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6菩薩地之一 | ||
---|---|---|
Posted on Thu 01 Dec 2005 by insights (5226 reads) | ||
列二、無違犯 無違犯者,謂遭重病,或心狂亂,或自睡眠,他生覺想而來親附,語言談論慶慰請問,或自為他宣說諸法論義決擇,或復與餘談論慶慰,或他說法論義決擇屬耳而聽,或有違犯說正法者,為欲將護說法者心,或欲方便調彼伏彼出不善處安立善處,或護僧制,或為將護多有情心而不酬對皆無違犯。 宿三、於他延請(分二) 列一、有違犯 【4】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他來延請,或往居家或往餘寺,奉施飲食及衣服等諸資生具,憍慢所制懷嫌恨心懷恚惱心,不至其所不受所請,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若由嬾惰懈怠、忘念無記之心,不至其所,不受所請,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 列二、無違犯 無違犯者,或有疾病,或無氣力,或心狂亂,或處懸遠,或道有怖,或欲方便調彼伏彼出不善處安立善處,或餘先請,或為無間修諸善法欲護善品令無暫廢,或為引攝未曾有義,或為所聞法義無退,如為所聞法義無退,論義決擇當知亦爾,或復知彼懷損惱心詐來延請,或為護他多嫌恨心,或護僧制不至其所不受所請,皆無違犯。 宿四、於他奉施(分二) 列一、有違犯 【5】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他持種種生色可染末尼真珠琉璃等寶,及持種種眾多上妙財利供具,慇懃奉施,由嫌恨心或恚惱心違拒不受,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捨有情故。 若由嬾惰懈怠忘念無記之心違拒不受,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 列二、無違犯 無違犯者,或心狂亂,或觀受已心生染著,或觀後時彼定追悔,或復知彼於施迷亂,或知施主隨捨隨受由是因緣定當貧匱,或知此物是僧伽物窣堵波物,或知此物劫盜他得,或知此物由是因緣多生過患,或殺或縛或罰或黜或嫌或責,違拒不受,皆無違犯。 宿五、於來求法(分二) 列一、有違犯 【6】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他來求法,懷嫌恨心懷恚惱心,嫉妒變異不施其法,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若由嬾惰懈怠忘念無記之心不施其法,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 列二、無違犯 無違犯者,謂諸外道伺求過短,或有重病或心狂亂,或欲方便調彼伏彼出不善處安立善處,或於是法未善通利,或復見彼不生恭敬無有羞愧以惡威儀而來聽受,或復知彼是鈍根性於廣法教得法究竟深生怖畏,當生邪見增長邪執衰損惱壞,或復知彼法至其手轉布非人,而不施與皆無違犯。 宿六、於他犯戒(分二) 列一、有違犯(分二) 張一、辨染非染 【7】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於諸暴惡犯戒有情,懷嫌恨心懷恚惱心由彼暴惡犯戒為緣,方便棄捨不作饒益,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若由嬾惰懈怠棄捨,由忘念故,不作饒益,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 張二、釋犯因緣 何以故?非諸菩薩於淨持戒身語意業寂靜現行諸有情所,起憐愍心,欲作饒益,如於暴惡犯戒有情於諸苦因而現轉者。 列二、無違犯 無違犯者,謂心狂亂,或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或為將護多有情心,或護僧制方便棄捨不作饒益,皆無違犯。 星二、戒漸次攝(分七) 宿一、於諸遮罪(分二) 列一、將護他行(分二) 張一、標共聲聞 【8a】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如薄伽梵於別解脫毘奈耶中,將護他故,建立遮罪,制諸聲聞令不造作,諸有情類未淨信者令生淨信,已淨信者令倍增長,於中菩薩與諸聲聞,應等修學無有差別。 張二、釋其所以 何以故?以諸聲聞自利為勝,尚不棄捨將護他行,為令有情未信者信,信者增長學所學處,何況菩薩利他為勝! 列二、住少事等(分二) 張一、不共聲聞(分三) 寒一、標 【8b】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如薄伽梵於別解脫毘奈耶中,為令聲聞少事少業少悕望住,建立遮罪,制諸聲聞令不造作,於中菩薩與諸聲聞不應等學。 寒二、釋(分二) 來一、簡差別 何以故?以諸聲聞自利為勝,不顧利他,於利他中,少事少業少悕望住可名為妙。非諸菩薩利他為勝,不顧自利,於利他中,少事少業少悕望住得名為妙。 來二、廣如應 如是菩薩為利他故,從非親里長者、居士、婆羅門等及恣施家,應求百千種種衣服,觀彼有情有力無力,隨其所施,如應而受。如說求衣,求缽亦爾。如求衣、缽,如是自求種種絲縷,令非親里為織作衣,為利他故,應畜種種憍世耶衣、諸坐臥具,事各至百,生色、可染,百千俱胝,復過是數,亦應取積。 寒三、結 如是等中,少事少業少悕望住,制止遮罪,菩薩不與聲聞共學。 張二、出有違犯 安住淨戒律儀菩薩,於利他中,懷嫌恨心、懷恚惱心,少事少業少悕望住,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有嬾惰、懈怠、忘念、無記之心,少事少業少悕望住,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 宿二、於諸性罪(分二) 列一、總開無犯 【9】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善權方便為利他故,於諸性罪,少分現行,由是因緣,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列二、別釋其相(分八) 張一、於殺生(分二) 寒一、出因緣(分二) 來一、思惟所作 謂如菩薩見劫盜賊,為貪財故欲殺多生,或復欲害大德、聲聞、獨覺、菩薩,或復欲造多無間業,見是事已,發心思惟:「我若斷彼惡眾生命,墮那落迦;如其不斷,無間業成,當受大苦。我寧殺彼墮那落迦,終不令其受無間苦。」 來二、加行所作 如是菩薩意樂思惟,於彼眾生,或以善心、或無記心,知此事已,為當來故,深生慚愧,以憐愍心而斷彼命。 寒二、結無犯 由是因緣,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張二、於廢黜(分二) 寒一、出因緣 又如菩薩見有增上、增上宰官,上品暴惡,於諸有情無有慈愍,專行逼惱,菩薩見已,起憐愍心,發生利益安樂意樂,隨力所能,若廢、若黜增上等位。 寒二、結無犯 由是因緣,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張三、於不與取(分二) 寒一、出因緣(分二) 來一、於劫盜賊(分二) 暑一、奪取盜物 又如菩薩見劫盜賊,奪他財物,若僧伽物、窣堵波物,取多物已,執為己有,縱情受用,菩薩見已,起憐愍心,於彼有情發生利益安樂意樂,隨力所能,逼而奪取,勿令受用如是財故,當受長夜無義無利。 暑二、還復所主 由此因緣,所奪財寶,若僧伽物還復僧伽,窣堵波物還窣堵波,若有情物還復有情。 來二、於眾主等 又見眾主或園林主,取僧伽物、窣堵波物,言是己有,縱情受用,菩薩見已,思擇彼惡,起憐愍心:「勿令因此邪受用業,當受長夜無義無利!」隨力所能,廢其所主。 寒二、結無犯 菩薩如是雖不與取,而無違犯,生多功德。 張四、於欲邪行(分二) 寒一、明在家(分二) 來一、出因緣 又如菩薩處在居家,見有母邑現無繫屬習婬欲法,繼心菩薩求非梵行,菩薩見已,作意思惟,勿令心恚,多生非福,若隨其欲便得自在,方便安處,令種善根,亦當令其捨不善業,住慈愍心,行非梵行。 來二、結無犯 雖習如是穢染之法,而無所犯,多生功德。 寒二、簡出家 出家菩薩,為護聲聞聖所教誡令不壞滅,一切不應行非梵行。 張五、於虛妄語(分二) 寒一、出因緣(分二) 來一、明所為 又如菩薩為多有情,解脫命難、囹圄縛難、刖手足難、劓鼻刵耳剜眼等難,雖諸菩薩為自命難亦不正知說於妄語,然為救脫彼有情故,知而思擇,故說妄語。 來二、攝要義 以要言之,菩薩唯觀有情義利非無義利,自無染心,唯為饒益諸有情故,覆想正知而說異語。 寒二、結無犯 說是語時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張六、於離間語(分二) 寒一、出因緣 又如菩薩,見諸有情為惡朋友之所攝受,親愛不捨,菩薩見已起憐愍心,發生利益安樂意樂,隨能隨力,說離間語,令離惡友捨相親愛,勿令有情由近惡友當受長夜無義無利。 寒二、結無犯 菩薩如是以饒益心說離間語,乖離他愛,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張七、於麤惡語(分二) 寒一、出因緣 又如菩薩見諸有情,為行越路非理而行,出麤惡語,猛利訶擯,方便令其出不善處,安立善處。 寒二、結無犯 菩薩如是以饒益心,於諸有情出麤惡語,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張八、於諸綺語(分二) 寒一、出因緣 又如菩薩見諸有情信樂倡伎吟詠歌諷,或有信樂王賊飲食婬蕩街衢無義之論,菩薩於中皆悉善巧,於彼有情起憐愍心,發生利益安樂意樂,現前為作綺語相應種種倡伎吟詠歌諷王賊飲食婬衢等論,令彼有情歡喜引攝,自在隨屬,方便獎導,出不善處,安立善處。 寒二、結無犯 菩薩如是現行綺語,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宿三、於邪命法(分二) 列一、有違犯 【10】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生起詭詐虛談現相,方便研求假利求利,味邪命法無有羞恥堅持不捨,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列二、無違犯 無違犯者,若為除遣生起樂欲發勤精進,煩惱熾盛蔽抑其心時時現起。 宿四、於虧軌則(分二) 列一、有違犯 【11】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為掉所動,心不寂靜,不樂寂靜,高聲嬉戲,諠譁紛聒,輕躁騰躍,望他歡笑,如此諸緣,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若忘念起,非染違犯。 列二、無違犯 無違犯者,若為除遣生起樂欲,廣說如前。若欲方便解他所生嫌恨令息。若欲遣他所生愁惱若他性好如上諸事,方便攝受敬慎將護,隨彼而轉。若他有情猜阻菩薩,內懷嫌恨惡謀憎背,外現歡顏表內清淨,如是一切皆無違犯。 宿五、於壞大乘(分二) 列一、出染違犯 【12】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菩薩不應忻樂涅槃,應於涅槃而生厭背,於諸煩惱及隨煩惱,不應怖畏而求斷滅,不應一向心生厭離,以諸菩薩三無數劫流轉生死求大菩提。」若作此說,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列二、釋其所以 何以故?如諸聲聞於其涅槃忻樂親近,於諸煩惱及隨煩惱深心厭離,如是菩薩於大涅槃忻樂親近,於諸煩惱及隨煩惱深心厭離,其倍過彼百千俱胝。以諸聲聞唯為一身證得義利勤修正行,菩薩普為一切有情證得義利,勤修正行,是故菩薩當勤修集無雜染心,於有漏事,隨順而行,成就勝出諸阿羅漢無雜染法。 宿六、於自謗聲(分二) 列一、有違犯 【13】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於自能發不信重言,所謂惡聲惡稱惡譽不護不雪,其事若實而不避護,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若事不實而不清雪,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 列二、無違犯 無違犯者,若他外道若他憎嫉若自出家,因行乞行因修善行謗聲流布,若忿蔽者、若心倒者謗聲流布,皆無違犯。 宿七、於障加行(分二) 列一、有違犯 【14】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見諸有情應以種種辛楚加行猛利加行而得義利護其憂惱而不現行,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 列二、無違犯 無違犯者,觀由此緣於現法中少得義利,多生憂惱。 星三、忍漸次攝(分五) 宿一、於報他怨 【15】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他罵報罵他瞋報瞋,他打報打他弄報弄,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宿二、於不謝他(分二) 列一、有違犯 【16】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於他有情有所侵犯,或自不為彼疑侵犯,由嫌嫉心由慢所執,不如理謝而生輕捨,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若由嬾惰懈怠放逸,不謝輕捨,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 列二、無違犯 無違犯者,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出不善處安立善處。若是外道,若彼悕望要因現行非法有罪方受悔謝。若彼有情性好鬥諍,因悔謝時倍增憤怒。若復知彼為性堪忍體無嫌恨。若必了他因謝侵犯深生羞恥,而不悔謝,皆無違犯。 宿三、於不受謝(分二) 列一、有違犯 【17】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他所侵犯,彼還如法平等悔謝,懷嫌恨心欲損惱彼不受其謝,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雖復於彼無嫌恨心不欲損惱,然由稟性不能堪忍故不受謝,亦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列二、無違犯 無違犯者,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一切如前應知。若不如法、不平等謝,不受彼謝,亦無違犯。 宿四、於他懷忿(分二) 列一、有違犯 【18】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於他懷忿,相續堅持,生已不捨,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列二、無違犯 無違犯者,為斷彼故生起樂欲,廣說如前。 宿五、於貪供事(分二) 列一、有違犯 【19】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貪著供事增上力故,以愛染心管御徒眾,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列二、無違犯 無違犯者,不貪供侍無愛染心管御徒眾。 星四、精進漸次攝(分二) 宿一、於樂眠等(分二) 列一、有違犯 【20】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嬾惰懈怠耽睡眠樂臥樂倚樂,非時非量,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列二、無違犯 無違犯者,若遭疾病若無氣力行路疲極。若為斷彼生起樂欲,廣說一切如前應知。 宿二、於說世事(分二) 列一、有違犯 【21】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懷愛染心談說世事虛度時日,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若由忘念虛度時日,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 列二、無違犯 無違犯者,見他談說護彼意故,安住正念須臾而聽。若事希奇或暫問他或答他問,無所違犯。 星五、靜慮漸次攝(分三) 宿一、不請教授(分二) 列一、有違犯 【22】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為令心住欲定其心,心懷嫌恨憍慢所持,不詣師所求請教授,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嬾惰懈怠而不請者,非染違犯。 列二、無違犯 無違犯者,若遇疾病若無氣力。若知其師顛倒教授、若自多聞自有智力能令心定、若先已得所應教授而不請者,無所違犯。 宿二、不捨蓋纏(分二) 列一、舉貪欲蓋(分二) 張一、有違犯 【23】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起貪欲蓋,忍受不捨,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張二、無違犯 無違犯者,若為斷彼生起樂欲發勤精進,煩惱猛利蔽抑心故時時現行。 列二、例瞋恚等 如貪欲蓋,如是瞋恚、惛沈、睡眠、掉舉、惡作,及與疑蓋當知亦爾。 宿三、貪味相應(分二) 列一、有違犯 【24】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貪味靜慮,於味靜慮見為功德,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列二、無違犯 無違犯者,若為斷彼生起樂欲,廣說如前。 星六、慧漸次攝(分八) 宿一、毀聲聞教(分二) 列一、有違犯(分二) 張一、出唯染 【25】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菩薩不應聽聲聞乘相應法教,不應受持,不應修學!菩薩何用於聲聞乘相應法教聽聞受持精勤修學!」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張二、釋所以 何以故?菩薩尚於外道書論精勤研究,況於佛語! 列二、無違犯 無違犯者,為令一向習小法者捨彼欲故,作如是說。 宿二、捨菩薩藏 【26】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於菩薩藏未精研究,於菩薩藏一切棄捨,於聲聞藏一向修學,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 宿三、修學外論(分二) 列一、有違犯 【27】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現有佛教於佛教中未精研究,於異道論及諸外論精勤修學,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列二、無違犯 無違犯者,若上聰敏、若能速受、若經久時能不忘失、若於其義能思能達、若於佛教如理觀察,成就俱行無動覺者,於日日中常以二分修學佛語,一分學外,則無違犯。 宿四、樂者外論 【28】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越菩薩法,於異道論及諸外論研求善巧,深心寶翫愛樂味著,非如辛藥而習近之,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宿五、不解甚深(分二) 列一、有毀謗(分二) 張一、出染違犯 【29】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聞菩薩藏,於甚深處最勝甚深真實法義諸佛菩薩難思神力,不生信解,憎背毀謗:「不能引義、不能引法、非如來說、不能利益安樂有情」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張二、釋其所以 如是毀謗,或由自內非理作意,或隨順他而作是說。 列二、無毀謗(分二) 張一、行無諂曲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若聞甚深最甚深處,心不信解,菩薩爾時應強信受,應無諂曲,應如是學:「我為非善,盲無慧目,於如來眼隨所宣說,於諸如來密意語言而生誹謗。」菩薩如是自處無知,仰推如來:於諸佛法,無不現知,等隨觀見。 張二、出無違犯 如是正行,無所違犯,雖無信解,然不誹謗。 宿六、自讚毀他(分二) 列一、有違犯 【30】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於他人所,有染愛心,有瞋恚心,自讚毀他,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列二、無違犯 無違犯者,若為摧伏諸惡外道、若為住持如來聖教、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或欲令其未淨信者發生淨信,已淨信者倍復增長。 宿七、不往聽聞(分二) 列一、有違犯 【31】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聞說正法論議決擇,憍慢所制懷嫌恨心懷恚惱心而不往聽,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若為嬾惰懈怠所蔽而不往聽,非染違犯。 列二、無違犯 無違犯者,若不覺知、若有疾病、若無氣力、若知倒說,若為護彼說法者心、若正了知彼所說義是數所聞所持所了、若已多聞具足聞持其聞積集、若欲無間於境住心、若勤引發菩薩勝定、若自了知上品愚鈍其慧鈍濁,於所聞法難受難持難於所緣攝心令定,不往聽者,皆無違犯。 宿八、輕說法師 【32】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於說法師故思輕毀,不深恭敬嗤笑調弄,但依於文不依於義,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昃二、住饒益有情戒(分十一) 星一、〔障同事〕:不為助伴(分二) 宿一、有違犯(分二) 列一、總標 【33】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於諸有情所應作事,懷嫌恨心,懷恚惱心,不為助伴。 列二、舉類 謂於能辦所應作事,或於道路若往若來,或於正說事業加行,或於掌護所有財寶,或於和好乖離諍訟,或於吉會或於福業不為助伴,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若為嬾惰懈怠所蔽,不為助伴,非染違犯。 宿二、無違犯 無違犯者,若有疹疾、若無氣力、若了知彼自能成辦、若知求者自有依怙、若知所作能引非義能引非法、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若先許餘為作助伴、若轉請他有力者助、若於善品正勤修習不欲暫廢、若性愚鈍於所聞法難受難持,如前廣說:若為將護多有情意、若護僧制不為助伴,皆無違犯。 星二、〔障同事〕:不往供事(分二) 宿一、舉有疾病(分二) 列一、有違犯 【34】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見諸有情遭重疾病,懷嫌恨心懷恚惱心不往供事,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若為嬾惰懈怠所蔽不往供事,非染違犯。 列二、無違犯 無違犯者,若自有病、若無氣力、若轉請他有力隨順令往供事、若知病者有依有怙、若知病者自有勢力能自供事、若了知彼長病所觸堪自支持、若為勤修廣大無上殊勝善品、若欲護持所修善品令無間缺、若自了知上品愚鈍其慧鈍濁於所聞法難受難持,難於所緣攝心令定、若先許餘為作供事。 宿二、例有苦等 如於病者,於有苦者為作助伴,欲除其苦,當知亦爾。 星三、〔障愛語〕:不為說法(分二) 宿一、有違犯 【35】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見諸有情為求現法後法事故廣行非理,懷嫌恨心懷恚惱心,不為宣說如實正理,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若由懶惰懈怠所蔽不為宣說,非染違犯。 宿二、無違犯 無違犯者,若自無知、若無氣力、若轉請他有力者說,若即彼人自有智力、若彼有餘善友攝受、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若知為說如實正理起嫌恨心、若發惡言、若顛倒受、若無愛敬、若復知彼性弊[怡-台+龍]悷,不為宣說,皆無違犯。 星四、〔障布施〕:不酬有恩(分三) 宿一、有違犯 【36】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於先有恩諸有情所,不知恩惠不了恩惠,懷嫌恨心不欲現前如應酬報,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若為嬾惰懈怠所蔽,不現酬報,非染違犯。 宿二、無違犯 無違犯者,勤加功用無力無能不獲酬報、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若欲報恩而彼不受,皆無違犯。 星五、〔障布施〕:不解愁憂(分二) 宿一、有違犯 【37】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見諸有情墮在喪失財寶眷屬祿位難處,多生愁惱,懷嫌恨心不往開解,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若為懶惰懈怠所蔽不往開解,非染違犯。 宿二、無違犯 無違犯者,應知如前,於他事業不為助伴。 星六、〔障布施〕:不施資具(分二) 宿一、有違犯 【38】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有飲食等資生眾具,見有求者來正悕求飲食等事,懷嫌恨心,懷恚惱心而不給施,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若由懶惰懈怠放逸,不能施與,非染違犯。 宿二、無違犯 無違犯者,若現無有可施財物、若彼悕求不如法物所不宜物、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若來求者,王所匪宜將護王意、若護僧制而不惠施皆無違犯。 星七、〔障布施〕:不正攝受(分二) 宿一、有違犯 【39a】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攝受徒眾懷嫌恨心,而不隨時無倒教授、無倒教誡。【39b】知眾匱乏,而不為彼從諸淨信長者、居士、婆羅門等,如法追求衣服飲食諸坐臥具病緣醫藥資身什物,隨時供給。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若由懶惰懈怠放逸,不往教授、不往教誠,不為追求如法眾具,非染違犯。 宿二、無違犯 無違犯者,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若護僧制、若有疹疾、若無氣力不任加行、若轉請餘有勢力者、若知徒眾世所共知有大福德,各自有力求衣服等資身眾具、若隨所應教授教誡,皆已無倒教授教誡、若知眾內有本外道為竊法故,來入眾中無所堪能不可調伏,皆無違犯。 星八、〔障利行〕:不隨心轉(分二) 宿一、有違犯 【40】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懷嫌恨心於他有情不隨心轉,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若由懶惰懈怠放逸不隨其轉,非染違犯。 宿二、無違犯 無違犯者,若彼所愛非彼所宜、若有疾病若無氣力不任加行、若護僧制、若彼所愛雖彼所宜,而於多眾非宜非愛、若為降伏諸惡外道、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不隨心轉,皆無違犯。 星九、〔障利行〕:不顯德等(分二) 宿一、有違犯 【41】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懷嫌恨心,他實有德不欲顯揚,他實有譽不欲稱美,他實妙說不讚善哉,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若由懶惰懈怠放逸不顯揚等,非染違犯。 宿二、無違犯 無違犯者,若知其人性好少欲,將護彼意。若有疾病、若無氣力、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若護僧制、若知由此顯揚等緣起彼雜染憍舉無義,為遮此過。若知彼德雖似功德而非實德、若知彼譽雖似善譽而非實譽、若知彼說雖似妙說而實非妙、若為降伏諸惡外道、若為待他言論究竟,不顯揚等,皆無違犯。 星十、〔障利行〕:不訶責等(分二) 宿一、有違犯 【42】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見諸有情應可訶責,應可治罰應可驅擯,懷染污心而不訶責,或雖訶責而不治罰如法教誡,或雖治罰如法教誡,而不驅擯,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若由嬾惰懈怠放逸,而不訶責乃至驅擯,非染違犯。 宿二、無違犯 無違犯者,若了知彼不可療治,不可與語,喜出麤言多生嫌恨,故應棄捨。若觀待時、若觀因此鬥訟諍競、若觀因此令僧諠雜令僧破壞,知彼有情不懷諂曲成就增上猛利慚愧,疾疾還淨,而不訶責乃至驅擯,皆無違犯。 星十一、〔障利行〕:不現神通(分二) 宿一、有違犯 【43】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具足成就種種神通變現威力,於諸有情應恐怖者能恐怖之,應引攝者能引攝之,避信施故不現神通恐怖引攝,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 宿二、無違犯 無違犯者,若知此中,諸有情類多著僻執,是惡外道誹謗賢聖,成就邪見,不現神通恐怖引攝,無有違犯。 盈三、攝無違犯 又一切處無違犯者,謂若彼心增上狂亂、若重苦受之所逼切、若未曾受淨戒律儀,當知一切皆無違犯。 日三、勸修學處 復次,如是所起諸事菩薩學處,佛於彼彼素怛纜中隨機散說,謂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今於此菩薩藏摩呾履迦綜集而說,菩薩於中應起尊重住極恭敬專精修學。 荒三、明不應犯 是諸菩薩從他正受戒律儀已,由善清淨求學意樂菩提意樂饒益一切有情意樂,生起最極尊重恭敬,從初專精不應違犯。 荒四、明還淨法(分三) 日一、標應悔除 設有違犯,即應如法疾疾悔除,令得還淨。 日二、顯悔除法(分二) 月一、對他發霹(分二) 盈一、由惡作攝 又此菩薩一切違犯,當知皆是惡作所攝,應向有力於語表義能覺能受小乘、大乘補特伽羅,發露悔滅。 盈二、依犯品別(分二) 昃一、上品犯 若諸菩薩以上品纏違犯,如上他勝處法,失戒律儀,應當更受。 昃二、中品犯 若中品纏違犯,如上他勝處法,應對於三補特伽羅,或過是數,應如發露除惡作法,先當稱述所犯事名,應作是說:長老專志!或言:大德!我如是名,違越菩薩毘奈耶法,如所稱事犯惡作罪。餘如苾芻發露悔滅惡作罪法,應如是說。 昃三、〔下品犯〕 若下品纏違犯,如上他勝處法及餘違犯,應對於一補特伽羅,發露悔法當知如前。 月二、自誓防護 若無隨順補特伽羅可對發露,悔除所犯,爾時菩薩以淨意樂起自誓心:我當決定防護當來,終不重犯! 日三、結明還淨 如是於犯還出還淨。 洪二、由自受(分二) 荒一、舉如法受 又諸菩薩欲受菩薩淨戒律儀,若不會遇具足功德補特伽羅,爾時應對如來像前自受菩薩淨戒律儀,應如是受,遍袒右肩右膝著地,或蹲跪坐作如是言:我如是名,仰啟十方一切如來已入大地諸菩薩眾,我今欲於十方世界佛菩薩所,誓受一切菩薩學處,誓受一切菩薩淨戒,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如是學處、如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具,未來一切菩薩當具,普於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具,於是學處、於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學,未來一切菩薩當學,普於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學。第二、第三亦如是說,說已應起。 荒二、例餘一切 所餘一切,如前應知。 宇二、起初差別(分二) 宙一、釋無餘犯(分二) 洪一、標簡 又於菩薩犯戒道中,無無餘犯。 洪二、釋義(分二) 荒一、引佛說 如世尊說:「是諸菩薩多分應與瞋所起犯,非貪所起。」 荒二、釋密意 當知此中,所說密意,謂諸菩薩愛諸有情,憐諸有情增上力故,凡有所作,一切皆是菩薩所作,非非所作,非作所作可得成犯。若諸菩薩憎諸有情,嫉諸有情,不能修行自他利行,作諸菩薩所不應作,作不應作,可得成犯。 宙二、指釋犯品 又諸菩薩軟中上犯,如「攝事分」應當了知。 宇三、所學差別(分二) 宙一、舉圓滿(分三) 洪一、標列 如是菩薩依止一切自毘奈耶勤學所學,便得成就三種圓滿安樂而住:一者成就加行圓滿,二者成就意樂圓滿,三者成就宿因圓滿。 洪二、隨釋(分三) 荒一、加行圓滿 云何名為加行圓滿? 謂諸菩薩於淨戒中行無缺犯,於身語意清淨現行,不數毀犯發露自惡,如是名為:加行圓滿。 荒二、意樂圓滿 云何名為意樂圓滿? 謂諸菩薩為法出家,不為活命,求大菩提非為不求,為求沙門為求涅槃非為不求,如是求者,不住懈怠下劣精進,不雜眾多惡不善法、雜染後有、有諸熾然眾苦異熟、當來所有生老病死,如是名為:意樂圓滿。 荒三、宿因圓滿 云何名為宿因圓滿? 謂諸菩薩昔餘生中修福修善,故於今世種種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資身什物,自無匱乏。 復能於他廣行惠施,如是名為:宿因圓滿。 洪三、總結 菩薩如是依毘奈耶勤學所學,成就如是三種圓滿安樂而住。 宙二、例衰損 與此相違,當知成就三種衰損危苦而住。 地三、難行戒等(分二) 玄一、結前生後 如是略廣宣說菩薩若在家品、若出家品一切戒已,自斯已後,即於如是一切戒中,分出所餘難行戒等差別之相,應當了知。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二 玄二、辨七戒(分七) 黃一、難行戒 宇一、徵 云何菩薩難行戒? 宇二、標 當知此戒略有三種。 宇三、釋(分三) 宙一、棄捨增上 謂諸菩薩現在具足大財大族自在增上,棄捨如是大財大族自在增上,受持菩薩淨戒律儀,是名菩薩第一難行戒。 宙二、於難無虧 又諸菩薩受淨戒已,若遭急難乃至失命,於所受戒尚無少缺,何況全犯!是名菩薩第二難行戒。 宙三、恒無失念 又諸菩薩如是如是遍於一切行住作意,恒住正念常無放逸,乃至命終於所受戒無有誤失,尚不犯輕,何況犯重!是名菩薩第三難行戒。 黃二、一切門戒 宇一、徵起 云何菩薩一切門戒? 宇二、標列 當知此戒略有四種: 一者正受戒;二者本性戒;三者串習戒;四者方便相應戒。 宇三、隨釋(分四) 宙一、正受戒 正受戒者,謂諸菩薩受先所受三種菩薩淨戒律儀,即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宙二、本性戒 本性戒者,謂諸菩薩住種性位,本性仁賢於相續中身語二業恒清淨轉。 宙三、串習戒 串習戒者,謂諸菩薩昔餘生中曾串修習如先所說三種淨戒,由宿因力所住持故,於現在世一切惡法不樂現行,於諸惡法深心厭離樂修善行,於善行中深心欣慕。 宙四、方便相應戒 方便相應戒者,謂諸菩薩依四攝事,於諸有情身語善業恒相續轉。 黃三、善士戒 宇一、徵 云何菩薩善士戒? 宇二、標 當知此戒略有五種。 宇三、列 謂諸菩薩自具尸羅,勸他受戒,讚戒功德,見同法者深心歡喜,設有毀犯如法悔除。 黃四、一切種戒 宇一、徵 云何菩薩一切種戒? 宇二、標 當知此戒以要言之,六種七種,總十三種。 宇三、釋(分二) 宙一、六種 言六種者: 一迴向戒,迴向大菩提故; 二廣博戒,廣攝一切所學處故; 三無罪歡喜處戒,遠離耽著欲樂自苦二邊行故; 四恒常戒,雖盡壽命亦不棄捨所學處故; 五堅固戒,一切利養恭敬他論本隨煩惱不能伏故不能奪故; 六尸羅莊嚴具相應戒,具足一切戒莊嚴故。尸羅莊嚴,如「聲聞地」應知其相。 宙二、七種 言七種者: 一止息戒,遠離一切殺生等故;二轉作戒,攝一切善故饒益有情故; 三防護戒,隨護止息轉作戒故;四大士相異熟戒;五增上心異熟戒;六可愛趣異熟戒;七利有情異熟戒。 黃五、遂求戒 宇一、徵 云何菩薩遂求戒? 宇二、標 當知此戒略有八種。 宇三、釋(分二) 宙一、由審思惟(分二) 洪一、舉於自所 謂諸菩薩自諦思惟。 洪二、利於他所 如我悕求勿彼於我現行斷命,不與而取,穢欲,邪行,虛妄,離間,麤惡,綺語,手塊杖等,諸非愛觸加害於我,我求是已,他若相違而現行者,我求不遂我意不悅,如我悕求他亦如是,勿我於彼現行斷命廣說乃至惡觸加害,彼求是已,我若相違而現行者,彼求不遂彼意不悅,我之所作若有令他所求不遂意不悅者,何現行為。 宙二、令不現行 菩薩如是審思惟已,命難因緣亦不於他現行八種所求不遂不悅意事。 宇四、結 如是八種說名菩薩遂求戒。 黃六、二世樂戒 宇一、徵 云何菩薩此世、他世樂戒? 宇二、標 當知此戒略有九種。 宇三、釋(分二) 宙一、別列二類(分二) 洪一、四種 謂諸菩薩為諸有情,於應遮處而正遮止,於應開處而正開許,是諸有情應攝受者正攝受之,應調伏者正調伏之,菩薩於中身語二業常清淨轉,是則名為四種淨戒。 洪二、五種 復有所餘施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俱行淨戒,則為五種。 宙二、聰明九種 總說名為九種淨戒。 宇四、結 如是菩薩所有淨戒,能令自他現法後法皆得安樂,是故說名菩薩此世、他世樂戒。 黃七、清淨戒 宇一、徵 云何菩薩清淨戒? 宇二、標 當知此戒,略有十種。 宇三、釋(分十) 宙一、初善受戒 一者初善受戒,唯為沙門三菩提故,非為命故。 宙二、不沈舉戒 二者不太沈戒,於違犯時遠離微薄生悔愧故,及不太舉戒,遠離非處生悔愧故。 宙三、離懈怠戒 三者離懈怠戒,於睡眠樂倚樂臥樂不耽著故,晝夜勤修諸善品故。 宙四、離放逸戒 四者離諸放逸所攝受戒,修習如前所說五支不放逸故。 宙五、正願戒 五者正願戒,遠離利養恭敬貪故,不願生天而自要期修梵行故。 宙六、具軌則戒 六者軌則具足所攝受戒,於諸威儀所作眾事善品加行妙善圓滿,如法身語正現行故。 宙七、具淨命戒 七者淨命具足所攝受戒,離矯詐等一切邪命過失法故。 宙八、離二邊戒 八者離二邊戒,遠離受用欲樂自苦二邊法故。 宙九、永出離戒 九者永出離戒,遠離一切外道見故。 宙十、無損失戒 十者於先所受無損失戒,於先所受菩薩淨戒,無缺減故,無破壞故。 宇四、結 如是十種,是名菩薩清淨戒。 天二、聰明藏攝(分二) 地一、攝受當果 如是菩薩大尸羅藏,能起當來大菩提果,謂依此故,菩薩淨戒波羅蜜多得圓滿已,現證無上正等菩提。 地二、常獲五利(分二) 玄一、標 乃至未證無上菩提,依此無量菩薩戒藏正勤修習,常能獲得五種勝利: 玄二、列 一者常為十方諸佛護念; 二者將捨命時住大歡喜; 三者身壞已後在在所生,常與淨戒若等若增諸菩薩眾,為其同分為同法侶為善知識; 四者成就無量大功德藏,能滿淨戒波羅蜜多; 五者現法後法常得成就自性淨戒,戒成其性。 亥二、攝屬所作(分四) 天一、略標列 如是如上所說一切自性戒等九種尸羅,當知三種淨戒所攝,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天二、舉要義 如是三種菩薩淨戒,以要言之,能為菩薩三所作事,謂律儀戒能安住其心,攝善法戒能成熟自佛法,饒益有情戒能成熟有情。 天三、攝一切 如是總攝一切菩薩所應作事,所謂欲令現法樂住安住其心,身心無倦成熟佛法,成熟有情。 天四、結共學(分二) 地一、顯唯爾所 如是菩薩唯有爾所菩薩淨戒,唯有爾所淨戒勝利,唯有爾所淨戒所作,除此無有若過若增。 地二、明一切共 過去菩薩求大菩提已於中學,未來菩薩求大菩提當於中學,普於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現在菩薩求大菩提今於中學。 忍品第十一 酉三、忍度(分四) 戌一、徵 云何菩薩忍波羅蜜多? 戌二、列(分二) 亥一、嗢柁南 嗢柁南曰: 自性一切難,一切門善士,一切種遂求,二世樂清淨, 如是九種相,是名略說忍。 亥二、長行 謂九種相忍,名為菩薩忍波羅蜜多: 一自性忍; 二一切忍; 三難行忍; 四一切門忍; 五善士忍; 六一切種忍; 七遂求忍; 八此世、他世樂忍; 九清淨忍。 戌三、釋(分三) 亥一、自性忍(分三) 天一、徵 云何菩薩自性忍? 天二、釋 謂諸菩薩或思擇力為所依止,或由自性堪忍怨害,遍於一切皆能堪忍,普於一切皆能堪忍,由無染心純悲愍故能有堪忍。 天三、結 當知此則略說菩薩忍之自性。 亥二、一切忍(分二) 天一、徵 云何菩薩一切忍? 天二、釋(分二) 地一、標列種類(分二) 玄一、二種 當知此忍略有二種: 一依在家品忍; 二依出家品忍。 玄二、三種 當知依此二種品忍各有三種,一耐他怨害忍,二安受眾苦忍,三法思勝解忍。 地二、隨釋三種(分三) 玄一、耐他怨害忍 黃一、徵 云何菩薩耐他怨害忍? 黃二、釋(分二) 宇一、辨相(分二) 宙一、正審思擇(分三) 洪一、於自所 謂諸菩薩猛利無間種種長時,從他怨害所生眾苦現在前時,應如是學,如此是我自業過耳,由我先世自造種種不淨業故,今受如是種種苦果,我今於此無義利苦若不忍者。 復為當來大苦因處,我若於此大苦因法隨順轉者,便為於己自作非愛,便為於己自生結縛,便為於己自興怨害,非是於他。 洪二、於自他所 又自他身所有諸行,一切皆用性苦為體,彼無知故,於我身中性苦體上更增其苦,我既有知何宜於彼性苦體上重加其苦。 洪三、於聲聞所 又諸聲聞多分唯修自義利行,尚不應起能生自他眾苦不忍,何況我今正為勤修他義利行而生不忍! 宙二、勤修五想(分四) 洪一、標 菩薩如是正思擇已勤修五想,於怨親中劣等勝品有樂有苦具德具失諸有情所,能忍一切怨害之苦。 洪二、徵 云何五想? 洪三、列 一宿生親善想; 二隨順唯法想; 三無常想; 四苦想; 五攝受想。 洪四、釋(分五) 荒一、宿生親善想(分二) 日一、徵 云何菩薩於有怨害諸有情所,修習宿生親善之想? 日二、釋(分二) 月一、修親善想 謂諸菩薩應如是學,非易可得少分有情經歷長世,昔餘生中未曾為我若父若母兄弟姊妹親教軌範尊似尊等。 月二、依想堪忍 如是如理正思惟故,於有怨害諸有情所,捨怨憎想住親善想,依親善想於諸怨害悉能堪忍。 荒二、隨順唯法想(分二) 日一、徵 云何菩薩於有怨害諸有情所,修習隨順唯法之想? 日二、釋(分二) 月一、修唯法想 謂諸菩薩應如是學,依託眾緣唯行唯法,此中,都無我及有情命者生者,是其能罵能瞋能打能弄能訶,或是所罵所瞋所打所弄所訶。 月二、依想堪忍 如是如理正思惟故,於有怨害諸有情所,捨有情想住唯法想,依唯法想於諸怨害悉能堪忍。 荒三、無常想(分二) 日一、徵 云何菩薩於有怨害諸有情所,修無常想? 日二、釋(分二) 月一、修無常想 謂諸菩薩應如是學,諸有有情若生若長,一切無常皆是死法,極報怨者,謂斷彼命,是諸有情命念念斷,智者何緣復欲更斷如是生死性無常法,諸有情上其有智者,尚不應起有染濁心,況當以手塊杖加害,何況一切永斷其命! 月二、依想堪忍 如是如理正思惟故,捨常堅想安住無常不堅固想,依無常想於諸怨害悉能堪忍。 荒四、苦想(分二) 日一、徵 云何菩薩於有怨害諸有情所,修習苦想? 日二、釋(分二) 月一、修習苦想(分二) 盈一、於諸有情 謂諸菩薩應如是觀:若諸有情大興盛者,尚為三苦常所隨逐,所謂行苦、壞苦、苦苦,況諸有情住衰損者! 盈二、於苦有情 如是觀已,應如是學:我今於此苦常隨逐諸有情所,應勤方便令離眾苦,不應於彼重加其苦。 月二、依想堪忍 如是如理正思惟故,斷滅樂想生起苦想,依此苦想於諸怨害悉能堪忍。 荒五、攝受想(分二) 日一、徵 云何菩薩於有怨害諸有情所,修攝受想? 日二、釋(分二) 月一、修攝受想 謂諸菩薩應如是學,我為一切有情之類發菩提心,攝受一切有情之類皆為親眷,我應為彼作諸義利,我今不應本於有情欲作義利而當於彼不忍怨害作非義利。 月二、依想堪忍 如是如理正思惟故,於有怨害諸有情所,滅除他想住攝受想,依攝受想於諸怨害悉能堪忍。 宇二、釋名(分二) 宙一、徵 云何名忍? 宙二、釋 自無憤勃不報他怨,亦不隨眠流注恒續故名為忍。 黃三、結 是名菩薩耐他怨害忍。 玄二、安受眾苦忍 黃一、徵 云何菩薩安受眾苦忍? 黃二、釋(分三) 宇一、如理思惟(分二) 宙一、於過去世 謂諸菩薩應如是學,我從昔來依欲行轉,常求諸欲故,意思擇為諸苦因,追求種種苦性諸欲,於追求時忍受無量猛利大苦,所謂種種殉利務農勤王等事,如是追求無義苦時,令我具受種種大苦,皆由無智思擇過失。 宙二、於現在世 我今為求能引安樂最勝善品,尚應思擇忍受百千俱胝大苦,況少小苦而不忍受! 宇二、能忍眾苦(分四) 宙一、標 如是如理正思惟故,為求菩提悉能忍受一切事苦。 宙二、徵 云何名為一切事苦? 宙三、列 當知此苦略有八種: 一依止處苦; 二世法處苦; 三威儀處苦; 四攝法處苦; 五乞行處苦; 六勤劬處苦; 七利他處苦; 八所作處苦。
|
||
Index :: Print :: E-m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