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6菩薩地之二 | ||
---|---|---|
Posted on Thu 01 Dec 2005 by insights (4210 reads) | ||
宇二、釋(分二) 宙一、世法苦 依世八法,有八種苦: 一壞法壞時苦; 二盡法盡時苦; 三老法老時苦; 四病法病時苦; 五死法死時苦; 六無利苦; 七無譽苦; 八有譏苦,是名八苦。 宙二、希求苦 九希求苦。 宇三、結 如是總說名隨逐苦。 黃九、一切種苦 宇一、標 一切種苦中,復有十苦。 宇二、釋(分二) 宙一樂所治苦 謂如前說:五樂所治有五種苦: 一因苦; 二受苦; 三唯無樂苦; 四受不斷苦; 五出離、遠離、寂靜、菩提樂所對治:家、欲界結、尋、異生苦。 是名五苦。 宙二逼迫等苦 復有五苦:一逼迫苦,二眾具匱乏苦,三界不平等苦,四所愛變壞苦,五三界煩惱品麤重苦。 是名五苦。 宇三、結 前五、此五,總十種苦,當知是名一切種苦。 天三、總結 前五十五、今五十五,總有一百一十種苦,是菩薩悲所緣境界,緣此境故,諸菩薩悲生起增長修習圓滿。 亥二、十九種苦(分二) 天一、標 又諸菩薩於大苦蘊,緣十九苦發起大悲。 天二、釋(分二) 地一、出種類(分二) 玄一、徵 何等名為十九種苦? 玄二、列 一愚癡異熟苦; 二行苦所攝苦; 三畢竟苦; 四因苦; 五生苦; 六自作逼惱苦; 七戒衰損苦; 八見衰損苦; 九宿因苦; 十廣大苦; 十一那落迦苦; 十二善趣所攝苦; 十三一切邪行所生苦; 十四一切流轉苦; 十五無智苦; 十六增長苦; 十七隨逐苦; 十八受苦; 十九麤重苦。 地二、釋大悲(分二) 玄一、總標 由四緣故悲名大悲。 玄二、列釋(分四) 黃一、由緣甚深 一緣甚深微細難了諸有情苦為境生故。 黃二、由長時習 二於長時積習成故,謂諸菩薩經於無量百千大劫積習所成。 黃三、由猛利作意 三於所緣猛利作意而發起故,謂諸菩薩由是作意,悲所執持,為息有情眾苦因緣,尚能棄捨百千身命,況一身命!及以資財,於一切種治罰大苦,為諸有情悉能堪忍。 黃四、由極清淨 四極清淨故,謂諸菩薩已到究竟菩薩清淨。 若諸如來已到佛地如來清淨。 戌二、悲修習(分四) 亥一、廣遍一切 又諸菩薩由前所說百一十苦,於諸有情修悲心時,則為修習一切菩薩所有悲心。 亥二、能淨意樂 復能速證悲意樂淨,證入菩薩淨意樂地,於諸有情,獲得菩薩極親厚心,極愛念心,欲作恩心,無厭惓心,代受苦心,調柔自在有堪能心。 亥三、超諸聲聞 諸聖聲聞已得證入苦諦現觀,已到究竟,於苦深遠厭俱行心,相續而轉,不如菩薩於諸有情悲前行心,正觀墮在百一十種極大苦蘊。 亥四、攝諸善法 菩薩如是以所修悲熏修心故,於內外事無有少分而不能捨; 無戒律儀而不能學; 無他怨害而不能忍; 無有精進而不能起; 無有靜慮而不能證; 無有妙慧而不能入。 是故如來若有請問:菩薩菩提誰所建立? 皆正答言:菩薩菩提,悲所建立。 戌三、悲勝利(分二) 亥一、舉共德 如前所說:一一無量皆有無量,菩薩如意圓德隨轉,皆能攝受無量愛果,皆無量種,一向妙善,無罪隨轉。 亥二、顯差別(分二) 天一、標 當知菩薩精勤修習如是無量,能得四種功德勝利。 天二、列 謂由修習此無量故,先得最勝現法樂住; 攝受增長無量最勝福德資糧; 能於無上正等菩提意樂堅固; 為欲饒益諸有情故,於生死中堪能忍受一切大苦。 菩提分品第十七 寅三、能修學(分二) 卯一、菩提分法(分三) 辰一、徵 云何菩薩菩提分法? 辰二、嗢柁南標 嗢柁南曰: 慚愧堅力持,無厭論世智,正依無礙解,資糧菩提分, 止觀性巧便,陀羅尼正願,三摩地有三,法嗢柁南四。 辰三、長行釋(分十五) 巳一、慚愧(分三) 午一、徵起 云何名為菩薩慚愧? 午二、標列 當知慚愧略有二種: 一者自性; 二者依處。 午三、隨釋(分二) 未一、自性(分二) 申一、釋(分二) 酉一、別辨相(分二) 戌一、慚 言自性者,謂諸菩薩於罪現行,能正覺知:我為非法,內生羞恥,是名為慚。 戌二、愧 即於其中,能正覺知:於他敬畏,外生羞恥,是名為愧。 酉二、明種性 菩薩羞恥,本性猛利,況復修習! 申二、結 如是應知名為菩薩慚愧自性。 未二、依處(分三) 申一、標 言依處者,略有四種。 申二、釋(分四) 酉一、應作不作 若諸菩薩於所應作不隨建立而生羞恥,當知是名第一依處。 酉二、作不應作 若諸菩薩於不應作隨順建立而生羞恥,當知是名第二依處。 酉三、於覆己惡 若諸菩薩於覆己惡而生羞恥,當知是名第三依處。 酉四、於有惡作 若諸菩薩於自所生惡作有依隨逐不捨而生羞恥,當知是名第四依處。 申三、結 如是應知名為菩薩慚愧依處。 巳二、堅力持性(分三) 午一、徵起 云何菩薩堅力持性? 午二、標列 當知此性略有二種: 一者自性; 二者依處。 午三、隨釋(分二) 未一、自性(分二) 申一、釋(分二) 酉一、列種種 言自性者,謂能禁制染污心性,不隨煩惱自在行性,堪忍苦性,種種眾多猛利怖畏雖現在前,而正加行無傾動性。 酉二、明因緣 性勇相應能正思擇,是故得成堅力持性。 申二、結 如是名為:堅力持性自性。 未二、依處(分三) 申一、標 如是菩薩堅力持性,略說應知有五依處。 申二、列 一者會遇生死輪轉種種大苦所化有情種種邪行; 二者為益諸有情故,誓受長時生死流轉; 三者遭遇異論朋黨諍競難詰,及處大眾宣揚法義; 四者誓受一切菩薩所應學處; 五者聽聞廣大甚深難思議法。 申三、結 是名堅力持性依處。 巳三、心無厭倦(分三) 午一、徵 云何菩薩心無厭倦? 午二、標 當知菩薩由五因緣普於一切正加行中心無厭倦。 午三、列(分五) 未一、由性有力 一者菩薩性自有力故無厭倦。 未二、數串習 二者菩薩即於如是無厭倦心,數數串習故無厭倦。 未三、勤精進 三者菩薩方便攝受精進勇猛能正隨觀,前後所得展轉殊勝故無厭倦。 未四、由正思擇 四者菩薩成就猛利增上妙慧,正思擇力故無厭倦。 未五、由猛利悲 五者菩薩於諸有情,猛利悲心極哀愍心,恒常現前故無厭倦。 巳四、善知諸論(分二) 午一、徵 云何菩薩善知諸論? 午二、釋(分二) 未一、由聞思 謂諸菩薩於五明處名句文身相應諸法,從他善受言善通利,即於如是諸法妙義,或從他所善聽善決,或自專精善擇善思,如是知法知義菩薩,於法於義為不忘失,恒常精勤不捨加行。 未二、由淨信 又為了知所餘新新後後法義殊勝差別,雖復聞思已到究竟,而由此故漸次成熟於此法義,獲得淨信,由是行相當知菩薩知諸論智無量圓滿無有顛倒。 巳五、善知世間(分二) 午一、徵 云何菩薩善知世間? 午二、釋(分二) 未一、顯差別(分二) 申一、如所應知(分二) 酉一、別辨相(分四) 戌一、有情世間(分二) 亥一、辨所知(分二) 天一、艱險愚闇(分二) 地一、標 謂諸菩薩普於一切有情世間,如實了知,如是世間極為艱嶮甚為愚闇。 地二、釋 所謂雖有生老及死數數死生,而諸有情於老死等上昇出離不如實知。 天二、有濁無濁(分二) 地一、標列 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有情世間有諸穢濁濁世增時,無諸穢濁濁世減時,謂依五濁:一者壽濁; 二者有情濁; 三者煩惱濁; 四者見濁; 五者劫濁。 地二、隨釋(分五) 玄一、壽濁 如於今時人壽短促,極長壽者不過百年,昔時不爾,是名壽濁。 玄二、有情濁 如於今時有情多分不識父母,不識沙門若婆羅門,不識家長可尊敬者作義利者作所作者於今世罪及後世罪不見怖畏,不修惠施不作福業,不受齋法不受淨戒,昔時不爾,是名有情濁。 玄三、煩惱濁 如於今時有情多分習非法貪不平等貪,執持刀劍執持器仗鬥訟諍競,多行諂誑詐偽妄語攝受邪法,有無量種惡不善法現可了知,昔時不爾,是名煩惱濁。 玄四、見濁 如於今時有情多分為壞正法為滅正法,造立眾多像似正法,虛妄推求邪法邪義以為先故,昔時不爾,是名見濁。 玄五、劫濁 如於今時漸次趣入饑饉中劫,現有眾多饑饉可得;漸次趣入疫病中劫,現有眾多疫病可得;漸次趣入刀兵中劫,現有眾多互相殘害刀兵可得。昔時不爾,是名劫濁。 亥二、結能知 是名菩薩如實了知有情世間。 戌二、器世間 又諸菩薩如實了知諸器世間破壞成立,如器世間破壞成立差別而知。 戌三、八種觀相 又諸菩薩於其世間、於世間集、於世間滅、於能往趣世間集行、於能往趣世間滅行,於其世間愛味、過患及與出離,皆如實知。 戌四、世間勝義(分三) 亥一、標言依 又諸菩薩如實了知,眼乃至意、諸無色蘊、四大造色,成士夫身,唯有爾所假名人性。 亥二、釋假名(分三) 天一、唯有想 於中所有想,或我、或有情,此唯有想。 天二、唯有自號言說 於中所有自號言說:「我眼見色,廣說乃至我意知法」。此亦唯有自號言說。 天三、唯有世俗言說 於中所有世俗語言,謂:「此長老!有如是名,如是種類,如是族姓,如是飲食,如是領納,若苦、若樂,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盡其壽量邊際。」此亦唯有世俗言說。 亥三、結能知 菩薩於此皆如實知。 酉二、結略義 由諸菩薩如實了知有情世間流轉差別、若器世間流轉差別,若八種相觀世間義、若諸世間所有勝義,是故說名善知世間。 申二、如所應轉(分二) 酉一、於身等業(分二) 戌一、舉事(分二) 亥一、別列相(分二) 天一、由自離慢(分三) 地一、見勝 復次,菩薩若見年德俱尊勝者,能正奉迎,敷座延坐,敬問禮拜,合掌慇勤,修和敬業。 地二、見等 若見年德俱相似者,能正問訊,酬對歡慰,以軟美言共興談論,不依等慢而自格量。 地三、見劣 若見年德俱卑劣者,隨力隨能,勸修勝德,顯實少德,覆實多過,終不舉發令其恥愧,亦不輕陵令心退沒,知有希求若財若法,終不背面亦不顰蹙,不譏誤失,不蔑退榮。 天二、由攝受他(分四) 地一、於現攝受(分三) 玄一、攝以財法 於是一切劣等勝品諸有情類,若見彼時,先意慰問,讚言:善來!無倒安處,能正隨力攝以財法。 玄二、不自高慢 雖處尊勝,而於有情終不乖戾,不自珍奇,亦不憍傲。 玄三、作諸饒益 所攝有情縱懷資給,有病無病終不棄捐,身業語業無不隨順。若識不識,一切等心,為友為朋,無怨無隙。 地二、於作依怙 於無依怙一切有情,隨力隨能作依作怙,不託異門發他憂苦,令彼須臾住不安樂。若有因緣,須現談謔,稱理而為,非不稱理。 地三、於恩親所 雖遇情交極相親密,年事斯等無乖隔者,亦不共談匪仁言論。 地四、於怨諦所 終不於他久懷忿恨,設復暫起不斥其諱。若復為他,身語訾辱,或善思擇,或依正法,或省己過而自開解,不譴於他。 亥二、顯應知 其心安靜而不輕躁,身語意業,起必審詳,普能遠離十四垢業,藏隱六方,遠四惡友,攝四善友。 戌二、指說 如是一切,應知具如《尸佉絡迦契經》中說。 酉二、於現利事(分二) 戌一、自利攝(分三) 亥一、平等養命 或為現法利益事義財位相應,起策具足,守護具足,平等養命。 亥二、如法求財 於諸世間工巧業處皆得善巧,無諂無幻,性不誑他。 亥三、不毀犯戒 於罪現行深懷慚恥,正行具足,尊重正行,守護正行。 戌二、利他攝(分六) 亥一、不欺罔他 有所寄付深可倚信,於他財物無所規度,舉貸他物終不違捍,分所,共財平等無矯,共知真寶,賣者不識稱寶酬價,無枉毫釐。 亥二、隨順世範 於世時務令儀軌範,為益世間辯正機捷。 亥三、為作助伴 於所應作彼彼事中,他正來求皆為助伴,敦質無動不託餘緣,善營事業,非為不善。 亥四、以法治世 若為帝王以法治世,不以非法不好責罰。 亥五、善御大眾 若御大眾,勸捨惡戒,令修善戒。 亥六、不誑惑他 成就八種賢聖語言,謂於所見,問答言見;於聞、覺、知,問答言知;於所不見,問答不見;於所不聞、不覺、不知,問答不知。 未二、結略義 菩薩成就如是等法,如其世間正所應知,如其世間正所應轉,於彼一切皆如實知,是故名為善知世間。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五 巳六、修正四依(分二) 午一、徵 云何菩薩修正四依? 午二、釋(分二) 未一、辨四相(分二) 申一、辨(分四) 酉一、依義 謂諸菩薩為求義故,從他聽法,不為求世藻飾文詞。菩薩求義不為求文,而聽法時,雖遇常流言音說法,但依於義,恭敬聽受。 酉二、依法(分二) 戌一、標簡 又諸菩薩如實了知闇說、大說,如實知已,以理為依,不由耆長眾所知識補特伽羅,若佛、若僧所說法故,即便信受,是故不依補特伽羅。 戌二、釋依 如是菩薩,以理為依,補特伽羅非所依故,於真實義心不動搖,於正法中他緣匪奪。 酉三、依了義經(分二) 戌一、明不可引 又諸菩薩於如來所,深殖正信、深殖清淨,一向澄清淨,唯依如來了義經典非不了義,了義經典為所依故,於佛所說法毘奈耶不可引奪。 戌二、釋其所以 何以故?以佛所說不了義經依種種門辯本性義,猶未決定尚生疑惑,非了義故。若諸菩薩於了義經不決定者,於佛所說法毘奈耶猶可引奪。 酉四、依真證智(分二) 戌一、標簡 又諸菩薩於真證智,見為真實,非於聞、思,但識法義,非真證智。 戌二、釋依 是諸菩薩如實了知:修所成智所應知者,非唯聞、思所成諸識,所能了達。如實知已,聞如來說最極甚深所有法義,終不誹毀。 申二、結 是名菩薩修正四依。 未二、攝要義(分二) 申一、略顯四量 依正四依善修習,故略顯四量,謂所說義、正理、大師、修所成慧真實證智。 申二、明能出離 又諸菩薩一切四依為所依止,精勤發起正加行,故於出要道,明了開示,無有迷惑。 巳七、修四無礙解(分二) 午一、徵 云何菩薩所修菩薩四無礙解? 午二、釋(分二) 未一、顯差別(分四) 申一、法無礙解 謂諸菩薩於一切法一切異門,盡所有性、如所有性,依修所成無所滯礙無退轉智,是名菩薩法無礙解。 申二、義無礙解 又諸菩薩於一切法一切異相,盡所有性、如所有性,依修所成無所滯礙無退轉智,是名菩薩義無礙解。 申三、辭無礙解 又諸菩薩於一切法一切釋詞,盡所有性、如所有性,依修所成無所滯礙無退轉智,是名菩薩詞無礙解。 申四、辯無礙解 又諸菩薩於一切法一切品別,盡所有性、如所有性,依修所成無所滯礙無退轉智,是名菩薩辯無礙解。 未二、明勝利(分二) 申一、獲五善巧 若諸菩薩依是菩薩四無礙解,應知獲得無量最勝五處善巧: 一蘊善巧; 二界善巧; 三處善巧; 四緣起善巧; 五處非處善巧。 申二、覺諸法等 菩薩由此四種行相,於一切法自能妙善現正等覺,亦善為他無倒開示,此上無有自能妙善現正等覺,況善為他無倒開示! 巳八、菩提資糧(分三) 午一、徵起 云何菩薩菩提資糧? 午二、標列 當知如是菩提資糧略有二種: 一者福德資糧; 二者智慧資糧。 午三、略釋(分二) 未一、指相 此二資糧廣分別義,如前所說「自他利品」,應知其相。 未二、辨品 又此福德智慧資糧,菩薩於初無數大劫所修習者,應知名下。 若於第二無數大劫所修習者,應知名中。 若於第三無數大劫所修習者,應知名上。 巳九、修三十七菩提分法(分二) 午一、徵 云何菩薩於三十七菩提分法精勤修習? 午二、釋(分二) 未一、略顯(分二) 申一、標不作證 謂諸菩薩依止菩薩四無礙解,由善方便所攝妙智,於三十七菩提分法,如實了知而不作證。 申二、釋如實知 是諸菩薩普於一切二乘理趣三十七種菩提分法,皆如實知,謂於聲聞乘理趣,及於大乘理趣三十七種菩提分法,皆如實知。 未二、廣辨(分二) 申一、於聲聞乘 於聲聞乘理趣三十七種菩提分法,如實了知,如「聲聞地」,如前所說一切應知。 申二、於菩薩乘(分二) 酉一、徵 云何菩薩於大乘理趣三十七種菩提分法,如實了知? 酉二、釋(分二) 戌一、修念住等(分二) 亥一、舉身住念(分二) 天一、依勝義 謂諸菩薩能於其身住循身觀,不於其身分別有性,亦不分別一切種類都無有性。 又於其身,遠離言說自性法性,如實了知,當知名依勝義理趣能於其身住循身觀修習念住。 天二、依世俗 若諸菩薩隨順無量,安立理趣妙智而轉,當知名依世俗理趣能於其身住循身觀修習念住。 亥二、例餘住等 如於其身住循身觀修習念住,如是所餘一切念住,所餘一切菩提分法當知亦爾。 戌二、緣諦修習(分二) 亥一、依勝義 如是菩薩於身等法,不分別苦、不分別集、不分別此所作斷滅、不分別此得滅因道。 又即於此遠離言說自性法性,若苦法性、若集法性、若滅法性、若道法性,如實了知,當知名依勝義理趣修菩提分為所依止緣諦修習。 亥二、依世俗 若諸菩薩隨順無量,安立理趣妙智而轉,當知名依世俗理趣緣諦修習。 巳十、修習止觀(分二) 午一、別釋(分二) 未一、自性(分二) 申一、名止 此中,菩薩即於諸法無所分別,當知名止。 申二、名觀 若於諸法勝義理趣如實真智,及於無量安立理趣世俗妙智,當知名觀。 未二、差別(分二) 申一、止(分三) 酉一、標 此中,菩薩略有四行,當知名止。 酉二、列 一勝義世俗智前行; 二勝義世俗智果; 三普於一切戲論想中無功用轉; 四即於如是離言唯事,由無有相無所分別,其心寂靜,趣向一切法平等性、一味實性。 酉三、結 由此四行,是諸菩薩止道運轉,漸次乃至能證無上正等菩提,智見圓滿。 申二、觀(分三) 酉一、標 此中,菩薩略有四行,當知名觀。 酉二、列 謂即四行止道前行,於一切法遠離增益不正執邊;遠離損減不正執邊,及與隨順無量諸法差別,安立理趣妙觀。 酉三、結 由此四行,是諸菩薩觀道運轉,漸次乃至能證無上正等菩提,智見圓滿。 午二、總結 是名略說菩薩止觀。 巳十一、方便善巧(分五) 午一、徵 云何菩薩方便善巧? 午二、標 當知略說有十二種。 午三、列 依內修證一切佛法,有其六種,依外成熟一切有情,亦有六種。 午四、釋(分二) 未一、內證佛法(分三) 申一、徵 云何依內修證一切佛法六種方便善巧? 申二、列 一者菩薩於諸有情,悲心俱行顧戀不捨; 二者菩薩於一切行,如實遍知; 三者菩薩恒於無上正等菩提所有妙智,深心欣樂; 四者菩薩顧戀有情為依止故,不捨生死; 五者菩薩於一切行,如實遍知為依止故,輪轉生死而心不染; 六者菩薩欣樂佛智為依止故,熾然精進。 申三、結 當知是名菩薩依內修證一切佛法六種方便善巧。 未二、外熟有情(分三) 申一、徵 云何依外成熟一切有情六種方便善巧? 申二、列 一者菩薩方便善巧,能令有情以少善根感無量果; 二者菩薩方便善巧,能令有情少用功力引攝廣大無量善根; 三者菩薩方便善巧,於佛聖教憎背有情除其恚惱; 四者菩薩方便善巧,於佛聖教處中有情令其趣入; 五者菩薩方便善巧,於佛聖教已趣入者令其成熟; 六者菩薩方便善巧,於佛聖教已成熟者令得解脫。 申三、辨(分三) 酉一、以少善根感無量果(分三) 戌一、徵 云何菩薩方便善巧令諸有情以少善根感無量果? 戌二、釋 謂諸菩薩方便善巧,勸諸有情,捨微劣物乃至最下唯一糗團,施鄙穢田乃至蠢動傍生之類,作是施已迴求無上正等菩提。 戌三、結 如是善根物田雖下,由迴向力感無量果。 酉二、以少功力攝廣大善(分三) 戌一、徵 云何菩薩方便善巧,令諸有情以少功力引攝廣大無量善根? 戌二、釋(分十四) 亥一、受正齋戒 謂諸菩薩方便善巧,若有信解受邪齋戒,乃至一月都不食等諸有情類,為說八支聖齋戒法,令其棄捨最極艱辛感非愛果受邪齋戒,勸令修學無極艱辛感大愛果受正齋戒。 亥二、說中道行 若諸有情修自苦行,精勤無懈,起邪方便欲求解脫,為說中道,令離二邊,使其趣入。 亥三、說正靜慮 若諸有情求欲生天,起邪方便,投巖、赴火、斷飲食等,為其宣說無倒靜慮,令彼獲於現法樂住,逮得當來無諸艱苦與喜樂俱生天勝果。 亥四、勸入聖教 若諸有情信婆羅門吠地迦咒,妄計精勤,受持讀誦得究竟淨,方便勸令於佛聖教,受持讀誦,思惟其義。 亥五、說甚深法 又正為他如是如是宣揚開示如來所說甚深空性相應妙法,令彼發生勇決厭離猛利淨信,但由如是一剎那頃厭離淨信俱行善心,尚能攝受不可稱數廣大善根,況其相續! 亥六、勸行供養 又諸菩薩世間所有種種上妙珍寶香鬘諸供養具,起淨信俱增上意樂,於佛法僧勝解供養,亦勸導他令行如是勝解供養。 亥七、隨喜供養 又於十方一切世界一切供養佛法僧所,即以如是淨信俱行增上意樂,周匝普緣,深生隨喜,亦勸導他作是隨喜。 亥八、勸修六念 又諸菩薩恒常修習念佛、念法乃至念天,亦勸導他令修六念。 亥九、勸行意禮 又諸菩薩意言分別,禮佛法僧乃至命終時無虛度,亦勸導他行此禮業。 亥十、勸喜福業 又諸菩薩普於十方一切有情一切福業悉皆隨喜,亦勸導他作是隨喜。 亥十一、勸具悲願 又諸菩薩普於十方一切有情,入廣大悲增上意樂,願以自身皆代彼受一切憂苦,亦勸導他興此悲願。 亥十二、勸悔所犯 又諸菩薩過去、現在一切誤失、一切違犯,以淨調柔,愛樂隨順所學戒心,想對十方佛世尊所,至誠發露,悔往修來,亦勸導他,令行是事,如是數數發露所犯,少用功力,一切業障皆得解脫。 亥十三、化攝福聚 又諸菩薩已具神通得心自在,普於十方佛法僧所及有情處,化作眾多種種化事,攝受無量大福德聚。 亥十四、勸修無量 又諸菩薩恒常修習慈悲喜捨,亦勸導他作此修習。 戌三結 如是菩薩,以少功力,引攝廣大無量善根諸勝妙果。 酉三、令除恚惱及趣入等(分四) 戌一、總徵 云何菩薩方便善巧,於佛聖教憎背有情,除其恚惱?處中住者,令其趣入?已趣入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令得解脫?
|
||
Index :: Print :: E-m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