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6菩薩地之一 | ||
---|---|---|
Posted on Thu 01 Dec 2005 by insights (5226 reads) | ||
宙四、釋(分八) 洪一、依止處苦(分二) 荒一、顯處 依止處苦者,依謂四依,由依此故於善說法毘奈耶中,出家受具成苾芻分,所謂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 荒二、明忍 菩薩於此若得麤弊尟少稽留輕蔑不敬,不生憂悒,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依止處苦。 洪二、世法處苦(分二) 荒一、顯處(分二) 日一、標列 世法處苦者,當知世法略有九種: 一衰; 二毀; 三譏; 四苦; 五壞法壞; 六盡法盡; 七老法老; 八病法病; 九死法死。 日二、名苦 如是世法若總若別,會遇現前能生眾苦,此即名為世法處苦。 荒二、明忍 菩薩觸對如是眾苦思擇忍受,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世法處苦。 洪三、威儀處苦(分二) 荒一、顯處 威儀處苦者,當知即是行住坐臥四種威儀,菩薩於中若行若坐,晝夜恒時從諸障法淨修其心,終不非時脅著床座草敷葉敷。 荒二、明忍 菩薩於此疲所生苦悉能忍受,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威儀處苦。 洪四、攝法處苦(分二) 荒一、顯處(分二) 日一、標 攝法處苦者,當知攝法略有七種。 日二、列 一供事三寶; 二供事尊長; 三諮受正法; 四既諮受已廣為他說; 五以大音聲吟詠讚誦; 六獨處空閑無倒思惟稱量觀察; 七修習瑜伽作意所攝若止若觀。 荒二、明忍 菩薩於此七種攝法,勇猛劬勞所生眾苦,悉能忍受,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攝法處苦。 洪五、乞行處苦(分二) 荒一、顯處(分二) 日一、總標 乞行處苦者,當知此苦略有七種。 日二、列釋 一者自誓毀形剃鬚髮等,棄捨世俗諸相好故; 二者自誓毀色,受持改變壞色衣故; 三者進止云為皆不縱任遊涉世間,一切行住自兢攝故; 四者依他活命捨商農等世間事業,從他所得而存濟故; 五者盡壽從他求衣服等,於所獲得非法珍財久所貯積,不受用故; 六者盡壽遮止人間諸欲,離非梵行婬欲法故; 七者盡壽遮止人間嬉戲,捨離觀聽歌舞笑戲倡伎等故,及離與己親友同齡笑戲歡娛攜從等故。 荒二、明忍 如是等類,因乞求行所有艱辛所生眾苦,菩薩一切皆能忍受,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乞行處苦。 洪六、勤劬處苦 勤劬處苦者,謂諸菩薩勤修善品劬勞因緣,發生種種身心疲惱,悉能忍受,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勤劬處苦。 洪七、利他處苦(分二) 荒一、指事 利他處苦者,謂諸菩薩修十一種利有情業,如前應知。 荒二、明忍 由彼所生種種憂苦,菩薩一切皆能忍受,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利他處苦。 洪八、所作處苦 所作處苦者,謂諸菩薩或是出家,便有營為衣缽等業,或是在家便有無倒商估營農仕王等業,由此發生種種勤苦,菩薩一切皆能忍受,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所作處苦。 宇三、忍苦勝利 又諸菩薩雖觸眾苦,而於無上正等菩提,未正勤修能正勤修,已正勤修,能無退轉常勤修習,無變異意無雜染心。 黃三、結 是名菩薩安受眾苦忍。 玄三、法思勝解忍 黃一、徵 云何菩薩法思勝解忍? 黃二、釋(分二) 宇一、依處(分三) 宙一、標 謂諸菩薩於一切法,能正思擇,由善觀察勝覺慧故,能於八種生勝解處善安勝解。 宙二、徵 云何八種生勝解處? 宙三、列 一三寶功德處; 二真實義處; 三諸佛菩薩大神力處; 四因處; 五果處; 六應得義處; 七自於彼義得方便處; 八一切所知所應行處。 宇二、因緣 又此勝解由二因緣,於彼諸處能善安立: 一長時串習故; 二證善淨智故。 黃三、結 是名菩薩法思勝解忍。 亥三、難行忍等(分三) 天一、結前生後 如是菩薩依此二品一切忍故,當知廣開難行忍等諸相差別。 天二、別釋七忍(分七) 地一、難行忍(分三) 玄一、徵 云何菩薩難行忍? 玄二、標 當知此忍略有三種? 玄三、釋(分三) 黃一、於嬴劣所 謂諸菩薩能於羸劣諸有情所,忍彼所作不饒益事,是名第一難行忍。 黃二、於臣隸所 若諸菩薩居尊貴位,於自臣隸不饒益事,堪能忍受,是名第二難行忍。 黃三、於卑賤所 若諸菩薩於其種性卑賤有情所作增上不饒益事,堪能忍受,是名第三難行忍。 地二、一切門忍(分三) 玄一、徵 云何菩薩一切門忍? 玄二、標 當知此忍,略有四種。 玄三、列 謂諸菩薩於親所作不饒益事,於怨所作不饒益事,於中所作不饒益事,悉能堪忍,及於彼三劣、等、勝品不饒益事,皆能忍受。 地三、善土忍(分三) 玄一、徵 云何菩薩善士忍? 玄二、標 當知此忍略有五種。 玄三、列(分二) 黃一、先見勝利 謂諸菩薩先於其忍見諸勝利,謂能堪忍補特伽羅,於當來世無多怨敵、無多乖離、有多喜樂,臨終無悔,於身壞後,當生善趣天世界中。 黃二、自堪忍等 見勝利已,自能堪忍、勸他行忍、讚忍功德。 見能行忍補特伽羅,慰意慶喜。 地四、一切種忍(分三) 玄一、徵 云何菩薩一切種忍? 玄二、標 當知此忍六種、七種,總十三種。 玄三、釋(分二) 黃一、六種(分二) 宇一、徵 云何六種? 宇二、釋(分六) 宙一、由怖畏 謂諸菩薩了知不忍非愛異熟,由怖畏故勤修行忍。 宙二、由親善 於諸有情,有哀憐心、有悲愍心、有親愛心,由親善故勤修行忍。 宙三、由欲樂 於其無上正等菩提猛利欲樂,為圓滿忍波羅蜜多,由是因緣勤修行忍。 宙四、由法受 如世尊說:「夫出家者,具忍辱力」,由是因緣不應出家受具足戒而行不忍,由法受故勤修行忍。 宙五、由串習 種性具足,先串習忍,於今現在安住自性,故能修忍。 宙六、由諦察 知一切法遠離有情,唯見諸法無戲論性,諦察法故,能修行忍。 黃二、七種(分二) 宇一、徵起 云何七種? 宇二、列釋 謂於一切不饒益忍、從一切忍、一切處忍,謂於屏處及大眾前,皆能修忍。 一切時忍,謂晝初分、若晝中分、若晝後分、若夜、若日、若去來今、若病不病、若臥、若起,常能修忍。 由身行忍,不捶打故。 由語行忍,不出一切非愛言故。 由意行忍,不憤發故,不持污濁惡意樂故。 地五、遂求忍(分二) 玄一、徵 云何菩薩遂求忍? 玄二、釋(分二) 黃一、標列(分三) 宇一、列三種 當知此忍略有八種,謂諸菩薩於諸有苦來求索者,惡逼能忍; 於極凶暴上品惡業諸有情所,依法大悲不損惱忍; 於諸出家犯戒者所,依法大悲不損惱忍。 宇二、列五種 復有五種耐勤苦忍,謂能堪耐除遣有苦有情眾苦所有勤苦。 又能堪耐求法勤苦。 又能堪耐法隨法行所有勤苦。 又能堪耐即於彼法廣為他說所有勤苦。 又能堪耐於諸有情所為所作正與助伴所有勤苦。 宇三、結八 如是八種名遂求忍。 黃二、釋得名 若於有情有損惱者,由忍故離;若於有情是所求者,由忍故與,是故說此名遂求忍。 地六、二世樂忍(分二) 玄一、徵 云何菩薩此世、他世樂忍? 玄二、釋(分二) 黃一、略標列 當知此忍,略有九種: 謂諸菩薩住不放逸,於諸善法,悉能堪忍; 於諸寒熱,悉能堪忍; 於諸飢渴,悉能堪忍; 於蚊虻觸,悉能堪忍; 於諸風日,悉能堪忍; 於蛇蠍觸,悉能堪忍; 於諸劬勞所生種種若身、若心,疲惓憂惱,悉能堪忍; 於墮生死,生、老、病、死等苦有情現前,哀愍而修行忍。 黃二、釋得名 如是菩薩修行忍故,能令自身於現法中得安樂住,不為一切惡不善法之所陵雜,能引後世安樂因緣,亦能令他修行種種現法後法安樂正行,是名此世、他世樂忍。 地七、清淨忍(分四) 玄一、徵 云何菩薩清淨忍? 玄二、標 當知此忍,略有十種。 玄三、列 謂諸菩薩遇他所作不饒益事,損惱違越。 終不返報。 亦不意憤。 亦無怨嫌。 意樂相續恒常現前,欲作饒益先後無異,非一益己捨而不益。 於有怨者自往悔謝,終不令他生疲厭已,然後受謝,恐其疲厭,纔謝便受。 於不堪忍,成就增上猛利慚愧。 依於堪忍於大師所,成就增上猛利愛敬。 依不損惱諸有情故,於諸有情成就猛利哀愍愛樂。 一切不忍并助伴法皆得斷故,離欲界欲。 玄四、結 由此十相,當知菩薩所修行忍,清淨無垢。 戌四、結 當知此中,初自性忍,廣說乃至後清淨忍,如是能生廣博無量大菩提果。忍為依止,是諸菩薩能圓滿忍波羅蜜多,能證無上正等菩提。
精進品第十二 酉四、精進度 戌一、徵 云何菩薩精進波羅蜜多? 戌二、列(分二) 亥一、嗢柁南 嗢柁南曰: 自性一切難,一切門善士,一切種遂求,二世樂清淨, 如是九種相,名略說精進。 亥二、長行 謂九種相精進,名為菩薩精進波羅蜜多: 一者自性精進; 二者一切精進; 三者難行精進; 四者一切門精進; 五者善士精進; 六者一切種精進; 七者遂求精進; 八者此世、他世樂精進; 九者清淨精進。 戌三、釋(分八) 亥一、自性精進 云何菩薩自性精進? 謂諸菩薩其心勇悍,堪能攝受無量善法,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熾然無間無有顛倒,及此所起身語意動,當知是名菩薩所行精進自性。 亥二、一切精進(分二) 天一、徵 云何菩薩一切精進? 天二、釋(分二) 地一、標列種類(分二) 玄一、二種 謂此精進略有二種: 一者依在家品精進; 二者依出家品精進。 玄二、三種 當知依此二品精進各有三種: 一擐甲精進; 二攝善法精進; 三饒益有情精進。 地二、隨釋三種(分三) 玄一、環甲精進 黃一、徵 云何菩薩擐甲精進? 黃二、釋(分二) 宇一、辨行相 謂諸菩薩於發加行精進之前,其心勇悍先擐誓甲:若我為脫一有情,苦以千大劫等一日夜,處那洛迦不在餘趣,乃至菩薩經爾所時,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假使過此百千俱胝倍數時劫,方證無上正等菩提,我之勇悍亦無退屈,於求無上正等菩提非不進趣,既進趣已勤勇無懈,何況所經時短苦薄!是名菩薩擐甲精進。 宇二、顯勝利 若有菩薩於如是相菩薩所有擐甲精進,少起勝解少生淨信,如是菩薩尚已長養無量勇猛,發勤精進大菩提性,何況菩薩成就如是擐甲精進!如是菩薩於求菩提饒益有情,無有少分難行事業可生怯劣難作之心。 玄二、攝善法精進 黃一、徵 云何菩薩攝善法精進? 黃二、釋(分三) 宇一、標略義 謂諸菩薩所有精進,能為施戒忍精進靜慮慧波羅蜜多加行,能成辦施戒忍精進靜慮慧波羅蜜多。 宇二、出種類(分二) 宙一、總標 當知此復略有七種。 宙二、列釋(分七) 洪一、無動精進 一無動精進,一切分別種種分別,根本煩惱少分煩惱,一切異論一切苦觸,不傾動故。 洪二、堅固精進 二堅固精進,是殷重加行故。 洪三、無量精進 三無量精進,能現證得一切明處故。 洪四、方便相應精進 四方便相應精進,所應得義無顛倒道隨順而行故,平等通達故。 洪五、無倒精進 五無倒精進,為欲證得能引義利所應得義願所引故。 洪六、極常精進 六恒常精進,是無間加行故。 洪七、離慢精進 七離慢精進,由勤精進離高舉故。 宙三、總結 由此七種攝善法精進勤加行故,令諸菩薩速能圓滿波羅蜜多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宇三、結最勝 由此精進是能修證能成菩提,一切善法最勝因緣,餘則不爾,是故如來以種種門,稱讚精進能證無上正等菩提。 玄三、饒益有情精進 黃一、徵 云何菩薩饒益有情精進? 黃二、釋(分二) 宇一、指 謂此精進有十一種,如戒品說。 宇二、辨 彼說尸羅此說精進,當知是名彼此差別。 玄三、難行精進 天一、徵起 云何菩薩難行精進? 天二、略標 謂此精進略有三種。 天三、列釋(分三) 地一、離一切想 若諸菩薩無間遠離諸衣服想諸飲食想諸臥具想及己身想,於諸善法無間修習曾無懈廢,是名第一難行精進。 地二、盡壽恒行 若諸菩薩如是精進,盡眾同分於一切時曾無懈廢,是名第二難行精進。 地三、平等通達 若諸菩薩平等通達功德相應,不緩不急無有顛倒,能引義利精進成就,是名第三難行精進。 天四、結因 如是菩薩難精進力,當知即是緣,有情悲及與般若能攝之因。 亥四、一切門精進 天一、徵 云何菩薩一切門精進? 天二、標 謂此精進略有四種。 天三、列 一離染法精進; 二引白法精進; 三淨除業精進; 四增長智精進。 天四、釋(分四) 地一、離染法精進 離染法精進者,謂諸菩薩所有精進,能令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未生不生已生斷滅。 地二、引白法精進 引白法精進者,謂諸菩薩所有精進,一切善法未生令生已生令住,令不忘失增長廣大。 地三、淨除業精進 淨除業精進者,謂諸菩薩所有精進,能令三業皆悉清淨,能攝妙善身語意業。 地四、增長智精進 增長智精進者,謂諸菩薩所有精進,能集能增聞思修慧。 亥五、善士精進 天一、徵起 云何菩薩善士精進? 天二、標 謂此精進略有五種。 天三、列(分五) 地一、無所棄捨精進 一無所棄捨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不捨一切,欲加行故。 地二、無退減精進 二無退減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如先所受若等若增,發勤精進隨長養故。 地三、無下劣精進 三無下劣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勇猛熾然,長時無間精勤策勵,心無怯弱無退屈故。 地四、無顛倒精進 四無顛倒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能引義利,方便善巧所攝持故。 地五、勤勇加行精進 五勤勇加行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能於無上正等菩提達進趣故。 玄六、一切種精進 天一、徵 云何菩薩一切種精進? 天二、標 謂此精進六種七種,總十三種。 天三、釋(分二) 地一、六種(分三) 玄一、徵起 云何菩薩六種精進? 玄二、列釋(分六) 黃一、無間精進 一無間精進,謂一切時修加行故。 黃二、殷重精進 二殷重精進,謂能周備修加行故。 黃三、等流精進 三等流精進,謂先因力所任持故。 黃四、加行精進 四加行精進,數數思擇種種善品正加行故。 黃五、無動精進 五無動精進,一切苦觸不能動故,亦不轉成餘性分故。 黃六、無喜足精進 六無喜足精進,少分下劣差別證中不喜足故。 玄三、結名 菩薩成就如是六種,一切種精進發勤精進故,所以說言有勢有勤有勇堅猛,於諸善法不捨其軛。 地二、七種(分二) 玄一、徵起 云何菩薩七種精進? 玄二、列釋(分七) 黃一、欲俱行精進 一與欲俱行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數於無上正等菩提,猛利欲願隨長養故。 黃二、平等精進 二平等相應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能令隨一根本煩惱及隨煩惱,不染污心亦不纏心由此精進,能令菩薩於諸善法等習而住。 黃三、勝進精進 三勝進精進,謂諸菩薩若為隨一根本煩惱及隨煩惱染心纏心,為斷如是諸煩惱故,精進勇猛如滅頭然。 黃四、勤求精進 四勤求精進,謂諸菩薩勇猛勤求一切明處無厭倦故。 黃五、修學精進 五修學精進,謂諸菩薩於所學法如應如宜,普於一切法隨法行能成辦故。 黃六、利他精進 六利他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於如前說十一種相,應知其相。 黃七、善護精進 七善護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起正加行善自防守。若有所犯如法悔除。 天四、結 如是菩薩十三種精進名一切種精進。 亥七、遂求及二世樂精進 天一、指 菩薩所有遂求精進,此世、他世樂精進,如忍應知。 天二、辨 其差別者,彼說堪忍,此說菩薩精進勇悍。 亥八、清淨精進 天一、徵 云何菩薩清淨精進? 天二、標 謂此精進略有十種。 天三、列 一相稱精進,二串習精進,三無緩精進,四善攝精進,五應時修習精進,六通達眾相精進,七不退弱精進,八不捨軛精進,九平等精進,十迴向大菩提精進。 天四、釋(分十) 地一、相稱精進(分三) 玄一、標 若諸菩薩或為彼彼諸隨煩惱極所逼切,為斷彼彼隨煩惱故,修習種種相稱對治。 玄二、釋 謂為對治諸貪欲故修習不淨,為欲對治諸瞋恚故修習慈愍,為欲對治諸愚癡故修習觀察緣性緣起,為欲對治諸尋思故修習息念,為欲對治諸憍慢故修界差別。 玄三、結 如是等類,是名菩薩相稱精進。 地二、串習精進 若諸菩薩非唯成就始業,初業所有精進,謂為住心教授教誡,非不亦由串習加行積習加行,是名菩薩串習精進。 地三、無緩精進 若諸菩薩亦非唯有串習加行積習加行,為住其心教授教誡,然此始業初業菩薩,於此加行不緩加行無間加行殷重加行,是名菩薩無緩精進。 地四、善攝精進 若諸菩薩從師長所,或自多聞力所持故無倒而取,為住其心發勤精進,是名菩薩善攝精進。 地五、應時修相應精進 若諸菩薩無倒取已,於應止時能正修止,於應舉時能策其心,於應捨時能正修捨,是名菩薩應時修習相應精進。 地六、通達眾相精進 若諸菩薩於其種種止舉捨相入住出相,能善了知能無忘失,能善通達無間修作殷重修作,是名菩薩通達眾相相應精進。 地七、不退弱精進 若諸菩薩聞說種種最極廣大最極甚深不可思議不可度量菩薩精進,不自輕蔑心不怯弱,不於所有少分下劣差別證中而生喜足不求上進,是名菩薩不退弱精進。 地八、不捨軛精進 若諸菩薩於時時間,密護根門飲食知量,初夜後夜常勤修習覺寤瑜伽,正知而住,於如是類等持資糧,能攝受轉,即於其中熾然修習,於能引攝無倒義利,於一切時勤加功用,是名菩薩不捨軛精進。 地九、平等精進 若諸菩薩發勤精進,不緩不急平等雙運,普於一切應作事中,亦能平等殷重修作,是名菩薩平等精進。 地十、迴向大菩提精進 若諸菩薩一切精進有所為作,無不皆為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是名菩薩迴向大菩提精進。 戌四、結 如是最初自性精進,乃至最後清淨精進,皆得菩薩大菩提果。菩薩依此所有精進,圓滿精進波羅蜜多,能於無上正等菩提,速疾已證、當證、今證。
靜慮品第十三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三 酉五、定度(分四) 戌一、徵 云何菩薩靜慮波羅蜜多? 戌二、列(分二) 亥一、嗢柁南 嗢柁南曰: 自性一切難,一切門善士,一切種遂求,二世樂清淨, 如是九種相,名略說靜慮。 亥二、長行 謂九種相靜慮,名為菩薩靜慮波羅蜜多: 一者自性靜慮; 二者一切靜慮; 三者難行靜慮; 四者一切門靜慮; 五者善士靜慮; 六者一切種靜慮; 七者遂求靜慮; 八者此世、他世樂靜慮; 九者清淨靜慮。 戌三、釋(分九) 亥一、自性靜慮(分三) 天一、徵 云何菩薩自性靜慮? 天二、釋 謂諸菩薩,於菩薩藏聞、思為先,所有妙善世出出間心一境性,心正安住,或奢摩他品、或毘缽舍那品、或雙運道俱通二品。 天三、結 當知即是菩薩所有靜慮自性。 亥二、一切靜慮(分三) 天一、徵 云何菩薩一切靜慮? 天二、釋(分二) 地一、標列種類(分二) 玄一、二種 謂此靜慮略有二種,一者世間靜慮,二者出世間靜慮。 玄二、三種 當知此二隨其所應復有三種,一者現法樂住靜慮,二者能引菩薩等持功德靜慮,三者饒益有情靜慮。 地二、隨釋三種(分三) 玄一、現法樂住 若諸菩薩所有靜慮,遠離一切分別,能生身心輕安,最極寂靜,遠離憍舉,離諸愛味,泯一切相,當知是名菩薩現法樂住靜慮。 玄二、能引等持功德 黃一、釋(分二) 宇一、能引等持 若諸菩薩所有靜慮,能引能住種種殊勝不可思議、不可度量十力種性所攝等持。如是等持,一切聲聞及獨覺等不知其名,何況能入! 宇二、能引功德 若諸菩薩所有靜慮,能引能住一切菩薩解脫、勝處、遍處、無礙解、無諍、願智等,共諸聲聞所有功德。 黃二、結 當知是名:能引菩薩等持功德靜慮。 玄三、饒益有情 菩薩饒益有情靜慮有十一種,如前應知,謂諸菩薩依止靜慮,於諸有情能引義利彼彼事業與作助伴,於有苦者能為除苦,於諸有情能如理說,於有恩者知恩知惠現前酬報,於諸怖畏能為救護,於喪失處能解愁憂,於有匱乏施與資財,於諸大眾善能匡御,於諸有情善隨心轉,於實有德讚美令喜,於諸有過能正調伏,為物現通,恐怖引攝。 天三、結 如是一切總名菩薩一切靜慮,此外無有若過若增。 亥三、難行靜慮(分三) 天一、徵 云何菩薩難行靜慮? 天二、標 謂此靜慮略有三種。
|
||
Index :: Print :: E-m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