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4聞所成等地 | ||
---|---|---|
Posted on Tue 22 Nov 2005 by insights (4424 reads) | ||
亥三、止住 又由懈怠為依止故,住異生分。 亥四、漂溺 住異生分為依止故,順生死流貪愛勢力,令於五趣生死河中順流漂溺。 酉二、例白品 與此相違四種因故,能度暴流,如應當知。 未二、依滅定(分二) 申一、徵 云何復依想受滅定以顯差別? 申二、釋(分二) 酉一、舉黑品(分四) 戌一、劬勞 謂如有一,先已證得想受滅定,復住放逸,多住想受,而不多住諸想受滅。 戌二、減劣 由此因緣,退失滅定。 戌三、止住 由退失故,還復止住下地生因。 戌四、漂溺 住彼因故,心便定趣彼所得果。 酉二、例白品 與此相違,應知白品四句差別。 卯十三、得義(分二) 辰一、舉頌言(分二) 巳一、問 獨臻阿練若,靜慮棄珍財,為別有方求,為窮窬封邑, 何不與人交,而絕無徒侶? 巳二、答 得義心寂靜,摧妙色魔軍,我獨處思惟,受最勝安樂, 故不與人交,而絕無徒侶。 辰二、長行釋(分三) 巳一、標緣起 此因天女所問伽他。 巳二、別釋頌(分二) 午一、釋得義(分二) 未一、標二種(分二) 申一、標列 言得義者,略有二種: 一者、證得沙門果義。 二者、證得聖神通義。 申二、隨釋(分二) 酉一、第一義 由初得義,超越一切生死大苦; 第二得義,證八解脫,寂靜思惟,現法樂住。 酉二、第二義 又初得義,降伏可愛妙色魔軍; 第二得義,獨處思惟,受勝安樂。 未二、簡今義(分三) 申一、標 此中意辯,聖神通義。 申二、徵 所以者何? 申三、釋 謂如有一,為欲成辦聖神通義,為令解脫清淨圓滿,依十遍處方便修行,由此因緣,令遍處定清淨圓滿,亦令解脫轉得清淨圓滿鮮白,亦能成辦聖神通義。 午二、釋心寂靜(分二) 未一、正釋(分二) 申一、標相 彼既了知此成辦已,便自通達我義已辦,沙門果義亦得成就,是真沙門,於求財者深修厭毀,於諸城邑交遊等處,了知其初,了知過患,了知出離,亦能了知趣出離行。 申二、釋名 生彼因緣,說名為初; 無常、眾苦、變壞法性,是名過患; 欲貪調伏、斷除、超越,名為出離; 聖八支道,名趣出離行。 未二、料簡(分二) 申一、舉無堪能 若有於彼,不見其初,乃至不見趣出離行,由是因緣,於具珍財有情等處,不能厭毀,城邑交遊周旋不絕,而謂彼為心得寂靜,於出居家證八解脫靜慮定者內心寂靜,反生誹謗,由是彼於內心寂靜,則不堪能善見、善知、善鑒、善達。 申二、例第一義 若第一義內心寂靜,與此相違,則能善見乃至善達。 巳三、略辨義(分三) 午一、標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 午二、釋 謂薄伽梵於此略示:諸受欲者、樂雜住者,非第一義內心寂靜。 若有證得八解脫定,離諸愛味,名第一義內心寂靜。 午三、結 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寅二、〔義伽他〕(分二十七) 卯一、生滅寂樂(分二) 辰一、舉頌言 諸行無常,有生滅法,由生滅故,彼寂為樂。 辰二、長行釋(分二) 巳一、別釋頌(分四) 午一、初一句(分二) 未一、諸行(分二) 申一、標一切 今此頌中,蘊及取蘊,皆名諸行。 申二、簡今義 此中義者,意在取蘊,是五取蘊,略有三種,謂去、來、今。 未二、無常(分二) 申一、標義 諸行無常者,謂彼諸行,本無而生,生已尋滅。 申二、顯體 若過去生,過去所得諸自體中,所有諸蘊,皆過去故,已謝滅故,生已沒故,體是無常。 午二、第二句(分二) 未一、有生法 若未來生,未來所得諸自體中,所有諸蘊,皆未生故,非已起故未滅沒故,可生起故,是有生法。 未二、有滅法 若現在生,現在所得諸自體中,所有暫住支持存活,有情諸蘊皆死法故,可為殞滅之所滅故,是有滅法。 午三、第三句 若彼諸蘊,在於未來所得自體,是有生法,於中都無所得自體是常、是恒,乃至即當如是正住,唯除纔生,生已尋滅。 午四、第四句(分二) 未一、彼寂 若諸有情,於現法中,永盡未來諸蘊因者,一切未來自體諸蘊皆不生故,說名彼寂。 未二、名樂(分二) 申一、總標 又復此寂,由二因緣說之為樂: 申二、列釋 一者、一切苦因滅故,一切麤重永止息故,於現法中安樂住,故說之為樂; 二者、當來生、老、病等所有眾苦,永解脫故,說之為樂。 巳二、略辨義(分二) 午一、標說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 午二、釋義(分九) 未一、依正見辨 謂薄伽梵此中略說:正見依處及正見果。 未二、依遍知辨 復有差別,謂略顯示:遍知依處及彼斷滅。 未三、依所遍知等辨 又略顯示:所遍知法及與遍知。 未四、依三世行辨 又略顯示:三世諸行所有雜染,及彼寂故所有清淨。 未五、依緣起辨 又略顯示:諸緣起法及緣起滅。 未六、依苦滅二諦辨 又略顯示:苦諦、滅諦。 未七、依三解脫門辨 又略顯示:空與無願二解脫門所依處所,及顯無相一解脫門所依處所。 未八、依二法辨 又略顯示:聖諦現觀相違二法斷所依處,言二法者: 一、隨順戲論。 二、怖無戲論。 未九、依二對治法辨 又略顯示:不共外道二對治法。何等為二? 一者、所知無顛倒性。 二者、所證無顛倒性。 卯二、無逸、放逸(分二) 辰一、舉頌言 無逸不死跡,放逸為死跡,無逸者不死,縱逸者常死。 辰二、長行釋(分二) 巳一、別釋頌(分三) 午一、一句(分二) 未一、徵 今此頌中,云何無放逸是不死跡耶? 未二、釋(分二) 申一、不放逸 謂如有一,依四所依,立四種護,謂命護,身護,心雜染護,正方便護,是名不放逸。 申二、不死跡 此不放逸為依、為持,涅槃資糧未圓滿者,令速圓滿;已圓滿者,令於現法得般涅槃。 午二、第二句(分二) 未一、徵 云何放逸為死跡耶? 未二、釋(分二) 申一、放逸(分二) 酉一、顯相(分二) 戌一、在家 謂如有一居家白衣,於諸欲境耽著受用,造不善業。 戌二、出家 或有出家,現四無護,謂命無護乃至正方便無護。 酉二、結品 如是放逸,通於二品,謂在家品及出家品。 申二、死跡 即此放逸為依、為持,樂生本行,造生本業,因此故生,生已壽終,生已夭沒。 午三、後二句(分二) 未一、徵 云何無縱逸者不死,縱逸者常死耶? 未二、釋(分二) 申一、總標列 謂死有五種: 一者、調善死。 二者、不調善死。 三者、過去死。 四者、現在死。 五者、未來死。 申二、別釋句(分二) 酉一、釋第三句 若善修習,此無縱逸補特伽羅,於現在世由調善死而正死時: 由過去死已死,於過去世亦由不調善死; 於現在世不由不調善死而死; 於未來世〔不由調善死而死、亦不由不調善死而死〕。 故名不死。 酉二、釋第四句 若有縱逸補特伽羅,於現在世由不調善死而正死時: 於過去世亦由不調善死已死; 於現在世即由不調善死而死; 於未來世亦由不調善死當死。 故名常死。 巳二、略辨義(分二) 午一、標 復次,今當略辦上所說義。 午二、釋(分二) 未一、依四諦辨 謂薄伽梵此中略示:無縱逸者道諦、滅諦,有縱逸者集諦、苦諦。 未二、依二力辨(分二) 申一、標 又略顯示:處非處性,自業作性。 申二、釋(分二) 酉一、別配 前半顯示:處非處性; 後半顯示:自業作性。 酉二、辨義 又前半顯示:師於弟子作所應作; 後半顯示:諸弟子等自所作義。 卯三、愛縳(分二) 辰一、舉頌言 眾生尋思所鑽搖,猛利貪欲隨觀妙, 倍增染愛而流轉,便能自為堅固縛。 辰二、長行釋(分二) 巳一、別釋頌(分五) 午一、尋思之所鑽搖(分二) 未一、徵 今此頌中,云何尋思之所鑽搖? 未二、釋 謂如有一,於先所得、先所受用諸欲境界,不正作意,發生不善,依於耽嗜諸惡尋思。 午二、猛利貪欲(分二) 未一、徵 云何猛利貪欲? 未二、釋 謂如有一,於昔餘生,修習貪欲,亦多修習,由是因緣,令此生中,於先所得、先所受用諸欲境界,雖正作意,而被貪欲散壞其心。 午三、隨觀淨妙(分二) 未一、徵 云何隨觀淨妙? 未二、釋 謂如有一,不善護身,不攝諸根,不住正念,遊行聚落,見甚少年、可愛美色諸母邑已,便不如理取淨妙相,由此因緣,身心燒惱。 午四、倍增染愛(分二) 未一、徵 云何倍增染愛? 未二、釋(分三) 申一、標 謂由五種相貌,當知染愛增長。 申二、徵 何等為五? 申三、釋(分五) 酉一、不捨諸欲 謂如有一,雖於下劣諸欲境界,尚生猛利諸貪欲纏,耽著不捨,何況上妙! 酉二、邪求攝受 又以非法,多分凶暴積集珍財,不以正法,亦常攝受增上眾具。 酉三、慳物行惡 又於輕賤無所用物,尚不欲捨,何況貴重! 雖為追求少劣財物,尚行眾多身、語、意惡,何況多勝! 酉四、不妙行 又於受持少小妙行,其心尚無趣向愛樂,何況廣大! 酉五、不樂涅槃 又於涅槃,尚不樂聞,何況欲得! 午五、堅固縳(分四) 未一、徵 云何堅固縛? 未二、標 謂由三種相,知堅固縛: 未三、列 一、堅牢故; 二、苦所觸故; 三、長時隨逐故。 未四、釋 於現法中,由惡行根貪、瞋、癡故,知縛堅牢; 於當來世,由生那落迦、傍生、鬼趣,知苦所觸及長時隨逐。 巳二、略辨義(分二) 午一、標說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 午二、釋義(分二) 未一、依失壞辨(分三) 申一、標 謂略顯示:依二失壞因,有二種失壞。 申二、列(分二) 酉一、二失壞因 何等名為二失壞因?謂不正思惟力及因力。 酉二、二種失壞 云何名為二種失壞?謂方求失壞及受用失壞。 申三、釋(分四) 酉一、不正思惟力 云何不正思惟力? 謂隨念先所受用境界因緣所生不正思惟; 或邪分別現前境界因緣所生不正思惟; 或邪取相不正思惟; 或即於彼,若住、若行不正思惟。 酉二、因力 云何因力?謂於可愛境界,宿習欲貪。 酉三、方求失壞 云何方求失壞? 謂如有一,成就二種失壞因故,以非正法或以凶暴,追求積集所有邪財。 酉四、受用失壞(分二) 戌一、徵 云何受用失壞? 戌二、釋(分二) 亥一、別辨所蔽(分三) 天一、貪染 謂如有一,於先所得順樂、順苦、順非苦樂諸境界中,或有於一生染生著,廣說乃至不知出離而受用之。 天二、瞋恚 或有於一,發生憎恚,憎恚所蔽。 天三、思癡 或有於一,發生愚癡,愚癡所蔽。 亥二、總明所縳 彼由如是貪染所蔽,乃至愚癡之所蔽故,行身語意種種惡行,為貪瞋癡三堅固縛之所纏縛,亦為那落迦、傍生、鬼等諸縛所縛。 未二、依雜染辨(分三) 申一、標 又有差別,謂愛結所繫補特伽羅,略有七種雜染,當知皆是貪愛所作。 申二、列 謂隨念雜染、不自在雜染、境界雜染、熱惱雜染、善趣相應雜染、惡趣相應雜染、諸見雜染。 申三、釋(分七) 酉一、隨念雜染 云何隨念雜染?謂如有一,不正隨念先所受用可愛境界,悕望追求,令心散壞。 酉二、不自在雜染 云何不自在雜染?謂如有一,宿世串習貪欲法故,今世貪欲為性猛利,雖復如理於可愛境隨念作意,而有悕望,追求貪欲,散壞其心,彼由貪欲極猛利故,心不自在。 酉三、境界雜染 云何境界雜染?謂如有一,遊城邑等,現前會遇容色端嚴可愛境界,由彼境界極端嚴故,隨美妙相心識纏綿,因此發生悕望,追求種種貪愛。 酉四、熱惱雜染 云何熱惱雜染?謂如有一,由是三種能長貪愛諸雜染故,令已貪愛展轉增盛,追戀過去已受用境,悕求未來當受用境,耽著現在正受用境,乃令身心周遍熱惱。 酉五、善趣相應雜染 云何善趣相應雜染?謂即由彼貪愛集諦增上力故,行身、語、意種種妙行,得生善趣或天或人,彼於樂受耽著不捨,醉悶而住,專行放逸。 酉六、惡趣相應雜染 云何惡趣相應雜染?謂即由彼貪愛集諦增上力故,行身、語、意種種惡行,身壞命終墮諸惡趣,生那落迦等,於彼生已,便為種種極重憂苦、惡心、憤心之所擾惱。 酉七、諸見雜染(分二) 戌一、徵 云何諸見雜染? 戌二、釋(分三) 亥一、聞不正法 謂即由彼貪愛集諦增上力故,會遇惡友說顛倒法,為令雜染得解脫故。 亥二、起諸邪見 彼雖悕求雜染解脫,由遇如是倒說法故,不證解脫,於六十二諸見趣中,隨令一種邪見增長,於諸緣起法愚癡增上故。 亥三、顯其過患 彼由如是見結所繫,於五趣等生死大海不得解脫。 卯四、尸羅清淨(分二) 辰一、舉頌言 住法具尸羅,有慚言諦實,能保愛自身,亦令他所愛。 辰二、長行釋(分二) 巳一、別釋頌(分四) 午一、住法 今此頌中,云何住法? 謂於如來所證善說正法毘奈耶中,淨信出家,樂修梵行。 午二、具尸羅 云何具尸羅?謂如是出家、如是愛樂故,於戒無缺,乃至無雜相續而作、相續而轉,於諸學處能受、能學。 午三、有慚 云何有慚?謂慚於可慚,慚於能生惡不善法,謂能順惡戒、冗戒因緣,即不正相、不正尋思、若諸煩惱及隨煩惱。 午四、言諦實 云何言諦實?謂發露諸惡,不藏諸惡。若有所犯,即於智者同梵行邊,如實自舉,如法對治。 巳二、略辨義(分三) 午一、標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 午二、釋 謂薄伽梵於此頌中略顯:四因所攝尸羅清淨,謂能正受故,受已不冗故,遠離冗因故,雖由無知放逸穴已,即便如法而對治故。 午三、結 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卯五、惡業果報(分二) 辰一、舉頌言 若見他惡業,能審諦思惟,自身終不為,由彼業能縛。 辰二、長行釋(分二) 巳一、別釋頌(分二) 午一、釋初三句(分二) 未一、初二句(分二) 申一、徵 今此頌中,云何見他惡業審諦思惟? 申二、釋(分二) 酉一、見諸惡業(分二) 戌一、由諦觀法忍(分二) 亥一、標能觀 謂如有一,或善男子或善女人,為性聰慧,成就如理諦觀法忍。 亥二、辨所觀(分七) 天一、於違越(分二) 地一、現見 見他現行惡行因故,便遭種種挫辱楚撻。 又為王人執至王所,廣說如《經》,乃至斷命。 地二、思惟 見已便作如是思惟:觀觀是人,於現法中造作如是惡不善業,即於現法還受如是辛楚果報,乃至止止如是惡不善業,終不應為、終不應作、終不應行、終不應犯。 天二、於邪命(分二) 地一、現見 即彼又見屠羊、雞、豬,廣說一切不律儀眾,不由如是作業伎能活命方術,而乘象馬車乘輦輿,又不因此能致廣大財寶庫藏,令不散失;然為世間之所訶毀,凡在傭俗尚不以身暫相觸受,而遠避之,況餘賢哲! 地二、思惟 見已便作如是思惟,餘如前說。 天三、於放逸懈怠(分二) 地一、現見 即彼又見他人巨富饒大財寶,然由嬾惰多住縱逸,經過日夜,淹積歲月,所有珍財、僮僕、基業及諸善法,漸漸衰退。 地二、思惟 見已便作如是思惟,餘如前說。 天四、於身差別(分二) 地一、現見 即彼又見種種有情身相差別,或有生盲、生聾、生啞,或瞎、或跛、或癬、或癩,或復短壽、或惡形色,或多疾病、或貧賤家,或少支屬、或弊惡慧,或扇宅迦、或半宅迦、或醜形類,餘即不爾。 地二、思惟 見已便作如是思惟:觀觀是人,先作種種惡不善業,今受如是苦惡果報,乃至止止如是惡不善業,餘如前說。 天五、於所作不遂(分二) 地一、現見 即彼又見他人黠慧,無有嬾惰,具足翹勇,所謂能作營農、商賈、行船等業,及能正作言論事業,彼雖具足如是翹勇,所作事業數漸衰損,終無成辦。 地二、思惟 見已便作如是思惟,餘如前說。 天六、於所求不遂(分二) 地一、現見 即彼又見二人出家,趣於非家,同修梵行,一於衣服、飲食等利,有所匱乏,一則不爾。 地二、思惟 見已便作如是思惟,餘如前說。 天七、於國王等(分二) 地一、現見 即彼又見或有國王、或是王等,大地封疆咸皆克伏,堅著不捨,但為一身、一具骸骨,唯為現在少小安樂,身、語、意門現行無量廣大惡行,損壞多生、多身安樂,當受多生、多身大苦。 地二、思惟 見已便作如是思惟:觀觀是王、或是王等,甚為愚弊,唯知保愛一生、一身,不知保愛多生、多身,唯愛現在少時小樂,不愛當來多時大樂,亦非不愛多生重苦,乃至止止如是惡不善業,終不應為、終不應作、終不應行、終不應犯。 戌二、由獲得天眼(分二) 亥一、現見 復有或善男子或善女人,為性聰慧,獲得天眼,用此天眼見諸有情死時、生時,如《經》廣說,乃至生在大那落迦中。 亥二、思惟 見已便作如是思惟,觀觀是人,於現法中造作如是惡不善業,令受後法辛楚果報,乃至止止如是惡不善業,餘如前說。 酉二、思惟行相(分三) 戌一、標 如是或善男子或善女人,見他所作諸惡業已,由四種行,諦善思惟、諦善觀察。 戌二、徵 何等為四? 戌三、辨(分四) 亥一、現作現受 一者、觀察或因違越或邪活命或放逸懈怠,於現法中,造作種種惡不善業,即現法受非愛果報。 亥二、先作現受 二者、觀察或有有情依身差別,或有所作而不果遂,或有所求而不果遂,皆由先造惡不善業故,現法中,各受如是非愛果報。 亥三、現作當受 三者、觀察或有國王、或與王等,因現法中,行諸惡業,比知當來定受種種非愛果報。 亥四、現作生受 四者、觀察諸有情類死時、生時,因現法中,造作種種惡不善業,後法中,受非愛果報。 未二、第三句 彼由如是如實知故,終不自作。 午二、釋第四句(分三) 未一、徵 云何業縛? 未二、列 謂樂諸業故,由業重故,於業果報不自在故。 未三、釋(分三) 申一、樂諸業(分二) 酉一、釋(分二) 戌一、辨相 樂諸業者,謂如有一,串習惡故,愛樂諸惡。 戌二、明縳 由此因緣,於諸善法,心不能入。 酉二、結 是初業縛。 申二、由業重(分二) 酉一、釋(分二) 戌一、辨相 由業重者,謂如有一,於無間業,或有具造、或不具造。 戌二、明縳 由此因緣,雖有欣樂於佛所證善說正法毘柰耶中,暫時出家,尚不能得,況當能獲沙門果證! 酉二、結 如是名為:第二業縛。 申三、於業報不得自在(分二) 酉一、釋(分二) 戌一、辨相 於業果報不自在者,謂如有一,由身、語、意惡行因緣,生諸惡趣。 戌二、明縳 生彼處已,不得自在,不能自任長夜受苦,或生邊地,於彼絕無四賢善眾,所謂苾芻,廣說乃至鄔波斯迦。 酉二、結 如是名為:第三業縛。 巳二、略辨義(分三) 午一、標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 午二、釋 謂薄伽梵於此略示:依諸有情業、業果報,如理思惟,及顯如理思惟為先,法隨法行。 午三、結 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九 卯六、善語(分二) 辰一、舉頌言 賢聖常說最善語,愛非不愛語第二, 諦非不諦語第三,法非非法語第四。 辰二、長行釋(分二) 巳一、別釋頌(分二) 午一、標釋善語(分二) 未一、總標 今此頌中,言善語者,所謂善說、善言、善論。 當知善說有三種相,所謂悅意、無染、唯善。 未二、別釋(分三) 申一、愛語 由第一語,令他慶悅。 申二、諦語 由第二語,令自尸羅終無穿缺。 申三、法語 由第三語,能令他人出不善處,安住善處,因此引攝利益安樂。 午二、料簡差別(分三) 未一、愛語 或有愛語非諦非法,謂如有一,以美妙言,稱讚他人非真實德。 未二、諦語 或有諦語非愛非法,謂如有一,以染污心,發麤惡言,訶責他人真實過惡。 未三、法語 或有法語亦愛亦諦,謂如有一,善知稱讚及與訶責,知可稱讚可訶責已,然不稱讚亦不訶責,唯善方便為說正法,能令彼人出不善處,安住善處。 巳二、略辨義(分三) 午一、標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 午二、釋 謂薄伽梵此中略示:所有善語,若標、若釋。 午三、結 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卯七、正行果利(分二) 辰一、舉頌言 信慚戒施法,善人所稱讚,是名趣天道,能往天世間。 辰二、長行釋(分二) 巳一、別釋頌(分二) 午一、依出家辨(分二) 未一、釋頌初一句(分五) 申一、信 此頌所明,謂如有一,於佛所證法毘奈耶,獲得正信。 申二、慚 恥在居家。 申三、戒 受持淨戒,趣得衣服、飲食、臥具,便生喜足,減除器物,儉約資緣。 申四、施 凡所獲得如法利養,終無私隱,必與智人同梵行者,而共受用。 申五、法 所有正法,初中後善,稱揚梵行,所謂契經乃至論議,皆能受持、研尋、究達,傳授他人,廣為開闡。 未二、釋頌後三句(分二) 申一、標 彼既成就是諸善法,當知必獲三種勝利。
|
||
Index :: Print :: E-m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