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五識身、意地決擇 | ||
---|---|---|
Posted on Sun 11 Dec 2005 by insights (4474 reads) | ||
未三、能引吉祥 問:幾根能引所有吉祥? 答:最後八。 午二、廣釋經(分三) 未一、引經言 復次,如世尊言:諸受欲者略有五種作吉祥法,謂忍辱,柔和,觀人而捨,行賢善行,及不放逸。 未二、別釋義(分四) 申一、忍辱柔和(分二) 酉一、辨行相(分二) 戌一、忍辱(分三) 亥一、徵 云何忍辱? 亥二、釋(分三) 天一、標 謂由三種行相應知: 天二、列 一不忿怒; 二不報怨; 三不懷惡。 天三、廣 若別分別乃有十種: 一已受怨害忍; 二現前怨害忍; 三慮恐怨害忍; 四饒益怨憎忍; 五損害親友忍; 六一切怨害忍; 七一切因怨害忍; 八受教怨害忍; 九擇力怨害忍; 十自性怨害忍。 亥三、結 如是一切總說名為耐違害忍。 戌二、柔和(分二) 亥一、徵 云何柔和? 亥二、釋(分二) 天一、標義 謂性賢善,由身語意將護於他令無惱害。 天二、辨相 若他所有無罪喜樂未生令生,生已隨護,有罪憂苦若未生者遮令不生。若已生者方便令脫。 酉二、簡差別 此中,忍辱耐他違害,柔和於他不作違損,如是名為:二種差別。 申二、觀人而捨(分二) 酉一、觀人(分二) 戌一、標列二時 當知觀人二時差別: 一攝受時; 二處置時。 戌二、別辨五相(分二) 亥一、於攝受時(分二) 天一、標 於攝受時應以五相觀察其人然後攝受。 天二、列 一由歸誠; 二由技能; 三由智慧; 四由行跡; 五由廉儉。 亥二、於處置時(分二) 天一、標 於處置時亦以五相觀察其人然後處置。 天二、列 一堪處事業置事業中; 二堪處思業置思業中; 三堪處和業置和業中; 四堪處護身財業置護身財業中; 五堪處法業置法業中。 酉二、捨(分三) 戌一、標數 捨略有五。 戌二、列類 一田地捨; 二財物捨; 三隨宜捨; 四飲食捨; 五最勝捨。 戌三、釋名 此中,捨相捨具名捨。 申三、行賢善行(分二) 酉一、總標舉 賢善行者,為性於他。 酉二、隨難釋 無所違負,無所欺誑無所違負。 復有五種: 一無顛倒違負; 二無委信違負; 三無承事違負; 四無契約違負; 五無他方便違負。 申四、不放逸(分二) 酉一、總標舉 不放逸者,謂修習諸善法,防護不善心,因果相屬故俱應為彼相。 酉二、廣種類 此復有五種應知: 一求財不放逸; 二守財不放逸; 三護身不放逸; 四護名不放逸; 五行法不放逸。 未三、顯力能(分二) 申一、標列(分二) 酉一、五力 如是一切總有五力能生吉祥,一善尸羅力,二善朋友力,三無弊吝力,四可委信力,五法力。 酉二、吉祥 當知吉祥亦有五種: 一眾所愛樂; 二富貴自在; 三怨敵退伏; 四饒益所依; 五往諸善趣。 申二、配釋 前四種力總能生起四種吉祥,第五一力能生第五。 卯三、證得等差別(分二) 辰一、略配屬(分三) 巳一、由為緣(分四) 午一、先煩惱業為緣 問:幾根先煩惱業之所感得? 答:八。 午二、名色為緣 問:幾根名色為緣? 答:一。 午三、觸處為緣 問:幾根觸為緣? 答:五。 午四、策勵為緣 問:幾根策勵為緣? 答:八。 巳二、由應修(分四) 午一、應防護 問:幾根應防護? 答:八。 午二、應調靜 問:幾根應調靜? 答:一。 午三、應寂止 問:幾根應寂止? 答:五。 午四、性調順等 問:幾根自性調順寂靜寂止。 復能調伏寂靜寂止? 答:八。 巳三、由類別(分二) 午一、有漏攝(分四) 未一、捨 云何諸根捨? 謂同分界地諸根滅餘生起。 未二、棄 云何諸根棄? 謂不同分界地諸根滅餘生起。 未三、斷 云何諸根斷? 謂斷彼繫縛一切煩惱。 未四、退 云何諸根退? 謂世間興盛若定若生所有失壞。 午二、無漏攝(分二) 未一、問 問:聲聞、獨覺、菩薩,諸根有何差別? 未二、答(分二) 申一、標列 答:當知差別略有五種: 一品類差別; 二任持差別; 三罥索差別; 四正行差別; 五證得差別。 申一、隨釋(分五) 酉一、品類差別 品類差別者,諸菩薩根其性上品,聲聞獨覺所有諸根軟品中品。 酉二、任持差別 任持差別者,諸菩薩根一切明處善巧任持,聲聞獨覺所有諸根一分明處善巧任持。 酉三、捐索差別 罥索差別者,諸菩薩根大悲所罥,聲聞獨覺根不如是。 酉四、正行差別 正行差別者,諸菩薩根自利利他正行現前,聲聞獨覺所有諸根自利現前。 酉五、證得差別 證得差別者,諸菩薩根證得無上大菩提果,聲聞獨覺所有諸根證得下中二菩提果。 辰二、廣決擇(分二) 巳一、清淨諸根攝(分二) 午一、約諸根體業辨(分二) 未一、唯辨喜根(分二) 申一、問 問:若補特伽羅依未至定修諦現觀,彼得果時,起初靜慮喜根現前,為不起耶? 申二、答(分二) 酉一、標差別 答:有一能起,有一不起。 酉二、釋因緣 若有利根眾多善本之所資助,彼能現起,非餘。 未二、通辨諸根(分二) 申一、配屬證得(分二) 酉一、證得諸定(分三) 戌一、初二靜慮(分二) 亥一、舉初靜慮 問:幾根入初靜慮? 答:八,後三一分能入,一分不能。 亥二、例第二靜慮 如初靜慮第二亦爾。 戌二、第三靜慮 第三亦八,然非即彼。 戌三、第四靜慮及無色定 第四靜慮及無色定,七根能入,後三有一能入,有一不能。 酉二、證得聖果(分三) 戌一、初二果(分二) 亥一、辨差別(分二) 天一、預流果 問:幾根得預流果? 答:或一或八。 天二、一來果 或二或九得一來果。 亥二、簡取捨 憂根雖道所依非道攝故,此中,不取,喜根非堅住故此亦不取。若通取者當增其數。 戌二、不還果 問:幾根得不還果? 答:或十一或二憂根道理如前應知。 戌三、阿羅漢果 問:幾根得阿羅漢果? 答:或一或十。 申二、建立業用(分二) 酉一、憂根攝(分三) 戌一、引經 如《經》言:於上解脫希求憂慼。 戌二、釋名(分四) 亥一、希 云何希? 謂修行者作如是念:是處眾聖能具足住。 亥二、求 求云何? 謂修行者作如是念:我於是處當具足住。 亥三、慼 慼云何? 謂於下劣不生喜足。 亥四、憂 憂云何? 謂於無上心生思慕。 戌三、料簡(分二) 亥一、初二果 此中,預流一來於一切種皆圓滿,故建立憂根。 亥二、不還果 若不還果,雖有初二,餘二無故,不立憂根,唯善法欲。 酉二、喜等根攝(分二) 戌一、辨依捨(分三) 亥一、喜為依 問:頗有依止喜根,能捨喜根憂根捨根耶? 答:有,謂依出離喜根為依止故,捨依耽嗜三根。 亥二、憂為依 問:頗有依止憂根捨憂根耶? 答:有,謂依出離為依止故,捨依耽嗜。 亥三、捨為依(分二) 天一、問 問:頗有依止捨根,捨捨根耶? 天二、答(分二) 地一、依一性捨 答:有,謂依一性捨為依止故,捨依種種性捨。 地二、依無所依捨 無所依捨為依止故,捨依一性捨。 戌二、簡差別(分二) 亥一、未知欲知根攝 得預流果時未知欲知根,亦滅亦捨,非起而棄非斷非退。 亥二、已知根攝 得阿羅漢果時已知根道理,應知亦爾。 午二、約補特伽羅辨(分二) 未一、根性差別(分二) 申一、聲聞(分二) 酉一、明練根(分二) 戌一、辨有無(分二) 亥一、問 問:幾補特伽羅有練根耶? 亥二、答(分二) 天一、標有 答:一切有學及無學五退思護住堪達種性。 天二、簡無 非諸獨覺亦非菩薩,性利根故。 戌二、辨修證(分二) 亥一、預流(分二) 天一、得證一來果 問:若預流者修練根時,既得練根亦證一來果耶? 答:證。 天二、不證不還果 問:亦證不還果耶? 答:不證,對治難得故,所應得義極廣大故。 亥二、不還(分二) 天一、得進離欲 問:若不還者修練根時,既得練根亦進離欲耶? 答:進。 天二、不證阿羅漢果 地一、問 問:亦證阿羅漢果耶? 地二、答(分二) 玄一、由前因 答:不證,由前因故。 玄二、明當證 轉根已後一切皆證。 酉二、明轉根 問:何故轉根? 答:於薄少昇進不生喜足故,為植引發勝定力故,為植多聞力故,為植論議決擇力故,為植觀察甚深法忍力故。 申二、菩薩(分二) 酉一、問 問:諸菩薩未知欲知等三根云何建立? 酉二、答(分三) 戌一、建立初根 答:於勝解行地建立初根。 戌二、立第二根 於淨增上意樂地等立第二根。 戌三、立第三根 於如來地立第三根。 未二、圓滿差別(分二) 申一、有學(分二) 酉一、問 問:由幾種滿名學滿耶? 酉二、答(分二) 戌一、略標 答:由三種滿。 戌二、列釋(分三) 亥一、根滿 一根滿,謂利根。 亥二、定滿 二定滿,謂八解脫定。 亥三、果滿 三果滿,謂不還果。 申二、無學(分二) 酉一、明得有 若諸無學得有二滿,一根滿,謂不動法,二定滿,如前應知。 酉二、顯得名 一切無學皆由果滿說名為滿。 巳二、雜染諸根攝(分二) 午一、簡方便(分二) 未一、不調伏(分二) 申一、舉經問 問:如說諸根不調不守不護不防亦不修習,此差別名有何義耶? 申二、釋義答(分二) 酉一、標 答:略說由四因緣,諸根名不調伏。 酉二、釋(分二) 戌一、舉調伏(分二) 亥一、依簡擇力(分二) 天一、守 謂簡擇力為依止故,於諸境界若不應縱諸根之者,便起加行令不縱逸。 天二、護 若應縱者便起加行縱彼諸根,護諸煩惱令不現起。 亥二、依斷對治力 斷對治力為依止故,即於如前所說境界,為性無著為性煩惱不復現行。 戌二、成不調 若無是四調諸根者,當知彼根名不調伏,由不守故不護故不防故不修故。 未二、善調伏 若有是四調諸根者,當知與彼四種相違,名為調伏乃至修習。 午二、辨得果(分二) 未一、不調伏攝(分二) 申一、徵 云何不調伏者能引眾苦? 申二、釋(分二) 酉一、標 謂能生六種苦故。 酉二、列 一擾惱住所生苦; 二他所擯黜苦; 三他所譏毀苦; 四追悔所生苦; 五往生惡趣苦; 六生等諸苦。 未二、善調伏攝 若有諸根善調伏者,當知與此相違斷六種苦引諸快樂。 卯四、相攝差別(分六) 辰一、約三聚有情辨(分二) 午一、標攝不攝(分二) 未一、標簡 問:十四種根三聚有情,為十四攝三,三攝十四耶? 三攝十四,非十四攝三。 未二、徵釋 不攝何等? 答:謂外處少分。 午二、隨釋三聚 三聚有情者,謂欲界、色界、無色界。 辰二、約三受辨 問:五根三受,為五攝三,三攝五耶? 答:更互相攝。 辰三、約三十七覺品法辨(分二) 巳一、問 問:五根三十七覺品法,為五攝三十七,三十七攝五耶? 巳二、答(分二) 午一、標攝不攝(分二) 未一、標簡 答:三十七攝五,非五攝三十七。 未二、徵釋 不攝何等? 謂語業命喜安捨。 午二、隨釋開合 如是或六或四彼所不攝。 辰四、約三無漏根漏(分二) 巳一、問 問:五根三根,為五攝三,三攝五耶? 巳二、答(分二) 午一、標簡 答:三攝五,非五攝三。 午二、徵釋 不攝何等? 謂意樂喜捨根。 辰五、約九遍知辨(分二) 巳一、問 問:九遍知幾根攝? 巳二、答(分二) 午一、標非根攝 答:此九遍知斷遍知攝故,非根所攝。 午二、釋九遍知(分二) 未一、別辨相(分二) 申一、徵 何等為九? 申二、釋(分九) 酉一、初遍知 謂欲繫苦集見所斷斷,是初遍知。 酉二、第二遍知 色、無色繫苦集見所斷斷,第二遍知。 酉三、第三遍知 欲繫滅見所斷斷,第三遍知。 酉四、第四遍知 色、無色繫滅見所斷斷,第四遍知。 酉五、第五遍知 欲繫道見所斷斷,第五遍知。 酉六、第六遍知 色、無色繫道見所斷斷,第六遍知。 酉七、第七遍知 下分結斷,第七遍知。 酉八、第八遍知 色愛盡第八遍知。 酉九、第九遍知 無色愛盡第九遍知。 未二、明建立(分二) 申一、標列 當知遍知略由二緣而得建立: 一通達諦斷故; 二永度界斷故。 申二、配釋(分二) 酉一、通達諦斷攝(分二) 戌一、初二遍知 由相同分、界不同分及同分故,立二遍知。 戌二、次四遍知 相不同分、界不同分及同分故立四遍知。 酉二、永度界斷攝(分三) 戌一、第七遍知 永度劣界故立一遍知。 戌二、第八遍知 永度中界故立一遍知。 戌三、第九遍知 永度妙界故立一遍知。 辰六、約不共佛法辨(分八) 巳二、諸相隨好(分二) 午一、問 問:諸相隨好、力、無畏等不共佛法,幾根攝耶? 午二、答(分二) 未一、標所攝 答:諸相隨好,舌根及四根依處所攝。 未二、隨難釋 何等為四? 謂身根、男根、眼根、舌根。 巳二、十力 諸佛十力,如來身中慧根所攝,及具知根。 巳三、四無所畏等(分二) 午一、舉無畏 四無所畏,五根所攝,及即此一。 午二、例不護 如無所畏,不護亦爾。 巳四、三念住 三種念住,非根所攝,然六根所引無貪、無瞋所攝。 巳五、大悲 大悲亦彼所引無瞋、無癡所攝,非根所攝。 巳六、無忘失法 無忘失法,如力應知。 巳七、一切種妙知 佛一切種妙智亦爾。 巳八、永斷習氣(分二) 午一、略標簡 永斷習氣非根所攝,然是六根所證煩惱永斷所攝。 午二、問答辨(分二) 未一、問 問:諸煩惱品所有麤重,阿羅漢等永斷無餘。 復有何品麤重,阿羅漢等所未能斷,由斷此故說名如來永斷習氣? 未二、答 答:異熟品麤重,阿羅漢等所未能斷,唯有如來名究竟斷。 卯五、長養差別(分二) 辰一、略說(分二) 巳一、舉經問 問:如《經》言:有四種食皆能長養諸根大種。云何四食?云何長養諸根大種? 巳二、標義答(分二) 午一、出四食 答:段食、觸食、意思食、識食。 午二、出諸根大種 由此四種,長養五色根及意根,并根所依所有大種。 辰二、別辨(分三) 巳一、通說四食(分二) 午一、明廢立(分二) 未一、辨食非食(分二) 申一、舉段食 問:云何段食? 答:諸所食噉,若能長養諸根大種,與此相違,當知非食。 申二、例餘食 如段食餘食非食應知亦爾。 未二、明立不立(分二) 申一、明建立(分二) 酉一、別辨相(分二) 戌一、問 問:段食云何能作食事,乃至識食亦爾?
|
||
Index :: Print :: E-m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