何因緣?欲是因緣,覺是因緣,觸是因緣。諸比丘!於欲不寂滅,覺不寂滅,觸不寂滅,彼因緣故眾生生受;以不寂滅因緣故,眾生生受。彼欲寂滅,覺不寂滅,觸不寂滅,以彼因緣故眾生生受;不寂滅因緣故,眾生生受。彼欲寂滅,覺寂滅,觸不寂滅,以彼因緣故眾生生受;以不寂滅因緣故,眾生生受。彼欲寂滅,覺寂滅,觸寂滅,以彼因緣故眾生生受;以彼寂滅因緣故,眾生生受。邪見因緣故眾生生受,邪見不寂滅因緣故眾生生受;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邪解脫,邪知因緣故眾生生受,邪智不寂滅因緣故眾生生受。正見因緣故眾生生受,見寂滅因緣故眾生生受;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解說,正智因緣故眾生生受,正智寂滅因緣故眾生生受。若彼欲不得者得,不獲者獲,不證者證(生),以彼因緣故眾生生受,以彼寂滅因緣故眾生生受。是名不寂滅因緣眾生生受,寂滅因緣眾生生受。若沙門、婆羅門,如是緣緣,緣緣集,緣緣滅,緣緣集道跡,緣緣滅道跡不如實知者,彼非沙門之沙門,非婆羅門之婆羅門,不同沙門之沙門,不同婆羅門之婆羅門,非沙門義,非婆羅門義,非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己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若沙門、婆羅門,於此緣緣,緣緣集,緣緣滅,緣緣集道跡,緣緣滅道跡如實知者,當知是沙門之沙門,婆羅門之婆羅門,同沙門,同婆羅門,以沙門義,婆羅門義,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提要: 受生起、劣等,諸受相差別,見等為最勝,知差別、問記。 11.「受生起」:一切有情應斷諸受,略由三緣而得生起:一者、欲緣,謂於未來世;二者、尋緣,謂於過去世;三者、觸緣,謂於現在世現前境界。云何名為一切有情?謂有情眾略有八種:一、在家眾;二、出家眾;三、於諸欲未離貪眾;四、於諸欲己離貪眾;五、於初靜慮未離貪眾;六、於初靜慮已離貪眾;七、從此已上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未得離貪諸外道眾,能入世間定,具足於邪見乃至邪解脫智者;八、住內法眾,能入世間定,具足於正見乃至正解脫智者,及住內法眾能入出世定者。由此八眾,依能領納諸受遍知,應知普攝諸有情眾。又在家眾或出家眾,於諸欲中未離貪者,由三因緣,諸染污受而得生起:一、由染著力,二、由作意力,三、由境界力。當知此中諸在家者,追求諸欲,為受用故,發生欲樂,由染著力;即此非理思惟先時曾所領受,由作意力;現前境現在受用,由境界力。應知如是補特伽羅,欲、尋、觸緣,由現行故皆不寂靜,以此為緣發生三受。又由最初染污欲、尋、觸現行故,領納彼緣所生諸受,若彼生已染著不捨,亦不除遣,如是彼受長時相續隨轉不絕,不得寂靜,不寂靜緣長時相續領納諸受。又彼欲等,由其最初長時相續恆現行故,彼緣彼品所有煩惱,墮在相續未永斷故,即說名為不寂靜緣,是名第二義門差別。若諸出家未離貪者,由於諸欲能棄捨故,其染著力所攝受欲雖得寂靜,作意,境界力所攝受,若尋、若觸而未寂靜。由是因緣,彼於獨處,於尋對治未善修故,一切離欲皆未作故,於曾受境非理作意尋思現行,於諸勝妙現前境界有觸現行。若於尋思深見過失,於彼對治已善修故,一切離欲未盡作故,欲如前說已得寂靜,由是因緣尋亦寂靜,唯觸獨一未得寂靜,若勝妙境現在前時,諸染污觸便復生起。若於諸欲已離貪者,當知一切皆得寂靜,是名一種義門差別。復有一類,於諸欲中未離貪者,由於諸欲所有貪欲未永斷故,諸尋、染觸未永斷故,由是一切皆未寂靜。若於諸欲貪欲已斷,證初靜慮,欲已寂靜,尋未寂靜;於初靜慮已離貪者,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未離貪者,二已寂靜,觸未寂靜。超過有頂,一切寂靜,是名第二義門差別。若諸外道,能入世間定,具足於邪見乃至邪解脫智者,由彼為緣,生起諸受,於彼染著。又由彼品煩惱隨縛,即由如是不寂靜緣,諸受生起。若住內法,能入世間定,具足於正見乃至正解脫知者,由彼為緣,生起諸受,於彼染著。又由彼品煩惱隨縛,即由如是不寂靜緣,諸受生起。又住內法能入出世定者,若依向道轉,自事未究意,所有諸欲未得為得,未證為證,未觸為觸,作是希望:我於是處何時當得!廣說如前,彼未寂靜,由是為緣,彼於爾時諸受生起。若於自事已得究意,彼欲寂靜,由寂靜緣,便有第一寂靜無上諸受生起。彼於一切所有諸受出離方便如實了知,是故如前於第一義,諸沙門中許為沙門,諸梵志中許為梵志;若不了知,於彼一切皆不忍許。當知此中,一切諸受無有差別,皆觸為緣。又即此緣,欲亦為緣,尋亦為緣,境界愚癡所攝無明亦為其緣。如是一切不正思惟,及墮相續彼品煩惱以為其集。由此滅故,彼亦隨滅。正見等道,當知說名能趣滅行。 【第十六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夏安居時,爾時,給孤獨長者來諸佛所,稽首禮足,卻坐一面。佛為說法,示教、照喜,說種種法。示教、照喜已,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言:「唯願世尊與諸大眾,受我三月請——衣被、飲食、應病湯藥。」 爾時,世尊默然而許。 時給孤獨長者知佛默然受請已,從座起去,還歸自家。過三月已,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 佛告給孤獨長者:「善哉長者!三月供養衣被、飲食、應病湯藥。汝以莊嚴淨治上道,於未來世當獲安樂果報。然汝今莫得默然樂受此法,汝當精勤,時時學遠離喜(樂)具足身作證。」 時給孤獨長者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爾時,尊者舍利弗於眾中坐,知給孤獨長者去已,白佛言:「奇哉世尊!善為給孤獨長者說法!善勸勵給孤獨長者言:汝已三月具足供養如來大眾中,淨治上道,於未來世當受樂報。汝莫默然樂著此福,汝當時時學遠離喜(樂)具足身作證。世尊!若使聖弟子,學遠離喜(樂)具足身作證,得遠離五法,修滿五法。云何遠離五法?謂斷欲所長養喜,斷欲所長養憂,斷欲所長養捨,斷不善所長養喜,斷不善所長養憂,是名五法遠離。云何修滿五法?謂隨喜,歡喜,猗息,樂,一心。」 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若聖弟子修學遠離喜(樂)具足身作證,遠離五法,修滿五法。」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十七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食念(喜)者,有無食念(喜)者,有無食無食念(喜)者;有食樂者,(有)無食樂者,有無食無食樂者;有食捨者,有無食捨者,有無食無食捨者;有食解脫者,有無食解脫者,有無食無食解脫者。云何(有)食念(喜)?謂五欲因緣生念(喜)。云何無食念(喜)?謂比丘離欲、離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是名無食念(喜)。云何無食無食念(喜)?謂比丘有覺、有觀息,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第二禪具足住,是名無食無食念(喜)。云何有食樂?謂五欲因緣生樂、生喜,是名有食樂。云何無食樂?謂息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是名無食樂。云何無食無食樂?謂比丘離喜、貪,捨心住,正念、正知,安樂住彼聖說捨,是名無食無食樂。云何有食捨?謂五欲因緣生捨,是名有食捨。云何無食捨?謂彼比丘離喜、貪,捨心住,正念、正知,安樂住彼聖說捨,第三禪具足住,是名無食捨。云何無食無食捨?謂比丘離苦、息樂,憂、喜先已離,不苦不樂,捨、淨念,一心,第四禪具足住,是名無食無食捨。云何有食解說?謂色俱行。云何無食解脫?謂無色俱行。云何無食無食解脫?謂彼比丘貪欲不染解脫,瞋恚、愚癡心不染解脫,是名無食無食解脫。」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提要: 12.「劣等」:復次、於遠離喜身作證住,諸聖弟子,能斷五法,能修五法,令得圓滿,應知如前三摩呬多地廣辯其相。 又喜、樂、捨,劣、中、勝品,謂在欲界,及四靜慮,如其所應,當知其相。又在第四靜慮地捨,一切過患皆遠離故,名善清淨[可立為無愛味]。若此上捨,復可立為勝無愛味。 【第十八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跋陀羅比丘,及尊者阿難,俱住祗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阿難往詣尊者跋陀羅所,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住。時尊者阿難問尊者跋陀羅比丘言:「云何名為見第一?云何聞第一?云何樂第一?云何想第一?云何有第一?」 尊者跋陀羅語尊者阿難言:「有梵天,自在造作化如意,為世之,父若見彼梵天者,名曰見第一。阿難!有眾生離生喜樂,處處潤澤,處處敷悅,舉身充滿,無不滿處,所謂離生喜樂。彼從三昧起,舉聲唱說,遍告大眾:極寂靜者,離生喜樂;極樂者,離生喜樂。諸有聞彼聲者,是名聞第一。復次,阿難!有眾生於此身離喜之樂,〔潤澤〕處處潤澤,敷悅充滿,舉身充滿,無不滿處,所謂離喜之樂,是名樂第一。云何想第一?阿難!有眾生度一切識入處,〔無所有〕無所有入處具足住。若起彼想者,是名想第一。云何有第一?復次,阿難!有眾生度一切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具足住。若起彼有者,是名有第一。」 尊者阿難語尊者跋陀羅比丘言:「多有人作如是見、如是說,汝亦同彼,有何差別?我作方便問汝,汝當諦聽,當為汝說。如其所觀,次第盡諸漏,是為見第一。如其所聞,次第盡諸漏,是名聞第一。如所生樂,次第盡諸漏者,是名樂第一。如其所想,次第盡諸漏者,是名想第一。如實觀察,次第盡諸漏,是名有第一。」 時二正士共論說已,從座起去。 提要: 13.「見等為最勝」:復次,若有苾芻,依止如是色類見、聞及樂、想、有,無間隨得諸漏永盡,當知此見名最勝見,乃至此有名最勝有。從無我見,不更尋求其餘勝見,謂[從]無常見,即此無間隨得漏盡,是故此見名最勝見。依止此見,復由四門方能隨得諸漏永盡:一、或從他聽聞正法;二、或依四現法樂住;三、或依止三種想定,謂從空無邊處乃至無所有處;四、或天有,或在人有。是故此聞於其餘聞,此樂於其餘樂,此想於其餘想,此有於其餘有,說為最勝。 【第十九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瓶沙王詣尊者優陀夷所,稽首作禮,退坐一面。時瓶沙王白尊者優陀夷言:「云何世尊所說諸受?」 優陀夷言:「大王!世尊說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瓶沙王白尊者優陀夷:「莫作是言,世尊說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正應有二受——樂受,苦受。若不苦不樂受,是則寂滅。」如是三說。 優陀夷不能為王立三受,王亦不能立二受。俱共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 時尊者優陀夷,以先所說,廣白世尊:「我亦不能立三受,王亦不能立二受。今故共來,具問世尊,如是之義,定有幾受?」 佛告優陀夷:「我有時說一受,或時說二受,或說三、四、五、六、十八、三十六,乃至百八受,或時說無量受。云何我說一受?如說所有受皆悉是苦,是名我說一受。云何說二受?說身受,心受,是名二受。云何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云何四受?謂欲界繫受,色界繫受,無色界繫受,及不繫受。云何說五受?謂樂根,喜根,苦根,憂根,捨根,是名說五受。云何說六受?謂眼觸生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云何說十八受?謂隨六喜行,隨六憂行,隨六捨行受,是名說十八受。云何三十六受?依六貪著喜,依六離貪著喜,依六貪著憂,依六離貪著憂,依六貪著捨,依六離貪著捨,是名說三十六受。云何說百八受?謂三十六受,過去三十六,未來三十六,現在三十六,是名說百八受。云何說無量受?如說此受、彼受等比,如是無量名說,是名說無量受。優陀夷!我如是種種說受如實義,世間不解故而共諍論,共相違反,終竟不得我法律中真實之義,以自止息。優陀夷!若於我此所說種種受義如實解知者,不起諍論,共相違反,起未起諍,能以法律止令休息。然優陀夷!有二受:欲受,離欲受。云何欲受?五欲功德因緣生受,是名欲受。云何離欲受?謂比丘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是名離欲受。若有說言:眾生依此初禪,唯是為樂非餘者,此則不然。所以者何?更有勝樂過於此故。何者是?謂比丘離有覺、有觀,內淨,定生喜、樂,第二禪具足住,是名勝樂。如是乃至非想非非想入處,轉轉勝說,若有說言唯有此處,乃至非想非非想極樂非餘,亦復不然。所以者何?更有勝樂過於此故。何者是?謂比丘度一切非想非非想入處,想受滅身作證具足住,是名勝樂過於彼者。若有異學出家,作是說言:沙門釋種子,唯說想受滅名為至樂,此所不應。所以者何?應當語言:此非世尊所說受樂數。世尊說受樂數者,如說:優陀夷!有四種樂。何等為四?謂離欲樂,遠離樂,寂滅樂,菩提樂。」 佛說此經已,尊者優陀夷及瓶沙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提要: 14.「諸受相差別」:復次,由十種相,當知諸受所有差別:一、勝義差別,二、流轉所依差別,三、自相差別,四、盡所有性差別,五、自相品類差別,六、流轉門差別,七、雜染門差別,八、所治能治差別,九、時差別,十、剎那展轉生起差別。此中或有無開覺者,作如是言:受唯有二:一、苦,二、樂。雖復說有不苦不樂,然唯苦樂無性所顯,是故世尊即依如是苦樂寂靜,假設為有。世尊為欲開曉彼故,說如是言:樂有二種,所謂欲樂及遠離樂。此遠離樂,復有三種:一者、劣樂,二者、中樂,三者、勝樂。劣樂者,謂無所有處已下;中樂者,謂第一有;勝樂者,謂想受滅。既有是理,樂受亦得說為寂靜:謂在初、二、三靜慮中;非苦樂受亦名寂靜,謂在第四靜慮已上,乃至有頂;一切受無,亦名寂靜,謂在滅定。然佛世尊約第一義,說有三種最寂靜樂,謂諸苾芻心於其貪離染解脫;如於其貪,於瞋、於癡、當知亦爾。如是一切,總為三樂:一者、應遠離樂;二者、應修習有上住樂;三者、最極究竟解脫無上住樂。應遠離樂者,謂諸欲樂。應修習樂者,謂初靜慮乃至有頂諸所有樂;有上住樂者,謂滅盡定,此亦名為應修習樂。最極究竟解脫無上住樂者,謂如前說三最勝樂。非據受樂,說滅盡定以為有樂,然斷受樂說名為樂。又勝住樂,與樂相似。又即依此有樂可得,說名為樂,謂如有一從此定起,有所領受,作如是言:我已多住如是如是色類最勝寂靜樂住,由依此故說名為樂。 【第二十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於一法生正厭離,不樂,背捨,得盡諸漏,所謂一切眾生由食而存。復有二法,名及色。復有三法,謂三受。復有四法,謂四食。復有五法,謂五受陰。復有六法,謂六內、外入處。復有七法,謂七識住。復有八法,謂世八法。復有九法,謂九眾生居。復有十法,謂十業跡。於此十法生厭,不樂,背捨,得盡諸漏。」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二十一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於一法生正厭離,不樂,背捨,究意苦邊,解脫於苦,謂一切眾生由食而存。復有二法,名及色。復有三法,謂三受。復有四法,謂四食。復有五法,謂五受陰。復有六法,謂六內、外入處。復有七法,謂七識住。復有八法,謂世八法。復有九法,謂九眾生居。復有十法,謂十業跡。於此十法生正厭離,不樂,背捨,究竟苦邊,解脫於苦。」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二十二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於一法觀察無常,觀察變易,觀察離欲,觀察滅,觀察捨離,得盡諸漏,謂一切眾生由食而存。復有二法,名及色。復有三法,謂三受。復有四法,謂四食。復有五法,謂五受陰。復有六法,謂六內、外入處。復有七法,謂七識住。復有八法,謂世八法。復有九法,謂九眾生居。復有十法,謂十業跡。於此十法,正觀無常,觀察變易,觀察離欲,觀察滅,觀察捨離,得盡諸漏。」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二十三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於一法觀察無常,觀察變易,觀察離欲,觀察滅,觀察捨離,究竟苦邊,解脫於苦,謂一切眾生由食而存。復有二法,名及色。復有三法,謂三受。復有四法,謂四食。復有五法,謂五受陰。復有六法,謂六內、外入處。復有七法,謂七識住。復有八法,謂世八法。復有九法,謂九眾生居。復有十法,謂十業跡。於此十業跡觀察無常,觀察變易,觀察離欲,觀察滅,觀察捨離,究竟苦邊,解脫於苦。」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提要: 15.「知差別」:復次,由遍了知應遍知事,於其苦諦得遍解脫,於其集諦得勝解脫,於其滅諦能正作證,於其道諦能正修習。正於苦邊能隨得者,謂於苦諦得遍解脫;於諸漏盡能隨得者,謂於集諦得勝解脫;應厭、應離、應解脫者,謂於滅諦能正作證;於無常等隨觀住者,謂於道諦能正修習。又由十相,應當了知境事差別:一者、已生諸行,繫屬命根住因差別;二者、有色、無色諸行,展轉相依住立流轉差別;三者、無色諸行,無常法性入門差別;四者、心諸雜染依處差別;五者、一切諸行,一切品類總皆是苦差別;六者、淨不淨業果受用門差別;七者、有喜樂識所行邊際差別;八者、愛、恚依處差別;九者、喜樂執藏有情生處,安住邊際差別;十者、墮往惡趣依處邊際差別。又清淨品應得、應修事增上故,當知有餘十種差別:一者、善法無間修習增上無逸差別;二者、心慧解脫依止差別;三者、勝三摩地邊際差別;四者、於一切境繫縛其心邊際差別;五者、解脫方便差別;六者、解脫差別;七者、等覺真義差別;八者、現等覺後,於三學中受學差別;九者、正學已學現法樂住差別;十者、證聖神通廣行差別。 ―――――――――― 一、 專注於呼吸(入出息) Z 在緬甸「國際禪修中心」的學生,我們會敦促他將注意力集中於鼻底上唇處,調和呼吸進出的動作,靜觀吸入呼出,以協助學生培養專注力,達到心專注於一境。不管生命的起源,是佛教所說的來自個人行為的精神力量(行蘊),還是天主教揭示的發始於上帝,生命象徵都是一樣的。它是潛在於人身體的節奏、悸動,或振動。事實上,呼吸是生命象徵的一種表現。注意呼吸的安那般那念靜坐法為禪修中心所採取。它很大的優點是呼吸不僅自然的,而且要集中注意於它,排除所有的雜念,隨時都可利用它。 人祇要堅定努力集中意志,就可首先縮小思緒範圍到鼻子周遭,然後在上唇上一點,祇接觸到呼吸的熱氣,呼吸也變得愈來愈短。沒有理由說,一位用功靜坐的學生,在幾天訓練中,不能夠獲得穩固的心專注於一境上。努力方向正確時,總是有靜坐進步的指標,這種指標是以視覺象徵外表方式,用一些黑白東西的形式來對照。 首先,看到的形狀是雲或棉花,有時是白色東西的形狀,例如蛛絲、花或碟子。可是當注意力愈來愈集中時,呈現像閃電、光點、小星星、月亮,或太陽。假如在靜坐中出現這些指標(當然,這時是閉目的),那麼就可認定專注已然建立。此時,最重要的是,學生在短暫放鬆之後,嘗試儘快返回有各類如「光」指標的專注狀態。~ 假如能將注意力集中於鼻底某點,而有小光點停止不動某些時間,這是比較好的,因為此時,已達到所謂的「近分定」。~ 二、觀察感受 在我們的中心,當學生在練習入出息禪修幾天後,已經達到某程度的專注(最好到達近分定)時,訓練課程更改為內觀。這需要利用已經修得的強大的專注透視力,並且要檢查個人的一切內在傾向。 學生被教導去感受自身有機體正在進行的過程,在這過程中。當學生全神貫注於這種自然結果的感覺,他生理、心理上自然會瞭解到,他的生理身體最終祇是一團會改變的物質。這是佛教無常的根本概念的本質,會發生在宇宙中任何東西上,不管它有生命或無生命。他也可以因此推論出,苦或不幸與生命合一。這是真實的,因為一個生命的構造,是由極微組成,而這所有原子是在持續燃燒的狀態。最後他可以瞭解無我的概念。隨著禪修的進展,學生自會瞭解,沒有所謂的「自我」,也沒有這樣東西做為生命的中心。 ZZ在我們「中心」修習內觀時,我們特別強調無常真理。假如你真正瞭解無常,你會知道苦和無我的真理,因為它們三者是一起呈現的。~ ZZ要瞭解無常,人必須嚴格、勤奮地依循八正道而行。在這點,我要說明,任何一個行為、言語或思惟的動作,都留下行動的力量,即業力,並依據這行動是善或惡,而變為個人存款或負債,這個不可見的東西我們稱為「行」或行為力量,是心理的產物,每個動作都和它有關連。它沒有外延元素。整個宇宙充滿著所有生物的行為力量。 我們每天因新行為,製造新業,唯有透過修習正觀無常,才能打斷這種過程。它可能會花費一生或更久時間來祛除所有的業。完全除業的人才會停止痛苦,因為那時沒有餘物可給他維持任何生命形態的能源。這是佛陀和阿羅漢在生命結束,進入最後涅槃時,達到苦的滅絕。今天,我們修習內觀,假如十分瞭解無常,它應足夠達到覺悟的第一階段(初果)。 ZZ修習知覺無常,可開展下列的感覺(在此是指身體的感受): ZZ用眼根看可見物,用耳根聽,用鼻根聞,用舌根嘗,用身根觸,用意根想。~ ZZ事實上,人都可利用六個感覺器官的任何一個來修習了知無常。然而實際上,我們發現在所有感覺中,身體各部分在改變過程中所得的接觸感覺,涵蓋了內省禪法最佳精華。不僅如此而已,接觸(利用磨擦、幅射和振動內在極微)身體部分產生的感覺比其他方式明顯,以內觀的初學者,經由身體感受最容易了知無常。這是為什麼我們選擇身體感受作為快速了知無常的媒介的主要原因。任何人可以嘗試其他方法,不過我的建議是在採用其他方式感覺之前,應利用自己的身體來了知無常,打下基礎。不過,其他感覺方式也可以。~ ZZ在我們的中心,當靜坐從知覺呼吸改為知覺無常時,老師會利用明確的方法,教導學生開始練習專注掃瞄全身,一部分一部分地感覺所有接觸和感受的無常。在無常知覺持續時,行者會瞭解,專注和正念的力量,而除去身體內能量流動的障礙。這種專注會變得更快、更清楚,當身體清楚感覺到能量流動,所有知覺的無常(苦和無我)感更明顯時,行者的注意力移到心間。這時候對變化的知覺和感覺的正念和專注如此強烈,以致於了知所有的覺知,即使是心靈活動都是一種改變和振動。對整個世界,物質和心靈的覺知,將減低成各種持續改變不同層次的振動。行者利用內觀更為精緻地洞察存在的真實本質。就是這清晰的洞察引導行者停止這種持續的剎那改變,進入涅槃。 ─────── 內觀──組織管理的藝術 內觀是許多事情的藝術。首先,內觀是生活的藝術。如何生活得快樂而和諧?如何在生活中保持平等心?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就算我們享有豐盛的物資,我們的願望依舊無法全部實現。我們或許自認早就懂得這番道理,但是當外境的考驗來臨時,我們卻仍受情緒所控,失去心的平衡。我們屈服於貪欲及瞋念之下,成為心的奴隸,並因此受苦。因此,我們必須成為心的主人。我們應該降伏我們的情緒,保持平等心。內觀使這些成為可能。內觀讓我們能夠過快樂、和諧、安詳的生活。 【遠離執著,超越痛苦】 每一個生命都有盡頭,這是自然的定律,每個人都如此,沒有人例外。當快樂的生命結束時,要在安詳平靜中逝去,而不是悲慘痛苦的。內觀讓我們能夠平靜而有尊嚴地死去。如果一個人在活著的時候,能夠了解無常,能夠對貪欲及瞋念保持警覺,能夠遠離執著,那麼在死亡的時刻,也必定能夠如此。畢竟,我們最大的執著在於我們本身,以及我們的生命。所以,我們只要學會遠離這些執著,在死亡時便可以平靜而安詳,不會悲慘而痛苦。所以,內觀也是死亡的藝術。 我的父親摩尼哈夏‧鳩諦(Maniharsha Joyti),在一九九二年七月發現患有肺癌,並於一九九三年一月過世。我有機會在他生命的最終階段,非常親近地觀察他。他是很認真的內觀修行者,在治療過程中,每當遇到挫折,內觀都能使他的心重獲平衡,讓他保持平靜安詳。在他最後一趟的曼谷之行,我們帶他去做化學治療,他知道他所剩下的時間十分有限了。藉由內觀的幫助,他放下對生命的執著,因此在生命最後的幾天裡,他非常的平靜。就像水分蒸發於無形,他的去世也不起漣漪。直到最後一刻,他都保持平靜安詳,沒有痛苦。看著他安詳地去世,我們圍繞在旁,也能保持平靜安詳。雖然,他的去世對我們而言是一件多麼不幸的事情。這啟發了我們,「原來正法的保護是這樣!正法並不是去避免老、病、死這些遲早會發生的事情,正法是給予我們內在的力量,用寧靜而平等的心來面對這些狀況,而不被痛苦所吞沒。」 【內觀與你息息相關】 內觀不只是生和死的藝術,還有更多。內觀與每一個人都有關,不論是哪一種人、哪個社會階層、哪一種人間活動。內觀也與企業界有關、與貿易及商業有關、與製造業有關,也與經濟活動有關。 內觀教導人們如何平靜地處理生命中的起起伏伏。如果從事貿易業,商品價格時有高低。如果從事製造業,則會面臨種種問題與不確定性……生產問題、勞工問題、原料問題、市場問題、財務問題……等等,不勝枚舉的問題。從事企業活動,總是會有種種問題、種種不確定性,總是有起有落。我們希望銷售量增加,它卻偏偏減少。我們希望利率降低,它卻偏偏提高。我們希望利率下滑,它卻上揚。我們希望商品成本壓低,它卻抬高。我們能夠平靜地面對這些情境嗎?可以,只要我們修習內觀,並應用在日常生活上。 內觀教導我們如何在生命中不起煩惱。企業管理涉及與人打交道,好的人、不好的人,各式各樣的人。有些人舉止合度,有些則否。有些人是好客戶,有些不是。有些員工服從指示,有些並不。在種種不確定性所組成的迷陣中,有一件事是確定的……我們不能選擇我們接觸的人。不管我們是否喜歡我們的上司,是否喜歡我們的屬下,不管我們是否喜歡我們的工作環境,是否喜歡我們的工作,我們沒有任何立即可做的選擇。此時心煩意亂,有幫助嗎?沒有。心煩意亂只會讓事情更糟,不僅對自己如此,對我們身邊的人,也是如此。但是我們卻常常心煩意亂,除非我們學過內觀,並且持之以恆地練習。 內觀教導我們如何不對外境的刺激產生習性的反應。好端端的會議,變成競相叫罵。和善的客戶,忽然動怒。員工不聽指示。工人提出不可行、不切實際的要求。老闆交下不合理、不可行的任務。我們是不是因此受到刺激,而習慣地以一頓脾氣反應?我們通常就是如此,而使事情惡化,不利於自己,也不利於他人。除非我們修習內觀,學會觀察自身的感受……體會內在自然的生滅震動,(使心平靜)情況才會改變。 【內觀使你更有能量】 內觀讓我們有能力可以沉著、平靜、平穩地處理生命中的各種環境。而比起生命中的其它層面,這樣的能力在企業組織中,尤其有用、尤其適用、尤其重要。 身為一位企業家,我作決定時會考慮成本效益及交換條件。當我們只有有限的金錢,必須決定用在何處時,我們會精打細算,用在何處利益最大,甚至能節省未來的花費。同樣地,當我們的時間有限時,我們也必須精打細算,把時間用在何處利益最大,甚至能在未來為我們節省時間。我從內觀已經得到許多實際的利益。我不會輕易煩亂、惱恨或動氣。就算有,也是很少而且短暫的。所以我不會在這類事情上浪費時間。如果我在某些事情上猶豫不決,「戒律」及「正法」會為我指點明路。我對於自己該負的責任,更加清楚了。我成為更有效率的經理人。當我們能平心靜氣地告訴他人錯在何處以及應如何更正時,是要比怒目叫罵,容易讓人接受,不管是對員工或是對小孩,都是如此。親身體驗到這些好處,雖然我的時間永遠不夠用,我總是會撥出時間修習內觀。 內觀是如何發揮助益的呢?內觀幫助我們駕馭自己的心。追根究柢,所有的痛苦都源自失控的心。我們想要這個,想要那個。我們不想要這個,不想要那個。我們渴望事情這樣,渴望事情不要那樣。諸如此類,沒完沒了;反覆不斷,我們因而受苦,我們煩亂,我們惱怒,變得悲慘痛苦。如果我們能夠成為心的主人,不再受心的奴役,這一切都得以改變。不管發生甚麼事,我們都可以保持快樂、鎮定、平靜。內觀幫助我們去除心中的不淨。我們的自我不斷增長:整整一輩子,我們不斷累積憂懼、氣惱、怨懟、瞋恨、貪欲,但是我們從來沒有學會如何擺脫,如何根除它們。我們懂得如何清洗自己的身體,卻不懂得如何清淨自己的內心。內觀教導我們如何淨化我們的心,如何保持心的清淨純潔。 從一些企業的經驗顯示,把內觀介紹給組織內的成員,可以改進組織氣氛、合作態度、工作紀律以及人際和諧。管理階層在面對經營的不確定性時,變得更有耐心;在處理問題員工時,也變得較為寬容。員工階層變得更有紀律,更能完成任務,即使是從事單調重複的例行工作亦然。看到了內觀的好處,許多企業及非營利組織都開始讓員工支薪休假參加內觀課程。有些把內觀當作訓練課程,有些把內觀納入人力資源發展計畫,有些則把內觀當成員工福利。內觀減少了對立抗爭的事,並避免不必要的衝突。畢竟,內觀使個人活得快樂,而快樂的個人則組成了快樂的組織。員工感謝雇主給他們機會修習內觀,雇主則收到生產力以及工作士氣提高的回報。 【指引你的人生路】 內觀教導我們如何承擔責任而不產生執著。內觀並不會使我們變得冷漠,而是使我們更加清楚自己的責任。內觀訓練我們不做身不由己的反應,而是適當地前瞻行動。內觀並不會使我們毫無企圖心,而是讓我們更有才略。內觀讓我們有力量堅持正確的行動,讓我們更有耐心、更有毅力。 內觀教導我們如何忍一時之痛,獲長期之益。我們也許為組織竭盡一己之力,但結果卻不如所願。我們是不是因此感到煩亂、不平、惱恨、失望、挫敗?如果是,我們已經產生了執著。如果不是,我們會不厭倦地繼續努力,不放棄地尋找更合宜的辦法,不斷尋求更適當的方式。如此,我們學會更成功地完成自己的責任。內觀使我們能夠做到這些,因為內觀讓我們覺察到我們內在的自我。藉著內觀,我們得以去除負面情緒,淨化自己的心,而依循正法的清淨心,所做的一定是正確的決定、正確的行動。 內觀是「壓力管理」的藝術。內觀是「人事管理」的藝術。內觀是「衝突管理」的藝術。有關管理的科學也許還有很多,而內觀幾乎可以說是「全面組織管理」的藝術。 ──────── 《內觀雜誌》 行政院新聞局登記證局版北市誌字第313號 發行人:李雪卿 編輯:內觀雜誌編輯組 聯絡:320中壢市郵政信箱9-110 內觀雜誌的宗旨:弘揚佛陀的正法以及介紹各種內觀的方法。 ────
|
Index :: Print :: E-m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