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五識身、意地決擇 | ||
---|---|---|
Posted on Sun 11 Dec 2005 by insights (4416 reads) | ||
寅二、答(分二) 卯一、明建立 答:依一一行流轉分位建立次第。 卯二、廣差別 此復三種,謂剎那流轉次第,內身流轉次第,成立所作流轉次第。 丑十六、時(分二) 寅一、問 問:依何分位建立時,此復幾種? 寅二、答(分二) 卯一、明建立 答:依行相續不斷分位建立時。 卯二、廣差別 此復三種,謂去、來、今。 丑十七、方(分二) 寅一、問 問:依何分位建立方,此復幾種? 寅二、答(分二) 卯一、明建立 答:依所攝受諸色分位建立方。 卯二、廣差別 此復三種,謂上、下、傍。 丑十八、數(分二) 寅一、問 問:依何分位建立數,此復幾種? 寅二、答(分二) 卯一、明建立 答:依法齊量表了分位建立數。 卯二、廣差別 此復三種,謂一數、二數、多數。 丑十九、和合(分二) 寅一、問 問:依何分位建立和合,此復幾種? 寅二、答(分二) 卯一、明建立 答:依所作支無闕分位建立和合。 卯二、廣差別 此復三種,謂集會和合,一義和合,圓滿和合。 丑二十、不和合 問:依何分位建立不和合,此復幾種? 答:與和合相違,應知不和合若分位若差別。 癸三、諸蘊分別(分二) 子一、辨(分二) 丑一、舉有色等(二十九) 寅一、有色 問:於諸蘊中,何義、幾蘊是有色? 答:即以此性還說此性,色自性義是有色義,一蘊是有色。 寅二、有見 問:何義、幾蘊是有見? 答:眼所行義一蘊一分是有見。 寅三、有對(分二) 卯一、問 問:何義、幾蘊是有對? 卯二、答(分二) 辰一、釋義(分二) 巳一、標二種 答:展轉相觸據處所義,及麤大義,是有對義。 巳二、隨難釋 麤大義者,當知遠離三種微細,此三微細如前應知。 辰二、明攝 一蘊一分是有對。 寅四、有漏(分二) 卯一、問 問:何義、幾蘊是有漏? 卯二、答(分二) 辰一、略標簡 答:麤重所隨非彼對治煩惱所生義,一切一分是有漏。 辰二、廣餘義(分四) 巳一、標 復有有漏義,謂若是處煩惱能生四種過失是有漏義。 巳二、徵 何等名為四種過失? 巳三、列 一不寂靜過失,二內外變異過失,三發起惡行過失,四攝受因過失。 巳四、釋 當知初過失纏現行所作; 第二過失諸煩惱事隨逐煩惱所作; 第三過失煩惱因緣所作; 第四過失引發後有所作。 寅五、有為 問:何義、幾蘊是有為? 答:從因已生及應生義,一切是有為。 寅六、有諍 問:何義、幾蘊是有諍? 答:多隨瞋恚自在轉義,一切一分是有諍。 寅七、有愛味 問:何義、幾蘊是有愛味? 答:多隨愛見自在轉義,一切一分是有愛味。 寅八、依耽嗜 問:何義、幾蘊是依耽嗜? 答:多隨欲貪自在轉義,一切一分是依耽嗜。 寅九、世間 問:何義、幾蘊是世間? 答:戲論依義,一切一分是世間。 寅十、墮界 問:何義、幾蘊是墮界? 答:三界所攝世間義,一切一分是墮界。 寅十一、過去 問:何義、幾蘊是過去? 答:已受用因果義,一切是過去。 寅十二、未來 問:何義、幾蘊是未來? 答:未受用因果義,一切是未來。 寅十三、現在 問:何義、幾蘊是現在? 答:已受用因義及未受用果義,一切是現在。 寅十四、內 問:何義、幾蘊是內? 答:六處并屬彼義,一蘊一分四蘊全是內。 寅十五、外 問:何義、幾蘊是外? 答:內相違義,一蘊一分是外。 寅十六、麤 問:何義、幾蘊是麤? 答:不光潔積聚相增長義,一切一分是麤。 寅十七、細 問:何義、幾蘊是細? 答:麤相違義,一切一分是細。 寅十八、劣 問:何義、幾蘊是劣? 答:無常苦不淨染污義,一切一分是劣。 寅十九、妙 問:何義、幾蘊是妙? 答:劣相違義,一切一分是妙。 寅二十、遠 問:何義、幾蘊是遠? 答:處所去來時方隔越義,一切一分是遠。 寅二十一、近 問:何義、幾蘊是近? 答:遠相違義,一切一分是近。 寅二十二、三界繫(分二) 卯一、第一義(分三) 辰一、欲界繫 問:何義、幾蘊是欲界繫? 答:於此間生未得對治,或得已出三時現行義,一切一分是欲界繫。 辰二、色界繫 問:何義、幾蘊是色界繫? 答:已得色界繫對治,若入彼定或復生彼,未得上對治,或得已出三時現行義,一切一分是色界繫。 辰三、無色界繫 問:何義、幾蘊是無色界繫? 答:已得無色界繫對治,若入彼定或復生彼,未得上對治,或得已出三時現行義,一切一分是無色界繫。 卯二、第一義(分三) 辰一、欲界繫 復有差別,謂輕安俱三摩地,及彼眷屬并彼果法所不攝義,是欲界繫。 辰二、色界繫 屬色煩惱,與彼相違所攝義,是色界繫。 辰三、無色界繫 離色煩惱彼所攝義,當知是無色界繫。 寅二十三、三性(分二) 卯一、第一義(分三) 辰一、善 問:何義、幾蘊是善? 答:能感當來樂果報義,及煩惱苦永斷對治義,一切一分是善。 辰二、不善 問:何義、幾蘊是不善? 答:能感當來苦果報義,及能發起諸惡行義,一切一分是不善。 辰三、無記 問:何義、幾蘊是無記? 答:彼俱相違義,一切一分是無記。 卯二、第二義 復有差別,謂離過失義,及過失功德對治隨順義,是善。 與此相違義,是不善。 彼俱相違義,是無記。 寅二十四、學 問:何義、幾蘊是學? 答:學方便善義,一切一分是學。 寅二十五、無學 問:何義、幾蘊是無學? 答:學究竟善義,一切一分是無學。 寅二十六、非學非無學 問:何義、幾蘊是非學非無學? 答:離前二種所有善染污無記法義,一切一分是非學非無學。 寅二十七、見所斷 問:何義、幾蘊是見所斷? 答:現觀智諦現觀所應斷義,一切一分是見所斷。 寅二十八、修所斷 問:何義、幾蘊是修所斷? 答:從現觀後修道所斷義,一切一分是修所斷。 寅二十九、無斷 問:何義、幾蘊是無斷? 答:一切染污永斷對治義,及已斷義,一切一分是無斷。 丑二、例無色等 問:何義、幾蘊是無色等? 答:如前所說色等相違義,當知是無色等義。 子二、結 如是等類,應當分別諸蘊差別。 癸四、諸蘊建立(分五) 子一、建立蘊義 問:如說積聚義是蘊義。何等名為積聚義耶? 答:種種所召體義、更互和雜轉義、一類總略義、增益損減義,是積聚義。 子二、建立色義(分二) 丑一、問 問:何緣色蘊說名為色? 丑二、答(分二) 寅一、標義 答:於彼彼方所種殖增長義,及變礙義故名為色。 寅二、隨廣 此變礙義復有二種,一手等所觸便變壞義,二方處差別種種相義。 子三、建立名義 問:何緣四無色蘊,總說名「名」? 答:順趣種種所緣境義,依言說名分別種種所緣境義,故說為名。 子四、建立所攝 問:諸蘊誰所攝,為何義故建立攝耶? 答:自性所攝非他性,為遍了知種種自類,是故建立。 子五、建立相應(分二) 丑一、問 問:諸法誰相應,為何義故建立相應? 丑二、答(分二) 寅一、標義 答:他性相應非自性,為遍了知依自性清淨心,有染、不染法,若增、若減,是故建立。 寅二、斥非(分二) 卯一、長行(分二) 辰一、敘計破(分三) 巳一、五蘊不過(分二) 午一、標非 有一沙門、若婆羅門,欲令名中,唯心實有,非諸心所,此不應理。 午二、釋由 何以故? 且說諸蘊有五種性不成就故。 巳二、分位差別過(分三) 午一、標過 又若彼計分位別故有五性者,分位別計亦有過失。 午二、釋由(分四) 未一、有無作用難(分二) 申一、標 何以故? 是諸分位展轉相望作用差別,若有、若無皆成失故。 申二、別難 若言有者,由相異故便應有異實物體性。 若言無者,計分位別則為唐捐。 未二、依緣無別難(分三) 申一、標 又不應謂如六識身分位差別。 申二、徵 何以故? 申三、釋 由六識身所依、所緣有差別故,是諸分位一處可得,故不應理。 未三、非有轉變難(分三) 申一、標 若謂轉變,亦不應理。 申二、徵 何以故? 申三、釋 於有色物可轉變故,得有分位前後差別,非於無色有如乳酪生酥等異。 未四、因緣無別難(分二) 申一、標 又心因緣無差別故,行別分位,不應道理。 申二、釋 於一剎那必不可得差別因緣,令彼分位而有差別。 午三、結非 是故汝計分位差別,不應道理。 巳三、聖教相違過(分二) 午一、顯違教(分三) 未一、標 又違教故,唯心實有,不應道理。 未二、徵 違何等教? 未三、釋(分二) 申一、舉經言 謂如《經》言:貪瞋癡等,惱染其心,令不解脫。 申二、問答辨(分二) 酉一、問 問:此中,何所相違? 酉二、答(分二) 戌一、正難唯心失 答:若唯有心,二不俱有,是即貪等應不依識。 戌二、轉難先後失(分二) 亥一、指前破 若汝復謂以識為先,亦不應理,無差別過前已說故。 亥二、引經難(分二) 天一、明和合(分三) 地一、第一教 又復《經》言:三和合與觸俱生受、想、思等。 地二、第二教 又餘《經》說:如是諸法恒共和合,非不和合。不可說言:如是諸法而可分析,令別殊異。 地三、第三教 又佛世尊為欲成立此和合義,說燈明喻。 天二、結俱生 是故不可離彼俱生而說和合。 午二、釋密說(分二) 未一、別舉經(分二) 申一、說六界經(分二) 酉一、略標舉 雖復《經》言:如是六界說名士夫。然密意說,故無過失。 酉二、問答辨 問:此中,有何密意? 答:唯欲顯說:色動心所最勝所依,當知是名此《經》密意。 申二、說三喻經(分三) 酉一、標相違 復有違彼聖教可得。 酉二、舉經言(分二) 戌一、徵 何等聖教? 戌二、舉 謂世尊言:乳酪生酥三譬喻故,或有處所麤四大種以之為我,或有處所有色意生,或有處所無色想生。 酉三、難經義 如是《經》意,豈唯大種,或唯有心,唯有想耶? 未二、結密意 是故當知,如是等《經》皆有密意。 辰二、成自義 故名所攝四無色蘊心與心所,更互相應道理成就。 卯二、嗢柁南 中嗢柁南曰: 五種性不成,分位差過失,因緣無別故,與聖教相違。 辛二、界善巧(分三) 壬一、結前生後 如是已決擇蘊事善巧,界事善巧今當決擇。 壬二、決擇一一(分四) 癸一、廣分別(分三) 子一、相分別(分二) 丑一、長行(分八) 寅一、出體性(分二) 卯一、眼界乃至意識界及法界一分(分二) 辰一、舉眼界 問:何等是眼界? 答:若眼未斷,或復斷已命根攝受。 辰二、例所餘 如眼界乃至意識界及法界一分,當知亦爾。 卯二、色界乃至觸界(分二) 辰一、舉色界 問:何等是色界? 答:若色根增上所生。若彼於此為增上,是名色界。 辰二、例所餘 如色界乃至觸界當知亦爾。 寅二、辨假實(分二) 卯一、問 問:此十八界幾是實有?幾是假有? 卯二、答(分三) 辰一、標 答:實有者或十七或十二。 辰二、釋 六為一故一為六故。 辰三、簡 此約世俗安立道理。 寅三、別思擇(分二) 卯一、舉眼界(分二) 辰一、問 問:若有眼亦眼界耶?設有眼界亦眼耶? 辰二、答(分二) 巳一、總標 答:應作四句。 巳二、列釋(分四) 午一、初句 或有眼非眼界,謂阿羅漢最後眼,是名初句。 午二、第二句 或有眼界非眼,謂生有色界若眼未生或生已失,或不得眼或眼無間滅。若諸異生生無色界,是第二句。 午三、第三句 或有眼亦眼界,謂除爾所相,是第三句。 午四、第四句 或有無眼亦無眼界,謂阿羅漢眼已失壞或不生眼。若生無色界或於無餘依涅槃界已般涅槃,是第四句。 卯二、例所餘(分二) 辰一、內界(分二) 巳一、例同 如眼界,一切內界隨其所應當知亦爾。 巳二、顯別 身界應分別,謂無先來不生身者,餘隨所應當具宣說。 辰二、外界(分二) 巳一色香味觸 於四外界隨其所應亦當具說。 巳二、聲界 若聲聲界正宣擊時當言俱有。若不宣擊當言隨逐餘界唯界非聲。 寅四、辨同分等(分二) 卯一、問 問:此十八界幾是同分?幾彼同分? 卯二、答(分二) 辰一、別辨(分二) 巳一、舉眼界 答:有識眼界名為同分,所餘眼界名彼同分。 巳二、例餘界 如眼界乃至身界亦爾。 辰二、料簡(分二) 巳一、標非外色 唯根所攝內諸界中,思量同分及彼同分,非於色等外諸界中。 巳二、釋法界攝 當知法界諸有所緣如心界說。諸無所緣如色等說。 寅五、辨能所取(分三) 卯一、約合不合能取辨 問:幾界合而能取?幾界不合能取? 答:六合能取,四不合能取,五及一少分非能取,一界若合不合二俱能取。 卯二、約所取能辨 問:幾唯所取非能取?幾亦所取亦能取耶? 答:一切皆所取,謂五及一少分唯所取,十二及一少分亦是能取。 卯三、約助伴或觸能取辨 問:幾由助伴故能取?幾獨能取耶? 答:十及一少分由助伴故能取,一及一少分獨能取。 寅六、明界繫(分三) 卯一、唯一界繫(分三) 辰一、欲界繫 問:幾唯欲界繫? 答:四。 辰二、色界繫 問:幾唯色界繫? 答:無。 辰三、無色界繫 問:幾唯無色界繫? 答:亦無。 卯二、唯二界繫(分二) 辰一、欲色界繫 問:幾唯欲色界繫? 答:十一。 辰二、色、無色界繫 問:幾唯色、無色界繫? 答:無。 卯三、通三界繫 問:幾通三界繫? 答:三。 寅七、辨執受等(分二) 卯一、問 問:幾執受?幾非執受? 卯二、答(分二) 辰一、標差別 答:五執受,五執受非執受,所餘一向非執受。 辰二、隨難釋 何以故? 以離於彼餘能執受,執受於彼不可得故。 寅八、釋經名(分三) 卯一、種種界 云何種種界? 謂即十八界展轉異相性。 卯二、非一界 云何非一界? 謂即彼諸界無量有情種種差別所依住性。 卯三、無量界(分二) 辰一、徵 云何無量界? 辰二、釋(分二) 巳一、標名 謂總彼二名無量界。 巳二、引證 如佛世尊於惡叉聚喻中說:我於諸界,終不宣說界有邊際。 丑二、嗢柁南 中嗢柁南曰: 何等實有性,四句與同分,取界執受非,種種等非一。 子二、義分別(分四) 丑一、依施設安立辨(分三) 寅一、一切名界義 問:何等是界義? 答:因義,種子義,本性義,種性義,微細義,任持義,是界義。 寅二、涅槃虛空名界義 問:以何義故,涅槃、虛空亦說名界? 答:由彼能持苦不生義,持身眼等運動用義。 寅三、建立十八界義 問:為顯何義建立界耶? 答:為顯因緣義,及顯根境受用義。 丑二、依法補特伽羅辨(分二) 寅一、問 問:此十八界由誰分別? 寅二、答(分三) 卯一、略標 答:若略說當知由六種。 卯二、列釋(分六) 辰一、法界 一法界,謂眼等法有眼等界。 辰二、淨界 二淨界,謂住種性補特伽羅所有諸界。 辰三、本性界 三本性界,謂即如所說十八界無始時來於後後生其性成就,及住種性不住種性補特伽羅,無始時來涅槃非涅槃法其性成就。 辰四、熏習界 四熏習界,謂即此諸界淨不淨法先所熏習,於生死中得勝劣生涅槃因性。 辰五、 巳與果界 五已與果界,謂即此諸界感果已滅。 辰六、未與果果 六未與果界,謂即此諸界未感得果或滅未滅。 卯三、結指 如是略說諸界有六種,若廣說者其數無量。 丑三、依諸門分別辨 問:此十八界幾有色?幾無色?乃至幾無斷耶? 答:如前所說相應隨順建立。 丑四、依勝義世俗辨(分二) 寅一、問 問:如說眼見諸色乃至意了諸法,此為眼等是見者乃至是了者耶?為彼識耶? 寅二、答(分二) 卯一、明勝義(分二) 辰一、標非 答:約勝義道理,非是眼等亦非彼識。 辰二、釋由 何以故? 諸法自性眾緣生故,剎那滅故,無作用故。 卯二、顯世俗(分三) 辰一、標最勝 約世俗道理,眼等最勝故可於彼立見者等。 辰二、釋所以 何以故? 若有眼等諸根,識決定生無所缺減,或有識流非眼等根。若缺不缺俱可得故。 辰三、明安立 此中,實義唯於見等說見者等。 子三、次第分別(分二) 丑一、問 問:此十八界幾種次第宣說因緣,此復何等? 丑二、答(分二) 寅一、標列 答:略有二種,一三種次第宣說因緣,二六種次第宣說因緣。 寅二、隨釋(分二) 卯一、三種因緣(分二) 辰一、徵 云何三種次第宣說因緣? 辰二、釋(分二) 巳一、標差別 謂所依境界俱依差別故。
|
||
Index :: Print :: E-m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