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6菩薩地之二 | ||
---|---|---|
Posted on Thu 01 Dec 2005 by insights (4210 reads) | ||
巳二、列 一者在皮麤重; 二者在膚麤重; 三者在肉麤重。 巳三、釋 當知此中,在皮麤重,極歡喜住皆悉已斷;在膚麤重,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皆悉已斷;在肉麤重,如來住中皆悉已斷,得一切障極清淨智。 卯二、修斷資糧 於三住中,煩惱、所知二障永斷。所餘諸住,如其次第,修斷資糧。 丑四、清淨(分二) 寅一、標 即於如是十三住中,當知略有十一清淨。 寅二、列(分十一) 卯一、種性清淨 謂於第一種性住中,種性清淨。 卯二、信解清淨 於其第二勝解行住,信勝解淨。 卯三、意樂清淨 於其第三極歡喜住,勝意樂淨。 卯四、增上戒清淨 於其第四增上戒住,增上戒淨。 卯五、增上心清淨 於其第五增上心住,增上心淨。 卯六、無倒智清淨 於其第六、第七、第八增上慧住,無顛倒智發起清淨。 卯七、有加行圓滿清淨 於其第九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有加行行圓滿清淨。 卯八、真智神通引發清淨 於其第十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真智神通引發清淨。 卯九、無礙解清淨 於第十一無礙解住,能正為他宣說法義無礙解淨。 卯十、妙智清淨 於第十二最上成滿菩薩住中,入一切種一切所知妙智清淨。 卯十一、究竟清淨 於第十三如來住中,一切煩惱及所知障并諸習氣究竟清淨。 丑五、相攝(分二) 寅一、標指 如前「菩薩功德品」中所說八法能攝大乘,當知在此十三住攝。 寅二、配釋(分五) 卯一、初二住攝 謂於第一、第二住中,於菩薩藏生信、勝解,聽受思惟。 卯二、第三住攝 第三住中,得勝意樂;趣向前行勝修行相。 卯三、次六住攝 於餘一切乃至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中,得修廣大。 卯四、次三住攝 於上三種淨行所攝,菩薩住中修果成滿。 卯五、如來住攝 如來住中,當知獲得究竟出離。 丑六、類聲聞住(分二) 寅一、標 當知菩薩十二種住,隨其次第,類聲聞住。 寅二、配(分十) 卯一、初住 如諸聲聞,1自種性住,當知菩薩初住亦爾。 卯二、第二住 如諸聲聞,2趣入正性離生加行住,當知菩薩第二住亦爾。 卯三、第三住 如諸聲聞,3已入正性離生住,當知菩薩第三住亦爾。 卯四、第四住 如諸聲聞,4已得證淨聖所愛味,為盡上漏增上戒學住,當知菩薩第四住亦爾。 卯五、第五住 如諸聲聞,5依增上戒學引發增上心學住,當知菩薩第五住亦爾。 卯六、第六七八住 如諸聲聞,6-8如其所得諸聖諦智增上慧學住,當知菩薩第六、第七、第八住亦爾。 卯七、第九住 如諸聲聞,9善觀察所知,無相三摩地加行住,當知菩薩第九住亦爾。 卯八、第十住 如諸聲聞,10成滿無相住,當知菩薩第十住亦爾。 卯九、第十一住 如諸聲聞,11從此出已,入解脫處住,當知菩薩第十一住亦爾。 卯十、第十二住 如諸聲聞,12具一切相阿羅漢住,當知菩薩第十二住亦爾。 ◎第三持究竟瑜伽處
生品第一 壬五、生品(分五) 癸一、標 諸菩薩生略有五種攝一切生,於一切住一切菩薩受無罪生,利益安樂一切有情。 癸二、徵 何等為五? 癸三、列 一者除災生; 二者隨類生; 三者大勢生; 四者增上生; 五者最後生。 癸四、釋(分五) 子一、除災生(分二) 丑一、徵 云何菩薩除災生? 丑二、釋(分二) 寅一、略說(分二) 卯一、舉事(分六) 辰一、濟饑饉 謂諸菩薩或大願力或自在力,於諸飢饉厄難曠野正現前時,為令眾生少用功力而得存濟,於大魚等種類中生,身形廣大隨所生處,以自身肉普給一切飢餓眾生,皆令飽滿。 辰二、除疾疫 於諸有情眾多疾疫正現前時,以大願力得自在力,持有神驗諸明咒力攝受廣大良藥王身,息除一切有情疾疫。 辰三、息戰諍 於諸有情鄰國戰諍互相逼惱正現前時,以大願力得自在力,作大地主具大勢力,以法正治方便善巧,息除鄰國戰諍逼惱。 辰四、除怨結 於諸有情互相違諍正現前時,以大願力得自在力,發誠信言往返和好除其怨結。 辰五、息逼惱 於諸眾生遭遇惡王非理縛錄治罰逼迫身心擾亂正現前時,以大願力得自在力,生彼王家作如法王,哀愍眾生息除一切逼惱苦事。 辰六、斷邪惡 若諸有情起諸邪見造諸惡行,隨一天處深生信解,哀愍彼故以大願力得自在力,生彼天處方便斷除邪見惡行。 卯二、結名 是名略說菩薩除災生。 寅二、例廣 若廣宣說,以大願力得自在力哀愍為先,於彼彼處受種種生當知無量。 子二、隨類生(分二) 丑一、徵 云何菩薩隨類生? 丑二、釋(分二) 寅一、略說(分二) 卯一、辨相(分二) 辰一、舉類 謂諸菩薩以大願力得自在力,生於種種傍生趣類天、龍、藥叉、阿素洛等展轉謀害違諍類中,或生邪見婆羅門中,或生樂行惡行類中,或生喜樂邪命類中,或生最極耽著諸欲、信解諸欲有情類中。 辰二、示導 為欲除彼諸過失故,往彼有情同分中生而為上首,為上首已方便化導彼所行惡,菩薩不行彼不行善,菩薩現行為欲令彼現行善故,為說正法,由是菩薩與彼現行不同分故,說正法故,方便善巧除彼有情所有過失。 卯二、結名 是名略說菩薩隨類生。 寅二、例廣 廣說如前,當知無量。 子三、大勢生(分二) 丑一、徵 云何菩薩大勢生? 丑二、釋(分二) 寅一、略說 謂諸菩薩稟性生時,所感壽量、形色、族姓、自在、富等諸異熟果,一切世間最為殊勝,此異熟果所作事業,「自他利品」已廣宣說,是名略說菩薩大勢生。 寅二、例廣 若廣宣說,彼彼類中受大勢生,當知無量。 子四、增上生(分二) 丑一、徵 云何菩薩增上生? 丑二、釋(分二) 寅一、略說(分三) 卯一、標 謂諸菩薩始從第一極歡喜住,乃至第十最上成滿諸菩薩住,如前所說差別受生,今於此中,名增上生。 卯二、釋 謂最初住作轉輪王,王贍部洲得大自在,乃至第十最上成滿諸菩薩住,作大自在,過色究竟一切生處最為殊勝,唯有已得最上成滿諸菩薩住摩訶薩眾得生其中。 卯三、結 彼諸菩薩即由此業增上所感,是名略說菩薩增上生。 寅二、例廣 若廣宣說,當知無量。 子五、最後生(分二) 丑一、徵 云何菩薩最後生? 丑二、釋(分二) 寅一、略說 謂諸菩薩於此生中,菩提資糧已極圓滿,或生婆羅門大國師家,或生剎帝利大國王家,能現等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廣作一切佛所作事,是名略說菩薩最後生。 寅二、例廣 若廣宣說,當知無量。 癸五、攝(分二) 子一、標簡 若諸菩薩於去、來、今清淨仁賢妙善生處,曾、當、現生,一切皆此五生所攝,除此無有若過若增,唯除凡地菩薩受生。 子二、徵釋 何以故?此中意取有智菩薩諸所受生為五生故,如是諸生大菩提果之所依止,令諸菩薩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攝受品第二 壬六、攝受品(分四) 癸一、標 於一切住菩薩行中,當知菩薩略有六種,於諸有情無倒攝受。 癸二、徵 何等為六? 癸三、列 一者頓普攝受; 二者增上攝受; 三者攝取攝受; 四者長時攝受; 五者短時攝受; 六者最後攝受。 癸四、釋(分二) 子一、明攝受相(分二) 丑一、別顯(分六) 寅一、頓普攝受(分三) 卯一、徵 云何菩薩於諸有情頓普攝受? 卯二、釋 謂諸菩薩初發心時,攝受一切諸有情界皆為眷屬,作是思惟:我當於彼,隨能、隨力,作一切種利益安樂饒益之事,隨所思惟皆如是作。 卯三、結 是名菩薩於諸有情頓普攝受。 寅二、增上攝受(分三) 卯一、徵 云何菩薩於諸有情增上攝受? 卯二、釋(分二) 辰一、總標 謂諸菩薩或為家主攝受父母、妻子、奴婢、僮僕、作使,或為國王攝受一切所統僚庶,菩薩如是發起增上攝受想已,於所攝受,隨攝受儀、隨菩薩儀業用而轉。 辰二、別廣(分二) 巳一、於為家主 若為家主於其父母,種種方便勸修諸善,隨時供養曾無懈廢,善識其恩善知酬報,於父母心善能隨順,於法於義隨自在轉。於其妻子、奴婢等類,隨時恣與如法衣食,於諸事業終不逼切,雖有違犯而能堪忍,彼若疾病正能瞻療,於諸善事勸令修習,隨時賜與殊勝財物,愛語慰喻,不生奴婢作使等想,瞻敬養育,其若自身。 巳二、於為國王 若為國王,不行黜罰,不用刀杖,而能正化,以法以財用作饒益,依本土田而自食用,不以凶力侵掠他境,隨能隨力於諸有情,勸止諸惡教修諸善,視諸眾生如父於子,於他有情尚好等施,況自親屬而不均濟!不行欺誑,所言誠諦,遠離一切殺縛、捶打、治罰、逼迫、斷截等事。 卯三、結 是名菩薩於諸有情增上攝受。 寅三、攝取攝受(分三) 卯一、徵 云何菩薩於諸有情攝取攝受? 卯二、釋(分三) 辰一、略說 謂諸菩薩正御徒眾,當知是名略說菩薩於諸有情攝取攝受。 辰二、廣說(分二) 巳一、攝受因緣(分三) 午一、標 若廣說者,由二因緣正攝徒眾,說名菩薩於諸有情攝取攝受。 午二、徵 何等為二? 午三、列 一者以無染心正攝徒眾; 二者於自義利正教修習,非邪加行而陷逗之。 巳二、應攝受相(分二) 午一、初因緣攝(分二) 未一、無染 又於一切應攝受中,其心平等不墮偏黨,亦不於彼慳吝正法,不作師捲;不於彼所,悕求承事恭敬供養;彼樂善故,自求作者亦不遮止,為欲令其福德資糧得增長故,或遇餘時,亦於彼所承事供養。 未二、正攝 若於其義未解了者開悟令解,已解了者轉令明淨,生起疑惑隨為除斷。若生惡作善為開解,甚深義句以慧通達,於時時間正為開顯,於苦於樂與彼共同,於他所為財利因緣,成就上品經營遽務過於自事,於他毀犯隨時正舉令其覺悟,應時如理訶責擯罰,彼有疹疾或有愁憂終不棄捨,善權方便救療疹疾開解愁憂,於諸下劣形色,憶念精進智等,終不輕陵,於時時間隨入勞倦,如其所宜為說正法,於時時間為令繫念,於所緣境與正教授,堪忍問難,不生憤發。 午二、次因緣攝(分二) 未一、舉自義利 於彼戒行,或等、或增,終無減劣,亦不悕求利養恭敬,具足悲愍無掉無動,戒見、軌則、正命圓滿,舒顏平視,遠離顰蹙,柔和美語,先言問訊,含笑為先,於諸善品恒常修習,不行放逸離諸懈怠。 未二、正教修習 即以是事,教習徒眾,亦令自行轉更勝進。 辰三、料簡 菩薩不應於一切時攝取徒眾,亦非不攝,亦非變異。 卯三、結 是名菩薩於諸有情攝取攝受。 寅四、長時攝受 云何菩薩於諸有情長時攝受? 謂諸菩薩於住下品成熟有情攝受饒益,當知說名長時攝受,以經久時方堪淨故。 寅五、短時攝受 云何菩薩於諸有情短時攝受? 謂諸菩薩於住中品成熟有情攝受饒益,當知說名短時攝受,非經久時方堪淨故。 寅六、最後攝受 云何菩薩於諸有情最後攝受? 謂諸菩薩於住上品成熟有情攝受饒益,當知說名最後攝受,即於此生堪任淨故。 丑二、總結 是名菩薩於諸有情略有六種無倒攝受,由此攝受,過去、未來、現在菩薩,於諸有情曾正攝受、當正攝受、現正攝受,除此無有若過若增。 子二、辨艱難事(分二) 丑一、別舉其事(分三) 寅一、標 菩薩如是於諸有情六種攝受無倒轉時,當知遭遇略十二種艱難之事,聰叡菩薩於彼十二艱難之事當正覺了。 寅二、徵 何等十二? 寅三、列 一者於多安住違犯有情,若罰、若捨,是名菩薩遭艱難事; 二者於惡有情為調伏故,方便現行辛楚加行,防自意樂不生煩惱,是名菩薩遭艱難事; 三者現可施物極為尟少,現來求者其數彌多,是名菩薩遭艱難事; 四者唯有一身,眾多有情種種事業並現在前,同時來請共為助伴,是名菩薩遭艱難事; 五者居放逸處、若住世間可愛妙定、若生天上樂世界中,令心調善,是名菩薩遭艱難事; 六者常求遍作利有情事,而於此事無力無能,是名菩薩遭艱難事; 七者於其愚癡諂詐剛強諸有情所,若為說法、若復棄捨,是名菩薩遭艱難事; 八者常於生死見大過失,為度有情而不棄捨,是名菩薩遭艱難事; 九者未證清淨增上意樂,多分慮恐失念命終,是名菩薩遭艱難事; 十者未證清淨增上意樂,他來求乞第一最勝所可愛物,是名菩薩遭艱難事; 十一者種種異見種種勝解諸有情類,若別教誨、若總棄捨,是名菩薩遭艱難事; 十二者常行最極不放逸行,而不應斷一切煩惱,是名菩薩遭艱難事。 丑二、聰明善巧 若諸菩薩遭遇如是諸艱難事,或於其中應觀輕重,如其所應而作方便,或於其中應審簡擇補特伽羅,或於其中攀緣,勇猛攝受因轉,若發正願,或於其中制御其心不令流散,或於其中安住其心,猛利思擇不生厭倦而自安忍,或於其中而行放捨,或於其中發勤精進熾然無懈,或於其中善巧方便而正修行,菩薩如是於正對治方便善巧,雖遭一切諸艱難事正現在前,而無怯弱自正能免。
地品第三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九 壬七、地品(分三) 癸一、總名建立(分四) 子一、標 如前所說十三住中,應知隨彼建立七地: 前之六種,唯菩薩地;第七一種,菩薩、如來雜立為地。 子二、徵 何等為七? 子三、列 一種性地,二勝解行地,三淨勝意樂地,四行正行地,五決定地,六決定行地,七到究竟地。 子四、釋(分三) 丑一、出名雜地 如是七種菩薩地中,最後一種,名為雜地。 丑二、配菩薩地 前種性住,名種性地。 勝解行住,名勝解行地。 極歡喜住,名淨勝意樂地。 增上戒住、增上心住、三種增上慧住、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名行正行地。 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名決定地,此地菩薩墮在第三決定中故。 無礙解住,名決定行地。 最上成滿菩薩住及如來住,名到究竟地。 丑三、指如來地 如來住地,於後「建立佛法品」中,當廣演說。 癸二、隨釋疑難(分二) 子一、問 問:菩薩從勝解行地,隨入淨勝意樂地時,云何超過諸惡趣等? 子二、答(分二) 丑一、辨修習(分三) 寅一、修習哀愍 答:是諸菩薩依止世間清淨靜慮,於勝解行地已善積集菩提資糧,於如前說百一十苦諸有情類,修習哀愍,無餘思惟。 寅二、得悲意樂 由此修習為因緣故,於彼色類諸有情所,得哀愍意樂及悲意樂。 寅三、心發正願 由是因緣為利惡趣諸有情故,誓居惡趣如己舍宅,作是誓言,我若唯住如是處所,能證無上正等菩提,亦能忍受,為除一切有情苦故,一切有情諸惡趣業,以淨意樂,悉願自身代彼領受苦異熟果,為令畢竟一切惡業永不現行一切善業常現行故心發正願。 丑二、明超越(分三) 寅一、斷麤重 彼由修習如是世間清淨靜慮悲願力故,一切惡趣諸煩惱品所有麤重,於自所依皆得除遣。 寅二、獲轉依 由此斷故,菩薩不久獲得轉依,於諸惡趣所有惡業畢竟不作,於諸惡趣決定不往。 寅三、結異名 齊此菩薩,說名超過一切惡趣,亦名超過勝解行地,亦名已入淨勝意樂地。 癸三、願淨治法(分三) 子一、總標 如前「住品」所說信等能淨修治諸住十法,今於此中,當知亦能淨修治地,如是十法所有安立,所治能治略義次第,皆應了知。 子二、別釋(分三) 丑一、安立(分四) 寅一、標 謂彼十種淨修地法,能對治彼所對治法,故得安立。 寅二、徵 何等為十? 寅三、釋(分十) 卯一、信 謂一切種,全未發心,全未受持菩薩學處,是名為信所對治法,對治彼故安立於信。 卯二、悲 於諸有情有損害心,是名為悲所對治法,對治彼故安立於悲。 卯三、慈 於諸有情有瞋恚心,是名為慈所對治法,對治彼故安立於慈。 卯四、捨 於身命財有所顧戀,是名為捨所對治法,對治彼故安立於捨。 卯五、無倦 於諸有情悕求報恩,見彼邪行貪著利養多有所作,是無厭倦所對治法,對治彼故安立無倦。 卯六、善知諸論 無有方便善巧加行,是善知論所對治法,對治彼故立善知論。 卯七、善知世間 性不柔和,不於他心隨順而轉,是名善知一切世間所對治法,對治彼故安立善知一切世間。 卯八、慚愧 於修善法放逸懈怠,是名慚愧所對治法,對治彼故安立慚愧。 卯九、堅力持性 於其長時種種猛利無間無斷生死大苦,深生怯弱,當知是名堅力持性所對治法,對治彼故所以安立堅力持性。 卯十、供養如來 於大師所猶豫疑惑,當知是名供養如來所對治法,對治彼故所以安立供養如來。 寅四、結 如是且說所治能治安立十法。 丑二、略義(分四) 寅一、徵 云何復名如是略義? 寅二、標 謂此十法略顯二義。 寅三、列 一者顯示意樂清淨; 二者顯示加行清淨。 寅四、配 當知前三顯示菩薩意樂清淨,其餘七種顯示菩薩加行清淨。 丑三、次第(分三) 寅一、徵 如是十法次第云何? 寅二、釋 謂諸菩薩於大菩提先深淨信,次於有苦諸有情類發起悲愍,起悲愍時如是誓願,我應拔濟一切有情令其安樂,而起慈心,起慈心已一切能捨於身命財,無所顧戀,無顧戀已即為彼義精勤加行無有厭倦,無厭倦已善知諸論,善知論已如世間轉,即如是知知世間已,若自煩惱率爾現行深生慚愧,生慚愧已不隨煩惱自在而行,便能獲得堅力持性,由正獲得堅力持性,於正加行能無退轉,無量善法運運增長,能於如來奉獻上妙正行供養財敬供養,是故最後供養如來。 寅三、結 是名十法次第修證。 子三、總結 當知如是十種善法,於一切地能淨修治。
行品第四 壬八、行品(分二) 癸一、略舉四行(分四) 子一、標 菩薩始從勝解行地,乃至最後到究竟地,於此一切菩薩地中,當知略有四菩薩行。 子二、徵 何等為四? 子三、列 一者波羅蜜多行; 二者菩提分法行; 三者神通行; 四者成熟有情行。 子四、釋(分二) 丑一、別辨四行(分二) 寅一、辨(分四) 卯一、波羅密多行(分二) 辰一、標十種 前說六種波羅蜜多,及方便善巧波羅蜜多、願波羅蜜多、力波羅蜜多、智波羅蜜多,如是十種波羅蜜多,總名波羅蜜多行。 辰二、釋後四(分二) 巳一、第一義(分四) 午一、方便善巧 如前所說十二行相方便善巧,當知說名方便善巧波羅蜜多。 午二、願 如前所說五種大願,當知名願波羅蜜多。 午三、力 所有十力加行清淨,當知名力波羅蜜多。 午四、智(分二) 未一、釋自性 於一切法如實安立清淨妙智,當知名智波羅蜜多。 未二、簡差別 今於此中,能取勝義,無分別轉清淨妙慧,當知名慧波羅蜜多。能取世俗有分別轉清淨妙智,當知名智波羅蜜多。如是名為:二種差別。 巳二、第二義(分四) 午一、方便善巧 復有異門,謂無量智,當知說名方便善巧波羅蜜多。 午二、願 悕求後後智殊勝性,當知名願波羅蜜多。 午三、力 一切魔怨不壞道性,當知名力波羅蜜多。 午四、智 如實覺了所知境性,當知名智波羅蜜多。 卯二、菩提分法行 四念住等所有一切三十七種菩提分法、四種尋思、四如實智,皆如前說,總名菩薩菩提分法行。 卯三、神通行 如前所說「威力品」中,菩薩所有六種神通,是名神通行。 卯四、成熟有情行 如前所說二種無量: 一所調伏界無量; 二調伏方便界無量。 及「成熟品」中所說:一切成熟有情。 總名菩薩成熟有情行。 寅二、結 如是四種菩薩妙行,當知普攝一切菩薩所行善行。 丑二、廣明施等十法(分二) 寅一、釋其度名 應知此中,施等十法,經三大劫阿僧企耶,長時修習乃圓證故,自性清淨體殊勝故,過餘一切世間聲聞、獨覺善根,攝受最勝菩提果故,如是十法最極長時乃能圓證,自性最極清淨殊勝,能得最極菩提妙果,是故說名波羅蜜多。 寅二、顯建立義(分二) 卯一、明因緣(分四) 辰一、標 應知如是波羅蜜多,由三因緣次第建立。 辰二、徵 何等為三? 辰三、列 一由對治故; 二由生起故; 三由異熟果故。 辰四、釋(分三) 巳一、由對治(分三) 午一、徵 云何如是波羅蜜多,由對治故次第建立? 午二、釋(分二) 未一、舉前六 謂慳、惡行、於諸有情怨恨逼惱、懈怠、散亂、闇鈍愚癡,如是六法能障菩提,施等六法能為對治,如其所應,建立六種波羅蜜多。 未二、攝所餘 當知所餘波羅蜜多,即此所攝。 午三、結 如是名為:由對治故次第建立。 巳二、由生起(分三) 午一、徵 云何如是波羅蜜多,由生起故次第建立? 午二、釋 謂諸菩薩先於財位無所顧戀,棄家諸欲受淨尸羅,敬重戒故能忍他惱不惱於他,受持淨戒修習忍已,戒淨無動無間無斷,於諸善品勤修加行,如是修習勤精進故離諸放逸,能觸妙善心一境性,心得定故如實了知,觀見一切所知境界。 午三、結 當知是名:由生起故次第建立。 巳三、由異熟果(分三) 午一、徵 云何如是波羅蜜多,由異熟果次第建立? 午二、釋(分二) 未一、外事圓滿 謂諸菩薩於現法中,精勤修學施等善法,由是因緣於當來世,獲得種種外妙珍財無不圓滿,當知是施波羅蜜多因力所作。 未二、內事圓滿(分三) 申一、標 獲得內五自體圓滿,是餘戒等波羅蜜多因力所作。 申二、徵 云何內五自體圓滿? 申三、釋(分五) 酉一、壽等殊勝 謂善趣攝若天若人,於餘有情壽等殊勝,當知是名第一圓滿。 酉二、性能堪忍 若有俱生,於善加行常無厭倦,堪忍他惱,不樂惱他,當知是名第二圓滿。 酉三、性勇相應 若有俱生,普於一切所作事業堅固勇猛,當知是名第三圓滿。 酉四、性薄煩惱 若有俱生,性薄塵穢,於其自心能自在轉,心有堪能,於一切義速證通慧,當知是名第四圓滿。 酉五、性具聰敏 若有俱生,於一切義其慧廣大,聰敏捷利,當知是名第五圓滿。 午三、結 應知是名:由異熟果,如是六種波羅蜜多次第建立。 卯二、唯六數(分二) 辰一、別配三學 由前四種波羅蜜多資糧自性眷屬守護,當知圓滿修諸菩薩增上戒學;由其靜慮波羅蜜多,當知圓滿修諸菩薩增上心學;由其般若波羅蜜多,當知圓滿修諸菩薩增上慧學。 辰二、結無過增 過此三上,更無菩薩學道可得,是故此三普攝一切菩薩學道,由此建立波羅蜜多,唯有六種,除此無有若過若增。 癸二、明四應作(分四) 子一、標 又諸菩薩略有四種所應作事,由是普攝一切所作。 子二、徵 何等為四? 子三、列 一者為證菩提修諸善行; 二者由此為先達真實義; 三者圓證威力; 四者成熟有情。 子四、配 如是四種菩薩所作,當知是先所說四行,如其次第,所為所立,是故過此更不建立有諸餘行。
建立品第五 辛三、後建立攝(分三) 壬一、標 依如來住,及依如來到究竟地,諸佛世尊有百四十不共佛法。 壬二、列 謂諸如來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好、四一切種清淨、十力、四無所畏、三念住、三不護、大悲、無忘失法、永害習氣及一切種妙智。 壬三、釋(分二) 癸一、別顯(分十) 子一、諸相隨好(分二) 丑一、果攝(分二) 寅一、列相好(分二) 卯一、三十二相(分二) 辰一、徵 云何如來三十二種大丈夫相? 辰二、列 一者具大丈夫足善安住等案地相,是大丈夫大丈夫相; 二者於雙足下現千輻輪,轂輞眾相無不圓滿; 三者具大丈夫纖長指相; 四者足跟趺長; 五者手足細軟; 六者手足網縵; 七者立手摩膝; 八者瑿泥耶踹; 九者身不僂曲; 十者勢峰藏密; 十一者身相圓滿如諾瞿陀; 十二者常光一尋; 十三者身毛上靡; 十四者身諸毛孔一一毛生,如紺青色螺文右旋; 十五者身皮金色; 十六者身皮細滑塵垢不著; 十七者於其身上兩手兩足兩肩及項七處皆滿; 十八者其身上半如師子王; 十九者肩善圓滿; 二十者髆間充實; 二十一者身分洪直; 二十二者具四十齒皆悉齊平; 二十三者其齒無隙; 二十四者其齒鮮白; 二十五者頷如師子; 二十六者其舌廣薄,若從口出,普覆面輪及髮邊際; 二十七者於諸味中得最上味; 二十八者得大梵音,言詞哀雅能悅眾意,譬若羯羅頻迦之音,其聲雷震猶如天鼓; 二十九者其目紺青; 三十者睫如牛王; 三十一者其頂上現烏瑟膩沙; 三十二者眉間毫相其色光白螺文右旋,是大丈夫大丈夫相。
|
||
Index :: Print :: E-m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