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五識身、意地決擇 | ||
---|---|---|
Posted on Sun 11 Dec 2005 by insights (4416 reads) | ||
寅二、辨差別(分二) 卯一、略標 又此次第差別多種: 卯二、列釋(分七) 辰一、流轉次第 或有流轉次第:謂無明緣行,廣說乃至生緣老死。 辰二、還滅次第 或有還滅次第,謂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生滅故老死滅。 辰三、在家出家住次第(分二) 巳一、標 或有在家、出家行住次第: 巳二、釋(分二) 午一、在家 謂陵旦而起澡飾其身,被帶衣服修營事業,調暢沐浴塗飾香鬘,習近食飲方乃寢息,是在家者行住次第。 午二、出家(分二) 未一、於所作 若整衣服為乞食故入聚落等巡次而行,受如法食還出安坐,食訖澡手盪缽洗足,入空閑室讀誦《經典》,如理思惟,晝則宴坐經行,淨修其心,斷滅諸障,至夜中分少當寢息,於夜後分速復還起,整服治身歸所習業,是出家者行住次第。 未二、於共住 或入僧中隨其長幼修和敬業,敷設床座次第受籌分其臥具,處所利養及營事業。 辰四、增長次第 或有增長次第,謂嬰孩童子等八位次第生起。 辰五、現觀次第 或有現觀次第,謂於苦等四聖諦中次第現觀。 辰六、入定次第 或有入定次第,謂次第入九次第定。 辰七、修學次第 或有修學次第,謂增上戒學為依,次生增上心學,增上心學為依,後生增上慧學。 子十二、時(分二) 丑一、徵 復次,云何時? 丑二、釋(分二) 寅一、明建立 謂由日輪出沒增上力故,安立顯示時節差別。又由諸行生滅增上力故,安立顯示世位差別,總說名時。 寅二、辨差別 此時差別復有多種,謂時年月半月晝夜剎那臘縛牟呼栗多等位,及與過去未來現在。 子十三、數(分二) 丑一、徵 復次,云何數? 丑二、釋(分三) 寅一、明建立 謂安立顯示各別事物,計算數量差別,是名為數。 寅二、辨差別 此數差別復有多種,謂一數二數,從此已去皆名多數。 寅三、顯邊際 又數邊際,名阿僧企耶。 自此已去,一切算數所不能轉,是故數之邊際,名不可數。 癸二、廣種子(分二) 子一、徵 復次,種子云何? 子二、釋(分四) 丑一、出體性(分四) 寅一、簡非 非析諸行別有實物名為種子,亦非餘處。 寅二、顯正(分二) 卯一、出異名 然即諸行如是種性如是等生如是安布,名為種子亦名為果。 卯二、顯無雜(分四) 辰一、標 當知此中,果與種子不相雜亂。 辰二、徵 何以故? 辰三、釋(分二) 巳一、約所望辨 若望過去諸行即此名果。若望未來諸行即此名種子。 巳二、約分位辨 如是若時望彼名為種子,非於爾時即名為果。若時望彼名果,非於爾時即名種子。 辰四、結 是故當知種子與果不相雜亂。 寅三、引喻 譬如穀麥等物所有芽莖葉等種子,於彼物中磨擣分析求異種子了不可得,亦非餘處,然諸大種,如是種性如是等生如是安布,即穀麥等物能為彼緣令彼得生,說名種子。 寅四、合結 當知此中,道理亦爾。 丑二、辨損伏(分二) 寅一、問 問:前已說損伏染法種子,善法種子損伏云何? 寅二、答(分四) 卯一、初損伏 答:若常殷重習善,相違諸染污法,是初損伏。 卯二、第二損伏 若執取邪見多習邪見如諸外道,是第二損伏。 卯三、第三損伏 若多修習邪見誹謗,如斷善根者,是第三損伏。 卯四、第四損伏 若能永害染法種子,如前已說,是第四損伏。 丑三、辨差別(分二) 寅一、標列 復次,若略說一切種子,當知有九種,一已與果,二未與果,三果正現前,四果不現前,五軟品,六中品,七上品,八被損伏,九不被損伏。 寅二、隨釋(分三) 卯一、已未與果等 若已與果,此名果正現前。若果正現前,此名已與果。若未與果,此名果不現前。若果不現前,此名未與果。 卯二、軟中上品 若住本性,名軟品。若修若練善不善法未到究竟,名中品。若修若練已到究竟,名上品。 卯三、損及不損 損及不損如前應知。 丑四、明安立(分三) 寅一、標說 復次,我當略說安立種子。 寅二、徵起 云何略說安立種子? 寅三、釋義(分二) 卯一、略辨相(分四) 辰一、出體性 謂於阿賴耶識中,一切諸法遍計自性妄執習氣,是名安立種子。 辰二、明異一 然此習氣是實物有,是世俗有,望彼諸法不可定說異不異相。 辰四、顯異名 猶如真如,即此亦名遍行麤重。 卯二、釋妨難(分二) 辰一、遍行麤重難(分二) 巳一、問 問:若此習氣攝一切種子,復名遍行麤重者,諸出世間法從何種子生?若言麤重自性種子為種子生,不應道理! 巳二、答 答:諸出世間法從真如所緣緣種子生,非彼習氣積集種子所生。 辰二、建立補特伽羅(分二) 巳一、問 問:若非習氣積集種子所生者,何因緣故建立三種般涅槃法種性差別補特伽羅,及建立不般涅槃法種性補特伽羅? 所以者何? 一切皆有真如所緣緣故。 巳二、答(分二) 午一、釋差別(分三) 未一、總標 答:由有障無障差別故。 未二、別辨(分二) 申一、約有無二障種辨(分二) 酉一、有障 若於通達真如所緣緣中,有畢竟障種子者,建立為不般涅槃法種性補特伽羅。 酉二、無障 若不爾者,建立為般涅槃法種性補特伽羅。 申二、約有無智障種辨(分二) 酉一、有障 若有畢竟所知障種子布在所依,非煩惱障種子者,於彼一分建立聲聞種性補特伽羅,一分建立獨覺種性補特伽羅。 酉二、無障 若不爾者,建立如來種性補特伽羅。 未三、結正 是故無過。 午二、顯隨轉(分二) 未一、出轉依 若出世間諸法生已即便隨轉,當知由轉依力所任持故。 未二、釋彼相 然此轉依與阿賴耶識互相違反,對治阿賴耶識,名無漏界離諸戲論。 辛二、表無表業(分二) 壬一、表業(分二) 癸一、辨差別(分二) 子一、徵 復次,云何表業? 子二、釋(分二) 丑一、標列 謂略有三種,一染污,二善,三無記。 丑二、隨釋(分二) 寅一、身語表業(分三) 卯一、染汙 若於身語意十不善業道,不離現行增上力故,所有身語表業,名染污表業。 卯二、善 若即於彼誓受遠離,所有身語表業,名善表業。 卯三、無記 若諸威儀路工巧處一分所有身語表業,名無記表業。 寅二、意表業 若有不欲表示於他,唯自起心內意思擇不說語言,但發善染污無記法現行意表業,名意表業。 癸二、明安立(分三) 子一、標三種 此中,唯有身餘處滅於餘處生或即此處唯變異生,名身表業,唯有語音名語表業,唯有發起心造作思名意表業。 子二、釋所以(分二) 丑一、遮有動 何以故? 由一切行皆剎那故,從其餘方徙至餘方,不應道理。 丑二、顯唯行 又離唯諸行生餘實作用由眼耳,意皆不可得。 子三、結假有 是故當知一切表業皆是假有。 壬二、無表業(分二) 癸一、別辨相(分三) 子一、不律儀攝(分三) 丑一、由不善思(分二) 寅一、出期願(分二) 卯一、舉生不律儀家(分三) 辰一、釋名不律儀者 復次,若有生不律儀家有所了別自發期心,謂我當以此活命事而自活命。又於此活命事重復起心欲樂忍可,爾時說名不律儀者。 辰二、成就諸不善根 由不律儀所攝故,極重不如理作意,損害心所攝故,但成廣大諸不善根,然未成就殺生所生,及餘不善業道所生諸不善業,乃至所期事未現行。 辰三、成就諸不善業 後若現行,若少若多隨其所應,更復成就諸不善業。 卯二、例餘種種因緣 如生不律儀家如是,隨是何人,隨由何事起決猛心,廣說應知。 寅二、明非福 此人乃至不律儀思未捨已來,常得說名不律儀者,於日日分彼不善思廣積集故,彼不善業多現行故,當知非福運運增長。 丑二、由不信等(分二) 寅一、標相(分二) 卯一、出諸不善根 復次,此邪惡願思,恒與不信懈怠忘念散亂惡慧俱行,能受彼業能發彼業。 卯二、釋名不律儀 從此已後由種子故及現行故,處相續中現在轉時名不律儀者,乃至由捨因緣未捨未棄。 寅二、釋義(分五) 卯一、不信 此中,若於惡業後不愛果,不信不解亦不隨入,是名不信。 卯二、懈怠 若隨所欲於彼惡業喜樂而轉,不能勤勵息滅彼業,是名懈怠。 卯三、忘念 若與過失相應,於有罪法不能如實明記有罪,是名忘念。 卯四、散亂 若散亂染污心相續不安住轉,是名散亂。 卯五、惡慧 若顛倒心相續而轉,於諸過失見勝功德,是名惡慧。 丑三、由惡尸羅 由惡尸羅增上力故,所有不善思俱行不善不信等現在轉時,名惡戒者。 子二、律儀攝(分二) 丑一、例相違 若與此相違,如其所應當知得有律儀隨轉。 丑二、顯差別(分三) 寅一、明受相(分二) 卯一、略標 差別者,謂有堪受律儀方可得受。 卯二、別釋(分五) 辰一、標簡 此中,或有由他由自而受律儀,或復有一唯自然受,除苾芻律儀。 辰二、釋由(分二) 巳一、唯從他受(分二) 午一、標非 何以故? 由苾芻律儀非一切堪受故。 午二、釋過 若苾芻律儀,非要從他受者。若堪出家若不堪出家,但欲出家者,便應一切隨其所欲自然出家,如是聖教便無,軌範亦無,善說法毘柰耶而可了知,是故苾芻律儀無有自然受義。 巳二、由自他受(分二) 午一、問 問:若除苾芻律儀,所餘律儀有自然受者,何因緣故復從他受? 午二、答(分二) 未一、辨從他受(分二) 申一、標 答:由有二種遠離惡戒受隨護支,所謂慚愧。 申二、釋 若於他處及於自處現行罪時深生羞恥,如是於離惡戒受隨護支,乃能具受,故從他受。 未二、釋由自受(分二) 申一、舉勝因 若有慚正現前必亦有愧,非有愧者必定有慚,是故慚法最為強勝。 申二、顯福德 若有如自所受而深護持,當知所生福德等無差別。 辰三、辨業(分二) 巳一、從他受(分二) 午一、身語表業 又若起心往趣師所慇懃勸請,方便發起禮敬等業,以正威儀在師前住。又以語言表宣所欲造作勝義,是名身表語表業。 午二、意表業 意表業者,謂二前行。 巳二、自然受 若自然受者唯有意表業。 辰四、釋名 若遠離思與不律儀相違,由遠離增上力故與五根俱行說名律儀。 辰五、明攝(分二) 巳一、出百行(分二) 午一、標 復次,當知由百行所攝而受律儀。 午二、辨(分十) 未一、少分遠離 謂於十種不善業道少分離殺,乃至少分遠離邪見,是名初十行。 未二、多分遠離 若多分離殺生,乃至多分離邪見,是名第二十行。 未三、全分遠離 若全分離殺生,乃至全分離邪見,是名第三十行。 未四、少時遠離 若少時離殺生乃至離邪見,謂或一日一夜,或半月一月,或至一年,是名第四十行。 未五、多時遠離 若多時離殺生乃至離邪見,謂過一年不至命終,是名第五十行。 未六、盡壽遠離 若盡壽離殺生乃至離邪見,是名第六十行。 未七、唯自遠離 若自離殺生乃至離邪見,是名第七十行。 未八、勸他遠離 若於此事勸進他人,是名第八十行。 未九、稱讚遠離 若即於彼以無量門稱揚讚述,是名第九十行。 未十、慶祝遠離 若見離殺生者乃至離邪見者,深心慶悅生大歡喜,是名第十十行。 巳二、結福量 如是十十行總說為百行,所生福量當知亦爾。 寅二、辨種類(分三) 卯一、標列 復次,律儀當知略有八種,一能起律儀,二攝受律儀,三防護律儀,四還引律儀,五下品律儀,六中品律儀,七上品律儀,八清淨律儀。 卯二、隨釋(分八) 辰一、能起律儀 若未正受先作是心我當定受,如是遠離,是名能起律儀。 辰二、攝受律儀 若正攝受遠離戒時,名攝受律儀。 辰三、防護律儀(分二) 巳一、辨相(分二) 午一、由善思 從是已後此遠離思五根攝受增上力故,恒與彼種子俱行,於時時間亦與現行俱行,即由五根所攝善思,如先所受律儀防護而轉。 午二、由慚羞 由此思故或因親近惡友,或因煩惱增多,隨所生起惡現行欲,即便慚羞速能捨離,勿彼令我違越所受當墮惡趣,是名防護律儀。 辰四、還引律儀 若時失念諸惡現行,即便速疾令念安住,自懇自責發露所犯蠲除憂悔,後堅守護所受律儀,是名還引律儀。 辰五、下品律儀 若於殺等諸惡業道,少分遠離少時遠離,唯自遠離不勸進他,不無量門稱揚讚述,亦不見彼諸同法者深心慶悅多生歡喜,是名下品律儀。 辰六、中品律儀 若於諸惡多分遠離多時遠離不至命終,自能遠離亦勸進他,然於遠離不以無量門稱揚讚述,見同法者不深心慶悅生大歡喜,是名中品律儀。 辰七、上品律儀 若於諸惡一切分一切時自能遠離亦勸進他,以無量門稱揚讚述,見同法者深心慶悅生大歡喜,是名上品律儀。 辰八、清淨律儀(分二) 巳一、靜慮攝(分二) 午一、辨相(分二) 未一、舉初靜慮 若即於此所受律儀能無缺犯以為依止修無悔等,乃至具足入初靜慮,由奢摩他能損伏力,損伏一切犯戒種子,是名靜慮律儀。 未二、例餘靜慮(分二) 申一、例同 如初靜慮如是,第二第三第四靜慮當知亦爾。 申二、顯別 此中,差別者,由遠分對治所攝奢摩他道轉深,損伏惡戒種子。 午二、結名 當知此名初清淨力所引清淨律儀。 巳二、無漏攝(分二) 午一、出聖愛(分二) 未一、辨相(分二) 申一、顯不還果 若即於此尸羅律儀無有缺犯。 又復依止靜慮律儀,入諦現觀得不還果,爾時一切惡戒種子皆悉永害。 申二、顯預流果 若依未至定證得初果,爾時一切能往惡趣惡戒種子皆悉永害。 未二、結名 此即名為聖所愛戒。 午二、顯無漏(分二) 未一、標名 當知此名第二清淨力所引清淨律儀,即此亦名無漏律儀。 未二、辨相 此無漏律儀若得阿羅漢果時,但由能治清淨勝故勝,不由所治斷勝故勝。 卯三、料簡(分二) 辰一、總標列 如是八種總立唯三,一受律儀,二持律儀,三清淨律儀。 辰二、別配屬 前二是受,防護還引是持,下中上三通受持二,靜慮無漏是清淨攝。 寅三、總決擇(分二) 卯一、明建立(分二) 辰一、辨三種(分二) 巳一、建立因緣(分二) 午一、問 問:何故世尊建立苾芻、近事、近住三種律儀? 午二、答(分二) 未一、標因 答:由三因故。 未二、顯義(分二) 申一、標列 謂佛所化有三種類,或有能行離惡行行及離欲行,或有能行離惡行行非離欲行,或不能行離惡行行及離欲行。 申二、配屬(分三) 酉一、苾芻律儀 依初所化類建立苾芻律儀。 酉二、近事律儀(分三) 戌一、標 依第二所化類建立近事律儀。 戌二、徵 何以故? 戌一、釋 非居家迫迮現處塵俗,而能一向相續圓滿護眾學處。 酉三、近住律儀(分三) 戌一、標 依第三所化類建立近住律儀。 戌一、標 何以故? 戌三、釋(分二) 亥一、總顯義 由此不能究竟行俱離行,但當勸進攝受,二因勿彼自謂重擔所鎮。 亥二、別配支 謂前三支修離惡行,其後四支修離欲行,離非梵行俱修二種。 巳二、支攝差別(分二) 午一、問 問:苾芻近事近住律儀,當知各由幾支所攝? 午二、答(分三) 未一、苾芻律儀(分四) 申一、標 答:苾芻律儀四支所攝。 申二、徵 何等為四? 申三、列 一受具足支,二受隨法學處支,三隨護他心支,四隨護如所受學處支。 申四、釋(分四) 酉一、受具足支 若作表白第四羯磨,及略攝受,隨麤學處,是名受具足支,由具此支故,名初苾芻具苾芻戒。 酉二、受隨法學處支 自此以後於毘奈耶別解脫中所有隨順苾芻尸羅。若彼所引眾多學處,於彼一切守護奉行,由此得名守護別解脫律儀者,是名受隨法學處支。 酉三、隨護他心支(分二) 戌一、釋 由成就此二支者所有軌範具足所行具足,是名隨護他心支。 戌一、指 軌範具足所行具足,如聲聞地已說。 酉四、隨護如所受學支 若於微細罪中深見怖畏,於所受學諸學處中能不毀犯,設犯能出,謂由深見怖畏及聰叡故,是名隨護如所受學處支。 未二、近事律儀(分四) 申一、標 近事律儀由三支所攝。 申二、徵 何等為三? 申三、列 一受遠離最勝損他事支,二違越所受重修行支,三不越所受支。 申四、釋(分三) 酉一、初支 若永遠離損害他命損壞他財損他妻妾,是名初支。 酉二、第二支 遠離妄語,是第二支。 酉三、第三支 遠離諸酒眾放逸處,是第三支。 未三、近住律儀(分四) 申一、標 略說近住律儀,由五支所攝。 申二、徵 何等為五? 申三、列 一受遠離損害他支,二受遠離損害自他支,三違越所受重修行支,四不越所受正念住支,五不壞正念支。 申四、釋(分五) 酉一、初支 若能遠離損害他命損壞他財,是名初支。 酉二、第二支(分三) 戌一、標 離非梵行,是第二支。 戌二、徵 所以者何? 戌三、釋 由離此者不染習自妻妾故不自損害,亦不染習他妻妾故不損害他。 酉三、第三支 遠離妄語是第三支。 酉四、第四支(分三) 戌一、標 除離諸酒眾放逸處離餘三處,是第四支。 戌二、徵 何以故? 戌三、釋 由歌舞伎樂塗冠香鬘昇高大床非時飲食常所串習。若遠離彼數數自憶,我今安住決定齋戒,於一切持堅守正念。 酉五、第五支(分三) 戌一、標 遠離諸酒眾放逸處,是第五支。 戌二、徵 何以故? 戌三、釋 彼雖安住正憶念支,謂我今住決定齋戒。若為諸酒所醉便發狂亂不自在轉。 辰二、顯攝餘(分二) 巳一、攝屬苾芻律儀 今於此中,若苾芻尼律儀。若正學勤策勤策女律儀,皆在出家品所攝故,當知攝屬苾芻律儀。 巳二、攝屬近事律儀 若近事女律儀墮在家品故,相似學所顯故,當知攝屬近事律儀。 卯二、釋妨難(分四) 辰一、二眾三眾難(分二) 巳一、問 問:何故世尊於苾芻律儀中,制立苾芻勤策二眾律儀,於苾芻尼律儀中制立苾芻尼正學勤策女三眾律儀? 巳二、答(分三) 午一、標因緣 答:由彼母邑多煩惱故,令漸受學苾芻尼律儀。 午二、釋隨應 若於勤策女少分學處深生喜樂,次應授彼正學所有學處。若於正學多分學處深生愛樂,不應率爾授彼具足,必更二年久處習學。若深愛樂然後當授彼具足戒。 午三、明漸次 如是長時於少學處積修學已,次方有力能受廣大眾多學處,然後於苾芻尼律儀能具修學。 辰二、增離金銀難(分二) 巳一、問 問:何故於勤策律儀中,增離金銀,非於近住律儀耶? 巳二、答(分三) 午一、標彼攝 答:由彼勤策在出家眾攝。 午二、顯非處(分二) 未一、標 夫出家者於二種處極非淨妙。 未二、列 一者墮欲樂邊,嬉戲嚴身所行所受皆隨所樂,二者蓄積財寶。 午三、明施設(分二) 未一、為斷初處 為除斷初非淨妙處,施設遠離歌舞伎樂乃至非時而食。 未二、為斷後處(分二) 申一、標 為斷第二非淨妙處,施設遠離執受金銀。 申二、釋 由彼金銀一切財寶之根本故。又最勝故。 辰三、遠離開合難(分二) 巳一、問 問:何故於勤策律儀中,遠離歌舞伎樂及塗冠香鬘,制立二支,於近住律儀中合為一支耶? 巳二、答(分二) 午一、標差別 答:諸在家者於此處所非不如法,諸出家者極不如法。 午二、釋開合(分二) 未一、於在家 是故於在家者就輕總制為一學處。 云何令彼若暫違犯尋自懇責合一發露不由二種。 未二、於出家 諸出家者於此一處就重別制以為兩支。云何令彼若起違犯便自懇責二種發露不但由一。 辰四、二品不攝難(分二) 巳一、難不許出家等(分二) 午一、問 問:何故不許扇搋迦半擇迦出家及受具足戒耶? 午二、答(分三) 未一、由參二過 答:由此二種若置苾芻眾中便參女過。若置苾芻尼眾中因摩觸等便參男過,由不應與二眾共居,是故不許此類出家及受具足。 未二、由無思擇 又由此二煩惱多故,性煩惱障極覆障故,不能發起如是思擇,彼尚不能思擇,思擇令其戒蘊清淨現行,何況當證勝過人法,是故不許彼類出家及受具戒。 未三、由難觀察 又彼眾中好人難得亦難觀察。 巳二、難不名近事男(分二) 午一、問 問:何故此二雖受歸依亦能隨受諸近事男所有學處,而不得名近事男耶? 午二、答(分二) 未一、釋類別(分二) 申一、釋(分二) 酉一、出近事男名 答:近事男者,名能親近承事苾芻苾芻尼眾。 酉二、遮不應作(分二) 戌一、彼望苾芻等 彼雖能護所受律儀,而不應數親近承事苾芻苾芻尼眾。 戌二、苾芻等望彼 苾芻苾芻尼等亦復不應親近攝受若摩若觸,如是種類又亦不應如近事男而相親善。
|
||
Index :: Print :: E-mail |